对公不良贷款原因

2022-06-26

第一篇:对公不良贷款原因

不良贷款形成原因

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高翔)中国工商银行行长易会满日前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路演时表示,尽管上半年工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双升”,但资产质量是基本稳定的。不良贷款目前没有蔓延的趋势,拨备覆盖充足,如果优化增量贷款,严控风险,对未来资产质量保持稳定是有信心的。

工行半年报显示,截止今年6月底不良率为0.99%,比年初提高了5个基点,不良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了220亿。关注类贷款占比为2.17%,比年初提高了19个基点。

易会满表示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能保持不到1%的不良率实属不易。他分析道,个人经营性贷款占新增个人不良贷款的大部分,上半年发生了36亿不良。公司类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商贸服务业。制造业贷款中,新增不良主要集中在产能过剩行业和处在产业链末端、负债率较高的中小企业。商贸流通类的不良贷款主要体现在钢贸和煤炭贸易。这两大领域合计产生了62亿的不良贷款。

易会满透露,个人经营性不良贷款、制造业不良贷款和商贸服务业不良贷款合计占新增不良贷款的80%左右,“集中度还是比较高的”。

针对市场关心的房地产贷款,易会满表示总体满意。截止6月末,个人房贷余额约1万9千亿,开发贷余额约4800亿,总计不到2万4千亿。目前,开发贷的不良率为0.67%,比年初下降3个基点。

如何防范开发贷风险?易会满列举了三项措施:名单制(选最好的企业)、全封闭(个贷和开发贷严格封闭,不能挪用)和总额严控(主要通过收回再贷、存量盘活)。6月底开发贷的绝对值下降了40亿,但今年发放了970亿。他表示,尽管有压力,但开发贷总体趋势还不错。

个人房贷目前不良率仅在0.17%,不良余额较年初仅增加4个亿。单户贷款不到25万,按揭贷的比例为59.4%,剩余的存储50%,首套房比例97%。易会满认为:“从这四个指标看,我对按揭是有信心的。只要严防假按揭,按揭贷款是没有问题的。”

对于产能过剩行业,易会满透露钢铁、水泥、电解铝、造船和平板玻璃五大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总额为1370亿。他表示:“我国的钢铁产能从1亿吨到10亿吨,工商银行的贷款就在1100亿,没有增加过。水泥、电解铝、造船的贷款都很少,造船的贷款只有62亿,最近冒了一些不良,但总额也就是62亿,影响不大。”

关于处置,易会满表示今年上半年不良贷款单边增加550亿,绝对值上升了120亿。上半年工行通过处置、核呆,共处置了430亿,核销127亿,现金清收200多亿,转化100亿多一些。合计处置的430亿不良贷款中,40%靠现金清收,30%靠核呆,30%靠重组,“相当于1块钱的核呆发挥了3块钱的作用”。

易会满认为:“处置成本整体不高,对拨备补充的需求得到比较好的控制,因此信贷成本得到了较好的控制。信贷成本是银行经营的最大成本,我们上半年总体控制得还不错。”

谈及拨备,易会满表示工行目前有超过2500亿拨备,大部分是在顺周期时计提的,所以目前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加大一些处置的力度也很正常。截止6月末,工行的拨备覆盖率为238%,而全球银行业的平均水平为96%。

展望下半年,易会满表示压力仍较大,估计还会“双升”,但他判断不会有系统性风险。原因在于中国经济还是处于中高速发展阶段。经济形势总体平稳,银行的资产质量也能基本保持稳定。他表示,工行不良贷款形成70%的因素还是与宏观环境有关。

今年以来,工行莱芜张家洼支行实施不良贷款精细化管理,有效推进今年清收处置不良贷款工作,提升清收处置工作效率。一手抓经营发展,壮大业务规模,一手抓不良贷款清收处置,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并且始终把清收不良贷款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截至日前,该行清收个人不良贷款70余万元,法人不良贷款50余万元。

加强组织领导,提升保障支撑力。在不良贷款清收处置上,该行一是成立了不良贷款清收处置领导小组,由行长为组长,分管行长为副组长,客户经理任成员,明确行长为清收处置第一责任人,各管户客户经理为具体清收责任人,具体负责相关不良贷款清收处置管理、督导、通报、考核、汇总与上报工作。

因地制宜,重点加强对新增关注贷款的催收。该行重点加强对新增关注类贷款的催收,由于新进入关注类贷款逾期时间短,催收效果明显。并且严格按照对逾期贷款的催收管理要求,对于延期代扣日内的逾期、逾期1-15天、逾期16-30天、逾期31-70天、逾期71-90天的贷款,采取相应不同的催收方式。加强监测,抓好落实,严防发生新增不良,对于已形成的不良贷款,依法追索。

按日通报,实行不良贷款责任分析报告制度。该行明确专人每日通过台账系统导出数据,按日通报不良贷款清收处置情况。并且要求支行贷后管理岗逐日电话或上门催收,做好催收记录,同时编写不良贷款责任分析报告,对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和责任人进行分析和报告。

拓宽渠道,认真制定清收处置预案。该行积极探索清收处置方案创新,因地制宜制定“一户一策”清收处置对策,结合借款人的实际情况变化,尽职调查报告为基础,预判清收处置结果,集体研究最佳的处置方式,本着最大限度提高该行不良贷款处置效益的出发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处置预案,并依据授权管理规定逐级上报审批后实施。 强化履职,夯实贷后管理制度。该行通过建立和完善贷后管理制度,加强对贷后管理的力度,使管理措施到位;要通过建立激励制度并考核到位,将客户经理贷后管理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改进客户经理工作作风,使贷后管理职责履行到位。

第二篇: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分析

丰登信用社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及清收措施

受多种因素,我社不良贷款占比居高不下,尽管我社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清收不良贷款措施,也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但一些“ 玩疾”不良贷款仍然得不到解决,前清后增的现象时有发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清收难的问题。通过分析,认为目前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遗留问题而形成。

二、农业经济效益较低,农民收入水平不高,清偿能力较低:有部分贷款是因为贷款金额完全超过了借款的人偿债能力,导致贷款到期不能全部归还。在贷款调查阶段就应该考虑借款人的偿债能力,贷后更应该做好贷后检查,一旦发生风险,及时做好风险化解。

三、没有真正按贷款用途所需的周转期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农村客户资金周转意识较为薄弱,如果不能正确的确定贷款期限,当客户本来有钱的时候贷款未到期,于是将资金又投入到另外的用途中去,贷款到期客户又不能立即将所投资金收回,导致贷款逾期。

四、贷款用途集中,工程款拖欠严重,导致工程类贷款不良较多:近几年,我社工程类贷款较多,由于工程款拖欠,资金不能及时收回导致贷款逾期。工程类贷款特别要注意所承包工程工程款结算渠道和结算期限等。

五、当地信用环境导致:许多客户抱着贷款到期办理转贷的思想,贷款到期前不能筹集资金还贷,导致贷款形成不良。从现在开始从根源上遏制客户的这种思想。为客户讲解还完再贷与转贷的利于弊,让

客户从贷款发放开始就思想重视到期还款的重要性。不少贷户存在着观望、攀比的不良心理,原本很讲诚信的客户看到一些恶意逃债、赖账户一直“逍遥法外”,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他们心理产生了“扭曲”而不愿主动归还贷款的思想。我曾在贷款核查中遇见这样的情况,有客户开玩笑说:“XXX欠你们信用社的钱多少多少,你们也没把他们怎样,也没什么办法吧?”听到这些话,我心中阵阵酸楚,是我们的清收力度不够?还是我们的发放措施不正确,我们确实应该好好思考思考了。

清收措施:多年来形成的信用风气的影响,这种不良风气就像“瘟疫”一样在社会上“传播”,形成不少贷户恶意逃债、赖账。所以我们要在遏制这种风气的前提下进行“前追后堵”的催收措施。

前堵:彻底追查以前形成的不良贷款,让那些恶意逃债、赖账户在社会上无处存身。

1、集中清收:近年来,我们一线信贷人员尽管非常尽职,他们磨破嘴皮还是效果不佳。之所以效果不佳部分是因为清收阵势不够强大,我们可以采取集中人员清收的办法,利用宣传车,制造强大的清收声势,让那些赖账、逃债户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主动归还贷款。

2、依法清收:依法清收仍然是我社最有效的清收措施,虽然近年来法院执行力度不够,导致已经逾期时间较长的贷款仍不能仅仅解决,但希望能通过我们的与法院的沟通,加强执行力,对那些恶意逃债、赖账户“杀一儆百”。我们更要积极配合公安、司法机关搞好依法清收的工作。

3、张榜清收:对于那些赖账户,我们在其居住地张榜的方式,揭露他们不守信用的丑陋,制造他们的心理压力,以促使他们归还贷款。逐步在社会上形成讲信用光荣,赖账可耻的风气。

后睹:坚决堵塞新贷款形成不良的漏洞。严把贷款发放的“三关”,做好贷款三查制度,教育员工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危机感,做到依法合规操作,从而堵塞漏洞。对于形成的不良坚决依法清收,绝不放过一笔新不良贷款。在社会上形成讲信用光荣,赖账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受到众人的鄙视的良好社会风气,这样我们才能彻底堵塞不良贷款的形成,从而杜绝不良贷款的再次发生。

第三篇:浅谈新增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及化解措施

不良贷款通常是指该笔贷款到期后,借款人在未办理相关展期或转贷手续的前提下,未按照借款合同约定借款期限归还贷款本金及利息,形成贷款超出约定期限的一种现象。

一、新增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

通过对新增不良贷款检查,发现其形成原因主要归结为客观原因和主管原因两大方面。

客观原因表现在:第一,借款人收入减少,还款能力下降。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因素。贷户自身经营管理不善、货款未能及时收回或产品大量积压,流动资金被占压,致使借款人经营困难、亏损、甚至停产,造成贷款逾期或无力还款。第二,发展某种产品上存在“一哄而上”现象,即行业风险。如:以黄安镇和唐庙乡为主要区域的木材加工业,因今年行情不景气,相互拖欠货款,外欠货款难以收回,抗风险能力较小,致使借款不能按期归还,形成市场风险。第三,贷款用于购销货物、外地经营、承包工程,贷款后外出务工较多,有的农民以发展种养业为名,借款后外出打工,长时间不回家;有的跑回家乡信用社贷款,到别的乡镇或进城创业,游离于信用社的有效监控之外,给收贷工作带来难度。

主观原因表现在:第一,管理职能没有有效发挥。部分信用社班子成员的在信贷管理上处于粗放型管理,重经营、轻管理,重规模、轻质量,重增量、

轻存量,对于不是本人参与审查、审批的贷款,不能对每笔贷款的情况做到全面、及时的了解,放松了贷后检查及催收,对贷款风险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二,防控风险的意识薄弱。部分信贷人员违规操作,借款手续存在瑕疵,存有个人征信报告中显示借款人有不良贷款记录、担保人超保证能力现象,形成贷款风险。第三,“三查”制度流于形势。部分客户经理贷款调查不深入、工作不细致,不能正确分析借款人的资产、负债结构和风险程度,只是围绕申请金额去做调查报告;贷款审查流于形势,审贷不分离,无贷款审查小组审批记录,审查意见不明确;贷后检查的形式重于实质,仅在贷后检查跟踪表上签个字了事,不能及时了解借款人的生产经营情况,准确掌握贷款使用情况,致使贷款挪用、债务转移,不能根据风险程度的变化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贷款逾期后,不能及时尽职催收,不能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尽职催收去化解风险。第四,贷款交接制度落实不到位。责任人调离、内退、除名后,贷款没有及时办理交接,责任认定不明确,以致管理出现“空档”。部分贷款虽明确管理责任人,但管理责任人有“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想法,在其位而不谋其职,缺乏主人翁(责任)意识,从而错过了清收不良贷款的有利时机,加大了贷款风险。

二、新增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

针对上述形成不良贷款因素,应从以下四个方面防范:

一是提高业务技能,强化风险意识。防范贷款风险的关键是要有一支思想过硬和业务过硬的信贷员队伍。首先是从遵纪、守法、爱行、爱岗、自尊、自爱等思想教育入手,逐步提高广大职工的职业和自律能力。其次是分层次定期进行政策、业务培训,强化员工风险意识,提高防范风险能力,使员工既具有过硬的思想又具有过硬的业务技能和政策理论水平,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和预见能力,为潜在的道德风险和人为风险上一把“安全锁”,塑造良好的信用氛围。

二是严格执行“三查“制度,有效防范贷款风险。首先贷前调查要“准”,信贷员对借款人的资信、生产经营能力和偿债能力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认真分析担保人担保资格,做到情况真实,数字准确,责任明确,为发放贷款提供决策依据。二是贷时审查要“稳”,坚持实行审贷分离、前后台分离制度,贷审会要充分发挥审贷职责,每个成员都要实事求是地发表贷与不贷的意见,坚决杜绝人情放款和行政意见放款,从制度上把风险关口前移,实现其相互制约和支持。三是贷后检查要“狠”,信贷人员要高度重视贷后管理的重要性,按照规定对贷款进行贷后检查,监督贷款的用途,及时了解借款人的生产经营情况,准确掌握贷款使用情况,一旦发现风险苗头,应立即发出书面违约通知书责令限期改正,严重的立即强制收回贷款。

三是多措并举,破除不良坚冰。不良贷款成因千差万别,因此逐笔拉列清单,找出形成原因,对症下药,细化措施,利用多种途径进行催收压逾,如电

话催收、上门催收、邮寄催收通知书或直接粘贴催收通知书在贷户家门口等方式;对于恶意拖欠的贷户,依据有关法律及时进行起诉;对外出务工贷户,抓住农民工春节和农忙返乡时机催收。总之创新多种清收手段,善于运用多种方法,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资金损失。

四是加强素质教育,进一步提升员工主人翁意识。信用社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弘扬企业文化,强化团队意识,加强思想教育,不断提高员工“社兴我荣、爱社如家”的主人翁精神。使每位员工都要明白自己肩负的重任,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工作,把信用社的资产视同自己的资产一样珍惜,把信用社的损失降低到最低。

第四篇: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及对策

通过对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产进行了审计调查发现,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率高,资金的安全性差,严重制约着农村信用社稳健经营和良性发展,是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的“瓶颈”。

不良贷款形成的主要原因:一是信用社对在农村信贷市场上的角色转变还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导致对风险控制的认识不足。企业的融资方式单一,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在县级以下信贷市场全面收缩,信用社成为贷款的主力军,企业的贷款风险也主要转移给信用社,信用社为了争取客户,占领市场,风险控制退居次席,一些贷款的发放不是建立在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未来的还款能力上,而是建立在企业和行业一时的表面繁荣上。二是一些行政行为的干预也造成了不良贷款的形成。作为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农村信用社,为了处理与地方各部门的关系,只能被动地接受一些行政指令向客户贷款,如前几年乡镇企业大发展时,信用社向他们的贷款较多,现在乡镇企业大多因管理不善、经营不当而倒闭,从而给信用社造成了资产损失。再如前几年一些村或村干部为完成农业税费任务,从信用社贷款垫缴农业税费,现在由于人员变动频繁,债务无法落实形成不良贷款。三是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影响,特别是近几年,县级以下的中小企业转体改制较多,造成贷款无法落实,特别是有些企业恶意逃废信用社债务,从而形成不良贷款。四是农业经济效益较低,农民收入水平不高,清偿能力较低,致使不良贷款产生。五是信用社存在重发放,轻管理,重数量规模,轻质量效益,责任不清,管理不到位的现象;现有信用社的管理人员及信贷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市场意识、风险意识不强,放人情债、关系债时有发生。六是信用社为了追求利润,没有真正按贷款用途所需的周转期合理确定贷款期限,贷款签订的期限较短,也是造成不良贷款的一个因素。

对策:

一、做好信贷资产风险防范工作,强化信贷风险管理。完善信贷管理机制,建立信贷风险监测、评估、预警、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强信贷决策机制,充分发挥贷审会职能,实行贷款风险管理工作“关口”前移。严格执行“三查”制度,建立和完善责、权、利相统一的考核制度。

二、对新增贷款全面推行抵押或质押贷款,提高风险的抵御能力,同时要充分考虑抵押物应足额并容易变现。

三、树立依法放贷、依法管贷、依法收贷的观念,信贷人员应自觉地抵制外部的行政干预、上级的指令和人情贷款,并加强对贷款的法律审查工作。严格按照《贷款通则》的规定发放贷款。

四、大力清收不良贷款,改善信贷资产状况。要尽可能减少逾期贷款向“两呆”贷款转化,预防不良贷款的恶性发展。要争取政府、人行的支持,发挥信用社自身的作用,采取依法起诉、分类管理、资产重组等有效措施盘活不良资产。对不良贷款要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增强贷款人员的危机感。对确实无法收回的不良贷款,应积极争取相关部门审批核销。

五、合理确定贷款投向,加大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突出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加快农村资源的开发,带动农民致富。对使用当地农民工企业积极扶持,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增强农民立足当地发展经济的信心,促使农民增收,信用社增效。

市农村信用联社2006年信贷工作总结

今年,我社在省联社、银监部门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年初制定的各项信贷目标任务和银监部门的监管要求,以改革为主线,以业务发展为中心,以优化信贷投向、大力盘活和处置不良资产、认真开展贷款五级分类为主攻方向,狠抓信贷内控制度建设和信贷基础管理,建立健全各项信贷管理制度,规范信贷行为,现将这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各项信贷指标完成情况

(一)各项存款余额48561万元,较年初增加4984万元。

(二)各项贷款余额42111万元,较年初增加4701万元,其中新增农业贷款2170万元。

(三)不良贷款余额5032万元,较年初绝对额下降184万元,不良贷款占比较年初下降2个百分点,不良贷款占比控制在11.94%以内。

二、信贷工作主要措施

为使2006年的信贷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信贷科从实际出发,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措施:

(一)站在壮实力、扩规模、保支农的高度,狠抓资金组织工作

今年1月22日核心业务系统上线正式开通,意味着农村信用社几年来梦寐以求的目标已实现了,渠道的畅通可以为我社带来更多储源。我社将筹资工作作为业务经营的基础工作来抓,确立了“全员揽存,巩固农村,渗透城镇,辅射周边,激励促进,扩大总额”的筹资工作整体思路。一是向科学的管理机制要存款。集合各网点人力优势,一人牵头,全员参与,合理确定员工任务,严格落实存款奖惩;二是强化人员素质教育,提高服务质量,全力打造精品网点;三是广泛宣传,扩大开户面和存款面。通过电视媒介宣传,提高了信用社知名度,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信任和支持。;四是奖优罚差,向激励措施要存款。

(二)以“双赢”为目标,立足服务“三农”,突出工作重点,积极发放信贷资金,帮助农民增收,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服务“三农”是农村信用社经营宗旨,信贷向“三农”倾斜是服务“三农”的根本体现,今年我社信贷工作紧紧围绕这一工作重心,端正经营方向,把经营定位在服务“三农”的基础上,紧密联系群众,加大对“三农”贷款的投入。一是转变支农理念,开展好支农专题活动。进一步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活动,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这一农村信用社的优势品牌为载体,努力破解农民贷款难的难题。为保证此项活动扎实有效,我们提出了“实、细、稳、好”四个要求,即牢固树立农村、服务三农的理念,坚定支农方向不动摇;要在工作中细致周到(建立农户档案全面细心;评定信用等级精确细致;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审查仔细;贷款检查和管理周到细心;评定信用村镇严格详细);要坚持稳健推行原则,杜绝一哄而上和消极对待;以效果好为标准,向支农贷款要效益。通过开展上门放贷、现场放贷、柜台集中放贷和设立集中放贷日等便民措施,使农户很方便的就能得到农业生产中所需资金,真正做到为农服务,做农民发家致富的好帮手。今年,我社坚持以解决贷款难的问题为出发点,规范贷款程序,简化贷款手续,积极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同时,大力推广助学贷款、下岗失业人员信用贷款等信贷品种,受到广大居民的普遍欢迎与好评 。至年末,我社累计投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768万元,生源地助学贷款13万元,下岗失业人员信用贷款万元。二是大力做好信用创评活动。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省委办公厅《关于在全省开展创评“文明信用农户”活动的通知》的文件精神落到实处,认真做好信用村创评工作。

(三)狠抓不良贷款清收,进一步提高资产质量

1、严格监控新增不良贷款,清前堵后。对于新增不良贷款的监控工作,除在日常管理中实行动态的监控外,每旬末,及时到信息部门进行数据采集,对不良贷款上升较多的信用社,立即了解其原因,与基层社共同商讨对策,及时化解。通过这一有效手段,今年新增不良贷款额度较往年相对较少,信贷资产质量逐步向良性循环发展。

2、采取多种有效途径,多管齐下,清收盘活不良贷款。一是层层做好任务的分解落实,联社要求基层信用社必须将联社的清收盘活任务进行有效的分解,并落实到具体信贷人员和具体盘活对象,敦促信贷人员对辖内的不良贷款做到一企一策,一户一策,利用经济、行政、法律等各种手段进行清收,并考核到人,将清收盘活业绩与岗位工资挂钩,鼓励大家利用一切力量和办法积极清收不良贷款;二是在盘活工作中,联社机关与基层社积极协调配合,抓住清收盘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上下联动,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参与,共同开展清收盘活工作,

(四)、积极推进贷款五级分类,全面提升信贷管理水平。根据年度工作计划,信贷工作重点由投放转向管理,为真实反映信贷资产质量,揭示信贷资产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在银监分局的正确指导和联社领导高度重视下,我们在全县推广贷款五级分类工作,此项工作对我们每位信贷人员来说都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没有成熟的经验和业务基础,全部都要从头开始。我们首先从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安排试点单位、落实信贷人员业务培训计划开始,边试点、边学习、边总结,把贷款五级分类工作和信贷基础管理工作紧紧结合在一起;其次利用试点中积累的一些经验,制定了贷款风险分类实施方案,向全县信用社全面推开,经过五个多月的艰苦工作,至11月末,全市信用社贷款风险分类工作已全部结束现现正按省联社要求开展分类工作的电子化建设;第三,通过五级分类我们取得了不少的收获:一是更加科学地反映了信贷资产质量和内在风险程度,二是信贷基础资料管理得到进一步完善,规避了贷款法律风险,降低了贷款损失,三是提高了信贷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时也了解基层信贷人员业务水平,四是贷款客户财务逐步规范,配合程度提高。

(五)、加强信贷基础管理,进一步建立健全信贷内控制度

1、对增量贷款或新发生贷款户进行严格认真的审查,了解其经营状况和资产负债情况,要求增贷企业必须达到产权明晰、无逾期贷款、无应收未收利息、无不良信用记录,对符合条件的贷款,要求基层社主任签订清收责任状,明确贷款清收责任;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增贷条件的贷款,坚决予以否定,确保新增贷款投放质量。

2、进一步规范联社贷款审批程序和文本模式,严格执行各层次的有关授权授信制度规定要求,上报审批的贷款全部以规范的文本上报。对符合条件需上报贷审委审批的贷款,做到及时上报,审批后及时给予基层社答复。

(六)加大中间业务和新业务的创新力度,增加服务品种,拓展业务发展空间

在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只经营传统的金融业务已远远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积极拓展业务领域,创新金融服务品种是农村信用社发展壮大的一个必然选择,今年我社积极吸收各类代收、代付业务。通过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争取到了粮食直补款、农村“纯女户”养老金补助金、以及相关企业代发工资等代付业务。方便群众的同时也为信用社吸收了大量的低成本存款,优化了存款结构。

三、信贷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年来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进展,但仍有许多问题不太乐观:一是贷款形态不实的问题还严重;二是不良贷款占比仍然过高,已成为束缚信用社发展的巨大障碍;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以后工作中认真对待,切实加以解决。

四、明年工作打算

针对今年信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围绕上述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我县农村信用社今年下半年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大力组织存款,切实发展根基

存款是立社之本,效益之源,一定要保证存款工作稳步发展。一是从改善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入手,加大组织揽储力度。二是强化宣传,提高农村信用社认知度。各农村信用社要结合本地实际,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强有力的宣传攻势。在宣传上不要只看眼前利益而不重视长远宣传效果,要把宣传工作扎扎实实地抓好抓实。

2、突出支农重点,搞好资金营运。

“以农为本,为农服务”是我社的服务宗旨和永恒主题。今年是“十一五”发展规划的第一年,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这就要求各社要以支农、富农、兴农为己任,紧跟我县优化产业结构的步伐,千方百计的提高支农服务水平。要树立“大农业”和现代农业的观念,从支持我县“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高度出发,促进信贷结构和县域经济结构的同步调整,促进我县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3、强化清收措施,化解信贷风险

各社要主动采取措施,解放思想,积极探索清收盘活新思路,改变以往的不良贷款清收盘活思路,针对不同借款人或企业形成的不良贷款,分析其形成原因,寻找有效资产或还款来源,紧追不放,采取一切合法手段,努力降低不良贷款占比。同时,各社要组建不良贷款清收领导小组,明确任务,奖惩分明。对不良贷款进行分类排队,认真分析,通过信贷投放和“清非”工作的双管齐下,使“双降”工作取得实效。

4、继续做好贷款风险五级分类的推广

首先把贷款五级分类工作同农村信用社业务拓展和日常经营管理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统筹安排,科学调度,克服“为分类而分类”的思想,避免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建立贷款五级分类的长效机制。其次,每季度进行一次全面的贷款五级分类,以客户经理为首,带领区域内信贷人员对贷款客户共同调查、分析,使信贷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充实自己的业务知识水平。

回顾全年来的工作,我县农村信用社上半年各项工作无论在措施上、力度上还是发展速度上,都是近几年来少有的,正是这种强势的压力和动力,使我县农村信用社各项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然而在面对成绩的同时,也应当看到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使我县农村信用社各项工作开展得更加合法合规。

第五篇:探析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双降”的背后原因

金融0801 顾明燕 081210030

摘要: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有了显著改善,不良贷款余额及比例总体上延续了2003年以来“双降”的态势。但探究“双降”的内在原因,不难发现,“双降”与银行自身经营改善的关联度非常小,银行潜在不良贷款问题依然值得关注。

关键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明降实增

一、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

近期,上市银行先后公布的业绩普遍超出市场预期,其中不良贷款余额及比例继续保持“双降”,这也是当今我国银行业的基本特征之一,从银监会公布的最新数据中可见一斑。1月24日,银监会发布中国银行业2010年统计数据,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继续实现双降。2010年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4293亿元,比三季度末减少61.2亿元,较上年末4973.3亿元下降680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14%,较三季度末下降0.06个百分点,较上年末1.58%下降0.44个百分点。从不良贷款的结构看,损失类贷款余额649.1亿元可疑类贷款余额2226.7亿元;次级类贷款余额1673.3亿元。 但是,这个令业界骄傲的数据背后,其实掩盖了不良贷款“名降实增”的真相。

二、不良资产明降实增的原因

1.国有商业银行的“股改剥离”是银行贷款质量得到改善的最直接原因。农业银行(601288)的财务重组案例尤为明显。2008年,农业银行剥离了8157亿元不良资产,从而令银行业不良贷款大幅减少7082亿元,整个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也从6.17%下降到2.42%。

从目前来看,银行自身利润冲销和直接剥离是银行减少不良贷款的两种途径。但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数额巨大,银行利润又十分有限,因此,不良贷款的主要处理方式是“先注资,再剥离”。

2.从不良贷款的结构看,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呈现劣变趋势。在损失、可疑、次级这三类不良贷款中,损失类是无法收回的贷款,对银行的负面影响最大。2007年,损失类贷款占不良贷款的比重从2003年的27.64%大幅攀升到46.33%,在短短4年中增加了19个百分点,其增加主要是由可疑类和关注类贷款劣变形成的。2010年,商业银行损失类贷款余额570亿元,比年初的5877亿元减少了5307亿元,但考虑到被剥离的5494亿元的损失类贷款,商业银行的损失类贷款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187亿元。所以,由于商业银行对损失类贷款的剥离,才使得2008年以来损失类贷款在不良贷款中比重出现大幅下降的“假象”。

3.贷款规模扩大“稀释”了不良贷款,从而大幅降低了不良贷款率。自从2002年我国银行业实行贷款风险五级分类管理以来,监管部门将“双降”,尤其是不良贷款率的降低作为银行资产质量考核的重要指标。不良贷款率的降低是由不良贷款余额与贷款总额共同决定的,商业银行在实践中往往通过“增大分母”——扩张信贷来换取不良贷款率的下降。2009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之所以能快速降低到2%以内,也正是“天量”信贷投放所致。

4.商业银行的“借新还旧”掩盖了不良贷款。 自上市以来,资本充足率一直是悬在商业银行头上的一根绳。若资本充足率低于8%,就不能进行再融资,而且很多业务也将受到限制,分行就不能开。对于面临激烈竞争,希望快速发展的银行来说,无疑是致命的。为了控制巨额的呆坏账出现,商业银行则设立分行以及支行领导人贷款签字额度。但是,在一笔笔巨额贷款分拆之后,分支机构依然可以不用总行审批就发放,这带来了很大的呆坏账风险。而在压缩不良贷款的大方针下,分支机构分拆贷款形成的呆坏账,只有通过反复的借新还旧来掩盖。

5.经济下行风险将导致“隐性”不良贷款激增,银行业面临不良贷款“双升”压力。近年来,我国直接融资规模虽然有所上升,但仍然难以撼动贷款融资所占融资总规模80%的重要地位。这种过度依赖银行贷款的融资结构决定了银行贷款具有“亲经济”的周期效应,即银行业在分享经济高速增长所带来成果的同时,也难以避免经济周期波动带来的风险。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减速压力日益明显,自1990年代末剥离1.4万亿元的不良资产之后,我国商业银行还没有经历过真正的经济下行周期。如果中长期内我国经济增速显著放缓,这可能导致目前的“隐性”不良贷款在未来2年至3年内的某个时候集中“显性化”。再考虑到2009年以来15万亿元新增贷款中有相当大比例投放到了地方融资平台项目、产能过剩企业及房地产市场,经济波动给商业银行可能带来的不良贷款数额很难乐观。

三、对于不良贷款明降实增应采取的措施

1.加大不良资产的处置力度。对已有的不良资产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处理:

(1)债务重组。债务重组是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时,经与债权人协商达成新的协议,债权人同意给予债务人在正常情况下所不愿给予的让步,以协助缓解债务人的困难,避免因采取立即求偿措施而蒙受更大的损失。可采用兼并中的债务重组、债务期限和利率的重组、债务主体的重组和担保方式的重组等方式。

(2)债转股。将难以收回的债权,转换为银行的股权,原有的还本付息就变为按股分红。

(3)债务利息优惠。银行对债务人的部分贷款实行挂账、停息、或减免部分本息,减轻企业负担。

(4)不良资产证券化。不良资产证券化是指将能产生可预见现金流的不良资产从众多的不良资产中分离出来,转换成金融市场上可以出售和流通的证券的行为。

2.加快资本市场发展

(1)增加融资渠道,为企业提供多种融资渠道,可以降低银行贷款贷款占企业融资的比重,有效降低银行不良资产的风险。

(2)加快不良贷款流通市场的建设。从国际上看,各国处置不良资产,基本上都是通过开放不良资产处置市场,在市场上寻求合作者,将不良资产打包出售给国内外投资者。不良贷款流通市场的开放,将加快我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的处置速度。

3.建立完善的信贷管理制度是控制不良贷款问题的根本途径

在国际金融论著里,银行的主要职能中有一条银行应该参与所贷款的企业的策略制定和生产经营的监督管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这一点上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备的制度体系。建立一套完整的银行指导管理企业的制度体系是解决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一个根本方法。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制度上的科学性和成熟性与外资银行有着比较大的差距,因此,借鉴国外银行先进做法,改革现有信贷管理制度是势在必行的。

4.改革贷款风险管理制度,变侧重贷前测控为全过程监控

目前各行贷款风险意识显着加强,但主要侧重于贷前测控,即重视贷前的信用等级评定和贷款风险度测算,这对于优化贷款投向的确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作用。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贷前、贷时是效益好的单位,贷后有可能因市场变化或经营管理不善而变成效益差的单位,因而贷款的风险度有可能增大。因此,只重视贷前测控,轻视贷后监控,仍不利于降低贷款风险。只有对贷款进行全过程监控,贷后定期(如分月或分季)和不定期地(如,当单位出现重大变故时)多作信用等级评定、贷款风险度测定和还贷能力测算,并以此作为调整贷款投向、是否采取信贷措施的依据,才有可能较好地防止新的不良贷款的产生。同时,对质押贷款、抵押贷款和保证贷款,贷款银行还应全过程监控质押物、抵押品的保管状况和担保单位的经营管理状况,严防因质押物或抵押品遗失变动、残损变质和因担保单位经营管理不善而引致担保失效。当企业改制或关停并转破时,一定要认真积极主动参与,随时关注,坚决维护银行正当权益,防止企业趁机丢包袱、卸责任,搞“金蝉脱壳”或“过河拆桥”。当贷款出现风险时,一方面要迅速采取补救措施,另一方面要分析原因,总结教训,惩前毖后,“亡羊补牢”。对呆帐贷款进行认定和核销时,一定要追根到底,查出究竟,防止企业通过弄虚作假手段逃废银行债务。

5.完善金融法规建设,加大执法力度。 金融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相关执法部门必须切实起到对行业的监督作用。我国银行业高额的不良贷款无法解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金融法规的不健全以及执法力度不够,因此必须加强金融法规建设、加大执法力度,给那些企图赖账的企业以警示,切实解决银行业胜诉容易执行困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华金秋. 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与不良资产新视点。 中国市场出版社,2008

[2]杨凯生.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实务。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4]毛愫璜.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刍议, 2009 (8)

上一篇:党风廉政建设情况下一篇:跌倒坠床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