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原因分析及对策

2022-08-03

第一篇:不良原因分析及对策

血透室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摘要】目的 总结分析导致血液透室发生不良事件的原因以及具体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防范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2年3月我院血透室出现的全部不良事件的临床资料,主要从操作人员健康宣教环节缺失、责任感缺失、查对制度缺陷、操作水平低、技术不过关、无菌观念薄弱、风险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差等方面进行原因剖析。结果 导致不良事件原因从高到低排行为:责任感缺失、查对制度缺陷、风险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差、操作水平低、无菌观念薄弱、健康宣教环节缺失。结论 从管理上加强血液透室的不良事件防范,完善科室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素质,能够有效降低血透室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减少护患纠纷。

【关键词】血透室护理;不良事件;预防措施 1.前言

护理的不良事件主要指,在护理时发生的计划之外的、始料未及以及极力避免的事件,也称作护理事故。医院血透室的护理过程复杂、环节多、仪器操作要求高等,所以其风险比较高。最近几年,随着透析技术应用推广,应用透析进行治疗的范围也逐渐扩大,血液透析室各项标准规程颁布,有助于更加规范血透治疗的过程。但是今年全国范围内,报道出许多血透室不良事件,大部分是由于治疗过程中的护理缺陷导致,因此要加强血透室护理工作的管理,进一步改革血透室的护理措施,提升血液透室的整体护理质量,保障病人的生命健康。本组对2011年3月~2012年3月我院血透室出现的全部不良事件进行综原因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防范策略。具体报道如下。 2.一般资料和方法 2.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3月~2012年3月我院血透室出现的全部不良事件2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深入分析。护理事故的分级主要由护理以及全体护理人员实行讨论分级,一般分为0、

1、

2、3级以及3级以上。通常0级、1级事故由科室自行解决;2级、3级及以上均要进行登记,主要记录不良事件的发生过程和结果,然后上报护理部进行解决。 2.2方法

对42例次的不良事件根据内容和级别进行分类,并且初步探明原因,主要从操作人员健康宣教环节缺失、责任感缺失、查对制度缺陷、操作水平低、病情观察不够仔细、无菌观念薄弱、风险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差等方面进行原因剖析。 3.结果

导致不良事件原因从高到低排行为:责任感缺失、查对制度缺陷、风险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差、操作水平低、无菌观念薄弱、健康宣教环节缺失。 4.讨论

4.1导致血透室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

4.1.1责任心缺失。责任心缺失作为第一原因,主要表现在:透析操作过程中,部分护理人员不够专心、思想开小差,甚至边说话边操作,在废液袋未接管的情况下开始操作,空气渗入透析仪器的管道中,导致回血无法完成;透析前,没有检查肝素泵注射器是否连接牢固,致使血液从肝素泵端空隙处渗出;进行透析时,没有及时清洗管道,导致血液进入透析器时凝血不成功,需要重新再抽,致使病患不满而引发护患纠纷;穿刺过程中,穿刺针没有进行妥善的固定,使得透析时,穿刺针滑脱发生出血情况。穿刺后穿刺针不妥善固定,导致透析中穿刺针滑脱出血。

4.1.2查对制度存在缺陷。护理查对制度不够严格也是导致血透室不良事件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在:(1)用药查对不严,有时候只叫床号不叫名字;给药时只看包装不看药的具体名称,或者粗略看;所给药品剂量查对不严;药品用法以及浓度查对不严等,都会导致用药出错而造成不良事件。(2)标本与姓名查对不严。透析前忽视血样标本和姓名再次查对,发现出错重抽标本,造成病患血液浪费或者错误治疗。(3)上机操作时没有进行严格的设备查对,有时候肝素泵夹子未开放、监测皮管未准备妥当或者脱水量错误设置等,这些查对缺漏会使得病患在透析过程中,发生肌肉痉挛、静脉肿胀等问题。(4)结束透析操作时未能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查对,导致忘记注射药物或者用药错误,或者忽略对机器的查对,导致机器出现故障。

4.1.3操作水平低。主要指在穿刺透析操作过程中,操作人员不熟悉穿刺操作,穿刺内瘘不顺利,导致病人出现血肿。上机时,未能及时发现引血流量不足问题,当静脉压监测显示为零时,透析器以及管道已经出现凝血情况了。

4.1.4病情观察不够仔细。主要表现为:没有按时测量患者的生命体征;透析过程中,合并糖尿病患者出现强烈低血糖反应而未能及时发现并处理;因为动静脉的血流量不足而引起前臂压止血带,护理人员未按照医嘱定期松解止血带;对深静脉置管的病人,没有严密监视导管的流量是否充足,导致机器频繁报警,最终引发治疗效果差或者管路凝血等问题。

4.1.5执行医嘱不严。主要表现在盲目执行不明确的医嘱,忽视口头医嘱,或者错抄、漏抄医嘱;执行医嘱的时间不够精准。未到时间或者超过时间给药,或者根据自己的主观经验胡乱给药;抢救过程中,没有及时执行医嘱。

4.1.6没有严格遵守护理制度以及护理操作规程。主要表现在:没有按时巡查病房,观察病人病情时不够仔细,护理过程实施不到位。 4.2血透室不良事件预防措施

对血透室实施不良事件的预防措施主要有以下方面:(1)加强血透室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其责任意识的培养,必要时,制定相关的奖惩措施,防止因为护理人员责任心缺失造成的不良事件;(2)严格执行、遵守三查七对的护理制度;(4)严格遵守护理的分级制度,各就其位实施护理服务,不得擅离职守,造成昏迷病人、精神不稳定病人或者具有自杀倾向的病人发生意外。(5)对各种急救药品及器械进行定时检查,及时发现不足药物和器械,并补充齐全。此外,还要定期检查药品是否过期或者器械是否能正常运行,保证抢救过程中能够正常运用。(6)加强各种类药物的管理,不同类的药物分类存放,并且做好标签,时间标记,远期先用,确保无过期药物流入临床护理中。而毒性较强的药品要专柜上锁,防止误用。(7)护理过程中,各项措施要实施到位,按时巡视,及时帮助瘫痪病人翻身、清洁,冷敷、热敷过程中,注意出现烫伤或者冻伤,尽量降低护理风险。(8)病房要严格执行消毒制度、隔离制度,尽量避免因为护理错失造成院内感染传染。(9)严格执行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出现不良事件,要正确评定等级,然后上报上级领导,防止出现包庇或者故意隐瞒等问题。及时制定处理不良事件的方案,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出现。(10)提供人员学习相关护理法律法规的机会,深入了解血透室护理过程中潜在的法律风险,同时明确自己及患者的权利,出现纠纷时有法可循、有据可依。(11)促使护理人员建立良好的心态,合理作息,学会调节不良情绪,提高心理承受各种压力的能力。 4.3小结

综上所述,要降低血透室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血液净化治疗的效果,需要从管理上加强防范,对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正确评估,完善科室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素质,才能有效降低血透室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减少护患纠纷。 【参考文献】

[1]刘沐琴.血液透析室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J].中国营养与保健.2012,12(09):16-17. [2]吴传芳;席明霞.血液透析室护理风险管理的实践与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1,12(15):123-124.

[3]钟先阳;童俊容血液透析室规范化管理[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1,12(30):32-33.

[4]邓凤英;杨雪艳血透室常见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风险管理对策[J].当代护士(专科版), 2011,04(15):1091-1092.

第二篇:对现有不良贷款的分析及盘活对策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金融专科毕业论文

对现有不良贷款的分析及盘活对策

姓 名:丁建军 学 号:037010199 指导老师:王爱东 学 校:石嘴山分校 工作单位:建行石嘴山区支行

宁夏广播电视大学制 2005年3月

对现有不良贷款的分析及盘活对策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商业银行对加强宏观经济调控、支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局势稳定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大环境的日趋复杂,各行各业市场竟争的进一步加剧,企业经营及投资项目的失败导致资金匮乏,倒闭或破产时有发生,国有商业银行投放在此类企业或项目中的信贷资产面临着白白流失的风险,获取经济效益更是无从谈起。这些多年积聚起来的不良贷款,将对国有商业银行正常经营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如何防范和化解不良贷款也就成了国有商业银行长期以来所关心问题和不断寻找的答案,下面结合自身工作,对现有不良贷款盘活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现有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有行政干预、企业方面和银行自身经营管理等几方面的因素。有些政府部门急于上项目,往往在不承担具体经济责任的情况下,指示银行贷款,使银行不得不给一些不具备贷款条件的项目发放贷款,严重影响了贷款的顺利收回。部分企业经营观念陈旧,产品难以适销对路,周转资金匮乏,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对资金、产品质量管理不严,使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这些企业不注重挖掘内部潜力,而是一味地追求银行贷款,导致短期贷款长期化,信贷资金财政化,因而形成了不良贷款。银行自身在信贷资金投向上的决策失误,内部贷款审查、管理不规范等因素,也是造成信贷资产风险的重要原因。

第一,大部分不良贷款是历史存量的转化或延伸。这部分贷款实际上一直是难以收回的贷款。贷款企业多是老企业,贷款也多为计划体制时发放。近几年,企业因经营困难,无力偿还贷款。但企业为老企业,从稳定的角度,只能支持其维持生产,回收难度较大。二是因企业改制,银行为 2 落实债权、完善手续、保全资产而对一些贷款办理了转贷,这部分贷款实际早已很难收回。在理论上,这部分不良贷款属于商业银行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支付的现金成本,而以新还旧意味着成本在商业银行内部不断滚动,积重难返。

第二,宏观因素和信用观念使信贷风险居高不下,这同样没有改观。 金融业是高风险行业,其高风险性主要源于经济活动的风险性。既然市场经济活动是有风险的,那么为市场经济主体提供金融服务,并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金融业,非但不可能没有风险,而且必然是高风险行业。因此,要使商业银行新增贷款百分之百优良是不可能的,尤其在当前的宏观经济背景和社会信用环境情况下,要使信贷资产的零风险更是不可能。

一是当前宏观调控下,部分企业经营效益预期走低,即使发放的贷款严格按照信贷管理制度规范管理,发放时也对照有关因素进行评估预测,但经济不确定因素太多,市场变化难以把握,出现新增不良贷款应是难以避免的。

二是当前社会信用观念仍很淡薄,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导致不良贷款的新增。

第三,信用过分集中于银行是不良贷款不断发生的根源,这并无改观。 一.社会资金过分集中于银行。近几年,银行存款特别是居民储蓄存款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目前全国居民储蓄存款已达10万亿元。无论从银行经营规模效益的角度看,还是从银行为缓解因巨额不良贷款带来的资金流动性因难,防止引发支付危机,以及银行需要通过信贷增量盘活不良贷款存量的角度看,都要求银行大力吸收社会资金。但是,也不得不看到,银行吸收社会资金,本身就承揽了社会投资的风险,银行在吸收社会资金过程中的不规则作为,更增加了资金的风险。一是不少商业银行已经出现资金用不出去的情况。躺着睡觉的资金是不仅没有收益,而且还要垫付成本费用。为充分利用资金,或迫于支持地方经济的压力,一方面可能只能在 3 经营效益普遍低下的企业中“矮子挑高”,出现不良贷款不可避免;另一方面可能出现贷款“垒大户”现象,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形成企业对银行倒逼作用,收贷收息工作更加困难。二是商业银行为争存款、争客户,往往发生经营行为的扭曲,如对一些“黄金”客户放宽贷款标准;在明知为企业开设多个帐户对银行不利,一些银行却采取纵容的态度或故意这么做,等等,结果必然导致整个银行业经营风险的加大。三是商业银行整天忙于拉存款,根本没有时间、精力顾及市场调研、贷款营销,从而导致贷款决策失误,形成不良贷款。

二.经济增长过分依赖于银行信用。中国金融体系存着严重的结构性缺陷,即金融市场不发达,银行是储蓄转化为投资的主要中介,缺乏必要的多种融资替代途径。企业融资渠道单一化,不仅使企业自身抗风险能力十分脆弱,而且由于企业的经营风险集中向银行体系转移,给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造成很大的威胁。 二.化解现有不良贷款的难点:

政府行为一直是银行面对的一个难题,尤其是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在清收不良贷款的问题上更是如此。从调查情况看,虽然近几年有所改善,但整个社会的信用环境仍然不是太好。地方政府为了当地利益,支持企业实施“假破产、真逃债”,是银行化解不良贷款的主要难点。有的地方政府直接干预,如在某企业改制中,将企业资产、债务进行人为划分,并且要求银行免除贷款利息,否则政府将不予协助银行的贷款追收工作。而按其划分的资产与银行的债权相差甚远。因此,在制止企业逃债,维护银行债权这方面银行还要作大量的工作。

近年来,各商业银行相继出台一系列压缩不良贷款目标考核办法,对基层分支机构经营产生了一定的压力。从职工绩效工资总额中扣出一定数额与压缩不良贷款挂钩,完不成考核指标的将被扣发这部分工资。各基层行为实施这一政策逐步脱离了辖区经济金融发展实际,紧紧盯住压缩不良 4 资产存量目标,其经营发展陷入误区。

1、基层行的经营发展思路产生扭曲。为完成上级行的考核指标,各基层行只能将主要精力集中到清收不良资产工作上,层层建立清收不良贷款责任制和增量贷款风险考核责任追究制,表现为一方面竭力收贷,一方面惜贷惧贷,一些行逐步放弃了“以信贷促发展、实现银企双赢”的经营思路,代之以通过法律手段强力清收不良贷款,谁也不愿顾及支持企业恢复发展问题,演变成纯粹的收贷机构,而未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扩大经营和提高企业效益上来,没有真正树立从发展中解决历史包袱的意识,形成了“越盘越死、越清越穷”的境况。

2、基层行收贷以借新还旧作为主要方式。为规范借新还旧贷款行为,人民银行明确规定了借新还旧贷款列为正常贷款的四个条件,但各基层行在不良贷款考核压力大、任务重的单向约束情况下,急于完成上级行下达的目标任务,采取各种手段进行账面数字变通,无法严格执行这些新标准,造成大量不符合条件的不良贷款以借新还旧方式转为正常贷款。

3、基层行收贷将抵债资产长期挂账处理。各基层行收回抵债资产后,由于缺少有效的处置途径、处置变现费用过高、抵债资产处置价格与账面价值背离太大等原因,基层行负责人不愿承担处置中资产损失责任,心理上倾向于长期挂账形式,造成绝大部分抵债资产无法处置。 三.盘活现有不良贷款的对策:

(一)要防止不良贷款的形成,需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银行自身先要调整信贷管理结构,建立一套管理与经营职能相对分离的管理模式,真正做到审贷分离,还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贷款风险指标考核体系,实行层层负责,相互制约的办法,把信贷管理业绩与信贷人员的行政职务、技术职称、工资、奖金等切身利益真正挂钩,落实奖惩制度。作为企业可通过内引外联,实行股份制、兼并、破产、组建有实力的企业集团;盘活资产、改善经营、开拓市场、增加效益,消化已形成的不良资产和债务包袱,走出困 5 境,同时,银行还要预防企业在兼并破产过程中悬空贷款、逃债废债。

在降低不良贷款比例时,金融部门要主动协调好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采取以经济发展和防范金融风险并举的措施治理银行已形成的不良贷款;支持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活力;对已形成的“一逾两呆”贷款,按其成因归类解决。银行自身还应加大金融政策、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力度,严格信贷管理,确保新增贷款的质量,避免形成新的不良贷款。

加强内控从治本入手,从贷款发放源头遏制新增不良贷款。对不良贷款要实行分类管理,要严格按照人民银行规定的四条借新还旧标准,规范对不良贷款的盘活工作。

把降低不良贷款比例作为一项长期性任务,不仅要制定控制目标和措施,还要有中期和长期的阶段性控制目标和措施。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形成降低不良贷款工作的合力。要及时将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建议向地方政府报告,加强沟通,争取支持。要深入重点企业及其主管部门,座谈交流情况,共同研究对策。

一、加强降低不良贷款的政策和方法的研究。要深入研究化解呆滞贷款的对策,对能够向正常贷款转化的促其转化;对借款企业已停止经营多年,确实无法收回的呆滞贷款,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允许其按规定程序转入呆账贷款。

1..尽快处置不良贷款存量

实践证明,不良资产的实际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贬值,这就是所谓的“冰棍”效应。消化不良贷款存量,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利于防止不良贷款新增。首先要摸清底数,集中经营。在商业银行内部成立专门的机构,对不良贷款实行“集中管理、分帐核算、专业化经营”。其次要因户施策,分类清收。对于有还款能力但缺乏还款意愿,恶意拖欠贷款本息的“钉子户”、“赖债户”,可通过变卖抵押物或追究保证人的连带清偿责任等 6 法律手段依法清收;对于办理了资产抵押的贷款,企业已无法起死回生的,采取以物抵债的办法,挽回部分贷款损失;对有一定的有效资产或保证人具有担保能力的,采取改变抵押或变换借款主体、追索保证人等办法,降低贷款风险;对能正常生产经营、能正常付息、发展前景较好的,但因自有资金不足,贷款成为铺底资金的企业进行贷款重组,采取收回再贷、借新还旧等措施来降低不良贷款的比例。条件成熟时可考虑实行债权公开拍卖或向社会公开竞标清收不良贷款,使一些难以收回的不良贷款最大限度地变现。

2. 强化信贷管理,防止不良贷款前清后增

首先要严把新增贷款发放关,认真执行“三查”制度,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调查和审查借款人、担保人的资格、资信、经营状况和还款能力等,最大限度地控制不良贷款的增量。其次要按“过错责任”的原则,确定“谁决策、谁保全”,对内部各部门的业务岗位按决策时所处地位及权限,采取比例系数量化各部门、个人所要承担的保全责任,改变过去集体审批,集体不负责的状况。第三要建立职能部门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内部保全机制。开展经常性、制度化的贷款管理稽核,及时认定不良贷款,并对不良贷款实行重点监控,跟踪监测。对大额贷款可对借款人实行专人跟踪调查,实施客户经理制。

3. 净化信用环境,形成全社会范围内防化不良贷款合力

一是加强与地方党政部门的沟通,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减少正常收贷的阻力。银行应主动与地方党政部门联系,争取他们对银行工作的支持,以此减少政府对银行贷款的干预。二是加强金融系统内的协作,共同依法制止各种逃废债权的行为。

4.化解不良贷款风险应以防范增量为重点。银行在制定计划清收不良贷款存量的同时,必须重视防范不良贷款增量风险,从制度上设计推出有效措施以堵刹风险源头。一方面,各银行要继续强化内部控制和信贷风险 7 管理,建立责任约束机制和贷款激励机制相结合的信贷管理体制,在促进信贷投放的同时,有效防范贷款风险;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行客户经理制,大力开展贷款营销活动,积极拓展民营经济贷款和消费贷款,通过市场细分,发现新的优质贷款客户群体,提高增量贷款质量。

5. 以实质性清收盘活作为考核的首要目标。银行通过借新还旧、以资抵债等形式清收不良贷款,并没有从根本上化解不良贷款风险,也没有从本质上提高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因此,银行在制定考核目标时,不应以不良贷款余额下降数作为考核目标,而应以“收回现金”等实质性清收盘活数额作为考核的首要目标,其他方式可作为考核参考目标,确保提高银行资产的流动性。

6. 树立从发展中化解不良贷款意识。一是对一些有市场、有前景而资金短缺、无法维持正常生产的企业,及时发放贷款支持企业恢复生产并实现赢利。二是贷款的正常发放将提升企业的借款信心,部分企业在银行“归还再贷”的承诺下,自然会从维护企业信誉的角度出发,主动归还部分老贷款本息,从而降低银行的清收难度。三是银行要通过市场细分和贷款营销,积极寻求优质客户群,多渠道增加贷款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以大量优质高效的贷款增量来稀释、降低不良贷款比例,最终达到化解不良贷款风险的目标。 7. 多管齐下抓清收

第一、抓主动——追收。积极捕捉信息,利用一切适宜的方法,及时回收不良贷款。

第二、抓关键——促收。针对过去由行政干预所形成的不良贷款还款难的问题,应坚持主动向地方政府汇报情况,争取地方政府对收贷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第三.抓要害——强收。 在对所有不良客户的资产进行全面摸底的基础上,分期分批对查实确有有效资产的企业,进行依法提起诉讼,利用法 8 律手续强硬收贷,坚决维护自身权益。有效地降低了资产风险,防止了债务人逃债。

二、积极主动抓核销

近年来国家核销呆账贷款政策力度较大,应抓住时机,全面强化呆账核销工作。核呆准备工作应突出一个“早”字,即对呆账贷款按财政部核销政策早作认定,对符合诉讼条件的贷款尽早诉讼,争取早结案,对有关申报程序及早进行,为最后审批作好充分准备;核销申报材料应注重一个“细”字,充分准备好各种材料报表及必要的法律文书;对申报工作应强调一个“勤”字,即向上级行勤联系、勤汇报,与有关部门勤协调、勤配合,力争早签字、早送批。

三、培养新的利润增长点

抓好压缩不良资产、降比增效工作,是银行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加强自身管理、化解企业风险的重要工作,必须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但银行作为企业,是靠经营特殊商品——货币为社会服务来求得自身的生存发展。作为建设银行的地方支行,更应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服务,组织更多的资金,向优质客户提供急需的贷款。这是银行的功能和职责,也是银行发展、占领信贷市场的主要渠道。近几年来,我行全力以赴抓发展,在信贷结构调整中他们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经营策略,着力实施了以下措施:一是强化“固优工程”。完善对优质客户的服务,尽量支持其合理的贷款需求,以巩固优质老客户。 二是实施“退出计划”。即对经营业绩一般的客户和国家产业政策不支持的行业,逐步压缩贷款程度,有计划地退出这些区域。三是实施“拓优战略”。即对一批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资金回报厚的企业、行业,逐步增强适度的信贷介入,加快其良性发展的速度,以此培养新的利润增长点和优质客户群,同时促进自身信贷结构优化调整。

(二)注重对传统保全手段的创新,运用多种市场化手段,处置盘活 9 不良资产

第一,要加大催讨力度,明确工作方向。一是通过发送催收通知书、中断诉讼时效,及时补充完善各类法律文书和档案资料,切实加强贷款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二是收贷收息要锲而不舍、千方百计,要学会培养“感情”收贷,巧妙灌输信用观念,激发“信用良知”。三是通过定期上门催收,加强银企之间的信息交流,把握企业最新的经营和财产变化情况,了解企业资产重组动向,较早地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力争在资产保全工作中赢得主动。

第二,加强抵债资产的管理,加快抵债资产的处置变现,突出在抵债资产的营销机制上有所创新。一要认真审查拟接收抵债资产的有效性、足值性和可变现性,加强抵债后抵债资产的经营管理,认真研究处置方法,科学确定处置变现价格等。二要积极探索抵债资产营销管理新模式,建立以拍卖、网上销售、协议销售为主,金融租赁和商品信托为辅的相对稳定的抵债资产处置渠道。三要密切与中介机构的合作,建立分类科学、贴近市场的抵债资产信息平台,免费提供查询,不断提高处置的透明度,努力实现快处置、早收益、少损失。

第三,积极参与企业资产重组,落实债权并有效盘活不良资产,严防企业逃废银行债务。一要早介入,密切关注改制企业动态,积极参与改制方案的设计和讨论;二要紧紧围绕有效资产、有效生产能力讨论、确定债权落实事宜,完善有关的法律手续;三要敢于据理力争,在加强同地方政府部门、人民银行和兄弟商业银行的沟通和配合的同时,要排除各种干预,充分行使债权、抵押权等合法权益,有效打击逃废债。

第四,作为日常工作,积极稳妥地开展呆帐核销项目的申报、审查和审批工作,尽可能消化历史包袱。呆帐核销工作要在简化手续、突出关键,合理转授权、优化审批流程,强化内控、做好核销后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

(三)借鉴资产管理公司的经营方式,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置进程

10 不良资产的处置和消化,仅仅依靠保全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为此,要认真研究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把发挥保全部门自身优势与借助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相结合,通过引进外资参与,加快不良资产的盘活处置进程。

第一,要学习掌握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资产处置方法,努力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多元化资产处置的方式和渠道。在积极运用债务追偿等常规处置方式的同时,采取打包出售、网上拍卖、资产转让、资产置换、资产重组、债转股等多种处置手段。借鉴和运用大规模不良资产打包处置方式,不断降低处置成本,实现规模效益。

第二,进一步提高处置的公开化程度,一方面要大力推行拍卖、招标等公开化处置方式,另一方面,对于因各种原因无法招标拍卖的不良资产,建立资产处置公示制度,将处置工作直接置于社会公众监督之下,积极稳妥地培育和发展金融不良资产的处置市场,提高处置的商业化水平,避免道德风险。

第三,要加强与资产管理公司的合作,根据各自的经营优势开展代理业务,采取多种市场化手段、最大限度地处置盘活不良资产,以期取得最佳的债权实现效果。

第三篇: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分析及对策

一、选题的意义

1、理论意义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基础教育的任务不应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是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并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而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就必须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具备良好学习习惯的人,才有发展的潜力,发展的前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人才成长、终身发展的基础。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提高学习效率,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会使学生受益无穷。所以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仅是适应社会,适应学习的重要内容,更是学生一生发展的重要内容。

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和调查分析,明晰了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理论依据和来源,更清楚的认识到当今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为今后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的践行提供了坚强的理论上的保证。

2、实践意义

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而长期以来,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一直忽略了对小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会严重地妨碍学习。而且,那些不良的

学习习惯对一个人的影响一时是不容易看出来,却会对学生的学习乃至一生产生不良影响。

近年来,人们一直都在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

惯,但很少有文献资料总结和概括小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不良的学习习惯正是影响孩子的学习效率和成绩,导致孩子厌学的重要因素。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针对目前教学中重知识教学,轻习惯

养成教育的现状,力求提出相应的教育教学对策,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最终目的。

二、文献综述

吴阿坚、张明珠(2007)采用了《学生作业习惯测评量表》和《学生学习习惯测评表》对漳州市城区巷口中心校23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该校作业习惯有缺点要改进和学习习惯有待改进的同学占很大比例,分别为92.9%和69.1% 作业习惯和学习习惯良好的分别只占3.4%和8.7%。学生的作业习惯和学习习惯不存在年级差异。作业习惯在性别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X2=36.04<0.001),男生的作业习惯相对于女生好,学习习惯总体情况在性别上差异却不显著(X2 =6.71,>0.05),说明男女生在学习习惯方面没有差异。

丹增罗布(2005)对本校(农牧区)

三、

四、

五、六年级两百多名学生及所有教师进行学生学习习惯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父母或老师的督促就不能主动地学习的占40.6%,有时能做到的占51.6%,能做到的只有7.7%。

湖北省黄石市铁山三小中心课题组(2006)运用湖北师范学院田澜教授编制的问卷对该校四年级学生进行测试,该问卷包括“学习态度、听课习惯、作业习惯、记忆习惯、课外阅读习惯、时间利用习惯”6个分量表,结果表明目前学生的总体学习习惯较差,女生的听课习惯、作业习惯、课外阅读习惯及总体习惯优于男生,城乡孩子的学习习惯差距不明显。湖北省黄石市沿湖路小学也采用该问卷对本校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作业习惯、复习习惯和课外阅读习惯的得分相对较低,总体学习习惯不高。

研究方法

文献法、调查法、案例分析法。

三、 论文的基本框架

一、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研究的背景

(一)学习习惯的内涵

(二)学习习惯的特点

(三)小学生学习习惯的表现

二、研究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表现

(一)课上表现

(二)课外表现

三、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分析

(一)分析孩子自身存在的因素

1、分阶段分析学生的不良习惯

2.通过心里特征来分析学生的不良习惯(兴趣 注意)

(二)影响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外在因素

1.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为重要

2.社会环境对孩子的影响甚大

3.教师的榜样示范是孩子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

四、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矫正策略

(一)常规练习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基础

(二)科学教法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

(三)思想教育是养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根本

四、 参考文献

1.张海新.小学生的学习习惯不能忽视[J].新课程·教研版,2008,(5)

2.严永明.用激励性评价的方式改变小学生的学习习惯[J].科研视窗,2007,(10)

3. 徐汉林编著《好习惯是培养出来的》海豚出版社2005年9月

4. 青华编著《这样培养好习惯》延边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

5.邵夏珍编著《我们教育孩子的方法》中国商业出版社2002年5月

6.郭颖.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J].陕西教育,2007,(11)

7、吴阿坚、张明珠.小学生学习习惯现状调查与思考[J].教育教学研究,2007,(6)

8、丹增罗布.农牧区小学生自觉学习习惯的调查与研究[J].西藏教育,2005,(11)

9、秦榆编著《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世界》中国商业出版社2006年2月

10、邓同会.浅谈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J].科学咨询,2008(2)

11、杨秋菊.农村初中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形成及其对策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苏州大学

12、李晓丽.小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 [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西南大学

第四篇:喷涂色差原因分析及喷涂不良现象原因分析对策技术资料

喷涂色差原因分析

• 目视颜色或色差值:ΔE、L、a、b值与标准色板不符

– 标准色板之应用发生错误。(分发之标准色板已有不同程度之色差;或要求以其它对象取代发行之标准件)。 – 出厂涂料色差判定失误。

– 使用涂料前,未适当予以搅拌均匀即加以施工喷涂。

– 喷涂操作手法之差异(湿喷或干喷)。

– 喷涂膜厚未达或超过标准规格值。

– 涂膜烘烤时问过长,超过工程作业标准书之规定。 – 喷涂设备之设定参数已偏离标准工程之管理值。

– 涂料补给更新率太低,循环管路有沉积物生成。

– 循环管路及循环桶受先前使用涂料残余物之污染。

颜色色差(OFF COLOR) -处理方式

• 目视颜色或色差值:ΔE、L、a、b值与标准色板不符 – 双方对标准色板之制订及喷涂过程共同参与确认。

– 启用静置涂料时,对沉淀部份之色料、银粉、珠光粉予以适当地搅拌均匀。

– 喷枪空气压、涂料吐出量、涂料泵浦压、喷雾、喷幅大小等,各项施工手法之统一。

– 依标准膜厚规格值进行啧涂作业。

– 更换线上涂料时,应彻底清洗循环管路及循环桶。

橘子皮(ORANGE PEEL) • 膜表面呈规则橘皮状波浪纹-原因 – 稀释剂太快干或溶解力不够。

– 喷枪空气压力太高,造成涂料吐出量太少。

– 喷枪距离被涂物较远(或时远时近)。

– 涂料稀释程度不足,粘度太高。 • 膜表面呈规则橘皮状波浪纹-处理方式

– 调整使用之稀释剂,并选用较慢干的稀释剂。

– 调节空气压力及涂料吐出量至标准比例。

– 依照正常规定之喷涂距离及喷幅面积施工作业。

– 涂料稀释至标准之作业秒数范围内。

喷涂不良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

颜色色差(OFF COLOR) -原因

• 目视颜色或色差值:ΔE、L、a、b值与标准色板不符

– 标准色板之应用发生错误。(分发之标准色板已有不同程度之色差;或要求以其它对象取代发行之标准件)。 – 出厂涂料色差判定失误。

– 使用涂料前,未适当予以搅拌均匀即加以施工喷涂。

– 喷涂操作手法之差异(湿喷或干喷)。

– 喷涂膜厚未达或超过标准规格值。

– 涂膜烘烤时问过长,超过工程作业标准书之规定。 – 喷涂设备之设定参数已偏离标准工程之管理值。

– 涂料补给更新率太低,循环管路有沉积物生成。

– 循环管路及循环桶受先前使用涂料残余物之污染。

颜色色差(OFF COLOR) -处理方式

• 目视颜色或色差值:ΔE、L、a、b值与标准色板不符 – 双方对标准色板之制订及喷涂过程共同参与确认。

– 启用静置涂料时,对沉淀部份之色料、银粉、珠光粉予以适当地搅拌均匀。

– 喷枪空气压、涂料吐出量、涂料泵浦压、喷雾、喷幅大小等,各项施工手法之统一。

– 依标准膜厚规格值进行啧涂作业。

– 更换线上涂料时,应彻底清洗循环管路及循环桶。

橘子皮(ORANGE PEEL) • 膜表面呈规则橘皮状波浪纹-原因 – 稀释剂太快干或溶解力不够。

– 喷枪空气压力太高,造成涂料吐出量太少。

– 喷枪距离被涂物较远(或时远时近)。

– 涂料稀释程度不足,粘度太高。 • 膜表面呈规则橘皮状波浪纹-处理方式

– 调整使用之稀释剂,并选用较慢干的稀释剂。

– 调节空气压力及涂料吐出量至标准比例。

– 依照正常规定之喷涂距离及喷幅面积施工作业。

– 涂料稀释至标准之作业秒数范围内。 针孔(PINHOLING)

涂膜表层有细小针孔状的细孔出现-原因 ▲ 稀释剂选用不当,蒸发速率太快。

▲ 喷涂过厚过湿,且无足够之湿膜静置时间。

▲ 漆料搅拌作业不均匀,造成溶剂或空气包覆于漆料中。

▲ 啧涂环境湿气过重,于底漆表面造成水份残留。

▲ 喷枪啧涂距离被涂物过近。

涂膜表层有细小针孔状的细孔出现-处理方式 ▲ 使用较慢干、溶解力较强之稀释剂。

▲ 施工操作手法之标准化。

▲ 避免剧烈摇动漆料,或以空气搅拌漆料致产生过多气泡。

▲ 适当控制施工现场环境之湿度。 起雾(BLUSHING) 涂料干燥后表面呈白雾状而失去应有之光泽 –原因

稀释剂干燥速率过快,使漆膜过度冷却。

▲ 空气湿度太高。

▲ 喷枪空气压力太大,造成潮湿漆面之冷却效应。

▲ 喷涂过程中对未干之漆面,进行强制干燥之Air喷扫。

涂料干燥后表面呈白雾状而失去应有之光泽 –处理方式 ▲ 喷涂环境空气湿度太高时,予以除湿或停止喷涂。

▲ 条件允许下,可适量地添加防雾剂。

▲ 降低喷枪空气压力大小。

▲ 避免对刚施工之涂膜,进行多余之强制干燥施工。 剥落(ADHESION LOSS & CHIPPING) 局部涂膜附着力降低,并造成漆膜受不当外力时剥落 –原因 ▲ 素材局部表面清洁处理不当。

▲ 啧涂施工时,表面受它物污染导致附着不良。

▲ 施工素材之原料组成成份更改。

局部涂膜附着力降低,并造成漆膜受不当外力时剥落 –处理方式 ▲ 确实做好素材表面清洗及前处理之转化工程。

▲ 喷涂作业前可先以IPA(异丙醇)或其它适当溶剂及「去污纱布」擦拭洁净,避免涂膜成形于素材面之脏污部位。

▲ 要求素材供货商主动并提早通知素材配方更改事项。 浮皱(LIFTING) 表面浮胀皱起,且与底层附着紧密度不良而浮皱 –原因

▲ 当底层涂膜干燥未达适当程度时,即连续喷涂施工,致咬起下层涂膜而造成浮皱现象。

▲ 涂料本身溶剂太强,而易引起下层涂膜之肿涨变形。

表面浮胀皱起,且与底层附着紧密度不良而浮皱 –处理方式

▲ 在漆膜连续喷涂施工时,需等底层涂膜干燥至适当程度后,才可再进行喷涂。

▲ 溶剂选用改为溶解力较弱类型搭配使用,才不致于产生此现象。 垂流(RUNS or SAGS)

涂料未干前向下垂流,而形成表面不平整之涂膜 –原因 ▲ 涂料及稀释剂干燥速率过低。

▲ 啧涂涂膜太厚,或厚度不均匀。

▲ 稀释剂使用过量造成秒数偏低,形成刚施工附上之涂膜流动性过大。

喷枪空气压力不足或与被涂物间之喷涂距离过近。

▲ 涂料未干前向下垂流,而形成表面不平整之涂膜 –处理方式 ▲ 调整稀释剂之挥发速度。

▲ 避免因特殊因素或喷涂手控制不良,造成局部喷涂涂膜太厚。 ▲ 以标准之施工手法及规定进行规律一致之喷涂作业。

砂纸痕(SAND-SCRATCH SWELLING) 砂磨部位之研磨痕迹,于涂膜内呈膨涨粗糙化 –原因 ▲ 研磨工程之材料,未按「先粗后细」之顺序逐次换用。

▲ 重涂施工时,选用稀释剂之挥发速度过于缓慢。

砂磨部位之研磨痕迹,于涂膜内呈膨涨粗糙化 –处理方式 ▲ 粗磨工程完毕后,必须以细砂纸均匀修饰被研磨部位。

▲ 重涂施工时,改选用适当挥发速度之稀释剂。 油点(CRATERS) 油点(CRATERS) –原因

▲ 涂膜局部呈现小火山孔开口状凹洞﹡被涂装件之表面未完全清洁以前或前处理工程结果不良时,即径行施以喷涂作业(例如防锈油脂类、压延油脂类、硅质脱膜剂、蜡质、指纹、脏粒、异物、不规则或不完整前处理皮膜等仍残留于素材表面)。

﹡来自外界环境之污染(如压缩空气管线含水或含油、喷房内之正负压控制不当、空气出风口污染、部品输送带润滑油污染、部品吊挂架之污染、喷漆房内凝结水汽、烤炉内污染、烤炉内热流方向之控制不良等)。

油点(CRATERS) –处理方式

▲ 涂膜局部呈现小火山孔开口状凹洞

﹡确认被涂对象之清洁程度,及前处理工程满足规格之要求(若油脂残留素材时间过久,或含特殊重油脂、硅类物质等,必须加强表面处理清洁工程之程度)。

﹡避免待啧涂对象于施工之准备、运输、及传送过程中,受到环境及人为之再次污染。 ﹡定时、适切、全面性清洁施工设备和整理作业环境。 ﹡部份油点问题可藉抗油点剂之添加予以克服解决。 粒点

被涂物表面可见到银粒产生 –原因

▲ 啧涂太干,银粉易站立。

▲ 涂料本身配方不当或溶解错误。 被涂物表面可见到银粒产生 –处理方式

▲ 溶剂快、慢搭配要得宜。

▲ 检讨涂料本身配方,银粉浸泡是否完全。

▲ 检讨涂料本身配方,防尘剂选择是否恰当。

硬度不足

涂膜表面以硬度计测试硬度不足 –原因 ▲ 硬化比不足。

▲ 烘烤时间不足。

▲ 烘烤温度不足。

▲ 配方树脂本身硬度不足。

涂膜表面以硬度计测试硬度不足 –处理方式 ▲ 硬化比调配符合。

▲ 烘烤之时间及温度符合作业条件。

▲ 改变配方树脂之硬度。

磨痕浮现

涂膜烘烤后研磨,加温照射后,磨痕浮现 –原因 ▲ 涂料本身硬度不够。

▲ 涂膜烘烤温度与时间不足。

涂膜烘烤后研磨,加温照射后,磨痕浮现 –处理方式 ▲ 加促干剂,使涂膜硬化时间加速。

▲ 涂膜烘烤温度与时间符合作业条件。

第五篇:浅析温州银行的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及解决对策

摘要:不良贷款,也称为不良资产或不良债权,一直是一个关系银行体系稳定性的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它己经成为我国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从担保的角度出发,可将其定义为贷款的担保品出现贬值,贷款损失可能增加的贷款;从偿还资金的来源出发,也可将其定义为偿还出现困难的贷款,尤其指预期的偿还资金来源不能或不足用来偿还利息和本金的贷款。不良贷款主要指借款人未能或有迹象表明其不可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银行的贷款本息的贷款。

关键词:温州银行;不良贷款;不良贷款对策

一、温州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

2008年爆发了引起西方国家经济剧烈震荡的全球金融危机,仅美国银行倒闭数量就过百家,华尔街的五大投行亦不复存在,摩根和高盛变成普通商业银行,欧洲的金融业惨遭重创,希腊、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五国经济几乎遭受灭顶之灾。此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业为代表的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发出了警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截至2009年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仍有近5000亿元。为应对金融危机,我国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随着2009,2010年持续的贷款规模的扩张,经济环境客观上要求金融监管当局提高监管的预见性和指导性,防范未来不良贷款大量产生,确保我国金融业的安全和稳健,助推国民经济更好更快的持续发展。

截至2012年末,温州银行存款余额达到3496亿元,比上年增长21%;贷款余额达到2158亿元,增长14%;拨备前利润达到50. 9亿元,增长18%。目前,温州银行共有营业网点4800多个,员工4. 9万人,营业网点不仅覆盖了全省每一个乡镇,还遍及大中城市,成为联系广大农民的金融纽带、沟通城市与农村经济的金融主力军,在城市、农村都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截至2013年底,温州银行贷款余额2625. 87万元。分类结果为:正常贷款2138. 12万元,占比81. 43%,较年初增加576. 76万元,增加9. 09个百分点,其中:正常类贷款1733. 76万元,占比66. 03%,较年初增加486. 49万元,增加8. 24个百分点;关注类贷款404. 36元,占比15. 40%,较年初增加90. 28万元,增加0. 85个百分点。

2013年不良贷款合计487. 75万元,较年初减少109. 28万元,不良贷款占比18. 57,较年初下降9. 09个百分点,其中:次级类贷款105. 86万元,占比4. 03%,较年初减少54. 20万元,下降3. 38个百分点;可疑类贷款289. 86万元,占比11. 04%,较年初减少44. 81万元,下降4. 47个百分点;损失类贷款92. 04万元,占比3.51%,较年初下降10.28万元,下降1.24个百分点。

不良贷款的累积极易导致银行失败和银行危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专家将不良贷款占比超过10%作为判断银行危机的标准之一。回顾我国各阶段不良贷款的成因,我国以国有经济为主体的银行业都将沉淀形成大量不良贷款。巨额不良贷款的处置不仅仅能减少国有资产损失,更重要的是化解多年积聚的经济社会风险,推动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二、温州银行形成不良贷款的原因分析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银行被定位为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和经济核算的组织,银行的主要职责局限于信贷、结算和现金出纳等方面,并且实行“统存统贷”、“统收统支”的信贷资金管理办法。由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投资都受国家计划指令的统一指挥,国有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靠政府的拨款或行政指令性的贷款,银行在其中只起结算和记账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国有企业既不需承担还贷风险也无盈利要求,不良贷款的出现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机制、职能、内部管理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国有企业以往主要依靠政府拨款及指令性贷款而获取经营资金的方式逐步改变为主要向商业银行贷款的方式。国有企业与商业银行之间的关系纯粹转变为法律意义上的借款人与贷款人之间的关系。此时,由于国有企业改制进展相对缓慢,企业的经营效益一时难以得到显著提升,从而导致大量贷款无法按期偿还,银行的不良贷款也相应大幅度攀升。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宏观经济增长一直主要靠外延扩大再生产的方式来推进,并且长期以来过于强调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数量,而忽视了经济增长的质量。这样的发展模式虽然迅速扩大了我国的经济规模,但是同时也产生了重大的隐患,主要体现在“经济过热”和过高的通货膨胀率两个方面。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了大量的重复建设、资源配置极端不合理以及生产效率低下等严重后果。与此同时,作为在国民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由于过度依赖银行贷款,

上一篇:便利店开店指导手册下一篇:便利店开业活动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