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教学的结构

2022-08-06

第一篇:第二语言教学的结构

第二节:典型结构案例分析-----结构是怎样受力的教学设计

第二节:典型结构案例分析-----结构是怎样受力的 (单杠受力和变形分析) 教学目标:

1. 理解结构是为了承受力和抵抗变形的本质。

2. 通过对简单的结构案例的学习,能尝试对生活中常见的结构作受力和变形分析。

3. 通用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感受到结构的广泛应用,体会学习结构的重要意义,从而形成结构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分析结构怎样受力问题的习惯和思维能力。 重难点:

1. 对单杠作受力和变形分析。

2. 通过受力和变形分析,体会结构是为了承受力和抵抗变形的本质。 教学思路:

由奥运会单杠比赛录像导入单杠的结构;用学生较为熟悉的实验-----物理学单摆实验作受力类比,引出杠体的受力和变形;进一步从力学角度理解结构。 新课导入:

[师] 同学们好,上课前老师想先请你们看一段录像。(播放课件:奥运会单杠比赛片段)。运动员在场上正激烈的角逐,那么,同学们,他们比赛的项目是什么?有没有人知道? [生] 五项全能、体操、单杠------。

[师] 他们进行的是单杠比赛,就是我们上体育课经常玩的单杠。不知道同学们发现没有,运动员所用的单杠和学校的单杠在结构上有些不同,区别在哪?或者,与你们所见过的单杠相比,有没有不同的地方?

[生] 比较高、比学校的好看、所用的材料不同、少了四根铁线-----。

[师] 对了,细心观察的同学发现了,比较明显的一个区别,就是有的单杠有四根铁线,有的却没有。

[师] 前面我们学习过什么叫做结构,还知道了结构可以承受力和抵抗变形,而组成结构的各个部分称为构件。那么 ,现在我们把单杠看成一个结构,那构件都有哪些? [生] 立柱、杠体、拉杆---- [师] 奥运会比赛用的单杠没有拉杆,学校的单杠有拉杆,为什么呢?不同结构的单杠在功能上有什么不同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新的内容,第二节:典型结构案例分析---结构是怎样受力的。我们来分析一个结构比较简单的物体----单杠的受力和变形情况。 新课教学:

[师] 请同学们先花几分钟阅读课本12页的阅读材料,了解变形的种类。下面请一位同学给我们有声有色的朗诵一下,哪一位愿意? [生] 朗诵。

[师] 好,通过阅读,我们了解变形的种类有3种,分别为拉伸、压缩、弯曲。还知道了梁的概念。

[师] 如果我们在杠体的中间吊一个重物,将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形? [生] 弯曲、压断------。

[师] 再结合梁的定义,所以,我们认为,杠体是有两个支点的梁。

[师] 如图1-16:如果撤掉拉杆4和拉杆6,而抓着拉杆3和5用力拉,立柱将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形?

[生] 弯曲、断裂---,

[师] 所以,立柱是只有一个支点的垂直梁。

[师] 好,那我们先对杠体,这个有两个支点的梁进行受力分析。我们先来回忆初中作过的一个物理实验-----单摆。(演示单摆实验课件)。 [师] 在小球摆动的过程中,绳子对小球的作用力方向怎样变化? [生] 始终从小球的球心指向固定点

[师] 那么,根据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原理,固定点受到小球的作用力方向如何? [生] 始终从固定点指向小球球心

[师] 因此,无论小球摆到哪个位置,固定点受到的作用力方向始终指向小球球心所处的瞬间位置。

[师] 我们再来看运动员做的大回环动作。如果从侧面来看,将会是怎样? [生] 运动员绕杠体转动。

[师] 再把这个图像向后投影。得到图形如图(展示课件)。

[师] 类比单摆,杠体相当于固定点;人相当于小球。杠体受到人的作用力方向是怎样的? [生] 指向人重心所在位置。

[师] 对了,无论人摆到哪个位置,杠体所受作用力的方向始终指向人的重心所处的瞬间位置。因为梁向哪个方向受力,就会向哪个方向变形。即变形方向和受力方向一致。所以杠体总是朝人的重心所在位置发生变形。于是有了第一个结论(课本13页):杠体总是朝着人体所在的瞬间位置的方向上发生弯曲。

[师] 我们再看立柱。杠体和立柱的上端相连,人的作用力通过杠体作用于立柱,将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形?是弯曲。对吗?如果要向前发生弯曲,请问同学们有什么方法可以削弱或抵削这种弯曲呢?

[生] 立柱埋深一点、用一个力从后拉------,

[师] 对了,这时候拉杆起作用了,它可以帮助立柱抵抗变形。那么,由于人的运动,将可能让立柱发生弯曲,而深埋和加拉杆都可抵抗这种弯曲。所以有了第二个结论:任意时刻,对于立柱,由于人的运动所产生的弯矩m1,都有一个由立柱埋在地下部分和拉杆共同产生的反弯矩m2来削弱、平衡,以保持单杠整体的稳定。

第二篇: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要素教学

课程简介

◇ 教学对象

对外汉语专业本科高年级必修课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相关专业研究生专业课程,也适用于对外汉语教师培训的有关课程

◇ 教学目的

 全面了解对外汉语语音、语法、词汇和汉字教学的特点、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原则与方法

 把握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应对策略  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 教学内容

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要素教学,包括语音教学、语法教学、词汇教学、汉字教学四个组成部分

 系统介绍语言要素教学的基本概念、特点、内容、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方法和技巧  通过教学实例,使学生把握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应对策略,并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多种类型的汉语教学实践做准备,并为今后从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打下专业基础。

第一章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音教学

内容——

 介绍汉语语音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 ——教什么

 介绍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音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法 ——怎么教

要求——

 掌握必要的理论,熟悉基础知识

 掌握汉语语音学习的难点、问题和纠音正调的方法

参考书目

  林焘、王理嘉(1992)《语音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吴宗济主编(1991)《现代汉语语音概要》,华语教学出版社

1   赵金铭主编(1997)《语音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朱川主编(1997)《外国学生汉语语音学习对策》,语文出版社

李明、石佩雯(1986)《汉语普通话语音辨正》,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刘广徽编著(2002)《汉语普通话语音教程》,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金晓达、刘广徽编著(2006)《汉语普通话语音图解课本(教师用书)》,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  

第一节 汉语语音教学的原则、内容与教学方法

一、语音教学的原则 1 科学性原则

 讲授知识和概念要准确,  遵循和掌握教学规律,  研究和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2 实践性原则

 理论指导下大量练习,实践  精讲多练,提高开口率

3 对比性原则

 普通话和学生母语的比较  正确发音与错误发音的比较  普通话相近音的对比

4 直观性原则

 对某些基本规则和理论的讲解,需采取必要的辅助手段,用图示方法形象化

5 趣味性原则

6 语音教学必须贯穿始终

二、语音教学的内容

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音

1、语音概况

2、语音教学的具体内容 (1)语音部分

①汉语拼音字母与音节 ②声母 ③韵母 ④拼写规则 ⑤声调 ⑥变调 ⑦语气助词“啊”音变 ⑧轻声 ⑨儿化韵

2

(2)语调部分

①语调、声调和句调 ②词重音 ③音长 ④节拍 ⑤意群 ⑥停顿 ⑦句子重音 ⑧句子的高低升降、曲调与平调 ⑨几种类型句子的基本语调 ⑩怎样朗读课文

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音教学必须贯穿始终

三、语音教学的方式

1 侧重声母、韵母和声调的训练,重视语音理论知识指导作用  特点:语音理论知识先行

 内容:声—韵—音节—句子的顺序

 教学过程: 以声、韵、调训练为主,语调训练为辅  优点: 声、韵、调正确;有一定的辨音和纠音能力  局限: 听说习惯和反应能力较差;枯燥乏味

2 注重句子的整体训练,强调自觉模仿,反复实践

 特点: 强调句子整体训练; 掌握声、韵、调靠自觉模仿  优点: 听说习惯和反应能力较好; 不枯燥

 局限: 声、韵、调不准确; 缺乏辨音和纠音能力

3 声、韵、调训练与句子训练相结合,辅以必要的语音理论知识  直观、多练、适当讲解理论、不枯燥乏味

四、语音教学的方法

1 模仿法

 最基本的语音教学方法  直接模仿——自觉模仿

2 对比听辨

 正确——错误

 汉语——母语/媒介语  汉语相近音

3 引导法——以旧带新

4 直观教学 (1)板书演示 (2)实物

(3)图表演示 (4)手势法

3 5 夸张法

 清晰的发音、适当的夸张

6 音素教学与语流教学相结合  基本功 vs 交际功能

7 明线与暗线教学相结合  语音 vs 语调

8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精讲多练

 用理论解决问题;定期归纳和系统化感性知识

9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五、语音教师应具备的条件 1.音准调正,掌握基础知识

2.审音辨音和模仿能力,纠音正调和指挥发音器官协同动作的能力 3.有信心、耐心、细心、恒心、责任心 4.掌握科学性原则

第二节 汉语语音原理

一、语音的物理性质——语音四要素

1、音色

 声音的特色

 不同声音能相互区别的最基本特征

2、音高

 声音的高低,决定于发音体振动的快慢,即频率  音高在汉语里的作用

3、音强

 声音的强弱,决定于发音体振动幅度的大小,即振幅  音强在汉语里的作用

4、音长

 声音的长短,决定于发音体振动时间的长短

小结——

 任何声音都是四要素的统一体

4  重要性随不同语言/方言有所不同

二、语音的基本概念

1、音素

 最小的语音单位,从音色的角度划分  ch-u-ā-ng

 音素分两大类——

(1)元音:由于声带颤动而产生的乐音

 元音的音色由舌位前后、舌位高低、嘴唇圆展决定 (2)辅音:声腔中的气流通路受到阻碍时所发出的噪音  辅音的发音有成阻、持阻、除阻过程  辅音的音色由发音部位、发音方法决定

2、音节

 是语音结构的基本单位

 也是自然感到的最小语音片断  一个音节内有一至四个音素  一个汉字一般代表一个音节

 一个音节一般包括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

3、音位

 一个语音系统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

cf: 音素

4、声母、韵母和声调  声母指音节开头的辅音

 声母与辅音的关系

[1]划分角度:传统音韵学——语音学术语 [2]范围:辅音 〉声母

 韵母指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部分  声前韵后,位置固定

 韵母与元音的关系 [1]划分角度

[2]范围:韵母 〉元音

 有些韵母可自成音节,如果整个音节由韵母构成就叫做零声母音节。声母一般不能自成音节

 声调指的是音节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音高变化

 声调的读法,即声调的高、低、升、降的形式叫做调值

5   调值一般用五度标记法表示

调类是声调的类别,把调值相同的一类字归纳在一起就是一个调类

“语音的基本概念”小结 8个概念、两个系统 (1)音素系统:

 音节 —— 音素 —— 辅音 音位

元音 (2)声韵系统:

 音节 —— 声母 声调

韵母

5、分析音节的方法  声母

 韵母

韵母的结构

韵头——介音/介母 i, u, ü 韵腹——主要元音

韵尾——元音i, u,辅音n, ng 韵腹+(韵尾)=韵身/韵

 声调

6、四呼

 传统音韵学将韵母分四类——  [i]/[i-]——齐齿呼  [u]/[u-]——合口呼  [y]/[y-]——撮口呼

 无介音,主要元音也不是[i/u/y]——开口呼  简称“开齐合撮”

第三节 《汉语拼音方案》

一、《汉语拼音方案》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汉语拼音方案》的制订  1958年公布,简称“拼音”  国内标准

 国际标准(1982年,ISO7089)

三、《汉语拼音方案》的内容

6  字母表、声母表、韵母表、声调符号、隔音符号

四、《汉语拼音方案》主要拼写规则及其教学

1、拼写规则

(1)i u ü和以之开头的韵母自成音节时,拼写有变化 (2)ü上两点省略与否

(3)iou、uei、uen的拼写规则 (4)大写(句首字母、专名) (5)隔音符号“ ’ ” (6)分词连写 (7)轻声不标调号 (8)变调标本调 (9)儿化加-r

2、拼写规则的教学

 建立“音节”概念,区分声母、韵母和音节

 集中归纳总结拼写规则—— 运用韵母表 板书讲解

例:iou uei uen 自成音节 韵母 与声母相拼  you ← iou → -iu  wei ← uei → -ui  wen ← uen → -un

五、汉语拼音字母与音节及其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字母与字母教学

 汉语拼音字母采用拉丁字母,共26个

 字母“v”只用于拼写外来语、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

 母语使用拉丁字母的学生注意—— 字母字形相同,发音不同

2、音节及其教学

 400 多个声韵拼合,加声调构成 1300 多个音节  并非所有声母和韵母都能相拼  并非每个拼合都有四声

教学注意事项

(1)充分利用拼合表列出的拼合与空白 (2)避免母语中相同字母(组合)的干扰

7 第四节 声母及其教学

一、声母

 音节开头的辅音

 y、w——“头母”,隔音字母

二、声母的分类

1、按发音部位(发音时气流受阻碍位置) 

双唇音 b p m 

唇齿音 f 

舌尖中音 d t n l 

舌面后音 g k h 

舌面前音 j q x 

舌尖后音 zh ch sh r 

舌尖前音 z c s 注:ng[η]也是舌面后音,但不做声母

2、按发音方法

 发音时喉头、口腔和鼻腔节制气流的方式和状况

塞音 Plosive b p d t g k 

擦音 Fricative f h x sh r s 

塞擦音 Affricate z c zh ch j q 

鼻音 Nasal m n 

边音 Lateral l

3、按声带振动与否,分为浊音和清音  普通话声母中只有m、n、l和r是浊音  清音声母——17个

4、按气流的强弱,分为送气音和不送气音  塞音、塞擦音发音时口腔呼出气流强——弱  六对送气与不送气声母:

送气音 Aspirated p t k q ch c 

不送气音 Unaspirated b d g j zh z

三、汉语普通话声母发音要领(略)

四、声母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六对送气与不送气音 区别意义作用

学习送气与不送气音最常见的错误

(1)不送气音b [p] d [t] g [k]→易发浊音[b, d, g]

8  母语为英、法语或相近语言的学生常见

纠正——

 普通话塞音无清浊对立

 除m n l r外,其他声母声带不振动  只是口腔发音器官用力,声带不用力

(2)送气音p [p ‘] t [t ‘] k [k ‘]→易发不送气音[p, t, k]  送气不够

纠正——

学会送气,强调送气的方法和力度  吹薄纸法  哈气法

 连续发音法

对比练习

2、f、h的发音方法 主要错误—— (1)f[f]  双唇擦音  [p‘] [p] 纠正——

 唇齿接触,腮帮鼓,“露齿微笑”  强制法

(2)h[x]  字母h——不发音/声门擦音[h] 纠正——

 舌面后擦音  声音响并能拖长

对比练习

3、d、t、n、l的发音方法  舌尖中音

 d、t——清音 n、l——浊音

 主要问题——

(1)英美:d、 l发音部位靠后,含混

(2)分辨不清n[n]和l[l]——鼻音 vs  控制软腭和小舌的升降  捏鼻法

边音  记住哪些字的声母是n/l

4、舌面前、舌尖后、舌尖前音的教法与辨音 发音要领——

zh ch sh: (1)舌尖——硬腭前

(2)口微开,上下齿稍分 z c s:(1)舌尖——齿背

(2)上齿掩住下齿尖,无缝隙 j q x:(1)舌面前——硬腭前

(2)舌尖自然前伸下垂,保持不动

常见错误或问题

(1)zh ch sh——舌尖翘得太过

(2)不注意口型、开口度等

口型 唇型 开口度 肌肉  zh ch sh 较圆 外伸 较大 松弛  z c s 扁 伸展 较小 较紧张  j q x 很扁 平展 很小 紧张

(3)z c s与zh ch sh 相混

(4)z c s、zh ch sh与j q x相混

(5)舌尖后和舌面音易发成舌叶音  注意发音部位和唇型

(6)c与英语[ts]发音相同,易受英发音规则影响 c的教法—— 1)气球漏气

2)教学顺序:s → z c ——z → c 3)[s]——舌尖稍向上运动抵住上齿龈——擦音断

5、外国学生发r时常见的错误及纠正方法 (1)卷舌太大

舌尖不要翘得太高, “吊在半空中”,不要碰上腭,不要颤动

(2)r、l相混

 r(借助sh发r;舌尖不接触硬腭)——l(舌尖抵住齿龈)

(3)r后的i发成[i]

6、其他

普通话声母教学中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非重点?

10 重点——

送气不送气音

清音浊音

zh ch sh r、z c s、j q x  非难点——

双唇音、唇齿音、舌尖中音、舌面后音

五、辅音表(略)

 掌握国际音标(IPA)

六、声母与四呼拼合的大致情况  n、l可与四呼拼合;

 zh、ch、sh、r、z、c、s 、g、k、h不能与齐、撮拼合;  j、q、x不能与开、合拼合;  f不能与齐、撮拼合;

 b、p、m、d、t不能与撮拼合 

第三篇: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精选)

第一章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

一.第二语言和第二语言教学 二.第二语言教学特点

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

第二语言和第二语言教学 a.有关语言的几个概念 1.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

按照学习者学习语言的时间顺序进行划分,第一语言指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第二语言指人们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区别于第一语言之外的其他语言的学习统称为第二语言,不再分为第三语言第四语言) 2.母语和外语

按国家的界限进行划分,母语指本民族的语言,外语指外国的语言。一般情况下,母语是人们的第一语言,但对于一些移居国外的人来说,其第一语言可能不是母语,母语可能是其第二语言。 3.本族语与非本族语 按民族的界限进行划分 4.标准语和方言

标准语是作为全民族交际工具的规范的民族共同语,通常是在地区方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普通话是汉语的标准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北方话为基础方言,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方言是只在某个地区使用的话。七大方言区:北方方言,吴方言,赣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湘方言。 5.族际共同语

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之间需要的一种共同的交际工具。 6.目的语

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 7.双语

一个人所掌握的,能同样熟练运用的两种语言。

b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的获得

第一语言的获得大致分为两个阶段:早期的潜意识的语言习得与后期的入学后的有意识的语言学习。

习得: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过语言交际活动潜意识的获得语言。

学习:通过接受正规的语言教育,有意识,有系统的掌握语言规则,逐步获得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的过程。

c第二语言教学与双语教学 第二语言教学指在人们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在学校环境里对第二语言进行的正规的教学活动

双语教学指同时进行有相同或相近的教学目标的两种语言的教学,一般指同时进行的母语教学和一种第二语言教学。 兼通:两种语言的掌握程度达到相同或相近的目标,培养成双语人才。

二 第二语言教学特点

1.第二语言学习与第一语言习得的比较

相同:1)都需要一定的主客观条件(健全的大脑和语言器官,一定的语言环境)

2)都是为了培养语言交际能力

3)都必须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等要素和御用规则,

都必须形成一定的听说能力。

4)两种语言的习得大体上都要经过感知,理解,模仿,

记忆,巩固和应用阶段。 不同:1)主体不同

2)动力不同

3)环境和方式不同

4)过程不同

5)文化因素习得的不同 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

1)以培养目的语交际能力为目标 2)以技能训练为中心 3)以基础阶段为重点 4)以语言对比为基础 5)与文化因素紧密结合 6)集中强化的教学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有利因素 语法方面 语音方面 词汇方面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难点 语法语音词汇汉字

第四篇: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声调偏误及教学建议

内容摘要:声调是汉语的一大特色,但同时也是对外汉语“学”与“教”的一大难题,本文以外国学生的汉语声调学习为研究对象,结合汉语的声调特点,分析学习者常见的声调偏误,探讨产生的偏误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几点教学建议。

关键词:对外汉语 教学 语音 声调

汉语中的四个声调一直以来是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大难题,也是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教师和从事汉语教学研究的学者的重点和难点,关于对外汉语声调的教学,多年来已有不少学者从教师“教”的角度出发进行过研究,而本文拟从第二语言学习者“学”的角度出发,探讨语音学习中的声调偏误的原因,并结合声调习得规律研究,探讨对外汉语声调的教学策略。

一、汉语学习者的常见声调偏误

汉语母语者在听外国人讲中文的时候,时常会因为浓重的“洋腔”感到“别扭”,甚至造成一些理解障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汉语中的声调问题,因声调在汉语中具有表意功能,因而在口语中,且不论发音在美学角度的地道与否,相对准确的声调对提高实际交际的可理解度和效率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声调问题可以说是制约汉语学习者提高口语表达水平的一个重要瓶颈。

(1) 第二语言学习者听辨的常见偏误

汉语声调的发音准确要以能够听辨四声为前提,但不少学生的声调意识薄弱,在四声的分辨上存在障碍,不能够把握各个声调的音高变化,在听辨过程中将不同声调混淆,尤其是阳平(调值35)和上声(调值214)。关于现代汉语中四个声调的学习难易程度,余蔼芹(1986)曾提出:“阴平最容易掌握,其次是去声(调值51),其中阳平(调值35)和上声(调值214)最难掌握”,在许多其他学者的研究中,也能几乎得出一致的结论,如胡佳敏(2015)等在实验研究中发现,在单字听力感知上,阳平和上升发生偏误的概率远高于阴平和去声。教学的实践中我们也容易观察到,如学生无法感知并听辨出四声的差别,那发音的准确性也会受到较大影响。

(2) 四声的发音偏误

首先,在阴平(调值55)的发音上,无论是欧美语言为母语背景的学生,还是亚洲语言为母语背景的学生,都普遍存在发音不够高的问题,调域普遍介于3度到4度之间,无法达到普通话阴平55调值。同时,因为学习者阴平发音较低,而发去声的时候起点同样达不到5度而无法形成明显降调,导致学习者在阴平和去声的发音上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

在阳平的发音上,普遍存在起点过低或过高的问题。阳平的调值为35,学生在发音的时候如起点过低,如起点调值为2度,则无法上升到5度,导致整体音高不足;如学生在?l音的时候起点过高,如起点调值为4度,则整体发音将接近阴平,没有上升的感觉。

上声是外国学生声调发音上的一个难点,难点主要体现在先降后升让学生难以把握,因上声(214)从起点2度先下降到1度,两个调值相差不明显,学生容易找不到正确的起点,继而在上升到4度时,整体缺乏应有的曲折调感,容易与阳平混淆。此外,上声在语流当中的变调也常常使学生感到困惑。因上声在语流中,尤其是上声与非上声字结合的时候,只读半上调,即21,所以学生如缺乏足够的正确的训练,不仅难以听辨语流中的声调,而且在发音上也会感到无所适从,从而出现错误的发音或一字一顿不自然的“洋腔”,例如将“好人”完整地读为214和35。

去声相对阳平和上声来说,难度较低,学生一般可以感知降调,但发音的难度主要体现在起点不够高,达不到5度,同时下降时不能完全降到1度,导致整体下降空间不足,听起来比较平。也有也有部分学习者发音偏误出现在起点过低而落点过高,导致降调变升调,与阳平想混。

二、声调偏误原因分析

造成学生声调学习困难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点是来自母语的负迁移,可将学生的母语背景大致分为声调语言和非声调语言来看。

一般认为如果学生的母语为非声调语言,例如英语等欧美语言,那么学生在声调方面的感知能力是相对较弱的,学习普通话的四个声调难度也较大。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为例,英语是语调语言,没有声调,但具备句子层面的三种基本语调:平调、升调和降调,在交际中具有一定的传情表意的功能。一方面学习者在以往的语言经验中缺乏对音高变化的感知和训练,因而在学习本质为音高变化的汉语声调时,往往找不准基调,难以控制音高跨度。另一方面,在英语句子中,一般而言平调占据主要的地位,基本调值为3(林珍华,2011),这个特征一定程度上地在外国学生学习汉语声调的过程中发挥影响。学生在说汉语的时候,容易不自觉地把母语中的语调和重音迁移到目的语当中,影响了汉语本身的声调音高。

然而,对于以声调语言为母语背景的学生来说,汉语的四声学习掌握却也不见得容易许多。相比非声调语言为母语的学生,他们可能具备更强的声调感知能力,但在实际发音的时,却同样出现偏误。

例如泰语和越南语,这两种语言属于声调语言,但在韩明(2005)、李红印(1995)的研究中发现以泰语和越南语为母语的学生在学习汉语四声时,也会发生声调混淆。偏误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将母语中的声调不自觉地迁移到汉语中,或将看似相似实则不同的两种声调进行不恰当类比。越南语的六个声调中没有全降的声调,而其中以高起点发音的为平声(调值44)和锐声(45),这两个声调在越南学习者学习汉语去声时最为容易发生负迁移。因去声是由高音位5为起点下降到1度,学习者在发音时容易拿母语中同样高起点发音的锐声或平声做类比,因而出现去声无法下降到位或是发成了类似锐声的上升调。

三、汉语声调教学建议

(1)通过母语和汉语对比,强化汉语声调认知

在声调教学策略的探讨中,有部分学者提出“淡化声调教学”的新思路,如董宁(2013)提出应该引导学习者将汉语词汇的音、型、义作为一个整体来识记。这类设想确有其可取之出,但对于多数外国学习者来说,尤其是非声调语言为母语的学生,考虑到这类学生本身缺乏对语言中声调的感知和经验,需要在教师引导下逐渐竖立对声调的基本认识,提高对不同调值不同音高的敏感程度,因而单独的声调教学笔者认为仍然有其必要性。

在声调教学中可以通过对学生母语语调或声调和汉语声调的对比,让学生感知母语和汉语两者的差异,从而有针对性的发现声调的偏误点。同时,通过两种语言的对比,学生能够在不断的偏误纠正过程中,逐渐加深对汉语四声的发音特征的认识和掌握。

(2)声调教学及训练顺序

针对声调教学顺序,余蔼芹(1988)认为阴平应最先教,接下来是去声和阳平,最后是上升,这与他提出的四声难易程度顺序相符。其他学者如王韫佳(1995)和沈晓楠(1989)等,都提出了相似的声调教学顺序:阴平――去声――阳平――上声。

总体来说学界关于汉语声调的教学顺序有三种主流认识,针对日韩学生:

一、

四、

二、三;针对欧美学生:

一、

四、

三、二;根据声带松紧的生理排序:

一、半

三、

四、

二、三。(金枚,2014)在四个声调的教学顺序上,应采用先易后难的原则,但因不同母语背景的学生母语迁移的表现不尽相同,如高玉娟、李宝贵(2006)在实验研究中发现,韩国学生学习去声最为容易,阴平、阳平次之,最难的是上声,因而教师在教学时间中需要结合学生不同的母语背景,进行有针对性教学策略调整,做到共性基础上关注个体差异。

(3)上声变调的教学

根据大量的偏误研究和教学实践观察,我们不难发现上声是汉语四个声调中声调偏误率最高的一个,也是教学中最难把握的一个。上声学习的一大难点就是单字发音和在词组及语流中的发音有一定差异,单字发音为214,但在实际语流中往往发为21,即半上调,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听辨难度,目前对外汉语教学中一般的教法是先教四个声调的单字发音,再针对上声变调给学生总结规律。但基于上声的特殊性,以及实际的日常交际语流中变调频率,笔者认为应该“淡化上声的单字教学”,先将上声放在词组及语流中让学生进行感知体会,将半上调作为重点教学,学生掌握半上调后,再加入上升调,引导学习三声的单字214全调。

其实关于半上调的教学,赵元任先生就曾提出将半上调作为一个单独声调进行教学,赵金铭先生也主张先教半上,后教全上。这些教学主张和思路无不是考虑到了上声在实际交际中的特殊性,从实用的角度调整策略。然而纵观目前的对外汉语教材,其中绝大多数并没有将半上调独立出来,相对于半上调,上声全调在教学顺序上仍然占据优先位置,而半上调作为补充知识来学习,这也是造成学生理解和交际使用上困难的一个原因。

总体来看,对外汉语的声调仍是汉语语音教学中的难题,需要我们加强对声调的本质特征的研究,结合学习者个体差异,综合偏误分析理论、教学法理论与实践,进行更多的探索和挖掘。

参考文献:

1.高玉娟, 李宝贵. 韩国留学生汉语声调习得偏误的声学研究[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06, 4(1):31-35.

2.韩明. 越南留学生声调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J].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05, 26(2):121-123.

3.金枚. 也谈对外?h语声调教学顺序[J]. 汉字文化, 2014(6):94-94.

4.李红印. 泰国学生汉语学习的语音偏误[J]. 世界汉语教学, 1995(2):66-71.

5.林珍华. 从英语语调与汉语声调对比中看对外汉语声调教学[J]. 知识经济, 2011(16):174-175.

6.沈晓楠. 关于美国人学习汉语声调[J]. 世界汉语教学, 1989(3):158-168.

7.王韫佳. 也谈美国人学习汉语声调[J].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5(3):126-140.

8.余霭芹. 声调教法的商榷[C]// 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 1985.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外文系)

第五篇:《第二节 探究结构》教学设计

案 课题

第二节探究结构 课型 新

本课题课时数:3

本课为第2课时

备课日期9月18日 教

1、理解内力、强度、应力的概念;能进行简单的应力计算;会用应力和强度的关系来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2、通过简单的实验,使学生加深强度与材料、强度与材料的形状有密切关系的了解。

3、从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物品以及工程中常见的结构连接,使学生了解结构连接的各种方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及 对

重点:理解强度的概念,强度与应力、强度与材料及材料的形状、强度与结构的连接的关系。

难点: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相关的现象。 教

计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备注

一、引入

二、新课

三、小结

复习。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影响结构稳固的一个主要因素:结构的稳定性。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影响结构稳固的另外两个因素:结构的强度和结构的连接。那么,什么是结构的强度?

一、结构的强度

1、结构的强度是指结构具有的抵抗破坏的能力。(可与稳定性作比较)

指出:结构的强度是通过构件和材料来体现的。

2、强度与应力

设问:想一想,在材料相同的情况下,构件被破坏的危险程度与什么有关?

A、分析:

⑴内力。构件在外力的作用下会变形,同时其内部各质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发生了改变,产生一种抵抗外力的力,称为内力。

一般来说,外力越大,构件的内力随之越大,构件被破坏的危险就越大。

⑵横截面积。

演示实验:在相同外力及材料的条件下,粗细不同的两根泡沫塑料杆的承重试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构件被破坏的危险程度还与它的截面积有关,横截面积越大,被破坏的危险性越小。

⑶在材料相同的情况下,构件被破坏的危险程度与它的内力以及横截面积有关,我们把这两者的比值称为应力。用公式表示:δ=N/A。

应力:构件单位截面面积所受的内力称为构件的应力。应力的单位是帕(Pa),与压强相同。

应力又分为正应力和剪(切)应力。同截面垂直的的应力称为正应力或反向应力;同截面相切的应力称为剪应力或切应力。

B、深入:

(1)建筑物的支柱是怎样承受压力的?假设支柱的横截面为边长L的正方形,支柱顶受轴向压力P,支柱重力G,求支柱的底截面l-l上的应力。

生:讨论回答

师:(分析解答)做截面,将柱子上半部分隔离,则其受到的力为P+G。

根据平衡条件可知,内力N=P+G。

所以应力δ=N/S=/S。

(2)扭绞的绳子为什么不容易拉断?拔河用的绳子为什么要做成这个样子?

生:讨论回答

师:分析解答:拔河的时候,绳受到两边拉力的作用,内部就产生了抵抗拉力的张力。当张力超过一定值时,绳子就会在应力最大的地方被拉断。若把多股细绳绞合在一起,既可以防止它们之间的相对移动,保证各股细绳同时受力,实际上也就是有效地增大了绳子的横截面积,减少了绳子的应力。

3、强度与材料

⑴强度与材料

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经验,用手挤压纸杯,纸杯就会变形;而用同样的力挤压不锈钢杯,不锈钢杯的外形则无明显改变。这说明了结构强度与材料有关。

当应力达到某一极限值时,构件便会被破坏,因而设计中必须使构件的强度留有必要的余量,作为设计时应力的最高限度,这个最高限度值称为许用应力。许用应力分许用抗压应力和许用抗拉应力。如表1-3。

上一篇:磁悬浮列车

上一篇:对法律的认识和感悟下一篇:电大优秀工作者事迹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