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特色化:地方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2022-09-11

近年来,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 毛入学率至2006年达到了22.0%[1], 已经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研究生教育在1999年研究生扩招政策引导下, 发展迅猛。研究生培养机构由1984年的696所[2], 增加至2006年的767所[3], 学位点在1990年已经达到9353个[4], 2000年新增学位点达到了3350个[5]。而学位点的建设与科研息息相关, 科研在院校发展中承担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成为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教学评估、硕士点和博士点申报的重要指标之一。科研特色化是这些重要指标得以实现的关键, 成为地方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1 地方院校科研特色化

所谓特色是指事物所表现的色彩、风格等[6]。特色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也是一种优势。特色是力量, 是水平, 是地方院校发展的生命力, 无特色就无生命力, 无发展的动力。哈佛是培养政治家的摇篮, 麻省理工学院出工程师, 剑桥大学的物理学科名扬天下, 牛津大学的数学学科举世公认[7], 这些都是科研特色化的典范。

1.1 科研特色化是高质量科研成果产生和产业化的动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特色化科学研究促进高质量科研成果的产生, 并且转化成为生产力, 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20世纪50年代初斯坦福大学依靠毗邻硅谷的地缘优势, 发展了科技园, 将学术的科技成果转化现实生产力, 斯坦福科研的特色产生了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创造了“硅谷奇迹”。70年代以来, 剑桥把科研重点目标锁在重大高新技术研究方面, 创办剑桥科技园, 从而实现世界著名的“剑桥飞跃”, 走一条与偏重于纯学术研究的牛津大学不同的成功办学之路[8]。

1.2 院校科研特色化道路的选择

世界高等教育机构繁多, 大学林立, 有世界排名前100位的世界一流大学, 有排名前100~200位的世界著名大学, 有排名200~300位的世界知名大学, 我国还有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大学、省属重点大学等等, 与这些学校相比, 地方院校是无名小卒, 师资、生源、政府资金投入等方面力度较小。在当今国际高等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 特色化道路正是地方院校求生存, 求发展的必由之路。

2 广州大学在实践中形成的科研特色化

广州大学是在2000年7月, 由原华建西院、广州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广州大学等学院组建而成的, 属省市共管, 以市为主的地方院校, 发展的目标是教学科研型大学。广州大学要在短期内提高办学水平, 建设成为教学、科研型大学, 就必须走特色化道路, 以科研特色化带动教学特色化, 推动学校跨越式发展进程。

2.1 发展跨学科、交叉学科研究产生新的科研生长点

“大学应该为经济社会服务”, 广州大学自成立以来, 对学科专业结构进行全面调整, 建构与地区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结构体系。广州大学坚持走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建设为目的的科研特色化道路。近年来, 重新组建49个科研机构, 尤其是广州发展研究院、应用数学研究院、建筑科学研究院三个学科群性质的研究院的成立, 为发展跨学科研究以及产生新学科、新研究方向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2004年广州发展研究院, 以其立足于地方特色、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 成果丰富, 学术水平高, 被评为广东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2.2 与实际工程相结合, 科研成果直接应用于实际工程中

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是学校科研的一大特色和亮点, 也是学校的品牌, 一说起广州大学, 就想到它——工程抗震研究中心, 它的特色明显独树于华南地区, 以研究工程抗震为主, 立足本区, 面向全国。以经济建设为主战场, 直接为工程实践服务。中心的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广州、西昌、北京、太原、乌鲁木齐、喀什、包头等地, 相继建成近500栋隔震楼。其中北京地铁枢纽上盖通惠家园项目, 震惊世界。通过采用隔震技术后, 从6层增加到9层, 新增建筑面积10万m2, 直接经济效益6亿元。

3 科研特色化:地方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le Develepment) 概念以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代表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W C E D) 提出的定义最有影响, 即“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自身需要能力的发展” (《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 。“发展”的涵义不单纯是经济的增长, 而是经济增长数量和质量上的改善。地方院校可持续发展强调以人为本, 只有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 才可持续发展。

3.1 科研特色化是教学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洪堡倡导“教学与科研相结”, 创办柏林大学这一改革对欧洲乃至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促进了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科研是教学质量的保证, 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有效机制, 是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科研数量和质量是高校发展的保证, 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的基础, 办学特色和品牌是学校的生命力所在。学科建设的动力也源自于科研, 科研的优势和特色转化成了专业特色。树立学科专业品牌, 突出办学特色, 是科研走特色化道路的保障。

一流的大学, 注重科研, 以科研渗透教学,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教研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高质量人才, 产出高效科研成果。世界一流大学和国内重点高校一般都采取“双中心” (教学、科研) 的发展模式, 显然这方面非地方院校强项, 地方院校则突出教学中心, 发展教学科研型大学, 教学、科研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密切结合, 立足于为地方经济服务, 急地方经济发展之所需, 培养科研优势与特色领域, 形成学科建设的亮点、聚集点和至高点, 这样地方院校科研特色化才有生命力和竞争力, 才能带动学科建设, 树立品牌, 进而形成办学特色。

3.2 科研特色化是学科建设跨越式发展的动力

科研特色化是学科建设的前提, 科研支撑学科发展, 学科发展促进科研特色化道路的形成。科研成果是学科建设的核心, 科研水平是学科地位的体现, 是学科建设长年积累的结晶强调以学科为主导, 以科研优势和科研特色为依托, 通过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带动和促进学科建设。2003年, 广州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与华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同时被评为省名牌专业。

广州大学自2000年7月合并以来, 强调科研与学科建设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要突出地域优势与特色, 采取了重点发展与高新技术产业、广州区域经济支柱产业相关的学科, 强化发展特色学科, 发展有潜力的新兴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社会急需学科, 如旅游管理、信息管理、信息与机电工程等。目前广州大学49个本科专业中, 基础性文理专业有10个, 占20.4%;应用型和新兴专业有39个, 占79.6%, 专业结构比例逐步趋向学科合理。合并后3年国家级、省部级等的科研项目立项与科研经费增长速度极快, 科研经费每年以80%的速度持续增长, 在数字信息化建设、机电一体化建设、建筑工程材料、城市环境建设等方面为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9]。

3.3 科研特色化促进重点实验室的建立

科研特色化是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催化剂, 也是重点实验室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重点实验室建立, 优先考虑有重点学科、有硕士点、有科研机构、有业绩、有产学研及有为地方社会经济建设服务能力的实验室。

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 始建于1994年, 因为广东省许多区域是我国的地震重点危险区和重点监视防御区, 潜伏着发生地震破坏的可能性。该研究中心在科研创新和特色化的理念指导下, 立足为本区经济发展服务, 密切配合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需要, 坚持为保护地方人身财产安全, 进行工程抗震研究, 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走科研特色化道路, 并将其研究成果产业化, 直接应用于本地区房屋建筑、桥梁等方面, 如广州新体育馆、丰兴广场、广州大学城、广州地铁1号线等。大部分研究成果转为工程应用并在全国范围内被推广应用, 多次获市级、省部级、国家级奖励, 成为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2007年被列为国家重点实验室新苗培养基地, 成为广州大学办学的一大亮点和特色。

3.4 科研特色化推动博士点、硕士点的成功申报

博士点、硕士点的建立, 科研成果是核心, 占有重要地位, 以科研水平来衡量该点建立的资格。学位点的建立说明其学科建设和办学水平的高层次和高质量。相反, 没有优秀的科研成果, 学位点建立无从谈起。学位点建立的支撑点是科研成果, 学位点的发展动力是科研成果, 研究生教育是以科研培养和锻炼研究生为目的, 使其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然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下, 强调科研成果的特色是获取学位点成功申报的关键。广州大学硕士点2000年新增3个, 2003年新增8个, 2005年新增20个 (约占全省14%) , 并成功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新增博士点2个。获取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和2个博士点是广州大学零的突破, 是在科研特色化理念指导下的跨越式发展。

4 结语

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时期, 科学研究日益重要, 高校越来越重视, 强调科研走在教学前面[10], 并且鼓励和要求高校教师从事科学研究, 以科研带动教学, 营造学术氛围, 产出高质量科研成果, 提升学校的整体水平。科研成为一个衡量学术水平和学术力量的重要指标。科研特色化是长期形成的一种存同求异的科学研究道路。形成科研特色化, 才能在激烈地竞争中脱颖而出, 立于不败之地, 成为地方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摘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 科研特色化是地方院校发展的生命力, 是高质量科研成果产生和产业化的动力。本文从教学、学科建设, 重点实验室建设, 硕士点、博士点建立等方面论述了科研特色化的重要性和其核心地位, 并以广州大学为案例, 阐明了科研特色化是地方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关键词:科研,特色化,可持续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6[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10:15.

[2] 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82~1984[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6, 12:29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6[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10:20.

[4] 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9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2, 10:193.

[5] 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200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12:190.

[6] 中国社会科学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小词典[M].商务印书馆, 1980, 6.

[7] 翁细金, 等.论大学特色化的战略抉择[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3) .

[8] 余国扬, 等.大学科研与学科建设的关系[J].当代教育, 2004, 2.

[9] 课题组.对广州大学2003~2006年学科建设的若干思考[J].广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12.

[10] 胡艳华.科研走在教学前面[N].中国教育报, 2003-10-15.

上一篇:辽宁师范大学作品赏析下一篇:基于信息经济学原理浅谈对电商业务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