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和人性探讨

2022-09-11

1 引言

心理学的建立要追溯到十九世纪, 在此之后心理学的内容逐渐多养化, 从个体开始向群体转变。而社会心理学是其中的重要分支, 社会心理学以社会的群体为对象, 探讨群体的心理属性, 它一般是具有共同性的, 是被群体所普遍接受与认可的。关于人性的解读历来却说法不一, 就中国来说, 一般把人性和自然产生相联系, 最典型的即孟子的“人性本善”和荀子的“人性本恶”, 孟子认为, 人生来是善良的, 善良是镌刻在骨子里的东西, 世代遗传, 而荀子则恰恰相反, 他认为人性是邪恶的, 因此需要以理义教化, 让人在后天的学习中认识到什么是对的, 树立是非关。姑且不论他们的说法谁对谁错, 但是他们都注意到了一个问题, 即人性的来源和影响人性的因素。在西方的基督教也有“人生来就有原罪”的论点, 这也是对于人性的总结。在后期的研究之中, 人们对于人性下了总结性的定义, 认为人性就是人的本质心理属性, 是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心理属性。

虽然社会心理和人性都是人心理的折射, 但是就其本质和内涵来说, 两者是不能等同视之的, 人性的范围更宽广, 它包括每个人存在于灵魂深处的东西, 但是社会心理则更多是与外部的社会环境下人物心理有关, 两者的构造因素和特质都是不一样的, 有独特的表现方式。

文章对于从社会心理和人性的特点开始阐述, 并且分别分析了造成社会心理和人性形成特点的原因, 从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因为时间和其他问题, 这篇文章也许不够完美, 但是希望能够给更多人以启发, 也能够让更多人一起, 去关注社会心理和人性的特点, 进行更多的更多深度的研究。

2 当前社会心理和人性的特点

2.1 社会心理的特点

社会心理是指在一段特定的时期内弥漫在社会及其群体中的整个社会心理状态, 是整个社会的情绪基调、共识和价值取向的总和。社会心理也是含有主观的, 潜移默化的演进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式, 社会心理存在明显的特征。例如人们对某国人的理解, 即使没去过没见过, 但是一想起来就会想到某种模式的样子。甚至是带有偏见和偏激的成分, 例如在许多欧美人眼中中国还是改革开放前, 甚至是清朝时的样子。

(1) 群体趋向性。社会心理并不是关乎某一个个体, 或者是某一个阶层, 它是整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存在群体趋向性, 即个体在社会之中, 会被潜移默化, 无论是价值观还是人生观的认识, 都是被大家所认可和接受的。即使是有一个人在开始的时候会有不同的看法, 但是随着社会的影响, 会改变自己的认知。比如一般与法律相对应的是道德, 很多时候法律也许无法对一些事情和现象进行处理, 像是家庭之间、父母之间情感的纠葛, 无法以冰冷的法律进行判刑, 这时候人们就会倾向于道德的约束, 他们认为良心的不安是最大的惩罚。这里关于道德的认知就是社会心理的表现部分, 他们同一倾向于道德能够让人良心不安, 可以弥补法律的缺失。

但是这种趋向性有时候却不一定都是正确的, 它可能是某一种偏见。比如关于同性恋, 社会大部分人都是持着反对的态度, 他们认为这是一种疾病, 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在这种趋向性的影响下, 许多人潜移默化地对同性恋持以不认可的态度。即使实在当今, 许多人的态度也没有发生变化。可见, 社会心理也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客观的, 它们也有自己的狭隘性。

(2) 流动性。社会心理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变化的、流动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社会心理是有不一样的表现和衡量标准。对于同一件食物的认知, 会产生不同的想法。

比如在改革开放初期, 人民对于改革开放是反对的、怀疑的态度, 甚至有很多人公开反对, 认为改革开放是不正确的选择, 但是在经过历史证明之后, 人民却歌颂改革开放的伟大举措, 社会也从抗拒变成接受, 这就是社会心理的变化。社会心理的流动性主要就是表现在社会心理对待同一件事物的不同态度方面。

(3) 群体认同性。认同性与趋向性是有所差别的, 因为社会心理表现的是普遍的心理状态, 因此它的意识都是被大众所认同的, 关于道德的感知, 关于美的感知, 对于恶的厌恶, 这些都是大众普遍认同的。他们拥有同一条底线, 在这个大的底线之上, 每个人的底线也许是不同的, 他们的认识程度, 审美意识等千差万别, 但是因为有共同的底线, 因此又可以无限包容。他们作为个体是复杂的, 但是作为整体是同一的。

2.2 人性的特点

人性就日常用语上有狭义和广义两方面:狭义上是指人的本质心理属性, 也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一部分属性, 是人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属性;广义上是指人普遍所具有的心理属性, 其中包括人与其他动物所共有的那部分心理属性。无论是人的本质心理属性, 还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属性, 由于它们都是人所共有的心理属性, 那么这种属性也就不可能是后天的结果, 只能是人类天性。

(1) 普遍性。人性的外围比社会心理是要大的, 人性最大的特点就是普遍性。这种普遍性不因为你是什么肤色、你在哪个国家、你的阶级、你的信仰而改变。它是人生来就存在的东西, 比如我们常说, 自私性, 这是人性中最明显的东西。比如人生来自私, 这是无可否认的, 没有人是生来伟大的, 在考虑事情时总是以自我为出发点, 这是人性中的普遍点, 以此为例, 在其他具体的表现之中, 人性都是如此。人性的普遍性, 也是人区别于其他生物之间的物质, 这也是人性的独特所在。

(2) 复杂性。人性是复杂的, 这点可以从“性善论”和“性恶论”争论两千多年却依旧没有定论可以看出。人性是不能用单纯的“好”与“坏”可以概括的, 就像世界上不止有黑白两色, 在由黑到白的过程中还要灰色, 人性也是如此, 人性的复习主要表现在是非观念方面, 在法律上有酌情处理, 一个人犯罪, 但是却不能认为他就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人, 因为这个犯罪者同时也可能是受害者。同理, 人性中不止有阳光的一面, 也有阴暗的一面, 暗与光的结合才组成了人性。我们向往光明, 但是偶尔我们也会暴躁, 也会有阴暗的想法, 这是人性中无法否定的地方。

3 影响因素

虽然社会心理和人性并不是同一个范畴, 但是就影响它们主要的影响因素, 却是大致相同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社会环境影响

社会心理和人性, 作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 是物质形态道德反映, 而社会环境因素是主要的影响因素。社会心理就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影响下行程的, 社会环境的流动性是因为环境的变化, 比如在封建社会, 社会普遍认为皇权高于一切, 皇帝是真命天子, 每个人都该服从皇帝, 但是在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认为这些封建思想是消极的、不正确的, 这会环境的变化, 改变了群体看待事物的想法。当一个人处于一个环境中, 他的思想就会与环境相符合, 西方社会的社会心理与东方人物的社会心理存在差异。一般认为, 东方人含蓄内敛, 西方人开朗大方, 这些就是证明。

3.2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主要是对于人性的影响较大, 人类通过DNA携带基因遗传, 关于一些基本的思想都是通过遗传直接传给下一代, 人性的复杂就是因为遗传因素的不同。对于社会心理来说, 也存在同样的影响, 拥有血缘关系的人, 在社会心理方面会有更多的相同之处。

3.3 教育

遗传属于先天因素, 但是教育就属于后天因素。荀子在说明“人性本恶”之后, 又提出要发挥教育教学的作用, 通过教育, 可以灌输新的更加全面的知识, 改变人对于事物的认知。教育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孩子在成人之前, 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基本都是靠教育完成的, 教育是他们形成社会心理的重要方式, 人性也是通过教育, 来改正其中的糟粕, 尽量做一个尽善尽美的人。

4 结语

社会心理是社会群体的共同心理特征, 是群体对于某种价值观、审美特征等共同的认可, 是意识形态的表现, 具有集体无意识和群体的趋向性, 他们不知不觉会被同化, 会追求与身边人同样的东西, 同时还有群体认同性和流动性, 流动性是指社会的心理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会随着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变化。人性是人身上具有的与生俱来的东西, 它具有普遍性和复杂性, 普遍性是所有人身上都有, 不会消失, 复杂性是人性并不是简单的好与坏可以概括和区分的, 很多时候他们是共同存在的, 造成这些特点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环境影响、教育的作用和遗传的作用。在社会的发展变迁之中, 社会心理和人性都不断调整着自己来适应变化。

摘要:社会心理是一种低水平、低层次的社会意识, 是人们不定型的处于自发状态的社会意识, 具体表现为与日常社会生活相联系的感情、风俗、习惯、成见、自发的倾向和信念、愿望、审美情趣等。而人性, 自古至今, 就人性的争论很多, 中国古代就有性善论、性恶论、无恶无善论、有善有恶论等。社会心理和人性所探讨的都是作为人的心理属性, 它们是独属于人类自身, 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特质。但是社会心理和人性具有不同的特点, 社会心理更多表现在躯体趋向性、群体认同性和流动性, 而人性表现为普遍性和复杂性, 造成这种特点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和教育, 这是主要的因素, 在人性和社会心理上均有影响。

关键词:社会心理,人性,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 周建超.论人的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的统一[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06 (9) .

[2] 张文彦.社会心理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3] 戴尔·卡耐基.人性的弱点[M]中国妇女出版社, 2006.

上一篇:土建工程造价的影响因素及降低造价的对策下一篇:论人工湿地处理污水在中小城镇及农村污水系统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