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中的人性化理念论文

2022-04-29

摘要:通过对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咨询教师队伍建设出现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提高心理咨询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完善心理咨询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建立规范的心理咨询督导制度等解决对策,旨在为高职院校心理咨询师资队伍建设提供相应指导策略,从而更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构建。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心理咨询中的人性化理念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心理咨询中的人性化理念论文 篇1:

德国高校心理咨询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 德国高校心理咨询的主要经验,包括机构设置规范化,咨询师队伍配备专业化,咨询内容综合化,咨询方法多样化,以及心理咨询社会化。对我国的主要启示,一是心理咨询要注重服务,二是心理咨询要突出发展,三是心理咨询要强化专业队伍,四是心理咨询要强调规范,五是心理咨询要善于合作。

关键词:德国高校;心理咨询;经验;启示

一、德国高校心理咨询的经验

1.机构设置规范化

20世纪70年代后期,德国部分高校在政府的资助下成立独立于大学之外的大学生服务中心。目前,全德共有56个大学生服务中心,这些服务中心大都承担着学业指导、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咨询服务工作。由于中心独立于大学,他们的工作范围往往并不局限于特定高校,而是面向一定区域内的所有高校。同时,一些高校也成立自己的心理咨询机构,与学业指导和就业指导工作相结合,直接对校长负责,为全校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在德国,对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管理、认证、培训等有明确的法律规定。1994年德国大学校长联席会议明确要求各高校都应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并建议每3000名学生配备一名专职咨询人员,且每5000~10000名学生应配备一名有执业资格的咨询师。

2.咨询师队伍配备专业化

德国高校心理咨询人员专业化程度非常高。对于高校心理咨询人员,德国有专门的学校心理学家培养计划,受训者要完成100小时的专业学习[1]。尽管各州法律规定不尽相同,但是咨询人员一般都要求心理学、医学或教育学专业本科和研究生毕业,取得心理咨询师证书,并在心理诊所工作五年以上,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

3.咨询内容综合化

在德国,由于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压力,高校学生同样存在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德国一项面向全国大学生的抽样调查显示,有27%的大学生有过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其中13%需要干预,11%的学生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5%的学生需要到专业的医院去治疗。从具体表现来看,可以分为学习障碍、考试焦虑、人际交往、情感困惑、时间管理、性格问题、环境适应、网络成瘾、物质依赖、神经症等方面。其中学习障碍、考试焦虑方面的咨询比例较高,约为50%。

因此,德国学校心理咨询传统的价值取向着眼于矫治的层面,只为少数有问题的学生提供服务,注重补救性工作而忽视对绝大多数正常学生的帮助。随着时代的发展,咨询的价值取向正向发展性倾斜,心理咨询的对象、内容、目标也相应发生积极变化,呈现出多样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在目标定位上,希望心理咨询能“为大学生成功学习提供保障,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在服务范围上,不仅包括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还包括了学习咨询、职业指导等。学校心理咨询人员扮演着心理健康的保健者、学习生活的辅导者、职业选择的指导者、思想品德的引导者、心理潜能的发掘者和心理发展的促进者等六种角色。从咨询的内容看,德国高校把学业指导作为心理咨询的重要内容,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并且在心理咨询工作中将引发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成学习因素和非学习因素两类,有针对性地提供咨询服务。

4.咨询方法多样化

德国高校心理咨询的方法大都采取个别谈话、团体辅导、讲座、网上咨询等方式,采用的基本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疗法、系统疗法等。这些方法的选择一般由心理咨询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正如海德堡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所说:“各种流派本身无所谓好坏,关键要找到适合个案的解决方法。”

5.心理咨询社会化

1998年德国制定的《心理治疗师法》确定了心理治疗属于医学领域的服务内容之一,由此明确区分了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人员在医疗机构和私人诊所进行服务,其服务费用由病人的保险机构支付;心理咨询工作通常由得到政府或慈善机构资助的社区或学校的咨询中心开展,服务是免费的。从服务对象来看,心理咨询服务对象为正常人群,而心理治疗的服务对象是有明确诊断的病人。

(1)以高校心理咨询机构“有限责任”为前提

正因为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之间区分明确,使高校心理咨询的边界十分清晰。学校心理服务包括相应治疗中对疾病的诊断和障碍的早期发现以及调适指导,但这些不是根本目的。高校咨询以适应性和发展性咨询为主,精神疾病治疗和医学化的治疗不是学校心理咨询师工作的主要目标。当来访者咨询次数超过6次时,心理咨询师就要对来访者情况进行评估,并设法把他们转到专业心理治疗机构去。根据德国心理咨询法,如果一名独立心理

咨询师做出诊断,认为一个人有自杀倾向,精神病院必须接受这名患者并保护他不受伤害。

(2)以社会心理服务网络为支撑

“有限责任”并不是放手不管,其后盾是有更专业的机构能够承担“无限责任”。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在德国历史悠久,私人心理诊所遍布各地,社会心理咨询和治疗专业化程度高,分工精细,实力雄厚。同时心理治疗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也就是说在德国,心理治疗由国家“买单”,保证了治疗的系统性。

此外,社会工作者也是德国高校学生心理咨询的一个重要的社会支持主体。社会工作者会根据每个学生的社交圈建立起一个联系网络,通过观察学生的社会关系网,全面了解每个学生,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安排心理辅导或寻求社会帮助。社会工作者与心理咨询师会及时、适当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同时还避免沟通时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尝试与学生进行朋友式的、平等的交流,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以鼓励、帮助、支持为主[2]。

强大的社会心理服务网络承接了高等学校心理咨询的后续工作,也为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二、德国高校心理咨询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1.心理咨询要注重服务

随着人本主义思潮对学校教育的深入影响,心理咨询对服务对象的定位也应该从一个学习者转变为一个富有思想感情和个性的、充满需要且富有潜能的具有社会性品质的整体的人。心理咨询的重点是指引而不是补救,重点应放在指导学生更有效地学习与生活方面[3]。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服务,学校心理咨询要真正尊重人的心理需要,关怀人的精神价值,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可以预见,随着人对内心世界和心灵体验的更加关注,心理咨询将会越来越人性化、个性化和理性化,以人为本、尊重、理解、共情等心理咨询的理念也必定会获得广泛认可和长足发展。

因此,要努力构建一体化的大学生咨询服务体系,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的紧密结合,建议借鉴德国大学生服务中心模式,设立大学生咨询服务中心,由专业咨询人员“坐诊”,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

2.心理咨询要促进学生发展

即使在德国这样心理咨询和治疗起步较早、发展较好的国家,心理咨询工作还是饱受质疑,社会上和学生中对心理咨询存在误解,认为“有病才去咨询”,这个问题在我国也同样存在。中德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都在积极寻求心理咨询“去标签化”的有效途径。加强咨询理念的宣传和疏导,把心理咨询有机融入学生学业指导、生活指导、就业指导中,在潜移默化中化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工作才会受到更多学生的认可。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是一个开放、自我决定的系统,有不断超越自我能力极限的实现潜能开发的内在能力,将重心着眼于对人固有的潜力的积极培养上,并且通过培养和激发人所固有的力量使人真正成为发展自我的完整个体[4]。在德国,学校心理咨询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首要价值。引导学生自我认知,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平衡点,摆正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是个长期需要做的工作,也正是心理工作者可以做的事情。以发展性咨询为导向,培养学生优秀的人格品质,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全面提升的咨询工作将为更多的学生接受和认可。

3.心理咨询教师要专业化

德国在咨询师的准入门槛上一方面强调学科背景,需要心理学、医学或教育学相关专业毕业;另一方面强调实践经验,必须有在精神病院或私人咨询诊所一定年限的工作经历。心理咨询工作实践性强,临床经验的积累使咨询师在面对各种复杂问题时能从容应对。比较我国,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重视,高校心理咨询人员来源日益优化,不少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纷纷引进心理学硕士、博士。但高学历不等于高水平,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提升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操作水平。

心理咨询工作队伍的主体包括两支队伍,即专职心理咨询师队伍和辅导员队伍。对专职心理咨询队伍,一要实行心理咨询师任职资格准入制度。要求学校心理咨询师不仅要具有心理学、医学、教育学等相关专业知识,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而且要具备学生工作经验,使心理咨询师更好地贴近学生、了解学生,把握学生思想行为特点。二要建立心理咨询师定期督导制度。建议整合专家资源,建立区域性的学校心理咨询督导中心,要求在职心理咨询师必须到督导中心定期接受一定学时的专家督导。同时,要坚持把辅导员队伍当做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辅导员队伍开展心理咨询的专业能力,把心理咨询作为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要注重培养一批辅导员长期从事和潜心钻研心理咨询工作,成为具有心理咨询专业技能的专家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

4.心理咨询要规范化

要依靠教育行政机构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术团体制定管理条件、工作细则、建设标准等,进一步加强有关学生心理特点、心理健康教育规律等方面的研究,对学校心理咨询工作进行“行政干预”与“专业干预”,提高科学性与实效性,引导心理咨询工作向规范化发展。

5.心理咨询要善于合作

海德堡大学生服务中心的一名教授曾说过一句话,“心理咨询师要明白自己的能力有限,不可能同时又做咨询又做治疗,必须学会合作。”与学校其他部门、专业教师的“合作”及与社会咨询机构、精神病院的“合作”在德国高校心理咨询机构均非常顺畅。

高校学生心理咨询工作是培养心智健全人才的关键环节,关系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任重道远,应该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心理咨询工作的有益经验,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改进工作质量,为学生健康成长、全面成才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方双虎,陈志强.发达国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其 对我国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1(3).

[2]梁悦,冯国森,易洁儿,于长春.中德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德国 F+U心理咨询对我们的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2006(4).

[3]马建青.发展性咨询:学校心理咨询的基本模式[J].当代青年 研究,1998(5).

[4]刘晓明.我国学校心理咨询的发展方向[J].中国教育学刊,2000(4).

[5]Christoph Steinebach.Handbuch Psychologische Beratung[M]. Deutschland,2006.

[6]http://de.wikipedia.org/wiki/Psychologische_Beratung, 2012-04-16.

[7]张华南.读名人学德语[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孙 凯〕

作者:陈阳

心理咨询中的人性化理念论文 篇2:

高职院校心理咨询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通过对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咨询教师队伍建设出现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提高心理咨询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完善心理咨询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建立规范的心理咨询督导制度等解决对策,旨在为高职院校心理咨询师资队伍建设提供相应指导策略,从而更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构建。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咨询;师资队伍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及人才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市场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精湛的专业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心理与生理正处于从幼稚到成熟的转折阶段,面对当下纷繁复杂的社会,更容易出现多种心理问题[1]。如何准确地把握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快速有效的帮助学生平和渡过该阶段,并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成为高职教育中亟需思考的问题。在高职院校校内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心理咨询教师队伍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心理咨询产生的背景

20世纪40年代,为缓和“二战”所带来的各种社会危机,“高校心理咨询”应运而生。它是指高校中专业的心理教师运用心理学专业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所遇到适应不良、交往障碍等一系列心理问题,使得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以期达到促进学生潜能开发、提高其心理素质,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的目的[2]。1970年英国学生咨询协会(Associayion for Student Counseling,ASC)的成立使得学校心理咨询的价值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研究表明,高校心理咨询在发掘个人潜能、发挥个人所长、促进学生与社会的协调适应以及实现学生自身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3]。其中以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高校心理咨询的发展较好。现以英美两国为例。两国在对心理咨询师的培训要求、实践培训以及认证监督等方面都有明确规定,切实保障了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在咨询内容上,两国都以“学习咨询”为主。但在侧重点上,两国又有很大的不同。美国高校心理咨询注重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崇尚个体的独立性,非常看重个体个人的自身素质以及发展规律;而英国高校心理咨询的发展更强调人性化理念的体现。如尊重学生独立人格、特性以及个人正当权益等等[4-5]。因两国历史文化的差异,使得高校心理咨询的侧重点不尽相同。国外高校心理咨询服务使得我们意识到,在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应根据学生需求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工作,同时,在本国国情及文化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心理咨询职业化、专业化建设。但由于我国心理咨询起步较晚以及高校心理咨询与德育工作的交织缠绕,使得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较为僵化且未能完全本土化,出现各种“适应不良”,心理咨询的效果未能全部展现出来。

国内高校心理咨询的开始要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上海交通大学益友服务中心的建立。在该时期,一批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成立使得心理咨询进入实践阶段。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取得显著成就。但高校心理咨询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不足,如缺乏完善的心理咨询硬件设施、规章制度不够健全以及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等。而作为直接面向学生心理问题的心理咨询教师,其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多寡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问题是否能够顺利解决。如何提高并加强心理咨询师资队伍的专业知识与能力,成为制约高校心理咨询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咨询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内部以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为基础结合学校育人目标,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在校学生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而起到调节学生心理机能、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6]。需要注意的是心理健康教育是伴随着心理咨询一起发展而来,它与心理咨询相辅相成,共同为学校学生服务。但就目前的发展状态来看,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发展较为缓慢,其师资力量薄弱、教师专业性差、教师自身发展受限等问题严重阻碍着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7]。

(一)心理咨询教师自身定位不明确

为了响应政府号召和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许多高职院校纷纷建立了心理咨询机构或组织,并配备了专职人员。但由于高校对于心理咨询工作的认识不足,心理咨询教师的自身定位不准,使得心理咨询工作在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和塑造过程中未能取得应有的结果。

首先,各个高职院校内部对于心理咨询机构的名称五花八门,如“心理辅导室”“心理咨询中心”“大学生心理活动中心”等[8]。不同的名称也体现了心理咨询机构在学校内部扮演的不同角色,进而决定着心理咨询教师在面对学生心理问题时的工作重点与方向,所以,统一明确心理机构所承担的角色以及定位,对于心理咨询更好的发展以及服务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其次,在隶属关系上,不同高职院校将心理咨询机构隶属到不同的机构下,如将其隶属至宣传部、校团委、教育心理学研究院等机构,致使心理咨询机构的职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甚至被边缘化,导致心理咨询教师对自身工作定位产生疑惑。最后,因高职院校育人目标及办学宗旨的独特性,心理咨询师身兼咨询师和教师两种角色。部分高职院校由于对心理咨询工作的认识不足或重视不够,给心理咨询师一种错觉,即心理咨询就是承担着教育学生工作,致使心理咨询未能起到其应有的功用。

(二)心理咨询教师队伍的质量缺乏保障

除高职院校自身所具有的特性外,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人际关系、教育环境等方面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也有着较大的不同,而这些特性又對咨询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高职院校的心理咨询教师不仅要掌握基本的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还要根据时代发展特性,不断摸索和学习适合当下学生心理发展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更要在咨询过程中准确把握高职学生自身特点,熟悉其在发展过程中所能遇到的问题等。在现实情境中,高职院校心理咨询教师的专业水平质量却差强人意。首先,由于部分高职院校对心理咨询工作重视度不高,学校为降低人力成本或追求所谓的快捷高效,在配备心理咨询专业人员时多用“半路出家”的教师,抑或是其他学科教师兼任[9]。他们多数并未经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咨询培训,当面对学生心理问题时,不能自觉且灵活的使用心理学方法来帮助学生。其次,对于在职的心理咨询教师来说,仅入职前的系统学习心理咨询相关理论和技巧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心理咨询工作能够顺畅开展,还需要持续不断的专业实践工作与努力[10]。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高职院校系统中心理咨询教师往往还要承担着科研、教学、行政等其它工作,这些沉重繁杂的工作事务无疑占据着心理咨询教师的时间与精力。只有当心理咨询教师的基本专业能力和持续的专业发展均得到有力的保障,才能有力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心理咨询教师所面临的职业倦怠、价值中立困惑问题

鉴于高职院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内容和使命,高职院校心理咨询师在承担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同时还要肩负着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普及以及科研及部分行政的工作要求[11]。对于高校心理咨询教师而言又增加了职业压力。有研究显示,身兼多重身份的高校心理咨询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并且其职业倦怠状况也更为复杂。在心理咨询工作过程中,要求心理咨询人员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和各种心理咨询方法,同时也要掌握多种形式的咨询手段,熟练运用并解释心理量表,切实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12]。但在以往的实际操作过程中,高职院校心理咨询师面临着角色冲突、咨询技术遭遇瓶颈、专业认同不高以及价值中立困惑等众多问题。

高职院校心理咨询人员承担着咨询师与教师两种身份,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如何更好的把握尺度去处理学生问题,并达到良好效果,成为心理咨询教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与此同时,对于心理咨询教师的继续教育与培训方面,给予较少的关注和专项基金支持,使得心理咨询机构无法良好运转,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服务。部分高职院校对心理咨询工作视为学校教育中的一种点缀性工作,未能给予一定重视,致使高职院校心理咨询教师无法进行深层次的专业及技术培训。

(四)心理咨询师的专业能力未能满足高职学生的需求

高职院校心理咨询的基本职能是满足高职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同时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服务。随着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政策的制定推出,以及多媒体中关于心理健康信息的广泛传播,高职学生在面对学业、人际交往、生理发育问题时,自主寻求心理支持或心理咨询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但在实际情况中,学生的问题并未得到良好解决。一方面,很多高校仅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应付上级检查,在心理咨询工作上所投入的精力与财政支持较少,使得心理咨询中心和教师无充备的时间与财力进行专业技能提高,影响心理咨询服务的正常开展。另一方面,有研究表明,高职院校心理咨询师所接触到的问题已不是以往的适应不良等一般性心理问题,而更多的是心理障碍。通常情况下学生的心理问题已严重到一定程度或者通过其他途径不能解决才前来求助,此时对于高职院校内的心理咨询师的专业能力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高职院校心理咨询师队伍建设对策

虽然心理咨询在实践中面临众多的挑战,但高职学生对心理咨询的强烈需求决定了这项事业的必然发展[13]。若使高职院校中的心理咨询正常运转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学校及教师个人都应做出相应的努力与改变,通过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服务制度规范、推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与改革、增大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投入等一系列举措,切实保障心理咨询教师自身利益与职业发展,从而为促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一)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制度规范

高職院校内因缺乏相对完备的职业化培训体系及系统的正规专业训练和学历教育保证,致使各个高职院校内心理咨询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出现参差不齐的情形。首先,在招聘过程中由于缺乏统一且明确的心理咨询师招聘制度,各个高职院校在进行心理咨询教师的招聘过程中大都按照各自需求进行招聘,又因部分高职院校对心理咨询工作存在着认识不足或重视不足的情况,致使高职院校内部时常出现思政教师或辅导员兼任心理咨询工作,致使心理咨询工作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其次,对于已经在职的心理咨询教师而言,他们在承担着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之余,往往还肩负着课堂教学、科研及部分行政工作。角色的不确定与复杂性往往使得高职院校心理咨询教师对自身职业定位出现困惑,而职称评聘制度大都是参照专门的教学人员进行制定,致使他们在咨询工作中出现注意不专的情况,进而产生职业焦虑。应针对心理咨询教师建立专业的职称评审体系,明确心理咨询教师发展路径,使心理咨询教师减少因自身职业发展困惑而产生的心理压力,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咨询服务。最后,对于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多年的教师而言,适当的进行在岗专业培训、学习更为新颖有效的咨询理论与技巧,将有助于心理咨询教师专业化能力的提高;与此同时,在心理咨询工作中咨询师难免会遇到较为棘手或不善解决的问题,因而建立长期有效的定期督导制度,通过相关技术人员的督导,使得咨询师能够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二)加强心理咨询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

以往研究表明, 在没有接受充分的教育、培训和督导的情况下开展心理咨询实践会给来访者带来意想不到的伤害[14]。阿佩尔(Appell)认为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能带进咨询关系中最有意义且最为有效的资源,就是他自己。当心理咨询师对个人“未完成事件”缺乏觉察及处理时,可能会妨碍其为来访者提供有效的服务。所以,高职院校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心理咨询队伍整体的专业化水平、加大专业培训力度。一是加强对心理咨询人员的专业理论系统知识培训。拥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是对心理咨询人员从业的基本要求。高职院校在对心理咨询人员进行招聘或正式上岗时,不仅要求心理咨询人员掌握基本的心理咨询知识,如普通心理学、心理测量、相关量表的使用与正确解释,同时还要求心理咨询人员了解掌握与心理咨询相关的法律知识、教育心理以及管理心理学等。同时,由于时代的不断进步,新的咨询理论知识、咨询方法、评估和干预策略都在不断的发展。因此,对在职多年的心理咨询人员而言,仍需通过额外的继续教育或培训以保持自身的胜任力。与此同时,还需熟练了解并掌握自身所面对的群体所具有的特点特征,从而在面对高职学生心理问题时,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掌握学生心理问题所在。二是要加强对心理咨询人员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专业实践能力主要是指心理咨询人员在把握高职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所遇困难的同时,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切实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能力,处理学生问题能够游刃有余,这就要求心理咨询教师在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技巧的同时,还要注重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通过在实践工作中的不断反思与不断努力学习,提高自身专业实践能力,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三是建立行之有效的定期督导机制。通过定期督导,能够解决心理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所面临的困惑或难题,一方面使得心理咨询教师的专业能力得以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解决,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保障。

(三)多种心理咨询方式齐头并进

目前,高职院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咨询的形式较为单一,多采用公共课教学、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等形式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进行推广;并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大多采用团体辅导、心理健康咨询等方式给学生以帮助。但研究表明,多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更有利于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从而更有益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如在解决高职院校学生适应不良、人际交往困难方面具有显著成效的朋辈心理咨询,因咨询是在朋友和同辈之间进行,咨询员与求助者之间价值观念的相近性、所遇问题的一致性以及沟通的便利性,使得朋辈心理咨询具有易接纳、高说服力、见效快、成本低的特点;而具有高保密性、开放性和便捷性的网络心理咨询,因其在时间、地点和人数上不受限,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真实地袒露自己内心的秘密,释放自己的真实情感,从而为咨询师准确把握学生问题、了解学生状态打下良好的基础。除朋辈心理咨询、网络心理咨询外,基于互联网的多元交互式心理咨询、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等多种咨询方式在解决高职院校学生适应不良、学习困难、社交焦虑等方面都有良好效果。同时,研究表明,高职院校心理咨询机构及教师之间的相互连结及经验交流较少,这就使得心理咨询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受到阻碍,面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某种心理问题时,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进行处理,无法灵活变通,对高职学生造成二次伤害;同时,由于缺乏经验的沟通与交流,缺乏较为专业的督导,使得心理咨询教师心理健康受阻,个人成长发展受限,造成心理咨询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因此,在完善专业队伍和专业素质培育的同时,高职院校应加强心理咨询案例的经验交流,鼓励心理咨询教师不断吸纳和更新心理辅导手段,学习其他院校的经典案例,剖析其发生原因及心理援助方法,建立切实有效的心理咨询督导机制,通过高校间的联合沟通交流讨论,使得心理咨询教师学习到丰富且各具特色的心理咨询经验和技巧,使得高校心理咨询教师能够更好地为本校学生服务。尽量避免和减少在咨询过程中出现的形式单一、辅助无效的现象[15],从而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总之,高职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而以优化学生心理品质、培养健全人格、开发个體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为目标的高校心理咨询在高职学生心理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高职院校心理咨询师资队伍的合理建设和制度化管理,将有助于满足高职学生不断变化的行为需求、心理需求,最终达到真正的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从而使得高职院校心理咨询工作能够扎实有效、平稳有序地发展,为培养新世纪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文婷.高职心理咨询师队伍建设的多维路径[J].职教论坛,2012(2):62-63,66.

[2]陈静.湖北高校心理咨询现状的调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

[3]朱继光.英国高校心理咨询服务概况与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09(10):107-110.

[4]马建青.国外大学生心理咨询的特点及对我们的启示[J].上海高教研究,1994(4):113-116.

[5][6]俞海侠.美国高校心理咨询师专业发展路径及启示[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5(6):155-158.

[7]徐丽.我国高校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化途径探索[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4.

[8]高美玲.高校专、兼职心理咨询员的差异比较[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9]胡月香.高职心理咨询师心理枯竭现象及其对策[J].职教论坛,2011(11):89-91.

[10]张艳.高职院校心理咨询工作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实证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35(5):93-94.

[11]毕玉芳.高校心理咨询伦理的困境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14(1):83-86.

[12]安芹,贾晓明,尹海兰.高校心理咨询师的专业能力及专业发展[J].心理科学,2011,34(2):451-455.

[13]李莉.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14]何元庆,方存封.高校心理咨询中保密的伦理困境与解决出路[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23(2):378-380.

[15]安芹,贾晓明.高校心理咨询员专业认同的初步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2):203-206.

(责任编辑:刘东菊)

作者:苗晓雯 吴真

心理咨询中的人性化理念论文 篇3:

高校心理咨询师要关注自身心理健康

摘要:高校心理咨询师面临很大的职业压力,其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在分析了咨询师心理疲劳、工作耗竭和“替代性创伤。障碍三大心理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基础上,提出了积极的应对策略,包括组织干预、规范程序、自觉自省、补充资源、丰富生活等,以提高心理咨询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高校;心理咨询师:心理健康

文献标识码:A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巳普遍受到重视。相比之下,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的咨询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十分令人担忧。由于咨询师的工作性质是一种高情感、高智力投入的频繁人际互动活动,需要咨询师大量地并且是不对称地投入情感资源和智力资源,加上近年来学生心理问题,特别是恶性心理危机事件频发,咨询师面对与处理很多负面信息与情感,以及体验求询者的心理创伤。从而自身也产生诸多心理问题。因此。只有最大可能地预防、缓解或消除心理咨询师的心理问题。才能保证他们在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下全身心、高效率地投身于心理咨询工作中,进而更好地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一、高校心理咨询师存在的心理问题

1 心理疲劳

心理疲劳是咨询师为解决求询学生的心理问题终日操心忙碌,超负荷工作和高情感投入,以及来自外部和自身的角色压力,在缺乏可持续利用资源的情况下,极度疲惫的身体与过强的心理压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心理疲劳通常不易被察觉,往往通过一些身体疲劳的症状表现出来,并在不知不觉中被加剧。对于出现心理疲劳的人,轻者出现眩晕头痛、背酸恶心、胃肠不适、四肢沉重、全身乏力、没有食欲、感觉失调、动觉紊乱、记忆故障、意识衰退等症状;重者将导致心血管和呼吸系统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最终导致抑郁症、神经衰弱等心理疾患。所以心理学专家预测说,心理疲劳正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的“隐形杀手”。

心理咨询是典型的助人行业,是咨询师与求询学生之间进行生命交流的过程。当学生向咨询师诉说烦恼不快的同时。其实是在传递着一种能量信息。这种能量信息看不见,但是可以影响到咨询师的心态。即使咨询师受过专业训练,一旦钻到自己也解决不了的牛角尖里面,恐怕也难以做到泰然自若坦然面对。从上述出现的症状可以看出。心理疲劳对咨询师的身心影响是巨大的。

2 工作耗竭

工作耗竭,是咨询师在工作中已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时,所产生的生理、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有时也叫职业倦怠、职业耗竭、工作倦怠。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情绪衰竭,表现为咨询师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和损耗状态,无法像原来那样对他人倾注关怀和感情,工作热情完全丧失,无法继续投入工作:(2)去人性化,即咨询师以一种消极的、否定的、麻木不仁的态度和情感去对待自己身边的人,对他人再无同情心可盲,甚至冷嘲热讽,把人当作一件无生命的物体看待;(3)个人成就感降低,表现为咨询师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下降,对自我效能的信心下降,时常感觉到无法胜任,从而在工作中体会不到成就感,积极性丧失,不再付出努力,甚至要求离职。

国内外许多实证研究表明。心理咨询师是工作耗竭的高发人群之一。在我国,一些关于心理咨询师自杀、犯罪等事件屡有报道。高校心理咨询师面对持续的工作压力和精神负担,首先会体验到严重的情感衰竭,觉得自己的工作无价值感,并出现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健康水平下降,引发疾病产生。作为求询学生。会直接受到这些态度与行为的影响。被咨询师糟糕地对待,甚至受到严重的伤害,更不用说得到有效的心理帮助。而这一切反过来又会给咨询师带来更多的消极影响,使其耗竭的程度更加严重,甚至出现厌倦、逃避工作或离职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说,与出现困扰的求询学生相比。出现工作耗竭的咨询师对工作、学生、家庭、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危害要远大于前者。

3 “替代性创伤”障碍

大学校园常见的心理危机事件有自杀、急性精神病发作、自然或社会重大意外事件、重大凶杀案件等。这些事件的爆发往往突如其来,不可控制,且隐含巨大危险,具有高强度、高频度、长时限的特点。高校心理咨询师是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参与者,与学生接触最为紧密。往往是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亲身经历者。面对那些有不幸遭遇的当事人,咨询师不仅要倾听他的痛苦经历,而且还可能目睹他的悲惨处境,而这一切对于咨询师而言,他们在协助当事人恢复创伤时,间接感受到了当事人的创伤性体验,自己也有可能成为心理创伤者。这种现象被称为“替代性创伤”。

不难看出,“替代性创伤”障碍主要源于两大方面:一方面与咨询师自身因素有关,如自身的价值观念、能力水平、知识架构、对救助工作的自我效能感等都将影响个体的应对;另一方面则与特定的环境因素有关,特别是与当事人的互动过程有关,如互动的频率、互动中创伤经历的细节被揭示的程度、社会支持的程度等都将对咨询师产生影响。在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中,因咨询师长时间接触负性事件,其价值系统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和挑战。因此,MeCann和Pearlman指出,“替代性创伤”最大的危害在于“它会影响个体对整个世界的认识”。

二、高校心理咨询师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 心理咨询工作性质和特点客观上带来的不良反应

心理咨询需要付出大量的情感投入。情感投入具有单向性、经常性的特点,常常是无法索取回报的。为使咨询工作顺利进行,咨询师经常会设身处地地体验求询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经常会体验到焦虑、紧张的情绪或消极情感,但却必须给求询学生提供积极的支持、共情、指导和建议等。在与求询学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矛盾、冲突也不可避免,不良情绪体验时常伴随而生。这种对情感的经常性要求,以及设身处地地体验求询学生所经历的种种强烈的紧张情绪,都会导致咨询师的情感损耗过度,是造成咨询师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对于咨询师来说,求询学生负性情绪(焦虑、愤怒、痛苦等)影响的日积月累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其心身健康。

心理咨询需要付出足够的智慧和精力投入。心理咨询面对的是求询学生形形色色的心理问题,有些甚至是扭曲的心理。要求心理咨询师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错综复杂的心理问题背后的根源,而这一过程又主要靠咨询师的精熟的专业技能技巧来驾驭。所以,有效的心理咨询需要咨询师足够的精力投入,有时甚至是殚精竭虑。正如Patrick在1981年对心理咨询的职业特点所进行的总结:反复与人接触、剧烈的人际互动、长期的卷入和给予者的角色。可见,心理咨询师自身的工作性质和职业特点决定了他们更容易受到工作耗竭的侵害。

2 角色模糊与角色冲突造成压力过大

高校心理咨询师往往比普通教师更容易面临角色压力,他们常常把自己看作是无所不能的“救星”,认为自己应该而且可以解决所有求询学生的问题。事实上,在咨询过程中。难

以清晰明确地对自身定位,出现角色模糊和角色冲突在所难免。角色模糊首先表现在对自身固有的教师角色和心理咨询师角色认识不清晰,无法及时进行心理角色的转换。把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方法和态度带到咨询工作中,把心理咨询工作当成了学科教学和思想教育,导致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的偏移。其次,咨询师缺乏职业自我意识。对自身认识有偏颇,对职业责任的定位不合理,盲目地追求在一切咨询活动中的成功,盲目地要求自己对咨询失败承担全部责任。而咨询师的角色冲突主要是职业角色与其他社会角色的冲突,具体表现为社会角色定势与个人角色行为、现实的角色行为水平和理想的角色要求、个人价值观与职业价值观、咨询师角色与教师角色等方面的冲突。咨询师长时间徘徊于不同的职业角色问而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就难以承受沮丧、无力感、失败感等负性情绪的打击而出现职业倦怠。这对心理咨询工作和大学生心理健康会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

3 自身职业能力与外在社会期望之间存在巨大落差

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能力难以应对现实的需求。目前,高校心理咨询队伍年轻人居多,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的居多,具有心理咨询专业资格的人更是少得可怜。从业时间短,工作经验缺乏,自我修养不足,专业技能训练不够,这使他们很难处理各种纷繁复杂的心理健康问题,达不到学校的要求和求询学生的期望。在实际工作中,咨询师的咨询处理可能因为不够科学有效而起不到助人效果,给求询的学生带来危害的同时,也使他们在从事这项工作的过程中遭遇更多的风险,带来更多的压力。

社会各界人士对高校心理咨询的期望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咨询需求逐年增长,心理问题层出不穷,对高校心理咨询给予厚望,无形中也增加了心理咨询师的压力。

由于自身的职业能力与外在的社会期望之间存在巨大的落差,加上心理咨询行业的特殊性,高校心理咨询师遭受着巨大的职业压力。若不及时加以有效的应对,则很容易产生诸如心理疲劳、情绪障碍、心身疾病、工作效率低下、职业动机难以持久等所谓倦怠、枯竭现象。从而影响心理咨询的有效性,还会对学生和心理咨询师本人造成心理伤害。

三、高校心理咨询师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1 组织干预,帮助咨询师远离情感衰竭

高校采取相应干预措施是解决心理咨询师心理问题的重要保证。一是出台相应的维护咨询师心理健康的系列规章。例如规定专职咨询老师与学生的最低比例、规定每周最长咨询时间等,避免咨询师超负荷工作。制定处理校园危机事件的应急方案或实施细则,明确各部门各人员分工和职责,让心理咨询师有可参照的实施意见和具体条文,尽量减少角色模糊或者角色冲突带来的影响。出台灵活的休假制度,以度假等方式恢复咨询师最佳心理状态。二是建立心理咨询督导机制。选派有经验、资历深的专家为咨询师提供督导服务,或开展朋辈督导。一方面。可以帮助其他咨询师不断反省自己咨询中的问题,不断提高咨询水平;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咨询师的自我审视和减轻职业孤独感。三是给予新任心理咨询师提供职前帮助,多组织参加质量高、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和高校经验交流会,让咨询师有知识提升和了解其他高校成功经验、互相学习的机会。

2 规范程序,防范咨询责任风险

高校心理咨询师严格执行咨询程序,能有效防范责任风险,实现自我保护。在心理咨询之前,咨询师就必须对心理咨询的过程、产生的利益和风险、求询者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咨询的局限性等向求询者做出真实、准确、能被充分理解的说明,让其做出是否同意接受心理咨询的决定。在咨询过程中,不迫使求询学生说出他们不想泄露的信息。每次咨询结束后,都应进行相关咨询记录。对于咨询档案应妥善保管,不能让他人随意翻阅和借用,保护好求询学生的隐私。当咨询师意识到自己的能力不能充分帮助求询学生时应努力寻求转介。在转介之前,咨询师必须终止两人的咨询关系。处理好求询学生的情绪,让求询学生能顺利转介。一般转介给别的在这方面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或者转介到一些社会心理咨询机构、医院心理门诊,寻求同行的支持帮助或经验更丰富的治疗师的咨询、治疗与督导。咨询师要及时与辅导员或院系领导联系,形成良性互动,提高咨询质量,不承担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事,以免给自己带来伤害。

3 自觉自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高校心理咨询师要不断地自觉与自省,认识到咨询工作性质、承担的特殊角色决定了从事本职业容易导致心理问题这样的客观事实,时常反省自己的职业理想和咨询目标,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反省自己对求询学生、同事和组织的期望是否现实。反思自己是否常常期待当事人或者同事的赞美,努力突破自我,完善自我,学会不做工作职责之外的事情,克服“完美主义”倾向。因此,自觉自省是衡量一个心理咨询师职业成熟的重要标准。诚然,心理咨询师的工作的确能解决很多问题,但不是能解决全部问题。咨询的过程就是帮助求询学生学会依靠自己。所以,咨询中要把重点放在调动求询学生对自己负责任的意识上,放在使他摆脱依赖。学会对自己负责上。放在教会求询学生发掘自身资源并以建设性方式帮助自己上。就咨询师而言,这不仅是我们能给予求询学生的最大的帮助,而且,咨询也会成为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智力活动,成为一种享受的过程。通过上述反思与洞察将导致心理咨询师行为和期望的改变,从而增强咨询师自我保护的意识,以降低心理问题产生的可能性。

4 补充资源。积极促进个人成长

咨询师需要补充的资源主要有二类:一类是情感资源,即寻求有力的社会支持。已有的许多研究表明,有力的社会支持,包括来自家人、亲友、邻居和其他人所提供的情绪、心理、资讯等方面的社会援助,对于保持个体的心理健康十分重要。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中,来自同业人员情感上的关怀、技术上的支持、知识的交流?价值观的认同,甚至仅仅是无判断的倾听等,都有助于减轻心理压力、维持良好的情绪体验、保持并感受到自己对工作的控制。在工作之外,咨询师通过与家人的交谈、与孩子的嬉戏、充分享受家庭带来的欢乐,也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带来的压力。另外,当心理咨询师认知上、情绪上出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同样需要寻求必要的心理咨询帮助。另一类是技术资源。即补充一个人达到成功目标所需的知识和核心能力。心理咨询师的工作耗竭有时是由于技术资源缺乏导致的。心理咨询的必要知识与技能技巧不完备,咨询案例成功率低,由此出现个人成就感降低,这可以通过学习、实践、补充知识来实现。咨询师不断充实自己的库存能量,充分发挥其专业特长,增加咨询成功体验,职业兴趣才能经年不减,从而缓解工作要求与能力差距的压力,促进个人成长。

5 丰富生活,保持身心健康愉快

研究表明,健康、全面、丰富的个人生活内容会有助于咨询师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积极的工作理念。要丰富自己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仅仅留出足够的时间是不够的,还要利用这些时间从事有意义的、有所收获的活动,包括培养和发展人际关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休闲娱乐活动等。咨询师感觉工作压力已经超负荷时,就要适当地减少工作量或者放慢工作速度。定期投入一部分时间用于享受生活中的闲适和安逸,充分利用周末以及学校特有的寒暑假进行休整,丰富自己的个人生活,适当地参加文娱体育和旅游等活动,保持与家人、领导、同事和朋友之间的良好沟通关系,注意适当的营养,减少咖啡、香烟、酒精、药物的使用量,使自己的生活均衡发展,身心健康愉快。

作者:文美荣

上一篇:基于地基处理的水利工程论文下一篇:网络沟通媒介大学生党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