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人性化护理在骨科护理中的临床意义

2022-09-11

骨科病人中, 外伤患者往往占据了大多数。外伤来势较急, 患者在精神上没有准备, 由于恢复时间和疾病性质本身的限制, 外伤的骨科病人一般都需要很长时间的卧床休息, 必要时还需要家人的陪护和照顾, 这不仅为病人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 同时也极易导致病人产生心理压力, 出现烦躁、易怒、消极等不良情绪, 干扰病情恢复, 也严重影响自身和家人的生活质量。随着社会的发展, 医学的进步, 护理的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针对病情的特殊性, 为病人营造一个特殊的护理环境和方式, 是护理工作人员面临的新的挑战。本文笔者根据多年骨外科护理经验, 总结出一套特殊的人性化护理模式, 并将2008年10月至2009年10月间入我院治疗的166例骨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 治疗组86例患者采用人性化护理模式护理, 而观察组80例患者仅应用一般护理模式。结果显示, 治疗组患者在恢复时间和生活质量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 证明人性化护理模式在骨外科护理中疗效显著, 值得推广。现将试验过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0月至2009年10月间入我院治疗的166例骨病患者 (以骨和关节损伤为主) ,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86例, 其中男52例, 女34例, 年龄3~69岁, 平均年龄38岁, 伤后平均就诊时间2.1d, 其中臂骨骨折21例, 腿骨骨折24例, 股骨骨折9例, 胸腰椎骨折16例, 软组织损伤16例;归入对照组80例, 其中男39例, 女41例, 年龄2~76岁, 平均年龄41岁, 伤后平均就诊时间1.6d, 其中臂骨骨折17例, 腿骨骨折21例, 股骨骨折12例, 胸腰椎骨折16例, 软组织损伤14例。经统计学分析, 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损伤程度、损伤部位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 证明实验结果有效。

1.2 人性化护理模式

人性化护理模式是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 总结出的一套以技能护理为主, 以心理调剂、综合护理为辅的护理模式, 具体内容如下。

1.2.1 人性化护理之生理护理

刚入院的时候, 由健康的状态忽然到处处需要人照顾, 患者多不适应, 其自理需要远远高于自理能力, 这时应为患者提供完全补偿系统护理, 从生活护理到治疗护理, 实施特别护理, 包括床上大小便的护理、口腔、皮肤护理、病情观察、医疗和护理行为完全代替自理行为[1]。因为外伤骨病大多需要患者卧床静养, 因此首先要保障卧床患者的舒适度, 重视患处清洁护理, 保持皮肤、被服清洁干净, 避免患者因长时间卧床而滋生褥疮, 外伤患者多数需频繁更换敷药, 保障病房的洁净指数、空气湿度、绷带的清洁以及操作人员本身的无菌处理十分重要, 保证患者的外伤不致因污染而引发炎症, 使或者在生理上、环境上尽可能达到舒适状态, 是患者恢复的关键[2]。要保障卧床患者的舒适度, 一般患者术后7~10d期间需平卧, 若是四肢骨折, 可用柔软物体将受伤肢体略垫高, 以避免压迫, 减少出血。由于患者长时间得不到基本的运动, 所以应经常帮助患者按摩肩胛部位、腰椎部位, 并鼓励患者多活动未受损部位, 如伸屈四肢, 抬放双臂等, 以避免肌肉疲劳、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恢复进程。同时要耐心指导病人家属注意患者饮食结构调整, 多食用新鲜水果和蔬菜等富含纤维素的食物, 以保证患者不会因长期不运动而引发胃肠功能障碍, 蛋白质、微量元素的均衡同样有利于骨折或损伤的恢复。

1.2.2 人性化护理之综合护理

骨外伤患者发病较急, 疼痛严重, 恢复之前生活自理能力差, 体内环境处于十分不稳定的状态, 更容易引发患者的自身慢性疾病或产生其他并发症。因此对患者全身状况的观察和检查是全面了解患者康复状态的重要手段, 也能使患者用正确的方式避免自身其他慢性疾病的发生。有肺部疾病的患者在护理期间要应教会其咳嗽训练, 即用手指在颈部按压气管, 使呼吸道分泌物随咳嗽排出, 以避免患者在剧烈疼痛时因频繁喘息而引发呼吸道症状。有高血压、心脏病史的患者一定要定期测量血压和心率, 以避免各类药物交叉反应, 使血压或心率出现过大的波动, 为患者带来不必要的危险。尤其是在手术前, 应重视患者心、肝、肾、肺等重要器官的检查, 如心电图、肝、肾、肺功能的测定, 出凝血时间, 血糖离子等, 如有检查指标存在异常现象, 应立刻报告医生延缓手术, 以防术中发生意外或出现术后伤口难以愈合的现象[3]。

1.2.3 人性化护理之护患沟通

骨病患者由于突然遭受意外事故, 正常的家庭、社会、工作生活被打乱, 很容易产生情绪上的波动。骨伤往往会伴随很严重的后遗症, 严重者会为患者带来终身无法恢复的残障。即使是彻底恢复, 也需要一个十分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这一过程如果处理不好, 很容易让患者产生消极的情绪, 影响生活质量, 延长治疗时间。因此, 建立良好的护患沟通, 有助于稳定病人的情绪, 指导患者按照正确、健康的方式配合生活和治疗。护理工作人员首先应明确沟通是一种意识而非特定的行为。在对待病人的护理行为中应处处体现沟通, 护理工作人员仪表端庄、大方得体、沉着冷静、技巧娴熟直接反映了医院的整体面貌, 有助于帮助患者建立治疗的信心。同时, 病人由于身份、家庭条件和社会地位的不同, 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应激和心态特点。护理工作人员应充分利用巡视病房的时间, 多多观察病人, 及时了解病人, 争取做到能发现每一个病人的情绪变化, 并用最得体的方式, 了解病人情绪变化的原因, 对于病人的遭遇以及当前的心理状况应该表示充分的理解, 努力营造一个愉快的治疗环境, 多向病人传递医学水平的先进以及乐观积极的态度对病情恢复的推动作用, 让患者懂得持之以恒, 付出耐心和毅力的必要, 让患者彻底摆脱恐惧、烦躁的心理。

1.2.4 人性化护理之预见性风险护理

要对容易出现的护理风险问题制定预见性的护理流程, 并即使向病人传授预防危险的办法, 以便护理工作人员以及病人都都能对重点环节做到心中有数, 降低发生危险的机率。如骨伤科病人由于长期卧床, 血管和神经受到压迫, 身体各部位得不到基本的运动和锻炼, 很容易产生褥疮, 护理工作人员应根据这一情况, 指导家属经常帮助患者按摩受压部位、扣背, 并经常更换干燥清洁的被褥, 减少产生褥疮的危险;盆骨骨折极易损伤血管及腹腔内脏, 因此禁止翻身, 应由护理人员或病人家属沿着病人解剖部位顺着骨折走行伴下肢皮牵引为病人翻身, 把翻身时可能造成的骨折加重的风险降到最低;再如颈椎术后病人, 需要及时用引流管处理负压, 使用引流管时, 要做到“双人查对制”, 掌握挤压引流管时间, 避免负压引流不畅, 血肿压迫血管引起窒息。护理工作人员要善于发现问题, 预见风险, 使护理质量得到改进, 最大限度地确保病人的安全。

1.3 实验方法

治疗组86例患者按照上述人性化护理方式给与治疗, 观察组患者仅采用一般护理方式进行护理。除了有药物禁忌的个别患者以外, 2组患者均采用的相同的用药方式进行治疗, 1个星期为1个疗程, 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 观察效果。

2 实验结果

2.1 疗效判断标准

参照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治疗骨折及软组织损伤的临床疗效评定标准。治愈标准为:肿胀、疼痛、压痛等症状及体征积分减少≥95%, 关节活动正常;显效标准为:肿胀、疼痛、压痛等症状及体征积分减少70%~94%, 关节活动不受限;有效标准为:肿胀、疼痛、压痛等症状及体征积分减少30%~69%, 关节活动改善;无效标准为:肿胀、疼痛、压痛等症状及体征积分减少<30%, 关节活动无明显变化。

2.2 实验结果

在相同的给药方式和不同的护理模式下, 2个疗程以后, 2组患者在总体疗效、治疗部位恢复、症状恢复上的情况如表1, 表2, 表3所示。

以表1, 表2, 表3结果显示:在2个疗程的人性化护理对待后, 治疗组的患者在整体效果、不同部位的恢复效果以及骨伤相应症状的恢复上, 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证明人性化护理模式对于骨伤患者的康复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3 小结

人性化护理模式的应用, 可缩短护患之间的距离, 不仅对骨科患者的康复有着良好的影响, 也是推动现代护理水平进步的关键, 护理模式改良的必然。

摘要:目的 探讨人性化护理方法 对骨病患者恢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2008年10月至2009年10月期间入我科治疗的166例骨伤科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 治疗组86例患者采用人性化护理模式, 观察组80例患者仅应用一般护理模式。结果 经过2个疗程的护理后, 给予人性化护理模式的患者, 疼痛、红肿、压痛、焦虑等症状较常规护理患者明显减轻, 住院时间亦大大缩短。结论 人性化护理能有效改善骨科患者的生活质量、缩短病程, 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关键词:骨科,人性化,护理模式,康复,影响

参考文献

[1] 陈丽坚, 吴秀萍, 荣远萍, 等.Orem自理理论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杂志, 2007, 5 (4) :45~46.

[2] 张宏, 朱光均.舒适护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2001, 16 (6) :408.

[3] 李顺英.骨科患者围术期护理体会[J].现代护理杂志, 2009, 6 (35) .

上一篇:浅谈需要与学生德育教育下一篇:再谈思品课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