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民营企业发展

2023-02-03

第一篇:浅谈中国民营企业发展

浅谈中国外贸企业发展策略毕业论文

浅谈中国外贸企业发展策略

论文关键词:外贸企业 发展措施

论文摘要:入世后,面对国内国际市场双重竞争,如何提高外贸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将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根据中国外贸企业的特点,本文探讨了外贸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取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措施和竞争战略选择。

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2005年1月起中国外贸企业准入由审批制全面转为登记备案制,在贸易权方面给予所有外国个人和企业不低于中国企业的待遇。随着我国在对外贸易领域的改革不断扩大和深化,有无数的企业和个人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贸易活动。加入WTO,意味着我国将遵守世贸组织规则进行改革和发展对外贸易,实现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逐步开放的国际国内市场,使我国原有外贸企业的发展面临着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提高外贸企业的创利能力及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对整个外贸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是有利的。

一、我国外贸企业特点

1、出口商品品牌竞争力和国外知名品牌差距甚远。很多出口商品是在中国

加工组装以满足国外订单,出口商品自主品牌少,使中国逐步变成了世界的“制造中心”。虽然我国出口额巨大,在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2004-2005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中,中国却仅排名第44位。缺乏名牌产品,缺乏独特的企业文化,导致外贸企业竞争力不强。

2、我国外贸企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和技术构成相对较低的传统优势行业,如服装加工业,其生产产品仍以劳动密集型和低附加值产品为主,此类产品国际价格较低,获利微薄。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外贸企业需要进一步提高科技含量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然而不少外贸企业缺乏自主产权的核心技术产品,外贸生产企业如服装、玩具等,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市场的总体趋势是供过于求。由于绝大多数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的商品的国际价格不断下跌,外贸企业为抵消产品价格下跌损失的利润,只有采用不断扩大出口数量的办法来加以弥补,企业盲目扩张业务规模,又转而导致外贸企业重规模轻质量的业务发展模式。

3、缺乏自主驾御市场的能力,管理能力薄弱,特别是对终端用户市场管理能力的缺乏。由于外贸的性质更多的是和经销商打交道,外贸企业缺乏品牌及服务意识,对用户市场的控制和反应能力弱,不能自主驾御终端市场。由于没有涉及到如何让终端消费者接受的问题,外贸企业逐渐形成对中间经销商完全依赖,沦落成为简单的商品加工厂,无形之中把自己推向了被动局面。然而现代市场已不再满足于传统的促销政策,而转向注重更具差异性的产品及品牌效力下蕴涵的产品魅力。

4、在市场运营中,外贸企业缺乏对资源的战略性统筹整合,缺乏驾驭复杂业务模式的经验。每个区域市场有其自己的独特性,由于原有的外贸业务模式比较单一,外贸企业资源整合和控制能力弱,无法有针对性地满足市场需求。另外,

有些外贸企业在市场运营过程中分散推广,造成资源分散,增加企业运营成本。因此外贸企业需要取长补短,将优势资源进行整合,以达到利益最大化。

5、外贸企业一般规模都不是很大,售后服务不完善,对外发展不平衡,人才结构也比较单一,人力资源匮乏。除此之外,变化多端的国际环境、反倾销、各种贸易壁垒和汇率的不稳定,远程运输产生运费成本和中间环节成本变化,均导致外贸企业经营风险不断增高。

6、实行登记备案制后,有更多的现有外商投资企业及众多私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竞争,竞争激烈导致了市场压缩。另外,许多外贸公司取得银行贷款的难度较大,而另一方面,外贸公司在经营模式上没有更多的利润点,无力进入其他领域进行竞争,即便是进入了生产、研发等领域,但是由于原有基础的薄弱,面临众多风险。

二、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促进外贸企业的良性发展

外贸业务不稳定,外贸企业收益低等现象十分普遍,国际贸易纠纷频繁发生,企业在操作时应提高警惕,规范操作,尽量减少和躲避风险。但经济全球化是一种趋势和必然,外贸企业的出路在哪里?面对当前的国际市场发展状况,具有中国特有的企业特点和文化背景的外贸企业应当如何予以应对和发展?笔者认为:

1、研究国际市场。国际市场规模大,开放性强,除了存在语言、文化等差异,不同地区还有不同的产品标准及管理规则,外贸企业必须熟悉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国际市场竞争现状和发展态势,深入研究国际市场,才能在深层市场上

避开众多竞争来赢得胜利。

2、大胆寻求市场缝隙,创建合理的市场定位。市场竞争环境的变迁,要求外贸企业根据市场需求,改变单一业务模式及业务结构,进行合理的市场定位,建立新的利润增长模式,实现企业赢利。市场是变化的,变化会带来新的市场需求,外贸企业必须寻找自己的市场定位,开拓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不屑一顾的市场空隙,达到求生存谋取发展的目的。注意发掘一些辅助大企业而派生的产品及服务,投入到细分市场,开展服务配套,找到自身的发展空间。只有这样,企业的潜在优势才能转化为现实优势和竞争优势。

3、积极开创企业自身品牌。外贸企业可以积极设立研发机构,适度深入产品制造和研发环节,尽量使企业能拥有独特的技术和生产技艺,扩大产品差异性。当今世界已由对劳动密集型的市场需求转化为对知识技术及服务的市场需求。我国外贸企业应该积极开创企业自身品牌,应一手抓市场,一手抓技术改造,有针对地根据具体市场制定具体方案,提高市场认知度,从而达到低成本锻造品牌的目的,传播企业核心价值,最终形成强势竞争力。个性是企业生存的基本,每个企业只能在一定的领域、一定的行业形成优势,不可能在多个方向、任何方面都有竞争力。企业必须形成品牌竞争意识,逐渐调整和优化自己的商品结构,逐渐提高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形成自己独有的信誉和品牌,增加企业的盈利能力。

4、强化和利用自身灵活优势,增强赢利能力。加入WTO后,我国的市场发生巨大变化,外贸企业在进一步发展中不能丧失了自己机制灵活的优势而简单地向大企业或跨国企业看齐。由于外贸企业受规模所限,难有强大的研究开发能力,所以,明智的企业就要善于利用自身优势:机构灵活,适应性强, 管理层次少,信

息传递速度快,协调和管理成本低。企业跨国经营未必需要庞大的规模,只要在某些环节拥有相对优势,都可能成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

5、加强信息意识。我国外贸企业经营直接介入国际市场的程度比较低,而企业信息化率高低是衡量企业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的重要准则。对于企业规模受到限制的广大外贸企业,可以借助中介网站,逐步实现网上交易。WTO加快了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利用网络营销,节省了开支,提高了对资源的利用效率,获得低成本、高竞争力的优势。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也缩小了外贸企业与国外大企业间的能力差异。建立强势网络销售有助于企业克服规模小、资金少、科研能力薄弱的劣势,降低成本。

6、深化实施人才战略,加强人员素养培养,通过学习和引入并重的方法,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科技进步的关键在于人才,因此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加大培养、发现、使用不同人才的力度,减少管理层级,对企业所属员工进行专业强化培训,鼓励员工开发思维,并深度挖掘员工自身的潜力非常重要。企业应加强培养与引进人才,同时完善激励机制,使企业能够留得住核心技术人才,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一个企业良好的运营决不是盲目出击,协调分配好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才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7、加强创新意识,制定出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文化理念和经营管理理念。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源自于持续性创新。外贸企业可以通过通过技术引进来实现企业技术创新。市场是动态的,新的知识资源源源不断涌现出来,企业只有着眼于加强技术及管理创新,争取产品差别优势,制定自己独特的市场创新战略,才能保持持续竞争优势。对于某些不可替代的特殊商品,特别是一些高技术含量的商品,外贸企业可以通过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的合作,把技术开发建立在市场需

求的基础上,制定出适合企业发展的文化理念和经营管理理念,必要时,外贸企业可以引进专业的管理咨询机构帮助企业制定和创新战略规划,形成独有的产品和服务。所以,我国外贸企业要提高盈利能力,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就要着眼于国际市场的需求组织生产,在不断变幻的市场中,保持创新意识,科学发展,才能在未来的市场中保持不败。

参考文献:

[1]王列,杨雪冬.编译:《全球化与世界》[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2]赵晓晨.外贸代理制难以推广的两个根本原因[J].国际贸易问题,1998,

(3).

第二篇:浅谈中国农村经济发展

--读费孝通《乡土中国》、《江村经济》有感

经济社会班 2013111372 齐欣

一、有感于《乡土中国》、《江村经济》 在老师的引导下,我阅读了《乡土中国》《江村经济》两本著作,读完这本书后,我感触颇深。

《江村经济》一书中,费老将一个比较大的社会性研究问题,通过一个小小的村庄全部折射出来,字里行间描述了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与交易问题,在费老所研究的开弦弓村,它有着天然的交通优势,在发展农业的同时还发展工业,尤其是蚕丝业,我一直在思考,一个地区的发展离不开自然条件,其实更不能脱离整个社会或世界,事实上,很多村庄更多的有着小农经济的影子。对于《江村经济》一书的写作方法,十分值得社会学研究者学习。此书是完全建立在实地调查基础之上的,可以说,费老以动态的方式对中国农村的状况进行了全程的跟踪与研究,费老也结合了田野作业的方法,自己深入到农村社区,将一个生动详实的中国农村社会的真实图景表现在众人面前。书中,费老也将自己的观点渗透到字里行间,他认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模式应该是农工混合的乡土经济,费老用开弦弓村证明了:开弦弓村气候适宜,水源充足,自然条件优越,适宜于水稻的种植和桑蚕的饲养,水稻自然成为当地农民的主要作物,同时,因交通便利,蚕丝业成为村里居民第二收入来源,费老的这一观点和佐证在一定程度上否认了大家所认为的中国仅仅是农业大国的说法。另外,费老在造成农村经济萧条的根源方面也有自己独道的见解。一般人认为,农村经济萧条的原因是内外交困及阶级的压迫,费老则认为是农民收入降低到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所需要的程度,人们的饥饿成为我国农村真正的问题。此外,对于中国农村如何走出困境这一问题,费老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应土地改革、减收地租、平均地权,而且这种改革是十分必要与紧迫的,它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农民的痛苦。除了在土地方面的一些做法,还可考虑恢复农村企业,并发展中国式工业。可以说,解决土地问题是根源,而恢复农村企业则是解决土地问题的一种延伸,这两者都对中国农村经济未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费老的另一本著作《乡土中国》一书则细致而深刻地描述与分析了中国基层的乡土社会,涉及到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差序格局、家庭、男女有别、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地缘与血缘等一系列的问题。费老能够站在过去和现状的基础上,进行实地调查与研究,他面对中国的农业社会,通过社区调查追究中国农业社会的特点。在一个靠农业起家的国家,农村占据绝大部分的领土,直到现在这依旧是中国的一个现实。中国乡土社会是一个生于泥土、长于家族、教于礼教的社会,是一个无为政治下的太平这会。除了站在中国农业社会的过去与现在,在此书中,费老也对中国的发展趋势及发展路径与方向做了一些暗示,如随着社会的发展,地缘会冲破血缘、传统教化会名实分离、人们的欲望会向需求发展等。差序格局可以说是《乡土中国》中最核心和重要的部分。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读完《乡土中国》、《江村经济》两部著作,我自己也收获了很多东西,首先是费老的探索精神打动了我,在费老书的序言和后记中有这样一句话:这算不得是定稿,也不能说是完稿,只是一种尝试的记录罢了。看到这句话,我心生一种莫名的感动,感动于费老孜孜不倦的创新精神及深入实践的探索精神,更感动于费老谦虚务实、敢于不断探索未知领域的勇气。其次,对于书中费老提出来的某些观点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水波由中心向四周扩散,一圈一圈,越向外,波纹越浅。乡土社会中的人们以己为中心,在这种格局中,站在任何一圈中,向内看可以说是公,是群;向外看就可以说是私,是己。两者无清楚的界限。从这样一个角度出发,让我们对一些社会现象和历史现象重新思考,如洪承畴等接受了十几年忠君爱国教育的人臣们为什么会投降,仅仅是因为没有民族气节吗?一边是全家族的性命,一边是国家,在差序格局中,很明显家族的利益要处于内圈,这时候他们做出投降的决定,从其自身出发也是有一定合理性的。《从欲望到需要》当熟悉的社会发生变化,原先代代相传的经验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前束手无策,还没等找到一个时势权力的时候,社会现实又发生了变化,这时候就促使人们自己去思考表象和规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再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一个理想选择,完全不同与乡土社会中的选择。这种从欲望到需要、从感想走向理性的过程,正是一个社会成长的坚实写照。

二、中国乡村经济未来出路之我见

阅读了费老的经典著作《乡土中国》和《江村经济》,我对中国农村经济未来的发展情况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具体有以下四个方面。

1、努力提高农民受教育水平

广大村民是中国农村经济建设的主体,村民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是中国农村经济建设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也直接影响着中国农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质量和进程,要想提高广大村民的整体素质,农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是重中之重,具体来讲,我们可重视农村教育及文化事业的开展,努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子弟可享受到教育带来的好处,努力提高其知识文化水平,使其早日摆脱文肓家庭的影子。对处于半文肓状态的农民,也可开展一些职业培训与教育,在一定范围内拓展其视野,提高其受教育的程度,从而使其综合素质有一定程度上的提升。除了理论知识的教育,法制宣传及文化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各村可通过一定的形式组织村民学习国家的方针政策,引导村民做一个学法懂法的人。当然也可在村内建立文化站,定期举办一些讲座及活动,最大限度的提高村民文化方面的素养及意识。另一方面,政治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政治观对于一个个体来讲是极其重要的,政治教育可使村民了解政治体系结构以及运行过程,教会村民正确行使自己的民主权,提高自我管理及监督的能力。只有农民朋友受教育的水平提高了,他们才有能力为中国农村经济的建设贡献想法及力量。

2、实行惠农政策、大力扶持乡镇企业并鼓励农民自主创业

要想发展中国农村经济,除了传统的农业外,可重点实施以下三种策略,其一是惠农政策,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承包与经营的权力,随着现在工业及政府用地的不断增多,进一步规范农村征用土地的制度也是十分必要的,在土地被征用后要对补偿办法有明确的规定,提高给予农民的补贴,保障农民的切实利益。农民辛辛苦苦种田,为的是有一个良好的收成,在市场上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因此,农产品实行最低保护价的政策以及健全国家收购政策也是必要的,这些可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农民的收益与利益。当然,国家对农业方面的投入也要有一定保障,对农民形成一定的资金支持,给农民心里上一个安慰,提高其务农的积极性。其二是可大力扶持乡镇企业,重视其健康发展。可以说,乡镇企业对农村经济以及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带动作用,然而乡镇企业的发展并不是一件易事,需要国家在税收包括信贷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与优惠,农村与城市是截然不同的,可利用农村的特色发展一些产业,突出农产品在各方面如保鲜、运输上的市场竞争力,

对于地方的龙头企业,政府也要重点扶持,将其带头与表率的作用发挥出来,从而带动更多乡镇企业的成立与进一步发展。另外,也可建立专业化、标准化的生产基地,进行深加工、精处理,为产品的流通开阔更广的渠道,保证农产品的畅销,进一步调动农民以及管理者的积极性,使农民的增收有更广的路子。俗话说的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想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农业方面的科技投入以及农业科研显得十分必要,对农产品的进一步优化、对其质量的不断提高、对其单产量的提高都是可努力的方向,也是农民创收的重要因素。其三是鼓励农民自主创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我国农村有一部分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解放出来的这部分劳动力大多被城市吸纳,他们到大城市务工,赚取一定的生活费。事实上,要想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可考虑让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这部分农民群体依靠自身拼搏不懈、吃苦耐劳的精神进行自主创业,如可根据农村特有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企业,培育适合当地发展的支柱企业,如自主创业开展旅游业,就目前及未来的趋势而言,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饱和及人们追求回归自然的心理,乡村特有的风景和习俗成为吸引城市居民的一大亮点。乡村旅游是以乡村地区为其活动场所,以乡村自然生态环境景观、聚落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等为旅游资源的一种生态旅游形式。开发乡村旅游不仅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重要渠道,也能有效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这也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农民素质、转变农民形象的最佳方式。同时,当地支柱企业的发展对吸纳外来资金、人才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3、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改革户籍制度

在我看来,我国农村经济未来还有一条重要的出路,即要不断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分治政策,加大城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城乡之间劳动力与生产能量的自由流动。农民工对支援城市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应该建立健全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各项法律政策,保证农民工的主体性与平等性,实现城乡之间的自由流通。大力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政策。一方面,城市应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支持力度,不断壮大农村各类市场的发展,支援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使得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农村应不断学习城市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破除自身陈旧观念,并把它应用到自身经济发展当中,不断消除与城市之间的思想差距。除此之外,还应改革户籍制度,消除农业户口

和非农业户口的界限,也就消除了实际上存在的农民、非农民制约。这就给农民摘掉了帽子,这就为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的问题准备了体制性的条件嘲。户籍制度的改革,不仅能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让其为支援城市现代化建设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也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必要方式。

4、加强村民自治建设中的各项工作的监管机制

村民自治,顾名思义,即广大农民群众自己处理自己的事务,行使自身的民主权利,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一项社会制度。我国未来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村民自治,而在村民自治的过程中,法律法规即便再健全,若不落到实处,那也只是一纸空文,没有任何成效。我国村民自治建设的过程中,一些法律与制度在实际执行中并没有落地或执行过程中大打折扣。这就要求我国村民自治执行过程中,一定要完善程序、按程序办事,建立监管机制,保障各项制度与法规顺利执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首先一些干部及村委会需带头执行规章制度,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狠抓落实,强化工作细节与措施,促使各制度切实落到村民身上,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村民的民主及法制观念,使其自觉遵守法规与制度,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其依法办事的意识与能力。对于各项制度与法规,不走后门,不人为操纵,在制度与法规面前人人平等,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另外,要明确各项职责,使村民自治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村内的会议是广大村民行使自身民主权利进行监督及决策的一种组织,在村民自治建设的过程中,要将其落到实处,尊重村民手中的权利,正确对待与处理村民在整个过程中的意见及建议,逐步使村民自治管理养成信“民”而不轻信“官”的作风。还有极其重要的一点,即村务分开工作,在村民自治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监管力度,使村务工作透明化与民主化,对广大村民普通关注的问题,如村内收支情况、村内建设所有资金、村干部的薪酬情况要不打折扣地公开,同时,要建立专门的机构对其进行管理,便于群众监督,也便于上级领导的检查及指导,使与老百姓切身利益相关的村务工作在一个公开及透明的平台上操作,加强村干部及广大村民之间的信任与配合。对于一些重大问题,要集思广义,征求民众意见,在村民自治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其科学与民主性,使之真正落到实处。

三、结论

费老的经典著作《乡土中国》和《江村经济》这两本书属社会学的经典之作,通俗易懂的语言,字里行间有浓浓的乡土气息,没有了让人忘而却步的拗口难懂

的理论术语,却有着深厚的理论素养作为支撑,读后给人以启迪与思考,让人思索中国乡村经济未来的路走向何方。农民是乡村经济发展的主体,提高农民受教育水平,实行惠农政策、大力扶持乡镇企业并鼓励农民自主创业,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改革户籍制度,加强村民自治建设中的各项工作的监管机制是我国乡村经济未来发展需要着重关注与努力的方向。相信只要做到了这些,我国乡村经济发展定会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高建民.当代中国农民与农村经济社会矛盾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2] 陆学艺.“三农”新论—当前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第三篇:浅谈中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摘要】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民营企业必须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将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到战略的高度,不断完善和发展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企业才能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重要性;问题;对策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是信息技术的传播和发展,而人是知识、信息、技术等资源的载体,生产和传播知识的人力资源将取代资本成为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谁拥有最优秀的人力资源谁就能在激励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全球化竞争的加剧必然要求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以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人力资源的价值。因此对于民营企业来说,要获得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势,必须顺应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利用自身的优势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二、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缺乏有效的战略规划

1.缺乏明确的战略目标。我国民营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往往忽视人力资源规划,也不考虑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及本企业的人力资源体系能否有效的支持企业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与企业发展战略往往不匹配;而且很多民营企业并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而整体目标的模糊,以及不规范、无程序的管理致使人力资源规划这一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指导性前提工作无法正常开展。许多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时,才进行人才招牌、员工培训等,没有计划做指导,又由于老板的任意指挥,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便显得混乱、无序并且无成果、低效率。

2.人员招聘的盲目性及“留人难”现象。由于工作的无计划,民营企业的招聘工作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甚至有的人力资源工作者对于正在招聘的职位有无招聘的必要都不知道,且很多招聘职位都没有经过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也没有根据企业自己的实际情况作职务描述,几乎是照抄其他公司的招聘广告。在招聘过程中,其与职务价值不匹配的高额年薪也曾一度吸引了一些高级人才加盟,但最终因为价值观与管理理念的冲突和企业文化氛围的差距、工作量的超负荷等原因使这些职业经理人如匆匆过客,在短短的试用期尚未结束便自动辞职或被辞退。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化程度不够

1.机构设置不到位,缺乏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目前大多数民营企业没有设置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其只能大多由总经理办公室兼任。在人员配备方面,对人力资源管理没有配备相应的人员,或者有但不是专业的,大部分人力资源管理者还只是停留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战术层面进行操作,根本不具备人力资源的战略素质和眼光,不能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作用,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和要求。

2.人力资源管理仍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上。在我国许多民营企业中,没有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

理念,人力资源部功能仍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范围内,按“静态”的以“事”为中心的传统人事管理模式进行操作,并没有承担人力资源管理的真正工作。而传统的人事管理不能人尽其才,有不能有效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3.管理层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缺乏。企业管理层对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的缺乏致使人力资源部门与其他部门在招聘、考核、培训等方面的横向协作难以进行。多数管理人员以对人力资源管理不求甚解,或者一知半解却又自以为是,凭想当然地看待和“配合”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在他们眼中,人力资源部门不过是管管档案、招个人、办个手续什么的,而涉及到具体的招聘选拔、绩效考核、培训、职务分析等的细节工作时,人力资源部门在他们眼中又必须是全能部门,对其应参与和分担的工作持一种“这些工作要我们来做,那人力资源部门是干什么的”的态度,使这种横向合作困难重重。

(三)单一强调管理,缺乏有效的激励手段

大多数民营企业过于强调组织中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的制定,忽视建立和健全企业的激励机制。目前一些民营企业已开始认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并以较高的物质报酬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没有以“人”为本,给员工晋升、培训、荣誉等精神上的激励。许多民营企业家只考虑到了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中的保健因素而忽视了激励因素,缺乏有效的激励手段不能提高员工的工作激情,员工使用效益没有达到满意化。

(四)培训机制不健全

许多民营企业只用人而不育人,他们需要的是现实的实践型的人才,最好招来就能马上为企业带来利润。许多民营企业不愿在人员培训上下功夫,一方面是他们认为人是成本,舍不得对人员培训进行投资;另一方面是对人才培养缺乏自信,既担心投入的人力、物力没有回报,更担心培训的人才不能为他们服务。企业决策层对培训工作的不正确态度使企业文化建设与员工素质提高成为空谈,管理者队伍建设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完善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如何才能做好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呢?从以上所谈的几个方面,总结出几点建议,希望能对同是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在工作上有所帮助: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1.取得最高决策层的支持。与决策层做好沟通,力争将决策层"送出去"参加有关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培训,要让企业的决策者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真正认识到人是企业的第一资源,把人的管理从简单的人事管理上升到现代真正的人力资源管理,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得到上级的有效支持。

2.在企业内部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知识的培训。在企业内部搞好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培训(特别是中层管理人员),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不仅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而是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并组织有关职业化行为和职业化标准的培训,向中层管理人员灌输正确的、科学的工作方法,为今后人力资源规划的顺利制定打好基础。

(二)做好人力资源的工作计划

无论企业整体目标是否明确,都必须要有一个人力资源工作计划。因为只有有了计划,老板才会尽量配合和支持你的工作,否则人力资源管理的指挥棒便握在了老板的手中,在没有整体目标(或目标不明确)的前提下,老板会将人力资源工作指挥成杂乱的乐章,而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你将无所适从。

(三)搞好本部门的职务设置、人员配置与职能建设工作

多数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只设一个管理人员,其他人员基本上都是从企业内部安置。所以说,人力资源管理者如果不搞好内部建设,将会孤掌难鸣。在人员配置上,起码要保证两个以上的专业人员,在前期工作中尤其重要的是招聘专员和培训专员;并且要加强非专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培训。

(四)做好职务分析与岗位说明,并做好岗位技能培训,使工作程序明确化,工作行为职业化,行为评价标准化。

(五) 全方位构件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选人、育人、用人、留人等工作,要加强和完善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从全方位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1.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建立全面、完善、可行的管理制度才能提高管理水平,体现企业宗旨和价值观。当前民营企业管理要进行的工作主要有:一是进行合理的组织设计、科学分工、职责分明,要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形成权、责、利一致的组织体系;二是建立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要给内外人员提供平等的竞争机会,在选人上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从而吸引到真正的人才;三是要依法建立劳动用工制度,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严格按合同办事,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依法缴纳员工的社会保险。

2.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从目前来看,在民营企业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首先要提高员工的工资、福利待遇。工资仍是员工的第一需要,员工到民营企业工作的目的之一就是获得相应的报酬。在物质激励的同时,要注重员工的精神激励,要建立一种多维度的激励体系,培养和增强员工的组织归属感。通过激励机制来增强人的求胜欲和进取心,让员工为企业不断贡献。

(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认同的共同的价值观,它具有很强的凝聚功能。企业文化建设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其本质是一种以人为本、以文化为特征、以激发和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目的的经营思想和模式。企业文化通过一系列管理行为来体现,如企业战略目标的透明性,内部分配的相对公平性,人才使用的合理性,职业保障的安全性等,均能反映一个企业所倡导的价值观。企业文化所追求的目标是个人对集体的认同,希望在员工和企业之间,建立起一种互动相依的关系,最终使员工依恋并热爱自己的企业。民营企业要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一是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二是要在经营困境中锤炼卓越的企业精神;三是依靠员工的力量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还要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其他常规事务方面的工作。

总之,只有结合我国民营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积极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以优秀的人力资源配置为企业发展服务,民营企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卢瑞甫.论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J].管理论坛,2004,(6).

[2] 郑晓明著.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导论[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3]林玳玳,袁伦渠,赵祥宇著.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设计[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第四篇:浅谈中国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

中国本土民营企业作为中国经济舞台上一支坚强力量,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但是在面对今天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特别是由于民营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严重阻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因此,作为中国民营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现有企业文化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建设适应性强、具有自身特色和持续生命力,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的新型本土民企文化,最终推动我国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

一、企业文化的定义和内容

按照一般性的定义,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决策者的经营管理哲学、企业使命、思维方式、核心价值、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作风和管理理念等,是一个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是一个企业的主流理念和主流行为方式的融和统一,是企业内生动力的重要基础。

一般来讲,企业文化包含三个同心圆,内层圆是企业的精神文化,包括企业内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中间圆为企业的制度文化,这包括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外圆为企业的物质文化。

从企业务实致用的角度,企业文化的建设对企业的发展可以概括为六点:

导向功能:企业文化能对企业整体和企业每个成员的价值取向及行为取向起引导作用,具体表现在两点:一是对企业成员个体的思想行为起导向作用;二是对企业整体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起导向作用。

约束功能: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企业文化的约束不是制度式的硬约束,而是一种软约束,这种约束产生于企业的企业文化氛围、群体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凝聚功能: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是指当一种价值观被企业员工共同认可后,它就会成为一种黏合力,从各个方面把其成员聚合起来,从而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激励功能:企业文化具有使企业成员从内心产生一种高昂情绪和奋发进取精神的效应。企业文化把尊重人作为中心内容,以人的管理为中心。企业文化给员工多重需要的满足,并能对各种不合理的需要用它的软约束来调节。

品牌功能:企业文化和企业经济实力是构成企业品牌形象的两大基本要素,它们是相辅相成的。企业品牌展示一个企业的形象,企业形象是企业经济实力和企业文化内涵的综合体现。评估一个企业的经济实力如何,主要看企业的规模、效益、资本积累、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等。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精神、发展战略、经营思想和管理理念,是企业员工普遍认同的价值观、企业道德观及其行为规范。品牌的价值是时间的积累,也是企业文化的积累,是企业长期经营与管理积累的价值所在。因此,中国民营企业要建设具有综合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就必须坚持两手抓,一手抓业务发展,一手抓企业文化建设。

二、中国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近些年来,中国的本土企业,不论是大型或超大型的国有企业,还是江浙的中小企业,企业文化的建设都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层的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很不好完成的任务,什么是企业文化呢?看不见摸不着。一个组织很难将自己的文化提炼出来,一旦提炼出来仿佛又不准确,苍白的语言文字表达经常词不达意,错失掉了最精髓的东西。很多公司的文化表述,看上去像是诗人发兴致的吟唱,对仗工整辞藻华丽,表面光鲜,却没有对一个组织的,对一个具体组织的深刻理解。还有一些公司的文化表述是拿来做样子的,大量国有企业的文化表现出了同质性,“敬业、高效、奉献、爱国、创新„„”,国家的风向是什么,企业就跟风似的表述什么,往往是某个领导的灵机一动突出个重点,文化随着领导任期动。

从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分析,企业文化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而是

一种循序渐进的潜移默化的形成过程。虽然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不乏成功的案例,但是仍属起步阶段。由于中国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发展历史较短,受社会环境、市场环境以及企业家素质等方面的影响,民营企业在文化建设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中国民营企业的波动乃至短命现象,已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社会问题。

(一)民营企业文化中存在老板意识,表现为人治化

由于民营企业的家族管理特征比较突出,在不少企业中,企业文化也表现出人治文化倾向,即凭个人的好恶、人情关系来管理。口头承诺和约定俗成的习俗在企业的运行起着很大的作用,只看中企业规范中无形的软性的方面,而忽视了其有形性的硬性的方面,使生产经营管理无法可依、无章可循,规章制度名存实亡。并且,由于企业文化没有形成制度,往往会因领导者的更换而改变,使企业文化建设短期化。在这种文化氛围中,老板意志就是企业的绝对意志,几乎没有人能对他的决定产生影响,从而产生了企业经营的巨人症、霸王症、冲击500强的豪言吹牛症,这种唯老板意志导致了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的难以提升。广东东莞合俊玩具厂的破产事件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这家全球最大的玩具代加工企业热衷于资本运作,—方面受客户订单的驱使一味扩大产能、收购雅田玩具厂等企业,—方面盲目投资福建银矿等非关联产业,最终导致战略失控和资金链断裂。

(二)许多民营企业文化用亲情代替规则

不少民营企业,其经营管理层由复杂的血缘关系构成,这就违背了管理大师杜拉客所言的:家庭企业要想生存和保持有效运作,在高层管理人员中,无论有多少家族成员,也无论他们多么出色,也至少需要一位非家族成员。民营企业老板认为,血浓于水,亲戚是自己人靠得住,他们参与管理效率高因而看重血缘的理念占上风。企业内注重乡亲、熟人、朋友,这样在经营管理上,虽然降低了代理成本,但规则难以令行禁止,使管理具有非理性和落后性,阻碍经营管理的问题长期存在。

(三)民营企业文化具有浓郁的唯功利性

虽然这一点不包括所有民营企业,但可以从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中找到。许多民营企业老板,就是通过抓住机遇,骤然发家的,因而在他们眼中,企业的目标就是盈利,企业存在的目的就是利润最大化,这种唯功利性的价值观,对企业的最初成长是有利的。老板疯狂的工作,能很快聚合资源,使企业的目标变得简单而易于操作,员工形成吃苦耐劳,快干多干的作风,企业的原始积累迅速形成。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什么赚钱做什么成为这些企业的通病,他们的企业文化也随着业务的转变而突然转化,致使企业文化不稳定,不能形成向心力、凝聚力。企业也不能完成其肩负的社会责任,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正如松下幸之助说过“认清职工身为企业人的责任,追求进步,促进社会大众的福利,致力于社会文化的长远发展”,因此,企业经营者必须从单一追求利润转移到满足社会需求、促进社会发展的目标上。利润只是社会对企业贡献的恰当回报。企业进一步发展,必须调动社会资源,离开了社会的支持,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是不可能的。企业家必须重新思考企业的使命、宗旨、目标,对它们形成坚定不移的看法,宣之于社会和员工,用以指导经营管理,赋予企业以灵魂,使企业得到公众的认同和支持,调动员工地创造性和积极性,以实现社会责任最大化为目标,这就是克服功利性文化的关键。近几年来,中国本土频频爆发的食品安全危机,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作为企业文化部分的价值观的缺失。

三、中国民营企业文化发展提升的对策

民营企业目前普遍存在的互相割离、盲目发展、自生自灭,缺少协调机制等众多缺陷,都需要通过整合的手段,逐步克服。这种整合包括企业整体文化的整合、企业协调机制的整合、联合机制的整合、市场与流通机制的整合等。对企业内部来说,首先是企业文化的整合。当然,这种整合不是盲目地以他人企业文化为蓝本完全改变现有企业文化,而是根据企业现

实情况,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为我所用,整合出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规程来,并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加以调整和提升。对于中国民营企业文化的提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以企业创业者的优良传统制度创建长远的企业精神

民营企业的创业者大多是白手起家,他们具有坚强的意志,勇于开拓,能吃苦耐劳,克勤克俭,为了使这种价值观念和创业精神成为企业一境界代代员工的自觉行为,不至于因创业者的日后退出而消失,民营企业有必要将这些价值观和精神内化为企业精神,成为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企业文化,成为一种制度,一种规划。海尔集团张瑞敏说要“冬泳”,要在“冬天”保持自己一定的体力和活力,通过锻炼来保持自己足够的能量,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和行动保持企业在冬天的核心竞争力。

(二)民营企业家要以身作则,提升个人的素养

企业家是企业的带头人,在文化建设中起着创造者、培育者、指导者、示范者、激励者的角色。企业家的文化素质类型,决定着企业文化的类型,而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的定位,是企业家精神气质、思想境界的体现。这就要求企业家要勇于超越自我,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努力提高自身文化和专业水平。特别是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传统家族体制下形成的相抵触的旧观念和价值取向。这些旧观念和价值取向如得不到修正、整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经营机制的转换就难以顺利地进行。这就要求企业家必须在企业中倡导和推行符合市场需要的、支持变革的新观念和新的行为方式,形成积极进取、求真务实的企业文化。为此,企业家要使自己具备适合企业发展要求的文化素质和正确的经营思想,然后才能在员工中加以倡导和推行;在倡导和推行新观念和行为方式时,企业家不能单纯凭自己作为企业领导者所拥有的法定权和强制权,主要地要靠自身的影响力,靠自身所具有的人格力量、知识专长、经营能力、优良作风、领导艺术以及对新的企业文化的身体力行躬身垂范,去持久地影响和带动员工,使员工看到这种新观念和行为方式能给企业带来发展,给员工个人带来更大利益。

(三)发挥领导者个人权威与完善的管理制度相结合

民营企业主凭借其过硬的业务素质、勤奋吃苦精神及“家”的亲情协助,在企业中树立起至高无上的权威,其作为家族式企业的领导核心,拥有无穷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但任何一个组织,仅靠权威、情感管理是不够的,没有法制的基础,企业无法建立秩序。所谓企业法制,就是要通过设计完善企业内各个环节、各个部门的制度,来提高企业运营效率,使其与家族式的管理相辅相成,协调运作。民营企业还应从传统的垂直式、职能式的管理结构,向以“团队”为核心的扁平式管理机构发展。

(四)培养家族接班人与聘用外来专业人才相结合

民营企业要突破发展的“瓶颈”,首先要解决“人”的问题,要广纳贤士,诚招贤才。日本由于较早地发现了家族企业的这个弊端而迅速地得到改进,使日本诞生了许多百年老字号企业。近几年海外华人企业发展状况表明,家族企业走现代化管理不一定要以家族退出对企业的控制为前提,即家族企业与专业化管理有机结合,这就是加强家族企业接班人的培养,使其接受专业管理的教育和训练,这种依赖本身的权威性,有利于推动企业的创新,排除阻力。这方面李嘉诚着力培养并启用两儿子李泽钜、李泽楷就是典型的例子。李嘉诚对其两儿子从小就悉心培养,两儿子少年时就跟随他与商人谈生意、列席董事会旁听,让他们在商业气氛中受到熏陶,也了解公司运作情况,后来还送两儿子到美国留学,吸取先进的商业管理知识。两兄弟学成回港,不负父望,独当一面。大儿子李泽钜跟随李嘉诚身边,现已是长江实业的总经理,小儿子李泽楷则独自创业,成功收购了香港电讯。李嘉城对儿子的培养直至后来的交班、同时从外面雇佣专业管理人才的做法,对我国民营老总如何培养新一代接班人、搞好企业管理来说具有很强的现实借鉴意义。当然,当家族成员不能胜任时,则应大胆启用

雇员和非家族成员。特别随着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更应在培养家族优秀人才的同时,积极聘用外来专业人才,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五)实行人本管理

纵观多年来私营企业的管理实践,大多数私营业主仅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思想阶段,将人看成是单独的“经济人”,片面强调金钱的刺激作用,这种传统的“经济人”的行为假设,已远远不能适应民营企业的发展。人是“社会人”、“文化人”,是各种社会关系复杂的结合体。人的需求是丰富的,仅仅靠单一的物质刺激已达不到应有的刺激效果。2001年初,家电业界爆出一则新闻:创维集团副总、中国区域销售总部总经理陆强华率百人营销军团集体离开创维,转而致力于高路华集团。无独有偶,许多中小民营企业更是走人频频,这多少反映出民营企业用人之道存在的某些缺陷和不足。企业的人才是“流”还是“留”,这与企业的经营环境密切相关。一些民营企业主在用人时往往出现三副面孔:引进人才之初不惜许以重金,并委以重任;使用过程中放手放权却不放心,背后设钳制、搞防范;业绩做大时,老板出于种种担心,又将其“架空”。此情形无疑挫伤了优秀人才的积极性,也动摇了人才长期效力于企业的信心。外聘人才在企业里只是一种雇佣而非合作伙伴关系。对于外聘人才来说,固然看中那笔体现价值且有面子的薪水,但他们更注重企业软环境的优势,更在乎自己在企业中发挥能力的自由度和空间感。企业高层人才在管理和技术等方面的创新,不仅要有物质条件作保证,而且更需要来自精神方面的支持。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企业文化的先行。这已是企业实现经济腾飞的必要和先决条件,是每一个成功企业家的共识。我们不能说,缺少文化力量源泉的企业,在一定的时间内一定不能成功,但我们可以断言,没有文化力量源泉的企业会缺少企业持久发展的动力。因而注定不会可持续的发展,注定不能够成为做大、做强、做久的“百年老店”。在金融危机下,民营企业对自身企业文化的提升,有利于为企业创造凝聚力,有利于其营造发展的环境,保证民营企业得以可持续地、健康地发展。

第五篇:浅谈中国电视剧的发展

从1958年5月1日,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开始播出,到如今的据不完全统计的三十四家卫视、三百多家电视台并存的局面,中国电视业发展步入了第56个年头。自1958年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播出,到如今百花齐放的局面,中国电视剧在几十年的探索实践中走向成熟。电视剧,是随着电视广播事业的诞生而发展起来的,如今毫无疑问的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喜爱的休闲消遣方式之一。而电视剧,作为电视产业的重心,相当大程度上也是社会的缩影,折射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反映着人们的思想生活观念,见证着人们价值观、审美观的变化。

一、题材演变与社会发展

按照电视剧艺术形式在社会系统中功能角色定位及其艺术自觉与生产规模,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一,宣传工具阶段(1958—1977)。二,审美自觉阶段(1978—1989)。三,文化产业阶段(1990至今)。

(1)宣传工具阶段

从电视剧艺术诞生的1958年到文革结束后的1977年,中国电视剧基本上是作为个年代政治宣传工具而存在的。虽然说在这个阶段,包括文学、戏剧、电影、电视剧在内的艺术形式家族,都要受制于当时左倾政治文化形势的强力影响和左右,但由于电视传播的新兴大众传媒属性,相比前几种艺术形式,电视剧这一文化形式的作用,更加受到政府、把关人系统以及从业人员重视。

1958年到1966年,是中国电视剧的草创时期,8年时间全国范围内共播出200多部电视剧。其中,北京电视台90部,上海电视

台35部,广州电视台30多部。但由于电视接收机 在 当时是稀有物,影响力、起到的宣传效果并不大。

(2)自觉审美阶段

1978年,党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基本路线,标志着中国经济、文化的全面转型。1979年,邓小平出席了中国作家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布将党的文艺方针由“文艺为政治服务”调整为“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文艺为人民服务”。这预示着对文学艺术功能认识的重新定位,也标志着对全社会对文学艺术自身独特规律的尊重。

作为整个文化艺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电视剧艺术在这一阶段获得了审美意识的自觉,开始了对中国特色电视剧艺术规律的探索和开拓。电视剧艺术在新时期获得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年产量由1978年的10余集发展到1979年的30余集,再发展到1980年的80余集。中国电视剧送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年产量,由1981年的110集激增到1986年的1500集。

数量在激增,电视剧的艺术品种和类型也日趋多样,质量在明显提高。不仅出现了一批思想、艺术水平较高的制作精致的短篇电视剧,而且产生了一批引起社会强烈反响的长篇连续剧,问世了一批样式新颖的戏曲电视剧和专为少年儿童录制的电视剧。特别是1984年以来荣获“飞天奖”一批优秀电视剧,如《今夜有暴风雪》、《新闻启示录》、《走向远方》、《巴桑和他的弟妹们》、《希波克拉底誓言》、《太阳从这里升起》和《寻找回来的世界》、《四世同堂》、

《新星》、《红楼梦》、《努尔哈赤》、《雪野》等,引起了社会和文艺评论界的广泛瞩目,使电视剧这种新兴艺术形式在中国文艺领域里占有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二、电视剧产业发展与审美价值观的变化

在电视剧艺术系统的横向纬度,按照电视剧艺术的类型发展实际,中国电视剧又可以分为革命历史题材剧、古装戏(历史题材电视剧)、农村题材剧、军事题材剧、城市社会生活剧(家庭伦理剧)、都市言情与青春浪漫剧、情境喜剧等类型。而从题材变化到民众对演员的审美标准的变迁,也反映了人们审美和价值观的变化。为了迎合观众口味,相应的这深深影响了电视剧主演的选角标准。成为电视剧发展史的一步。

(1)审美变化

自古有“不能以貌取人”的教诲,但不能否定“美色”一直是千古以来的佳话,是评判一个人重要的标准。而“偶像文化”则为其贴上了时代的标签。而电视剧作为几十年来深受广大民众欢迎的艺术形式,无疑成为民众生活的消遣和津津乐道的话题来源。而其中又以女性粉丝居多。放眼三十年的娱乐圈“美男进化史”,相当大程度上反映了大众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的变化。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内地刚刚开始改革开放,一批港台剧被引进到内地。周润发、秦汉、姜大卫、郑少秋等人,相继出现在了电视荧屏中,引发了强烈关注。与此同时,内地则里流行起了以唐国强为代表的“奶油小生”形象,他们也算的上娱乐圈三十年美男变迁

史的开端。在这所谓的“第一批”美男中,都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基本都是剑眉大眼高鼻梁,有所谓的英武之气。

在一大波“国字脸”之后,以濮存昕、程道明为代表的内地男星开始走红,和之前的“国字脸”英雄相比,他们的长相更加亲民,赢得了众多家庭主妇的喜爱,成为名符其实的“师奶杀手”。 新世纪伊始,英雄一霎气短,娱乐圈男色进入全新时代---花美男崛起。花美男寓意为“花一样美丽的男子”,面若桃花皮肤白,长得比女人还要精致玲珑,极其注重外表,永远整洁干净。这完全得益于本世纪初台湾偶像剧的崛起。

(2)价值观的变化

自从电视剧进入风靡,越来越多的人将对电视剧中的期望寄托于现实。时代的审美无疑成为了时代的“择偶标准”。这与社会的发展史息息相关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了更高质量的追求和期盼。

对于七八十年代“国字脸”的流行,“英俊的正面形象,是观众一种美好的寄托”。

而之后的“师奶杀手”,得益于那个年代万人空巷的热播剧,清一色都是干部、军人、警察题材。如《英雄无悔》 《和平年代》 《新星》。对于公职人员的走俏,有关娱评人认为与八十年代的择偶标准有关,“那时候找对象就喜欢找公务员了,大家更青睐个性硬朗、浩然正气的男性形象。”

与妈妈辈的审美不同,如今进入新世纪“花美男时代”,女儿辈

的偶像大多是富家公子哥,这与社会变化和价值观变化息息相关。就像从漫画里走出来的人物,女粉丝在他们身上寄予了太多关于童话、唯美和青春的幻想。

总而言之,电视剧作为现当代人民大众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我国历经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题材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电视剧不仅代表了人民的美好希冀,还传达出不同时代的价值观念及审美标准。

参考文献:

【1】刘宏,《电视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第二版2008-6 ,页码238

【2】《娱乐圈三十年进化史》,腾讯娱乐独家专题娱评,2014/2/24

【3】《电视剧》,百度百科,2014/6/8

参考网站: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

腾讯娱乐:http://ent.qq.com/

上一篇:浅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一篇:浅谈双语教学模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