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高校BBS的网络育人平台

2022-09-11

近年来, B B S (电子布告栏系统) 先后在全国各高校如雨后春笋般兴起, 作为网络信息交流的平台, B B S的迅速发展的确给广大高校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便利。但是, 我们也应该看到在信息大泛滥的当今社会, 对B B S的使用也出现了不少负面问题。如何正确引导B B S的舆论方向, 充分发挥并延伸B B S的正面作用, 尤其是为思想政治育人工作服务, 这些都是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者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概述了高校B B S发展的特点, 在深入分析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对高校教育环境带来的实际问题之后, 就如何发挥B B S的网络育人平台作用提出了一些建议性意见, 谨供读者参考交流。

1 高校B B S的发展特点

目前, 在全国2000多所普通高校中, 已开设B B S论坛的达8 0%以上, 综合各高校的B B S发展状况来看, 有以下几个特点:

1.1 发展迅速、数量众多、规模庞大

在影响力和规模上排名靠前的高校B B S站建站时间大都在1 9 9 5年至1 9 9 7年间, 如水木清华B B S (清华大学) 是1 9 9 5年8月建立, 日月光华BBS (复旦大学) 和饮水思源B B S (上海交大) 都是1 9 9 6年4月建立, 至今都有十年以上的历史。但是, 从真正的发展起步到成熟, 绝大多数B B S都是在2 0 0 0年之后。在这段不长的成长时间里, 很多高校B B S都是从最初只有几十个注册使用帐号, 几个信息版面, 发展到今日拥有超过上万的注册帐号, 几百个版面, 日均在线人数超过4千人的规模, 而且成为功能完善且庞大的公共W e b站点, 最受欢迎的几家高校B B S站点甚至在社会上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1.2 易受社会的影响和关注

B B S的基本功能定位是网络的信息交流平台, 网络自身的特点和高校在当代社会的显著地位, 决定了B B S的影响里不会局限在高校范围内, BBS会面向全社会、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这是因为:

校园学习生活和社会结合越来越紧密, 高校B B S发布的信息内容不会只局限于校园学习和生活的范围内。在B B S这一信息发布平台, 在校师生不仅对与校园相关的信息存在需求, 而且也期望能在这个平台上共享社会新闻动态、增加社会知识和了解大千世界。反之, 校内师生也希望能通过这个平台将一些信息共享给校园内外的朋友。

社会各界人士越来越关心大学校园内的动态。高校是广大学子向往的殿堂, 大学生是百姓口中的天之骄子, 大学教师更是群众眼里神圣崇高的职业。大学, 尤其是名牌大学, 从来都不缺少社会的关注, 而高校B B S的建立正好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便利的信息来源渠道。对一些社会新闻媒体而言, B B S也成为了记者们获取教育新闻的一个便捷途径。

1.3 在校园生活当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随着高校B B S的不断发展与成熟, 其功能也逐渐从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向外延伸, 成为文化载体和综合功能平台。由于开放和自由的特点, 不少师生还将B B S作为思想交流的精神园地, 其上发表的文章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本学校的文化特点, 各高校B B S在长期的发展中已经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风格。例如, 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都是以理工科见长的高校, 在“水木清华”和“饮水思源”论坛中, 工程技术方面的主题就很受欢迎, 学术水平较高;而北大“未名”和复旦“日月光华”则有比较浓重的社会文学气息。此外, 很多高校的管理部门利用本校B B S的便利渠道来协助自身的管理工作, 收效颇丰。这些都体现出B B S强大的网络平台作用, B B S日渐成为在校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替代的角色。同时也正因为高校B B S是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网络平台, 高校B B S也肩负了更大的社会责任。

2 信息网络化对高校教育环境带来的影响和挑战

在信息网络时代的大背景下, B B S作为校园信息网络化的产物, 一方面得到了长足发展, 但也很难避免互联网本身存在的一些弊端, 当今网络平台上信息的高度共享与自由对高校教育环境带来不小的冲击, 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全新的挑战。

2.1 信息滥伐的冲击

由于网络传播的迅捷, 互联网上共享的信息在近些年呈爆炸性增长, 其知识库容量早已不是传统的图书馆可以相比。从积极的角度看, 网络信息量的增加以及查询、沟通的便利, 的确大大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储备, 也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但网络也是双刃剑, 国内外反动言论、歪理邪说、黄色暴力等负面信息也在通过B B S源源不断地渗入校园内部, 混淆视听, 腐蚀广大学生的心灵。如何对庞大的信息进行有效控制、严格管理、正确疏导?这些问题不光是B B S的站务管理人员要考虑的, 更是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要面对的。

2.2 言论公开与自由化

网络本身就具有公开和自由的特点, B B S也同样如此。现在的大学生都是“8 0后一代”, 个性自由是他们的一大共性, 加上网络的虚拟特性, 如发言人不会留下真实姓名, 更会让发言人毫无顾忌地发表言论, 造成网上言论往往缺乏一种责任感。诚然, 言论的充分公开与自由, 可以让读者开拓视野, 也利于论坛形成百花齐放的格局。但别有用心者同样会利用B B S的这一特点, 将虚假、反动言论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尤其是很多信息难以甄别, 一些缺少经验的学生容易轻信谣言, 受到煽动, 反倒成了谣言的散播者。B B S带来了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也放进了教师、家长们不希望学生看到的东西。是严格限制网络言论自由, 还是完全听之任之?面对新形势, 教师, 尤其是思想政治工作者, 必须在内容、形式、方法、机制等方面努力进行创新和改进, 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 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上下功夫[1]。

2.3 学生的虚拟网络生活在校园生活中占有越来越多的比重

信息化时代下的社会人群, 表现出以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为标志的生存状态[2]。网络能带给学生海量的信息, 但是也难免带来负面的影响。近些年来, 青少年的网络依赖现象成了很多教育专家的研究热点, 这也反映出一个社会现实。一方面, 一些教师授课方式呆板、内容枯燥, 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得不少学生到网络上来寻求生活的乐趣和成就感[3];另一方面, 由于B B S从诞生开始就带有一定的角色扮演游戏因素, 因此吸引了一批经常“挂站”和“泡B B S”的学生, 这部分学生的上网时间已经占据了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大比例。虽然学生既可以在B B S上查询新闻信息, 也能交朋会友, 但是如果没有节制, 虚拟的网络生活就如网络游戏一样势必对学生现实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面对如此现实, 我们是应当像拒绝网络游戏那样坚决制止学生上B B S?还是引导他们正确使用?如何才能正确引导呢?

2.4 BBS能够成为全新的育人载体

综上所述, B B S的发展现状对高校育人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但也应该看到, 这些挑战也是由于B B S具有信息交流的便利性, 并且作为新的媒体占领高校网络的现实状况而形成的。因此, 如果科学管理、合理利用, 则可以让它成为一种全新的育人载体, 发挥传统育人模式不能发挥的作用。从实际状况看, 很多学生已经学会利用B B S向学校管理层反映校园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并提出建设性意见促;很多高校BBS已经成了网上学术研讨的平台;还有不少思想政治辅导员和导师会利用B B S发布班级信息, 和学生进行网上谈心;更有学生党员利用B B S的专门版面进行网上组织生活讨论等等。这些都是B B S发挥其网络育人平台作用的体现。不过, 不少教师尤其是年纪较大的教师, 仍然忽视B B S的影响或对B B S采取一刀切的态度来抵制。过于保守的育人工作脱离了时代的特点也难以奏效, 因此, 我们还要在教师队伍中加强宣传B B S的新时代育人载体作用, 培训教师学会使用这种载体的能力。

3 发挥BBS作为网络育人平台的作用

前文提及了高校B B S的发展特点, 并就现状论述了以B B S为代表的信息网络化发展对高校育人环境带来的冲击, 切实提出了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者所面对的紧迫问题。本文作者就自身在参与复旦大学B B S的管理工作中获得的实际经验, 对如何发挥B B S作为网络育人平台的积极作用谈几点体会。

3.1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 促进学生学习成长

网络因其自身的优势, 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 给校园的现实生活带来了巨大冲击, 对于B B S这类人气旺盛的新生事物我们不能一味的打压和防堵, 而要认真考虑如何利用其优势来促进我们的教学和思想育人。现在, 很多高校内部的校园网在ftp资源共享、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等方面已经迈出了成功的一步, 同样地, 我们对于B B S也可以做出类似的尝试。

复旦大学日月光华B B S始终坚持服务校内外广大师生的宗旨, 在完善两个基础功能平台, 即公共信息平台和校内服务平台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校内各方面资源优势, 不断拓展自身服务功能, 努力建设成为一个具有学术探讨、心灵交流和文化展示等多功能效果的综合平台。利用广大学生喜欢上B B S的特点, 不少教师将一些教学、科研问题放到B B S的学术版面上来探讨, 很多网上的教学资源也在BBS上发布;B B S上, 经常看到教师和学生之间畅所欲言, 不仅学生缓解了学习压力, 教师也不再局限于课堂时间, 而是随时随地都能以一种轻松活跃的方式地给学生提供个人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指导。

由此可见, 正确合理地利用B B S的特点与优势, 完全可以帮助教师在课堂以外对学生开展课外再教育, 有利地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和个人成长成才。

3.2 人性化管理与制度化管理相结合

因为B B S具有个性与自由的特点, 用户使用B B S也完全是个人自愿行为, 因此对B B S的管理不能缺少人性化的因素。面对广大的师生用户, B B S需要人性化管理来强调尊重个人意愿并给予言论行为的自由空间。但同时, B B S作为高校的公众平台, 其发展关系到学校的方方面面, 不能完全放任自流, 也需要制度来约束和指导。其中, 近一年来在各高校B B S中推行的实名制改革就是制度化管理的体现。

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发表的16号文件中, 提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4], 从中可以看出中央领导已经充分重视网络平台对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之后, 教育部周济部长在内部座谈会上的发言也强调了高校网络论坛需要加强管理和正确引导的问题。为了规范B B S的管理, 中央决定各高校B B S要实行注册用户实名制的改革。

但是实名制的推广并非一帆风顺。不少学生认为B B S实行实名制是限制言论自由, 与高校的学术文化自由相抵触, 会让论坛人气大打折扣。但相对其负面影响, 我们更应该看清贯彻并落实这一政策的积极意义。制度的改革关键在于学校领导部门能否结合本校实际, 在政策落实的过程中采取灵活策略, 人性化与制度化相结合, 用实际效果来打消质疑。复旦大学的日月光华B B S站在实名制过程中采取的人性化措施, 不仅实现了实名制管理的初衷, 更重要的是争取到了广大学生用户的支持。实名制完成后, 教师可以从学生发布在网上的帖子看出个人潜在的问题, 通过实名信息找到学生, 进行个人谈心教育;有了实名制, 学生在网上发言加强了责任意识, 学会讲究网络道德礼仪, 净化了网络讨论的空气;实名制信息也帮助站务人员更高效地处理网上纠纷、进行人员管理等等。

实践证明, 用人性化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用制度化来加强教育与管理的效果, 张弛有度才能让B B S拥有一个稳定健康的环境来发挥它网络育人平台的作用。

3.3 学校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

绝大多数的高校B B S从成立伊始, 就是以学生为主组成站务管理团队。让学生参与B B S的管理, 不光是因为学生对B B S有热情、有经验, 而且学生站务考虑问题都会从学生角度出发, 会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管理方式。只有以学生为主来管理B B S, 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服务学生的管理思想。通过参与BBS的管理工作, 学生也提高了自我管理能力, 掌握危机应对策略, 学会如何与不同的网友沟通交流等等, 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服务、自我教育。

另一方面, B B S的发展也需要学校强有力的资源支持。学生毕竟阅历尚浅, 学校主管部门应当适度参与B B S的管理运作, 引导学生站务把握正确的舆论监控方向, 这样才能防止非主流思潮对德育工作的冲击。由学校管理层来把握政治思想大方向, 让学生管理人员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适宜的方式来具体实施政策, 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这些完全符合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精神原则[4]。

3.4 德育教师必须充分重视BBS的正面作用

早在2 0 0 0年, 由谢海光等教授主编的《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一书中, 就已经对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如何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来全面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提出了详实而富有成效的建议。如今, B B S作为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育教师更应该重视并利用其优势。B B S不光是信息发布平台, 也是心灵交流的场所, 德育教师应该利用好这一平台, 引导学生养成文明规范的上网语言和行为, 培养学生正确的网络道德意识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学会处理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各种关系。

如今的高校校园生活中, B B S已经深入到广大师生工作和学习的各个角落, 我们在感叹B B S迅猛发展, 逐渐取代校园传统信息媒体的同时, 应该看清B B S能够作为一种全新的育人载体发挥其积极作用。面对B B S这一校园网络新宠, 德育工作者不能再视其为洪水猛兽, 而应当深入思考它的特点及其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深远影响, 要敢于开拓思路, 并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 正确合理地利用B B S来为学生的思想育人工作服务。高校的领导和相关部门也应当对B B S给予充分重视, 因为B B S不仅能帮助我们营造和谐美好的校园环境, 更是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阵地。

摘要:随着社会网络信息化的不断深入, 高校BBS (电子布告栏系统) 已成为校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以BBS为代表的网络新生事物的高速发展对当今的高校育人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新环境, 高校教师, 尤其是德育教师, 应当充分认识BBS的网络特点, 结合工作实际, 利用其优势为新时期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努力打造全新的BBS网络育人平台。

关键词:BBS,网络育人

参考文献

[1] 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0.

[2] 谢海光, 介建美, 石风妍, 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J].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

[3] 李艺.青少年网络依赖现象成因及对策, 思想理论教育, 2006 (7) .

[4]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J].人民日报, 2004.

上一篇:如何应对新常态下贿赂犯罪新特点、新挑战下一篇:分析“一带一路”建设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