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22-08-19

第一篇: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论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淮安市徐溜中学

刘东生

江苏省教育厅今年发布规定:初中生一天的在校时间不得超过七小时,学校节假日不得以任何形式组织补课。这项规定一出,许多老师在叫好的同时,就感到不适应了。为什么呢?原来此前很多学校学生在校的时间远大于七小时,每天比规定的课时至少多两节,晚上还得上两三个小时,周末再补一天的课。这样下来,每门课每周至少得比现在多上三个课时。现在一下子将所有的课务都压缩到五天之内,这对所有老师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削减教学内容来适应新的时间规定,可在短时间内对教材进行修订是不可能的。那么,只有从老师着手,迫使其向四十分钟要质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老师怎么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出色的完成教学任务呢?我认为必须从这样几方面下功夫:

第一,务必使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布鲁姆曾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现代教育理论也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方面: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们在备课时必须围绕这三维的目标对教材进行重组,选取合适的策略、方法和手段,在物理教学中,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双基”知识、操作技能、创新能力和心理发展等方面达到预期的目标,提高他们的全面素质。如在《光的反射》这一节的教学中,我们首先要从物理学的角度引导学生探究,得出反射的规律。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既学到了科学的知识,又训练了实验操作的技能,还受到了“对比实验”这一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基本方法的薰陶。但仅仅这样是不够的,我们还得从环保的角度

介绍光污染等知识,让学生体会到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光的反射使我们能看到许多本不发光的物体,是好事;可是有时候过强的反射又会影响我们的视力、睡眠等,又成了坏事。引导学生在以后评判一件事物的时候能一分为二,不片面的看待问题,在他们的大脑中初步建立辩证的思想,为其以后能正确的认识世界打下基础。这些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在上课前老师就应了然于胸,这样在上课时才会一切活动都为实现这些目标服务,不至于信口开河,不知所云了。这样目标明确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让学生学到有用的东西。

第二,我们每节课都要做到重点突出。任何一节课都会有重点,一堂课大部分的活动也都要围绕这一重点展开。一节课下来,老师应当通过自己的教学行为让学生明了本节课的重点是什么,而不是将它写在小黑板上,或用投影仪投到银幕上让大家一起读一遍,然后告诉他们,这就是本节课的重点。一节课的时间,应当大部分都花在本课重点的教学上。还以《光的反射》为例,这节课的重点就是由探究活动得出反射的规律,那么我们教学中就得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探究,实验操作结束后还要组织起活跃而有序的讨论和交流,然后得出正确的结论。老师应将结论板书于黑板的醒目位置,而不是用电脑一打了之。得出结论后要即时用小练习加以巩固和深化理解,这种练习可以是抽象的作图,也可以是实践操作。比方说,给同学一面小镜子,让他将一缕阳光(无阳光时可用投影仪的光)反射到黑板上某个确定的位置。这样的一节课下来之后,学生自然对反射定律印象深刻,教学的重点也就在无形中突了出来,课堂教学的效率还能不高吗?

第三,突破难点要讲策略。许多老师的课堂效率不高,主要是在难点突破上不讲策略,耗时过多造成的。比如说在进行光的折射规律教学时,怎么让学生记住光由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中时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而与光由水(或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两角的关系而不混淆,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很多老师在这里会举不少实例,然后进行作图,一会练从空气斜射入水中,一会又练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翻过来,倒过去的越练越乱,到头来学生还是记不清这两个角的关系。这就是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典型表现。如果我们在这里能做这样的一个联想:空气广泛存在于我们生活的空间,其存在范围远大于水的存在范围。进而联想到光在这两种介质间发生折射时,空气中那条光线(不管它是入射光线还是折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也就比水中那条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大。这样就可以建立一种联系,空气所占地方大——其中的那个角也大。试想,老师如果能做这样的引导的话,记做这个规律还是什么难事么,这一节课的效率不就上去了么。

第四,教师要能适时的应用现代教学手段。随着时代的进步,计算机、投影仪等现代化的教学仪器都走入了教室,掌握这样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已成为教师的基本技能。在课堂上合理使用这些现代化手段,首先能有效增大课堂容量,比方说,有些物理现象的呈现,传统情况下教师口头描述需要费很多口舌,而现在只要鼠标一点就出来了,又快又清晰;其次是教学的直观性大大增强,我们在课堂上常常要回顾一些生活现象,以往只能靠老师口述或学生自己想象,最多能有个静态的挂图。而现在的flash动画可以象放电影一样将这些物理

过程展示出来,使学生如临现场,这样既省了时间,又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将某些重点的细节慢放,使物理过程更加直观明了;第三,现代教学手段的广泛使用能大大减轻教师板书的负担,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组织学生活动,为课堂留下更大的活动空间;第四,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用图形形式呈现的信息,人类的记忆效果远大于用声音形式呈现的同样信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大量应用,使得课堂上的很多信息,学生不仅可以听到,更可以看到,这就大大提高了课堂记忆的效果。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恰当的时间使用合适的现代化媒体辅助教学,将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五,教师要加强自己对学生实验探究过程的控制管理能力。目前的初中物理课上有很多的时间是用在学生的实验活动上的。这种课堂如果组织管理不好的话,往往会在学生活动上耗时太多,完不成预定的教学任务,更别说让学生在实验后进行总结、交流和反思了,这样的课堂当然是效率低下的。所以教师要加强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但这不是叫老师在实验时什么都包办,只让学生一步步的跟着自己做,那样的话,探究就失去本来的意义了。比方说在探究电路中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将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开关、定值电阻和电源组成串联电路,检查无误后再在定值电阻两端并联上电压表。实验操作的过程由学生自己掌控,老师只要提醒其要控制变量即可。对于有困难的同学,可以提示一下怎么样去控制变量(保持电压不变,通过滑动变阻器滑片的滑动)就可以了,而不必去步步示

范。得出数据后由学生自己总结交流、反思得失,最终得出科学结论。而不是教师接一根线,学生跟着学一根;教师读一个数据,学生学着读一个。这样的一节课下来,学生是既锻炼了连接电路的技能,又深化了对控制变量法的理解,更对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有了一个科学的认识。因为这些结论是他们自己搞出来的,所以记得会犹为深刻。同时还会伴随着极大的成就感,以后的学习兴趣会更浓。

第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现代教学的方法很多,当对一些学生已有初步认识的概念进行教学时,我们可以运用讲授法。如对速度的学习,我大可以以讲授为主,只要辅以很少的学生活动就可以了(测平均速度)。当对那些全新的概念进行教学时,如压强、电流的磁场等新课的教学,应尽可能多用科学探究法,并在其中渗入启发讨论等师生互动的内容,效果会更好一些。而对一些极为简单的内容,如功率、家庭电路等,我们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学习,教师只要适时的指导一下就可以了。当然,面对不同的学生,就是同一个课题,我们也不能都采用一样的方法。俗话说“教无定法”,关键是我们在课前准备时要根据学生和老师自身的特点,采取适合学生和教师自己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创建高效的课堂。

实际上,要想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大提高,仅仅做到以上六方面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人,课堂上的不确定因素很多。作为教师,只有从提高自身素质做起,然后再去充分的了解学生,刻苦的钻研教材,体会感悟新课标的要求,才能使自己的课堂做到自然和流畅,成为驾驭课堂的高手,让学生在课堂上轻松愉快的学好知识。

第二篇:论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随着小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与教学观念也逐步渗透到小学美术教学中。传统的小学美术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教师应秉承新课程的改革思想,以学生为本,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主动性,并改革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寻求优化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美术是小学课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在新课标的实施中,如何提高小学美术课堂的有效性尤为重要。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内根据高效的教学理念,采取高效的教学方法,组织高效的美术课堂教学,高质量地完成美术课堂教学的相关内容,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美术素质和学习能力。然而,一直以来,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占据着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致使目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处于低效的状态。如“教师示范画,学生跟着画”的教学模式,不注重培养小学生对于美术的创造想象能力,在评价时则以“画得像”为标准。这样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扼杀了小学生对于美术的天####好,也抑制了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赏美、创美的潜质都无法激发出来。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探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非常有必要。

二、目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低效的原因分析

1.主体地位没有真正体现

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传统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多数教师均延用“满堂灌”的授课模式,难以提高学生的乐学性和主动性,难以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率。教师只教,学生只学,教学对于教师来说是对学生单向地灌输美术知识的过程,学生则片面地、生硬地记住了教师对美术作品的理论诠释和一些主观印象,不会自己主动地去感受和体验美术。这样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完全违背了新课标中强调的教学互动,特别是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小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和相互启发的教学过程。

2.教师教学准备不充分

小学美术教学是比较抽象的一门课程,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如何创设情境,如何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上好一节美术课的重要环节。然而有些美术教师课堂教学之前教学目标定位不当,与学生的真实知识基础有很大的差距,教学内容准备不充分,与学生的兴趣点大相径庭,使学生难以产生乐学性。另外,有的教师课堂教学的环节设计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无法有效地引导和组织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关注和理解,及时深入的教学反思也有所欠缺。

3.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欠缺

要想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求美术教师有较灵活的应变能力来应对多方面的不确定因素。如学生的问题、授课思维的变化以及

课堂上发生的种种意外等等。如果教师不能适时把握,再进行合理调控,通过各种教学模式的变化,运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对未曾预设的课堂内容进行演绎,课堂教学的效率一定不会提高的。

4.缺乏教学过程中的个性化关注

新课程标准对教学过程非常重视,认为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掌握正确的结论,还要经历多样化的思维过程。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去积极体验美术知识的丰富性与多样性。然而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重结论、轻过程,将程式化的教学方式运用于课堂教学的每个角落,排斥学生的思考和个性化。这样就无法将小学美术课核心价值集中体现,那就是关注学生的心灵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实际上是对学生美术想象力的摧残和扼杀。

三、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分析

1.教师要有效地备课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与舞台相比,讲台更加难站。要想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上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一定要进行有效的备课。教师在备课时要钻研教材,深入了解教材的编写体系和内容特点,明确每节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并针对重点和难点创设问题情境和选择适当的教学组织方法。如合作讨论、情景问答、成果展示等等。教师有效备课还要有效地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构,各个教学环节不仅要完整,还要层次分明、衔接紧凑,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小学美术课的教具等准备也需要非常充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课堂教学有效。如笔者在上“套色纸版画”的主题课时,除了准备好教具、示范画和相应的教学课件外,还要让学生们课前准备好剪刀、胶水、水粉画颜料、调色盘、硬卡纸、笔等等。没有这些准备工作,课堂教学根本不可能达到有效性。

2.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氛围

要想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本,创建融洽、和谐和高效的课堂教学氛围。在小学美术的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了解学生想什么,需要什么,使课堂上讲授的内容与学生产生共鸣和乐学性。教师要讲求讲课语言的艺术性,与学生打成一片,甚至可以幽默风趣一些。实践证明,幽默风趣的教师普遍受到学生的喜欢,课堂教学气氛融洽,教学效率也很高。教师要使学生紧跟着自己的节奏,注意随时调整自己的情绪,使学生适应自己,尽力做到与学生思路一致,和谐相处,共同创建浓厚的学习氛围,这是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第三篇:试论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要素

摘要: 当前,在学校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切实可行地增强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和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本文就如何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教学管理、教学情境、教学互动、教学评价等基本要素的有效性进行粗浅的探讨,以期引起共鸣并共同追求体育课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体育教学 有效性 基本要素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体育课堂教学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就总体而言,学校体育教学在朝着“健康第一”的方向推进。但不可否认,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领会不一,体育教学也出现了不少的形式化、低效化、边缘化的教学现象。而这些形式化、低效化、边缘化正是导致小学体育教学的教学质量下降的关键,也是阻碍体育课堂教学深入改革的重要障碍。本文试图从影响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要素来进行分析研究,以求能在教学设计、教学情境、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升体育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使我们的体育教学充满魅力,切实有效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护航保驾。

二、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含义 对于有效教学的定义,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看法,国内外学者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从教学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出发,认为有效教学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内(时间、精力、努力)带来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教学[1];另一种从学生的学习出发,认为有效教学是指成功实现了明确目的——学生愿意学习和在教学后能够从事教学前所不能从事的学习的教学[2]。

有效的体育课堂教学是教师根据体育学科的特征,围绕既定的教学目的和计划进行有组织的教学活动,通过系统的授课激发和促进学生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体育和健康知识,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取得既定的教学效果,实现体育课堂教学的目标。有效的体育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利用有限的资源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根据体育教学的各个基本要素优化教学的每个环节。

三、有效体育教学基本因素

(一)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有案”

在每堂体育课的授课前,都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合理有效的选择教学内容、形式、方法和器材等,编写完善的教案来指引课程的进行。教案作为一堂有效的体育课的最基本要素,既是上什么内容、怎么上的具体设想,又是总结和反思的基础。一堂好的体育课必定是教师精心设计的结果。因此,要想确保体育课的有效性,首先要用心设计好课程的教学方案。认真制定好教学工作计划,认真备好教学教案,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首要因素。要依据所任教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身心发展需要,用心安排好教学内容,选择好教学方法。认真地对待每一堂课,力求做到教学分段要合理,教学组织要严密,教学方法要有效,教学步骤要清晰,场地器材布置利用要高效安全,运动强度要适宜。

体育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真正做到对教材的把握、学情的状况“心中有底”;对场地安排、器材的布置使用做到“心中有数”;对组织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状况,做到“心中有计”,才能随机应变。除此之外,平时要善于总结和反思,善于研究和开发体育教学资源,不断充实修正教学设计,提升教学经验。总结和反思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经常可以发现,同样一个体育游戏,在刚开始一段时间教学中能引起学生高涨的热情,而过了新鲜期后则会引起学生“乏味”的感觉,如果改变一下活动的形式和规则,学生参与的激情又能被重新激发。同样,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请学生来做一些示范动作,其教学效果往往胜于教师亲自做。让学生参与到运动器材的开发和利用钟来,也能引发学生的好奇,激发其运动参与热情。教师在要善于“细心观察”、“用心积累”、“有心吸纳”。只有这样,才能“厚积薄发”,做到用时“随手拈来”,才能得心应手,流畅自如。

(二)教学管理的有效性:“有序”

教学流程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它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显得更为显著。一堂有效的体育教学必定是一个有条不紊的、流程清晰的教学过程。体育教学过程的特殊性在于它是学生的身体活动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的教学过程,更需要教师循序渐进、合理有序的引导。小学生还是一个处于生理和心理尚未发育成熟的行为幼稚的学习主体,他们在学习中往往带有很强的片面性和盲目性,所以学生的主体作用依赖于教师的正确引导。只有通过教师的科学引领,才能使学生真正在学习体育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的身体力行,去体验、认知和掌握多种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同时并承受一定的心理和生理负荷,从而达到发展体能,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目标。和谐教学不是放任教学。所以,缺乏教学管理的“放羊式”的教学,是不可能实现上述目标的。所谓的“有序”,应该体现为课程安排上结构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节奏合理、快慢有序;教学方法上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推进;教学过程中教师脑中有“纲”、眼中有“人”、手中有“活”。要有效发挥主导作用,自觉地依据运动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健身技能和知识形成的规律,有效地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教学活动。从课的“引导启发、讲解示范、组织教学、保护帮助、整理小结”等环节,有条不紊地安排好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把握好教学气氛,调控好学生情绪,调节好教学节奏。做到教学过程“有序幕、有过程、有进展、有高潮、有结尾”,使教学活动既紧又愉快,既生动又和谐,有效促进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健康发展。例如:在课的开始部分,往往引入准备活动,逐步提高神经中枢系统和肌肉的兴奋性与适应性,使之为后续的运动环节做好生理和心里的准备。在课的结束部分,会加入放松练习,对疲劳的消除,调整内脏器官和心理放松有很好的功效。同时可以极大的预防运动损伤。教学过程的“有序”既是教学有效性的基础,也是教学安全的保证,更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之需要。

(三)教学情境的有效性:“有趣”

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还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如果能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合理的教学情境之中,就能使学生的体育学习变得轻松、自由,对教学内容充满兴趣。“快乐”是学生对体育教学活动的一种积极的倾向和情绪状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源动力。因此,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基础。所以体育教学的情境设计和场地布置显得十分重要,因为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形成一个学习兴趣链,使学生首先感到有趣,从而产生体验乐趣的欲望,最终达成学习技能的志趣。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首先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然后激起学生的参与欲望,从而达到使学生自觉参与练习的目的。所以,教师要善于从体育教学过程中挖掘其特有的情趣因素,从教材内容、地场布置、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教学语言等方面去挖掘其潜在的情趣因素进行再创造。生动、新鲜的教学情境具有特殊的“导趣”功能,能引发学生跃跃欲试的感觉,给教学带来良好的开端。“情景导趣”的方法可以有许多,如“视觉引趣法”,在进行垫上练习教学时,可有意识地将垫子的摆放形式经常改变一下,或方形、或圆形、或扇形以形成不同的视觉效果;如投掷练习时,可将投掷的标记从地面设计成投掷空中目标等等,以此来改变学生的视觉印象,引发新的兴趣。又如“游戏变通法”:稍稍改变一下传统游戏的方法或模式就会收到与往不同的“导趣”效果,比如将“叫号抱团”演变为“叫号占圈”或“听号占点”等等。还有利用 “口诀法”进行教学,将运动技术编成口诀,可使学生听的进,记得牢。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曾将排球的垫球技术要点归纳为“一夹二插三抬臂”、将篮球运球技术编成“一张二按三上下”、将前滚翻要领编成“一蹬二曲三低头”等口诀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总之,新颖灵活的教学方法能将枯燥的教学内容变成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其中“教材游戏化、游戏教材化”的教学改革,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总之,在“趣”字上下功夫,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新颖的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四)教学互动的有效性:“有情”

《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中强调:“教师要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与学生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通过教学策略的运用,引导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建构知识、积累经验、丰富学习经历,鼓励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要通过学习团队的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共同的学习立项与目标,积极的互赖与信任,良好的合作动机与个人责任。”[3]

体育教学同样需要营造良好的交际氛围,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积极的交往和互动中,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共同发展。所以,成功的体育教学一定有个良好的情感互动背景在支撑,没有激情的教学犹如一潭死水,缺少互动的教学必定枯燥乏味,不动真情的教学难以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情感激发的目的在于为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情绪背景,使学生能心情愉悦地投入体育教学之中,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如果教师的教学语言生动而充满激情、理性而风趣幽默能很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使体育教学充满魅力。同样,教师用自己的激情来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也就成了激励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催化剂。因为,情感是人的一种内在动机力量,它对学习的动机、兴趣、意志起着调节作用。平等而健康的情感,是排解认知障碍,实现师生情感沟通的重要手段。事实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表现对学生的学习有着明显的调节作用,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例如教师的教态)。体育教师应清醒地看到在体育教学中任何一种运动技能学习和习得都是一种身体活动的表现形式,它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只不过是一种教学手段或教学方法而已,而不是最终目的,更不能以此来衡量学生体育学习效果的好与坏。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表扬、鼓励、鼓劲等方式去调动和激励学生,使学生始终处于自觉而愉快、兴奋向上、积极努力的教学氛围和状态中。

教师真诚而丰富饱满的情感有助于良好的教学气氛的形成,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例如正确而完美的示范)。甚至,一个充满激情的手势、一声真诚的称赞都能激起学生的情感。事实上,体育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强身健体的过程,更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并且也是学生培养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提高心理素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过程。所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往往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方法之一。每当教师主动参与学生的游戏活动中或教学竞赛活动时,你就会发现,由于教师的加入使得学生的参与情绪顿时显得格外高涨,活动情景也会显得非常生动活泼。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主动发挥情感的激励作用,积极创设条件让师生的人际情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交融。用真诚的情感来感化学生的行为,用真诚的情感来激化学生的体育情感。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动之以情,在爱的天地里搭起“健身育人”之桥。

(五)教学评价的有效性:“有别”

学生作为教学的对象存在着普遍的个体差异,其身体素质、知识层次、学习能力和态度也使得学生接受教学内容的速度和质量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因材施教,使教师的教适应学生的学,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来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教学有别”是体育教学中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它也是影响体育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性别的差异,体质和体能的差别是体育教学过程中所独有的教学实践问题。学生间的体能差异和性格差异也是影响体育教学进展的客观现象。因此,如何把握差异,鼓励参与,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运动参与中得以发展,是体育教师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例如:在进行滚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程度,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让一些已经掌握的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自行练习,相互评价。让一些没有掌握技术动作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采用一些辅助的练习手段进行练习。让其逐步体会动作要领,掌握技术动作。

要做到“男女有别”,“体能有别”,“体形有别”。特别是对于那些身体素质差,运动能力薄弱的学生,要尽量避免与其它同学进行横向比较,采取与自我比,与过去比以及比态度比进步的评价方法,使其增强成就感和效能感,从而使他们在运动参与中感受快乐产生成就,并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所以,初中体育教学应将学生的身心健康、体育行为(包括技能)的改善视为教学的出发归宿点。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客观而积极地给予学生激励性的评价不仅有利于调动课堂教学气氛,而且也是激发学生提高运动兴趣,发展健身情感,提高健身能力,形成“被动——肯动——爱动——会动——能动”良性循环的一种原始动力。所以,我们说评价激励是促进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润滑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即时评价也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体育教师一定要重视和发挥好教学“有别评价”的积极作用。

四、结论

有效的体育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想使体育教学充满魅力、富有成效,需要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的第一线付出更多的努力去研究和探索。如今“有效教学”被广大教师视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境界,并努力地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希望达成这一美好目标。然而重视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让体育教学充满魅力是实施体育课程有效教学的必要前提。真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指出的那样:“如果不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因此,作为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自觉地将创设和谐的教学气氛作为一项首要的教学任务来关注,并将此作为开展有效教学的突破口进行实践与研究。

[1]. 姚立民. 大学有效教学特征之研究.研究大学教育,2001,(4):42-44. [2]. R Ballentyne et al. Researching university teaching in Australia.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1999,24(2):237-257. [3].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8页.

2013.02校级交流

第四篇:浅论小学计算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洛阳市瀍河回族区东新安街小学

孙科强

【摘要】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一直以来,计算课的枯燥乏味使学生望而生畏,对计算是退避三尺,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改变以往例题单一的呈现方式,从教材的特点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联系现实生活,联系游戏活动,进行多媒体的整合,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童趣、富有活力,让学生乐学、爱学的学习环境,使枯燥的计算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计算教学 策略

传统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常常通过机械重复、大量题目的训练来形成学生的计算技能,这使得学生对计算产生“敌对”情绪,计算正确率得不到有效提高。课程标准赋予了计算教学新的内涵,使计算教学充满了生活气息。计算教学不但要关注计算能力,还要关注学生自主探究的创新精神,更要关注与人合作的意识,学生的情感体验„„。但在实施过程中,有的教师过分强调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教师没有起到很好的主导作用。学生虽然活跃起来了,但由于课堂上缺乏必要的练习,有不少学生对算理并不理解,结果计算错误率偏高,不少学生的计算速度也大大降低,这显然不是课程改革的本意。那么,计算教学应该如何做才能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呢? 1.在研究中学习。

玻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计算教学中,老师应精心设计,让学生带着研究的态度去学习,主动的获取知识。例如,在教学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教学中,学生已经熟

练掌握了整数乘整数、整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因此,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完全可以在自主探索,研究学习中掌握。这部分内容学习的重点是如何处理好小数点的位置,这同样也是笔算教学的重点。

在例1的教学中,我先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估计出结果,让学生对理解笔算方法提供支持,再让学生主动的探究笔算方法,联系已有的知识探究小数点的位置,从而主动构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中,我先出示标有长、宽数据的平面图,让学生根据图中的数据提出数学问题,再相机提出求房间面积的问题,列出算式3.6x 2.8。学生列完算式后,就会迫不及待的算起来。我马上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不用算你知道这个房间的面积大约有多大吗?”学生沉思了一会儿,纷纷举起手来,得出以下几种答案:①面积大约在6—12平方米之间。②面积大约在9平方米左右。③面积大约在10平方米左右(3.5×3或4×2.5)。

学生在这之前已经熟练掌握了整数乘整数、整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因此,学生能很快估算出房间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这个估算过程是很有必要的。首先,帮学生复习了整数乘整数、整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其次,为学生正确探究出小数点变化规律打好了基础,从而为学生主动构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提供了支持。

接下来,我马上提问:“这个房间的面积到底有多大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马上想到用竖式计算得出精确的结果,然后提醒学生对照估算的结果,得出房间的面积是10.08平方米。最后,我让学生计算“试一试”中阳台的面积(2.8×1.15),对照例题的计算过程,出示以下三个问题:①例题中的两个因数分别是几位小数?积是几位小数?②“试一试”中的两个因数分别是几位小数?积是几位小数?③通过比较,你发现积

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学生经过讨论研究,得出结论:小数与小数相乘时,如果因数里一共有几位小数,就要在乘得的数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探究,从而主动构建了新的计算方法。

2.在生活中学习。

数学来源于生活。当运算意义以生活场景为背景时,可以化“抽象”为“直观”,让学生感到自然、亲切、易懂,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去理解和建构知识。现实生活既是计算教学的源头,更是计算教学的归宿。我们教师应努力营造生活场景,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创造机会,从而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教材中,计算例题的呈现方式一般都比较单一,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应深刻的理解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度的改编,丰富例题的呈现方式,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计算学习。

例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我对例1进行了改编。小明买了一个讲义夹4.75元,小丽买了一本笔记本3.4元。小华算了一下,他们一共要花5.09元。小亮算了一下,他们一共要花8.15元。他们到底哪个算得对呢?你能帮帮他们吗?有的学生通过计算,很快就知道小华算错了。还有的学生没有计算,也知道小华错了(一个讲义夹4.75元,一本笔记本3.4元,一共7元多了)。接下来,我让同学们思考:小华为什么算错了。同学们通过交流得出,小华在计算时把末尾对齐了。从而学生得出结论:小数加法,应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数位对齐。

通过这样的改编,教师联系了生活中比较容易出现的错误,使原本抽象的计算法则变得生动起来,使原本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更加活泼。由此可见,我们应在计算教学中注重把计算内容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体现新课程的理念,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

3.在游戏中学习。

(1)开火车。

低年级练习口算时,多采取开火车的形式。“开火车”练习面广量多,且富有童趣,小朋友们都非常感兴趣,参与性很高。

(2)组织比赛。

中年级练习计算时,多采用比赛的方法进行。孩子们总是非常要强,不论做什么,都想争个第一。在比赛时,会以平时十倍、百倍的仔细检查自己的试卷。教师便可对学生的这种心理善加利用,使单纯而枯燥的学习变得富有激情和活力。

(3)学生出题。

高年级练习计算时,多采用学生出题的形式。高年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加强,学生也积累了一些容易出错的计算题型。让学生自己出题,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细心的好习惯。

4.在错误中提升。

心理学家桑代克认为:“尝试与错误是学习的基本形式。”在学习的过程中,犯错是在所难免的,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但要引导学生在错误中吸取教训,使自己下次不再犯错。计算中,学生的错误总是层出不穷。尤其是一些极小的错误,经常出现,却不易发觉。我们老师不能忽视这些小错误,因为这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计算习惯的关键之处。因此,批到错题时,我会问学生:“检查一下,你这题哪里错了?”可是,经常有学生愣在那里。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检验方法。针对这一情况,在教学中,我们更应该注意对学生进行检验方法的指导:当进行计算检验时,首先看题目有没有抄错,然后看有没有简算,最后看计算对不对。同时我还要求学生将自己的错题记录下来,再出类似的三道题目进行练习。长此以往,学生的计算能力就会得到加强。

5.在对比中升华。

有些学生在学了简便计算后,不管碰到什么样的计算题目,都想方设法地进行简算。从而许多学生为了简算而简算,形成思维定势。例如有这样一道题目:64+36×5,学生很容易先算64+36,算出结果是500。因此,我们在教学这类计算时,应进行对比训练,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应知其所以然,避免思维定势。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同时出两道题目:64+36×5,(64+36)×5。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很容易明白,前面的一道题目

不可以简算。在进行四则混合运

算的教学中,教师应针对易错题型,在课堂中多出一些与易错题型相类似的题型,让学生在对比中掌握计算算法,加深对算理的理解。

6、利用竞赛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争强好胜是小学生的天性。在计算教学中以竞赛方式进行学习不仅能够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对要竞赛的内容进行深入透彻的学习,而且对教师及时地掌握学生的知识理解程度也是很有好处的。例如在对20以内加减法练习这一节,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针对这一现象,我利用好恰当的契机,组织一次口算卡片竞赛,利用软件进行竞赛,看谁的速度快。通过这样一设计,学生的学习劲来了,在竞赛过程中你追我赶,看谁计算速度快。这样就促进了学生对键盘的熟悉程度及字母录入的熟练程度,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主动学习的精神。竞赛前我设定了竞赛规则,同学们根据规则进行创作,然后小组评出最佳口算能手。在竞赛的方式下,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以自己的丰富的想象力主动进行创作,能独立地解决学习问题,同时在小组评选时,同学们也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学到更多的知识,在竞赛中不断进步。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一直以来,计算课的枯燥乏味使学生望而生畏,对计算是退避三尺,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改变以往例题单一的呈现方式,从教材的特点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联系现实生活,联系游戏活动,进行多媒体的整合,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童趣、富有活力,让学生乐学、爱学的学习环境,使枯燥的计算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李幸潭. 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探析[J]. 新课程(教研). 2010(06) [2] 杨红梅.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策略分析[J]. 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 2010(01) [3] 徐峰. 优化计算教学 培养思维品质[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 2008(10) [4] 杨光明.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应用化初探[J]. 成功(教育). 2007(06)

第五篇: 论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

余文森

(余文森/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教授 35000)

(《中国教育学刊》 2008.11)

[摘要]教学规律是教学活动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必然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要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有效教学与优质教学,必须认真严格地遵循以下三条规律:第一,“先学后教”,当学生己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和自己思考的时候,就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然后针对学生阅读和思考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第二,“先教后学”,当学生小具备独立阅读教材和思考问题的时候,必须先教后学,但教师要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教学生学会阅读和学会思考上面。第三,“温故知新”,新知识的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原有知识,所谓温故知新,没有“故”哪来“新”?这也是教学

的一条规律。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教学规律;有效教学

[中l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x1002-4808 (2008) 11-0040-07

经过二十多年的学习、实践和研究,我认为,要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有效教学、优质教学,有三条教学规律是绕不开的。甚至可以武断地说,任何好的教学都是有意无意地遵循了这三条规律,相反,不好的教学则一定是违背了这三条规律。当前,有效性问题己经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为此,强调这三条规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凸显这三条规律的重要性和不可违背性,我把这三条规律称为“铁律”。

一、铁律之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当学生己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和自己思考的时候(处于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的阶段,就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当然,这时只靠学生自己读书和思考还不能解决全部问题。所以,教师的教学依然是重要的,但是,教师一定要针对学生独立学习中提出的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这就是教学的针对性。没有针对性的教学就是一般化的教学,一般化的教学是无效和低效的教学。值得强调的是,在针对学生独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也不能包办代替,而是要继续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并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

这条规律告诉我们:当学生处于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的学习阶段,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时,必须先学后教,这是教学的一条规则、规律,而不是一种可以采用也可以不采用的方式、方法。从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讲:先学立足解决现有发展区问题;后教旨在解决最近发展区问题。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就教学与发展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两种发展水平的思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也称现有发展因),由己经完成的发展秩序的结果而形成,表现为儿童能够独立地解决智力任务;第二种水平是最近发展水平(也称最近发展区),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解决任务,但在成人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解决这些任务。儿童今天在合作中会做的事情,到明天就会独立地做出来教学与其说是依靠己经成熟的机能,不如说是依靠那些正在成熟中的机能,才能推动发展前进。维果茨基据此强调指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才是好的教学。“教育学不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作为方向。”[1]实际上,只有建立在学生独立学习基础上的课堂教学,才有可能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推动发展,从而不断地创造最近发展区,并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新的现有发展区。这是有效教学、优质教学的心理学机制。

这条规律的潜在意义在于,不论学生处于什么样的学习阶段,也不论学生是怎样地依靠教师,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立性。著名教学论专家江山野指出,学生的独立性包含这么四层意思:[2]第一,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正如每个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质营养一样,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营养。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不能改变的。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第二,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因此,决不是教师想让学生怎么样,学生就会怎么样。教师要想使学生接受自己的教导,首先就要把学生当作不依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作具有独立性的人来看待,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要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第三,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独立的倾向和独立的要求。在学习过程中,突出表现在:学生觉得自己能看懂的书,就不想再听别人多讲;自己感到自己能明白的事理,就不喜欢别人再反复罗嗦;自己相信自己能想出解答的问题,就不愿再叫别人提示;自己认为自己会做的事,就不愿再让别人帮助或多嘴。实际上,学生在学校的整个学习过程也就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第四,每个学生,除有特殊原因者外,都有相当强的独立学习能力。只有承认、尊重、深刻认识、正确对待并积极引导和发挥学生的“独立性”,才能在教育和教学上取得优良成绩。

根据我们实验的体会,先学之学具有以下的特性:

第一,超前性。从时间上讲,先学与预习是一样的。我们知道,传统教学是课堂教学在先,学生复习和作业在后,也即学生的学习只是对教师讲授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复制。教育心理学认为,这种缺乏学生对知识独立建构的所谓的学习只能是死记硬背的形式上的学习。而先学后教强调的是学生独立学习在先,教师课堂教学在后,超前性使教与学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变“学跟着教走”为“教为学服务”。

第二,独立性。独立性是先学最本质的特性。先学强调的是学生要摆脱教师的依赖,独立开展学习活动,自行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在我们实验中,先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授课之前,独立阅读教科书(要求写阅读笔i西,并独立完成课本作业。从这个角度上讲,先学与传统预习有本质区别:先学贵在独立性,是学生独立获取基本知识、习得基本技能的基本环节;传统预习通常是指学习主体在正式进入课堂教学阶段之前的准备活动,预习具有从属性,从属于课堂教学,直接为课堂教学服务,不是学生赖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主要环节。

第三,异步性。先学的异步性区别于传统学习的“齐步走”。传统教学忽视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要求所有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内,运用同样的学习条件,以同样的学习速度掌握同样的学习内容,并要求达到同样的学习水平和质量。先学则要求每个学生按自己的速度和方式进行超前学习,并鼓励优秀的学生进行跳跃式的超标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就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超纲学习。当然,由于每个学生的基础和潜质不一样,有的学生学得快,有的学生学得慢,进度不一。我们认为,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应做到该统一的统一,不一定统一的可以不统一

后教之教具有以下特性:

第一,针对性。后教区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的第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针对性,即必须根据学生超前学习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否则,教师依然故我,面面俱到,系统讲授,那就失去了让学生超前学习的意义,失去了教学的针对性。那么,如何做到有针对性呢?首先,必须对学生的超前学习进行检查,这一方面是为了防止放任自流;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为了确切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他们对教材的掌握己达到于什么样的程度。这既是展示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肯定他们超前学习成果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和集中学生存在问题的过程。其次,在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教学时,也不是由教师包办代替,而是要继续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凡是他们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要继续让他们自己去独立解决;凡是他们自己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则启发、引导、组织大家一起解决。这是更深层的针对性,即不仅针对学生的问题,也针对学生的能力。正是这种针对性,使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不断得到表现、强化、培养,使教师的主导性不断转化为学生的主体性,进而达到“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的理想效果

第二,参与性。先学为学生的参与提供了基础,参与性教学是一种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强化师生互动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参与式的学习远比被动地从教师那单获取现成的结论要深刻得多,对学生认知的发展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参与性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要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不应局限于独立思考和练习阶段,而应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教学的机会,体验到参与成功带来的满足,特别是要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出发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他们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参与教学都有所发展;要引导学生参与学也参与教,不仅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目也把教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堂展开师生互教互学活动;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也参与评价。

第三,开放性。开放性是针对性和参与性的必然结果,教师不可能预先设定学生先学存在的所有问题,而学生在参与性学习中的各种即兴表现和自由发挥更是教师所难于预料的,这对以教案为本位的传统教学无疑是一种反叛,对教师来说也是一种挑战。但是,正是这种开放性真实展现了教学过程中本应存在的生动性、复杂性、生命性、挑战性和生成性。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教学也是不具有生成性的。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应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

以“先学后教”为教学理念和教学特征的著名教改实验有:

尝试教学。“先练后讲,先试后导”。尝试教学简单地说,不是教师先讲,而是让学生在旧知的基础上先尝试练习,在尝试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自学课本,引导学生讨论,在学生尝试练习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它的教学基本程序可分为五步: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3]

洋思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分以下五个环节:出示这堂课的学习日标,出示这堂课的自学要求;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自学,教师巡视发现学生自学中的问题;学生汇报 自学结果(差生优生);纠正、讨论、指导自学结果;学生完成当堂作业,教师当堂批改作业。[4]

杜郎口模式。“‘二二六’其主要学习模式”第一个“三”指的是课堂教学三个追求:“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第二个“三”指的是“预习—展示—反馈”三个环节;六是指六

个教学步骤,分别是:预习交流、明确日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5]

卢仲衡老师指导的“自学辅导教学”。其主要的步骤:第一,启发。就是提示当天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第一,阅读课本。就是学生自己读课本。第二,练习。既然读懂了课本,就可以做相关的练习题;第四,当时知道结果。这一步很重要,做了练习之后,让学生当场核对或订正答案。第五,小结。教师下课之前总结当天学习的内容.[6]

黎世法老师倡导的“异步教学”。其主要的步骤:第一步,自学。就是自己读课本。第二步,启发。就是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适当的点拨。第三步,复习。回头梳理一下自己己经学了哪些内容,检查有没有遗漏的地方。第四步,作业。其实也就是练习。第五步,改错。这一步相当于卢仲衡老师倡导的“当时知道结果”。学生做了练习之后,同学之间相互改错。第六步,小结。[7]

这几项教改之所以能取得好的效果,根本原因就在于遵循了“先学后教”这一教学规律。

二、铁律之二:“先教后学” - -以教导学

当学生不具备独立阅读教材和思考问题的时候(处于依靠教师的学习阶段),教师要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教学生学会阅读和学会思考上面,这同样是教学的一条规则、规律,而不是一种可以采用也可以不采用的方式、方法。当然,教师不能脱离学科性质、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认识水平来单独传授所谓的方法,而应该把方法传授有机地渗透和融入知识的教学中,并引导和教育学生保持对学习方法的关心,养成“方法”的意识。

这条规律告诉我们:当学生处于依靠教师的学习阶段时,必须先教后学(边教边学,但是教的着眼点是为了不教,学的着力点在于自主、独立学习,因此,教师要致力于教学生学会学习,陶行知先生对此有过十分精辟的见解:“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有于什么意思呢?就是把教和学联络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乎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目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8]各科教师都要根据本学科的特点进行学习指导,在教学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科学学习方法的示范和渗透,通过讲授科学家们的科学学习方法,来指导学生怎样阅读、怎样思考、怎样探索、怎样总结、怎样评价,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系统整理知识的能力、科学运用知识的能力。角度讲,独立性和独立学习能力培养的主要措施是学法指导。学法指导是很多成功教改实验的共同特征。从实践上讲,学法指导的卞要教学要点包括:

第一,坚持传授知识与传授方法相结合。它要求教师传授知识,不是停留在讲清楚知识上,而是在讲清知识基础上,揭示出规律,提出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与此同时,它要求学生不仅掌握讲授的内容,同时要掌握教师讲授的思路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第二,注重学习过程本身的教学。教学过程要成为学生积极卞动展开智力活动的过程,它不仅旨在获得正确的答案和结论,更重要的是提供给学生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和自我表现的实际机会,使学生能进行学习的自我体验,这种学习上的自我体验是极其宝贵的,它能使学生意识到自我力量的存在,从而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并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第三,坚持教法改革与学法指导同步进行。一方面把教法建立在研究学法和学情的基础上,以提高教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在探索和选用先进的科学的教法中,引导学生掌握适合其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实践证明,不论是脱离教法改革的学法指导,还是忽视学法指导的教法改革,都难于收到预期的效果。

以学法指导和培养自学能力为重点的著名教改实验有:

钱梦龙老师的“语文导读教学法”。这种教法以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为理论设计的基点,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为主要日标,“三主”和“四式”构成语文导读法的整体构思。“三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是导读教学的指导思想。“三主”这一理论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外化为相对应教学结构模式即“四式”,包括自读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10]

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其操做方式为:第一步,定向。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并告诉学生,使之心中有数,方向明确。第二步,自学。学生根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自学教材,独立思考,自己作答案。第三步,讨论。学生前后左右每四人为一组共同讨论和研究在自学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寻求答案。第四步,答疑。立足于学生自己解答疑难问题。第五步,自测。学生根据定向指出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习后的自我理解,自拟一组约需10分钟完成的自测题,由全班学生回答,自己评分,自己检查学习效果。第六步,自结。每个学生总结自己学习的主要收获。教师在成绩优秀、中等、较差的学生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讲述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使所获得的知识信息得到及时强化。[11]

浙江省金华一中的“学案教学法”。金华一中于1997年秋在全国首次提出了一个用以帮助学生学习的、相对于教案的概念即“学案”,并将借助学案进行教学的方法称为“学案教学法”。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卞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也可以有学生参与,让学生与教师一起共同编写完成。学案既不是教学内容的拷贝,也不是教师讲授要点的简单罗列,它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将新学的知识与己有的知识经验形成联结,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适当的附着点;另一方面也要帮助学生对新学的知识进行多方面的加工,以利于学生形成更为牢固的知识体系,另外还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新知识的方式方法。因此,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卞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12]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优秀教师总结出这样的教学过程:教—扶—放。按照我们实验的体

会,这个转化过程可分为教读、导读和自读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教读阶段。这是实验的起始阶段。它的特点是:教师教读,学生仿读。教师教学生逐字、逐句地阅读,把课本读通、读懂。读通,即阅读后了解教材内容的概貌,理清教材内容的逻辑思路;读懂,即阅读后弄清教材每个术语、每个符号、每个公式、每句话的含义,理解例题解证的各个步骤或证明的各个环节。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会阅读,形成阅读习惯。

第二阶段,引读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的作用由讲转为引,教师着力于引导,而不是直接讲解。教师引导主要是通过设置阅读思考题来进行的,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这样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在重点、关键地方多分析、多思考,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教材的重点,顺利通过难点。教师设置的问题要有启发性、概括性和针对性,能充分体现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形式应多样,如表格式、填空式、问答式等。阅读思考题一般可分为由浅入深的三个层次:字面理解层次的问题、解释层次的问题、批判或创造层次的问题。这一阶段的着眼点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三阶段,自读阶段。这一阶段是“从扶到放”“从教到学”的落脚点,学生可以基本上独立地进行学习了。它的标志是学生己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己经能够进行独立阅读了,而目重要的是学生己经学会自己质疑问难,学会自己提问题。也就是说学生己经由依赖阶段进入独立阶段了。而学生一旦进入独立阶段,就必须先学后教了,所以先教后学与先学后教具有内在的联系

三、铁律之三:“温故知新”—学会了才有兴趣

一切教学都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这也是教学的一条规则、规律,而不是教学的一种方式、方法。泛泛来谈,这条规律似乎涵盖了前一条规律的内涵,但是,我们在这单要特别强调它的独特内涵和!意蕴。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种经提出这样的命题:“如果我不得不将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原理还原为一句话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己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13]“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是教育心理学对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最伟大的的贡献,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学生的有意义学习。奥苏伯尔告诉我们:有意义学习的先决条件是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应具有可以用来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所谓适当观念是指能对新知识起“固着”或“拴住”作用的学生己经掌握的有关的概念、命题、表象和其他有意义的符号等。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就是为“语言文字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己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14]

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可简单描述为:当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又具备适当观念时,学习材料对学生就构成了潜在意义,接着,学生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头脑中的适当观念发生非人为性和实质性的联系,这种联系是理解和思维的本质。其结果,新知识被纳入到学习者的原有认知结构中去,获得了心理意义,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自己的“血肉”,自己的心理品质。而原有认知结构经过吸收新知识,自身也得到改造和重新组织。正因为如此,奥苏伯尔也把有意义学习看成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

这条规律告诉我们,新知识的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原有知识,所谓温故知新,没有“故”哪来“新”?这也就是说,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新知要么是在旧知的基础上引申和发展起来的,要么是在旧知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或由旧知重新组织或转化而成。奥苏伯尔的研究进一步指出,旧知是通过它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定性(清晰性)三个特性统称为认知结构变量来具体影响有意义学习的行程和效果。[15]所谓可利用性是指: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具有用来对新知识起固定作用的旧知识,没有这种旧知识,新旧知识的互相(同化)就失去了落脚点,学习便只能是机械进行的。例如,学生没有“商不变性质”“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法则”等旧知识,则他们对“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这一新知识的学习便只能是机械进行的。所谓可辨别性是指: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可分离程度和差异程度,只有当新旧知识能够清晰地分辨时,学生才可能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例如,只有当学生清晰地意识到“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与“除数是整数的除法”两者之间的相异时,他们对“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否则就会导致学习上的负迁移,从而产生机械学习。所谓稳定性和清晰性是指:原有起固定作用的旧知本身的牢固度和清晰度。稳定性为学习新知提供同化的固定点,清晰性则为学习新知提供同化的方位点。显然,如果学生对“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这一旧知的掌握是模糊和不牢固的,那么对“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这一新知的学习就不可能是有意义的、顺利的。

总之,没有旧知识作为依托的新知学习只能是机械的学习、死记硬背的学习。从大的角度讲,教学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原有知识出发,循序渐进,学会了前进,以实现掌握学习,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和防止学业失败现象的根本措施。从小的角度讲,每节课的教学必须帮助和引导学生找准与新知直接联系的旧知,并通过旧知去学习新知。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教给学生能借助己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15]这是实现有意义学习和培养学生学习信心的根本措施。如果找不到合适的旧知,奥苏伯尔建议我们采用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所谓先行组织者,就是在呈现正式的学习材料之前,先用学生能懂得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的引导性材料。这些材料比要学习的新材料更一般、更概括,并目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知识也密切联系。它们充当着学习者由己知通向未来的“认知桥梁”,起着沟通的作用。

值得强调的是,不能狭隘来理解所谓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原有的适当观念”。实际上,影响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因素不仅包括学生己经掌握的书本的旧知识,而目还包括学生相关的经历、体验和生活常识、经验以及必要的思想方法和智力基础。如果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越丰富、方法能力基础越扎实,那么,新知识的学习就越容易、越深刻、越丰富。

温故知新的本质是化难为易,由于变易了,学生就能学会,而学会了,学生便容易激发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样学习就能进入良性循环的机制:学会—兴趣—愿学—学会„„。相反,如果学生读不懂、学不会,就会越来越没兴趣,这样学习就进入了恶性循环:学不会——没兴趣——不愿学——学不会。这是这条规律的具体体现。美国布卢姆的“掌握学习”和上海市闸北第八中学的成功教育是这条规律在教学实践中的创举。“掌握学习”的核心策略有:

一、目标导向。布卢姆指出,有效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清晰明确的日标使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处于期望的有日的的控制之中。目标导向使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均有方向感,教学结束时均有达标感,这样就可避免传统教学由于目标模糊不清所带来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二、反馈纠正。布卢姆强调指出,通过频繁反馈和按照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因人而异地帮助进行纠正,可以及时弥补和纠正:群体教学所必然带来的不足和误差。[16]布卢姆和他的学生花了近十五年的时间证明,在掌握学习的条件下,各年级的多数教师能够利用反馈——纠正,措施获得一个标准差的效果。

三、循序渐进。布卢姆认为只要从每个学生的认知前提能力(包括前提知识、先决技能、初始能力)出发,循序渐进,因人而异地提供每个学生所需要的指导和帮助,老师就能够帮助“笨”的、“学得慢”的、“智力落后”的学生像“聪明”的、“学得快”的、“有才能”的学生那样学习,而目学得一样的好!所以,最终的学业成绩的分布应该是负偏态的,大多数分数将集中在成绩测量的高分一端。成功教育的教学策略是“低、小、多、快”四字要诀,“低”即低起点,“小”即小步子,“多”即多活动,“快”即快反馈。与“低、小、多、快”四字要诀相近的是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的“四了歌”,所谓“四了”就是指课上该讲的要“讲了”,该幼、的要“练了”,练后要立即“评了”,下课时作业本要“收了”。这些策略的精神实质与“掌握学习”是相同的

显然,上述三条规律是有内在联系的,对各条规律的内涵的理解也不能简单化、绝对化。只有深刻全面地理解各条规律的内涵及其相互的关系,并创造性地在实践中加以落实,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优质教学。

上一篇:老好人现象整改措施下一篇:廉洁文化建设与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