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漫画读书报告

2022-07-07

报告具有汇报性、陈述性的特点,只有按照报告的格式,正确编写报告,报告才能发挥出它的作用。那么在写报告的时候,应该如何写才能突出的重要性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育漫画读书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教育漫画读书报告

美国政治漫画史-读书报告

关于《美国政治漫画》的读书报告

一、简介

我的英语水平不怎么好,阅读又不得法,所以看起外文材料来总是比较费时费力。为了这篇外文原著的读书报告,在图书馆的外文书库里翻找了好一会儿,才找出这本看起来比较有趣的“图书”。这本书的全名叫《美国政治漫画:民族认同的演变,1754-2010》,由Transaction出版社在2011年出版,作者是史蒂芬·赫斯和桑迪·诺斯洛普,它在1996年版本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新的章节。从内容上看,本书的副标题有些不太合适。该书从时间顺序上陈述美国政治漫画的演变,内容涉及政治漫画的出版、制作和其所涉及的讽刺主题,却没有一条有关于民族认同的线索。

作者将政治漫画在这近三百年时间的发展进程分为七个阶段。1754—1865这一百多年是民族认同产生的阶段。将起点放在1754年,是因为富兰克林在这一年绘制了漫画《联合或死亡》。这幅漫画借用了殖民地的一个民间传说,据说一条蛇被斩成几段,只要各个部分在日落之前重新联合,这条蛇就还能生存。富兰克林的漫画正是用一段段的蛇身来比喻各个殖民地,号召各殖民地联合起来抵御法国和印第安人的军队。这种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号召孕育了殖民地人民的认同感,因此被视为美国民族认同的起源。此后,政治漫画中一些固定的形象标志开始陆续出现,如代表共和党的大象、代表民主党的驴子、代表美国国家的山姆大叔及代表美国价值观的哥伦比亚和自由女神像等。随着美国总统共和制度的建立,总统竞选和党派攻伐成为政治漫画的主题之一。美国的漫画家借鉴欧洲前辈的经验,对政党党魁和国家领导人的形象、政策和事迹进行讥讽和恶搞,华盛顿、杰斐逊、杰克逊和林肯等更是漫画家钟爱的题材。

1865年—1896年之间的三十年是美国漫画的兴起阶段。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漫画成为一种左右美国政治舆论和民众意见的传媒工具。杂志、报纸是当时的主流媒介,但下层民众却受到识字水平的限制,简单易懂的政治漫画不仅使民众得以了解美国政治和社会的现状,而且受到漫画家政治立场的影响。因此两大政党都有属于自己的喉舌刊物和御用漫画家。当时的漫画家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绘画能力,更要有明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见解。托马斯·纳斯特最初是具有共和党

1 倾向的漫画家,因以笔为刀大战纽约城的营私舞弊集团“头目”威廉姆·特威特的漫画系列而名声大振。从1884年起,纳斯特转而支持民主党的候选人克利富兰,使其成为1856年以来的第一位民主党总统。纳斯特为此得到了“总统制造者”的称号,也由此在共和党人中失去声望,被看成为“骑墙派”。作为曾有“美国政治漫画之父”之称的优秀漫画家,纳斯特在奴隶制、移民等问题上的观点对读者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以至于当其离开早期供职的哈珀尔周刊后,该刊的发行量也不可避免地江河日下。

1896年—1916年之间的二十年是美国政治漫画的成熟时期和黄金时代。首先,政治漫画的影响力受到重视和引导。在总统选举、士兵招募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上,漫画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主流漫画家的政治主张与政府的政策保持一致,漫画家成了政府战争政策和大选游说的啦啦队长。另一方面,正如这个国家的其他力量一样,非主流漫画家对重大事务的关注和表达,激发了民众对民主事业的强烈责任感。其次,这一时期的漫画家享有极大的自由。一些地方漫画家和非主流的漫画家也能通过画作表达自己的政治信仰和主张。社会主义的、共产主义的、无政府主义及和平主义的主张在一战前都有表达的自由,后来由于《间谍法》的通过,一些反战的漫画家受到镇压。另外,政治漫画的繁荣还体现在其发行和印刷标准上。之前漫画大多是发表在幽默杂志上的,随着黄金时代的到来,漫画的“阵地”也有杂志转到报刊上,且有周刊转到日刊。其所占篇幅也不断扩大,主战场也由有限的专栏版面挪到了引人注目的报刊首页。

1918—1947年之间的三十年,两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动荡不安也影响到了艺术的不确定性。这一时期,美国政治漫画关注的主题众多,但值得一提时其对非主流群体的关注。首先是黑人出版物的繁荣。黑人漫画家谴责针对黑人的私刑、强制隔离和用工歧视,一些白人漫画家也对这种种族不平等的状况提出批评。另外,随着女权运动的发展,出现了一批女性漫画家。在对批判罗斯福新政和颂扬罗斯福总统的个人魅力之余,一些漫画家还将罗斯福夫人的漫画形象付诸纸上,使其成为“受漫画和杂志关注的第一个第一夫人”。1917年设立的普利策漫画创作奖,成为肯定和嘉奖优秀漫画家和漫画作品的重要奖项。

二战后近三十年的时间里,电视成为漫画家最大的竞争对手。电视的发明和普及虽然影响了漫画家的重要性,却也不至于致使漫画作品的消亡。这是因为漫

2 画不宜言表的讽刺效果和幽默风格是电视难以取而代之的。这一时期,漫画家除关注国内的政治事务(如民权运动、麦肯锡风波、校园反越战运动等)、刻画历届总统的形象之外,也对敌对国家的领导人如赫鲁晓夫和卡斯特罗等的形象进行恶搞和刻画。值得指出的是,菲勒用组图和独白创造了新的漫画形式;越南战争中,主流漫画家第一次与政府在战争事务的政策上唱反调;水门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漫画在与电视竞争中的劣势地位。1975年—1996年间的二十年是政治漫画走向圆满的时期。这一时期发生的人质危机、里根政府的环境政策、妇女权利问题和国际上的“沙漠风暴”都是政治漫画家关注和批判的焦点。同时在当时流行的“政治正确”对政治漫画的创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我将在后面部分重点讨论。千禧年前后的十几年,政治漫画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电子产品和网络技术向纸媒和印刷漫画提出了挑战,全职漫画家越来越难以自我维持。另一方面,部分漫画家也在网络发行和动画制作中找到了出路。除了一直供养漫画家的总统选举,1998的克林顿总统与莱温斯基的桃色丑闻、2001年的“911事件”和伊拉克战争都为漫画家带来了大量的创作话题。数码时代的电子潮流并未击垮漫画创作,在传统媒体和新潮媒体各放异彩的新时代,漫画家同样站在了漫画创作的十字路口。

二、思考

所谓开卷有益,不仅是指读者在阅读中积累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指阅读给读者带来的启发和反思。由于疏于阅读外文资料,所能抓住和理解的知识与观点也多半是一爪半鳞、难成体系,所以由此而生的思考和感悟也便成了碎片化的了。

记得在有关亨廷顿的那篇读书报告中曾谈到政治正确性(political correctness),这本书中也提到了这一点。漫画是关于幽默的艺术,凯瑟琳·派克说,“幽默是在考验个人对所持原则的忠诚时最愉快的方式。一个社会自由到何种程度,这个社会中的人就能在何种程度上包容他人对其最深信仰的调侃。”20世纪70-90年代,美国人喜欢用“我被冒犯了(I’m offended)”代替“我不同意(I’m disagreed)”来回应自己不赞成的观点。政治自由成了围堵悠悠众口的至圣法宝,这种自由有点像是由社会潜在约束机制塑造的自由,而非是发自个人内心的对他人的尊重与包容。一个不敢妄议种族歧视的人,并不一定认为不同肤色

3 的人享有生而平等的权利。当然人非圣贤,非智非博的凡夫俗子能够在强力制约下参与构建自由的环境也实属不易。但我觉得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对小善的敬和对小恶的畏。在本书的体现有以下两点。一是,漫画家对黑人领袖漫画形象的刻意回避。按说民权运动是美国政治生活的大事,从马丁·路德·金到马尔克斯·艾克斯,民权运动中也不乏杰出的领袖,但美国政治漫画家却不去刻画这些领袖人物。直到1984年杰西·杰克森成为第一个竞选总统的黑人,漫画家才将黑人领袖的形象付诸笔端,到现在奥巴马的漫画形象随处可见。仿佛也只是在黑人与总统搭上线后,漫画家才敢在总统的圈子里对其进行嬉笑怒骂。美国媒体对政要和首脑都毫不顾忌地调侃(想想看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刺杀金正恩》),甚至本国总统都被称为漫画家的黄油和面包,却为何对黑人领袖三缄其口呢?到底是不屑于还是不敢?二是,漫画家在刻画罗斯福的形象时,并不揭其残疾之短。按照美国政治漫画的传统,总统是漫画的一个主要话题,其中包括对总统大选、总统的政策和执政能力、总统的轶闻的关注。罗斯福新政受到保守派和自由派两方面的攻击和批评,但漫画家们并未像之前攻击其他政客和总统一样,把这种政治批评转化为人身攻击。我想这一方面是罗斯福个人的人格魅力所致,另一方面则是漫画家在面对弱势人群时采取了惊人的一致态度。他们可以用大腹便便、脑满肠肥的形象来刻画托拉斯和政客,却没有用任何可以暗示小儿麻痹症和残疾的标志来刻画罗斯福,因为越是在弱势群体面前他们越懂得表达自己的敬畏和尊重。

其次,漫画家在表达自己主张时的一些细微之处也值得思考。如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大萧条是美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漫画家自然有针对这一事件的画作,但是他们在对大萧条中个人悲惨境况进行描画时做了淡化的处理,这背后的用心值得注意。大萧条固然是由垄断资本家的贪婪和国家监管不力引发的,但在当时的艰难处境下,告诉人们事实远不如带给人们希望来的有价值。犹如漫漫冬夜固然寒冷,在取暖不可得的情况下,淡化这种寒冷、强化对温暖的希望和追求更有助于度过寒冬,所谓“望梅止渴”、“画饼充饥”的意图大抵也是这样吧。同样的态度在“911事件”后又得以重现。政治漫画的主要目的在于讽喻和批判,但一场空前的“国难”冲淡了漫画家的理性,这时的爱国热情远远优于社会批评,对政府官员的态度也由批评转为赞扬。由于整个国家的悲伤情感无法用幽默、喜感的形式来表达,所以这时的漫画更专注于描述存在而不是表达批评。而一旦悲

4 伤的情感慢慢淡去,就会有人用清醒、理智的头脑对现状作以思考,并借由漫画表达担忧,克莱·伯纳特的画作就是这样。他在一幅画中画了一对夫妻绝望地看着自己的房子被拆除以供建筑一道安防藩篱,这暗示着美国政府打破了国家安全和个人隐私、自由的平衡,提醒人们思考美国最大的威胁到底是恐怖主义还是政府对公民自由的侵犯。当民众都还沉浸在对恐怖主义的恐惧之中时,漫画家清晰地提醒人们不要因为外来威胁而忽视了来自内部的侵犯。说到底,长期存在的社会、个人和国家、政府的对立传统,即使是在面对不可知的外来危险时仍在发挥作用,这恐怕是威权主义传统影响下的国人所不能理解的。

5

第二篇:教育名著读书报告

《教育漫话》读后感

《教育漫话》的作者是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唯物主义的哲学家、政治思想家和教育家——约翰•洛克。该书是洛克的教育代表作。由作者流亡荷兰期间(1683~1689)写给友人E.克拉克讨论其子女的教育问题的几封信整理而成。

《教育漫话》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将教育分为体育、德育、智育三部分,并作了详细论述。它强调环境与教育的巨大作用,强调在体魄与德行方面进行刻苦锻炼。这些思想对西方近代教育思想,特别是对18世纪的法国教育家影响很深。

洛克的教育思想还包括“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主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

《教育漫话》一书的主题是论述“绅士教育”,即论述刚夺得政权的英国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的子弟的教育洛克认为,绅士要既有贵族的风度,能活跃于上流社会和政治舞台,又有事业家的进取精神,是发展资产阶级经济的实干人才;绅士应受体育、德育和智育等方面的教育。

洛克认为英国当时的一般学校成分复杂,学生教养恶劣,不利于绅士的培养。他主张严格、慎重地挑选德行、能力好,并且娴于礼仪,精通人情世故的导师,从幼年起就对未来的绅士进行家庭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译本,把其分为三部分:上篇健康教育、中篇道德教育、下篇知识与技能教育。洛克用平淡真实的例子把教育真理娓娓道来,其中很多观点对于我们的教育教学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教育思想日久弥新,放之于当今仍然意义重大。阅读了洛克的《教育漫话》,我认为作为一个教育者,应该着重培养搜教育者以下三方面内容。

一、健康

“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这是对于人世间幸福的一种简短而充分地描绘。”这是《教育漫话》卷首第一句话。约翰•洛克在书中主张,孩子应从幼年起就进行锻炼,反对娇生惯养;提出童年不宜穿太多的衣服,要多过户外生活,多做户外活动,多接近自然,多游泳,用冷水冼脚从而锻炼意志;饮食要清淡,多吃面食,少吃肉腻食品,不饮烈性饮料;多运动、多睡眠、多呼吸清新空气等许多有益的、具体的见解。约翰•洛克把健康区分为身(身体)、心(精神)两个方面。这两方面都是“能工作、有幸福”的基础条件。“凡是身体和精神都健康的人就不必再有什么别的奢望了;身体、精神有一方面不健康的人,即便得到别的种种,也是徒然。”因此约翰•洛克要求家庭教育要充分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问题,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着力养成孩子健康的品性。约翰 •洛克的“健康”品性,既包括对健康的自觉意识,也包括科学地生活的常识。由此得到的启示是,家庭教育必须把保障孩子的身体和精神健康作为最基础的环节,要采取科学的教育、培养态度和方法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尤其是要帮助孩子了解自身特点,培养自我认识能力,学会客观地对待自己,学会倾听和表达,把握自己的情绪,学会缓解压力,控制心态平衡的方法,学会理解和支持他人,养成换位思考的习惯,使孩子远离心理疾病,发展健全的精神。这点在我们的社会社会生活中尤为重要。

二、习惯

《教育漫话》中约翰•洛克的见解是:“孩子因为年龄增长,自由便应跟着到来,许多事情他应信托自己的行动去应付,因为他不能永远受人监护;只有你给他良好的原则和牢固的习惯,才是最好的、最可靠的,所以也是最应该注重的。”“因为一切告诫与规则,无论如何反复叮咛,除非实行成了习惯,全是不中用的。”“习惯可以在这里是这样,在其它情形下也是这样。” “习惯的力量比理智更加有恒,更加简便。”习惯是经多次重复而形成的自动化了的、去自觉的行为方式。约翰•洛克认为,习惯的形成过程“是给予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之在儿童身上固定起来;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很自然地就可发生作用了。”这个见解无疑是正确的。我们的言行、品质、个性,说到底都是日积月累养成的习惯而已,好的习惯是人生的一笔财富。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说过,“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亚里士多德也说过“优秀本质上是一种习惯”。教育要着意养成孩子的好的习惯、优秀的习惯、形成将来成功的习惯。好的习惯很多,积极思考的习惯、谦逊的习惯、全力以赴专心致志的习惯、做事一丝不苟的习惯等。从小处看,仔细观察的习惯、善于提问的习惯、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预习复习的习惯、归纳总结的习惯、善于反思的习惯,甚至于约翰•洛克提到的早起早睡的习惯、严格遵守作息制度的习惯等。教育要努力发现和保护孩子在各个方面的优秀的行为,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精神财富。

三、分享

分享意味着彼此共享,分享意味着相互理解与合作。《教育漫话》中约翰•洛克提出,教育要培养孩子与兄弟姐妹、与伙伴、与他人分享事物,分享知识和快乐的品性。他说,“关于取得事物与占有事物,你要教导孩子,使他们能把自己所有的东西分给朋友,一点也不要为难,不吝啬,使他们从小就从经验中知道,凡是最大量的人也是最富有的,而且还得到别人的敬重与称誉”。“分享”可使兄弟姐妹之间来得更加和睦,更有礼貌,且同样推及旁人。“分享”可使儿童养成温厚、对人和善、慷慨、以及得到一种快乐,视为一种值得自豪的事。的确,使学生学会分享,可以使他们学会在关心、欣赏自己的同时,同样关心欣赏他人,可以使他们有效地团结合作,有效地处理好人际关系,有效地走出自我中心和自我封闭,学会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积极接纳他人和换位思维的技巧。最终,“分享”的品性有利于他们毕生的健康成长。约翰•洛克多次强调,“分享”的品质要从小加以培养,“使儿童经过不断的练习,便能把自己所有的东西给予别人而不觉为难。”“乐于赠予别人的美德,要加以培植。”儿童的美德应“建立在大量与慷慨地把自己所有的或好的东西去给予别人上面”。这些见解和教育要求无疑都是有益的。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爱已,不知爱别人,这是当前独生子女一代的性格通病,而当前我们的家庭教育中,约翰•洛克所提到的这种“分享”品质的培育又是何其缺失。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有着不可弥补的根本缺陷,那就是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生活和教育情境会造成孩子的独占性格,而缺乏与他人分享的宝贵经验。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有理性、有同情心、有爱心,一个根本不知道关心人、同情人、爱别人的孩子必定会生出阴暗的心理,整个心灵人格也不会健全。因此,必须认真记取约翰•洛克的教诲,在家庭教育中充分注重孩子的分享品质的培养和训练,父母应从小就在孩子的心田里播下善良的种子,让他们学会爱人,学会移情,学会与人相处,学会民主与合作,学会与他人分享事物、分享知识、分享快乐、分享情趣和其它经验,从而使他们的个性保持健康和丰富。

毋庸置疑,我们要着重培养孩子这几方面的能力。同样的我也相当赞同洛克的反对体罚的观点。洛克反对体罚,认为惩罚应尽量避免,但必要的责备、斥责也可保留,但不可挫伤儿童的自尊心。关于体罚,虽然我国现在的教育法已经明确规定不允许体罚孩子,但是所谓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还包括我们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体罚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手段,因而现在还有一些家长和教师还认同这样的手段。但是这样的手段对孩子的身心造成的伤害无疑是巨大的,难以抹灭的。

我还很认同在智育方面,洛克强调培养有学问的人的观点。关于智育的方法,洛克认为关键要使孩子爱好知识尊重知识,在于使学生采用正当的方法去求知,去改进自己,提高求知的欲望。他首先提醒我们"应该极力注意,决不可把读书当作他的一种任务,也不可使他把读书看成一种工作。”一旦读书成为儿童的负担,他就会立刻讨厌它,哪怕他们以前本来很喜欢读书。应该把学习看做是一种游戏、消遣,把它当作一件做了别些事情以后的奖励。这种观点,他在书中曾多次提起。在语文学习上,洛克先生是反对机械学习,反对靠文法学习语文的,他举了个例子:一个法国妇人教一个英国女孩学习法文,只是和她闲谈,一点不需要什么文法,只是口语,有了一两年的功夫,英国女孩就能把法文说得很好,读得很好了。主张重视儿童的兴趣,“因为儿童兴致好的时候,学习效率要好两三倍”,对儿童充满求知欲望的好奇心给予鼓励。

洛克用话家常一样的口吻,以及一个个朴实的范例,讲述一条条教育真理,让人读起来通俗易懂。也让我们思考教育,把其中精华的思想用之于今,指导我们的教育工作。

第三篇:关于学习《镜鉴——成都市反腐倡廉警示教育案例漫画读

本》的情况汇报

为加强党的廉政建设,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筑牢思想道德和党纪国法两条防线,我局按照区纪委《关于赠阅组织学习<镜鉴—成都市反腐倡廉警示教育案例漫画读本>的通知》(青纪发〔2011〕72号)文件要求,认真开展了《镜鉴—成都市反腐倡廉警示教育案例漫画读本》学习活动,在民政系统内全面部署,现将我局学习《镜鉴》情况汇报如下:

在学习活动中,通过例会、局党组会等形式组织全局党员干部集中学习,对《镜鉴》的内容进行广泛宣传,让我局全体党员尤其是担任部门重要职位负责人人人知晓,个个领会,从而增强民政干部牢固树立勤政为民、廉政为官的意识。局党组有针对性地节选了部分案例,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警示了领导干部和职工。所有参加学习人员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讨论了事例的重点,纷纷表示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要加强自身的廉政文化思想教育,以身作则,做到“勿以事小而不勤,勿以官小而不廉”。

此外,我局积极把《镜鉴》结合《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开展学习,组织党员干部认真研读,深刻剖析典型案件,把《镜鉴》案例中的腐败分子作为反面教材,时刻

警醒自己,做到警钟常鸣。局党组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筑牢思想道德和党纪国法两条防线:一是要高度重视,带头学习,认真组织本部门重要岗位、重要环节人员的学习,充分利用这本教材加强警示教育;二是要利用书中案例举一反三,查找问题和薄弱环节,完善规章制度、堵塞漏洞;三是要及时总结案例教育经验,做到慎独、慎微、慎行,避免出现违规违纪事件的发生。

通过本次《镜鉴》的学习,加强了我局全体党员及中层以上干部的廉洁从业的思想教育,增强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业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以及拒腐防变的能力,确保民政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取得实效。

二〇一二年一月三十一日

第四篇:教育社会学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我读的是有马和民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新编教育社会学》。这本书把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学校系统中的行为、活动、组织和制度之间的结构关系及其互动的过程”。它以功能理论、冲突理论和互动理论为理论基础,来解释研究教育行为和教育事实。学校成员的行为,课堂教学、教育知识,班级组织、学校组织便成为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教育制度及其他社会制度的关系便自然成了教育社会学研究的重要事实。这本书紧扣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从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论、教育行为论、教育活动论、教育组织论、教育制度论、教育功能论六个方面对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社会学的分析。

学习教育社会学、接受教育社会学的训练,可以改变我们研究教育事实的方式。教育社会学的视角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一个教育问题多方面的社会原因,帮组我们去了解整个学校教育体系是如何运转的,以及学校是如何与更大的社会体系发生联系的。我们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时时刻刻都在与社会发生着联系。如果让你分析儿童失学的原因,你是否能考虑到地区差异、性别差异、文化传统、家庭经济、家长的观念等因素?在没有学习教育社会学之前,我分析问题的角度单一,不会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不过自从读了《新编教育社会学》这本之后我学会了从多个角度来分问题,并且对遇到了问题了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还记得第一节教育社会学课上,苏老师给我们讲了常识和教育社会学的区别,让我们要敢于打破自己的眼睛看到的,“发挥社会学的想象力”。在“教育世界”我们往往以自己的感性认识、“第一印象”来认识评价我们所看到的世界。我们关于教育的经验和常识在一定过程度上却成为我们正确认识教育事实的绊脚石。跨越“经验”、“常识”这些表面的现象,寻找作为原因的社会因素来揭穿教育事实的真相,将会给我们带来全新的研究的体验。

在读书的时候给我触动最大的是对教育不平等问题的分析。在社会和个体的教育需要是满足还是限制的问题上存在着一种“悖论现象”。制度起源于人类的需要,但是在怎样看待制度与需要的关系问题上,东西方之间似乎存在着微妙而深刻的分歧。分歧的实质在于:制度的制定及其继续存在,到底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还是为了限制人的需要?对此可以作出一种回答:制度的功能既是为了满足,也是为了限制,有时限制正是为了满足,有时限制这种需要是为了满足另一

1 种需要。我们的高考制度不也是如此吗?“现今的教育是一种制度化教育,这种教育,在功能方式上,是一种英才的筛选体系;在组织特征上,是一个自我封闭的连续系统,这种连续性在保证部分受教育连续的同时,也使更多人受教育的道路中断。”马和民先生在书中这样来评价我们的教育。高考制度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我们都知道,高考为我国高校科学、有效地选拨人才,引导中学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摒弃了权利、出生和人际关系等因素对教育公平的干扰,体现在客观和公正,保证了个人凭才能平等地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然而,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表面公平之中,不能忽略其隐含着的深层次的实质性不公平,其结果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实现。高考作为高等教育的起点,,内在的要求入学机会均等。而高考在地域、城乡、性别、民族、阶层等维度均存在很大的差别,这些因素都会直接导致入学机会的不平等。各地分数线的划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高考在发挥选拔一批考生使他们具有接受高等教育权利的功能的同时,相应地限制了落榜生的发展。这就是教育的限制功能,它在选择功能这一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

以前在分析问题都是肤浅的找一些看似相关的原因,没有真正的深入问题的内部,找出问题的实质。用教育的功能论来分析高考的不公平,让我耳目一新,很受启发。

这本教育社会学调理很清楚并且通俗易懂,书中还介绍了很多和我们生活相关的案例,让我们更容易理解枯燥的理论。但是这本在基本理论的介绍方面不是很好,它侧重于对教育事实的分析,而忽视了理论。

第五篇:中国教育名著导读之读书报告

选课那会第一眼看着课程名,还真不知道这个课讲什么,中国教育?中国教育名著?还是教我们怎么去读中国教育名著?仔细推敲了一下课程名,终于得出了一个结论,肯定是讲跟中国于是名著有关的东西。我觉得自己对中国教育名著还有些兴趣,于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选了这门课,如果不好,大不了撤了就是。但是自我上第一节课开始,我就发现我原来的担忧是多余的,这正好是我想选的课,可以学到很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果断不能撤啊!

到了现在,这门课都快上了两个月了,而我也确实觉得自己受益匪浅!

在上这门课之前,我曾天真的以为中国的文学主流就是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诗人,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散文家,以及元明清的戏曲家,小说家之类,而对所谓的子学、经学、佛学、新儒学之类的要么是稍微了解有那么些东西存在,要么干脆就是一概不知!上了这个课之后,我才对中国的学术界的历史发展传承演变有了个基本的了解,原来传统学术界有着这么多伟人,我还闻所未闻,因此我真的感到深深地惭愧!但是再想一下,于众多学生中,我绝不是唯一一个这样孤陋寡闻的人,我觉得大部分人都像我一样,甚至还没我了解得深刻!因为我在大学以前,我也看过不少书籍,自我感觉对中国的历史文化颇有了解,但是我从来没有看过一本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学历史及其实质的书籍!于是我想问:为何会造成这种现象,我们这些普通学生对

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的是如此之少?连中国传统的文化内涵我们都鲜有了解,我们还算得上是炎黄子孙吗?

记得上小学时,课本上有些是童话故事之类的,但相比之下更多的是有关于五四以后有关于中国革命的发生发展及成功的历程,几乎不牵涉到中国的传统。当时作为小学生,天真纯洁,懵懂无知,当然不会去追问为啥这么设置小学教材,其实根本就不知道还有别的可以学,当然就不会产生有这样的疑问。但其实从我们一开始接受知识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深受现行的教育体制的影响,可以毫不夸张的讲这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倘若我们能从启蒙那会,就能有更多的机会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那必然会让我们受益更多!

到了中学的时候,我们开始接受文言文以及些长长的高难度的诗词,要命的是我们不得不一字不漏把他们背诵和默写下来!这不仅让我们对古文没有了兴趣,而且让我们觉得很痛苦,于是我们讨厌上了学习古文!而且正如我前文所写,真正的中国文化历史及其内涵根本就不怎么涉及。于是,第一,我们学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被扼杀了;第二我们也想学也学不到内涵!难怪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这么孤陋寡闻,这能怪我们自己吗?

我是来自一个小县城的学生,网络在我们那还不是很通用,书店倒是有,可进去一看全是五花八门的参考习题书,可就是找不到一本讲中国文化内涵的。因此我们就是非常非常想了解相关知识,也丝毫没有办法。

就此我觉得现行的语文教育需要大的改革。一直以来,老师们都

教育我们爱国主义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可是五四以后几十年的历史文化怎么能够代表中国五千年传承的优秀文化!因为对传统文化的不了解,我们都不知道我们的国家以前是是怎样的,那我们的民族意识,民族感情能够变得很强烈吗?要培养人民的爱国意识,就必须让全民都对我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增加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当然,整个教育体制也需要改革,死板的应试教育只能让学生的压力越来越重。如果永远都是做不完的作业和试卷,那学生哪有时间统知识文化?

除此之外,国家还必须加大对小城市和农村的基础教育设施建设,实现网络普及和图书多样化,特别是应该让有关中国文化的书籍能够普及!

说起名著,我在大学以前也看过诸如《史记》、四大名著、《论语》等经典,也曾一度关注过百家讲坛,名著不愧为名著,里面的包含了很多的为人智慧,确实让人受益终身!上次课上讨论元明清的学术演变时,我也就是结合原来所阅览的名著和查阅的相关资料而做的发言!原本打算在大学里好好学习专业知识,没空的话就没必要浏览太多!但自从上了老师的课之后,我发现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程度还远远不够,大学我已经失去了快两年的学习国学的机会,不能再失去余下的两年了,所以我决定以后再忙也要抽出时间经常阅览传统名著,关注国学文化,并努力使国学传承,争取做一个合格的炎黄子孙!

对本课程的建议:

一. 老师可以让课堂的形式更丰富一点。比如:事先让学生准备

某个话题,然后课上讨论,表现积极者可以加平时分。这样

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同学积极性,也就不会造成老师讲

得很辛苦,学生却神游天外!另外,老师还可以在课上增加

“看一看”环节,即播放相关视频。好的视频有时候更具体,

更直观,更有说服力。甚至还可以让每个同学都推荐一份相

关的好视频,很好的可以在课堂上播放。

二. 因为名著数量不少,国学博大精深,本课程要讲的内容很多,

强烈建议老师可以设置更多的课时,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了

解国学。

三. 我觉得老师对很多事情都有独到的观点,内容讲得很精彩,

但是很多学生还不了解这门课和老师您,所以这门课热度还

不高。我曾几次向我周围同学推荐他们来听听您的课,结果

他们都因为不了解而没来。所以我建议老师可以在学校开一

些讲座,跟同学们讲讲国学,同时推销这门课,这样就可以

让很多真正想了解国学的人主动选这门课,经学生们互相交

流传播,那样这门课就会受到全校学生的欢迎!

2、问:谈谈你从小到大学习相关理论的经验?

答:我觉得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小学到高二。这段时间政治课一直都是主课,说句实话,当时的我对这些理论并不十分理解,只知道原封不动的背下来然后考试,至于这些话是怎么得出来的,能不能换个法说从来没想过。第二阶段是高

二、高三两年。由于选择了读文,历史成为了主课。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现代史的学习,再加上自己的思考,终于明白了以前的那些话究竟是如何得出的,这一时期是我认识上量的飞跃。第三阶段是进入大学以后。通过大学四年的素质教育,使我的思想更加活跃,特别是在党校的学习,使我终于完成了认识上质的飞跃。

3、问: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前进方向”这两句话?

答:我认为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一个优秀政党的执政。科学技术是引起生产力变化的内因。例如:机器的发明与使用导致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但是一个先进、优秀的执政党通过提供良好的经济、政治、文化、技术环境对生产力的发展也是不可获缺的,它是生产力变化的外因。

4、问:你如何看待目前党内出现的腐败现象?

答:我国现阶段有党员两千多万,但腐败个例仅有几起,不能影响我对中国共产党的信心。我觉得要解决这个问题得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党内的思想教育,二是从些具体角度入手解决这些问题,例如:探讨“高薪养廉”可不可行等等。

上一篇:教研评课活动方案下一篇:经营计划制定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