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浅析范文

2022-06-13

第一篇:科学发展观浅析范文

浅析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吴燕

外国语学院

10级英语

100405012

摘要: 科学发展观引领着中国近年来至未来发展,既是唯物论又是辩证法,也是历史观又是价值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丰富与发展,也是当代中国的发展哲学。不管是全面发展、协调发展,还是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人,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遵循科学发展观与大自然和谐生活。

关键字:实践 以人为本 辩证唯物主义 人与自然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剖析当代世界与中国的发展态势、全面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世

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依据。只有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来看问题,才能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中体现为科学发展观

历史的考察是有前提的,“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它一刻也不离开这种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地、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其次,马克思主义认为,必须进行生产,才能满足人的需要,人也只有通过生产,才能最终和动物区别开来,获得真正的解放 [1].但随着历史发展 ,马克思不可能想到一百多年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摆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正是在这种新的社会环境中,中国共产党人针对新情况,总结国内外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和教训,根据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发展既包括经济发展,也包括社会发展;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全面发展,首先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们的经济发展中,高投资、高能耗、高污染现象依然存在;农村与城市相比发展缓慢,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呈扩大趋势;在经济与社会发展关系上,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出现了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破坏、污染严重、气候异常、灾害频发等现象。这些问题说明我们固然需要加快发展经济,但更为重要的是要形成经济和社会相互促进、全面发展的良好格局。只有四个文明共同建设,才能实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这里,我们就必须在马克思正确世界观方法论的带领下做出我们的一切决定,来完善我们的计划。

二:科学发展观以辩证唯物主义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

马克思理论联系现实告诉我们在实践和交往活动,人们联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科学的发展观从本质上说,其哲学依据就是发现矛盾、认识矛盾、解决矛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说到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的观点,认识和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 科学发展观在中国未来发展的问题上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有机体思想、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坚持了历史辩证法 ,社会有机体是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范畴。这一范畴表明,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于人的生产实践和交往活动之中,是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因素、社会关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有机联系的整体。

在这个整体中,科学发展观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注重社会整体发展的有机性、整体性和社会发展的多因素的相互作用(合力)。科学发展观强调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体认了社会发展的有机性和整体性特点,既坚持了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又注重发挥上层建筑因素(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等)和意识形态、文化因素对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及反作用,很好地坚持了历史辩证法。下面我们就谈几个不同发展观:

(一)辩证的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

辩证的发展应当是系统的、全面的、保持内在各要素均衡的发展,也就是说,任何健康的发展,都应当是全面的发展,而不能是片面的、畸形的、不均衡的、单一突进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要全面地兼顾到系统构成的各个要素。社会发展是全面的,必须看到它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工程,必须系统、全面、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二)辩证的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一事物不是孤立存在,而是在与它事物的联系中存在的,一事物离开与它事物的联系,就谈不上存在,更谈不上发展。因此,按照辩证法,要从事物的相互联系中把握事物的发展。只有以协调、兼顾的观点和方法处理发展的问题,才符合社会发展本身的辩证法。

(三)辩证的发展观就是可持续的发展观 辩证法讲发展,是要求连续的、保持内在发展能力的健康发展。任何一个事物的发展,包括社会发展,一定要有可持续的发展能力。健康的、正常的发展应是持续的、有后劲的发展。

所以说马克思主义义有一系列基本原理和观点,但贯穿这一系列原理和观点中的根本观点,则是毛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科学发展观的灵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观察和解决一切问题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只有从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解决对发展问题的科学认识,才能从根本上树立和坚持科学发展观。历史唯物主泽东所说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2]

三:科学发展观和马克思主义人本观坚持以人为本,一切都是为了人民

人民组成国家,国家依靠人民,而我们所做的一切,全是围绕“人民”二字展开, 我们祖国新一代必须牢记以下观点:

(一)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马克思主义人认为“以人为本”发展观的哲学根源,这是在对“以神为本”、“以物为本”思潮和旧人本主义思想的批判中,在对社会历史进行科学分析中得出的科学结论,是从现实的人出发,以现实的人为动力,以现实的人的发展为目的的思想理论。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深深蕴含于人民群众之中。只有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才有无穷无尽的动力。[3] “以人为本”发展观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未来社会将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这揭示了无产阶级的最终价值取向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人不仅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手段,更重要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以人为本,关心人,解放人,发展人,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4]

(二)一切为了人的全面发展

除了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还有一句话,不管是全面发展、协调发展,还是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人,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所以也是以人为本,把人为最高价值主体,把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追求,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理想。[5]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满足人的全面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人们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求,提供充足的物质文化产品和服务。

所以说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动力以人民为本。这就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集中体现了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真谛。只有以人民为本,才能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政治基础

除了以人为本外,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内涵来看世界,“科学”在这里当然具有拒斥非科学的盲目追求之意,但同时也做出价值层面的规定,即确立社会发展的积极向度,其目的在于促进人的素质提高与人格养成。[6]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规定主要指个人在发展过程中致力于社会进步以及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致力于人的价值实现,即根据人性的自然和社会规定提升社会生活的质量,重视人们对社会发展状况的实际反应,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提出符合人性的期望。

在科技水平日新月异的当今时代,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政治基础至关重要,因为人们的生存境遇远没有抵达个性自由的程度。在这个意义上,抛开具有费尔巴哈话语形式的马克思早期语境不谈,从物象化逻辑审视人的社会存在,深入理解马克思对自然与社会关系这句大有深意的价值表述是极为必要的:“社会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7]

其中,马克思的观点的深刻含义在于,人们要想真正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只能以和谐的人与人的关系为前提。也就是说,人们只有通过以政治方式为主的社会实践手段不断改造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不断消除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利益上相互对立的社会集团的状况,扬弃“资本的统治”对人的发展的抑制,才能逐渐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和谐,抵达尘世生活的彼岸。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3页 [2] 《毛泽东选集》,第3卷,1031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49页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9页 [5]马尔库塞.单面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6]参见臧峰宇.科学发展观与文化实践的视界融合[J].理论与现代化,2006:(5). [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第二篇:浅析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

浅析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与精神实质

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同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是紧紧围绕发展这个主题的。这一科学发展观是对20多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在抗击非典斗争和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得到的重要启示,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这一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我党提出的新重大战略思想,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因此,充分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对我们的思想是一次升华,对我们的心灵是一次洗礼,让我们对党的方针理解得更加透彻,对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更加充满信心。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是坚持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是我们党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的基本原理提出来的。坚持以人为本,与我们党提出的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这个“人”,是人民群众,这个“本”,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是发展的目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在经济

班级:2007级高起本

学号:09

5姓名:梁会莲

2007年11月12日

*1* 浅析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

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妥善处理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我们就能使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越来越充分地享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

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是统筹兼顾

统筹兼顾就是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全面发展,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我们面对的社会利益主体更多,领域更广,利益关系也更复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够全面,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局面亟待改变,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日益加大,等等。这就要求我们的发展要更加注重统筹兼顾,做到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妥善处理当前各方面突出矛盾、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

班级:2007级高起本

学号:09

5姓名:梁会莲

2007年11月12日

*2* 浅析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

现阶段我们党正带领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更好地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而在此阶段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改革和建设的各项工作中,更加注重搞好宏观调控,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改革创新,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我们就能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需要解决好科学发展问题;解决好科学发展的问题,需要按照客观规律科学地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作为提高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样,我们党就能更好地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四、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就是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要求,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而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系统集成的目标体系,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应当看到,我国现在所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只有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坚定不移按“三个代表”指引的方向走下去,坚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才能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真正建立在求真务实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做到在经济发展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人民共享发

班级:2007级高起本

学号:09

5姓名:梁会莲

2007年11月12日

*3* 浅析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 展成果。

五、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是实现社会的进步促进社会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而科学发展观则是用来指导发展的。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是贯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发展首先要抓好经济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这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经验。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本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十分珍惜和切实用好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加快发展,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实现这个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必须更好地把握和运用现代化建设规律。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着眼点,就在于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我们才能紧紧抓住和充分用好战略机遇期,顺利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对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认识越深刻,把握越准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行动才能越自觉越坚定。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并深刻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抓住和用好战略和机遇,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自觉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我们各方面的工作,注重解决自身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更快更好地推动各项事业发展,为我们国家社会的进步,经济的腾飞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班级:2007级高起本

学号:095

姓名:梁会莲

2007年11月12日

*4*

第三篇:浅析科学发展观对当代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现实意义

[文章摘要] 本文主要从科学社会主义之科学发展观角度来讲,在当代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缺乏自我管理的问题,简单究其原因,最后用科学发展观理论来解释当代大学生培养自我学习、生活、思想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呼吁广大当代大学生一定要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为努力实现个体全面自由发展,为社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大学生 自我管理

马克思主义在关于教育的学说中提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培养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即:一方面,每个人既能获得和其他人一样的合乎社会各方面要求的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每个人又能获得与个人自身全面发展的条件。在个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通过自身的全面发展促进全社会一切人的全面发展。为了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当代在校大学生应该从自我管理做起。自我管理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充分发挥大学生在管理中的主体作用,不仅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需要也是提高对大学生管理的层次与水平的必然要求。因此,本文将浅谈科学发展观对当代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大学生自我管理状况

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承担着继往开来、迎接挑战、推动中国走向世界强国之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党的十七大概括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1基于这一要求,我们自然要把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的自我管理相结合来分析大学生在自我管理方面是否有不适之处。科学发展观是胡锦涛同志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科学社会主义,具体分析当前我国国情而提出的。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2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当代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无疑是当代大学生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一种表现。所谓自我管理,就是指“个体对自己本身,对自己的目标、思想、心理和行为等等表现进行的管理,自己把自己组织起来,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自己激励自 12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分析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分析

1 己,自己管理”。3当代大学生尽管在学习方面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可是对于好多刚刚离开父母的大学生,究竟能否继续保持优良的学习风气,管理好自己的日常生活以及在思想上跟上时代的步伐或保持正确的思想品德,我们需要具体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自我管理状况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不足

当代大学生都是经过高考过程,闯五关斩六将才被优选进入大学继续学习的,所以对于当代大学生的科学文化水平我们应该给予很高的肯定。但是在大学这个新的环境里,大学生生活在相对自由的一个环境里,离开了父母的耳提面命,认识到了更多的新朋友,面对一切新事物的诱惑,大学生还能够明确学习目标,适时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去造就一个博学多才的自己,适应社会的发展吗?

2.大学生生活自立能力培养不够

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90后的青年,从小娇生惯养,是祖宗三代的掌中宝,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是进入大学以后,没人再为大学生洗衣做饭而帮忙,这些基本的生活事务都要大学生自己来做。如果大学期间不培养自己独立的生活能力,大学生更何谈顺利走向社会,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3.大学生思想自强能力培养欠缺

大学生往往都是热情高涨的青年,对一切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对于不同的新兴事物大学生要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自己的正确论,过生活现象发现事物的本质,从而为自己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当代大学生还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对自己定位过高,却收获甚少,这些都要求当代大学生培养自己的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把握自己的思想方向与国家的政策方针想符合,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个体发展与祖国的需要相一致。 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在学校的任务不仅仅是进入更深一步的学习,在自身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以及正确思想意识能力的培养方面都要加强。

(二)当代大学生自我管理状况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之所以在学习方面没有自主意识,生活方面不能做到自理,思想方面不能自强,我想从现代社会和大学生自身两个方面来简单分析。

1.社会原因

在中国社会,一切都要以成绩来衡量,当代大学生从小就肩负着高考一定考高分的艰巨任务,成绩上不去了自然还有家教来补充;生活不能自理自然会有家庭公仆父母或爷爷奶奶打理一切;思想上更是什么都不用关心。只要一心读好圣贤书,能够考取家人为其制定的目标大学,那么这个学生的前半生理想算是圆满实现了。

2.主观原因

3百度百科

2 过惯了别人为其布置好一切的当代大学生,很少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他们想当然的认为家人为其制定的目标就是自己应该所奋斗的目标,因此他们一天忙忙碌碌汲取课本知识,根本无心顾及自己所接受的教育是否正确,或是否会有更好的途径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仅从社会和自身两方面的原因,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当代大学生在自我管理方面出现问题是必然的,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机会去锻炼自己各方面自我管理的能力,没有锻炼过就无从获得各方面的自我管理能力。但是,进入大学,这个家庭和社会的中介,大学生必须储备更多的对其自身发展有利的知识,不仅仅是课本知识,更多的生活自理知识、思想自强知识及其他。

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内涵简析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因此在教育中要“坚持教育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做人和成才,切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4 “高校最基本的任务是培养、早就品学兼优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5只有坚持让当代大学生利用科学发展观来提高自己,当代大学生才能实现各方面自我管理的实现。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大学生自我管理理念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发展的主体是人,离开人这一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社会进步中最重要的主体力量,发展就无从谈起。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也正是在进入大学校园后开始正式形成,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更树立和坚持科学发展观,当代大学生才能够更好的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自己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二)确立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生自我管理理念

大学生想要用科学知识或其他一些知识来武装自己,使自己能够走上社会以后得心应手就应该懂得用可持续发展的自我管理理念来约束自己。学会学习是每个现代社会成员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现代社会已经步入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大学阶段已不再是学习过程的终止,而是提供大学生继续发展的一个平台,当代大学生应当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理念,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三)确立全面发展的大学生自我管理理念

45科学发展观与和谐大学建设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大学建设

3 当代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全面发展应该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知识系统、能力系统和价值观念系统。知识系统要求大学生不仅掌握学校所开设的课程的知识,还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汲取更多的对自己日后发展有益的知识。能力系统包括一般智力和专业技术两个要素。在人的能力系统中,人的创造能力是最高体现,对人的创造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创造性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技能和创造性情感与人格。价值系统包括道德价值观、人生价值观以及政治价值观。全面提高自身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对于当代大学生百益而无一害,只有树立了全面的自我管理理念,当代大学生才能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游刃有余。

三、科学发展观对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现实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意义

当今世界的竞争的一大砝码还是人才的竞争,当代大学生只有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在今后的发展中不断扩充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补充丰富的课外知识,强化自己的知识系统,让自己的文化水平敲开光辉人生旅途的大门。

(二)当代大学生培养自理生活能力的意义

物质基础是是精神建筑的根本,当代大学生培养了自己自理生活的能力,把自己的生活规划的井井有条,实现了自我管理,才更有资格在未来职业岗位上给予别人指导。

(三)当代大学生获得自强思想能力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石,是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鉴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理论前提。当代大学生只有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才能深刻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刻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理的历史必然性,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统一起来,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6思想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当代大学生如果在思想立场坚定,那么选择的人生道路必定会是正确的,在人生道路上将披荆斩棘,所向披靡。

四、结论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和自我管理的实现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依据才能能到全面的发展。大学生思想的活跃性和不成熟性,要求其大力提高自身自我生活管理、自我学习管理和自我思想管理的能力,把低水平的需要、能力转化为高水平的需要、能力,把社会、时代对大学生之自我管理的能力要求转化为广大大学生完善自我的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认清时代发展的方向、把握发展的趋向,拥有积极的态度,当代大学生就一定能够把握自己的命运,抓住发展的机遇,大有作为,这样才能不辱使命,才能做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者,始终站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前 6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分析

4 沿,为促进经济腾飞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1120297.htm [2]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分析(2010版)[M].69页、68页、116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 高放,李景治,蒲国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M].168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 刘川生,郑师渠:《科学发展观与和谐大学建设》[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 郑建功:《科学社会主义原理》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6] 高放:《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7] 李坤云,吴建功,李春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时间与创新》[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5

第四篇:浅析依法治税和科学治税的关系

组织收入是税务部门的天职,近年来我局能够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局党组提出的“凝心聚力,平安和谐,求真务实,科学发展”十六字工作思路和“两个关口前移”的工作要求,认真抓好了我市的税费收入工作,实现了年均近20%的增长速度,去年税费收入更是达到了近28亿元的新台阶。云浮作为山区市,仍属后发地区,要实现在高起点高平台上取得新发展,组织收入的压力将明显增大,特别是新的征管模式实施以来,如何推进依法治税、科学治税,成为各级地税部门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为破解这个难题,更好地促进我市地税科学发展,市局王毅局长多次要求大家深入理解科学治税和依法治税的关系,积极探索我局组织收入工作实现全面协调稳定发展的有效途径。下面是笔者的一些肤浅认识,供学习讨论。

一、把握科学治税的内在要求,切实做到统筹兼顾 科学治税,其中要义就是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深入地推进税收文化、依法治税、信息管税、税源管理、税务稽查等多方面的税收工作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税务机关要实现科学治税就必须把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站在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找准

着力点,科学安排税收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为建设幸福云浮作出应有的贡献。

科学治税在各项具体工作中要做到统筹兼顾,应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正确处理组织收入与涵养税源的关系。既增强坚持依法征税,为地方政府行政提供财力支撑的财政意识,研究强化税收征管,确保应收尽收的措施,为我市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提供充足的财力支持,又要树立充分利用税收政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发展意识,探索放水养鱼,养鸡下蛋,涵养税源,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产业规模税收,使地方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科学方法。二是正确处理依法治税与软环境建设的关系。依法治税打击偷税漏税和大力清缴欠税,创造公平公正的税收法制环境和经济环境是软环境建设的目标。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处理好依法治税同软环境建设的关系,要把强化依法治税的法治意识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服务意识结合起来,要把依法治税的举措同加强税收软环境建设的制度措施结合起来,使企业在公平公正的税收法制环境下有序竞争,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三是正确处理严格税收管理与文明服务的关系。既要改变重管理、轻服务的思想,又要克服讲服务、轻管理的现象。树立管理与服务并重的执法理念,在执法中服务,在服务中执法。

此外,税务机关要做到科学治税,把握税收软环境建设

的正确方向,还要在税收实践中注意克服“四种倾向”。一是克服因强调服务,就放松管理的倾向,做到依法管理、依法行政。不能因严格税收管理,容易引发矛盾,就放弃管理;不能因为强调服务,就淡化管理、甚至是放纵管理。既要保护纳税人的合法利益,营造和谐的税收软环境,又要严厉打击偷税漏税行为。二是克服因强调办事效率,而忽视质量的倾向。不能因为强调办事效率,就忽视办事质量。不仅要在态度上热情,效率上快捷,还要在效果上让纳税人满意。三是克服因强调创新,而不注重实效的倾向。不搞急功近利,昙花一现,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做到务实创新,扎实有效。紧紧围绕有利于税收征管,更好地服务纳税人这个根本目标搞创新。四是克服因强调当前效绩,而不顾长远发展的倾向,兼顾眼前利益和长远发展需要。胡锦涛同志针对处理好眼前和长远的关系时指出,要着眼未来发展建设长效机制,追求长期效果,坚决防止急功近利,寅吃卯粮的短期行为。税收指标是税务机关的效绩指标,不能为了完成或增加效绩指标,超出法定税负,不顾企业的纳税能力强行征收,伤了企业长期发展的后劲。

二、把握依法治税的内涵,为科学治税提供源动力 依法治税,是指通过税收法制建设,使征税主体依法征税,纳税主体依法纳税,从而达到税收法治的状态。依法治税作为依法治国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概念包含着以下丰富

的内涵:一是明确了依法治税与依法治国之间的部分与整体、局部与全局的关系。依法治税只有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并作为依法治国整体系统工程中的一个子系统工程,在与其他包括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社会事务等诸方面在内的法治子系统工程相互有机联系、互相促进的过程中才能切实开展并深入进行。二是突出了依法治税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手段,即税收法制建设。税收法制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包括税法的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以及法律监督等在内的统一体,其内容亦极其广泛和丰富。但需要指出的是,正如“法制”非“法治”一样,“税收法制”也不同于“税收法治”。三是指出了依法治税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征税主体依法征税,纳税主体依法纳税”和根本目标——“税收法治”。根本目标包含基本目标,但不限于此,还包括良好的税收法制建设等。四是将“征税主体依法征税”置于“纳税主体依法纳税”之前,突破了二者的传统排序,表明了依法治税的重点在于前者。其实早在1989年,就有学者提出“税收工作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国家向人民(包括企业)征税,一方面是人民向国家纳税。要把法治原则贯彻到这两方面,就是国家要依法征税,人民要依法纳税。只强调一方面是不全面的。所以,我们过去片面强调“人民依法纳税”是有偏误的,从依法治国的实质即依法治权和依法治吏来看,依法治税首先也应当是指“征税主体必须依法征税”。五是表明了依法

治税和税收法治二者间的关系: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前者是过程,后者是状态。当然不管是手段和目的,或是过程和状态,本身都是在不断的变化运动中的,都是随着客观实际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都表明了法治理念在部门法中的深入贯彻和体现。 可见,依法治税工作更侧重于手段,属依法治国整体系统工程中的一个子系统工程,同时也属税收领域中科学治税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工程,做好依法治税工作将为科学治税提供源源不断的源动力:一是加强宏观税收政策调研,推动新型税收立法体制的建立,规范税收规范性文件的出台。当前落实到我局就是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深入调研,积极献言,在规范性文件制订时积极引入听证会等多种民主参政议政方式,推动税收规范性文件出台走向科学规范化。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执法队伍建设。首先,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定期法制培训制度,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其次按照注重综合素质、提升执法能力、创新培训方式、实施全员培训、促进终身学习的要求,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的培训工作格局,培养大批法律、经济、税收和计算机复合人才;再次,进一步建立健全法制工作机构,充实专门法律人才,充分发挥各级地税法制机构在依法治税工作中的职能作用。三是强化税法宣传,优化税收工作环境。不断创新宣传的形式,

开展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多形式的活动,切实增强宣传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实效性;要建立健全普法工作制度,推进法治教育的经常化、制度化,不断增强全民依法纳税意识,优化税收工作环境。四是建立健全执法监督机制,全面推行执法责任制。充分发挥执法监督机制内在的自我纠错、自我完善的作用,建立完善对税收执法行为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的日常监督机制。

第五篇:浅析小学科学教学的生活化策略

杨兴福

四川省南江县沙河小学

邮编 636621

【摘要】小学科学课教学应注重科学探究的过程,而“科学探究是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小学阶段科学概念的建构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实际出发,探究活动尽量与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相联系。”小学科学教学提倡关注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教学走近小学生的生活,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学习。让学生走出教室,才是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主要阵地。

【关键词】小学科学

课堂教学

生活化

策略

小学科学课程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实际生活的探究,让学生参与探究、讨论和辩论、构建和理解主要的科学概念,体会到通过生活实践的观察、实验和推理来获取正确的知识,逐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小学科学教学的教师,不能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样狭小的空间里,不能把学生拘泥于以文字或语言形式呈现出的现成的知识,应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情境中,利用生活材料进行探究,走进生活开展活动。

一、教学情境生活化

“小学科学教学应以探究为核心,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活动学习科学知识,促进科学态度的发展。”科学教师要实现课程标准中

1 的要求,就必须要结合学习的知识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从学生前概念出发,引导学生聚焦到要探究的问题上,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激发思维,让学生从生活情景中掌握所学知识,使课堂情境趋于生活化。在《溶解》一课教学中,老师提出:“现在很口渴,想泡一杯果珍来解解渴。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想一个好办法,让教师很快喝到这杯果珍啊?”泡果珍对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一听到能够为老师献计献策更是来劲了,学生马上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给教师献上了计策来:

学生1:用筷子不停的搅拌能够使果珍快一点溶解在水里。

学生2:用热水来泡溶解起来也很快的。

学生3:把果珍放进水里,然后再用两个杯子倒来倒去。 „„

从这样的生活情景出发然后再引入到新课的教学中,"学生有了前面生活化情境的引导,学生并没有感到科学是那么深不可测而是和他们非常的亲近,对实验设计也就非常的感兴趣了。学生很快的理解了溶解的快慢与温度、搅拌有关。

二、探究材料生活化

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探究材料,这是实现儿童科学探究过程的必要条件。小学科学课的探究材料包括可供观察、探究的所有信息材料和实物材料。如课本、图册、课外读物、媒体信息、儿童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熟悉的物品、周围的环境、实验仪器、电教媒体材料等等。为学生提供科学实验室的仪器,有时是非常有必要的,

2 但是实验室的仪器容易使学生一定的陌生感,同时也不利于学生课后继续进行科学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尽量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材料,学生生活中的牛奶盒、可乐瓶、生日蛋糕的泡沫盒等等都是教师们进行科学探究实验的好材料。比如教学《能量的转换》的时候,没用专门的实验器材——手摇发电机,而是提供给学生生活中一些材料 ——教室的电灯、电吹风、打火机等。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和思考中,知道电能可以转换成光能、风能和热能;化学能可以转换成光能和热能。从而了解了能量是可以转换的。就是利用生活中熟悉的材料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实验的效果同样很理想。教学中如果一味使用专门的实验器材会制约了学生课外的科学探究活动。如果利用生活中的实验材料,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作进一步的科学探究了,更能提高学生探究真理的兴趣。

三、活动开展生活化

课堂教学是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现象也不能被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更广阔的天地。可以引导学生将科学探究活动由教室扩展到课堂以外的家庭、乃至整个社会,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互相结合,让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与发展。

如在教学《生存环境》前,让学生在家中分别制作一个动物生态瓶和一个植物生态瓶,并告诉要注意的问题,把结果记录下来。在学

3 习时有了生活化的经验作铺垫,对学生来说就不困难了。学习了《植物的花》以后,教师设计了一份实验表格,让学生观察学校花坛里开花植物的花萼、花瓣、花蕊(雄蕊、雌蕊)各自的数量。 观察研究花坛中这些开的花,学生并没有感到这是一种作业的负担,都欣然圆满完成了任务。

生活化的课外活动既巩固扩展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思维能力,促使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有助于学生将课堂学得的科学知识、技能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学以致用。久而久之,学生乐于对周围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并自己想办法探究解决,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小学科学教学就是以周围常见的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为对象,提供给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材料进行科学探究,并适当地将这样的科学探究延伸到课堂以外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是科学,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学好科学在生活中的用处是那么的广泛,从而对周围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产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在获得知识后又服务生活。

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教育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1

个人简历:杨兴福

48岁

大专

小学一级教师

四川省南江县沙河镇小学

通讯地址:四川省南江县沙河镇洛坪街双学巷142号,联系电话:15182058179 4

上一篇:课间十分钟跳绳范文下一篇:科学公开课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