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管理论文范文

2022-05-10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创业管理论文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创业过程是一个发现并捕捉市场机会并由此创造出具有潜在价值的新产品和新服务的过程,是创业组织者、创业机会、组织环境和创业资源各创业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动态过程。成功的创业离不开对创业过程科学、有效的管理。创业管理机制的形成涉及组织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是一个复杂、动态的系统。

第一篇:创业管理论文范文

新媒体背景下的创业教育与创业管理模式探索

摘要:文章考察了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四个国家在创业教育和创业管理方面的实践,总结出了其经验和不足,以对我国开展创业教育和普及创新精神提供借鉴。本研究认为,提升创业教育的成功率并非仅凭高校自身就能成功,而是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学生自身以及社会整体环境的配合,才能真正将创业精神加以落实。

关键词:创业教育;创业精神;创业管理;新媒体;高校

新媒体和“互联网+”为“大众创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从电子商务、微商、移动APP到这两年火热的自媒体公众号,可以说互联网和新媒体的高速发展,让创业的制度成本快速下降,即使没有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物力,只要有创意、会营销,能够迅速积累人气,就有可能创业成功。

然而不可忽略的是,高校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一直都不足4%,即使创业成功,据2015年的数据,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也只有2.5年。可见即使在新媒体带来的庞大商机之下,创业依然是高风险的事情。该如何让创业环境更加完善、让高校学生能成为更成熟的创业者,是目前中国面临的挑战。

一、 创业和创业教育基本概念

创业(Entrepreneurship)一词最早可追溯至12世纪古法语中的“Entreprendre”一词,有着承担、从事(Undertake)的含义,创业可说是一种无中生有、求新求变的过程,是为社会创造出新价值和新事物的历程。古典经济学家熊彼特(Schumpter)认为,创业精神是一种打破成规、重新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建构新生产函数的过程,这种“创造性的破坏”可说是推动人类经济和社会不断进步的原动力。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更指出,创业精神并不只存在于高新技术企业当中,任何组织都具备创新创业的潜力,例如他的《创新与创业精神》(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一书就列举了大学和医院的创业精神案例。

想要在社会当中培育、普及创业精神和创业动机,教育可以说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巴黎召开世界高等教育会议(World Conference on Higher Education),就提出了高等教育应重视创业技能与创业精神的培养,以进一步改善青年人口的就业状况;这与中国“十三五”规划当中所提及的“以创业带动就业”思想不谋而合。

Robinson和Haynes提出目前的创业教育应改善的主要方面包括:建立更完整的创业教育理论基础、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或方法,以及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Fiet则认为高校教师缺乏创业实际经验、教学缺乏理论指导、欠缺有针对性的教材等,是当今创业教育主要的症结所在。

以下分别以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等四个先进国家为例,分析这些国家在将创业教育融入高等教育体系方面,所作出的尝试和经验。

二、 美国的创业教育

美国大学的创业教育大致始于20世纪40年代,一开始开设的学校并不多;到了70年代,由于全球化的进展和市场的变化加剧,愈来愈多大学开设创业相关课程,至1975年大约有100所大学的商学院开设了创业课程;而到目前,据统计至少有1 600所美国高等院校开设了创新创业相关课程。目前美国的创业教育不仅几乎普及到所有大学当中,同时除了商學院外,许多理工、医学、艺术等方面的学院也都愈来愈重视创业教育,甚至成立了专门的创业学院。

刘常勇分析、比较了美国四所顶尖大学(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洛杉矶加州大学)的创业教育实践,发现各校均善于利用其优势的人才、学术资源和地理位置等,发展出独具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具体比较见表1。Fiet则分析了18所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后,发现有六大主题是受到大多数高校所重视的:战略和竞争分析、发展管理、创意挖掘、风险管理、财务,以及创造力培养。由此可见,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已经逐渐发展成一套综合性、跨领域的实践课程体系,由于所需的知识太过多元,许多方面并不是商学院的传统优势,因此也有愈来愈多美国高校尝试融合各个学科(管理学、工学、社会科学、艺术等)的资源,来培养全方位的创业人才。

刘常勇进一步分析了这四所美国名校的创业教育,将其创业相关课程归纳为九个方面,基本涵盖了创业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1)财务(融资、IPO、资本结构等);(2)创业实务(创意挖掘、组织团队、人才队伍建设、危机管理等);(3)战略(竞争分析、营销、科技战略等);(4)法律(税务规划、知识产权保护、专利法等);(5)产业研究(电子商务、高新科技产业分析等);(6)环境(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制度、政策分析等);(7)个人(领导力、创意管理、时间管理等);(8)整合实践(创业竞赛、实习、创业顾问团队等);(9)特定方向的实践(如人际关系实践、领导力实践等)。

除了课程外,美国著名高校的创业教育更值得学习的地方,在于将创业竞赛、创业实习、创业社团、创业平台等实践性的教育活动有机地融入到校园当中,从而使得美国许多高校变成了著名企业诞生的摇篮。例如斯坦福大学从1932年起就创设了创业实验室,著名的惠普、苹果、雅虎和谷歌等企业,都是从这里启航的。而麻省理工(MIT)更是自1989年开始举办“MIT50K”创业竞赛;据统计,近年来在波士顿一带创业成功的企业中,几乎有六成来自MIT,其中75%都是从MIT50K竞赛出发的。

三、 英国的创业教育

相对于美国,较为传统而保守的英国,其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90年代,英国才开始从政策层面鼓励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然而绝大多数英国学生依然青睐到大企业就业,创业的意愿不高。直到1998年,时任英国首相布莱尔提出英国必须抓住数字经济的新潮流,当年12月英国政府发布《我们的竞争未来:标杆管理数字经济》(Our Competitive Future: Benchmaking the Digital Economy)报告,其中明确指出要塑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至1999年,英国政府资助剑桥大学与美国MIT展开密切合作,吸收美国的经验,希望能改善英国高校的创业教育体系。

目前,剑桥等英国知名大学已经在创业教育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积累。剑桥大学的创业课程始于1998年,1999年设立了剑桥大学创业中心(Entrepreneurship Centre),以培养创业家和新创企业。2000年,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of London)成立了独立的创业教育项目,提供包含创业教学、研究、案例库和企业实践等全方面的创业服务。

然而整体而言,英国高校的创业教育仍然不够普及和深入。2008年《金融时报》针对1 000名青年人的调查发现,73%的人表示高校依然更多地教导学生要追求稳定、低风险的工作,而非创业;同时有48%的人认为美国才是创业者的天堂,选择英国的只有8%。可以看出,尽管英国从政府到学校层面都极力在提高创业教育的水平和硬件,但由于文化、观念、教师价值观等因素,英国的创业教育依然任重而道远。

四、 德国的创业教育

德国的创业教育情况,一定程度上和英国类似。传统的德国教育重视技艺的培养,观念相对保守,学生大多倾向在大企业就业。直到20世纪70年代德国才开始逐渐重视创业教育,科隆大学(Universitaet zu Koeln)是第一所开始推动创业教育的学校。1990年东西德合并后,失业率遽增,1994年德国政府提出在传统的职业教育外,也应鼓励创业,其实是为了尽可能降低失业率,与我国的“以创业带动就业”思想类似。

1997年,德国举办第一次商业策划大赛,标志着德国的创业教育开始逐渐普及。德国的各高校与研究机构也从1998年开始着重对创业精神和创业经验的研究、案例库建设和教学(Heinz & Christine,2006),从21世纪开始,如科隆大学、海德堡大学等也开始模仿美国的大学,建立新创企业孵化器、创业园区等实质性的创业支持平台。

然而,德国汉诺威大学(University of Hannover)2006年公布的一份报告却指出,尽管德国政府和高校在推动创业方面做了不少努力,但德国的创业环境依然存在缺陷,主要体现在:(1)银行对中小企业和新创企业的资金支持非常保守;(2)德国青年人普遍缺乏创业精神,大多数创业者往往是因为找不到工作而被迫创业,而非真正有着创业梦想;(3)德国的教育传统重视技术和务实精神,这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制约了人民的创业动机;(4)教育体系中对创业的实质资金投入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依然偏低。

根据荷兰裔美国学者霍夫斯泰德(G. Hofstede)对世界主要国家文化的比较研究,也可以看出德国的不确定性回避(人民害怕风险、渴望稳定的程度)和长期导向(重视储蓄、教育投入和长期积累的程度)得分偏高(见表2),这或许就是德国人多半对创业缺乏热情的文化因素,也是德国政府和高校在推动创业教育上将面临的主要挑战。

五、 日本的创业教育

日本的创业教育可以说是这四国中开展最晚的。二战后的日本政府为了快速恢复经济元气,采用强力干预市场和工业发展的政策,企业、银行和高校都需要严格遵守政策指示,按部就班地展开工作。这样的政策虽然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日本经济快速从战后的低谷当中复原,但也因为过多的干预和保守思想,使得创业精神难以萌芽。这也使得尽管日本高校善于训练高阶技术人才,企业的生产效率和质量也极高,但在技术和创新能力方面却始终赶不上西方国家。

直到1995年的日本“科学技术基本法”和1998年的“大学技术移转法”(Technology Licensing Organization, TLO)等法令陆续公布后,才使得日本高校和业界的联系逐渐变得紧密,产学研关系得到加强。2004年日本大学开始逐步改制为独立法人,这使得大学终于能够渐渐摆脱政府的强力干预,从此创业和创新教育开始成为日本高校重视的焦点。2001年在日本京都举办第一届“全国产官学合作促进会议”,强调了创业和创新精神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并提出了三年内希望诞生一千家由高校所孵化的新企业的想法。从此,日本大学日益重視创业教育,并陆续设立创业基金、创业大赛、创业中心等,鼓励学生尝试自主创业。

日本的高校中,早稻田大学算是在创业教育方面走在前列的。1993年该校就成立了早稻田大学创业研究中心(Waseda University Entrepreneurial Research Unit),目的在强化对创业的研究和教育,并支持亚太地区的青年创业计划。1998年早稻田大学举办第一届创业大赛(Entrepreneurial Idea Contests),竞赛类别分为材料生物化学、金融、软件、电子产业、医疗环境等五个组别,目的在帮助有创业想法的学生精炼思路、寻找机会和支持者;这是日本最早的高校创业竞赛项目。

整体而言,日本在创业教育和创业精神方面,境况和面临的困难都与德国极为类似。政府和高校尽管日益重视创业精神的培养,但由于文化、价值观和融资渠道等因素,日本迄今依然算不上创业大国。

1. 文化方面:日本的传统文化极度重视稳定、保守和长期的连续性,从霍夫斯泰德的研究(见表2)可以看出,日本几乎有着所有国家中最高的“不确定性回避”因素得分。日本人一般以成为公务员或在大型知名企业任职为荣,且整个社会的氛围也是追求稳定和不要犯错。这使得有志于从事创业的青年人比例始终偏低。

2. 资金取得不易:日本的银行和政府及大企业财团关系深厚,融资方面自然也倾向于优先对大企业授信,而对中小企业或新创企业则缺乏有针对性的融资政策,这使得年轻人即使有创业的热情,也很容易因为资金短缺而面临困难。

六、 结论

从以上对创业教育概念的探讨,及对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四个先进国家创业教育演进和优缺点的探讨中,可以看出创业创新精神的培育,以及创业环境的完善,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更不是任何机构所能够单方面解决的,而是需要政府、高校、企业、银行乃至于整个社会环境的配合。

1. 政府方面:需要出台完善的创业配套政策,包含创业教育指导、创业实践、创业园区、创业基金、创业扶植政策等,方方面面为有志于创业的青年降低创业的制度成本,塑造较好的创业基础环境。

2. 高校方面:需要建立全面而深入的创业教育体系,以美国的经验来看,创业所需的知识涵盖面太广、技能太多元,远非任何单一学科所能充分涵盖的,因此高校除了需要将创新创业的思想普及到包含经管、新闻传播、理工、医学、艺术等学院之外,更应该鼓励跨学科的合作,甚至尝试建立全校范围内的跨学科创业学院或创业学程。同时,由于创业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积累,因此除了课程建构之外,创业奖励、创业大赛、孵化器、创业社团、创业实验室等机构性的制度保证,也是高校必须去积极探索的。

3. 企业方面:需要深化与高校的合作联系,推动创业人才的养成,以及企业内部创业的实践。如外聘导师、企业与高校合作的创意电子大赛,针对创业人才的实习基地建设等,都是有益的尝试。

4. 学生方面:需要及早明确自身的生涯规划和就业价值观。由于中国教育大环境的因素,大部分学生在上大学前较少思考自己的生涯规划这类大方向问题,往往等等大四才急急忙忙地随大流去考研、考公务员、应聘。学校和家庭需要在这方面及早对学生进行辅导和培训,明确学生的生涯定位,尽早发掘有创业想法的苗子。

5. 社会环境方面:根据霍夫斯泰德的研究(见表2),中国具有较低的“不确定性回避”得分,说明相较于许多其他国家,中国人事实上并不畏惧承担创业所可能涉及的风险;但另一方面,中国极高的“长期导向”得分,又代表着中国人心中渴望稳定和追求长期收益的潜质。这意味着想要创业的年轻人,在创业成功前依然会面临来自家庭、朋友乃至于整个社会的潜在心理压力。文化价值观的改变非一朝一夕所能做到,只能冀望随着创业环境的改善、创业教育的普及,年轻人创业所面临的压力能够逐渐消弭。

2016年12月,教育部公布了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名单,拟认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99所高校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这些高校将从创业政策、创业课程、创业平台、创业基金等方面展开更为深入而全面的探索,希望能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创业环境和创业人才队伍,不仅做到“以创业带动就业”,更能实现以创新创业推动社会经济良性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廖敏琇.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创业教育实施现况之研究[D].中国台北:东华大学教育研究所学位论文,2008.

[2] 刘常勇.创业管理的12堂客[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

[3] Fiet, J.O.The Theoretical Side of Teaching Entrepreneurship [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0,(16):1-24.

[4] Vesper, K.H.New Development i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M].Frontiers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MA: Babson College,1985.

[5] 王文光.美國的创业教育及其启示[J].国际线上,2007,(10).

基金项目: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项目号:2016QTLXXM_36);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号:13BXW050)。

作者简介:陈致中(1979-),男,汉族,中国台湾省人,清华大学管理学博士,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传媒经营管理、传媒经济学、组织文化、人力资源管理。

收稿日期:2017-04-16。

作者:陈致中

第二篇:基于创业过程理论的创业管理机制研究

摘 要:创业过程是一个发现并捕捉市场机会并由此创造出具有潜在价值的新产品和新服务的过程,是创业组织者、创业机会、组织环境和创业资源各创业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动态过程。成功的创业离不开对创业过程科学、有效的管理。创业管理机制的形成涉及组织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是一个复杂、动态的系统。本文在对创业过程理论综述的基础上,结合对创业管理的核心问题的研究,对四种创业管理观念性模式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创业管理机制建立的概念性框架。

关键词:创业;创新;创业过程;风险;创业管理机制

创业是一个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受到创业者自身素质、地区文化特征以及创业者的社会网络关系等内生因素的影响,同时又受到区域经济位置、地理资源、市场供求状况等外生因素的影响。创业的理论研究学科主要涉及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其中对创业过程理论的研究成为研究创业的焦点。新企业的成功建立离不开合理、完善的风险与收益的管理机制,因此为了合理规避和化解创业过程各阶段出现的各种风险,需要在创业过程的各环节提出有效规避风险获得收益的创业管理路径。

一、创业过程理论研究综述

1990年以来对创业过程的理论研究是从创业活动的差别化入手来挖掘创业过程中的的理性成分,进而归纳出能够将创业行为一般化的规律。创业初期,企业家通过利用现有的资源和信息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来创建新组织、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复杂过程,企业家自身素质差异性、环境不确定性与组织类型等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创业过程与一般的企业组织活动不同,必须依靠新组织自身制定一定的参考程序来应对不确定因素,使得创业过程呈现出时间上的动态性和活动环节的复杂性。创业过程各环节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这些风险都来源于创业活动各种相关因素的不确定性,为此建立创业过程的系统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早期的创业过程研究主要是从活动角度描述创业过程,如Gartner(1985)认为创业过程是新组织的逐步创建过程;Reynold(1996)认为创业过程是企业家将商业计划转变为现实企业组织过程中涉及的所有事件。近些年来,国内研究认为创业过程具有广义和狭义的概念之分,如唐靖,姜彦福(2009)指出创业过程指的是创建新企业的过程;樊一阳(2010)认为广义的创业过程是从创业者构思商业计划为开端,直到创业者创建新企业的整个企业成长过程;马雷(2012)借鉴Bhave在1994年提出创业过程的定义,认为创业过程具有理性逻辑的特征,包括对创业机会的识别、资源整合、市场交易等方面的内容。本文分析研究的创业管理机制主要用到的是由樊一阳于2010年提出的创业过程的影响因素创业过程分析理论(图1所示),并构建了一个创业过程的概念化模型,在分析创业过程基本要素的基础上对创业管理机制进行研究与框架设计。

二、创业管理机制构建的三个核心问题

创业管理机制指的是为了合理规避或者化解创业各环节风险建立组织内外各因素、各环节之间的相互联系,实现全面高效地管理创业过程的各个环节。创业各个阶段风险的防范与系统管理是创业管理机制构建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为此创业过程初期创业机会的识别、创业各阶段风险的规避、整体创业管理模式的选择成为创业管理机制设计中涉及的三个核心问题。

1.创业机会的识别是创业管理机制构建的前提

创业过程是组织者将创新意识逐渐实现的过程,其中创新是创建新组织的本质和手段。创业过程各环节是以创业机会为导向逐步展开,创业者通过对创新机会的识别、信息资源的整合等阶段逐步建立新组织。对创业过程的管理不同于传统意义的企业管理,创业管理主要是研究企业管理层逐步建立新组织的创业行为,研究创业者如何实现将创业精神和创新的活力不断注入企业管理层,增强新组织的战略管理和竞争优势。其中创业者在时间上对创业机会的导向是创业管理的核心问题,创业者能够在不局限于现有资源的前提下,识别、利用、开发创业机会直至能够将创新意识变成现实,并能够随着组织的成长得以延续和强化,从而实现新组织的成功建立,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但和现行的企业管理方式一样,创业也是具有系统性、组织性和目标性的管理系统。具体而言,创业管理指的是组织者识别和把握创业机会,利用现有的创业资源加以组织和优化,从而能够创造价值的过程。

2.创业管理机制的核心是构建能够合理规避或者化解创业风险的风险调控体系

创业过程中各活动存在风险,由于创业过程中不确定性的存在使得新企业的运营比一般企业存在比较高的风险。为了减少创业活动中相关因素的不确定性,创业者必须投入比一般企业更多的财力物力来获得更多的信息。将创业活动中相关因素的不确定性进行分类,可以将创业过程中的风险分为以下几类:创业机会风险,创业者选择创业放弃原有稳定的收入和职业带来的风险;产品创新技术风险,新产品未来的市场发展方向、生产技术的不确定性都可能影响新企业的发展;市场环境风险,创业阶段市场未来产品需求状况、产品与技术推行速度、政府法律法规等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程度对新组织的创建有一定的影响;创业团队的管理风险,新组织由于自身管理的缺陷带来的决策风险;企业流动资金风险,企业资金的供应不能适应新组织的资金流动带来创业失败的可能性。只有充分认识新企业创立过程中面临的风险,才能在创业过程中建立严格的风险调控体系,合理规避和化解创业活动中的风险,成功建立新组织。

3.创业管理机制体现在创业过程的始终

创业过程是由不同环节的创业活动组成的一个整体,而不是一个简单的事件。创业者要创建新组织,通常需要经历以下几个基本环节:创业机会识别,预先撰写创业计划书,确定自身现有资源及所需资源。在这个过程中,创业者必须抓住市场机会并通过组织团队对创业机会进行评估,利用现有的资源和信息制定初步创业计划,逐步将企业发展为一个新创企业。新建立的企业组织由于资源和信息的匮乏,初期的创业计划极不完善,初期的管理和经营决策很大程度直接决定企业能否实现长期发展。在新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创业者不断对各行业之间的竞争策略进行评估和选择,对产品进行明确定位,进而使新企业能够实现对产品目标市场的占领。随着产品不断进入目标市场,组织者对创业活动的管理复杂程度是逐渐增强的,在撰写计划书时要不断借鉴相关企业风险、资源等的成功管理案例,以便能够在新企业遇到类似问题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三、创业管理机制的观念性模式

创业过程中的核心要素是对创新机会的识别和追求,旨在创造出新颖的产品和服务并实现企业自身的潜在价值。从创业研究领域的界定可以得出,创业整个过程可以分为机会发现、机会评价、机会开发以及创业结果构成,创业既可以在新创立的企业中发生,也可以在已经创建的企业组织中发生。

了解创业过程涉及的各环节创业活动,对创业管理机制的观念化模式进行分类研究,形成创业管理机制的系统研究。创业管理的观念性模式的研究主要差异体现在对模式结构中要素选择与互动关系的解释,一方面是强调市场机会的重要性,认为对创业机会的发掘和评估创业管理的前提,对整体创业过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创业风险的管理与创业收益回报的追求也能直接影响创业行为。在众多学者对创业管理的研究文献中,本文选取提摩、克里斯琴、加德纳、威廉等四位学者提出的对创业管理的模式机制,对创业管理机制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提摩模式

1999年提摩在其著作《开创新企业》一书中提出对创业过程进行管理的提摩模式,指出企业的成功建立离不开创业机会、创业者和资源的适当搭配,并在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做出动态的选择。提摩认为,创业初期,对创业机会的发掘与选择是最为关键的,创业团队的构成是创业初期的重点。他认为良好的创业管理必须及时调整创业活动中机会、团队、资源随时空变迁发生的变化,随时调整每一阶段的活动重心,使每一阶段的创业活动都能获得平衡(如图2所示)。创业过程中创业机会、市场环境的不稳定、资本市场的风险对创业活动的进行产生一定的冲击,使创业过程各阶段充满了不确定性。因此,发挥创业者的创新精神和领导才能来发掘创业各阶段存在的问题,将创业过程中的创业机会、资源与团队三方面紧密结合起来,成功实现创业。

2.克里斯琴模式

克里斯琴模式与提摩模式同样重视创业者的才能,将创业者看卫视创业进程中推动创业活动的灵魂与推动者。克里斯琴认为,创业管理的核心应该是创业者与新企业之间的互动,所以提出包含创业家与新企业两个构成元素的创业管理模式(如图3所示)。该模式主要强调创业家与新企业之间的互动关系,将新企业的创立、动态的创业流程管理、创业的外部环境三个议题看作创业管理的核心。

3.加德纳模式

加德纳提出将个人、组织、环境以及创业过程四个方面之间相互作用的创业管理模式,对这四个方面要素的有效管理就是创业管理,通过四要素之间的自发作用,实现创业管理的综合效用最大化(如图4)。

4.威廉模式

威廉将影响企业成败的观点加以综合,提出包括创业者、机会、环境、风险和回报在内的创业管理模式(如图5所示),相比于加德纳创业管理模式,对创业者的定义范围更广,不仅包含创业团队,还将对创业活动提供关键服务和重要资源的组织外部人员包含在内。除此之外,他还特别强调创业机会对整体创业管理的重要性,指出对创业机会的发掘和掌握是创业管理机制构建的重要环节。

创业管理模式为创业管理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及相互之间的互动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以上几种创业管理模式从不同角度对创业过程做出客观评价,对具体的创业管理机制的形成提供了分析与评价的方向,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抽象的创业管理过程。

四、创业管理机制的框架设计

创业管理是一个系统的组合,创业的成功与否并不能因为某一因素起作用,只有通过系统地管理风险与回报,才能将机会、环境、资源与创业团队合理搭配,最终实现企业的潜在价值。在创业管理中,一般企业的传统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不能适应创业过程中的各个阶段状态。因此对创业过程中的各种管理方式需要进行变革和创新,进而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创业管理机制。

1.改变传统管理思想,实施管理创新

创业过程是创业者、创业机遇、组织环境和创业资源等各种创业要素的相互作用并最终创造价值的复杂动态过程。在创业管理机制的构建过程中,一般企业的管理思想和手段不能适应新企业创立过程中的需要,因此需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思想,依据创立企业的特色实行管理制度上的创新,在创业过程各阶段对管理流程进行某种程度的再造。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为组织成员营造积极创新的企业环境氛围;对组织成员进行全方位培训,使创业成员具有能够对企业进行交叉运作和整体意识;为创业人员提供风险保险机制,鼓励创业人员自由发挥创新意识。在企业内部允许创业员工按照自己的工作方式工作,勇于创新提高工作效率;积极为新创意的实现融合资源,努力实现新创意的潜在价值;建立一套鼓励员工技术创新、容许错误的管理体制。

2.建立完善的创业动力机制,实施多重激励

在心理学层面,激励指的是能够促使个人采取实际行为的心理过程。创业管理体制中的激励指的是能够激发创业人员的工作动机,发掘创业机会,采取各种有效合理的方法去调动创业者的积极性,最终能够完成组织的计划任务。创业机会既来源于市场环境,又来源于个人开展创业的积极性,使新企业能够具有强大的动力和旺盛的生命力。创业需要承担很大的风险,创业者自身素质、事业心和努力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了创业能否获得成功。因此通过从企业理念、企业目标、个人报酬和产权等角度对创业者及其团队人员进行激励,将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结合起来既满足经济利益又满足企业目标。物质激励是激励的主要模式,但在新企业创立过程中耗费严重且预期目的并未能达到,此时就需要由精神层面的激励。因此,创业企业只有将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的激励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

3.建立和健全创业约束机制,制定创业评价办法

管理机制在本质上是管理系统内部的内在联系,其中约束机制包含权力、权益、责任和社会心理的约束。加强对创业过程中创业活动的监控,制定符合创业活动各阶段的风险评价办法,建立约束创业人员的行为机制。首先,要建立公开透明的财务机制,逐渐形成财务约束机制。新企业的建立是一项风险极大的投资活动,管理者面临创业活动中的风险必须建立一套科学严密的资金运用和财务监管机制,培养创业人员对市场技术和市场需求变动的敏锐观察力。其次建立权力平衡约束机制,运用新型的权力制衡制度将创业人员与企业之间的柔性进行调节,形成相互制约又与企业目标相关联的权力结构体系。第三,建立多重的利益约束机制。将管理者利益和员工利益与企业利益结合,实现利益的均衡。

总之,通过对创业过程理论的研究,在借鉴创业管理模式的基础上,从管理创新、创新动力和约束机制三方面入手构建创业管理机制,从而合理规避和化解风险。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要求,逐步建立具有动力和约束力的健康稳定大创业机制。为此,我们应实施引进再创新的战略,结合学者对创业管理模式的研究,逐步建立符合我国新企业创立背景的创业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裴利芳,徐宏伟.创业研究概念框架述评[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0(04).

[2]张玉利,杨俊.试论创业研究的学术贡献及其应用[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9(01).

[3]陈建安,曹冬梅.创业过认同研究前沿探析与未来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5(12).

[4]谢雅萍,黄美娇.社会网络、创业学习与创业能力——基于小微企业创业者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4(03).

[5]刘常勇.创业管理的12堂课[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

[6]韩立丰,王重鸣.基于创业视角的组织变革与市场过程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1(05).

作者简介:许占鲁(1980.04- ),女,汉族,河北衡水人,硕士,职称,讲师,单位科室,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主要研究方向:思政教育、行政管理

作者:许占鲁

第三篇: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管理模式探索研究

摘 要:“十二五”期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全面贯彻实施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并对相关项目管理模式进行着不断的探索,并形成了多种类、分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探索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实践教学改革。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模式;实践平台

“十二五”期间,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通知》和《教育部关于批准实施“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2 年建设项目的通知》要求,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计划在各大高校相继实施。此“计划”是2007年“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的拓展和延伸,不仅强调了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更增加了对大学生创业能力教育和训练。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全面贯彻实施了“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并对相关项目管理模式进行着不断的探索,对“计划”实施效果进行了跟踪。

一、我校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概况

2008年,我校作为上海市首批16所被批准实施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的高校之一,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工作,积极探索和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不断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2012年我校作为全国首批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资格的地方高校之一,进一步探索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深化了实践教学改革、并加强了大学生自主创新及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重在实践。我校充分利用自身实习、实践条件,搭建了创新创业选修课程、创新实验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学生科技园、各类大学生竞赛项目等多种类、分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我校高度重视制度建设,为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自2008年起,学校将创新学分纳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2个创新学分作为必修学分,记入学生成绩档案,并出台了《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创新学分认定与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创新学分累计达到10学分的学生,学校授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创新实践优秀学生”称号。2012年,学校又出台了《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第二课堂学分实施办法(试行)》,将“创新学分”内涵进一步扩展,提升为“创新创业学分”。

二、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模式

十二五期间,我校创新创业教育要实现的目标是:进一步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品质、多渠道传播创新创业基础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技能水平。构建了“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模式。

(一)基础训练平台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学校通过开设“创新创业选修课程”和“创新实验项目(教学项目)”,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成功创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的学习指导,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逐步实现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拓宽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学生覆盖面,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创新创业学习训练的氛围。

(二)模拟实践平台提升创新创业水平

模拟实践平台教学内容除传统教学外还主要包括:定期聘请校内外的专家学者举办讲座,举行学术沙龙。整合校内外优秀创业者、企业家担任创业学生人生导师、面向全校开设“创业训练营”课程,“工程大青年创业大讲堂”、“青年分享会”两类创业交流、教育类活动辐射全校,云集了一批国内知名企业家、创业者分享经验、传授创业之道,创业案例分析,指导撰写创业策划书;“创业沙龙”等学生创业社团走进创业园区、企业,与创业者面对面;开设学生创业沙盘指导、政策咨询窗口,为学生答疑解惑,服务学生。

(三)实践操作平台积累创新创业经验

我校的国家大学科技园用于创业企业孵化,通过一期建设,现拥有总面积82.6亩,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创建创业基金,注册资本1000万,用于扶持创业项目;学校密切联系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积极宣传基金会的相关资助政策,并鼓励、支持、指导学生积极创办企业。

充分挖掘学校与校外的社会资源,让学生进入到相应的企业进行实践与学习,观摩与体验各类企业的产品研发、产品营销、产品设计、产品策划等过程,与企业建立联合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

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相关竞赛活动,通过实践为学生积累相关经验。一批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挑战杯大赛等竞赛活动中脱颖而出。并有企业与学生签订了合作意向书,学生的设计得到了市场认可。

我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模式主要基于继承传统教育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造和发展,由就业教育向就业、创业教育转型,由“知识+智力”的教育模式向“能力+创新”转变。同时,我校将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与创业能力培养相融合,以服务社会、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引导学生创新创业。

三、结语

经过多年实践,我校逐渐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模式,并在创新人才培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校將进一步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过程,力图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我校本科教育始终,使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得到长效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Z].北京,2012:1-1.

[2] 廖宗廷,徐沁,张勤.兴趣驱动,重在过程,自主管理——浅谈同济大学大学生创新俱乐部管理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1).

[3] 周济. 解放思想 改革创新 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R].在2008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2008-03-31.

作者:张雅丹

上一篇:建筑理论论文范文下一篇:农业概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