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人才算是顶尖之人

2023-02-23

第一篇:什么人才算是顶尖之人

数学顶尖人才

11月6日,北京市教育学院副教授、北京数学学校校长、华杯赛主事委员陶晓永亲临学而思,并受聘为我校顾问。受聘仪式在学而思总部中鼎大厦举行,校长张邦鑫、人事总监于莉、常务副总裁石鑫杰、高中部负责人白云峰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参加了仪式。

陶晓永教授为学而思的教师们做了现场报告。他说:数学培养了一个人的思维,通常数学超长的学生其它学科也都会超长。所以,在倡导个性化教育的理念下,我们需要用具有一流素养的师资队伍来引领那些中小学的数学精英们。学而思在这方面做得就非常不错,这几年在精英教育上的成绩也反映出了学而思教师团队的良好素养。学而思的团队是专门做中小学精英教育的,这对北京教育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因而,我也希望我们能够一起努力,为北京教育再做点更上一层楼的工作。

此次受聘是陶教授与学而思正式合作的开始,这将对加强学而思数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活动之后,学而思网编组就对数学特长生的培养对陶教授进行了交流。

内容导读:

● 对数学特长生的培养,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效果更好。

● 学而思专业打造中小学精英教育,在教学上不仅对精英学生有好的教材,而且还要求老师具有一流的素养,我之所以选择与学而思合作,就是我们相信,我们一起努力,能够为北京精英教育的发展作出个更多、更大的贡献!

以下为采访实录:

记者:陶教授,您好!刚刚听了您的讲座,对北京数学特长生的培养有了一个颇为深刻的认识。

陶教授:你好,有幸能和学而思的精英教师团队一起探讨和交流。

记者:刚刚您在讲座中提到奥数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这其中让人感触最深的就是:一个数学特长生的成长和进步,不仅和学生本身的素养有很大关系,而且还和教师的引导密不可分。那么,您觉得教师对于数学特长生发现和培养的关键在于什么?

陶教授:现代教育所倡导的是一种个性教育理念。从现状上说,现在聪明的孩子非常多,而要把这些学生培养成一流的人才,我们就必须要有一流的素养。简单的说,这就是教师发现和培养数学特长生的关键所在,可现在有一些老师却并没有很高的素养,这就导致一些聪明孩子的智慧难于发挥。我刚刚在讲座中提到了,数学培养了一个人的思维,王寿仁老师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数学超长的孩子其它学科都可以超长。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学校都很看中奥数的一个原因。

记者:确实是这样,要培养一流的人才,教师就一定要有一流的素养。那么在教师高素养的引领下,学生的潜能与智慧如何才能发挥出最佳的效果?

陶教授:至于学生潜能与智慧发挥到最佳效果,我觉得采用课堂内外相结合的方式应该会比较好。为什么这么说呢?一来,学生平时在学校所接触教育模式实际上是一种平民式的教育,这样对于有数学特长的孩子来说,他们在课堂内往往会吃不饱,这样,即便是学校教师的素养再高,他也不可能将知识拔得太高,因为知识拔得太高的话,那些不拥有数学特长的孩子就很难把握知识了。如此,精英教育的必要性也就很显而易见了。个性化教育就是这样,不仅要发现孩子的特长,而且要培养孩子的特长--特长孩子的知识需求在课内得不到满足,就自然要在课下得以补充。也只有这样,孩子的潜能才能得以发挥。

学而思在这方面做得就非常好,他们的教师都非常有素养,而对学生的培养,也切实地立足在了个性化教育这一理念上,他们对学生有专门的教材,这些教材变的非常好,适合不同级别的学生。这些针对性极强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对于数学特长生的发展很有帮助。有了课内知识做基础,再有课外针对性很强的知识拓展,这样,学生的潜能与智慧自然能发挥出很好的效果。

第二篇:当前中国科技落后、顶尖人才缺乏的真正原因

偶尔上网一查才知道,中国科技落后、顶尖人才缺乏的问题被称作“钱学森难题”或“钱学森之问”。因为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我不否认钱老之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只是感慨:同样一句话,由名人来说就意义深远,而由一个无名小卒来说就会随风而散。这不得不使我担忧:虽然我能够解答钱老的疑问,其实包括所谓的“李约瑟难题”——为什么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其他文明?——我自信也是可以解答的,但仅仅因为我一个无名小卒的身份,我的识见也会如我的身分一样地一文不名。这正是我在本书题记中所担忧的。只希望那仅仅是我的担忧而不是现实。

当前中国的科技水平比起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来差了一大截,十三亿绝顶聪明的国民却连一次诺贝尔奖也没有„„凡此种种,使得有识见的国民耿耿于怀,在忧心国家发展民族前途的同时,也在拷问当前的教育。其爱国之情关爱之心令人敬仰,但若将问题的本质归之于教育,则本人实难苟同。先看看我摘自网络文章《有一个名字叫中国》中的话吧:

“正因为雅典民众在最好的时代里享受着不受国家限制的极大自由,所以他们才创造了如此辉煌灿烂的文明,并不是因为他们拥有比其它时代其它国家的人更加出众的才能。不可否认,每个国家每个时代都有众多智力卓越的人存在,而不单单是古代雅典人特别聪明。之所以古代雅典人能(在思想文化方面)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是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的。同样的情景也曾在中国发生过。从整个历史来看,中国思想文化最可骄傲的是两个时期:春秋战国和五四时期。这里有着同样的道理:并不是这两个时期的中国人有着特别伟大的才能,而是这两个时期的社会环境适宜于中国人本性中天才成份的发挥。这两个时期最大的共同点是,动荡混乱。动荡混乱的社会现实一方面刺激了人们的思维和思想,另一方面使得专制统治对于民众思想和人身的束缚极大地削弱,从而给予了民众思维自由发展的空间。想象一下春秋战国时期到处宣传自己的主张、发表自己对社会问题见解的士人们吧,正是他们的思维和行为促成了‘百家争鸣’,才有了诸子百家的兴旺,才使中华文明确立了自己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而他们之所以能‘到处宣传自己的主张’,能随意‘发表自己对社会问题的见解’,完全得益于他们所处的那个混乱但自由的社会环境。在秦朝建立至清朝灭亡的两千多年里可曾有过春秋战国时期那样的社会环境?直到五四时期,外辱内患把中华民族逼迫到了生死存亡的境地,封建极权制成了人人唾骂的对象,社会存在着强烈的变革愿望,正是在此背景下(

一、封建极权制对民众人身的思想的束缚极大地削弱了;

二、动荡混乱的社会现实刺激着人们的思维和思想)中华民族迎来了又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期。相反地,在一个大一统的相对平和的中国式极权专制社会里,统治者对于民众无论思想的还是人身的束缚都是极其严格的,同时人的个性心理中对于和平的渴望又会促使人们阻止任何的社会变革,这些都极大地扼杀了中华民族个性中的天才成分。虽则在春秋和五四之间也存在着众多的混乱时期,但那些时期并不是真正的混乱。即便皇权的统治是衰弱的,但以家族制为基础的根深蒂固的封建专制并未稍稍减弱,个人自由与民众思维依然受到着严格束

缚。正如专制虽然带来了秩序,却扼杀了人们的自由与创造力,阻碍了思想文化的进步与发展一样,中国的封建家族制在给予了人们所必需的家庭温情和更多生存保证的同时,却在另一方面通过连坐、保甲等措施以及‘父母在不远游’等封建思想的影响下极大地加强了封建专制对于民众思想与人身行为的束缚。中华民族有着比其他民族更为优越的聪明才智,这已被众多事实所证明了。但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却被极权专制扼杀了,以至于东方文明大大地衰落了。历史告诉我们,只要环境适宜,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是完全可以发挥到人类极致的。

由上述分析可知,政治与思想文化在某些方面是相互抵触的:政治在提供必要社会秩序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对人类的天才成份造成了扼杀;思想文化的发展,需要的是一种近乎无政府主义的自由,而过度的自由又往往会危害社会秩序。政治上的大一统也许对经济发展有利,但对思想学术的发展是有害的。伴随政治统一的,往往是思想上的统一。邦国林立不仅刺激思想学术的发展,而且还使得研究学术的人们有了躲避政治迫害的机会,中外历史上因此而保全的学者是不可胜数的。无政府主义是缺乏秩序的,混乱的,让人不可忍受的;但对人身自由与才智的过分压制同样让人难以忍受,还会对社会进步造成严重阻碍。纵观整个的西方历史,专制与自由一直处于一种不安的妥协状态。他们一会儿面临的是由于过分强调自由而导致的无政府主义,一会儿又面临因为过分强调社会秩序和社会团结力而导致的极权专制;不仅极权专制被极力反对,无政府主义也同样可怕。相对于东方文明,西方文明的繁盛证明了,思想文化的发展与进步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最根本动力。首先是人身的思维的自由与解放,其次才会有思想文化的发展与进步,然后才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生产力的解放。”

——把中国顶尖人才缺乏、没有获得过诺贝尔奖的原因归结于教育,绝对是无知的可笑的,甚或是别有用心的人们找的替罪羊。中国科技水平落后和顶尖人才缺乏的根源,必得首先到包括体制、社会环境等社会因素中去寻找答案。而结果是,中国的社会环境本就遏制了顶尖人才的发展与出现。

第三篇:深度学习究竟“深”在哪里?到什么程度算是“深”?

“学习如果具有思想、感情、创造、美和游戏的鲜艳色彩,那它就能成为孩子们深感兴趣和富有吸引力的事情。” ——苏霍姆林斯基

关于深度学习,一线老师们最想弄明白的问题是:深度学习究竟“深”在哪里?“深”到什么程度算是“深”呢?这两个问题典型地投射出了老师们面对一个新名词时的朴素思考:先确定它的“新”意,再确定自己要怎么做才能符合它的要求。那么,如何回答老师们的这两个问题呢?

01深度学习“深”在哪里?

深度学习之“深”当然与“浅”对应,但并不在程度的“深”“浅”,而在性质之“深”“浅”。需要明确的是,深度学习是指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而不是自学,它是对以往一切优秀教学的精华的概括和提炼,是“好”教学的代名词,它内在地包含着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是能够引发学生主动学习愿望与积极活动的教学。

为了加强对深度学习的理解,也可以从弄清楚什么不是深度学习、什么不是好的教学入手。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著名的德国数学家F.克莱因把中学生比作一门炮,十年中往里装知识,然后发射,发射后,炮膛里就空空荡荡,一无所有了。我观察被迫死记那种并不理解、不能在意识中引起鲜明概念、形象和联想的知识的孩子的脑力劳动,就想起了这愁人的戏言。用记忆替代思考,用背诵替代对现象本质的清晰理解和观察——是一大陋习,能使孩子变得迟钝,到头来会使他丧失学习的愿望。”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段话,生动地描绘了“坏教学”的样子。这种坏教学不可能引起学生的深度学习,因为它使学生“被迫死记那种并不理解、不能在意识中引起鲜明概念、形象和联想的知识”,学习被降解为记忆和背诵:“用记忆替代思考,用背诵替代对现象本质的清晰理解和观察。”这样的教学,有技术、有做法、有手段,却不能触及学生的心灵,不能引起学生的观察、理解和思考,“鹦鹉学舌”“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心不在焉”,成为很多学生学习的主要表现,学生的“心”不在学习上。没有“心动”,没有用“心”,何谈主动?何谈深度?教学若不能打动人(心),学生的思想、意识、情感就不能活跃,就不可能有深度学习。

正常的学习必须以人的生理及心理做基础,因而生理学与心理学都对学习有深入的研究,感知觉、记忆、思维、意志、动机、兴趣、情绪情感等一直都是重要的研究内容,但“心灵”却很少成为研究的对象。也许是因为心灵难以客观研究,也可能是因为这些研究并不认为学习需要心灵的参与。 但是,朴素的经验告诉我们,人的学习若不能触及心灵(内心、灵魂),至多只是抽象个体的心理活动,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灵魂的人的活动。

只有当心灵(灵魂)伴随着感知觉以及其他客观的心理活动进入学习当中,学生才真正作为主体主动、积极地展开学习。 在这个意义上,学习是非常个人化的活动,与学生的个人经历、内心感受以及思想水平与想象力都有着密切的关联,如果只是从生理和心理的年龄特征来抽象地理解学生,就难以真正触动他的心灵,引发对他有意义的学习。

因此,教师必须与学生心灵相通、心心相印,才能知道如何去唤醒他学习的意识,引发他学习的愿望与行为。 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又是非常社会性的。学生关心什么、能够有怎样的心灵,一定与他的老师、同学有关,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与正在进行的沸腾的社会生活有关。 正因为如此,让学生真正发生学习,才成为一个需要讨论的公共话题。教育所要培养的,绝不仅仅是有小情小爱的、抽象的、偶然的个体,而是能够进入伟大的社会历史实践进程的具体的社会的人,要有历史感、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因此,深度学习之“深”,首先表现在:它超越生理学、心理学,而达至社会历史实践的深度,它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与人的理性、情感、价值观密切相连,它要培养的是社会历史进程当中的人。

所以,深度学习,首先“深”在人的心灵里,“深”在人的精神境界上。

在“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的时代,在人工智能时代,在芯片植入已经从科幻走向现实的时代,深度学习倍显迫切。 可以说,无论在什么样的时代,通过教学掌握知识、技能,形成高级认知、高阶思维都毋庸置疑、理所当然。若教学的功能和目的仅限于此,则完全可以由人工智能来替代:既可以由人工智能来完成教学的任务,也可以废除教学,直接由人工智能替代这样的教学所培养的人。

人工智能的强大,逼迫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有哪些是不能被替代不愿被替代而必须要由人自己来承担、承受、感受的?在教学活动中,有什么东西不能被替代?

至少,学生成长的愿望、敏锐的感受力、理性的体验、思想的情感色彩以及为他人为社会勇于承担的责任感和历史感是不能被替代的,而这也正是教学不能被替代的理由。 因此,如何引起孩子们的理智兴趣,使学习成为一件富有吸引力的事情,如何激发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有思想、有情感、有创造力的活动中,是人工智能做不到而教师不能被替代的部分。

因为这里有教师对学生的爱与关怀,有教师对学生成长为一个更好的人的期待以及为此而做出的种种努力。而这些是不能被替代的,是不能被程序化、不能被安排的,是虽有缺陷但不断努力变得更好、虽然稚嫩但在努力成长的,是与“人”有关的。

深度学习之“深”,深在这里,它绝不仅仅是“浅”的对立面,它与人的心灵相关,不能被替代。

深度学习还“深”在系统结构中,“深”在教学规律中。 深度学习虽然表现为一个个的教学活动,但并不是孤立无关联的一个个的活动,而是存在于有结构的教学系统中。 正如语文阅读教学有精读、有泛读,山谷有高峰必有低谷,速度有张必有弛一样,学生的深度学习也是一个系统,需要整体把握。并不是每一节课、每一个活动都得“深度加工”,而是要根据教学规律有节奏地展开。

正如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一文所说:“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依循教学规律,才是真正的“深”。

深度学习不仅要“深”下去,还要“远”开来,要培养能够继“往”开“来”,创造美好未来生活的社会历史实践主体。

02深度学习要“深”到什么程度?

深度学习究竟要“深”到什么程度这个问题,其实是在问教师应该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才能引发学生的深度学习。 好的教学是自觉促进学生发展的活动,而且要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大的发展和提升。如此,学生必然要以较短的时间、较快的速度去学习比自身现有水平高得多、难得多的内容。 这样,问题来了:学生的现有水平不足以独立学习如此高难度的内容,因而很难成为主动操作这些内容的主体;而现有水平能够操作的内容又不足以促进学生自觉快速的提升和发展。怎么办呢?

历来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坚持学习高难度的内容,另一种是选择学生的主动活动。

这两种思路,或者因为重视内容而忽视学生的主动活动,或者因为强调学生的主动活动而忽视内容难度的意义,都是把内容与学生的活动割裂开来,把教学或学生的学习看作只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全然忘记了教师的角色与作用,要么使学生面对高难度内容时落入孤立无援的愁苦境地,要么让学生经历少有难度和挑战的任务,终究都不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有价值的提升和发展。

深度学习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在有难度、有挑战的学习任务面前,如何让学生感到自己是活动的主体,能够自主操作这些内容,发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 教师要适时出场,发挥教师应有的作用。

其一,确立促进学生自觉发展的“最近发展区” 确立最近发展区,就是确定学生的现有水平及未来发展水平。

学生的现有水平是指学生在没有任何外力帮助的情况下,能够独立完成作业的水平。换言之,教师要确定学生现在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对什么有兴趣,能够操作什么内容,能够以什么样的方式完成什么样的活动,等等,即知道学生“在哪里”。

学生的现有水平是已经达到的、确定的,但教师得有本领探测得到。同时,还必须确定学生即将达到的未来水平。 这个未来水平远比学生现有水平要高得多,不是学生自己“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果子”,而是怎么跳都摘不到的“果子”,即凭学生个人现有的能力和努力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实现的水平。

也就是说,在学生现有水平与较高的未来水平之间,形成了一个区域,即“最近发展区”。

这个区域就是学生学习有难度的内容、完成有挑战的任务的区域,是教师与学生交往、帮助学生发展的区域,也是学生以主体的方式从事学习活动、获得发展的区域。

学生在最近发展区的活动,即维果茨基所说的“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引领发展”的具体表现。因为要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不会因学生学习困难就降低难度,也正因为要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也不会将自己置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之外。

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帮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主动去挑战困难、克服困难,从现有水平主动积极地走向未来水平。 其二,帮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那么,如何帮助学生成为主体呢?学生成为主体不是在教学之后,而正是在教学之中,即学生以主体的方式成为主体。 学生成为主体的重要标志是能够自主操作特定的对象(客体),并能从中获得发展。教师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为学生提供他能自主操作的对象(我们暂且称之为“教学材料”)。 为什么要提供这样的“教学材料”呢?教学材料与知识、教材内容有联系但又不同,不是它们的简单复制翻版,而是对它们的转化,是对它们的活化、具体化。

知识是客观“在那儿”的东西,是科学家的实验、哲学家的论证、文学家的描述,等等,不管你学不学它,它就是那个样子,不增一分,不减一分;教材上的内容,以客观知识为基底而又关联着学生的学习,是根据学生年龄与水平对知识的选择、加工、改造,有取舍改造也有顺序安排,例如五年级数学、三年级语文(与学生就读年段及水平相关)。 但教材内容往往不是学生能够直接操作的内容,而是较为抽象的、静态的、离学生较远的内容。

相比于教材内容,教学材料缩短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更为具体,也更具操作性、活动性。 它应有两个特点:

第一,含有教师的教学意图,因而不只是客观的对象、知识的载体,更是思维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凝结,体现着教学目的、预设着特定的学习活动展开的方式;

第二,是按“序”展开的学生活动的操作对象,因而并不是静态的对象,而是伴随着学生主体活动展开的、动态变化的内容及其活动。

为学生提供能自主操作的教学材料,意味着教师要基于教学目的去设计并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活动与学习进程,引导学生能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提供这样的“教学材料”,是教师促进学生自觉主动活动的前提,是促进学生开展深度学习的重要工作。

学生是如何操作“教学材料”展开深度学习的?可以用“两次倒转”的教学机制来解释。 什么是“两次倒转”呢?

相对于人类总体最初发现、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学首先是一个“倒过来”的过程,它不是从摸索、试误开始,不是从实践开始,而是直接从认识开始,有目的地指向人类已有认识成果的学习,谓之“第一次倒转”。

“第一次倒转”体现了教学不同于人类总体认识的“个体认识”的根本特性,有着深刻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但是,如果只停留于“第一次倒转”、只关注“第一次倒转”,就可能忽视学生直接从认识开始学习的困难,忽视学生内心对学习的真正兴趣和理性体验,导致强制、灌输。 如果不能将知识与学生建立起意义关联,就无法引起学生内在学习愿望的活动,不可能引发学生的深度学习。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对于儿童来讲,掌握知识这个最终目的不可能像成人那样成为他付出智力努力的主要动力。学习愿望的源泉在于儿童智力劳动的性质,在于思想的情感色彩,在于理性的体验。如果这个源泉涸竭了,任你用什么办法也不可能让孩子坐下来念书。”

要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内在兴趣与愿望,“第二次倒转”就成为必需。

所谓“第二次倒转”,是在“第一次倒转”的基础上,承认学生与知识间巨大的心理距离,考虑学生的学习感受,把第一次“倒过来”的过程再“倒回去”,既化解学生的学习困难,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又从根本上保证“第一次倒转”的意义与价值得以实现,保证教学真正成为教学。 “第二次倒转”的目的与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去“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现与建构过程。这样的“重新经历”不仅使学生获取和占有“可言说”“可分析”的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透过此类知识的学习,“见到”“体验到”那些“不可分析”“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存在,比如智慧(愚蠢)、理性(情感)、高尚(卑鄙)等等。

当然,“第二次倒转”的过程绝不是原原本本地“重演”人类发现与建构知识的过程,而是从学生已有经验、现实水平出发,帮助学生简约地经历人类发现知识、建构知识的关键环节,促使学生思考知识发现与建构的社会背景,体验人类实践探索的思想历程、价值追求,评价知识以及知识发现与建构过程,等等。

如此,学生“好像”进入人类历史实践的进程中,跟上了历史进程的脉搏与节奏,与历史事件、人物在一个频道上共振,与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亲历者一样,“亲身”“参与”到“真实的”历史事件中。这样的学习,是学生作为主体的学习,是深度学习。

简单地说,要引发学生的深度学习,教师要做几件事:一是确定学生自觉发展的最近发展区;二是确定通过什么样的内容来提升、发展学生,即转化教学内容,提供恰当的“教学材料”;三是帮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现与建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教师若能做好这几项工作,就有可能引发学生的“深度学习”了。

第四篇:顶尖销售必须具备什么能力与心态?

现代销售理论奠基人戈德曼博士告诫我们:“把一个不合适的人放到销售岗位上,一开始你就失败了。”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做销售,也不是所有做销售的人都能成功。从销售人员个人角度看,决定其业绩高低的因素有他的基本素质、观念、能力等。有人把能力和素质混为一谈。其实二者是不同的。能力可以在短期内培养,而素质则是在短期内无法培养出来的。所以,销售人员要想迅速提升业绩、在销售领域站稳脚跟,就需要清楚地了解作为优秀的销售人员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并在平时注意训练以有效提升这些能力。

销售人员应当具备什么能力,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实证研究;二是征求客户的意见,询问客户愿意与什么样的销售人员打交道;三是让销售经理根据自己的经验谈谈他们的观点。本次专题中,战斗在营销第一线的销售经理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出了销售人员应当具备的各种能力。

著名营销经理人孙跃武先生提出,今天的销售人员要具备三个方面的能力,即承压能力、分析能力和沟通能力。

1.承压能力。销售人员肩上扛着巨大的销售指标,身后有主管经理一次接一次的催促,面临的却是客户的冷漠与拒绝。面对困难,一些人感到迷茫和沮丧,或放弃,或消极工作,结果自然是离成功越来越远。因此,摆正自己的位置、端正自己的心态、面对压力、承受挑战是每一名销售人员,尤其是刚走出校门迈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应具备的能力。

2.分析能力。销售人员要具备对市场机会的敏锐分析能力,学会发现市场机会,在与竞品的战斗中脱颖而出。

3.沟通能力。把自己的观念、信念、方案、方法推销给上级、下级和客户是销售人员最重要的能力之一。而良好的沟通能力是赢得他人支持的最好方法。实践告诉我们,销售中的许多问题都是因沟通不畅造成的。

作为一名成功的销售经理人和培训师,贾昌荣先生认为销售人员要具备以下能力:知识能力(了解行业、产品、消费等方面知识)、调研能力(如区域市场考察、评估)、判断能力(如在设立经销商时总要优中选优,要具备判断客户素质的能力)、表达能力(能把事情说清楚)、推销能力(如百事销售人员在为经销商实施助销过程中,为批发商拿订单)、谈判能力(如与大卖场****谈判,以及矛盾化解)、管理能力(如管理经销商)、服务能力(简单责任事故处理,如因产品质量引发客户投诉)、结算能力(如货款管理、商业信用、财务等)、适应能力(如经常调整销售区域,销售员要具备适应力)、进阶能力(不

断学习,提升能力)等。

营销经理人崔自三先生认为,以下五种能力可打造出营销高手。

1.适应能力。从企业的内部环境来说,营销人员首先要能够适应公司,适应公司的企业文化、运营理念、营销方针、人文环境等。从企业的外部环境来讲,营销人员还应能适应市场的需要、适应经销商的发展需求、适应当地的风土人情等。销售人员只有适应了营销职业、适应了营销生活、适应了企业的内外部环境,才能更好地给自己准确定位,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之所在。

2.学习能力。销售人员要更快地成长,就必须具备学习的能力。包括学习国家的方针政策、相关的经济法规、国家的宏观、微观经济政策,从“战略”方面武装自己。更要学习经营管理学、营销学、心理学、公关学等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达到从专才、通才到复合型人才的转变。

3.领悟能力。任何一个具有一定市场营销实战经验的人,都知道“悟性”的重要性。优秀的销售人员能够洞察机会,分析问题,从而利用机会,为销量“锦上添花”;或是把问题变成提升销量的机会。有的销售人员面对问题不知所措,让机会从身边白白溜走。

4.应变能力。时代和市场永远在变,销售人员的思路和方法必须跟着变.5.创新能力。市场形势千变万化,而营销模式却日趋雷同,销售人员要想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那就必须具有创新能力,使自己的产品、渠道、思路、策略等能够个性张扬,脱颖而出。

各位销售经理从多个角度提出了成为一名优秀销售人员必须具备的种种能力,由于大家所处行业、企业和个人成长经历不同,提出的观点也不同。限于篇幅,不能一一探讨。本次专题将重点探讨面对今天这样的市场营销环境,销售人员应当具备的核心能力。

专业能力。今天不是一个跑江湖的时代,销售人员不可能靠“耍嘴皮”赢得生意。销售人员要具备专业能力,如掌握产品知识、销售技巧、消费心理、促销策略、经销商管理、渠道管理、终端管理、市场运作、谈判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才能面对市场挑战,应对自如。

洞察能力。只要你能准确地把握客户的心理,其实是条条大道通罗马。

沟通能力。成功始于合作,合作始于信任,信任始于理解,理解始于沟通。

抗逆能力。在销售的道路上,从来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在困难与压力面前,有的人选择逃避,有的人选择应战。你的前途取决于面对困难与压力时你所做的选择。

学习能力。学习者不一定是成功者,但成功者必定是擅长学习者。

总结能力。7年时间从一名业务新手成长为一个销售复合型人才,销售人员分为两种类型:做的和不做的;做的销售人员又分为两种:认真做的和应付地做的;认真做的销售人员又分为两种:做后总结的和做后没有总结的。最后,世界上的销售人员就有了成功和失败之分,前一类成功了,后一类失败了。

第五篇:人工智能无处不在?什么样的产品才算是人工智能

作者 | 胖胖

《超体》、《黑客帝国》等“人工智能”题材的科幻电影广受观众喜爱,自从2016年Alpha Go击败围棋大师后, “人工智能”开始又成了热门的话题,大量产品纷纷以“人工智能”作为卖点推向市场。那么,目前已经问世的产品中,哪些产品是真正具备人工智能属性的呢?

事实上,“人工智能”已经从很多方面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影响。目前,IBM、Google和微软等掌握最尖端人工智能技术的厂商都已经加快人工智能的布局,微软在Windows 10集成的Cortana、谷歌的Pixel手机,都从前端设备层面为人工智能打开了面向消费者的窗口。

人工智能其实就在你身边

在成为手机系统的一部分之前,“人工智能”也早已深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百度新闻、网易云音乐等音乐类和资讯类的应用,会在日常使用中学习我们的阅读习惯和听歌喜好,从而识别出我们感兴趣的内容并进行推送。如果你在一段时间内连看了几篇同类的新闻,那么很可能接下来刷到的都是类似的资讯。

除了AWS之外,国内也有阿里云和、京东云等大数据处理服务

在购物网站上,利用“人工智能”向用户推送针对性产品的做法更是常见。亚马逊和京东作的云端计算平台承载着大量用户消费习惯的大数据分析工作,从而猜测出用户感兴趣的产品。

自动驾驶:人工智能领域的“巨人之战” 作为BAT和硅谷科技公司角逐的热点领域,自动驾驶无人车堪称人工智能领域的“巨人之战”。除了大名鼎鼎的特斯拉、百度无人车项目和谷歌无人车项目以外,网约车出行巨头Uber也在疯狂挖掘谷歌的无人驾驶团队研发自己的无人车。

传统车厂已经感受到明显的压力。在浪潮面前,要么冲浪,要么被淹没,福特、奔驰、宝马以及一杆中国汽车厂商都选择了前者:与科技公司合作或者智能车突围:通过为AI功能专门打造的高性能处理器,汽车上的人工智能在脱离集群网络计算的情况下依旧可以完成复杂的行人识别、路况观察和交通标志识别等工作,同时为驾驶员提供自动驾驶和语音控制的功能。

目前,市场上已有的带有自动驾驶属性的产品仅有特斯拉Model系列车型,百度、谷歌等无人车项目,预计在2020年前也将实现量产推向市场。

高速发展的人脸识别、语音识别和神经网络机器翻译

除了自动驾驶,人脸识别、语音识别和神经网络机器翻译也是人工智能在“深度学习”层面推出的重要技术。在人脸识别方面,百度、阿里乃至美图秀秀母公司“美图”都在不同产品中尝试人脸识别技术,主要应用与安防、行政等行业。在语音识别方面,目前美国科技公司亚马逊和中国合肥的的科大讯飞都有相对成熟的技术,亚马逊、微软、苹果、谷歌和Facebook也相继推出过语音助手产品,通过这些语音助手,可以实现家庭物联、搜索、聊天等应用。其中,最为知名的产品包括亚马逊Echo智能音箱、苹果的Siri智能语音服务、微软的小娜、谷歌的Google Home等。在机器翻译领域,谷歌、百度、网易皆有不同的突破和成就。Google 在去年九月悄悄导入了神经元网络来强化翻译的准确度,百度在翻译术原理方面,应用深度学习技术比谷歌更早。网易有道神经网络翻译也于近日正式上线,不仅能对整个句子进行编码,还能够根据上下文语境来判断多义词的具体词义,生成更高质更准确的译文。

人工智能最为广泛的应用平台:智能手机

事实上,人工智能的热点应用领域除了以上列举的方向,还有非常重要的一个使用平台:你手中的智能手机。目前,“人工智能”已经成为移动领域发展的重要方向,而且有不少手机厂商正在研发相关的产品。

(一)手机智能语音助手 在智能手机出现之前,“人工智能”一词看上去远不如现在那般亲民。因为“人工智能”需要庞大的硬件和网络资源,普通消费者接触或体验的成本很大,因此“人工智能”的应用非常有限,往往只服务于金融、机器人等专业领域。

然而,随着云端运算和移动网络的日渐完善,人手一台的智能手机为“人工智能”带来了新的机遇,而其最初的形态就是语音助手,譬如苹果的Siri语音助手。此后,嗅到时机成熟的厂商们便开始在手机上搭载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可以通过云端神经网络的运算,整合和预测用户信息,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人工智能助手,将会让现在的智能手机变得更加智能。

目前,语音助手是“人工智能”应用的一种具体方式,但未来手机对“人工智能”的应用并不会局限于此。此外,就算是语音助手,其也会通过不断学习和整合服务,变得更智能和更实用。

举个例子来说,传统的语音助手只能进行简单的问答,而现在的人工智能助手却“聪明”了不少,不但可以回复更加复杂的问题,还可以在邮件中自动获取时间和地点信息,并且自动添加备忘事项,自动帮你管理信息。

(二)手机操作系统

“人工智能”在智能手机应用端的情况也越来越广泛。例如华为EMUI 5.1的人工智能系统和魅族的One Mind人工智能系统,可以通过学习用户的使用习惯来预测使用行为,从而预先调配资源,提高常用应用的启动速度,保证手机流畅运行。在手机空闲的时候,人工智能系统还可以对手机的运行环境进行优化,做到久用不卡。

(三)摄像头算法优化

“人工智能”还可以为你的手机提供计算机视觉。虽然手机的摄像头越来越清晰,但要让手机能够看懂这个世界,依旧少不了人工智能的帮助。像是常见的人脸识别功能,还有当下流行的换脸、动态美颜应用,都需要“人工智能”对动态的脸部进行识别。

在社交应用里,人工智能助手只要通过照片就能快速识别你朋友的社交帐号,甚至可以拍照识物和拍照寻址。

(四)值得期待人工智能整合手机移动互联网服务

对于“人工智能”的应用,更让人憧憬的是“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服务的结合。也就是,“人工智能”在整合互联网服务的入口的前提下,可以预测用户的需求直接进行服务推送。这样一来,手机可以自动进行信息管理,不用我们一个个地打开APP去找相应的服务。

举个列子来说,你的朋友发短信约你看电影的时候,手机自动识别并直接跳转到购买电影票的界面(甚至根据定位给你推存附近的电影院),不用打开订票应用来查找。买好电影票之后,电影开始的时间和地点都会自动添加到备忘事项,并根据交通情况提前提醒你出门。到了电影院之后,手机会自动弹出取票的二维码,不用你再打开APP查找。 结语:

当人们真正开始享受一项伟大的科技时,它往往是察觉不到的,“人工智能”也正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工智能日后将会如何发展目前还不能妄下定论。但无论如何,它已经到来。

上一篇:四年级品德与社会试题下一篇:三毛与荷西的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