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比之舞”——浅析羌族“羊皮鼓”的艺术特色

2022-09-10

一、“羊皮鼓”舞的概况

1、“羊皮鼓”舞的源流

“羊皮鼓舞是羌族释比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羌民族生活习俗中必不可少的文化表现形式。2008年6月7日,羌族羊皮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关于羊皮鼓的来历,羌族有两种说法,第一种传说是天神阿巴木纳杀羊取经书的神话故事。另一种传羌族本无文字经书,羊皮鼓是阿爸木纳从天上带来的。两种说法都和神话传说有关。不管羊皮鼓的称谓有几种、传说有几种,关于羊皮鼓的源起大致相同,可以看出自然崇拜和万物有灵在宗教中处于重要的位置。这种万物有灵的崇拜可以看出羌族共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认同。

2、“羊皮鼓”舞的道具和基本程式

羌语称羊皮鼓为“日博”,圆形单面,相配有一只鼓槌。鼓梆内有一根横木棍卡置,为鼓的中轴,便于释比握持举升挥舞上下摆动鼓面。羊皮鼓的制作材质在羌族人民的严重都具有特定的神秘和灵气。鼓面鼓槌,传达出来的更是神灵的声音。羊皮鼓在祭祀中的不同用法,如挥舞,敲击,摇摆都有着不同的法术,代表着不同的含义。在表演过程中,表演的人物持鼓方式也带有特定的含义,对神灵、先祖的祭祀和驱魔驱邪的法事,鼓的用法是不同的。

羌族羊皮鼓在祭祀活动中大概有三种类型:第一种白神鼓;第二种黑神鼓第三种黄神鼓;每一种类型的功能和目的都不尽相同。但是三种都体现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祈愿求神、永葆太平、农作物丰收、驱魔除瘟等不同的心愿用不同的鼓。其中这些不同的鼓就在颜色上区分出不同的功能作用。总体而言“白鼓拿来上坛用,黑鼓拿来人事用,鬼事凶事用黄鼓,法事不同鼓不同。”

在三种不同类型的羊皮鼓祭祀活动中,也体现出了羌族人们对不同颜色的心意意识和价值观念。三种鼓的职能反映出了羌族人民崇白、驱黑、逐黄的特点。这三种颜色也体现出了在羌人文化的人文态度和价值取向。鼓的声音在这样的一种羌民信仰中也代表这与神灵对话的媒介,以此来达到与神沟通、传达神的旨意的目的。

3、“羊皮鼓”舞的承存空间与表演环境

每年羌历年二月、四月、十月都会有羊皮鼓舞的表演。一般在每寨的神林或者神坛或广场或家中举行,根据不同的性质,选择的场地也是大有不同的,例如去年十月参与了桃坪羌寨2015花儿纳吉羌历年民俗活动,此次活动开始就是在羌寨宅门口举行的迎寨仪式,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此后的正式演出中在寨子的广场上举行的;听羌寨阿妈说大型的宗教祭祀活动就会在神坛上举行;在过去,一些生病祛灾的法事则会选择在家中。其法事活动有三个等级三个地点:上坛、中坛、下坛,不同的地点代表着不同的作用功能。也反映出了羌民的不同心里愿望。

羊皮鼓舞充满了浓厚的宗教色彩,无论是

服饰、道具还是表演人物都充满了神秘色彩。表演形式有独舞、双人舞、集体舞三种,动作动律和表演特点双膝不断地颤抖,手持羊皮鼓,持鼓绕头、屈腿左右旋转等步伐。这些表现特点导致了羌族舞蹈现在呈现于舞台上的一种屈膝、绕胯、豪放有力的审美特点。

在参与桃坪羌寨2015花儿纳吉羌历年民俗活动中,我在现场只听得羊皮单鼓的一阵作响。表演服饰与羌族羊皮鼓的由来神话有关。舞蹈动作也充满了阳刚奔放、快速洒脱的特点。表演的演员都是充当巫师形象的羌民,这些巫师舞姿各不相同,但总体而言不同动作都体现出了祭拜的思想。表演气氛也是既欢快活跃又严肃紧张。

二、“羊皮鼓”舞的表现特征

1、仪式感和群体性

仪式是人类学家最关心的一个点,它是群体的,也是强制性的,为人类所公认的活动。大多数的宗教舞蹈都是在仪式中完成的,仪式就是为了达到宗教所需要的目的,而产生的一种规定动作,仪式活动就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仪式活动起到了一种心理作用,在本民族受到自然灾害时、外民族侵略时,在人民受到疾病、死亡时,在人民丰收、喜悦时,各种心理的变化,仪式能够帮助到人民平衡心态。正如麦克.阿盖尔在《宗教心理学导论》中所说:“仪式是不断重复的和正式的社会行为模式,它们没有工具性的作用,但富有表现力和象征性”。宗教舞蹈中的仪式感还包括服装、道具等等,从这些方面都能看出仪式感。仪式永远都是一种群体的行为,每每表演羊皮鼓舞时,羌民族人民都会聚在一起,一起祈祷、一起祝福、一起关注,这就是一种群体的行为,它超越了个人,超越了家庭,是整个寨子,乃至整个民族的大事。民族信仰总是在心理上找到相应的依托,其中就有各种宗教信仰,这些信仰便成为一个宗教的核心内容。对于羊皮鼓舞来说,这是羌族人民信仰的物化效果,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舞蹈而已,它是羌民族信仰的体现,它是一种仪式感极强的宗教舞蹈,并且它还是羌民族人民的一种群体性行为。

2、寓意性和神秘感

任何歌舞形式都有其特定的意义,羌族歌

舞反应个羌民的心理反应。羌族歌舞也是为了本民族信仰习俗而产生,在其中反应了羌族人民生活的刀耕火种,生活点滴。因此羌族歌舞可以说,它本身就是羌族的文化的侧面反应和心理体现,具有强大的宗教气氛和感召力。在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中,图腾就是寓意性的代表,图腾就是有寓意的,羌民族认为羊是自己民族的图腾,羊皮鼓正面也是由祭祀的羊皮制作而成,足以见得,羊皮鼓的寓意性是非常强的。在羊皮鼓舞的表演过程开始时,阵容形式风格也体现出浓浓的神秘感。特别是释比在吟唱时,表情严肃而神秘,一边吟唱,一边做手上动作,还有独特的舞蹈路线,这些种种都为羊皮鼓舞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3、民族感和地域性

羌族是西南地区主要的民族之一。西南地域环境和一直以来杂居的特点,致使了羌族和其它西南少数民族一直保持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历史上的迁徙过程中,羌族舞蹈在不同的环境里,和其他民族文化之间相互交融,逐步发展和演变,从而也形成了地域性的特点。其中羊皮鼓舞的表演风格特点就是羌族的民族性舞蹈体现。一个民族群体,生活于特定的自给自足的环境中,很容易就形成了以一个村或者一个山沟或者一个寨子或者一个部落为生存的单元,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就会形成独特舞蹈文化的风格,也体现出特有的民族地域性。例如在理县佳山寨羊皮鼓羌语称为“布兹拉”,而在汶川龙溪乡羊皮鼓羌语则称为“莫恩纳莎”,还有其它地方称为“莫尔达沙”“尔波毕毕喜”等。称谓都有不同之处,舞蹈风格也有些许的不一样,虽然都是羌民族,但由于地区不同也会产生不一样的称谓和舞蹈风格。

4、传承性和稳定感

每一种文化都有它自身带有的传承发展的特点,在历史的进程中,羌族人民除了对抗艰苦的自然条件以外,还要面对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压迫,以及应付频繁的战事,这就致使了羌族文化产生的特点。羌族没有文字,只有民族语言。这样的特定条件下民族文化就得靠其它形式来进行传授学习以及传播。其中舞蹈以它独有的魅力充当了这个角色。羊皮鼓舞代表的是羌族人们的信仰崇拜,信仰崇拜不易变异或是变形,在一定程度上有其自身的稳定性。这就致使了信仰物化的羊皮鼓舞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稳定性。尽管羊皮鼓舞是为信仰崇拜服务,但在文化的传承中羊皮鼓舞充当了媒介方式。羌族羊皮鼓舞传承羌族宗教文化的使命,这一点是最为显而易见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羌族羊皮鼓舞是羌族宗教文化得以立足并传承的有力支点。

三、“羊皮鼓”舞的舞蹈风格与艺术特点

羌族羊皮鼓舞的舞蹈风格与艺术特色,其

丰富的节奏、多变的节奏、变换的队形、道具和服饰等等,都与羌族特定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生活习俗、审美习惯等息息相关,这些要素在其表现内容的相互作用下,产生了独特的羊皮鼓舞。

1、丰富的节奏类型

舞蹈是需要音乐来共同完成的,其中节奏

至关重要。每一个民族的舞蹈或是每一中舞种都离不开节奏。节奏能反应故事情节也反应人物角色。羊皮鼓舞作为一种舞蹈呈现自然也有它独特的节奏特点。总的来说羊皮鼓舞的人员都是单数,整个舞蹈由释比在掌控节奏。

第一种节奏型是比较慢的节奏,随之舞蹈动作也是慢的,一般是以击鼓一次跺脚一次,由释比带领其它鼓手,一边吟唱、一边舞蹈动作、一边击鼓来进行,表达出一种不舍、悲痛,通过节奏和动作寄托思念。

第二种节奏型,由慢转快,击鼓的节奏也随之加快,舞蹈的动作以商羊步、垫步、吸跳步、蹲跳步、错步等进行表现,舞蹈伴随着吼叫、驱赶,在鼓点节奏的配合下,时而旋转跳跃、时而拧身蹲起击鼓、时而顿足跳跃,快速的节奏和快速的舞蹈动作,表现出激动的情感,给人一种神秘、庄严的心理反映,以表示驱赶阻碍逝者灵魂回归的鬼怪,逝者灵魂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羊皮鼓舞中不同的节奏代表着不同的意义。羊皮鼓舞击鼓的节奏加快或者变慢,情绪是不一样的,这也要求鼓手的表情、动作的幅度、击鼓的力度、吼叫的声音、腿部的跳跃都会有所改变。可以说,羊皮鼓舞以羊皮鼓为核心,跟着击鼓的节奏感受羊皮鼓舞无穷的魅力。

2、多样的步伐移动

每一个舞种都有自身独特的舞蹈语汇。羊皮鼓舞中典型的步伐有独具特色的大禹步、碎步、蹲跳步、横移步、吸跳步、蹉跳步、踮跳步和商羊腿跳转步等步伐。脚上的动作时而顿足、时而跳跃接转身借蹲步,配合击鼓,重拍停在全脚着地,给人一种稳重厚实感。脚尖着地的有横移步、商羊腿跳转步、吸跳步等,给人一种轻盈的感觉。其中商羊步是羌族特有的,只有在羌族能够看到这种步伐,在其它民族都不能看到。从动作中可以看出,跳跃移动的步伐给人一种追赶的感觉,结合下坛经的内容可以推断出是驱赶鬼怪的意思,像一些正常的步伐,我们也可以看到跟羌族平时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动作,比如往前的自然步走、横走步、后退步,这些简单的步伐跟击鼓的节奏一致。在羌族舞蹈中总体看来都是以下半身的肢体动作为主;还有转圈的频率也是最高的。

3、多变的队形变化

羌族羊皮鼓舞主要以圆圈为主要队形,以圆圈进行队形的变化,可逆时针,可顺时针,顺时针和逆时针有着不同的含义。根据不同的场合队形不一样,下面就以下坛经常用队形变化为例。在下坛经中一般出场的方式是有以下几种出场队形,比如s队形的出场方式、横线的出场方式、三角形的出场方式,释比领头,鼓手跟随其后。在舞蹈的过程当中,主要是以圆圈的队形为主,在此基础上交换动作进行位置变化,顺时针、逆时针、圆收紧、散开等。结束的队形一般是以一字队形结束。

除此之外羌族舞蹈独特的风格还体现在它的道具以及服饰上面。跳羊皮鼓舞的道具有盘铃、神杖、单面羊皮鼓、法刀、兽骨等多种。无论是在请神还愿时,还是丧葬仪式时,还是祭祀时,还是节庆活动时,羊皮鼓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就服饰而言,以桃坪羌寨2015花儿纳吉羌历年民俗活动中舞者服饰为例,主祭师头戴猴头帽,上身黄色大褂、下身绿色百褶裙加上特殊符号的裙带、腰后吊铜钩、贝壳等,脚上穿云云鞋。后面的鼓手不戴猴头帽,上身白色褂子,下身白色短裤,系腰带,头上还有鸟的头饰。这些独特的表现形式都体现出了羊皮鼓舞独特表现风格。通过对以上分析,总之得出对于羊皮鼓舞的传承与发展不应盲目的跟随其它民族的发展轨迹,应该理性分析羊皮鼓舞在该地区的优点和特色,认识自己后合理去发展自己。

摘要:羌人流传在阿坝藏羌自治州的汶川、茂县、理县、黑水县等地。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羌族羊皮鼓舞由原先非纯舞蹈表演性质登上了舞台,为大众接受。本文分为羊皮鼓舞概况;羊皮鼓舞的表现特征;羊皮鼓舞的舞蹈风格与艺术特色三个层次,讨论羊皮鼓舞,希望能够丰富羊皮鼓的研究,引起一些思考,从而更好地认识羊皮鼓舞,促进羊皮鼓舞的发展。

关键词:羌族,羊皮鼓,舞蹈风格,艺术特色

参考文献

[1] 陈兴龙《羌族萨朗文化研究》[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10.

[2] 孟燕、归秀文、林忠亮《羌族民间故事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87-98.

[3] 马琳《羌族舞蹈艺术审美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报,2012,(06).

[4] 钱安靖《羌族宗教习俗调查资料》,《羌族社会历史调查》,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第136页.

[5]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四川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3.

[6] 《羌族释比的故事》汶川县人民政府编印,2006年6月.

[7] 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川西羌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2008.

上一篇:环境工程特色专业建设与思考下一篇:数字化金融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