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2024-04-26

《浅析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精选6篇)

篇1:《浅析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浅析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摘要: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代最杰出的是诗人。他的诗歌创作以田园诗成就最大。陶渊明的 生活和思想发展对他的田园创作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他的田园诗艺术特色最受后人称道的是“平淡自然”的风格,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陶渊明 田园诗 艺术特色

正文:

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成就最大的文学家之一,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他的艺术特色最受后人称道的就是其“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这一风格主要受道家思想的影响。陶渊明个性倾向于自然,不喜拘束,于是在与现实官场不合后,便转而求本性的发挥,转向自然。加上自汉、魏后,儒家经学渐衰,老庄思想兴起,正配合了他爱好自然的本性,道家以宁静淡泊为操守,冷淡世情,向往自得,其余外物,顺乎自然。觉察到了虚伪而繁烦的宗法伦理对人性的摧残,希望能超越世俗的人际关系网,获得个人内心的平静自在。或院于山林,或隐于阡陌,有明显的出世倾向。陶渊明正是这种思想的实践者。他不慕名利、喜爱山水,其《归园田居》中写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青山。”通过《桃花源记》可以看出他对美好淳朴社会的向往,希望能找到一个如《桃花源记》中描写的理想世界。那里土地平阔,屋舍俨然;那里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那里黄发垂髫,怡然自乐。而这和老子笔下“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生活图景何其相似?于是在他41岁时辞去了仅任职83天的县令一职,并欣喜地认为“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隐柴桑,真正回归了他理想中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田园生活。道家思想宏通开阔,可以说陶渊明正是这种思想的实践者。

在玄言诗盛行的时代,他的出现,给沉闷的文坛带来了新的气息。他的田园诗独具田园风格,为中国诗歌发展开辟了一块新园地。“古今尊陶,统归平淡”,和同时的淡乎寡味的玄言诗截然不同,包含了对日常生活的热爱。平淡自然不仅是陶渊明的人格修养,也是他的审美追求,因而在陶诗渊明中出现的经常是一些日常常见的事物,没有奇特的意象,不雕章丽句。诗人的清闲感受,真切的体验,化俗为雅,化平凡为神奇,也是陶渊明田园诗隽永的原因。

他田园诗的艺术特色我认为应该可以从三个方面论述。

一、用白描的手法创造出高远超俗的意境

白描手法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它要求画家只用白线勾描,不着颜色,不加渲染地勾画出物体的特征。而描写景物。文学创作采用白描法,是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绘景,往往能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白描是陶渊明田园诗的基本创作手法,诗人要在诗歌中表现自己的人格,审美理想;反应田园风光的文学特质,就必须采用与之相符的写作手法---白描,这也使得他的诗歌在不经意中勾画出来事物的形态,显得十分逼真,他的诗歌笔态清逸,意态丰满,田园的景象形象自然,真切,蕴味无穷。陶渊明的田园诗大多是用白描的手法,但是诗却并不因此而显得肤浅,没有文学欣赏价值,田园风光景物的白描式,使陶诗读起来就像一幅写生画,所画景物的色彩、线条都宛如实物实景。陶渊明的诗风天然本色、精练传神的语言。他善于提炼日常生活口语入诗,沾染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也常用比喻、象征、寄托等手法,即使使用典故也是俗语化。他的语言很朴素、简洁,景物描写鲜明、准确,如:《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诗在真实的描写中创造了一种优美又超俗的意境。没有过多地堆砌词汇,没有过多地渲染,只寥寥数笔,便勾勒出景物的特征,突出景物的特色,用笔虽少,但并不显得空洞无物,既简洁,又传神,让我们感觉的有真意,无粉饰,不做作,不卖弄。我们看到的不只是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屋,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到的不只是深巷中的犬吠,树头的鸡鸣,所有这一切都构成了一种安宁静谧、淳朴自然的境界。不讲究辞藻上的华丽,粗略几笔则勾勒出景物的神韵,形似更神似,此种白描的功底,于平淡中透出丰富的联想,可谓极平常之景各生趣味,无一修饰之语,而其间无穷妙味。方宅、草屋、榆柳、鸡、狗、等„„无不是常见的生活,无不是易见的事物。又如:《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新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这首诗从孔子遗训“忧道不忧贫”之不易实践叙起,夹叙田间劳动的欢娱,联想到古代隐士长沮、桀溺的操行,而深感忧道之人的难得。或说理,或叙事,或写景,或抒情,看似散杂,不见首尾,其实散而有骨,理、事、景、情交融汇合,最后道出主旨:“聊为陇亩民。”此诗运用白描的手法,语言朴素之至,初读甚至觉得有些枯淡,但细细寻味,就会发现其中有生动的场景、活泼的思想、浓郁的情趣。苏轼说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不加雕饰却又胜于雕饰的白描手法,这是一种艺术的辩证法。这中间其实经过了诗人艰苦的艺术劳动,那是一个弃绝雕饰、返朴归真的艺术追求过程,没有一番苦功是无法达到这种艺术创造境界的。他的诗中的语言简单而又优美,精炼但不尚雕饰,通俗易懂,雅俗共赏,对于诗人来说,生活中草木皆词,云雨皆韵,那么的顺其自然,信手拈来。他的诗好像并不是为了创作而写诗,只是作者的心中所想,我手写我心,我词抒我情。就好像我们当今的日记,有感而发,不局限于其他的外界影响。这也正是他诗歌隽永流传的原因之一,正所谓;“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虽然在人境,但诗人的情感可以置身世外,那么的质朴,那么的率真。用词也是那么的简单,直取生活中的事物。他的用词还非常的精炼,用出来更是恰到好处。

二、语言平淡自然而又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他的诗作不尚藻饰,不事雕琢,而是管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疏淡的笔法精炼的勾勒出星斗的形象,表达出深厚的意蕴,从而达到写意传神的艺术效果,然而事实上他的诗并不是没有锤炼和推敲的,而是高度的提炼之后显出的平淡自然,从这一角度看他在此的提炼可以说是达到了极高的造诣。陶渊明田园诗歌的意境美,其韵味醇厚而又自然宁静。他的诗常常取自自然和平常的生活,但看似信手拈来的随意之笔,却又无处不透露出诗人细巧的心思:取景,山水田园远近相依,既有草庐村舍,又不乏自然之美;记事,家长里短有情有趣,既有田耕之乐,又充满生活气息。这是陶渊明的生活旨趣,也是其田园诗的总体艺术特色,他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的所感所悟,一切顺其自然的娓娓道来,《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常著文章以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表现的正是他写作的初衷。他创作只是自娱,而并非娱人,不为时论所写,颇示己志,他爱的是自然,自然也是他最高的美学理想,正如宋人黄彻所说:“渊明所以不可及者,盖无心于非誉、巧拙之间也。”陶渊明爱的是自然,求的是自然,自然就是他最高的美学理想。萧统《陶渊明集序》说陶诗“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黄庭坚说陶诗“不烦绳削而自合”。朱熹说:“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这些话正道出了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特点。他的诗诗人把所见所闻巧妙组合,呈现新的意境,给人以美感。朱熹的《朱子语类》说:“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就是说其诗风的“平淡”,表现自然,毫无矫饰。这即是陶渊明是的语言特色,也是艺术风格的体现,在他的诗歌中很难找到惊人的语句,都是质朴的语言,与生活口语想接近,读起来亲切悦耳,趣味盎然,平淡中淡化了诗歌与读者的界限,使得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步入了诗歌的佳境当中,如《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在诗中没有看到华丽夸张的词汇,没有深奥难懂的语句,到像是在跟读者对自己生活的过程进行分享和倾诉,娓娓道来,通俗易懂,同时诗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妙趣横生的事物,都载于笔下,仿佛就像自己在回忆一段往事,或者亲眼所见,身临其境,一些常见的景物、工具,如“豆苗”“荷锄”“草木”在作者的笔下,此时此刻,给人的感觉异样的强烈。又如全都是如同日常交际中的白话一般,却有着出其不意的新意表现效果。元好问这样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而通过作者的描写,所有的景物也不单单是一草一木,表现出来的更像是一种平和的心境,自得的情怀。不为得豆而去种豆是什么心境,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轻松自在,顺其自然。这种隐者的境界。也只有作者这种平淡自然的手法所能表现的出来。这种平淡自然的表现手法在陶的田园诗中处处可见,比比皆是;像这种平淡自然语言的而又具有很强的表现力的诗句有很多,比如: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等!

三:情、景、事、理的浑融

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飞禽走兽,花卉草木和山山水水都有着深刻的内涵,往往将深刻的哲理融入诗歌的形象中,让平实的素材表现出不平凡的意境,把自己对人生,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形象化,把诗情与哲理紧密结合起来。陶渊明写景并不追求形似,叙事也不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陶诗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交融,对人生彻悟的心境,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伴随他除草归来的月亮,依依升起的炊烟,不嫌他门庭荒芜重返旧巢的春燕,仲夏堂前林荫,床上的清琴,壶中的浊酒,以及他诗中常出现的青松秋菊孤云飞鸟,都已即是客观的又是体现诗人主观感情与个性的,即是具体的又带有隐士的理念.且看<<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闻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前四句讲了“心”与“地”,也就是主客观之间的关系,只要心远,就不会受尘俗喧嚣的干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偶一举首,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已与南山融为一体,那日夕的山气,归还的飞鸟,在心里构成天真美妙的风景,蕴藏着人生的真谛。

《拟挽歌辞》其三也是情景事理四者浑融的佳作:“荒草何莽莽,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这首诗先写亲友为自己送葬的情事,“荒草”、“白杨”烘托出悲凉的气氛。然后说人皆有死,谁也不能避免,而一个人的死去对活着的人来说并无太大的影响,不必过于执着。最后两句以理语作结,统摄了全诗。死亡是人的一大困惑,这个困惑被陶渊明看破了。

田园诗派诗中的“理”不是抽象的哲学说教,而是在生活中亲自体验到的,其中包涵着生活的情趣。他的田园诗表现了他对宇宙、历史和人生的认识,是探求其奥秘和意义的结晶,而这一切又是用格言一样既有情趣又有理趣的语言表现的,取得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陶的田园诗即有情趣,又有理趣,他无意于模山范水,也不在乎什么似与不似,只是他写出自己胸中的一片天地,他的诗发乎于事,源乎景,缘乎情,以理为统摄。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等这写自然平淡的诗句,就像格言一样,言浅意深,发人深思,他的诗平淡中有风采,质朴中有工致,简练中有深蕴。他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往往是景物情感相结合,诱导人的理性与悟性,吧人引向深沉高远的境界。

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悟出之理。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

于是“诗缘情而绚丽”陶渊明的诗的魅力在于其性情中自然流露出的语言创作出冲淡之美的艺术境界,在于诗句充满感情力量,但同时又舒缓,和平,少有激荡与眼睛冷静的思维相结合,创造出高远拔俗的意境,在平凡生活素材中提炼深沉的意蕴和这里,从而实现田园诗的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境界。总体而言,陶诗的境界都比较完整,胜在以整体为单位感染读者,而非一字一句吸引人,创作出完整的意境也是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的重要特色。陶渊明的诗善于白描的写作手法,勾勒景物,点染环境,不描摹舞台而以写意为主,诗中出现了古松,秋菊,白云,归鸟,都具有象征的意义,表现诗人的自身品格和情感,陶诗还长在抒情写景中用朴素的语音,表达两位一些人生哲理,情境理融合在一起,创作出浑厚深远的诗歌意境。

【四】:小结

陶渊明田园诗从田园生活这个独特的角度抒写了他对于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从那些白描一般的画面,质朴、平淡的生活场景中,不仅可以看到一个不同流俗、情操高洁的诗人自我形象,而且透过诗人的喜怒哀乐,还可以窥视到当时社会现实的某些侧面。所以陶渊明的田园诗不论是在表现宁静自然、悠然自得,还是热爱生活、热爱自然,亦或是揭露仕途险恶、社会黑暗,方方面面都能不露痕迹地把事理融入情景之中,平淡自然。诗中景、情、理水乳交融,互相渗透,互相衬托,从而形成“物我的同一,理想化的诗意憧憬,情、事、景、理的交融,以及形似与神似的统一”的诗歌意境,这种深厚醇美的艺术境界,决定了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无法替代的地位。陶诗在当时并不是太受重视,他的田园诗的艺术影响在中国诗史上也是极为广泛和深远的。从鲍照、江淹起,唐宋以来学陶诗相继成风,杜甫说:“焉得思如陶谢手,”白居易说:“常爱涛彭泽,文思何高玄,”等等龚自珍对陶渊明的人品和诗给予两位极其高度的评价,直到梁启超还说:“唐以前的诗人真能把他的个性端出来和我们接触的就是陶渊明了”可见陶渊明极其创作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极其深远广泛,直到今他的诗深刻的意蕴,仍然是展示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广阔的,有待我们进一步开拓和研究的。

参考文献:

[1]《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史》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2]《中国古代文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3]《中国历代文论精选》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4]《魏晋文学与魏晋人格》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 [5]《陶渊明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年版

[6]《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7]《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陶渊明诗文常析集》巴蜀书社出版1998年版

篇2:《浅析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著名诗人,他长于诗文词赋,其诗大多描写农村生活和自然景色,语言质朴精练,真实感人,具有独特的田园诗风格,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这是他对中国文学的一大贡献。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东晋末年产生,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关。魏晋时期,地主庄园经济进一步发展。永嘉之乱后,南逃的士族地主在东晋政权的庇护下,广置田园,掠夺土地,阶级矛盾日益激化。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中,崇自然、尚清谈的玄学风气极盛,加上佛教的广泛传播,儒家经学暂时没落。当时的士族文人往往生活糜烂,意志颓废,精神上纷纷向“玄之又玄”的老庄道学寻求寄托,有的纵情山水,以隐居逃避现实,所以文学领域玄言诗、山水诗盛行一时。与此相反,一部分不满现实的文人士大夫,深感仕途黑暗,于是弃官归隐,躬耕自食,去探索人生的真谛,寻求个人安生立命的场所,渐渐与统治集团有了距离,因而更接近于广大劳苦大众。陶渊明就是这些文人士大夫中的杰出代表。

陶渊明的田园诗创作,还有其独特的个人生活经历和思想基础。他出身于一个没落士族地主家庭,少年生活在农村环境,家乡故园的风光,这些都对他的思想和创作提供了充足的养料。仕宦归来,他“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晋书·隐逸传》)。他的后半生更是长期活动在百里之内的农村,接触的多是田野村夫,议论的多是稻麦桑麻,过着粗衣淡食的贫士生活。长期的农村生活实践,为他的田园诗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生活源泉。

另外,个人的人生志向对他的田园诗创作有重要的影响。“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道出了他从小就喜爱“丘山”的志向。“望云渐高鸟,临水愧游鱼”表达了他渴慕自由的性格。虽然我们不能单纯强调作家个人气质对生活道路的选择和文学创作的影响,但我们也没有理由忽视这一点。

一、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个性

(一)似淡实醇

意深旨远

在陶渊明笔下,一切都平平淡淡,无新奇、无波澜,但底蕴却极为丰富,读来韵味隽永,可谓冲而不薄,淡而有味。

如《移居》其二:

春秋多佳日,登记赋新侍。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诗人平平道来,却形象地写出了邻里感情之真切、交往之频繁,与素心语朴之人交往,使诗人得到了极大快慰,看似清淡,实则醇美,淡中有奇,平中有味,语俗而意雅。

诗人善写田家生活中日用之景之物,如数家珍,令人觉得亲切平和,怡然自适。

陶渊明的诗作不仅内蕴浓情,而且还富有深意,充满理趣。他常从生活中总结出富有哲学的人生感受,启发读者的思想,使情、景、理有机统一起来,意深而旨远。如《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四句,实际上是讲人与现实的关系问题,即生活在现实中的人能否超脱现实之外的问题,这就提示了主观反作用于客观的深刻哲理。而这种哲理的表现,是与自然景物的描绘融合在一起的。在此诗中,作者将眼中景与心中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又由眼中景物联想到自己的归隐,体悟到返朴归真的人生哲理。又如“盛年不重来,一日难现晨。及时相勉励,岁月不待人。”诗句如警句,言浅意深,耐人寻味。

可见,陶渊明的田园诗,平淡自然而意蕴醇厚,真可谓“冲淡蕴至情,自然见深远”。

(二)自然质朴

简洁纯净

陶渊明诗歌的语言风格特点具体表现为自然质朴,通俗平易,简洁纯净。就是这种洗尽铅华,质素自然的语言尽显陶渊明田园诗的冲淡之美。

1、自然质朴

朱熹说:“渊明诗出于自然。”朱庭珍说得更为明白:“陶诗能独绝千古,在自然二字。”所谓自然,就是本色,不假饰,不做作。陶渊明就是用“田家语”直率地写出自己独到的观察,独特的感受,使人感到确系“从胸中自然流出,”发大匠云斤,毫无斧凿痕迹。如《归田园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树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宅院草屋,榆柳桃李,远村墟烟,狗吠鸡鸣,一一道来,极平易自然。全诗几乎纯用口语,天然本色,辞意平泰,情景交融,可见陶渊明不用深僻的典故和刻意雕琢的对仗,是以通俗朴素的语言促成了诗作的平易感,亲切感。如《归园田居》其五“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明白如话的语言,显示出质朴深远的意境。

2、简洁纯净

陶渊明的田园诗中,没有华丽的词藻,绮艳的色彩,也没有夸张的铺排,精巧的比拟。他诗句的魅力,就在于是以他性情中自然流出的言语,在于他内在的感情力量,他向往的是闲适淡泊的人生,他要表达的情怀是一片纯真心地,所以他选择的只能是这种纯净的去尽华饰的语言。但是,陶诗的语言不是未以加工锤炼的粗糙平俗的民间口语,而是语言巨匠剥落浮华后高度凝练所达到的更高境界和水平。如写夏日闲居的恬适,“霭霭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和郭主薄》)一个“贮”字虽是平常,但用在此处却传神之极,中夏清凉的林荫好象全

贮存在林中,随时可以汲取。未着雕饰,不用渲染,却情态尽出。又如写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不用“撒盐”、“飘絮”、之类的精巧比喻,只平平常常的十个字,就写出了雪落无声的轻柔意态。写风,“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时运》)只一“翼”字,便将南风微拂新苗摇拽之态,写得和煦暖人。

总之,陶诗语言质朴自然,平白淡然,是一种不露斧凿之迹却高度艺术化的传神之笔,已达到一种炉火纯青、自然入妙的境界。难怪元好问说陶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实见真淳。”⑥其“天然”和“真淳”确是陶诗之所以享千古盛名的关键,因为诗歌是一种心灵的艺术,唯有真诚,才能拨动读者的心弦;唯有天然,才能经历千古而常新,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三)清雅闲静

意与境合

陶诗是写实的,但又无不渗透作家的浓厚的情感色彩,许多景象达到了物我合一、主观完全融合的境界,这一点,在田园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陶诗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鸡鸣犬吠,街头村落、夕阳炊烟,它们还构成了一种宁静安详、纯朴自然、淡雅深远的意境,之所以如此,就在于作家写作田园诗的目的,不单是为了给人们提供几幅山水田园画卷,而更重要的是要表达自己在这种环境中的生活情趣。因此,他总是选取那些能够引起自己的思想共鸣的东西,在描写绘景物时倾注着自己的感情,注意传神写意,借景抒情,决不客观地刻画。试以《饮酒》其五为例说明之。

可以说《饮酒》其五是能代表陶渊明田园诗冲淡之美的诗作: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此诗之所以千古激动人心,就在于他创造了一个宁静平和的精神境界,达到在无心中而心与物会,物我两融之境。人、山川、空气、飞鸟,原本只是一和谐之整体,原本无须区分,“悠然见者”,盖无可无不可,非有意为之,乃无意间之相遇,此时,诗人在这和融淳净的大自然中,超然冥邈,神逸方外,这已是一个物我泯一的境界。这里,“采菊”二句主要是突现诗人乐得其所的“悠然”心境;“山气”二句则明显寓有:“众鸟欣有托”的意兴,两者的情趣是相通的。这种主观心境与客观环境的浑融妙合,后人概括”意与境合。”在此诗中,这种主、客观两方的交感,主要靠那个“见”字生动表现出来。着一“见”字,意境全出,奥妙究竟在那里?我认为“见”字之得,主要得之于“无心”,能使“意”“境” 妙合自然,使全诗呈现出一种悠然气象。就在这种物我一体的境界中,人生之种种真谛实已寓含其中。然亦不须然,不必然,已经尽在意中。忘言者,正在不言中也。这样一个精神境界,留给人的是一种无尽的向往。这就是韵味。而美的感受正在这无尽的向往、韵味之中。这就达到”自然本色,天衣无缝,到艺术极境而使人忘其为艺术”的艺术境界。

综上所述,陶渊明田园诗创作上的主要艺术成就在于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自然之美,他诗作的境界韵味,是一种平和淡泊,与世事无所争、无所求、心与自然泯一的人生境界的自然流露,表现为宁静淡雅、意与境合的艺术境界,从而形成了陶渊明独具魅力的艺术个性。

二、物我一体、心与道的人生境界在作品中的分析

文如其人,陶渊明作为著名的大诗人,辞赋散文家,其人生境界犹如物我一体,心与道冥,天人合一,安贪般若,超然绝俗。他领悟到大自然的不息生机是自己生命的最好安归之所,完全融入到自然界中去。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一切都

是生生不息,知乐自得地存在,一切都那么的和谐美好。

陶渊明做到了,面对人生之苦患,他除以老庄无为的玄学人生观去对待,更重要的是靠儒家之思想力量,是儒家一片仁心与安于贫穷的道德准则,对世界不公正不合理的不满,他没有化为牢骚,而是对人生充满着一种仁民爱物的胸怀,面对贫穷,他以儒家安贫乐道的精神处之,有箪食瓢饮不改其乐的高尚情怀和宁静心境。

另外,佛家般若思想也影响着陶渊明。般若思想认为世间一切皆如梦幻镜花水月,原为幻像本非实有,那么一念心寂万境皆虚,一切世界种种相即虚幻不实,则不如意之烦恼也自行消解。陶诗中也流露出痕迹:“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气。”(《归田园居》其四)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饮酒》其八)”“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形影神》)这样,陶渊明就摆脱了人间世俗的种种羁绊烦忧,在精神上真正达到了委运住化,与自然泯一的境界,并由此而创造出了名传千古的优秀诗篇。

平静乐观,躬耕之志,陶渊明的田园诗中还真实地描写了自己躬耕生活,对劳动的艰辛诗人却表现出平静乐观的心态,躬耕之志始终不渝。即从作息勤厉中,写景观物,付出一段快乐。高人性情,佃民职业,不作仁义看,惟真旷远知之。这在陶渊明之前是没有的,但此后却成为诗文创作的一个重要题材,宁肯力耕而不肯同流合污成为高洁士人人格的理想和楷模。

三、陶渊明田园诗的美学内涵的体现与思考

(一)反映现实美

陶渊明田园诗的独特意义即在于:他从自己“躬耕自资”的生活实践出发,选取了前代诗人从未采用的题材,从田园生活这个独特的角度抒写了他对于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我们从那白描一般的画面中,从那质朴、平淡的生活场景中,不仅可以看到一个不同流俗、情操高洁的诗人自我形象,而且透过诗人的喜怒哀乐,还可以窥视到当时社会现实的某些侧面。

陶渊明归隐早期的田园诗在反映现实的时候,是以诗人实际的田园生活为基本素材,如《归园田居》第一首: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

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在诗人的笔下,农村是那么恬美、宁静:桃李榆柳的环绕中座落着几间茅舍,远处的村庄依稀可见,轻烟袅袅;从幽深的小巷中偶尔传来几声鸡鸣狗吠„„这里的一切与喧嚣终日、凶险四伏的官场是多么不同。难怪诗人象“池中鱼”“笼中鸟”一样庆幸着自己“复得返自然”。这种生活虽然寂寞、清贫,但是经历了“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俯仰由人的仕宦生涯之后,诗人却被其中悠然自得的情趣所陶醉。

类似的赞美在他的田园诗中很多。在这些诗篇中,都洋溢着一种和平、宁静的气氛。

他的田园诗有的着重写躬耕的生活体验,这是其田园诗最有特点的部分,也是最为可贵的部分。《诗经》中有农事诗,那是农夫们一边劳动一边唱的歌。至于士大夫亲身参加农耕,并用诗写出农耕体验的,陶渊明是第一位。陶渊明之后的田园诗真正写自己劳动生活的也不多见。《归园田居》其三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是一个从仕归隐田园从事躬耕者的切实感受,带月荷锄、夕露沾衣,实景实情生动逼真。而在农耕生活的描写背后,隐然含有农耕与为官两种生活的对比,以及对理想人生的追求。《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写出人生的理念: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陶渊明认为,衣食是人生之道的开端,不劳动什么都谈不到。诗里写到劳动的艰辛,写到一天劳动之后回家休息时得到的快慰,都很真切。“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写出农民普遍的感受。“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写出一个从仕途归隐躬耕的士人的特殊感受。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凡是杰出的作家,对其时代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总应该有直接或间接、明显或曲折的反映。也就是说,他的作品要对人类有认识作用。陶渊明的田园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既写出了农村是那么恬美、宁静,也写出了农村的凋敝和穷困,既写出了自己悠然自得的情趣,也写出了饥寒交迫的苦楚。我认为,陶渊明的田园诗写出了真实的现实,真实的自己,写出了农村善良、淳朴的人们,写出了乡村优美的环境和人们的心灵。

(二)反映理想美

在陶渊明笔下,农村生活、田园风光才第一次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由此为后人开辟了一片情味独特的天地。他把农业劳动视为自然 的生活方式,歌颂在劳动生活中包含着美的意趣,这同样是深刻的发现。对陶诗的艺术 特点,前人早有定评,谓之朴素、自然、真淳。但这并不是民歌或受民歌影响的风格,而是诗人有意识的美学追求。从根本上说,这也是由陶渊明的“自然”哲学决定的。在 他看来,人为的繁复的礼仪破坏了社会的自然性,矫饰的行为破坏了人性的自然性,陶渊明的田园诗,是诗人农村生活的真实反映。他不是通过描写现实中的丑来批判丑,而是通过描写理想中的美来否定现实中的丑的。诗人这种独特的把握现实的方式,是由他的审美理想所决定的。

在乡村的那间茅舍里,陶渊明度过了许许多多的不眠之夜。因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他想为自己、也为所有人设计一个人间仙境。他做到了。走过漫漫长夜,在一个黎明,他心底的菩提树终于绽放出了美丽的花—— 《桃花源记》

一千六百多年来,这篇不足400字的文章,不知让多少人为之魂牵梦绕,可怎么也寻她不到。唐代王维以为那是神仙境界——“春来遍地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韩愈干脆说:“神仙有无何渺茫,桃园之说诚荒唐。”梁启超也说过:桃花源只不过是东方的乌托邦。

陶渊明善于运用神思遐想以意造境,构筑理想的境界,他喜欢描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勾勒和睦舒畅、淳朴可亲的社会环境。这里没有明争暗斗、没有尔虞我诈。情趣清雅、境界高尚。如诗人笔下的《桃花源诗》。诗人对桃花林奇异、优美之景的描述,已是引人入胜;桃源之不可再寻,更增添了扑朔迷离的传奇色彩。这更是令人向往。桃花源中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极其融洽,这正是农村中淳朴的人际关

系的升华。这是陶渊明对现实世界不满的反映,也是他对农民理想和愿望的描画。尽管也有局限,但在他对这种境界的追求中,完全再现了他高尚的人格。

篇3:浅析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陶渊明诗歌体现了“自然”之美的鲜明特点

综观陶渊明的诗歌, 其自然之美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陶诗中反映出个体自然而然, 率真随性的生存状态;二是反映了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及在大自然中陶冶性情、 怡情悦性的诗意人生;三是在诗歌创作中, 陶诗具有的平淡质朴, 看似无法而至法的成熟之美。 其中前两个方面具有紧密的联系, 作为个体存在的生命只有在大自然中才能实现自己自然而然的率真个性, 才能摆脱世俗、功利、名位对自己的束缚。 下面具体分析:

魏晋的士人们已经对个体存在的生命的价值无比关注, 他们率真、随性, 洒脱, 陶渊明正是生活在这样一个重视自我、张扬个性的社会中, 因此, 他的生活方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贵人格决非偶然而具有必然性。 陶渊明思想的核心是崇尚自然。

如《归田园居》:“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 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田园。 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椋, 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

在他看来, 世俗的名禄好像是罗网和樊笼, 束缚人的天性, 只有回到自发的状态自然而然, 才能得到人生的自由。 在陶渊明的诗歌中, “归鸟”是经常出现的诗歌意象:“翼翼归鸟, 相林徘徊。 ” (《归鸟》)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 ”“归鸟”在这里是一种象征, 一种隐喻, 它象征人们对自由人生与自由人性的奋力追求, 象征作者对当时世俗名利的厌倦与逃离。 “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 作者究竟想表达什么呢?老子曰:“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 ”作者的“意”在这里达到了老子所说的“道”的境界。 既然已经得到了真意, 就可以忘象忘言, 不必将它说出来。 不过我们还是能够从他的诗歌意象中体会出他要表达的真意:飞鸟晨出夕还, 眷恋山林, 宇宙万物无不顺乎自然, 人当然也要顺应自然之理, 生, 受之于大快, 死, 托体与山河。 这就是诗人在看到南山归鸟时的一瞬间忽然悟出的真谛。 这一方面表现了作者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贵人格, 另一方面体现了他反抗黑暗的精神。

二、陶渊明诗歌表现了他的生存境况

陶渊明热爱山水, 钟情田园, 这在诗中每有提及, 但他绝不是胸无大志、天生热衷隐逸之人。 相反, 陶渊明年轻时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 想干一番济苍生的大事业, 只是现实的险恶使他的理想破灭, 这在几首诗中都有佐证。 即使到了晚年, 他的内心深处仍是骚动不安, 并为岁月蹉跎而痛惜。 如他五十岁时作的一首《杂诗》中抒发道:“白日沦西阿, 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 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 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 不眠知夜永。欲言无予和, 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 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 彻晓不能静。 ”

如果不了解陶渊明的生平, 或者没有通读过他的诗文, 那么仅凭几首耳熟能详的田园诗, 肯定会误以为陶渊明生活得悠然自得。其实恰恰相反, 除了年轻时还勉强可以糊口外, 陶渊明一生极其潦倒, 特别是晚年, 简直到了需要乞讨施舍的地步。陶渊明出身没落的仕宦之家, 虽然上代做过官, 但当他出生时, 家道已经衰落。 待步入中年, 陶渊明不得不亲自耕种家里的几亩薄田, 以维持生计。这情景在好几首诗中都有生动的记述, 其中在《丙辰岁八月中于下田舍获》一首诗中描绘劳动的艰辛和收获时的兴奋之情跃然在目:“贫居依稼穑, 戮力东林隈。 不言春作苦, 常恐负所怀。司田眷有秋, 寄声与我谐。饥者欢初饱, 束带候鸡鸣……悲风爱静夜, 林鸟喜晨开。 日余作此来, 三四星火颓。 姿年渐已老, 其事未云乖。 遥谢荷锄翁, 聊得从吾栖。 ”

三、恬淡自然、醇厚隽永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的诗歌题材和内容贴近平淡的日常生活, 诗歌的形象往往取自习见常闻的事物, 而且是直写其事, 不假雕琢, 不尚辞采, 陶渊明田园诗深厚的意蕴只以淡淡的白描和真情实感, 托出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 然平淡之中见神奇, 朴素之中见绮丽。 朱熹说:“渊明诗平淡, 出于自然。 ” (《朱子语类》) 苏轼说他的诗:“质而实绮, 癯而实腴。 ” (《与苏辙书》) 又说:“外枯而中膏, 似淡而实美。 ” (《东坡题跋》上卷《评韩柳诗》) 元好问说他的诗:“一语天然万古新, 豪华落尽见真淳。 ” (《论诗绝句三十首》) 陶诗除了这种基本风格外, 还有一些被鲁迅称为“金刚怒目式” (《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 》) 的诗歌。 朱熹曾谈到他豪放的一面:“陶渊明诗, 人皆说是平淡, 据某看他自豪放, 但豪放得来不觉耳。 其露出本相者, 是《咏荆轲》一篇, 平淡底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 ” (《朱子语类》)

陶渊明的诗歌表现了对大自然无比的热爱, 他把中国的田园诗歌推向了顶峰, 他在自然生活中求取生活的情趣与人生的解脱。 他笔下的自然是人性的自然, 是具有生命力的自然。 如:“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暖暖远人村, 依依嘘里烟。 ”陶渊明的诗歌与生活打成一片, 他似乎无意写诗, 只是从生活中领悟到一点道理, 产生了一种感情, 便采取了诗的形式, 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鲁迅先生在著名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分析了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他说:“他的态度是随便饮酒, 乞食, 高兴的时候就谈论和作文章, 无尤无怨。 ”“他的态度是不容易学的, 他非常之穷, 而心里很平静。 家常无米, 就去向人家门口求乞。 他穷到有客来见, 连鞋也没有, 那客人给他从家丁取鞋给他, 他便伸了足穿上了。 虽然如此, 他却毫不为意, 还是‘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写诗也如他的为人, 十分率真, 从不掩饰内心的喜怒哀乐, 不刻意追求某种预定的效果, 读者在诗中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陶渊明。 在田园诗中, 人们既可以看到诗人归隐后的闲适, 例如“息交游闲业, 卧起弄书琴” (《和郭主簿二首》其一) , 又可以了解他“夏日抱长饥, 寒夜无被眠”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的生活困境, 陶渊明的心灵之门始终是向读者敞开的。 张戒《岁寒堂诗话》评陶诗曰:“后人咏田园诗, 虽极工巧, 终莫能及。 ”这种后人莫能及的诗正建立在陶渊明顺应自然的人生态度的基础之上。

摘要:陶渊明诗歌历来为历代文人所称颂, 其主要艺术特色被概括为平淡自然, 醇厚隽永, 而又清丽多姿, 并不时流露出豪放的一面, 蕴涵诗人独特的人生态度与诗人情怀, 达到高远拔俗、浑然天成的境界。

关键词:陶渊明,诗歌,“自然”之美,艺术特征

参考文献

[1]李泽厚.中国美学史.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9.

[2]柳士镇, 刘开骅.世说新语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6.

[3]郭维森, 等.陶渊明集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6.

篇4:浅谈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受当时社会文化背景、生活经历、性格气质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陶渊明田园诗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艺术的特点:恬淡自然、醇厚隽永

纵而观之,陶渊明田园诗的题材和内容多采自归隐后的生活,他将劳动视为自然的生活方式,也是最贴近田园的纯自然性质的生活。其诗所描写的对象,亦是习见常闻的事物,如,村舍、鸡犬、桑麻、豆苗、耕种、风雨等,都是直写其物其事,而不讲究词藻上的华美,粗略几笔即勾勒出景物的神韵,形似更神似。此种白描功底,于平淡中透出丰富的联想,于联想中生出诗的隽永的意境。可谓“极平常之景,各生趣味”,“无一修饰之语,而其间无穷妙味”。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其一),未及“人”字却有“人”在诗中之实感,读来颇有闲趣;而“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和郭主簿》其一),一个“贮”字,情景交融,平生绮丽。

二、意境的特点:开创了诗歌的意境美

陶诗常常取材“自然”和平常人的生活,却通过诗人的组合,又呈现了新的意境,给人以美感。“日入室内暗,荆薪代明烛”(《归田园居》其五),不过是极平常的一束照明的荆条,但是诗人写出来就增强了亲邻之间欢聚谈笑的生活气氛。这一气氛的形成,也正是诗人甘愿归隐躬耕、坚守精神家园的结果。“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移居二首》其一),就具体地写出了他安贫守俭的生活,看似平淡,但平淡之中,却透着一种超然洒脱。读过陶诗的人,都会对他描写的农村景物留下深刻的印象。“鸟哢欢新节,泠风送馀善”和“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田舍二首》),同样是写春风,但都写得这样简练丰富,不相重复。再如,“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浩已洁”(《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诗人似乎毫不经意地就写出了人们在冬雪时候的一切细微感觉。

三、语言的特点: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美

苏轼曾说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这是说陶渊明的田园诗,平淡之中有无限的丰采,简练之中有浓厚的情味,这是对他的田园诗的语言风格而言的。像“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虽然平淡无奇,但是谁都能感受到诗句的形象鲜明。钟嵘说渊明“文体省净,殆无长语”,就准确指出了陶诗这一特点。陶诗不用夸张的铺排和绮艳的色彩,不用刻意雕琢的对仗和深僻的典故,他的诗句的魅力,在于全是以他性情中自然流出的言语,在于内在的感情力量。他之所以选择这样纯净的去尽华饰的语言,是因为他向往的是闲适淡泊的人生,他要表达的情怀,是一片纯真的心地,而不是矫饰的感情世界。

四、笔法的特点:清新自然

这种风格,与当时诗坛上流行的形象模糊、晦涩难解、淡而寡味的玄言诗,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陶渊明刻划田园山水,绝不追求华丽的语言与表面的形似,而是随意点染,清新自然,而有无尽的神韵。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之五),这幅在南山衬映下的薄暮美景,在诗人的会心感受下呈现在眼前。在这首诗中,“见”字体现了全诗的神韵。“见”字之妙在于表示是南山自然地反映入眼中,是诗人采菊时偶然的视线触及,也是心境悠然才能得到的。如果改用“望”字,就是刻意追求,意味索然,而且与“悠然”不相应了。这首诗典型地体现了陶渊明清新自然的笔法,这类笔法在陶诗中不胜枚举。如,“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归园田居》之一),随意拈来,即成佳句,耐人寻味。

篇5:《浅析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陶渊明 诗歌 艺术特色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是一个分割裂据的乱世,他不满现实,视官场为陷阱。诗人早年虽有“性本爱丘山”和“猛志逸四海”的两面思想感情,经过实践后,不免对后一面心灰意冷,他把感情的表达隐藏在司空见惯的事件与事物的平直描述之中,草争迷茫中远人的村落,依稀可辨的缕缕炊烟,阵阵传来的深巷的犬吠和树头的鸡鸣,这种安谧淳朴的环境成了他对生活的向往的追求。东坡曾说:“渊明诗初读若散缓,熟视之有奇趣。”确是会心之言。人们常说渊明诗是绚烂归于平淡,其实,要从平淡自然之中,见出其奇趣精采,尤其是一段绚烂之精神,读渊明诗方是不枉。

从其众多作品中,我们可看到陶诗其中特点就是崇尚自然,求真、求善、求美,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他一生主要生活在田园中,虽然写过一些直接关系时政的诗,如《述酒》、《咏荆轲》、《读山海经》其十等,表现了“金刚怒目式”一面,但更多的是以隐逸田园的诗人的面貌出现。因此,诗中表现对现实的态度不能不别具一些特色。如多歌咏人格的清高,赛场不移,表现不与腐朽现实同流合污的对抗精神;多以田园生活的经天纬地对比现实的污浊,表现对丑恶现实的鄙薄。所以田园隐逸气氛较浓。体现了一种纯朴之美。

第二,陶渊明对人格和生活、社会理想的歌咏,渗透到田园生活之中,通过田园景物体现出来,极富有意境美,如《归园田居》其一,在诗的后半部分是描写美好的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气象,十多亩宅地,八九间茅屋,堂前载有桃李,房后种有榆柳,方宅草屋,绿荫环护,一所农家院已活现纸上了,让读者意蕴尤存。

第三,诗人在意境的创造上,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如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一种自然、率真的意境中,感受到人生的宁静和修养,这样一种非常微妙的境地,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欲辩已忘言”了。

第四,平淡自然的风格,朱熹说:“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陶渊明诗歌的崇尚自然,求真、求善、求美,这同他的思想、生活和为人是一致的。他的诗作不存在沽名钓誉之心,无阿谀奉承之嫌,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既无矫情,也无矫饰,一切如实说来,直率而又自然,在《五柳先生传》中,作者就明确了创作的态度“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已志,忘怀得失”,在《饮酒》诗前小序中亦说“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他写诗只是自娱而非娱人,更不是为了后人,可以说他的诗都是赤志之作,不为时政所拘,没有得失考虑,这正是他的诗能真敢真的内在动力。

陶渊明的诗和生活是全打成一片,他似乎无意写诗,只是从生活中领悟到一点道理,产生了一种情愿,便自然付之于笔端,就像泉水一样流溢出来,一切是顺其自然。他的诗纯以自然来取胜,它的美是朴素的美。我们在陶诗里很难找到奇特的意象,夸张的手法和华丽的词藻,如“种豆南山下”,“今日天气佳”、“秋菊有佳色”、“日暮天无云”,全都是明白如话,好象绘画中的白描,平淡如水,却有一种使人赏心悦目的韵味。

陶渊明所描写的也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豆苗、菊花,这些在别人看来是平平淡淡的东西,一经诗人笔触,就给人以新鲜的感觉,如《归园田居》其五:“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不过是极平常的一条山涧,一只鸡,一束照明用的荆薪,一经陶渊明之手,便有了盎然的兴趣.农村生活的简朴,邻人的亲切,以及乡间风俗的淳厚,全都跃然纸上,给人以美的感受。陶渊明的思想的核心是崇尚自然,他的诗歌的最大特点也就是崇尚自然,他的自然、朴素和淳真所带来的艺术魅力,不仅影响了之后中国整个诗云文坛,可以说历代有成就的诗人几乎都无不受到他的艺术熏陶,以至后世人“拟陶”和陶诗不下上千首,而且对今天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也有着现实的意义,今天我们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造和谐社会,不也是崇尚自然之美吗? 参考文献:

篇6:定稿浅析陶渊明的田园诗.

姓名:李洁 报名号:1152

【内容摘要】

陶渊明有“田园诗人”之称,田园生活是他创作诗歌的主要题材,论文结合陶渊明的诗歌创作对其田园诗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和对后世的影响三个方面作了一些分析,认为他的诗感情真挚,语言朴素自然,内容以平淡的田园风光和日常的农村生活为主,反映的是他归隐后恬淡的心境与情趣。他的艺术风格冲淡自然,在平淡的描写中蕴含着诗人对自然的热爱,表现出他美好的人格和崇高的理想。在诗歌的形象中融入深刻的哲理,使平凡的素材表现出不平凡的意境,因此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从而对后世文学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关键词】陶渊明 田园诗 思想内容 艺术风格 影响

陶渊明是东晋末年著名诗人,他流传至今的作品有诗120多首,另有文、赋等10余篇,田园生活是他创作的重要题材。在他所创作的作品中,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陶诗以质朴自然的语言、高远超凡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一片崭新的天地。他也因此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

一.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所谓“田园诗”就是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是以田园风光、农村生活为题材,抒写隐居乡里生活和恬淡心境的诗歌。陶渊明生活的年代,诗坛上正是形式主义风气盛行之时,诗歌创作大多以谈禅悟道、模山范水为主。陶渊明却有与一般诗人未曾有过的农耕生活经历,是生活给予他崭新的创作灵感,并别开生面地开创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田园诗派,给当时沉闷的诗坛吹进了一股清新的春风。陶诗是诗人农村生活的真实反映,他的田园诗的思想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赞美田园风光

陶渊明的田园诗重点是通过对田园生活的客观描绘来表现现实生活中的情趣,他把那些最能够引起自己思想共鸣的事物引入诗中加以表现,从而营造出一种自然的意境,使人深感亲切。诗人很善于捕捉那些极具特征的事物来描写朴素的田园风光,那些看似平淡的事物一经诗人引用,便充满了无限的情趣。从《归园田居》其一中表现得尤其明显。《归园田居》其一: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清代邱嘉穗评这首诗曰:“田家真语,令人悠然”

[1]

。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十三年的仕途生活,使诗人感到困倦;归田后的美好风光,使他感到欣慰。诗中展现出一卷生机盎然的农村画卷,通过对生活中赏心悦目的美景的描写,表达了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和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诗人用理想的生活志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农村风光图。那八九间草屋和草屋旁边的十余亩田地,以及房屋前后的榆柳,还有那袅袅炊烟和鸡鸣狗吠,所有这些在诗人看来是那样的充满生机和恬静和谐。这美好的田园风光是与“尘网”、“樊笼”对立的,陶渊明以“羁鸟”、“池鱼”自喻,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和对自然的向往。“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一远一近像一幅素描画,极形象地表现了田园的优美与宁静,这与复杂的官场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由衷的喜爱。暑去寒来,年复一年,悠然自得。

离开官场生活的陶渊明如飞鸟,似游鱼,离开了天罗地网,在田园中生活,花开花落,(二)体验躬耕苦乐

陶渊明诗歌与其他田园诗不同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所具有的亦农、亦文、亦隐的三重身份,因为这种特殊的身份,让他比其他诗人更具有丰富的人生体验和独特感受,从而丰富了陶诗的内容和思想。王瑶在比较谢灵运与陶渊明田园诗歌的异同时指出:“陶谢对于自然景物虽然都很爱好,但因为生活行为的差异,诗境作风竟完全两样了。渊明写田园,他自己是躬耕的实践者,所以即使写景,也写得自然、亲切”

[2]。

陶渊明所写自己亲身参加农耕生活的诗,真实记录了其中的酸、甜、苦、辣。早年刚刚摆脱官场生涯,开始投入田园生活时,诗人的心情是愉悦的,并决定长期参加劳动,躬耕自食,有“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之言。此时参加农事,躬耕田园对刚刚脱离污浊官场的诗人来说,是一种回归自然的愉悦。陶渊明的农村生活渐进正式之后,他开始体会到了其中的劳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苦劳作,却往往“草盛豆苗稀”,既有身体之累,又有辛苦无所得的辛酸,尽管如此,诗歌的字里行间依然有一份自给的满足之情。如《归园田居》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皓月当空,劳作一天的诗人荷锄归来,乡村小路旁的野露沾湿了诗人的衣裳。诗歌给我们呈现的是从事乡间农事的真切感受,虽然无奈、辛苦,但那份自给自足的温馨却是存在的。而到了“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间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中所显露的艰辛、劳累与甘愿躬耕以养生的复杂心情就更富于深意了。陶渊明躬耕田园虽然是由喜到忧,由乐到苦,但是他的苦与乐却是合而为一体的,身体上的辛劳与精神上的自足并不矛盾,而是达到了和谐的统一。终其一生,在躬耕田园与服务官场之间,诗人总是自觉地走向田园,即使受冻、受饿,也不改其志,足见他精神上的舒畅还是胜于身体之困的。

(三)憧憬桃源世界

陶渊明的田园诗,是诗人农村生活的真实反映。不过,这是通过诗人思想透视出来的农村生活,是诗人艺术心灵的外化。陶渊明不是单纯地通过直接描写当时农民日常的痛苦生活,来鞭挞现实社会的不合理,而是通过描绘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幽美的田园景象乃至“桃花源”式的理想社会来否定和批判当时的黑暗社会现实。也就是说,他不是通过描写现实中的丑来批判丑,而是通过描写理想中的美来否定现实中的丑的。陶渊明借助幻想,描绘了一个个理想的乐园,而《桃花源诗并记》就是一幅理想农村生活的彩色油画。

由于对现实社会的失望,陶渊明最终选择了归隐,但同时,他对社会还是关注的,只不过归隐后所看到的社会仍然是战乱,民不聊生。如此一来,更加重了他对社会的愤恨,但他本身又是一个有抱负有志向的人,于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只能把自己的理想寄托于笔下,描绘出一幅怡然美丽的桃花源而自得其乐。这里面饱含着诗人的希望,也充满着他对社会的期望,可以说是他心中的《理想国》。

在这理想的社会中,人们在“春蚕收长丝,秋后靡王税”的社会条件下自由地劳动,儿童和老人也得到了关心与照顾。人与人的关系和睦融洽,民风淳朴,对一个素不相识的外人也“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他们还保持着古朴的风气,“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这里人与人之间没有剥削,以至他们感到“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这里没有朝代更替,更没有战乱,他们“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里甚至连一本反映自然季节的历书也没有,“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这种人人劳动,自食其力,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的社会与现实的**、腐朽、黑暗形成鲜明的对照。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东晋农民是多么希望有这么一个安居乐业、幸福美好的桃源社会啊!

二.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成功的白描诗人,人们常说陶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很多评论文章常常用平淡、自然的词语来形容陶渊明的田园诗,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论述“冲淡自然”的艺术特色在他田园诗中的表现。

(一)以平常景物入诗

陶渊明的作品多以农村的日常生活为内容,以普通的乡村景物为题材,写的都是平平常常的、习见日闻的事物。读陶诗的第一感觉,就是平淡、亲切。这与陶渊明以平常景物寻常事入诗大有联系。

陶渊明厌恶官场,向往躬耕田园的隐居生活。在纯朴的田园生活中,忘却官场与尘世的烦恼,领略乡村美景,感受田园风光。春秋四季、田园川泽村落、桃李杂草桑竹、鸡犬桑蚕飞鸟„„这些平常景物,诗人总能信手拈来,自然入诗。如《归园田居》其一(内容见上文),诗中的“丘山”、“旧林”、“故渊”、“田园”、“榆柳”、“桃李”都是乡间田野里的自然景色;“羁鸟”、“池鱼”、“方宅”、“草屋”、“堂前”、“户庭”、“虚室”也是平常之物;至于“鸡鸣”、“狗吠”更是农村寻常所闻。正因为如此,被一般人所熟视无睹的农村自然景物,在陶渊明的眼中却格外动人,入诗则诗意盎然。

陶诗写的是平常景物,所反映的同样不外乎农事、饮酒和闲居之类平常事。描绘农事的诗,如“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归园田居》其二);“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其三)。描绘闲居的诗,如脍炙人口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移居》其二);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饮酒诗更多,如《饮酒二十首》,这组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

(二)质朴无华的语言和白描手法的运用

陶渊明的田园诗语言质朴无华,不加雕饰。如《归园田居》其二:“野外罕人事,穷巷

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实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诗人通过对荆扉、披草、桑麻极为朴实的语言表达出形象生动的画面,不尚修饰,不事雕琢,而是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疏淡的笔法精练地勾勒出生动的形象,传达出深厚的意蕴。像“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除了精选的名词、动词之外,几乎看不到任何形容词。

陶渊明写诗从不用夸张的铺排和绮丽的色彩,不用刻意雕琢的对仗和生僻的典故,他诗句的魅力,在于以他性情中自然流露出的言语,在于内在的感情力量。如写风景之《时运并序》其一:“迈迈时运,穆穆良朝。袭我春服,薄言东郊。山涤馀霭,宇暖微霄。有风自南,翼彼新苗。”写风用“有风自南,翼彼新苗”,而不用“青萍”、“惠风”之类的典故,只一个“翼”字,便将南风微拂,新苗摇曳的姿态写得和煦暖人。陶渊明诗的语言是不加雕琢却高度艺术化的,他之所以选择这样纯净的语言,是因为他向往的是闲适淡泊的人生,他要表达的情怀是一片纯真心田,而不是矫饰的感情世界。

在陶渊明的诸多田园诗中,不乏朴素自然的诗句。譬如“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其二);“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桃花源诗》)。

(三)情景交融

“陶渊明的作品之所以流传千古而不衰,乃主要以情取胜。清淡自然的诗句中,洋溢着直率真切的思想感情,这才是陶诗的真正精髓”。出来的率真隽永的思想感情。

[3]

所以,陶诗的真正魅力在于它所表达陶诗景物寻常,语言浅近朴素,表现手法以白描勾勒,其意境平淡如水,看似容易而实则极不容易。细细品味,其诗字里行间,无不饱含浓如烈酒的率真感情。

首先,陶渊明的写景,决不是纯客观地刻画景物,片面地追求形似,而是着重总体意象的把握,把感情融于景物之中,从而把人带入到诗的境界中去。如《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一诗,诗人自述离开仕途,归居田园,是适合自己本性的。并且,将归隐躬耕与官场对立起来:把仕途比作“尘网”、“樊笼”;把仕宦生活比作“羁鸟”、“池鱼”的生活。感情率真隽永,爱憎异样分明,隐晦地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批判喧嚣尘世,追求光明的率真感情。其次,陶诗多描写隐居躬耕的田园生活,似乎陶渊明真的在农村自由自在,安贫乐道。其实他的内心深处时刻在关注着现实社会,在憎恨官场的黑暗和尘世的污秽。如《桃花源诗并记》,“桃花源”是陶渊明的精神栖息地,在这里人们过着“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的田园生活。在当时的现实条件下,田园风光越美,就越显得现实社会的黑暗,也就愈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总之,陶渊明笔下的景物往往被人格化,如青松、芳菊、归鸟、孤云,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物,也是诗人高洁性格的象征。陶渊明作诗能寓意其中,情与景融为一体,情真而意远。

三.陶渊明田园诗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

陶渊明作为我国“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所创作的大量田园诗,以其冲淡自然而情真意远的艺术风格,以及与此紧密相连的“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陶渊明而始的田园之情,已经成为无数中国人心中的不朽情节。

[4]

陶渊明不仅开创了田园诗,而且前所未有地将日常生活表现得情趣盎然,富有诗意,扩大了诗歌的题材;他创造了平淡自然的诗歌意境,为后人树立了诗歌艺术的更高标准。在诗歌形式方面他也有很多创造,如用新鲜活泼的内容给四言诗这种呆板僵化的形式注入新的生命;其次是发展了五言咏怀组诗,在前人《咏怀》、《咏史》、《游仙》、《杂诗》的基础上,进一步根据内容和形式的特点命题,如《饮酒》二十首,《拟古》九首,《归园田居》五首,《咏贫士》七首,《读山海经》十三首等。分类更加细致,在每组诗的内部结构安排方面,也较前人更具匠心。

文如其人,陶渊明以“淡泊”而著称,谈及陶诗艺术风格,必定同其人并论。陶渊明生活于黑暗的晋宋时代,却不同流合污,不为“五斗米”折腰,视官职如草芥。陶渊明不平常的生活经历,引起后世诸多深有同感的文人墨客的共鸣。他高风亮节的人格美,为历代人仰慕击节咏叹。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高适“转忆陶潜归去来”。事实上,陶渊明其人其诗文,已成了后人不满现实、超脱现实的精神慰藉,更觉是后代垂范、学习的榜样。由于中国有了陶渊明这个典范,“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仕和归隐的选择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注释】

[1](清)邱嘉穗评注 《东山草堂陶诗笺》卷二,齐鲁书社, 1997,第15页.[2]王瑶《中古文学史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第342页.[3]《简明中国文学史》,中山大学古代文学教研室编,1991,第116页.[4]钟嵘《诗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第83页.【参考文献】

上一篇:高一1班班级管理制度下一篇:牙医专业大学留学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