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美学特色

2022-09-10

1 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成因

将李白放在盛唐这一大的社会环境中, 来分析其浪漫主义诗风的形成, 无疑会有助于更好地掌握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美学特征。

1.1 时代的影响

诗歌是时代的产物, 李白在诗歌上取得巨大成就更是与时代密不可分。首先, 由于统治集团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发展生产, 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到唐玄宗元年间, 国家高度统一, 国力空前强大, 政治比较清明, 社会也相对安定, 这就极大地激发了人们乐观上进的信心, 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强烈的爱国精神, 而这种乐观向上的社会心态正是培养浪漫主义诗歌情调的优良温室。其次, 唐王朝采取了开明政策, 社会思想文化比较开放活跃, 封建礼教相对松驰, 人们主观精神昂扬奋发, 它与诗人们宣泄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结合在一起, 就构成了那种慷慨激昂、奋进敢为的精神特质。只是这种精神特质在李白的身上, 反映得更强烈, 而且也更艺术性一些。

1.2 李白个人的经历

李白的经历, 对其诗歌创作, 尤其是诗风形成, 都具有非常深刻的影响。李白饱赏了祖国的壮美山河, 诗人由此诗兴大发, 用他那饱含深情的妙笔, 描绘了蜀道的险峻, 长江黄河的壮阔与雄伟, 留下了众多的名句。这些诗句, 想像力惊人, 夸张大胆, 有的还善用了一些神话传说, 具有强烈的自我表达主观色彩。李白从小就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而且对自己的政治才能十分自负, 总想依靠自己的才能学识以获得帝王的特殊货识, 一步而跃居卿相的高位, 去建立赫赫功业。但在求仙访道中, 他又深受道家影响, 崇尚自然, 追求自由, 蔑视王侯富贵和世俗平庸。李白为了表达这种矛盾所造成的强烈感受, 必然在创作上要选择易于表达自我主观色彩的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2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美学特色分析

李白的诗歌不仅具有最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 而且还创造性地运用了一切浪漫主义的手法, 使内容和形式到高度的统一, 使诗歌具有无比神奇的艺术魅力, 并充满各具特色的美。本文拟从诗歌美学的角度, 对李白诗歌的美学特征作一番具体考察, 探讨这种豪放飘逸的美学特征的具体表现。

2.1 瑰奇宏廓的艺术境界

范传正在《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中说李白的诗“受五行之刚气, 叔夜心高;挺三蜀之雄才, 相如文逸。瑰奇宏廓, 拔俗无类。”“瑰奇宏廓”四字, 确能抓住李白豪放飘逸诗风之关键所在。李白诗歌的美首先表现为瑰奇的美。丰富的比喻, 大胆的夸张, 迥落天外的想象, 古老而神奇的神话传说, 明丽飞动的审美意象为瑰奇之美涂上了一层光怪陆离的色彩, 而其内蕴则有远大的理想, 宽阔的胸怀, 雄伟的气魄和渊博的学识充实其中, 从而使李白的诗呈现出瑰奇宏廓的艺术境界。《蜀道难》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全诗极力铺排蜀道的千奇万险, 高不可攀:从蚕丛鱼凫, 五丁开山的古老神话到眼前六龙回日之高标, 冲波逆折之回川;从黄鹤、猿猱的难以逾越到悲鸟、子规的啼血哀鸣;从抚臂长叹、凋朱颜等自我心态的描述, 到对友人不如早还家的忠告, 从古及今, 由秦人蜀, 由自然到人事这三条线索的纵横交错, 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三次咏叹, 使全诗形成了瑰奇宏廓的艺术境界, 气势磅礴, 一唱三叹, 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梁甫吟》一诗也是如此。该诗的主题是表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渴望风云际会的迫切心情。这本是历代文人士子常写的主题, 然而在这首诗中李白借助于艺术想象, 把历史故事与神话传说紧密结合起来, 写得宏廓而瑰奇, 如天风海雨, 咄咄逼人。

2.2 纵横变幻的想象

李白是最富有想象力的。他的诗发想无端, 纵横变幻, 非常人所能预料, 显示出极大的创造性。《说诗眸语》云:“太白想落天外, 局自变生, 大江无风, 涛浪自涌, 白云卷舒, 从风变灭。”这恰好抓住了李白诗歌艺术想象纵横变幻的特点。首先, 这种艺术想象常常与夸张、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结合起来, 创造出许多新奇而独特的审美意象。如李白笔下的明月:“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 (《古朗月行》)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 “湖月照我影, 送我至刻溪”。 (《梦游天姥吟留别》)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俱怀逸兴壮思飞, 欲上青天揽明月。”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青天明月未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 月行却与人相随。” (《把酒问月》) “且就东山赊月色, 酣歌一夜送泉明。” (《送韩侍御之广德》) 这些美丽的诗句中, 李白有时把明月赋予光明皎洁的内涵, 表示出由衷的向往和追求, 有时视为促膝谈心的朋友, 来排遣寂寞的时光;有时想象明月可以送他远行, 带着他的心送朋友到远方;有时甚至想象月色可以象赊酒一样到处去赊的。赋予明月如此丰富的想象, 非李白不能道出。另如“黄河落天走东海, 万里写人胸怀间。” (《赠裴十四》)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秋浦歌》) “狂风吹我心, 西挂咸阳树。” (《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等等, 都是不可思议的想象。其次, 与这种艺术想象相联系, 李白诗歌的意象具有很大的跳跃性。常常是上个意象与下个意象、上一句与下一句、此一层与彼一层之间, 跨度大、关联少, 有时甚至难以看出它们之间的联系, 全是凭借一个又一个纵横变幻的想象联缀起来。如《江上吟》, 全诗由追求现世享乐, 肉体成仙一下跳到追求文学之永恒, 再跳到对功名富贵的否定。这两次大的跳跃, 都省去了内在的逻辑与关联, 且开头载妓泛舟的行乐与结尾对功名富贵的否定似有矛盾之处。但全诗就是这样任情之所之, 驰骋想象, 联而成篇。读者还未来得及理清全诗的意脉, 就身不由己地被诗中纵横变幻的想象以及喷发式的抒情一下子俘虏去了。李白的名篇, 如《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等等莫不如此。

2.3 明丽疏朗的意象

李白诗歌的意象除上文所说的跳跃性特点外, 还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一为明丽, 一为疏朗。前者是就意象的色彩、格调而言;后者是就意象间的组合特点而言。二者又互为因果地统一在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中。日本学者中岛敏夫在《对李白诗中色彩字使用的若干考察》一文中指出, 李白诗用得最多的色彩字依次为:白、金、青、黄、绿、紫。可见, 李白喜欢明丽的色彩, 不喜欢灰暗的色彩。即使描写灰冷的景物, 如“云青青兮欲雨, 水澹澹兮生烟。” (《梦游天姥吟留别》) 也并不给人壅塞窒闷之感, 相反却有一种昂扬、明朗的基调流贯其中。也就是说, 李白追求明丽的意象, 也就是在追求一种明朗的格调。正由于追求色彩的明丽, 格调的明快, 李白诗歌意象间的组合有一种疏朗之气。同样, 追求这种疏朗之气, 又有助于明丽、明快之风的表达。

2.4 清水芙蓉的语言

李白创造了一种最能表现其豪放飘逸之美的诗歌语言, 即清水芙蓉的语言。任情真率, 似随口而出, 毫不经意, 却能出神人化, 清新自然, 这就是李白诗歌语言的清水芙蓉之美。首先, 从理论上看, 李白的诗论集中体现了自然美的思想。他一方面反对六朝以来绮丽的文风, 他说“自从建安来, 绮丽不足珍。” (《古风》其一) 另一方面主张“清真”、“天真”、“天然”。《古风》三十五诗的主旨就是反对模仿, 反对雕饰, 提倡质朴自然。这种思想在《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中表述得更为形象:“览君荆山作, 江鲍堪动色。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可见, 李白对自然美的追求是一种自觉的追求。“清水出芙蓉”已成为李白诗歌语言特色最生动的概括。其次, 在创作上, 李白诗歌的语言不愧为盛唐诗歌语言最典范的代表。如: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 诗的语言冲口而出, 仿佛是灵感爆发的瞬间, 带着内心的感情一齐从胸中流出似的, 造语天然而又神气活现, 一下子将读者的感情俘虏去了。这种天然浑成, 出神人化的语言主要得力于真挚感情的自由抒发。也就是说李白诗歌的语言是服务于感情表达需要的, 是为情造文, 而不是为文造情。另外, 李白这种造化自然的语言还得力于学习民歌的语言和当时的口语。如《长干行》显然受了《西洲曲》的影响。

3 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美学意义

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之所以具有审美价值, 也体现了对自由精神的高扬。自由与幸福, 自由与美紧密相联。自由能使人的精神舒展, 使人的潜能得到发挥, 故人们无不追求自由, 珍惜自由。李白追求的自由, 是放纵自适, 不受任何束缚的生活。纵观李白一生, 他的确走过了充满自由精神的人生之路, 艺术之路。在政治上, 他想建不世之功, 但又不愿走唐代一般士子所经由的通过进士、明经等常规考试而入仕的道路。李白不愿通过科举入仕, 那样不符合他爱好自由的个性。在生活上也追求自由:我行我素, 不加检点。李白好饮, 主要是想通过酒精的刺激使自己进入自由无羁的境界。诗人自云:“一搏齐死生, 万事因难审。醉后失天地, 兀然就孤枕。不知有吾身, 此乐最为甚。”李白的学仙也是爱好自由的个性使然。李自的艺术创作也体现爱好自由的个性, 他爱好古风、乐府诗的创作, 因为这便于自畅达地抒写情思。他的诗歌意境更是飞扬着自由精神, 李白为了高扬自由精神, 敢于与时俗相违, 敢于作出很大的牺牲。违于时俗这就是有傲骨的表现。李白在古典浪漫主义诗歌的发展中, 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取得了不仅是他的前人, 即使是后来者也没能达到的最高成就。他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的诗人, 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位巨人。他的浪漫主义诗歌, 不仅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 也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

摘要:李白是唐代诗坛的一位最杰出的作家, 李白在继承庄子、屈原的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的基础上, 扩大了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 丰富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使浪漫主义的诗歌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因此, 本文在探讨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的同时, 重点探讨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美学特征。

关键词:李白,浪漫主义,美学特色

参考文献

[1] 梁吉充.李白蜀中诗试探[J].成都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Z1) .

[2] 梁吉充, 吴丹雨.李白文化总论[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 2007 (3) .

[3] 朱艳玲.美:诗歌之魂[J].美与时代, 2006 (7) .

[4] 勾焕茹.大气恢宏、境界超凡——论李白诗歌之气象[J].河北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学报, 2006 (4) .

上一篇:某采油厂职业危害现状调查下一篇: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