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承教育论文范文

2022-05-09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师承教育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在中国漫长的美术教育发展中,中国传统美术教育对师承关系非常重视。师承关系不仅对中国画的继承和发扬有影响,而且也对培养实用性的工艺人才影响深远。这种美术教育模式在当今的学校美术教育中已被班级授课制取代,但在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基础的今天,也应重新探索师徒传承的教育模式。

第一篇:师承教育论文范文

现代学徒制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中医师承教育改革探索与实践

[摘要] 根据中医临床医师培养特点和名中医成才规律,在继承和发扬传统中医师带徒模式同时,通过借鉴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新理念和人才培养方案研制路径,解决中医师承教育缺乏标准化、系统化、规范化问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综合远程视频教学系统,解决中医师承教育时间、空间和师资限制问题。有效突破中医师承教育带教老师不足、培养标准不一、医院难以大规模接受临床见习生、学校教室与教学医院距离远、患者不愿在除主诊医生外暴露身体和病情等中医临床医师规模化培养的瓶颈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发展。

[关键词] 中医师承教育;现代学徒制;信息化教学;名中医工作室

[Key words] Master-apprentice education of TCM; Modern apprenticeship; Information-based teaching; Famous TCM practitioner's studio

中医师承教育亦称之为“中医师带徒”,最大特点是“师承”,老师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带学生,将中医临床诊疗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将教学与临床紧密结合,以中医临床诊疗为本,融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于一体,属于典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1]。师承教育不仅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还重视传统文化和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及高尚医德医风的培育。

1 推进中医师承教育的意义

几千年来,中医医师的培养以传统“师带徒”的师承授受方式为主。长期的实践和历代名医成才之路证明,师承教育是中医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为中医学的延续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2]。问卷调查研究表明,与现行院校教育主流的中医教育模式相比,师承教育形式培养的中医医师能更好的胜任中医临床工作。一些有经验的高水平老中医认为,从某些角度上来看,只有师承教育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中医临床医师[3]。因为中医脉诊、舌诊等四诊方法以及“针刺得气”等针灸技术,如果没有老师在临床过程中根据具体病例一对一指导,没有大量的临床经验积累,仅仅靠个人看书学习和体会非常难以掌握。2017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国家发展中医药师承教育,支持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中医医师、中药专业技术人员在业务活动中带徒授业”[4]。这使得中医师承教育具备了法律依据。将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写入法律,这也是比较少见的。201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了《关于深化中医药师承教育的指导意见》,要求“以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为统领,以解决中医药师承教育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为突破口,以中医药师承教育体系建设为重点,以中医药师承教育政策机制建立为支撑,进一步深化中医药师承教育,逐步建立健全中医药师承教育制度,为推进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和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因此可见,开展中医药师承教育势在必行。中医药师承教育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和有效途径,是一种符合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和中医药学术传承规律的独特教育模式。将传统“中医师带徒”融入到现代院校教育之中,深化中医药师承教育改革,按照现代医学教育学规律,构建系统的中医药师承教育培养体系,使其成为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有效模式,对提高中医人才培養质量有积极意义。

2 传统“中医师带徒”的不足

传统“中医师带徒”培养模式存在一些局限性[5]。一、建立在封建家族观念下的传统“师带徒”教育模式受限于一家一派的经验,学徒的知识架构和认知能力有限,临床思路一般比较狭隘,不利于临证能力的整体提升和综合素养培育。徒弟受老师的学术思想影响较大,加之容易先入为主,大多偏重一家之言,在学术思想上难以兼收并蓄、博采众方。还有极少数师傅缺乏海纳百川的胸怀,太过强调个人学术水平,过分鼓吹本人经验能力,从而限制徒弟的眼界和进取之心。二、没有统一的教学标准和技术规范。带教老师的理论水平和临床能力有高低,教学经验能力参差不齐,教学内容没有限制,教学方法没有规范,没有统一公认的评价标准,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师傅和徒弟都是随心所欲。因此,徒弟的临床能力水平整体提高受到限制,教学质量得不到控制,培养过程的重复性较差。三、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培养人数有限。一个师傅只能带三到五个徒弟,针对性较强但培养效率比较低,培养周期又很长,难以适应现代化大规模、规范性、开放性教学需求,难以满足社会对中医人才的大量需求。四、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化社会对医学生综合素质的需求。近现代以来,西方医学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同时也带来冲击和挑战。中医学若要持续发展,必须不断自我探索改革,发掘、传承、发展、创新并重,但传统“中医师带徒”生源质量高低不一且多为从医者,相关学科知识相对比较缺乏,更谈不上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会影响中医学的变革和发展。综上所述,探索一种既能发挥传统“中医师带徒”培养模式的特色优势又能避免其局限性的中医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非常有必要。

3 现代学徒制对中医传统师带徒的启示

近年来,职业教育掀起现代学徒制改革的热潮,逐渐成为了中国职业教育的特色模式。教育部2014年颁布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为现代学制改革指明了方向。2019年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总结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经验,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学校与企业合作培育人才的职业教育制度,突出系统设计,包括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管理、考试评价、学生教育管理等的科学设计[6-8],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而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9]。从而可以看出,现代学徒制既具有传统“师带徒”的特点,跟师学习,理实一体,注重实践,同时又具有院校教育的特点,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统一化,能有效弥补上述传统“师带徒”模式第一、二点的不足。

按照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规范程序,首先深入中医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行业企业调研、座谈,全面了解不同行业、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中医类专业人才需求情况,然后再根据职业岗位能力特点,制定科学的中医师承教育培养方案[10,11]。以《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和《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教高〔2017〕5号)为基本依据,加强高校与医院的合作机制体制建设,深入推进医教协同培养,根据中医临床人才成长规律和中医临床岗位的实际需要,学校和不同层次代表性医院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教学标准,编写特色教材,设计教学方案,组织实施教学和考核评价等。一般由学校承担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夯实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合作医院通过师承教育的形式,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中医临床技能训练,重点培养学生中医思维,实行校院协同育人、一体化育人[12]。

4 信息化教学技术在师承教育中的应用

中医师承教育和现代学徒制有一个共同的瓶颈问题,其难以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需要较小的师生比例和真实的学习场景。特别是性命攸关的医疗卫生工作,不像工业生产一样可以規模化发展、流水线式作业,同时医生、医院要把更多精力和资源用在防病治病上,难以大量开展“一对一、手把手”的教学。由于病人临床症状变化多端,医师水平参差不齐,难以实现统一、标准化的教学。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已成为高等院校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方向[13]。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7〕4号)“着力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适应信息化教学需要的专业课程体系,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的要求,学校在师承教育改革上创新性的运用网络视频教学系统,建立基于名中医工作室的远程视频教学平台,有效突破了师承教育和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的时空限制。特别是较好解决了师承教育带教老师不足、医院难以容纳太多实习生、患者不愿在除了主诊医生外的人前暴露身体和病情等中医临床医师规模化培养问题。

4.1 完善医教协同培养机制

打破现有教师编制和用工制度的束缚,校院一体建设和发展,完善学校与附属医院人员互聘共用机制,建立教师流动岗位。专业课教师与附属医院医生合二为一,实行一人双岗制度,教师既具备教师资格又具备医师资格,既承担教学工作又承担临床工作。学校专业课教师、附属医院医生均有教学任务和临床任务要求,教学和临床工作量均纳入年终绩效考核,并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和聘用的基本条件之一。在医院设立符合现代化信息教学要求的教学场室,教学设备与医院设备资源共享,临床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原则上都应在医院授课,理论与实践、教学与临床交互开展、一体进行[14]。

4.2 设立省市名中医工作室

名师才能出高徒,名中医是师承教育的关键要素,建设稳定的名中医资源是推进师承教育的基本条件。首先建设好、利用好学校的附属医院、临床医学院及教学医院、现有的省级名中医工作室和市级名中医工作室,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合理安排专家出诊时间。其次是在附属医院设立专门的名中医工作室,完善聘任机制、激励机制,在全省范围内聘请市级和省级名中医或确有专长的中医名家到工作室开展中医传承工作,一般要求二十年以上不间断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临床经验丰富,学术思想自成体系。学校根据名中医出诊时间及各自专长,合理安排课程,使名中医的出诊时间与教学内容有机衔接[15]。

4.3 建立远程视频教学系统

远程视频教学系统的一个终端是设在名中医工作室的“教学终端”,配备有多角智能拍摄系统、智能中医四诊仪、病历扫描系统等。另一个终端是设在教室和网络教学平台的“学习终端”,教室终端与多媒体教学系统连接,两个终端之间可以无障碍双向或单向通话;网络教学平台终端为手机等移动学习工具。远程视频教学平台系统将名中医工作室医师的诊疗过程完整、实时传输至学习终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观看医师诊治,并将一些特异性的诊疗活动、病例录制储存起来,剪接用于微课、网络在线课程的制作。一些特殊病例或老师计划重点讲解的病例,通过与网络联结的中医四诊仪收集患者的舌象、面色、脉象等病情资料,直观呈现给学生。省级以上名中医开展远程视频授课时,在教室的学习终端一般安排该名中医的师承制学生或熟悉该名中医的老师讲解诊疗思路、名中医的学术思想,穿插互动、病案讲解等。在网络教学平台学习终端,结合中医内、外、妇、儿科网络精品资源共享课,将相关教学内容的同步作业辅导、交互答疑、在线考试等糅合在系统中。但由于患者隐私保护的问题,病例的选择及网络教学平台学习终端的开放目前还有较多限制。

4.4 配套推进院校教育改革

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院校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师承教育的重点是提升学生的中医临床诊疗能力,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更加有效地提升中医临床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16]。因此,院校教育的课堂教学环节以中医专业课教学为抓手,以夯实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培养学生的辨证论治能力为目标,推进教学方法改革,促进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同时注重加强《内经选读》《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中医经典课程的学习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聘任省市名中医为中医经典课、中医临床课程的兼职教师,承担部分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沉淀学生的人文底蕴。

4.5 实行特色的混合式教学

名中医通过远程视频教学系统展示临床诊疗过程,课堂讲授中医经典,专题讲座传播个人学术经验,多途径强化学生的中医思维和临床能力。远程视频教学资源结合《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等多门网络资源共享课,促进学生在课外加强专业理论的学习。形成了趋于完善的医教协同培养机制、嵌入远程视频教学系统的精品资源共享课,推行学校医院融合、线上线下混合的特色中医师承教育教学模式。

5 小结

综上所述,在继承和发扬中医传统师承教育培养模式的同时,通过引入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新理念,较好解决了中医师承教育缺乏標准化、系统化、规范化的问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综合远程视频网络教学系统,创新性的解决了中医师承教育的时间、空间和师资限制等问题。同时,系统推进教学模式改革,一定程度上破解了中医临床人才规模化、优质化培养的瓶颈问题,探索了一种新的中医师承教育方式。

[参考文献]

[1] 孙越异,辛晓芸,刘娜. 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医师承研究概况与分析[J]. 中医杂志,2018,59(8):698-702.

[2] 魏丽芬,曹继刚,张子龙,等. 国医大师成才规律对卓越中医人才培养的启示[J]. 中医杂志,2019,60(2):178-180.

[3] 王朝阳,袁亮. 中医人才教育与培养模式的思考[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17):28-29.

[4] 李和伟,王启帆,付宇,等. 《中医药法》视角下有关中医师承教育的思考[J]. 中医杂志,2017,58(21):1882-1884,1890.

[5] 丁舟,钟石磊,邱昕,等. 当代中医传承教育模式研究[J].湖北中医杂志,2014,36(3):81-82.

[6] 赵永胜. 我国现代学徒制课程及课程体系的构建[J]. 教育探索,2019,34(1):43-48.

[7] 何端.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17):52-53.

[8] 赵鹏飞,李海东,张志,等. 广东特色现代学徒制实践探索与未来趋向[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9(20):5-12.

[9] 王东梅,王启龙.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体系:内涵、要素与特征[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9(3):19-24.

[10] 高梦君,胡文梅,贾爱明,等. 现代学徒制模式在医学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中的应用探索[J]. 中国现代医生,2016,54(15):123-125,129.

[11] 王蕾,车念聪,常景华,等. 基于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的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研究[J].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3(1):111-112,115.

[12] 潘伦,何坪,邓福忠,等. 专科层次现代“师带徒”中医师培养模式的构建[J]. 重庆医学,2019,48(1):170-172.

[13] 董飞红,翁宁.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运用“信息化”手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 17(22):84-86.

[14] 张贵锋,李力强,曾艺文,等. 基于现代学徒制和网络教学平台的中医针灸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 卫生职业教育,2016,34(2):5-7.

[15] 李力强,张贵锋,曾艺文,等. 基于名中医工作室的中医学专业学生师承教育改革探索与实践[J]. 继续医学教育,2016,30(7):19-21.

[16] 辛静.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等中医药院校内涵式发展路径研究[J]. 中医药导报,2018,24(14):131-133.

(收稿日期:2019-10-31)

作者:张贵锋 李力强 胡钰颖

第二篇:中国古代美术教育中的师承关系对当今美术教育的启示

摘 要:在中国漫长的美术教育发展中,中国传统美术教育对师承关系非常重视。师承关系不仅对中国画的继承和发扬有影响,而且也对培养实用性的工艺人才影响深远。这种美术教育模式在当今的学校美术教育中已被班级授课制取代,但在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基础的今天,也应重新探索师徒传承的教育模式。通过回顾古代师承关系的发展,并分析师徒传承模式与当代美术教育相辅相成的可行性,提出有效借鉴这种模式对培养当代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

关键词:师承关系;古代美术教育;模式

一、师徒传承模式的历史演进

师徒传承的教育模式自古以来就是传统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艺术手法之所以能留存至今,与这种美术教育模式有着很大的关系。在民俗学中,人们通常将“师徒规范”定义为一种行业风俗。许多行业都要求从业者经过专业的训练。这种技能的习得,需要通过两种途经,一种是家庭世代相传,一种是拜师学艺[1]。例如中国画、中国书法、中国民间美术的传承等。在先秦及两汉时期,美术教育的主要方法就是师徒传授制,这里的师徒制不仅有师父与徒弟的关系,还有一种是父子之间相传的方式,即儿子继承其父亲的技艺。在先秦的一些典籍中曾记载道:“工匠之子,莫不继事;而都国之民,安习其服。”底层社会的人民要培养实用性的工艺人才时,由于技艺特色十分重要,所涉及的技艺也比较复杂,一般孩子从小就开始培养,多采用师徒制模式,尤其以家族代代相传为主。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书画艺术的地位开始提高,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越来越追求精神生活,绘画题材划分也越来越细致,绘画风格各异。这一时期在中国传统美术教育中,是师徒传承模式的重要发展时期。例如王羲之与王献之的关系,王献之为王羲之第七子,幼时跟父亲学书法,后来又取法张芝。在绘画史上,卫协师于曹不兴,顾恺之又曾师于卫协,这种间接师徒传承的关系也影响了中国画的发展。苏拭把杜诗、颜字、韩文、吴画并提,为百代之师。由此可以得知,师徒传承中的师是可以“从众师”和“远于师”的,可以直接,也可以间接地受“师”之“训导”。[2]

到了隋唐时期,特别是唐朝,经济发展迅速,国力昌盛,对外交流频繁,吸收了很多外来艺术,各地名家聚集,相互借鉴交流。在山水画方面,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受到展子虔的影响。唐代还曾开办过官办工艺教育,聘用社会上技艺超群的师傅教授学徒,训练时间因技艺的难易程度而定。

五代两宋时期,出现了画院,但是并不影响师徒传承美术教育模式的发展,北宋时期的范宽画山水,初以荆浩、关仝、李成为师,后来才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南宋時期的马远,出身于绘画世家,幼年时期继承家学,长大后学习李唐画风,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这些画家的风格迥异,各有师承。

明清时期,师徒传承模式的现象更为繁荣,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画派,进入了一个全面总结、整合前人风格的时期。例如,吴门画派继承了元四家的文人画风,但与前人也有所变化,后成为别人之师,这便是先师古人而后又被后人学习。

综上所述,在中国漫长的美术教育发展中,中国传统美术教育对师承关系非常重视。在演进过程中虽然也出现了官办教育、画院等形式,但师徒传承仍占据着主导地位。

二、师徒传承模式对当今美术教育的启示

(一) 当今美术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传统美术教育中的师徒传承模式中,学生除了学习师父的技艺,还要学习师父的为人处世、文学素养等,强调人文素养的提升。古人在评价一幅画好坏的时候,常常将画品视为人品的映射,不仅看这幅画的画技如何,更重要的是透过一幅画能看出画家的文学修养、道德等品质。而当今的美术教育主要以技法为主,忽略了这些画面背后所包含的文化,导致有的学生在观画时,看到画中画的什么就是什么,看不到画面背后所隐含的深层内涵,这便是很多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学习画画的人一定要有丰富的文学修养,眼界开阔,博览群书,在学习师父经验的时候,不仅要学习师傅精湛的绘画技法,同时也不能忽略师父的优秀品格,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更有内涵。还有一方面便是书本中的知识学得太多,忽视了自己身边的文化。例如: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民间艺术,阜阳的剪纸、山西的面塑、天津的杨柳青年画等,学生对于这些文化的了解不是很多。因此,可以每学期安排几次课,请当地民间艺人来进行现场传授,这样不仅活跃了平日刻板的教学气氛,同时也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培养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师承教育模式也有其不利因素,对于优秀的因素我们要合理借鉴。古人在对待师承关系的时候也不是照搬照学,而是有所变通。例如:刘道醇在《宋朝名画评》中提到“师学舍短”,石涛在其著作《苦瓜和尚语录》中提到“有法必有化”。齐白石也曾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传统美术教育中的师徒传承教育模式如若不能合理学习,就可能形成狭隘的视野,缺乏创新意识。因此,我们要辩证地借鉴师徒传承这一教育模式。在学习老师优秀经验的同时,一定要有自己的见解,这样辩证的继承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个性。

(三)走进大自然,感悟生活的美

古往今来的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无一不是在生活中产生灵感。石涛曾提出的“搜尽奇峰打草稿”,便是主张画家们都到大自然中去搜集素材。例如:北宋时期的范宽,最初也是师古人,后来常年住在终南山等地,领悟山川的真貌,摆脱古人束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当今学校的美术教育也大都是在课堂中进行,很少去户外,学生单单听老师说、或者看老师做范画,可能感触并不深切,只有融入生活,融入自然,在大自然的美好山川中汲取营养,才能更好地理解老师在课堂上所教的基本技法。例如在中国画教学中,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在校园里、附近公园里让学生亲自去观察花草树木、鸟兽鱼虫的特征,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然后根据之前学习老师的基本技法便可进行创作了。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缓解其他课业带给他们的压力,还可在探索的过程中与同学交流、培养想象力、感悟大自然的美。

三、师徒传承模式融入中学美术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临摹、观察、记忆和写生相结合

古代师徒传承模式的教育中,具体的方法也有很多,例如临摹、观察、记忆和写生,其中在师父传授徒弟的时候大多采用让徒弟临摹的方式进行教学。秦祖云在《桐阴画诀》中提道:“画不师古,如夜行无烛,便无人路。”这说明,学习绘画之前需要先临摹古人的画,学习前辈的经验和一些基本的技法,认真观摩,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风格。五代时期的花鸟画家黄筌、黄居寀父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黄筌自幼聪慧,幼时师从刁光胤学画花鸟,后来又学习滕昌祐的蝉蝶,然后山水画学李升,学众家之长,又有自己的风格。他所画的《写生珍禽图》,便是用于他儿子黄居寀临摹学习所用。还有一本画谱,至今广为流传,它便是《芥子園画传》,明清时期,一些画家常常画一些步骤图之类的画方便其弟子临摹,这本画谱就介绍了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和流派,并循序渐进地画出很多细节步骤,很适合刚入门的学生去临摹学习。其他方面,师父也会口授一些绘画口诀让徒弟去记忆,帮助徒弟更好地吸收。临摹是传统绘画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其目的就在于训练学生以形成中国绘画的预成图式和表现模式[3]。因此,在当今美术教育中,我们可以借鉴这种模式的教学方法,编排课程的时候就按这个方向来安排,首先是临摹课程,选择一些优秀的画谱和经典作品去学习;其次是走出教室,走进自然去观察,然后回来继续临摹,这个时期的临摹便与以往不同,学生在临摹古人基础上会有自己的见解;等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方法与步骤,慢慢成熟起来,最后便是组织学生到户外写生。这样循序渐进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因材施教,开设第二课堂

在当今的美术教育中,仍是以班级授课制为主,国画的种类也很多,有花鸟、山水、人物等,每个学生喜欢的画种也不一样,并不能兼顾每个学生爱好。因此,学校便可以开设一些兴趣小组,让学生自己选择。当学生学习累了,可以到这些兴趣小组去画画,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缓解压力,还可以通过这种模式让学生提升自己的绘画技巧能力和人文素养。

四、结语

中国古代传统的师徒传承教育模式虽然已经在当今美术教育中不能完全适用,但它在古代美术教育历史演进中确实给我们留下很多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与吸收。在提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今天,要把这种模式与当今美术教育的主流班级授课制相互结合,使其弥补班级授课制的不足。因此我们要合理利用这一模式的优秀因素,提升当今美术教育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吴雯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的师徒传承制[D].华东师范大学, 2016.

[2]黄梦莹.美术教育中师承模式的发展及其影响[D].广西师范大学, 2014.

[3]田红岩.关于师徒传承美术教育模式的分析与借鉴[J].国画家, 2011,(02):69-70.

作者单位:

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作者:崔蓓

第三篇:李欧梵青年时期的学术师承

摘    要: 青年时期的李欧梵曾在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接受思想史学专业训练,受到史华慈、普实克和夏济安等学者的指导和影响。李欧梵的学术文风是浪漫的、散文化的,有着强烈的个人特色,亦有夏济安的影响。李欧梵青年时期学术成长之路径可以为后学带来启示。

关键词: 李欧梵    鲁迅    夏济安    普实克    海外汉学

作为海外学者,李欧梵先生最初以鲁迅研究为大陆学界所知。大约在1987年,李欧梵的专著《铁屋中的呐喊》英文版和他主编的论文集《鲁迅及其遗产》相继面世,仿佛一夜之间他变成了鲁迅专家。其实他的鲁迅研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他开始读《鲁迅全集》起到出版《铁屋中的呐喊》,经过了二十五年的时间。《铁屋中的呐喊》一书对鲁迅研究有开拓性的贡献,对当时大陆学界有启发作用。

李欧梵的童年适逢抗战时期,一家人颠沛流离,后随父母迁居台湾省。1961年,李欧梵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据同学白先勇回忆,他各门功课都很优秀。毕业后获得芝加哥大学国际关系专业的奖学金,后因钱存训先生的推荐,转学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师从费正清、史华慈教授。1970年,李欧梵完成了博士论文《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的写作主题与李欧梵的浪漫个性是相吻合的,读外文的青年好像特别容易和浪漫主义结缘,费正清教授曾称他为“Free Spirit”。博士毕业前夕,他向费正清教授申请去欧洲游学,追寻徐志摩在剑桥大学的足迹,没想到竟获许可,而且费教授帮助他得到去欧洲的奖学金,还给他写了三封介绍信。后来李欧梵把这段游历写成散文,发表在台湾地区的一本杂志上。《浪漫一代》从浪漫主义角度选取了诸多中国现代作家,对“五四”的浪漫精神和个人主义给予了精彩的诠释和分析,其中对苏曼殊、徐志摩、郭沫若和蒋光慈等作家的分析尤为精彩。对于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文学史有诸多说法,比如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等,《浪漫一代》的写作思路着眼于晚清和“五四”以来反传统的“主观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潮流。显然,李欧梵接受了他的老师普实克的观点。

一、现代文学之普实克

普实克教授(1906—1980),前捷克著名的汉学家,东方研究所所长,青年时期曾在德国、中国和日本等地求学,译有鲁迅的《呐喊》等,鲁迅曾应邀为其译本作序。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主观主义和个人主义》一文中,普实克认为:“主观主义、个人主义、悲观主义、生命的悲剧感及叛逆心理,甚至是自我毁灭的倾向,无疑是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至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爆发这段时期中国文学最显著的特点。”[1]并且以茅盾的《子夜》为佐证。在《子夜》中,雷参谋拿出一本破旧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献于吴少奶奶即他从前的恋人面前,书页里还夹着一朵枯萎的白玫瑰,以此表达他坚贞不渝的爱情。普实克从这个小说片段里看到当时革命青年如何在一本欧洲的浪漫主义名著里找到共鸣,这本名著要表达的正是个人主义、悲剧色彩、叛逆精神和厌世情绪。

李欧梵对普实克教授是充满感激和敬意的。李欧梵受的是历史专业训练,但一直对文学感兴趣。普实克的课程为他打开了一扇中国现代文学之门,他的学识和胸襟给李欧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课堂上谈到鲁迅、茅盾、郁达夫等作家,可是对不革命的徐志摩只字不提。学期结束,李欧梵故意提交了一份关于新月派的论文,没想到普实克非常欣赏,还细心地纠正了论文中关于徐悲鸿法文名字的错误。课余普实克还会邀请学生到宿舍里喝酒聊天,谈到法国绘画和中国古代的俗文学,谈到他和郑振铎的友谊,甚至私下里对学生说起他和夫人在法国时的浪漫时光,很有“布尔乔亚”的情调。

在《布拉格一日》的游记中,李欧梵曾回忆普实克对他的影响:“而我对于晚清文学和鲁迅的兴趣,大部分也是由他激发的。十多年来,我虽然在学术观点上和他分歧很大,但不得不承认他对我的影响是至为深远的,因为我研究的问题是他在课堂上首先提出来的,我不过继其衣钵而已,这和先师夏济安先生首先提出鲁迅的另一面,而我继之发挥的道理一样。”[2]

1979年,普实克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论文集在印地安纳大学由李欧梵编辑出版,在序言中他对普实克的研究成果做了总结:“他和夏志清一道,以其研究完成了具有纪念碑意义的任务,他不仅开拓并确立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学科规范,而且通过几十年来矢志不渝的教学和写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鼓舞了越来越多的年轻学者追随他的足迹,在这块尚未完全开发的沃土上发现新的、激动人心的领域。”[3]

二、鲁迅研究之夏济安

普实克是李欧梵发现中国现代文学的引路人,而贯穿李欧梵鲁迅研究始末的则是夏济安的影响。夏济安1916年生于江蘇吴县,1940年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英文系,之后曾短期任教于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新亚书院等校,1950年赴台大外文系任教,1959年离台赴美。1968年,夏济安对中国左翼文学运动的研究英文论文结集出版,即《黑暗的闸门》一书。

夏济安的学术思想也许还没有被中国现代文学领域充分发现和肯定,但它对李欧梵的治学形成了深刻的影响。在一篇专门回忆夏氏兄弟的文章《光明与黑暗之门——我对夏氏兄弟的敬意和感激》中,李欧梵对夏济安的开拓性研究成果《黑暗的闸门》一书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不止一次地谈到,他的鲁迅研究是在夏济安的基础上作了一点继往开来的工作。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鲁迅研究也难免受到当时政治思潮影响。夏济安的研究,有所超越。《铁屋中的呐喊》发扬其老师的观点,其中对《野草》的论述,可以说是全书写得最好的部分。夏济安曾对《野草》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它是“萌芽中的真正的诗:浸透着强烈的情感力度的形象,幽暗的闪光和奇异的线条时而流动时而停顿,正像熔化的金属尚未找到一个模子”。当然,他的研究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兼采众家之长,形成一己之说。

三、学术文体之追求

通观李欧梵的著作,行文没有说教的味道,没有理论包装的艰涩,事实上,他对各种理论做过深入的研究,比如新批评、结构主义、后现代等,但他没有把理论奉为圭臬,在与陈建华对谈结集的书中他说:“我直到现在为止,不相信任何理论,不管哪一种理论,都不能解决一切。”[4]比如阅读《浪漫一代》会是一种非常愉悦的经历,其中对徐志摩、苏曼殊等作家的描写引人入胜。译者王宏志曾这样评价此书:“自从中学以来所读过的新文学史论著太不浪漫了……《浪漫一代》竟然从林纾、苏曼殊说起,一直到郁达夫、徐志摩,都是那时候国内的新文学史著要隐埋或批评的对象,就是那些‘进步’作家,如郭沫若、萧军、萧红的讨论也是那么新颖新鲜,所以,读这本书时是深深感到震撼的。”[5]李欧梵的文风是浪漫的、散文化的,有着强烈的个人特色,或者说他的学术是浪漫的,正如他在求学期间承蒙导师费正清的允可,到欧洲追寻徐志摩的踪迹一样浪漫。

关于他的学术文体,李欧梵在《哈佛两教授——费正清、史华慈》一文中说:“我的英文学术文体,在有意无意之间,都是从这两位老师的文体学习衍变而来的。后来又加上夏济安和夏志清二师的文学笔法,经我多番吸引磨炼以后,都成了我的写作文体[6]。

在这段话后,他还举了很多名人,但是对他影响至深的应该首推夏济安。在回忆文章里,李欧梵评论说:“通观夏济安先生的著作,没有炫耀什么理论术语以至于破坏了他优雅的散文文风,或者损害了他原创性的洞见,出版四十年之后,这本著作的许多闪光点丝毫没有减退。”关于夏济安的文风,他举例说:“写最后一章《革命的前夜》的最后一节时,我不得不克制自己逐字抄录先生的两句话的念头,他用这两句为长长的《鲁迅与左联的解体》一章作结:‘10月17日他患了感冒,19日他便去世了。’我找不到其他同样简洁而感人的结尾了,因为对鲁迅这位置身于左翼内部斗争的资深作家所作的复杂而深刻的刻画,这是最后的点睛之笔。”从李欧梵的叙述里可以感受到夏济安文笔之精练,对比《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可以明显看出他们治学方法的一脉相承,他们的写作不经意地回避了理论术语的堆砌。

四、结语

杜甫诗云:“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李欧梵的早期学术训练,除了普实克、夏氏兄弟的影响外,还得益于诸多同事、朋友与老师,比如史華慈、费正清、韩南、埃里克等,此处不再一一详述。笔者曾在批评家李陀的新书分享会上求教关于李欧梵的话题,李陀对李欧梵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尤其称赞李欧梵的道德情操。作为海外学者,李欧梵在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的学术传承过程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参考文献:

[1][3](捷克)普实克,著.郭建玲,译.抒情与史诗——中国现代文学论集[M].上海:三联书店,2010.

[2]李欧梵.西潮的彼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4]李欧梵,陈建华.徘徊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M].上海:三联书店,2000.

[5]李欧梵,著.王宏志,等译.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6]许纪霖,宋宏,编.史华慈论中国[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作者:赵志

上一篇:神经病学论文范文下一篇:职业打假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