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承教学医案记录

2024-04-13

师承教学医案记录(精选2篇)

篇1:师承教学医案记录

镇江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

医案记录

姓 名:胡某 性 别: 女 年龄: 79岁 民 族:籍 贯:婚姻状况:已婚 初诊时间:2015.4.5 主 诉:间断性恶寒汗出多年,再发半月余。

现病史:每稍感风寒即觉畏寒,夜间汗出,常服一般治感冒药物如清热解毒口服液、感冒通等无效,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半月前因受凉再次出现上述症状,经输青霉素、清开灵注射液等无效。现症:恶寒,低热,夜间汗出,乏力。舌边尖红,舌苔厚腻微黄,脉弦紧。

既往史(药敏史):40年前曾患疟疾

辅助检查:体温37.5℃。血常规:WBC 5.2×109/L,N0.65,L0.35。

辨证分析:风寒袭表证

中医诊断:感冒(太阳少阳合病)西医诊断:病毒性感冒

治 法:和解少阳,解表温里。

方 药: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

柴胡15g,黄芩12g,桂枝10g,白芍15g,干姜10g,煅牡蛎30g,花粉15g,常山15g,茵陈20g,金银花20g,连翘20g,甘草10g。3剂,水煎服。

复 诊:目前精神尚可,服药平和,畏寒减轻,汗出减少,仍感乏力。舌尖红,苔厚腻微黄,脉弦细。以上方加黄芪30g,白术10g。3剂,水煎服。

心得体会:脾肺气虚,稍感风寒即觉畏寒,夜间汗出,低热,常服一般治感冒药物,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伴乏力明显。既往治疗大多为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之品,致使太阳之邪内陷,少阳枢机不利,又有内陷太阴之势。《伤寒论》原文提出:“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历代医家均认为该方是治疗少阳兼水饮的方剂。《伤寒论》中认为少阳为半表半里,是表里传变的枢机,不仅是表证传里的枢机,也是三阳病传入三阴的枢机。

签 名:

年 月 日 指导老师点评:

签 名:

年 月 日 镇江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

医案记录

姓 名:郭某 性 别: 女 年龄: 51岁 民 族:籍 贯:婚姻状况:已婚 初诊时间:2015.5.15 主 诉:咳嗽10余年,伴大便稀。

现病史:患者干咳,每至冬天发病,至春而愈。近半年加重,入秋即咳。到某西医医院就诊,西医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给予西药治疗,效果欠佳,故求治于中医。现症:干咳无痰,咽痒,大便稀,纳可,小便可。舌质红,苔白,脉弦 既往史(药敏史):既往有慢性阑尾炎病史。辅助检查:-

辨证分析:气阴两虚证 中医辨证:咳嗽(气阴两虚)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

治 法:益气养阴,宣肺止咳。

方 药:党参30g,麦冬10g,五味子12g,干姜15g,细辛4g,柴胡15g,黄芩10g,炙麻黄6g,附子6g,桂枝15g,白芍15g,炙甘草10g。15剂,水煎服。

复 诊:咳嗽明显改善,现遇冷咽痒,咳嗽无痰,纳可,二便调。舌淡,苔白,脉弦。以上方加桔梗12g、半夏12g。15剂,水煎服。

心得体会:内伤“咳嗽”一证,多因感冒迁延日久,脾肺气虚,肝阴血虚,致使土不生金,木火刑金,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作。本案辨治应该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患者患病日久,气阴耗伤。二是遇冷而发咽痒,为风邪犯肺之象。三是大便稀,为脾肾阳虚,清阳下陷之证;舌质红,脉弦,为木郁化热所致。故在益气养阴的基础上,加入疏风(肝)宣肺、温补脾阳之品。签 名:

年 月 日

指导老师点评:

签 名:

年 月 日 镇江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

医案记录

姓 名:梁某 性 别: 男 年龄: 47岁

民 族:籍 贯:婚姻状况:已婚 初诊时间:2015.5.20 主 诉:气喘10年余,加重2年。

现病史:患者于10年前出现咳嗽、气喘症状,晨起吸烟后症状加重,伴咳嗽、吐白痰,未予治疗。近2年症状日渐加重,遂来诊。现症:阵发性咳嗽、气喘,吐白痰,鼻塞,活动后气喘加剧,心慌、胸闷,饮食尚可,便溏,一日3~4次。舌质暗,舌苔黄腻,脉细数。

既往史(药敏史):对橡胶、冷空气过敏

辅助检查:心电图提示:①窦性心动过速:心率103次/分;②侧壁及下壁缺血,T波改变。胸片提示:支气管炎性改变(肺纹理增粗,模糊,肺中下野点状阴影)。辨证分析:外寒内饮证 中医辨证:咳嗽 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

治 法:外散风寒,内温化饮。

方 药:小青龙汤合生脉散加味 炙麻黄6g,桂枝15g,炙甘草10g,干姜12g,细辛3g,五味子10g,白芍15g,党参30g,麦冬10g,陈皮20g,杏仁10g,附子6g,茯苓30g,厚朴20g,白芥子12g,苏子15g,莱菔子15g,柴胡15g,黄芩12g,生姜30g。6剂,水煎服。复 诊:咳喘明显减轻,活动后仍有气喘,大便稀薄,1日2~3次。舌质红,舌苔腻,脉细数。上方炙麻黄9g、干姜18g、附子9g、黄芩10g,加入白僵蚕15g、白术10g。6剂,水煎服。

心得体会 本案为气阴两虚之咳嗽、喘证。患者先天不足,肺脾气虚,脾阳不足,脾失健运,痰浊内生,肺气失宣,气津失布,痰浊更盛,上阻肺气,肃降失常,发为喘促。久咳肺虚,久病及肾,肾不纳气,则喘促亦甚。肺卫气虚,无力御邪,遇冷风及烟雾刺激则咳嗽、气喘、鼻塞;气阴两虚,心失血养,则活动后气喘加重、心慌、胸闷;脾虚湿盛,则大便溏薄。治疗上以宣肺散邪,温补脾肾,止咳平喘。

签名

年 月 日 指导老师点评:

签 名:

年 月 日 镇江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

医案记录

姓 名:赵某 性 别:女 年龄: 43岁

民 族:籍 贯:婚姻状况:已婚 初诊时间:2015.6.14 主 诉:哮喘10年余,加重1个月。

现病史:哮喘10年余,每遇感冒发作,1个月前因受凉后致发热、哮喘,经西药治疗无效,遂来诊。现症:发热,体温36.8℃,哮喘(遇刺激性气体),鼻塞,流泪,打喷嚏(早晨),口干欲饮,目赤肿痛,恶心。舌质暗红,苔黄腻,脉细数。既往史(药敏史):-辅助检查:-辨证分析:肺脾两虚证

中医辨证:哮病(脾肺气虚)肺失宣降,肝经郁热。西医诊断:支气管哮喘。

治 法:温补脾肺,疏肝清热。

方 药:桂枝15g,白芍15g,炙甘草6g,杏仁10g,苏叶15g,葛根30g,青蒿20g,鳖甲15g,生地黄20g,牡丹皮15g,知母15g,黄芩15g,川芎20g,当归15g,柴胡15g,党参20g,麦冬10g,五味子15g,干姜20g,茯苓30g,细辛3g,炙麻黄6g,附子3g,青葙子30g,生姜30g。3剂,水煎服。

复 诊:服上方发热退,头昏、流涕、打喷嚏明显改善,目赤肿痛有所减轻。现仍哮喘(每遇刺激气体发作),平素受凉感冒发作,微鼻塞流涕。舌质红,苔黄厚腻,脉缓细数。患者发热止,故去青蒿、鳖甲、知母、当归、川芎。仍目赤肿痛,故加入茺蔚子30g、决明子30g。仍哮喘,加入厚朴15g、苏子15g,化湿消痰、理气平喘。4剂,水煎服。

心得体会 “哮喘”一证,多因外邪入侵、饮食不当等原因造成痰阻气道,肺失宣降所致。本案辨证注意三点:一是患者因外感风寒致肺气失宣,鼻塞,流清涕;二是寒邪阻滞经络,营卫受伤,郁而化热,故发热、目赤、咽痛,木郁克土则胃气上逆而恶心;三是伏痰遇感引触,邪气触动停积之痰,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痰气壅塞于气道,气道狭窄挛急,通畅不利,肺气宣降失常,痰气相互搏 而致痰鸣有声。签名

年 月 日 指导老师点评:

签 名:

年 月 日

镇江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

医案记录

姓 名:范某 性 别:女 年龄: 39岁

民 族:籍 贯:婚姻状况:已婚 初诊时间:2015.6.14 主 诉:胃脘部嘈杂疼痛3年,加重1个月。

现病史:胃脘部嘈杂不适、闷胀疼痛,烧心,心烦,口干,口苦,头晕,大便基本正常,嗳气频频,纳差,大便正常。病人性情急躁,上腹部无压痛。舌红,苔白厚腻、中间微黄,脉弦。

既往史(药敏史):胃镜提示:胆汁反流性胃炎。辅助检查:-辨证分析:胆胃不和证

中医辨证:胃脘痛(胆胃不和)。西医诊断:胆汁反流性胃炎。

治 法:清胆和胃。

方 药:桂柴胡20g,黄芩15g,半夏15g,黄连12g,吴茱萸3g,白芍20g,连翘20g,茵陈20g,乌贼骨20g,焦三仙各20g。3剂,水煎服。医嘱:忌食生冷及辛辣食物,调情志。复 诊:病人服药3剂,自觉胃脘嘈杂不适减轻,纳食增加,嗳气减少,余症同前。舌红,苔白腻,脉弦。处方对症,上方加枳实10g以加强疏肝理气之效。6剂,水煎服。

心得体会 本病案因患者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木郁化热,横克中土,导致脾胃升降纳运失常,而出现一系列脾胃失和的症状,故本病案症状在脾胃,实因肝胆木郁横乘中土而为,治当清疏肝胆,和胃降逆。故用小柴胡为少阳经之主方,实为肝胆与脾胃同治,具有清疏肝胆,健脾和;另配左金丸为《丹溪心法》治疗肝火犯胃证的代表方,黄连、吴茱萸相配,一则清泻肝火,二则降逆止呕。诸药合用,可使肝胆疏利,脾胃调和则诸症自除。早期以嘈杂湿热征象为主,故用乌贼骨收敛制酸,待嘈杂好转,去乌贼骨,加党参使邪去后脾胃得复,寓补于清疏之中,使补虚而不腻滞。

签名

年 月 日 指导老师点评:

签 名:

年 月 日

镇江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

医案记录

姓 名:张某 性 别:男 年龄: 45岁

民 族:籍 贯:婚姻状况:已婚 初诊时间:2015.7.17 主 诉:胃胀不舒3个月。

现病史:自觉胃胀不舒,胃镜诊为“胃部幽门水肿”。服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及其他中药,多方求医无效遂来诊。现症:胃胀,大便可,小便黄,右侧胁肋部闷痛,饥饿时伴耳胀,耳鸣,耳干。舌淡,苔白,脉弦。既往史(药敏史): 辅助检查:-辨证分析:寒热互结 中医辨证:胃痞 西医诊断:胃部幽门水肿

治 法:清疏肝胆,温补三阴。

方 药:柴胡20g,黄芩12g,牡丹皮15g,栀子20g,桂枝20g,赤芍20g,白芍40g,炙甘草20g,茯苓20g,鳖甲15g,泽泻20g,白术10g,附子10g,丹参20g,檀香10g,砂仁10g,党参15g,干姜15g,桃仁10g,蒲黄15g,五灵脂15g,炙麻黄10g,细辛5g,生姜30g。6剂,水煎服。

复 诊:胃胀、耳胀减轻,大便稀,每日2次,小便黄,眼睛时感模糊。舌质淡,苔白,脉弦滑。上方去砂仁、檀香,加茵陈30g。6剂,水煎服

心得体会 本案辨治应该注意两点:一是患者胃胀及右胁部闷痛,为肝胆郁热,横逆犯胃,胃纳脾化失职,故脘胀痞满,肝木横克脾土;二是患者伴耳胀,耳鸣,眼干,为肝火上炎所致,暗耗肝血继而出肝经阴虚而耳鸣、眼干。方选清胆和胃汤加减。方中柴胡、桂枝、鳖甲、白芍、黄芩入肝胆疏木达郁;茯苓、甘草健脾脾培土,渗湿化痰

签名

年 月 日

指导老师点评:

签 名:

年 月 日 镇江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

医案记录

姓 名:孔某 性 别:男 年龄:40岁

民 族:籍 贯:婚姻状况:已婚

主诉:呕吐2个月。初诊:不明原因出现呕吐,饮酒后加重。曾服多种中西药,效果欠佳,后经人介绍遂来诊。现症:呕吐,口干苦,嗳气,大便可。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中医辨证:呕吐(肝胆湿热)西医诊断:慢性胆囊炎。治法:清疏肝胆、温中健脾。

处方:小柴胡汤加减。柴胡12g,黄芩10g,党参20g,半夏12g,炙甘草6g,桂枝12g,白芍10g,干姜6g,青蒿10g,竹茹12g,生姜15g。6剂,水煎服。

二诊:服上方呕吐止,现仍嗳气,胃脘胀满,昨日受凉感冒,鼻塞,流清涕。舌淡红,苔黄腻,脉弦数。上方加苏叶10g,焦三仙各10g。6剂,水煎服。后随访胃胀止,感冒愈,呕吐无复发,已停药。心得体会 :“呕吐”一证多由饮食不慎、外感六淫、情志不调等原因引起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但本案辨证应注意三点:一是患者口干、口苦、舌质红、苔黄腻均为肝胆热邪,经气不利,郁而化热,胆火上炎所致;二是胆热犯胃,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故默默不欲饮食而喜呕。证属胆胃不和,方选小柴胡汤加减。方中柴胡苦平,入肝胆经,透泄少阳之邪,并能疏泄气机之郁滞,使少阳半表之邪得以疏散。黄芩苦寒,清泄少阳半里之热。柴胡、黄芩、桂枝、白芍使木得以舒、热得以清、体得以补,则肝胆疏泄功能正常。胆气犯胃,胃失和降,佐以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干姜、炙甘草温中健脾。青蒿、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二诊患者感冒加入苏叶,散寒解表;胃胀不舒加入焦三仙,健脾开胃,行气消食。诸药合用,肝木条达,脾升胃降,而诸症自愈。

签名

年 月 日

指导老师点评:

签 名:

年 月 日

镇江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

医案记录

姓 名:金某 性 别:女 年龄:50岁

民 族:籍 贯:婚姻状况:已婚

主诉:腹泻伴胸脘部疼痛半年余。

初诊:半年前因饮食生冷后引起腹泻,水样便,伴腹痛,无下坠,日行七八次,不伴脓血,服黄连素片后,减至每日五六次,后逐渐出现下坠,大便伴白色黏液,胸脘部疼痛、纳差、消瘦、乏力气短,结肠镜提示溃疡性结肠炎。多方求治无效(曾用激素),近日加重。现症:腹泻,水样便,伴腹痛下坠,日行七八次,不伴脓血,伴白色黏液,胸脘部疼痛、纳差、消瘦、乏力气短。舌质暗苔白腻,脉弦细沉。大便常规:白细胞++++,红细胞++。

中医辨证:泄泻(肝脾肾功能失调)。西医诊断:溃疡性结肠炎。治法:疏利肝胆,健脾温肾。处方:方拟小柴胡汤合黄土汤加减。

柴胡15g,黄芩10g,党参20g,半夏20g,陈皮20g,木香15g,生地黄20g,阿胶2g,白术12g,附子12g,罂粟壳4g,炙甘草10g,灶心土30g。6剂,水煎服。医嘱:忌食辛辣。

二诊:病人服上方6剂,大便减为每日4次,精神好转,胸脘部疼痛减轻,但仍食欲不振,乏力,气短,余无特殊不适。舌质暗,苔薄白腻,脉弦细。证属肝经郁热,脾湿肾寒,治仍宜清疏肝胆,健脾祛湿,温肾祛寒。上方加延胡索20g。6剂,水煎服。

心得体会:本病腹泻是因足三阴功能失调,且以太阴脾虚失统为主所引起。脾土虚弱,一则不能培木则厥阴肝经化燥而生热,二则无力制水则少阴肾阳衰微而水寒,如此形成寒水侮土而木郁克土,脾受水侮而木贼是导致脾虚失运而泄泻的根本原因。故此时非培土补中则脾不运,非温脾暖肾则寒不除,非养血调木则热不解。治宜温脾暖肾,疏肝养血。经方小柴胡汤是医治足少阳胆经功能失调的代表方剂。运用小柴胡汤化裁可治疗许多胃肠道病证,本病案症状在脾胃肠道,实因肝胆木郁横乘脾土,土不制水,寒水侮土。治以疏利肝胆,健脾温肾。故用小柴胡疏利和解,肝胆与脾胃同治。

签名

年 月 日

指导老师点评:

签 名:

年 月 日 镇江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

医案记录

姓 名:宋某 性 别:女 年龄:44岁

民 族:籍 贯:婚姻状况:已婚

主诉:右下腹胀肿块2年余。

初诊: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部满胀,下腹部肿块,经输液后症状减轻。近期症状加重,经人介绍,遂来诊。现症:腹胀,畏食生冷,下腹部及阑尾部硬块,平素畏风,双手中指关节郁胀,胸闷。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数。有胆囊炎、阑尾炎、过敏性鼻炎病史。

中医辨证:积聚(肝脾不和)。西医诊断:肠胃功能紊乱。治法:逐痰祛湿,温经通络。处方:大建中汤加减。

花椒6g,干姜10g,党参15g,薏苡仁30g,附子3g,败酱草30g,麦冬10g,五味子10g,柴胡15g,黄芩15g,桂枝15g,白芍15g,炙甘草10g,小茴香15g,黄连10g,当归15g,通草15g,细辛3g,丹皮15g,生地15g。6剂,水煎服。

二诊:2009年9月8日。胸闷已愈,阑尾部硬块消失,现感阑尾部与脐部发硬,服药后仍腹胀,面色有光泽。自述畏风减轻,下肢冷感减轻,遇季节变化及咸食后手指中指关节郁胀,二便正常,睡眠可。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数。上方干姜加至15g,加大温中健脾力度。6剂,水煎服。

心得体会:本案辨证应注意三点:一是患者平素畏食生冷,腹部肿块,时消时起,脾胃虚寒,运化失健,水谷精微不布,食滞、湿浊、痰气交阻,气机壅结,而为积聚证。二是患者脉弦数,为土虚不能培木,肝血虚累及于心,而见胸闷。《伤寒论》云:“阳明病,腹中寒痛,呕不能食,有物突起,如见头足,痛不可近者,大建中汤主之。”故方选大建中汤。方中花椒味辛性热,温脾胃,助命火,散寒除湿;干姜温中散寒,助花椒建中阳,散逆气,止痛平呕。党参健脾和胃。柴胡、黄芩、桂枝、白芍疏肝,清肝,补肝。生脉饮益气养心定悸。薏苡附子败酱草,健脾温肾,清热祛湿排脓。当归四逆汤温经散寒、养血通脉,治疗手指肿胀。诸药合用,气机调畅,方获佳效。

签名

年 月 日

指导老师点评:

签 名:

年 月 日

镇江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

医案记录

姓 名:张 性 别:女 年龄:48岁

民 族:籍 贯:婚姻状况:已婚

主诉:头痛10年余,加重1个月。初诊:偏头痛(右侧)10年余,加重1个月。遇冷热刺激则头痛发作,常服西药止痛片,效果欠佳,遂来诊。现头痛,遇冷热刺激则头痛发作,眼干涩痛,耳痒,口苦,睡眠欠佳。舌质暗,舌苔白润,脉弦缓。既往史:①慢性胃炎史;②过敏性鼻炎(花粉,尘螨及油漆过敏史);③2006年5月查出卵巢囊肿。

中医辨证:头痛(肝胆郁热)。西医诊断:血管神经性头痛。

治法:温经散寒,清疏肝胆,疏络止痛。处方:温经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

当归15g,白芍40g,桂枝12g,吴茱萸10g,川芎30g,干姜10g,党参15g,炙甘草15g,柴胡15g,黄芩12g,葛根30g,煅龙牡各20g,炙麻黄6g,附子3g,细辛4g,白芷6g。3剂,水煎服。医嘱:慎食辛辣刺激食物,避风寒,慎起居。

二诊:服药后病情好转,头痛减轻,上火症状减轻,活动后少腹痛,睡眠欠佳,白带量多、有血丝出现,食纳可,大便可,小便黄。舌质暗,舌苔白,脉弦缓。处方:柴胡15g,黄芩12g,炙甘草15g,赤白芍各15g,当归15g,川芎30g,黑干姜10g,葛根30g,桑白皮15g,丹皮15g,栀子20g,桂枝12g,生龙牡各20g,茯苓30g,桃仁10g,炙麻黄6g,附子3g,细辛4g,吴茱萸10g,党参15g,阿胶10g,麦冬10g。6剂,水煎服。心得体会:患者偏头痛部位在头之两侧,属于少阳头痛。且患者有眼涩、耳痒等肝胆经热邪上扰清窍的症状,故属于肝阳头痛。肝郁化火,暗耗阴血,风阳上扰清窍发为头痛。证属冲任虚损,肝胆郁热,瘀血阻滞。方选温经汤加减。吴茱萸性辛苦热,归肝、脾、胃、肾,伍桂枝辛温入肝以散肝经之寒邪,解肝气之郁滞,治疗头痛;伍柴胡、黄芩、当归、川芎、阿胶、白芍,清肝、疏肝、补肝、敛肝。炙麻黄、附子、细辛温经通络止痛。党参、生姜、炙甘草入太阴补中益气,使脾阳壮而气血生化有源。升麻、石膏、谷精草、栀子、黄连清热泻火,清利头目,眼干痒自止。诸药合用,经络疏通,则头痛愈。

签名

年 月 日

指导老师点评:

签 名:

年 月 日

镇江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

医案记录

姓 名:许某 性 别:女 年龄:40岁

民 族:籍 贯:婚姻状况:已婚

主诉:眩晕头痛1年。

初诊:眩晕、头痛1年,发病前因洗头受风寒而致头痛,经西药治疗,有所减轻,但始终不愈。近两日因情志不舒致头痛,头晕,睡眠欠佳,心慌,口苦。现症:眩晕、头痛,睡眠欠佳,心慌,口苦,心烦,表情痛苦。舌淡苔薄黄,脉缓。血压正常。

中医辨证:眩晕(水寒土湿,木郁风动)

治法:温阳利水,清疏肝木。

处方:真武汤合小柴胡汤。

茯苓30g,泽泻20g,白术10g,附子6g,柴胡15g,黄芩15g,桂枝15g,白芍30g,炙甘草10g,枳壳15g,生龙牡各30g,夜交藤30g,益母草30g,豨莶草30g,夏枯草30g,珍珠母30g,怀牛膝20g,川芎30g,龟板10g,党参10g,麦冬10g,五味子15g,细辛3g,生姜30g。6剂,水煎服。

二诊:服上方,头晕头痛诸症减轻,睡眠正常。停药1个月,现头晕微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沉缓。予原方继用。

心得体会:眩晕一证,多由情志、饮食、体虚年高等多种因素,使肝风内动,脑失所养所致。本案的特点有二:一是患者因情志不舒,而致肝失条达,木郁化火,气血瘀滞,则头痛,口苦,睡眠欠佳,心慌。二是木郁克土,土不制水,肾水虚寒,水不生木,木郁风动,则眩晕。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治宜温阳利水,清疏肝木。方选真武汤温阳行水,健脾补肝。小柴胡汤疏肝解郁,清心除烦。因肾脾寒湿,致水不生木,土不培木,则木郁风动,伍三草益母汤(益母草、豨莶草、夏枯草、珍珠母),疏肝清风。

签名

年 月 日

指导老师点评:

签 名:

年 月 日

镇江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

医案记录

姓 名:刘某 性 别:女 年龄:46岁

民 族:籍 贯:婚姻状况:已婚

主诉:胁痛半年余。

初诊:半年前因劳累后出现右胁下时发隐痛,睡眠不安,多梦,晨起全身困乏。门诊给予知柏地黄丸,无明显效果。现右胁下时发隐痛,伴全身困乏,小便失禁,劳累后双眼肿胀、睡眠不安、多梦,口干,饮食、小便正常,大便干。舌红,苔黄腻,脉弦细。

中医辨证:胁痛(肝胆火旺)。治法:清疏肝胆,温补三阴。处方:小柴胡汤加减。

柴胡15g,黄芩15g,党参15g,麦冬10g,五味子15g,桂枝15g,白芍30g,炙甘草15g,生龙牡各30g,夜交藤30g,丹皮15g,生地15g,茯苓20g,泽泻20g,干姜10g,附子3g,黄芪20g,升麻6g,大黄5g,细辛3g。6剂,水煎服。医嘱:慎食辛辣凉食,畅情志,勿过劳。

二诊:服上方睡眠好,多梦症状消失,右胁隐胀痛,口干苦黏,晨起口中有味,饮食正常,时有小便失控,大便正常,月经不调。舌质淡、边有齿痕,苔白腻。患者睡眠好转,去养心安神、滋阴潜阳之夜交藤、煅牡蛎。仍胁痛,加入疏肝理气止痛之延胡索、川楝子,温经通络之麻黄附子细辛汤。处方:柴胡15g,黄芩15g,桂枝15g,白芍30g,炙甘草15g,党参10g,枳实20g,川芎15g,香附15g,炙麻黄6g,附子3g,细辛3g,丹皮15g,栀子15g,延胡索15g,川楝子15g,黄芪20g,升麻6g。6剂,水煎服。

心得体会: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其支者,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邪在少阳,经气不利,郁而化热,胆火上炎,而致胸胁苦满。足少阳胆属甲木,化气于相火,少阳相火上扰则多梦,内传阳明而化热,则大便干。全身困乏、口干、小便失禁,为脾肾阳虚,全身气机失调,清阳不升,不能濡养全身脏腑所致。治宜清疏肝胆,温补三阴。方选小柴胡汤,方中柴胡、黄芩、丹皮疏散肝胆郁结之气,清泻肝经。

签名

年 月 日

指导老师点评:

签 名:

年 月 日

镇江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

医案记录

姓 名:王某 性 别:男 年龄:25岁

民 族:籍 贯:婚姻状况:已婚

主诉:右胁胃脘部不适2年余,加重半个月。

初诊:2年前饮酒及劳累后出现胃脘及右胁不适(憋闷隐痛),乏力,食后尤甚,无泛酸烧心,常服香砂六君子丸等药无明显效果。当时查乙肝“两对半”及肝功能(具体不详),诊为乙肝。此次劳累后上述症状加重。现症:右胁胃脘不适(憋闷隐痛),食后尤甚,乏力,纳差,腹胀,嗳气,无泛酸烧心,精神不振,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舌质淡红,苔白腻微黄,脉弦细。乙肝标志物HBsAg、抗HBc阳性。肝功能SB0.4mg/ml,SGPT26U,SGOT36U。B超提示:慢性胆囊炎。

中医辨证:①胁痛(肝脾不和);②胃痛(胆胃不和)。西医诊断:慢性胆囊炎。治法:疏利肝胆,和胃消痞。

处方:小柴胡汤合半夏泻心汤、枳实消痞丸加减。柴胡20g,黄芩15g,半夏12g,党参20g,干姜12g,黄连10g,白术12g,茯苓30g,厚朴15g,焦三仙各20g,枳实15g,炙甘草10g。3剂,水煎服,日分3次服。

二诊:胃脘憋闷隐痛等症状减轻,仍食少乏力,二便正常。舌质淡红,舌苔白腻微黄,脉弦细。仍属肝胆与脾胃不和,宜疏利肝胆,和胃消痞。继服上方。3剂,水煎服,日分3次服。

心得体会:本病案胸部及胃脘部憋闷隐痛久治不愈,并有右胁不适,问其治疗多为健脾和胃之品而效果欠佳。胃痛之病属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常规治疗不效必然病机复杂。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其支者,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邪在少阳,经气不利,郁而化热,胆火上炎,而致胸胁苦满。此病人病因饮酒及劳累而加重,劳累伤气,酒伤肝胆且生湿热,导致肝胆郁滞,郁而化热,横逆侵犯脾胃,运化失常,升降失司而出现上述诸症。

签名

年 月 日

指导老师点评:

签 名:

年 月 日

镇江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

医案记录

姓 名:华某 性 别:女 年龄:45岁

民 族:籍 贯:婚姻状况:已婚

主诉:失眠半年,加重1个月。

初诊:发病前月经淋沥不尽,服中药西药消炎后,月经止,继而出现失眠多梦,全身乏力,到某医院,给予安眠类药物,未服用,感觉异常痛苦,遂来诊。现失眠,多梦,月经淋沥,全身乏力,自汗出,饮食二便尚可,表情抑郁,形体正常,面色微黄。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薄黄,脉弦细。

中医辨证:不寐(心肝阴虚火旺)。西医诊断:失眠。

治法:清补心肝,养血安神。处方:清木安神汤加减。

党参15g,麦冬10g,五味子15g,柴胡15g,黄芩15g,桂枝15g,白芍15g,炙甘草6g,生龙牡各30g,夜交藤30g,当归15g,川芎20g,干姜6g,半夏10g,葛根30g,桑白皮15g。6剂,水煎服。医嘱:慎食辛辣凉食,畅情志,勿过劳。

二诊:服上方睡眠恢复正常,饮食二便可,夜间偶醒,多梦,口唇干。舌红苔黄,脉沉缓。上方加黄连6g。6剂,水煎服。

心得体会:

本病案乃因月经不调所致失眠,“调经不离肝脾”,病因肝脾功能失调,脾不统血、肝不藏血致月经淋沥,肝血亏虚,木郁化火,母病及子,一则心失血养,二则肝火扰心,终致失眠。本案辨证应注意两点:一是患者本月经淋沥,气血不足,后因服多种清热泻火类药物更伤人体正气,造成体内阴血不足,血不养心,心神不安而不寐。正如《景岳全书》云:“无邪而不寐者,必营气不足也,营主血,血虚则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二是舌质红、苔黄为肝经热盛。证属心肝阴虚火旺。治宜清泻心肝,益气养阴。方选清木安神汤加减。方中柴胡、黄芩疏木达郁,清泻肝经热邪。当归、川芎、桂枝、白芍滋肝阴,补肝血,疏肝滞。配伍生脉散益气养阴止汗。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故以党参、干姜、炙甘草健脾益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生龙牡、夜交藤滋阴潜阳,养心安神。诸药合用,郁火得清,气阴得复,心血得养,神有所藏,而诸症自愈。

签名

年 月 日

指导老师点评:

签 名:

年 月 日 镇江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

医案记录

姓 名:李某 性 别:男 年龄:68岁

民 族:籍 贯:婚姻状况:已婚

主诉:心悸胸闷6年,加重1周。

初诊:患者6年前出现心悸胸闷等症状,于某医院诊断为“冠心病”,平素服用通心络胶囊,病情稳定。2年前体质渐弱,易患感冒,每年感冒次数较多,且恢复时间较长,近日感冒后出现心悸、胸闷,感冒痊愈后余症不解,遂来诊。现症:夜晚心悸、胸闷,自汗出,头晕,腰腹部自觉发凉,口中涩,大便不调。舌质暗,苔白腻,脉弦缓。

中医辨证:心悸(气阴两虚)。西医诊断:冠心病。

治法:益气养阴,温补三阴。处方:生脉散合小柴胡汤加减。

党参20g,麦冬10g,五味子10g,柴胡15g,黄芩10g,桂枝15g,白芍30g,炙甘草15g,生龙牡各30g,益母草30g,丹参20g,檀香10g,砂仁6g,白术10g,干姜12g,附子6g,生地15g,酸枣仁30g,阿胶10g,陈皮15g,杏仁10g。3剂,水煎服。

二诊:患者自觉全身有冷感,夜间睡觉时心慌,口中涩,口干喜饮。舌暗,苔黄腻,脉弦滑。处方:党参20g,麦冬10g,五味子10g,苏叶15g,玉竹15g,苦参15g,柴胡15g,黄芩12g,炙甘草10g,白芍20g,当归15g,川芎20g,干姜12g,葛根30g,桑白皮15g,桂枝20g,生龙牡各30g,炙麻黄6g,附子6g,细辛3g。6剂,水煎服。

心得体会:患者年老体弱,脏腑亏虚,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生长之气不足,以致气阴两虚。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不能化生气血,肝血不足,不能灌心,则心失所主,血脉失充;气弱不足,则鼓动无力,血行迟缓,心脉不畅,加之感受寒邪,寒性凝滞,痹阻心阳,故胸闷。夜间阴盛,故常于夜间发作;心脉痹阻,心失所养则心悸;脾气虚弱,土不生金,肺卫不固,则表疏自汗出;肝肾阴虚,肝风内动,则头目眩晕;脾主运化,肾主行水,脾肾虚寒,水寒土湿,则腰腹部自觉发凉;脾虚肝郁,肝脾不和,则大便干稀不调。故本案为肝脾肾功能失调而致气阴两虚之心悸。

签名

年 月 日 指导老师点评:

签 名:

年 月 日 镇江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

医案记录

姓 名:徐某 性 别:男 年龄:56岁

民 族:籍 贯:婚姻状况:已婚

主诉:双下肢水肿4年,加重2周。

初诊:患者4年前出现双下肢水肿,西医院诊断为 “急性肾炎”,服中药7剂而愈。近2周因工作劳累,经常熬夜,出现双下肢水肿,经西医输液消炎治疗5天,症状缓解,但停药后复发,遂来诊。现双下肢凹陷性水肿,双腿沉困,自觉乏力,饮食、二便尚可,形体消瘦,面色晦暗无华。舌质暗,苔白,脉结代。

中医辨证:水肿(脾肾阳虚)。西医诊断:慢性肾炎。治法:温阳化气行水。处方:真武汤加减。

茯苓30g,泽泻20g,白术10g,白芍30g,附子6g,桂枝15g,党参20g,麦冬10g,五味子10g,炙麻黄6g,细辛3g,羌活20g,柴胡15g,黄芩10g,炙甘草10g,干姜6g,升麻10g,黄芪30g,当归15g,陈皮15g,怀牛膝20g,生姜30g。4剂,水煎服。

二诊:药后下肢浮肿减轻,双腿困痛减轻,睡眠欠佳,时发右胁下隐痛。舌暗,苔白,脉结代。上方减炙麻黄至3g、白芍至15g,去羌活、当归、陈皮,加附子3g、黄芩2g、苦参20g、生龙牡各30g、生姜30g。6剂,水煎服。

心得体会:本案为脾肾阳虚之水肿。患者长期饥饱不调,脾气亏损,脾失健运,运输无权,水湿内停;长期劳累,肾阳虚衰,气化不利,最终引起脾肾俱虚,水湿潴留,泛滥肌肤,发为水肿。同时脾肾阳虚,土不培木,水不涵木,肝失条达,不能正常疏泄水湿,也是水湿停聚的因素之一。脾肾阳虚,水湿内停,故双下肢凹陷性水肿、双腿沉困;脾肾阳虚,清阳下陷,中气不足,则乏力,形体消瘦,面色晦暗无华;脉结代,乃少阴阳虚,心阳不足,心失所主之故;肝失条达,气机不畅,则胁下隐痛。治以温阳化气行水为总则,方用真武汤为主方,取其温补脾肾、化气行水之功;配以升麻、黄芪、当归、陈皮、柴胡、炙甘草,构成补中益气汤,以温补脾土,益气升阳,增强化湿之力;麻黄、细辛,取其辛温之性,宣散肺气、发汗行水、利水消肿,即《素问》“开鬼门”之意;党参、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泽泻利水渗湿;黄芩、桂枝疏肝泻热;怀牛膝补益肝肾。诸药合用肝脾肾同调,三阴并治,脏腑通调,水肿自除。

签名

年 月 日 指导老师点评:

签 名:

年 月 日 镇江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

医案记录

姓 名:李某 性 别:男 年龄:40岁

民 族:籍 贯:婚姻状况:已婚

主诉:自汗2月余。

初诊:2个月前因劳累出现出汗量大,动则加重,夜间盗汗,自服六味地黄丸效果不明显,遂来诊。现自汗乏力,右侧手掌及前臂酸痛,平素畏食生冷,食后腹泻。胸腹部皮肤红斑、瘙痒。舌质淡红,苔白腻。

中医辨证:汗证(自汗)。西医诊断: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治法:调和营卫,固表止汗。处方:麻黄汤加减。

炙麻黄6g,桂枝15g,白芍15g,炙甘草10g,党参20g,麦冬10g,五味子10g,煅龙牡各30g,柴胡15g,黄芩12g,附子6g,细辛3g,连翘20g,赤小豆20g,桑白皮15g,丹皮15g,生地30g,干姜10g,茯苓30g,白术10g。4剂,水煎服。

随访汗已止,已停药。

心得体会:患者食欲不振,畏食生冷,乃脾胃阳虚,气血生化乏源。土虚不能培木,导致肝血亏虚,疏泄失常,气血不和,营卫失调,卫归肺气,营归肝血,脾肺气虚,卫外不固,营阴失敛,则汗出。卫气外发而病解。方选麻黄汤。方中麻黄味辛性温,善走卫分,为宣肺发汗的要药;桂枝辛温专走营分,善于解肌发表,配在本方辅助麻黄,使营气外透而卫气外发,营卫调和;党参、麦冬、五味子养心气,益心阴,敛阴固表止汗;伍茯苓、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以资气血生化之源;柴胡、桂枝疏肝散郁,白芍、煅牡蛎补肝体、助肝用;麻黄、附子、细辛温阳解表,以防阳气外泄;合连翘、赤小豆解表透疹。

签名

年 月 日

指导老师点评:

签 名:

年 月 日

篇2:师承教学医案记录

在宫中,再没有比皇帝罹患重症会令御医们惊惶失措的了。但他们又必须面对迟早要发生的沉重病势甚至死亡,用尽全部智慧做最后的挽救,一旦最后失败,他们很可能落入不知何去何从的境地。他们也以其诊视疗病的记录,成为了皇帝“最后时刻“的见证人。

乾隆的临终医案是从乾隆六十三年十二月开始的(为了在位时间不超过祖父,乾隆帝让皇位给嘉庆帝。但皇宫内依然用“乾隆”纪年),当时他已是太上皇,有88岁高龄。在他最后的一个月中,身体并无大病。御医沙惟一、钱景诊脉的结果显示,皇上脉象安和,只是心气不足,身体发软,夜间少寐,开的药方如参脉饮、灯心竹叶汤、养阴育神汤、镇阴育神汤、参莲饮等等,这些都是帮助年迈的乾隆帝进补气血的调理汤药,这些补剂虽然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对于年老气虚的皇上来说,绝不是起死回生之术,不过乾隆如此高寿,也算是善终了。

嘉庆是乾隆第十五子,在位25年,公元1820年去世,终年61岁,他的死因从医案上看,源于一次暑热风寒。当时嘉庆虽然已年过六十,身体却相当健硕,在军机处的上谕档案中,也有他登山跋涉,从不知疲倦的记述。嘉庆帝是在去避暑山庄的路上偶感暑热,到了避暑山庄后又有点着凉,加上颠簸劳累,身体状态不佳,勤勉的嘉庆帝却还不以为然,继续带病批阅奏章,终于积劳成疾,而且这一病竟然在不到一周就驾崩了,实是令人惋惜。当时随行的郝进喜、商景霨、李澍名、苏钰等都参与了嘉庆的救治,他们先是用藿香正气丸以及一些清鲜代茶饮、导赤代茶饮等调理嘉庆的湿热,虽然解了表面的热,但是风寒伤到元气,嘉庆的虚火更盛,咽喉疼痛难忍,还产生气喘,御医们的参脉定喘汤最终也没能救活嘉庆。

现有的清宫医案记录中,要数光绪帝的病案记录最多、最全。他在位33年,这期间的病案记录有千余数个之多。值得注意的是,在戊戌变法前的20年,病案记录并不多,有76次,但是变法失败后被囚灜台的十年中,记录竟然达到了九百多次。这样算一下,每年要让御医诊视90多次,差不多月月都看病。尤其在光绪三十四年,他死前的一年中,仅从3月到7月,210天的时间,记录就有260次,给他诊治过的御医就有30多人,其中陈秉钧是诊疗最多的一个,给光绪看过100多次病。

光绪的病,从病案上看,御医们多强调脉沉弦数者,主要的症候是肝脏郁热、肝旺脾弱、心肾两亏等。光绪自感饮食没有胃口,经常有耳鸣现象。御医们认为是他天生体弱造成的,治疗上都按照这些症状处方,不过并没有明显效果。

在对光绪帝的治疗过程中,有些人物和事件特别值得关注。

法国驻京使馆的医官多德福在光绪被囚禁27天后,进宫给光绪诊治,他根据光绪自述的病情给光绪做了化验,最后认为光绪之病叫做“腰火长症”,即肾炎。多德福认为应避免肾功能过度劳累,并建议服食人乳或牛乳,建议用外洋地黄末,或者用拔火罐。不过,当时光绪身边的御医并没有采纳多德福的意见,还是用传统的中医办法治疗。经过一年多的治疗,光绪的身体似乎有了起色。在光绪二十七年至三十三年七月前,竟然没有医案记录,不过这到底是因为病愈还是缘于资料丢失,现在很难下判断。

从光绪33年(1907年)7月开始,我们又看到一名新御医出现在给光绪治病的行列中,他就是力钧,并在7月到8月间成为给光绪看病的唯一御医,共计诊病23次。力钧是个中西医结合的医家,他在论述病理时运用了西医解剖学的知识,光绪能让一人诊治一个多月,恐怕也是看重了他汇通中西的治病特长,可惜仍是不见效。因此,又改由力钧与陈秉钧、曹元恒等传统中医共同进行诊疗,但皇帝的病势却是逐渐加重了。

许是光绪帝久病成医,对御医的药方倒也了然,他训斥御医们道:“我的头晕症状一直都不能完全治好,经常复发,所以你们一直给我吃药,各种温热补泻的丸散汤膏等方剂七七八八地开了这么多,可也都什么效果,现在还生出许多其他病症。我看都是因为乱服药造成的”。他还直接指责为他看病最多的御医陈秉钧说,每次用的药都不是很对症,诊脉的时候也是例行公事的样子,这样怎么能仔细推敲病情,不过是敷衍了事而已。还号称是名医,怎么能这么草率呢?陈秉钧被点名斥责之后,光绪半个月都不让他给自己看病。其实御医给皇上看病哪敢有半点不精心,只是光绪病情总不好转,只好冲御医们发脾气。

在光绪临终前的4个月中,各地举荐的名医也进宫与其他御医一起参加诊治,其中包括杜钟骏、张彭年、周景涛等。但是光绪的病症实在太多太杂,在最后的一个多月,光绪腰痛极其严重,他自认为是服药过多,越服药就越感觉病重,并且告诉御医应在开方时明确告知是否有疗效,不能以药试病。其实,御医们心里明白皇帝已经病入膏肓,不仅绝不敢说出,甚至还在病案中加以隐瞒。杜钟骏在《德宗请脉记》中记述了参与抢救光绪的事情,在记述每日诊疗病簿时,自认为“予于案中有实实虚虚,恐有猝脱之语。”他预见到光绪之病危在旦夕,但内务大臣们认为这样会吓到皇上,不允许他照实记述。杜钟骏只好在当天医案中删去了“此病不出四日,必出危险”的字样。

杜钟骏的预测果然正确,没过两天,光绪忽然昏厥,召来杜钟骏及周景涛、施焕来诊脉,他们诊过之后,实告内务大臣说,今晚必不能过,不用再开方了。可是大臣还要他们照开方,说怎么写都行,于是几位御医只好写皇上危在眉睫,拟生脉散,不过药还没进上,光绪已经驾崩了。

光绪死后第三天,御医们的灾难就开始了,朝廷下了两道诏书,第一道先处罚各省所荐进宫的御医,陈秉钧、周景涛、杜钟骏、曹元恒等都在名单之中,均被降级留任。第二道就是处罚太医院院使张仲元、御医全顺、医士忠勋等人,也是革职带罪效力。

后妃医案中的红颜遗事

晚清的隆裕皇后和珍妃都可算是清史上很有说头的后与妃。在光绪帝短短三十多岁的生命中,仅有一后两妃,比起其他各代皇帝的三宫六院真是有些可怜,也许正是少,才使得隆裕和珍妃的矛盾更为激化。隆裕是慈禧的侄女,这门亲事也是慈禧亲自操办的,而珍妃也是慈禧亲选入宫的,起初亦受慈禧认可。不过,许是光绪心中一直暗藏着对慈禧的反叛,抑或隆裕和珍妃无论在容貌还是才干方面确实差距太大,总之,光绪一直对珍妃宠爱有加,对隆裕冷淡非常。

翻检病案可以发现,这些深宫中的女人虽然锦衣玉食,却过着压抑的生活,遭受了各种病症的折磨。

隆裕皇后比光绪年长三岁,而且活到了民国。在慈禧死后,她立宣统即位,也做了皇太后。隆裕的医案在记载中有上百条,给她看病的御医主要有庄守和、张仲元、佟文斌、忠勋、全顺、周鸣凤、李崇光,其中庄守和是太医院院判、张仲元是接庄守和的班,成为最后一任的太医院院判,李崇光是太医院左院判。在他们的诊断病历中可发现,隆裕的病基本是宫中常见的病症,由于心情抑郁,脾胃不和,肝气郁积,她身体非常虚弱,病程也较长。光绪三十二年四月,隆裕曾因脾胃积蓄湿热,外感风凉,导致头晕身疼,腹部坠痛并且腹泻。庄守和前后花了近两周时间才调理好,庄守和在治疗上也采用了比较特殊的治痢疾手法,先解表清化湿滞饮来疏散邪表,等到外表症状解除后,再用调胃化滞饮等清肠消炎。隆裕经常的病症也多是暑热感冒、腰疼、气虚、咳嗽、心悸、头痛、胃部不适等。在医案中,还记载了隆裕皇后的几个漱口方和刷牙散,这也是清宫常用的刷牙方。御医给隆裕经常开的保健品有皇太后清胃代茶饮、养阴润躁膏、皇太后和胃育神膏、皇太后凉阴和阳育神膏等等。

隆裕皇后死于1913年,临终时由张仲元和佟文斌诊脉。当时的脉案记载:“皇太后脉息左寸关浮散,尺部如丝。症势垂危,痰壅愈盛,再勉拟生脉化痰之法以冀万一。”在隆裕的生脉饮加入西洋参、麦冬、五味子、橘红、竹沥等,也是想加强强心、化痰、清心的作用,但是一个“勉拟”也看出御医们无力回天了。

珍妃比起隆裕来说似乎更健康,翻阅医案却发现,这个充满青春活力的女子其实一直疾病缠身。珍妃的御医比起隆裕,地位品级会低一些,这也反应出当时宫中森严的等级制度。珍妃从珍嫔到珍妃再降至珍贵人,御医也有所变化,其中珍嫔时期是李德昌,成为珍妃后改成了杨际和、刘玉璋,杨际和是太医院的左院判。而降为珍贵人时主要有冯盛化、王继曾、白文寿、张仲元等人,当时张仲元只是一个普通御医,这几个人的地位显然低了很多。珍妃的病也都是一些慢性病,诸如咳嗽、关节炎,还有一些妇科病。杨际和给她开出了清热调肝饮、外用熏洗剂等来进行调治,并收到一定效果。

由于支持光绪帝变法,又在与隆裕争宠中获得绝对优势,所以珍妃为慈禧太后所不容,甚至用罕见的杖责来责罚她。珍妃受杖责后,张仲元负责诊治,病案中频频出现的字眼是:“抽搐气闭,牙关紧闭”、“人事不醒,周身筋脉颤动”、“恶寒发烧,周身筋脉疼痛”,她当时经历的苦楚可想而知。

上一篇:青年教师师德演讲稿: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下一篇:党员领导干部"七查摆七强化"个人问题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