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承工作计划和措施

2024-04-10

师承工作计划和措施(精选5篇)

篇1:师承工作计划和措施

仁怀市中医院

中医师承教育教学计划及具体措施

为做好中医药师承教育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更好的发挥中医药特色,充分吸收名老中医学术精华。根据医院中医师承教育管理相关规定,结合医院实际,制定本教学计划。

一、培养目标

通过继承工作,使继承人在整理、继承中医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中医药学术,培养造就一批热爱祖国、热爱中医药事业、中医理论深厚、中医药技术精湛、品德优良、医德高尚的高层次中医药继承创新型人才。

二、教学要求

继承学习时间,为期三年。通过继承工作使学术继承人达到:

1、中医药理论功底更加扎实,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进一步加强。掌握指导老师指定的古典医籍,领悟古籍精华。

2、基本掌握指导老师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基本达到指导老师的临床疗效或技能技艺水平,中医临床诊疗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提高,临床疗效突出。

3、按照中医药学术发展的规律,结合指导老师的学术经验,对本学科领域的某一方面能提出新的见解和新的观点。

三、教学内容

继承教学采取跟师学习、独立临床实践与理论学习相结合的形式,以跟指导老师临床(实践)和独立临床(实践)为主。

1、跟师学习可随师门诊、查房或会诊等。继承人自进岗学习之日起,每周跟指导老师临床或实际操作的时间不少于1个工作日,三年不少于120个工作日。跟师期间,继承人要认真作好跟师学习笔记、学习心得、临床体会或指导老师的临床(实践)经验整理,交指导老师批阅,指导老师的批语须在100字以上;要独立完成能反映指导老师临床经验和专长的体现疾病诊疗全过程的临床医案不少于50个;总结指导老师学术思想和技术专长的论文。

2、独立临床实践是要积极参加医院门诊或病房工作,参加会诊及疑难病例讨论。每位继承人每周独立从事临床实践的时间不少于1个工作日,三年不少于120个工作日。

3、理论学习以学习经典为主,采取自学研修与指导老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每位继承人要以精读《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温病学等中医经典为主,学习1部与所从事专业密切相关的专科经典。

四、考核管理

师承教育工作的考核分平时考核、考核和结业考核三种形式。平时考核:由指导老师和医务部负责进行。主要考核继承人的平时学习情况、跟师临床(实践)和独立临床(实践)等。考核:由医务部负责。考核以原始材料为依据,按照《仁怀市中医医院师承教育学员考核表》内容和要求,逐条检查考核。考核不合格者,予以淘汰。结业考核:由医院考核领导小组负责。考核包括实绩考核、实践技能考核和结业论文考核。实绩考核主要考核继承人的跟师临床(实践)天数,撰写学习心得的篇数,临床医案份数及论文篇数等;实践技能考核,通过临床会诊、病案分析、操作演示等方式,主要考核继承人与指导老师辨证论治或实际操作的符合率;结业论文考核要求提交5000字的结业论文和300字的论文摘要,内容既要体现指导老师的临床(实践)经验和学术思想,又要有继承人自己的创新观点,且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临床(实践)意义。

继承人结业考核合格,由医院颁发出师证书;考核合格的继承人,作为优秀人才人选上报县卫生局备案。结业考试不合格者不予结业出师考核指标。

五、指导老师及学员的遴选

1、师承教育指导老师原则上聘请重点(特色)专科学科带头人担任(其遴选办法为重点(特色)专科学科带头人选拨办法)。

2、师承教育学员的遴选根据本计划与措施,制定具体遴选方案进行组织遴选。

六、教学津贴补助

师承教育工作开展期间,指导老师和学员认真完成教学任务,每月给指导老师补助费用200元,给学员补助费用100元。附: 经典医籍书目

仁怀市中医院 2014年6与15日

经典医籍书目

一、精读经典

《黄帝内经》(《素问》、《灵枢》)、《伤寒论》(张仲景)、《金匮要略》(张仲景)、《温病条辨》(吴瑭)、《温热经纬》(王士雄)。

二、专科经典

1、内科系列 《脾胃论》(李杲)、《景岳全书》(杂症篇)(张介宾)、《丹溪心法》(朱震亨)、《医学心悟》(程钟龄)、《医宗金鉴》(内科部分)(吴谦等)、《医学衷中参西录》(张锡纯)、《临床中医内科学》(王永炎)、《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董建华)。

2、外科系列 《外科正宗》(陈实功)、《外科证治全生集》(王洪绪)、《疡科心得集》(高锦庭)、《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吴谦等)、《中医外科学》(朱仁康)。

3、儿科系列 《小儿药证直诀》(钱乙)、《小儿病源方论》(陈文中)、《儿科痘疹方论》(陈文中)、《活幼心书》(曾士荣)、《幼科发挥》(万全)、《幼幼集成》(陈飞霞)、《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儿科学》(汪受传)。

4、针灸科系列 《针灸甲乙经》(皇甫谧)、《针灸聚英》(高武)、《针灸大成》(杨继洲)。

三、其他书目

《素问集注》(张隐罨)、《素问注释汇粹》(程士德)、《灵枢经注证发微》(马莳)、《灵枢经白话解》(陈璧琉、郑卓人)、《伤寒来苏集》(柯琴)、《伤寒论条析》(李荫岚)、《金匮要略心典》(尤在泾)、《金匮要略释义》(黄树曾)、《难经》、《古今医案按》(俞震)、《本草备要》(汪昂)、《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谦等)、《景岳全书》(张介宾)、《素问玄机原病式》(刘完素)、《脾胃论》(李杲)、《儒门事亲》(张从正)、《丹溪心法》(朱震亨)、《医贯》(赵养葵)、《理虚元鉴》(汪绮石)、《西溪书屋夜话录》(王旭高)、《石室秘录》(陈士铎)、《杂病源流犀烛》(沈金鳌)、《类证治裁》(林佩琴)、《医林改错》•(王清任)、《血证论》(唐宗海)等。

篇2:师承工作计划和措施

第一条 依据医院人才梯队发展要求,契合本人学术专长,结合省、市级师承教育管理规定,特制订本规范。

第二条 本规范所称的师承教育工作,主要指采取跟师带教为主的方式,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指以临床实践为主,学习传承著名省、市名中医(含中西医结合)专家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培养基层高层次中医临床(含临床科研)人才的教学工作,属于中医继续教育的范畴。

二是指以临床实践为主,学习传承西医专业理论,技能,在带教老师指导下开展临床新技术、新项目应用,培养基层高层次西医临床(含临床科研)人才的教学工作,属于西医临床教育的范畴。

第三条 大邑县中医医院科教科为中西医师承教育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师承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具体负责全院中西医师承教育的教学、管理及组织协调等工作。

第四条 医院学术委员会负责院内师承教育指导老师、培训对象的评选、组织和考核。

第五条 特别聘请省、市级名中医,省、市级西医临床专家、院内副高级职称以上专业人员为院内指导老师,由医院学术委员会审核确定,进行临床教学。

指导老师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中西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从事临床专业技术工作25年以上的在职或返聘人员(时间截止今年12月31日);

2、日门诊量在40人次以上;

3、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丰富独到的临床实践经验或技术专长,在当地有较高盛誉,医德高尚,得到同行公认,深受群众欢迎。

4、身体健康,能坚持临床工作并完成带教任务,一般不担任院级行政职务。

5、省、市级名中医,省、市级西医临床专家优先考虑。第六条 培训对象选拔程序:按照每名指导老师选配1-2名培养对象的要求,采取本人申请、指导老师推荐或同意,医院学术委员会审核、公示、批准。

培训对象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大专以上学历,年龄40岁以下,从事中、西医临床工作10年以上;

2、爱岗敬业,有志于继承老中医药专家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或有志于开拓创新,致力于西医临床专业技能的提升;

3、遵守职业道德,无违规违纪行为,受到病员广泛认可;

4、身体健康,具备跟师学习的条件,并与指导老师专业对口,指导老师同意带教。

第七条 师承教育的教学周期为连续2年,原则上不得中断。第八条 指导老师与学员应当签订师承教学协议,共同制订师承教学计划。

第九条 继承人通过师承教育应完成下列教学任务:

一、中医(含中西医结合)师承人员:

(一)重点学习中医四大经典。

(二)跟师临床学习,较为系统地总结继承指导老师的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每周不少于1个工作日(含院内、院外跟师),每年40个工作日,两年累计80个工作日,完成不少于80个跟师学习笔记、12篇1000字以上的学习心得或临床经验整理、12份撰写指导老师临床病案总结。考核总结阶段,提交一篇不少于5000字的反映指导老师临床经验的师承教学总结。其内容既要体现指导教师的临床(实践)经验和学术思想,又要有自己的创新观点,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临床(实践)意义或公开发表1篇论文。

(三)指导老师应严格保证带教时间和质量,及时对培养对象的跟师笔记、学习心得、医案总结进行针对性的批阅。

二、西医跟师人员:

(一)重点学习本专业理论知识。

(二)跟师临床学习,较为系统地学习指导老师的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每周不少于1个工作日(含院内、院外跟师),每年40个工作日,两年累计80个工作日,完成不少于80个跟师学习笔记、24篇800字以上的查房、手术、特殊病案处臵临床教学经验总结,在老师指导下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2项。考核总结阶段,提交一篇不少于5000字的反应指导老师临床经验的教学总结,公开发表1篇论文。

(三)指导老师应严格保证带教时间和质量,及时对培养对象的跟师笔记、学习心得、手术总结等进行针对性的批阅。

第十条 师承考核:

师承考核的内容分临床实践和专业理论的考核。师承教育考核的形式分平时考核和结业考核。平时考核的主要依据是平时跟师劳动纪律,跟师笔记和月记。学员应认真做好跟师学习笔记,交指导老师批阅。指导老师反馈平时考核不合格者,取消其师承继承人资格。继承人学习期满,医院学术委员会统一进行结业考核,严格按照规定的考核指标、考核方法和考核程序进行。结业考核验收不合格者,不予结业。对通过验收者,发予结业证书。

第十一条 培训经费:

指导老师在师承教育期间的带教津贴为XX元/月。继承人在师承教育期间的生活与学习补贴为XX元/月。结业考核验收合格者奖励XX元,指导老师奖励XX元。

师承申报工作安排:

篇3:师承工作计划和措施

据王炼介绍, 作为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已成为中医药师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990年、1995年和2003年,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人事部、卫生部等有关部委先后开展了第一、二、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 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三批共聘任指导老师1603人次, 培养了2285名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特长的中医临床和中药技术人才。

在总结前三批继承工作经验基础上,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8年启动了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与前三批师承工作相比, 第四批师承工作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实现了师承工作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衔接, 专门设立了临床医学 (中医师承) 专业学位, 这是中医师承教育与专业学位教育相结合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尝试, 是我国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 在中医药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经过三年的项目周期, 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圆满结束, 师承工作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衔接顺利进行。532名指导老师完成了带教任务, 1026名继承人结业考核合格, 合格出师率达97%, 产生了62名优秀指导老师和105名优秀继承人, 644名继承人申请了临床医学 (中医师承) 专业学位。

篇4:师承工作计划和措施

全省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 结业论文

夯实基础、领悟经典、思悟结合、不断提高辨证论治水平,做一个优秀的中医人。

继承人 邹克智 指导老师 王永杰 学科专业 眼科 带教单位平凉市中医医院 完成日期 2013年10月10日

篇5:师承工作计划和措施

---论中医药学师承之必要性

兰州蜀草中医院 谢运发

兰州市城关区静宁路93号 邮编:730030 电话:0931—4662512 邮箱:xieyunfa@sohu.com

关键字:中医药学、师承教育、名医、人才培养

摘要:

中医药学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历史,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历史的反复检验及临床实践,不断得到充实和提高,逐步成长和完整起来的,是各个学派、各个医家共同努力所得来的丰硕成果。名老中医经验就是中医理论体系不断发展和不断丰富的反映。继承名老中医的经验是发展中医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师承教育是中医传统培养人才的重要形式,是一种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然而,历史已经推演到21世纪,当中医教育已经纳入现代高等教育的轨道并成为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主要形式时,传统的师承教育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对于师承教育的必要性进行深刻的探讨。

正文:

中医学,是中国的传统医学,它源自于先民生存和生产劳动的需要,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风格和诊疗特点的医学体系。中医学以维护人体健康长寿、预防疾病、调节心身为研究对象。医者即是“治病之工”,“上工治未病”,同时还要指导调养心性,宝命全形。正如汉代医学家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所说:“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由此目标而确立的医学行为即是“医乃仁术”。它的发生与发展,除取决于实践参验外,还与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宝命全形以贵生的系统思维方式、哲学思想等关系甚为密切。中医理论的探索方法与解释依据的独特性,也蕴蓄了它的特色,逐渐形成一批原创性的医学发现和医学发明,如藏象五系统、分形经络、‘信息-能量-物质’三元气、现代数理阴阳(分形)、针灸、气功、新中医哲学观等理论和医疗技术,并不断比益增附,直到现在还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历代医生也都非常重视医德修养,其要求医生济世施术、恒德慎医和谦虚善学,古代医家多以德艺双馨而立身。从战国时扁鹊行医的“随俗为变”,汉代苏耽的橘井济民,唐代孙思邈的大医精诚,数千年来延绵承续,不断发扬光大,形成了良好的医德传统。因此,不得不承认中医学是一条不断发展的历史长河,是历史的延续性与创新性的辩证统一。中医学不仅为保障中国人民的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其精髓也已渗入到其他国家的医学研究之中。

然而,当今社会庸医泛滥,不经过严细的病因研判,不经过科学的六经辨证,就一味地清热解毒、滋阴壮阳,头痛医头脚疼医脚,甚至把表相当本相,阴阳不分、虚实不辨,滥用寒凉、激素、抗生素之类药物,以至于把小病治成大病,大病治残甚至丧命。面对这一切,我们不免为中医学如何全面的传承与发展而担忧?是的,中医学瑰宝的传承问题,换言之,炎黄子孙都应知晓的岐黄之术将如何延续已引起了各界医学人士的思考。

众所周知,目前中医药培养模式主要有院校教育、继续教育、师承教育三种。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中医药规模化发展的需要,传统的师承教育模式逐渐被各级中医药院校教育所取代。院校教育是主体教育,侧重于系统的理论学习,但其弊端也不应忽视,它使一些中医独有的诊疗特色逐渐淡化,临床经验得不到传承,对中医学术的继承和发扬产生了不良影响。;而继续教育正是院校教育的继续与补充,体现着终身学习的理念;师承教育则是弥补院校教育临床实践学习薄弱的重要途径。师承教育的肇始可以认为与中医的起源同步。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文献《黄帝内经》就是以黄帝向其“天师”岐伯等请教问答的记述,通过师生问难答疑把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及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演绎得淋漓尽致。及至唐宋以降,名医辈出,他们的医疗经验及学术特色,依靠师承教育的形式,父传子受,师授徒承,代代相传。不仅使先辈的学术得以继承,而且通过几代传人的努力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学术流派,从而使中医学术流派纷呈,代有薪传。如河间学派中的刘完素——罗知悌——朱丹溪——戴思恭,易水学派中的张元素——李杲——王好古,罗天益等,形成了一个人才链和人才群体。其实,纵览中医学史,古往今来的名家巨匠,无不是通过熟谙典籍、躬身实践而登上中医药学术高峰的。然而,历史已经推演到21世纪,当中医教育已经纳入现代高等教育的轨道并成为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主要形式时,传统的师承教育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能否将传统师承教育的优点融入现代中医高等教育的体系中,达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的作用?这是新时期中医高等教育需要深入探索的重要议题。

现将本人对现代中医人才师承教育培养问题抒其管窥之见,就教于同道。

中医药学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历史,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历史的反复检验及临床实践,不断得到充实和提高,逐步成长和完整起来的,是各个学派、各个医家共同努力所得来的丰硕成果。名老中医经验就是中医理论体系不断发展和不断丰富的反映。继承名老中医的经验是发展中医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发展与进步是全社会都关心的大事,而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在于中医药人才。在中医院校教育之前,中医师承是中医传承的重要形式,师承名医是中医成才的捷径,它是中医教育的一大特色,数千年来,师承教育模式对中医学术的延续、传承与发展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不仅体现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更体现在“因材施教”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师承教育的最大特点是以临证为本,融理论教学与临证实践于一体,于学术的耳濡目染、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使弟子慢慢感悟中医的深厚内涵,以及老师的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在中医学的发展史上,师承教育在几千年绛帐薪传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培养中医人才的模式。可弥补院校教育存在的不足,师承教育可提高学生的信心,使学生学到中医的精髓。另外,还与院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为我国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做出贡献。遗憾的是,现在传统师授家传的方式已日渐减少。所以,在以院校教育为主要教育方式的今天,提倡重视师承授受这种教育方式,在中医教育中就更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中医师承教育尚未建立起长效机制,管理体制也不尽完善,总体规模偏小,专业范围较窄,老师遴选和徒弟选拔条件规定不尽合理,对师承的学习过程缺乏规范管理与统一要求,考核方式程式化,缺乏科学统一的评价标准,使考核流于形式,不能对师承效果做出准确评价。因此,完善师承教育的体系显得格外重要。

完善的实施规范是师承教育的重要保障。中医师承应该围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中医辨证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为宗旨,坚持理论和实践能力双重考核标准,增强他们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促使他们有能力从个别病案的诊疗思维和效果中总结经验和方法。首先,中医师承教育要符合教育规律。我们从中医学的学科特点来分析,中医学是一门传统科学,有着它自身的知识、原理和规律,并具有技艺的某些特征。师承教育是中医特色与优势的体现,需学临床与读经典并重。中医的诊疗活动过程除了需要专业知识外,更需要有一定的技能、技巧。如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技能,需要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积累经验,才能心领神会,得心应手。在辩证施治过程中,要求医者揆度奇恒,别异比类,缜密思考,运筹帷幄。整个医疗活动的成败与医者个人的智慧、专业知识及技艺水平有密切的关系。其次,教育不但有一个专业的教和学的问题,更有一个育人的问题。师承教育是继承和抢救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重要手段,需医德医风与人文素养齐抓,中医师承教育不单要传授中医的学术、经验和知识,还要培育徒弟的仁爱理念,良好的医德医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勤勉踏实的工作作风等。因此,中医学科的这一特征就决定了医者个人的专业技艺水平直接反映了其学术造诣。就教育来说,名师才能出高徒。中医的这一特点正是中医师承教育形式融入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中显得十分必要。再从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理念来说,师承教育是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做到选择适当的从师时机和充足的跟师时间的有机结合,强调“因材施教”,突出个性化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核心议题之一。如果能将传统师承教育的方法有机地融入现代高等中医教育体系之中,不仅可以扬长避短,优势互补,也是实施个性化教育培养高质量中医药人才的有效途径。总而言之,师承名医,必须要有较高的悟性;师承名师,必须主动探索学习,捕捉灵感;师承名医,必须持之以恒,开拓创新。

医者,生人之术也,医而无术,则不足生人。

传承中华医学的精华,已是每一位习医者的使命。

师承名医,满城桃李。

上一篇:吹瓶中气球教学设计下一篇:二校区伙食费管理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