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适应的议论文

2022-05-12

小编精心整理了《关于适应的议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成都市第二十中学2017级1班610036)摘要:环境适应性与环境工程均属于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因此,发展进程越来越快的国民经济对环境适应性及环境工程的快速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从环境适应性与环境工程的概念出发,简要分析了环境工程的主要工作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环境工程在装备研制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一篇:关于适应的议论文

关于构建适应组织文化的心理契约问题浅析

[摘要] 构建心理契约是现代企业组织文化建设及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从组织管理的角度对组织文化与心理契约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如何在变动的组织文化环境中,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多维心理契约,以期对提高组织管理绩效有所帮助。

[关键词] 组织文化 心理契约

近年来,由于竞争全球化,企业结构合并、重组、人员精减、缩减开支、不断变革等全球大环境的影响,给组织管理和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现代企业管理已经从以前过分注重正式的组织及严格的规章制度的刚性管理,发展到如今“以人为本”、 推崇人、尊重人、关怀人、发展人,重视人的情感、人的需求的柔性、情感性管理,亦即进入了文化管理阶段。随着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深入研究,发现心理契约的构建深受企业文化的影响,反过来已构建的心理契约又对企业员工的态度、行为产生着作用力。因此,研究现代企业组织文化建设中的心理契约构建,对于更好地开展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心理契约的内涵

“心理契约”最早见诸Argyris的《理解组织行为》,其对心理契约的描述是:心理契约是用来反映和说明雇主与雇员之间的一种彼此理解而又未予言明的关系。尔后,管理学家Levinson(1962)进一步指出:“心理契约是组织与员工之间相互拥有的,未公开说明的隐含的各种期望之和”。在Argylis与Levinson等人的基础上, 考特(Kotter)将心理契约界定为存在于个人与组织之间的一份内隐协议,协议中指明了在彼此关系中一方期望另一方付出的内容和得到的内容。概而言之,心理契约就是组织和个人双方彼此对对方应付出什么同时又应得到什么的一种主观心理约定,约定的核心成分是双方隐含的非正式的相互责任。

心理契约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心理契约的主观性。心理契约是一种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建筑在个体对一系列可能或期望实现的预期结果的判断之上。由于这种判断体现为对将来的一种希冀,因而它更多的是由一系列相关的源于自己独特的体验和见解所构成。这种主观性的存在不仅使心理契约有更多的自我约定性,而且对契约履行结果的评判由于受到自身因素的影响,更多的体现出个体自身标准。这也是造成现实中组织与成员之间对心理契约的理解常存在着一定差异的原因。二是心理契约的多变性。心理契约与书面契约不同,书面契约是相对稳定的,其变更程序具有规定性,因而变更很少,而心理契约却处于一种不断变更与修订的状态。“任何有组织的工作方式的变更,不论是物理性的还是社会性的,都对心理契约具有影响。人们在一个组织中工作的时间越长,心理契约所涵盖的范围就越广,在雇员和组织之间的关系上,相互期望和义务的隐含内容就越多。”

二、组织文化对心理契约的影响

1.组织文化的定义

组织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并为企业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价值观念、态度、工作方式、工作氛围和工作行为(Kotler,1999)。任何组织都不可能把所有的规定都写进规章制度或者契约中。在这种情况下,非正式制度(共享价值观、意识形态等)的作用就凸现出来。非正式制度是指人们对其他人的行为方式的稳定预期,这种预期不是基于正式规则,而是源于社会和组织共同的知识。组织文化是非正式制度的主要表现形式。在不确定和模糊性条件下,价值观影响人们感知到的事物。从人们价值观中发展而来的感知框架提供了人们解释信息的途径,以处理在不同情形下与组织之间的关系。组织文化的“软约束”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沉淀员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2.基于组织文化的心理契约

组织文化与组织中存在的心理契约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因为文化决定了人们之间应如何相处,它们的关系又确定了存在于它们之间的契约类型,即组织文化决定了将要存在的心理契约类型。组织不同的发展阶段会产生不同的文化,心理契约也将随组织的发展而变化。罗杰·哈里森提出四种组织文化模式,即权力文化、角色文化、成就文化与支持文化。不同文化中心理契约的潜在差异,在罗杰·哈里森的四种组织文化的假设中有明确的反映。一是权力文化。在权力文化中,心理契约是以心理上的疏远为基础。从管理者的角度看,契约是“我做决策,你按要求的去执行”,下级也能够提建议,但只有在管理者允许时才可以这样做。从下级的视角看,“我只执行要求我做的——我不必负任何责任”,契约是由组织最高层的权力人物规定并传达下来。事实上,权力文化可以被认为是一种任何人的存在都由上级说了算的文化。我们称它是疏远的,是由于基层的员工,通常没有更多的组织参与的感受,基本只能被动服从。因此,有可能产生绝对的心理疏远。二是角色文化。角色文化中心理契约主要是计算性的。心理契约受成员的正式雇佣契约影响很大,契约的基础是:“我们都服从于规则。我做我的工作,你做你的工作。” 它要求管理者和下级共同遵守这些规则。心理契约的重要内容是“我应该做多少工作,以及能够得到什么样的回报”,即“我欠组织什么和组织欠我什么?”在这种组织文化里,更看重组织和个人之间的交换关系。三是成就文化。成就文化与支持文化在心理契约内容上有些共性,正如它们的价值观一样。成就文化中的契约是挑战性的,它的假设是:“这是我们共有的事业,我们彼此挑战。”组织的管理者和成员有共同的奋斗目标,互相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四是支持文化。支持文化中的心理契约是以信任为基础的。契约的内容是:“这是我们共有的事业,我们彼此相互关心。”员工相信组织会考虑自己的需求,对组织比较信任,愿意对组织做出更大的贡献。这种组织文化强调管理者和员工之间互相信任,相互忠诚。综上,受组织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不同的组织文化中其心理契约的内容各不相同。现代组织正面临着一个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必须对其自身进行相应的变革,才能适应环境的要求。在组织管理中,如果领导者对组织进行变革,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改变组织的文化,随着组织文化的改变,心理契约也需要做相应的调整。

三、心理契约的构建

1.构建适应组织文化的心理契约的意义

(1)建立和谐的心理契约是增强组织凝聚力、建立良好雇佣关系的根本。心理契约作为组织与员工共同缔造的一种心理上的默契,为组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形成团队协同效应,达至更高的经营效率,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对于培养员工的忠诚度以建立稳固的雇佣关系,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增强组织的凝聚力,以及树立组织的社会责任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心理契约对员工具有激励作用。对于员工来说,能否有效地工作,是否会对组织及其奋斗目标萌生出责任感、忠诚心和热情,以及能否从工作中得到满足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与员工之间心理契约的实现程度。员工会从组织管理者的行为中感受是否得到自己期望的,从而决定是否值得全力以赴或者适当付出努力。同时,员工也可以从心理契约中得到好处,员工可在工作中寻求理想,追求远大目标,提升自我价值,增强与组织、与所投身事业的亲密关系,对工作产生高度的信任和满意感,从而激发出更强的动力和热情。

2.组织文化中心理契约的建立

(1)构建适应组织文化的员工与组织之间的心理契约。组织文化是组织这个群体所形成的共同理念、目标和价值观,是组织员工所特有的集体精神面貌,其中价值观是构成组织文化的核心。组织要通过核心价值观的传递与员工缔结心理契约。组织在员工刚进入时,就要承担责任,去照顾员工的个人和社交需要,关注员工的心理波动,真诚地与员工进行交流沟通,关注员工的动机、态度和价值取向,并向员工详尽地介绍组织的期望和价值观,马库里德斯和汉克(1992)认为,组织价值观会影响组织气氛的知觉,并通过此知觉的气氛,进而中介影响组织成员的态度与组织绩效的表现。因此,组织领导者要使员工对组织的期望和价值观有一个感性认识,并产生服从的意向或意愿,为积极心理契约的培养提供有利土壤。

员工进入组织后,要尽快适应环境,要将期望与新环境联系起来,要了解组织内部的人际氛围、价值观等,尽量使需求预期贴近组织文化,使个体价值观整合在组织价值观之中,个体态度与行为完好地镶嵌于组织之中,个体的发展充分整合到组织发展的轨道之中,达成与组织之间的默契、和谐,使心理契约得以顺利形成。

组织管理者与员工建立和履行积极的心理契约,形成双方的良性互动,正是争取下属潜在的、无形的、巨大的内在力量的有效途径,可以使组织本身获得成员持久稳定的忠诚。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尽力实践组织对员工的承诺,使人性、人的价值,人的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真正得以实现。对于组织来说,只有那些能够与员工达成心理契约的管理者才是真正的团队领袖。

(2)构建适应组织文化的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心理契约。组织文化是区分不同组织的首要规则。每一个组织根据自己所特有的组织文化特点,有各自不同的员工队伍特点。Lee和Tinsley曾对香港员工的心理契约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索,指出香港员工相比西方国家的员工更强调心理契约中的关系维度和团队维度。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向来是一个注重人际关系的国度。因此,笔者认为,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组织中起重要作用。组织系统的运作能否达到高效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关系是否和谐,而和谐的组织关系离不开强有力的优秀组织文化作为其内在支撑。组织领导者要为员工创设平行沟通环境,提供促进成员交往、合作的交流机会,如职业拓展训练、集体文娱活动、团队竞赛或奖励集体劳动成果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满足员工的亲和需求,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同事的亲情、领导的温暖,感受组织大家庭的真实存在,逐渐形成互相关心、互相支持、互相帮助的组织文化。良好的组织文化能凝聚人、鼓舞人、提高组织的士气,进而改善组织的内部工作环境,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而融汇了真诚、平等、宽容、勤勉等承诺的心理契约,能使员工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更愿意成为组织中的一员。反之,人际关系紧张的组织文化,势必会造成员工与员工之间心理契约的违背。在越来越重视团队建设的过程中,组织领导不能忽视员工与员工之间心理契约的建设。

(3)构建适应组织文化的员工与新同伴之间的心理契约。新员工进入组织后,有计划地对他们进行培训,通过工作中职务轮换的方法,使成员得以接触各种不同的业务,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能力水平,扩展他们的个人发展道路,使他们尽快转变思维方式和工作风格,以便尽快适应组织文化。除此之外,新老员工的交流对心理契约的重新认识和调整也至关重要。譬如,一个团队内的人员进行工作交流,或者是组织一次讲座,在这个过程中,新老员工有私下交流的机会,新员工领会了组织文化蕴含的期望和许诺,老员工也会把长期体会和经验传授给新员工,新老员工间建立了良好的心理契约,可以促进新员工适应工作,提高效率,增强工作满意度。另一个重要环节在于,让员工感受到组织和相互间的尊重。由于人们都有被尊重和归属的需要,希望与他人建立起和谐的关系并得到组织的接纳和同伴的认可。但是,如果组织文化的主流是排挤和排斥新员工,那么二者之间就不能形成良性互动。因此,组织领导应注重发挥老员工的示范作用,使老员工主动关心新员工,与他们交流思想,联络感情,消除紧张心理,使新成员在与组织其他成员日常接触和合作的过程中了解组织文化的特点,尽快适应该组织文化,并做出相应的行为反应。老员工对新员工的关怀、帮助、支持,新员工对老员工的尊重、信任、感激,这种具有和谐人际关系的群体环境会形成新老员工间良性的心理契约。这是与积极的组织文化相适应的[5]。

三、结束语

心理契约的构建是一个动态过程。对组织而言,组织变革将成为组织主动或被动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如何在变动的组织文化环境中,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多维心理契约就愈显重要。作为组织的领导者,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详尽了解员工的价值观和工作意愿,构建一个有利于组织成员发展的文化机制,让成员的价值观与组织文化所强调的价值体系相吻合, 满足员工的心理需求,使组织和成员双方的心理契约保持和谐一致,形成统一的价值认同,使组织上下同心同德,为组织构筑共同愿景和共同使命,为实现组织的目标和员工的发展而共同奋斗。

参考文献:

[1]叶逢春赖作卿:心理契约对组织文化的影响探析[J].中国集体经济,2007,23(1):81~82

[2]波特·马金等:组织和心理契约,对工作人员的管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6,306

[3]马暄张宁:组织文化对组织效率的影响研究[J]. 集团经济研究,2007,19(1):298~299

[4]暴占光:组织文化与心理契约的理想缔结[J].管理现代化,2005,25(1):41~44

作者:张 烽

第二篇:关于环境适应性与环境工程分析

(成都市第二十中学2017级1班 610036)

摘 要:环境适应性与环境工程均属于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因此,发展进程越来越快的国民经济对环境适应性及环境工程的快速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从环境适应性与环境工程的概念出发,简要分析了环境工程的主要工作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环境工程在装备研制中的地位与作用。

关键词:环境适应性;环境工程;生态环境

环境适应能力是为人类生存状态提供一定保护作用的重要属性,一旦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程度的破坏,且环境系统自身难以进行修补,人类生存质量将受到严重影响,此时就需环境保护和治理工程发挥一定的辅助作用,以为我们重新构建出一个良性健康的环境系统。

一、环境适应性与环境工程的概念分析

1.环境适应性的定义

我国于2001年初颁布实施的GJB4239《装备环境工程通用要求》中对“环境适应性”的定义有着明确解释,即“环境适应性是装备在其寿命期预计可能遇到的各种环境的作用下能实现其所有预定功能、性能和(或)不被破坏的能力”[1]从以上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环境适应性是装备的重要质量特性之一,而其中的“环境”是指寿命期中遇到的冒有一定风险的极端环境,即能够适应极端环境的装备必然也能夠适应比较温和的环境。“功能”则是指装备实现或产生规定的动作或行为的能力。但装备有功能并不代表其可达到规范规定的技术指标,只有功能与性能均满足要求的装备才能在预定环境中正常工作;此外,装备在预定环境中还需具有不被破坏的能力。以上两种要求即为环境适应性的两个标志。

2.环境工程的定义

“环境工程”这一概念早就出现了,但人们常将其误解为环境保护工程,即通过测量和控制环境污染达到保护地球上人类、各种植物、生物等有机物目的的环境保护与环境治理概念。GJB4239《装备环境工程通用要求》对“环境工程”的定义如下:“将各种科学技术和工程实践用于减缓各种环境对装备效能影响或提高装备耐环境能力的一门工程学科即为环境工程,主要包括环境工程管理、环境分析、环境适应性设计和环境试验与评价等内容。”[2]我们所此定义中所提出的环境工程的对象并非前文中人们普遍观念中的各类有机物体,而是我们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制造出的各种诸如飞机、汽车、旗舰、导弹等各种载体及这些载体上运输或载体本身的设备,这些载体和设备极易因各种环境的作用而损坏或无法正常工作。因此,本文所说的“环境工程”应为“装备或产品的环境工程”。

二、环境工程的工作内容

为了确保装备能夠以高效率、低成本达到规定的环境适应性,我们需对装备环境工程的工作内容进行全面的考虑。一方面,装备环境工程在开展工作时需在加强日常基础技术研究的前提下构筑较高的环境工程技术平台;另一方面,在开展环境工程技术应用研究与管理时,需将装备自身的特点及其在寿命期各阶段的任务、要求目标等结合起来。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装备环境工程的工作内容具体可分为与装备研究无直接关联的日常基础工作、与装备论证、研制、生产、应用等密切相关的工作。具体而言,装备全寿命过程中的环境工程的工作内容应包括环境适应性要求的确定、环境工程管理和控制计划的制订、环境试验的开展、全寿命环境管理的实施以及对装备环境适应性的综合评价这6个方面的内容。

三、环境工程在装备研制中的地位和作用

依据前文所阐述的环境工程的工作内容,笔者将简要分析环境工程在装备研制中的地位和作用。

1.环境工程基础技术的作用。装备的研制与生产离不开各类环境工程基础技术和标准的支持。环境测量和环境分析技术、环境条件确定技术、环境数据库、环境适应性设计技术、环境试验技术、环境试验设备、环境工程标准和环境工程管理技术均属于环境工程基础技术。型号工作项目立项前,以上所提及的基础基础和标准均需充分具备,但这些基础技术研究工作仅为环境工程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其余诸如环境工程标准、文件制定、实验室、场站的建设与管理等日常工作同样不容忽视。

2.环境分析的作用。确定合理的环境要求是装备研制在环境工程方面的首要工作,其合理性与装备的研制难度、进度及成本有着直接关系。过高的环境适应性设计要求必然会增加装备设计和工艺上的困难,研制成本也将大大增加;过低的环境适应性设计要求不尽会造成大量的人力与物力浪费,还将导致研制出的装备无法达到使用要求。环境分析工作可对各种环境的因素数据和环境影响数据进行深入剖析,进而可为其他环境工程工作以及型号工作的展开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3.环境试验的作用。在不同阶段使用的自然环境试验、实验室环境试验和使用环境试验均属于环境试验,其在提高、确保和评价装备环境适应性方面发挥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进行装备环境适应性设计时,选择材料、结构件和零部件是重要环节,此时进行装备及其材料、涂层的自然环境试验可为各类材料或部件的选择提供依据;在样机阶段进行的使用环境试验中所产生的数据可供改进设计使用。不同环境试验的综合使用也有着重要作用,如投入使用后的使用环境试验与自然环境试验的结合,其可对装备的环境适应性进行更加准确地综合评价。实验室环境试验具有环境应力可控性,同时还可与装备研制生产结合得更为紧密,因而其贯穿于装备研制生产的全过程。

4.环境工程工作贯穿于装备寿命期全过程

环境工程工作贯穿于装备寿命期的全过程,包括方案制定和论证阶段、工程研制阶段。批生产阶段和使用阶段等。如在装备的方案和立项论证阶段需开展GJB4239中规定的工作项目201~203,以在此阶段确定出科学合理的环境要求;在装备研制、生产和使用阶段则需开展GJB4239中规定的工作项目401~409,以为环境适应性设计、验证及评价提供各类信息与依据。

结束语:近些年,环境工程这一概念已引起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但社会对环境适应性这一重要的质量特性及环境工程工作内容的认同和了解尚未普及,这直接导致环境工程在型号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因此,环境工程未来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于加强对环境适应性和环境工程的研究与宣传力度,积极转变大众的传统观念,切实将环境适应性作为装备的重要质量特性,并将环境工程置于型号工作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胥泽奇,张世艳,宣卫芳.装备环境适应性评价[J].装备环境工程,2012,01:54-59.

[2]武月琴,傅耘,敖亮.典型环境条件下装备环境适应性的评估方法[J].装备环境工程,2010,06:109-112.

[3]蔡健平.环境工程与可靠性工程的关系初探[J].装备环境工程,2013,01:66-69+101.

作者:王曦唯

第三篇:关于会计如何适应电子商务时代的研究分析

引言:随着电子商务这块“新经济”的快速崛起,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极大地影响了会计管理的内涵和外延变化,会计对象由过去实物形态的经济业务变成了虚拟状态的电子商务。同时,传统会计理论与实务正在逐步改变。其将来会计发展如何,这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电子商务是通过电子方式,在网络基础上实现商品物资、人员信息的协调,而产生的商业贸易活动。电子商务充分发挥网络跨越时空的特性,将企业、供应商以及其他商业和贸易所需环节连接到现有信息系统上 , 必然引起企业内部资金运行方式及会计处理核算模式的重大变化。传统会计理论、原则、方法赖以存在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本质变化,从而将深刻影响到相关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变化。

一、电子商务对传统会计的影响

1.会计理论方面

四项基本假设与权责发生制已无法满足电子商务发展的客观需要。例如,企业间虚拟联合、战略联盟的出现,打破了传统会计主体假设的活动范围;网上兼并、收购、破产等活动的进行,对持续经营假设提出了疑问;会计实时报告系统的出现,可以随时生成财务报告,使会计分期假设已无存在的必要;伴随着资产从有形到无形的过程,会计计量也随之从计量有形资产向计量无形资产、货币与非货币计量并存的方向发展。再如,电子商务交易中,交易发生、付款和发送货物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的,每一笔交易只有一个会计期间,即交易期间,不存在多个期间中前后各期的问题 ,公司的收支均在同一交易期内完成,使得权责发生制已失去存在的基础,采用收付实现制更为合理。

2.会计组织方面

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部门与其它部门相互融合,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以及与外界的沟通,出现了模糊分工状况,会计组织结构由垂直型变为扁平型,会计组织功能由核算型变为管理型、服务型。

3.会计服务方面

电子商务是基于信息网络、信息社会的产物,可以将原有的商务活动扩散,伸向商品生产企业的采购、销售环节,伸向政府的贸易,伸向消费者的办公室,伸向家庭等网络可以到达的一切地方,相应地形成全球统一、规范竞争的大市场。会计为了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服务范围将不断扩大,将面向政府、流通行业、生产行业、消费者及国内外贸易的各个方面。正朝着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因为电子商务是国际性的,相应地,反映电子商务的会计也必然是国际性的,会计服务必将打破国界,使全球各地区的人们可以在国际化的会计市场中方便地寻求自己所需的会计商品,同时也可以提供自己的会计商品。

4.会计工作方面

必须从传统的会计转向计算机网络会计。工作重心是,编制财务预算,对系统所产生的数据进行加工和对子系统进行设计,设计管理决策所用的各种内部报表,审查管理方案,编制税单和外部用户所需的信息报告,为公司高层管理人员提供各种信息咨询等。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完善会计运作模式的对策建议

电子商务代表着先进的商业交易方式,它的应用给会计运作模式带来了一场全方位、根本性的变革,为各种新的更加高效的财务会计管理模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可能,因此,我们必须积极改进现行的财务会计运行体系,应对电子商务对财务会计的挑战。

1.加强电子商务会计安全防范措施,建立起安全可靠的电子商务会计环境

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使得世界空间距离大大缩短,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紧密,世界经济的全球一体化进程正在加快。会计环境的变化需要建立完善的会计市场。如开通电子商务会计网站,积极参与世界会计信息交流,促进会计信息的自由流动。通过规范电子商务会计市场,保证在会计市场上流动信息的及时性、有效性。需要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提高安全防范能力,进一步开发口令控制、数据加密和防火墙技术等此类技术。

2.提高会计服务水平,增强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会计为了适应电子商务的客观要求,满足不同领域对会计信息的需要,更好地服务于政府、流通行业、生产行业、消费者以及国内外贸易等诸多方面,需要不断地提高服务水平,减少由于电子会计数据易改动性、不稳定性、无形性、异地性等特点所造成的会计数据不确定的弊端,降低电子商务数据在网络环境下受到通信线路故障、黑客攻击和病毒感染等威胁的风险,增强会计信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为管理者、决策者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复合型会计信息。

3.要大力培养全方位、复合型电子商务会计人才

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不断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调整我国会计教育体系,多方面培养全方位、复合型电子商务会计人才。电子商务是信息时代化与商贸活动的有机结合,电子商务会计必须掌握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商贸理论与财务会计理论,我们必须营造出一个全社会普及电子商务会计的社会氛围,积极通过高校和社会培训机构有步骤地培训复合型电子商务会计人才,以满足电子商务在我国发展的需要。注重会计人才能力的培养,增强会计人员的理论知识与动手能力相结合的能力,更好地适应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工作的需要。同时要结合会计岗位的工作特点,掌握有关财务软件和硬件的常规维护知识。

4.发展电子商务会计市场

电子商务会计市场是电子商务会计商品进行交换的场所,也是电子商务会计发展的客观环境。完善的电子商务会计市场将对电子商务会计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我们要建立起面向全世界的国际电子商务会计市场,开通电子商务会计网站,与世界各国进行会计信息交流、促进会计信息自由流动,为会计准则协调与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

三、结语

作为电子商务与传统会计的结合物,电子商务会计将会对传统会计理论框架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蕴育着会计应用领域内一次划时代的制度变迁。中国正在由传统经济向更高级的网络信用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后,中国的IT产业后发优势还会发挥得更加充分,以后市场、政府、企业三种主体之间的相互配合还会变得更加密切。电子商务、电子会计模式就是这种新型市场经济关系在网络上的成功应用。

参考文献

[1]余玮.论网络的发展对会计基本假设的影响[J].财经论丛.2013,13(18):32-33.

[2]周星煜.略论电子商务对财务会计的影响九[J].江师专学报.2012,21(17):26-27.

[3]赵惠芳.陈军燕.电子商务对会计报告范围与结构的影响[J].财贸研究.2013,12(10):32-33.

[4]张芳.电子商务对会计核算流程的影响张[J].财经论丛.2011,32(01):15-16.

(作者单位:绵阳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简介

吴兴华(1964.06-),男,本科,副教授,绵阳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主要从事财会、电商、营销、管理等专业教学工作。

作者:吴兴华

上一篇:鸡尾酒技艺论文范文下一篇:关于选择的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