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的本质要求

2022-09-11

1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政治思想教育中的统领地位

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理想信念、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 集中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定、要求和目标取向,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内核。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新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精髓,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告诉我们:伟大的共同理想基于伟大的共同事业;离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就不可能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提示我们: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的指导, 就无法铸就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启迪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中国各民族人民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之中;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要求我们: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 就无法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 与社会主义法制规范相协调, 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 与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相一致, 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 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谐发展的基本保证。

不容置疑,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的形成, 使我国社会经济成份和经济利益格局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多样化。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四个多样化”, 导致了社会思潮的多样化。由于受当前社会思潮多样化的影响, 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具有不稳定性、开放性, 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在多样化的社会实践基础上, 会产生多样化的社会意识。如果我们完全听任各种价值观念在大学生思想中自行生长、传播, 不仅不能保证这些价值观念的科学性, 更不能保证他们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进步。因此,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坚定不移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教育引导大学生。

2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 并不是一个完全自发的过程。必须坚持弘扬主旋律, 大力传播先进思想, 营造文明健康、蓬勃向上的舆论氛围,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整个社会占据主导地位, 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的思想中扎根。对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和培养,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2.1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的头脑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高校作为思想文化生产和传播的重要阵地, 马克思主义理论如果不去占领, 就会给其他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带来可乘之机。始终坚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 必须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教育和武装大学生, 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坚持不懈地推进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 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 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 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 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 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因此, 我们一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青年大学生的头脑,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要适应新形势新情况, 不断探索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新方法、新手段和新机制, 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效果。

2.2 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打牢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 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凝聚全社会力量、激励各民族人民共同奋斗的动力源泉。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 西方国家各种社会思潮也纷至沓来。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的青年大学生对社会和新知有一种“如饥似渴”的需求, 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趁虚而入, 影响和污染着大学生的精神世界。青年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 思维活跃、视野开阔、积极进取, 他们有理想、有抱负、有热情, 但在理想上容易迷惘。所以, 我们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青年大学生, 打牢他们的思想基础, 使他们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有机地结合起来, 引导他们为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努力奋斗。加强理想教育, 一要教育青年大学生认识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才能独立自主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二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 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三要坚持用共同理想团结青年大学生, 引导他们自觉地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共同致力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伟大事业。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大学生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信仰问题、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问题、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问题。

2.3 坚持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激励青年大学生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改革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大力弘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 必须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所有专业课的教学中, 强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教育, 让大学生从祖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中汲取营养, 培养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 使他们既要以开放的心态面向世界, 虚心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长处, 又要树立坚定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自觉维护国家的利益和民族的尊严。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 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存在、发展的情感纽带与精神支柱, 是维护国家团结统一、鼓舞人们奋发进取的精神旗帜。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 我们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 不断增强青年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 增强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增强爱国意识、团结意识和发展意识, 使青年大学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改革创新是我们时代最明显的特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实现繁荣昌盛, 就必须始终高扬改革创新的精神。我们国家发展的希望在创新, 创新的希望在青年大学生。青年大学生朝气蓬勃, 思维敏捷, 最富有创新活力和开拓精神。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 不断增强青年大学生的进取精神、开拓勇气和创新能力。

2.4 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青年大学生的道德修养

荣辱观是社会评价标准和个体自我评价标准的集中体现。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 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 确定价值取向、作出道德选择的基本准则。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和校园风气的基础, 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坐标, 也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价值坐标, 要求进一步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 特别是要注重大学生身边典型的示范作用, 充分发挥他们可亲、可信、可学的优势, 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基本道德规范, 使大学生明确是非、善恶、美丑界限, 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推动形成良好校风学风, 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文明的社会风尚。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价值坐标, 要求积极开展道德实践活动, 把道德实践活动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之中, 从身边的事情做起, 从自我做起, 从具体的事情做起, 引导大学生坚持知行统一, 着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社会主义荣辱观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表现。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 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 它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 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 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强大的思想道德力量。青年大学生在道德判断和行为方面往往存在着许多矛盾, 甚至有的出现道德失范的情况。因此, 加强他们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十分必要。要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引导青年大学生增强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性。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方式和手段要体现生本为先的原则

随着时代的发展, 大学生们有了越来越强的主体意识, 社会生活越来越多样化, 给他们也就越多的选择权。因此,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要尊重大学生的意愿和感情, 增强宣传教育的“三力”和“三贴进”。

3.1 要增强宣传教育的亲和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目的是为了实现、发展、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 应该围绕着广大的大学生来进行, 始终坚持和体现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尊重大学生的意愿和感情。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贴近大学生的学习和思想实际, 不断增强宣传教育的亲和力, 减少居高临下的说教方式, 努力使大学生感到亲切, 能够为大学生自觉自愿地接受。

3.2 要增强宣传教育的渗透力

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 渗透在人们的思想和感情中, 渗透在意识形态的所有形式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不能留下任何空白。特别是对于社会生活中不断出现的新领域、新空间、新载体、新形式, 应该及时地加以重视和利用。

3.3 要增强宣传教育的吸引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 大学生们有了越来越强的主体意识, 社会生活越来越多样化, 也就有越多的选择权。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被大学生自觉接受, 必须不断改进宣传教育的方式, 增强各种宣传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吸引力。要把宣传教育当做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 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 融合在学习教育、文化娱乐、休闲旅游等各种日常生活中。要改变和减少那些比较枯燥的模式, 尽量激发大学生对于宣传内容的兴趣。让他们在参与中获益, 在娱乐中感受, 在生活中实践,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

3.4 要遵循“三贴进”的原则, 注意价值观教育的动态性、实践性和层次性

对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定位不能脱离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不能脱离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 不能脱离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实际, 要与现实的社会状况相适应, 要从现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条件出发, 要与动态发展的社会现实相一致, 要掌握大学生人生观形成的特点, 从学生现有的思想状况出发, 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可以接受的程度出发。有分别、分层次地进行教育, 既要贯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总目标, 又不能降低培养“四有”新人的要求。只要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是积极健康、合乎社会要求的, 那么无论其在具体的思想、道路、职业和生活上做何选择, 都应当受到肯定和尊重。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是凝聚人民、动员人民、激发人民创造力的一种精神和文化力量。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 也面临严峻挑战。我们要努力使当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入学习者、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生教育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人民出版社, 2007:33.

上一篇:夫妻间忠诚协议效力的法律思考与理性应对下一篇:如何有效提升国企改革下职工队伍的工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