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

2022-05-12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水平逐步提高,初中教育得到了人们普遍的关注。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来说,由于知识内容十分抽象,使得学生们很难做到充分理解,从而导致学习积极性下降。为此,教师便可以尝试采用情境教学的方式,确保学生们能够有效融入到情境之中,从而可以更好地进行知识学习,进而提升自身综合水平。

第一篇: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

学情: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导航仪”

摘 要初中道德与法治坚持知识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统一的思路,注重与实际生活相关联,这要求教学要切实用好学情这一“导航仪”,探索具体的使用策略。通过课前学情调查精准把握学生相关经验和思想认识状况,确定探究重点;针对学情调查反映的生活问题和认知误区等,创设探究情境,引领学生展开对话辨析,丰富与提升生活经验;设计课后延伸实践作业,引领其在生活践行中体认价值,做负责任的公民。

关 键 词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情分析;责任意识;情境;实践作业

文献编码A

①本文系2020年度江苏省第五期“333工程”科研资助项目“青少年法治教育课程基地建设”(项目编号:BRA2020230)阶段性成果。

作为驾车人的常用工具,“导航仪”具有重要的“导航”作用:输入起点和终点,它会综合考虑规划最佳路径;路途中,语音提示行车路线并会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到达终点后,还会请驾车人作出反馈评价,以便下次更好地导航。对于注重关联实际生活的道德与法治而言,“学情”的作用与之何其相似:课前,教师须围绕学情这一“起点”和教学目标这一“终点”,选取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素材和方法,以预设“最佳路径”;课上,教师需依据学情变化适时“调整”预设,以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奔向“终点”;课后,还需指导学生运用所学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学情,正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导航仪”,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其运用策略,方能落实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目标。在此,以八年级上册“做负责任的人”一课为例,作一探讨。

一、精准把握实际问题,确定探究重点

在日常教学设计中,不少教师往往依据教材和教参制定教学任务,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关注学情,但在具体实施策略上,大多建立在对某一年级学生的共性认识基础上,对学生的个性和实际需要关注较少。备课须根植真实的学情调查分析,才能针对问题设计教学,实现思想价值引导。

“做负责任的人”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责任与角色同在”第二框,对应课程标准“我与国家和社会”之“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的要求,指向“责任意识”的培育。本课在学生学习责任内涵、来源及其相互性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其树立对自己和他人、社会、国家的责任感,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将责任意识落实到行动中。本课主要从两个方面指导学生学会承担责任:一是在认识上知道责任虽有回报,但还要付出一定代价,学会合理选择和承担责任;二是在行动上通过对承担责任不同情况的分析,探究如何主动承担责任,学作负责任的人的路径。显然,“责任”具有很强的情境性,在责任意识培育这一核心目标引领下,展开辩证分析和價值判断。这就要求教师精准把握学生在认识上和行动上的责任意识现状和需求,即展开精确的学情分析。

了解学情的常用方法有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等,课前,笔者主要采取了问卷调查这一方法。为了解学生的“自我责任感”,设计了“你认为自己是一个富有责任感的人吗”“你认为怎样的人是负责任的人,请举例说明”两个问题;为了解学生在遇到具体情况时可能表现出的对他人、集体,以及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则设计了一些具体的情境问题:“你怎样看待担任班干部?如果学校号召同学们报名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你会报名参加吗?看到学校水龙头流水,你会立即关紧吗?对于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或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你怎样看待?当你去风景名胜区参观旅游,见到有人乱写乱画,你会怎么做?你经常阅读新闻类报刊或收看新闻联播吗?”

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学生都认为自己是个责任感较强的人,但从对具体问题的选择来看,存在诸多不能理性、全面思考问题的现象,在责任面前也存在逃避现象。例如,对于“担任班干部”,36%的学生认为“会影响学习”,18%的学生认为“是个累人的差事”。这一“分歧”便成为突破本课“正确地评估承担责任的代价和回报并作出正确的选择”的教学切入点,需要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展开价值辨析和判断,才能达成正确的共识。此外,一张特殊的问卷引起了笔者关注。在回答“对于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或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你怎样认为”时,有学生不仅选择了“不愿意”,还写出理由。笔者进一步作了学生访谈,了解到这位学生是对前不久学校组织全体学生进行《我和我的祖国》视频拍摄活动存在一定想法,这也成为重要的教学素材。

基于以上学情调查分析,本课将着重将针对学生责任意识的实际问题,展开价值探究,引导学生学会理性思考,强化责任意识,积极学会责任担当。

二、精细激活真实经验,深化情境思辨

对于具有鲜明生活性、活动性、实践性的道德与法治课程而言,情境早已成为常用的教学方式。有效的情境设计“要立足学生已有的道德发展水平,以‘提升’为目标,促使学生呈现真实的想法和行为”[1]。这必然要求教学立足学情分析,创设情境素材和探究问题,才能激发真实的情境探究,从而以对话思辨激活学生的思维,实现道德认知的深化和情感的提升。

针对“你怎样看待班干部”学生所呈现的“责任意识”经验和观点,笔者整合教材提供的素材和学生情况,设计了如下故事情境:

八(3)班要进行班干部改选,老师提倡大家自愿参加竞选,并鼓励大家“担任班干部,你会有更多的机会为同学服务、参与班级管理,你的能力会得到锻炼和提高”。小龙想试试,并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爸爸。爸爸表示“占用学习时间,何必凑热闹?”

考虑再三后,小龙决定参加纪律委员的竞选。但是从参选情况看,劳动委员一职无人报名。班主任找到小龙,希望他能参选,小龙思虑再三后答应了。小龙当选劳动委员后第二周,八(3)班因包干区有纸屑而被扣分。同学们纷纷指责小龙没有认真检查,小龙理直气壮地说:“又不是我想当劳动委员的,我才不要这么认真工作。”

设问:如果你是小龙你愿意参加竞选吗?请说说理由。你怎样看待小龙的说法?

这一情境立足问卷问题,问卷调查已经初步唤起了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反思。情境中小龙的故事激发了共情和争论,学生讨论热烈,教师顺势循着教材提供的思维路径“我选择的责任是什么”“如果承担这个责任,我可能付出什么、会对我有什么影响”,引导学生各抒己见:

“我不愿意竞选,因为做班干部需要做很多额外的事。”“我也不愿意,因为有的时候吃力不讨好,老师让我管纪律,我管多了,同学们肯定会不喜欢我。”

“我愿意竞选,因为担任班干部会锻炼我的能力和责任心。”“我愿意竞选,因为如果我工作认真,会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

“我不同意小龙的说法。既然小龙是思虑再三后才答应了老师,就应该认真履行劳动委员的职责。”“我同意这位同学的观点。我也认为如果小龙不想当好这个劳动委员,完全可以不答应班主任。既然选择了劳动委员一职,就应该认真承担这个责任。”……

不同班级生活经验和观点的表达,引发了学生对自身思想认识的反思,从而逐渐理解并认同“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可以选择自己承担的责任,对于这类责任要做到选择前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对承担责任的代价和回报进行正确评估,做出合理选择。一旦做出选择,就要义无反顾地担当起应负的责任。”于是,教师作出总结:“通过大家的各抒己见,我们充分考虑了担任班干部可能的付出和回报,现在老师请大家认真思考并再次做出选择,愿意担任的请举手。”多数学生坚定地举起了手。

此时,针对那张“特殊”问卷涉及的班级生活问题,笔者播放了学生参与拍摄的视频《我和我的祖国》。生动精美的影音效果、熟悉的生活画面、曾经的亲身经历深深震撼了学生,他们连连发出惊叹,激动不已。教师顺势展开采访:“请说说你在视频拍摄过程中经历了些什么?”学生如数家珍:“当时拍摄了很久,而且天气很热,当时我感到很辛苦。现在觉得没白白辛苦啊!”“当时为了一个镜头反复拍了好多遍,觉得很枯燥,原来拍出来这么美”“那不是立刻就拍的,是在排练了好多次以后才开拍,当时觉得很没有必要……”有一个学生手举得很高,急切地要和大家分享:“因为我有点胖,当时觉得特别累,想着为啥要拍这么多遍呢?一条就过去多好啊!现在看到这么完美的视频,真是太震撼了!感觉当时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学生都会心地笑了起来。

由此,学生对“责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自然体会到生活中类似“学校组织拍摄爱国视频”“力所能及的家务”等,不是自愿选择却应该做的事情,我们应该“把它们当作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担在肩头,不抱怨,不懈怠,全身心地投入”,要脚踏实地做负责任的人。

三、精心拓展实践作业,引领生活践行

道德与法治课程“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2]。教学不仅要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发展,更要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学过积极健康的生活。践行道德认识的过程不仅是学生适应生活的过程,更是创造生活的过程。因此,课后延伸生活实践不可或缺,其间的引导反馈不可或缺,学情分析发挥着重要的“导航仪”作用。

针对问卷反映的学生不能理性、全面思考问题,在责任面前也存在逃避等现象,基于课堂学习成果,师生共同设计了实践作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与我们的生活”主题报告会,学生分4人小组,收集相关资料、制作PPT,将在下节课分享。分享会上,各组各显神通,教师或小组互相提问、建议,展开了更深入的探究。

例如,A组围绕“人民生活水平”这一主题分享了自己的生活发现和感悟。发言人讲道:“经过调查,我们发现人民的生活水平在这百年来发生了巨大变化。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可以说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人民生活實现了由解决温饱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特别是到2020年底,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B组发言人补充:“关于这个主题我们组了解到,2021年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报告指出:截至去年我国百强县人均GDP已经超过11万元人民币,根据世界银行对于高中低收入国家的划分标准,百强县的人均GDP水平已经位列高收入国家行列之中。而令我们骄傲的是张家港市以GDP2686.6亿元位列第三。”

教师总结:“同学们,你们的分享真是让人振奋!那么,人民生活水平能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原因有哪些呢?”同学们各抒己见:“我关注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总结了取得成就的经验,比如坚持了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等。”“还有我们走了一条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还有一代代人在各自岗位上埋头苦干。”……通过分享与交流,学生深深体会到“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努力学习,担负起历史重任。

此类课后实践不仅能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引领学生走进社会生活,关注民生和国家大事,拓展视野,在知识应用、迁移中,实现价值体认。当然,实践作业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社会调查、随机访谈、问题探究、小小辩论赛、志愿活动等。由“纸上谈兵”转向“实战演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学习、思考、内化所学知识,学会学以致用,从而指导生活。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性质决定了教学要用好学情这一“导航仪”,探索具体的使用策略,从而准确把握教学基点,找准支点和落点,真正实现知识逻辑和生活逻辑相统一,不断引导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

参考文献:

[ 1 ]张磊.道德与法治"思维"情境教学例探[ J ] .中小学德育,2021(03):5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责任编辑 毛伟娜

作者:胡宸铱

第二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方式探究

【摘 要】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水平逐步提高,初中教育得到了人们普遍的关注。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来说,由于知识内容十分抽象,使得学生们很难做到充分理解,从而导致学习积极性下降。为此,教师便可以尝试采用情境教学的方式,确保学生们能够有效融入到情境之中,从而可以更好地进行知识学习,进而提升自身综合水平。本篇文章主要描述了在初中道德与发展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并列举相关案例进行详细说明。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情境;教学效率;初中;创设方式

引言

从现阶段发展而言,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开始尝试采用情境教学的方法,以此为学生们提供更具情感价值的氛围。而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师来说,理应对于这种教学模式进行充分利用,确保知识内容可以在情感层面和学生们产生共鸣,。从而可以促使其逐步形成优良的思想理念,并具备较高的道德素养,进而为未来的个人发展奠定优良的基础。

一、依靠多媒体设备创设教学情境

1.基本概念分析。

在进行初中道德与发展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尝试使用多媒体设备的方式,因此进行音乐播放以及图片展示从,从而能够创设更为优良的教学情境。尤其是音乐歌曲,其本身的旋律十分优美,促使学生们的听觉感官得到强烈冲击,将学生们内心的情感全部激发出来,引导其融入到情境之中,进而可以全身心进行知识学习[1]。

2.具体案例分析。

例如,在进行“集体的力量”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便可以在课堂的导入阶段时为学生们播放经典歌曲《众人划桨开大船》。由于这首歌曲与学生们的年代相差较远,因此当学生们第一次听到的时候,并不知道这首歌曲到底是什么。此时教师便可以先让学生们猜一猜这首歌曲的名字,并思考其中具体蕴含的道理是什么。学生们第一次聆听时,或许无法做到有效把握,但是经过多次聆听之后,大致能够明白其中的内涵,也就是团结起来力量更大。之后,教师再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引导,将本堂课程的内容引入进来,促使学生们可以有效融入到课堂之中。

又如,在进行“身边的公共利益”学习的时候,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为学生们展示一些有关于列车、汽车、铁路、公园以及博物馆等图片。由于这些建筑物都来自于学生们的生活之中,让学生们感到十分亲切。这样一来,学生们的理解效果便会得到有效提升,从而取得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依靠新闻事件讲述创设教学情境

1.基本概念分析。

对于新闻事件来说,往往都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十分贴近,有着大量话题,并且和“道德与法治”之间存在较大的联系。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时候,教师理应结合具体教学的目标以及学生们自身的需求,以此通过新闻讲述的方式,为学生们创设优良的教学情境。同时再以新闻内容为核心,引导学生们积极投入到分析和讨论工作之中。这样一来,学生们的积极性便被完全调动了起来,他们会感到有着很强的参与感,逐步感受到知识学习的乐趣所在,自身学习态度也会有所转变,由原本的排斥逐渐变成喜欢。甚至教师没有督促,同样能够自主投身于學习之中,进而提升学习质量[2]。

2.具体案例分析。

例如,在对于“刑法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便可以为学生讲述2018年时“昆山骑车男正当防卫”的案件,以此设置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们积极思考,从而让其认真探讨,为何这一案件的主要犯人最终被判了无罪释放?其中能够体现出我们国家刑法的哪些原则?这些原则在实施过程中有着怎样的意义?由于相关新闻内容就在近期发生,离自己的生活并不远,从而将其潜在的探究欲望全部激发了出来。这样一来,教学活动将会更具针对性特点,学生们同样能够更好地进行知识理解,对于我国的“刑法”内容能有更为深入的认知,进而提升学习的整体效率。

三、依靠活动开展创设教学情境

1.基本概念分析。

在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时候,教师还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活动方式进行情境创设,促使教师和学生们能够共同参与其中,从而能够营造出优良的学习氛围,以此提升教学质量[3]。

2.具体案例分析。

例如,在进行“承担责任”学习的时候,教师便可以安排学生们自主准备以“承担责任”为核心内容的节目,不同学生对于本堂课程内容的理解有所不同,因此实际表演的节目也完全不一样。有些学生选择表演小品,有些学生选择进行演讲,而有些学生则直接制作了小视频。如此便是对整个课堂的教学氛围变得极为火热,提升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又如,在进行“网络学习”的知识学习时,教师还可以在班级中举办辩论赛,让学生们站在两个对立的角度探讨“网络学习是否能替代传统学习”。经过火热的辩论之后,学生们对于问题的理解变得更为清晰,同时还能从多个角度出发进行思考,进而使得学习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时候,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们有效融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如此一来,教学质量必然会得到大幅度提高,学生们的整体水平也会随之有所增长。

参考文献

[1]刘顺海,马孖祃.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方式[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9):00076-00077.

[2]陈鸳鸯,朱钭宍.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华夏教师,2018,No.098(14):00027-00028.

[3]彭伟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8,No.458,No.461(Z1):00047-00049.

作者:张德鸿

第三篇: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政策的不断落实,中学生素质教育理念的全面渗透,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也要积极适应新的教学形势,抛弃以往落后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教学重点。本文就具体讨论了核心素养目标之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提出一些有效策略以供教师参考。

【关键词】 核心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 教学策略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指示,就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而言,其核心素养内容包括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国家意识、法制观念、政治认同、文化自信、社会和谐和人生价值等方面,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任课教师必然要围绕这八个方面来对自身教学工作进行优化和创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的教学内容促成学生核心素养的实现,让学生能够通过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提高自身思想道德品质,具备健康的心理状态,能够树立起一定的法制观念和国家意识,提高自身政治觉悟,树立文化自信,致力于促进社会和谐,实现自身人生价值。

一、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构成,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首先,虽然教育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但是不少教师仍将深受传统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影响,应试教育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是常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地位虽然有所提升,但任课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还是没有太大变化。关注对学生知识的传达、考试成绩的提高,忽视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制约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有效性得不到体现;其次,教师对自己和学生的角色定位缺乏科学的认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凸显,课堂参与感不强,热情不足,对于知识的理解也不够深入;最后,很多教师并未能将课堂教学和现实生活相联系,道德与法治课程实际上是一门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学问,很多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和资源都可以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但显然教师并没有对这一点加强重视。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一)改变教学方法,关注兴趣开发

哲人曾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道理无论放在任何学科的学习上都是一样。纵观以往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可以看出,很多学生就是因为教师工作过于单调和乏味,而无法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为了改变这一情况,任课教师就需要改变自身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考虑到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点,善用各种工具和手段,借鉴更多新的有效的教学方式,致力于构建更加有趣、开放、高效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學生能够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投入学习。例如,在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探问生命》一课中,在开课前,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展示一段有关生命从诞生到消亡的纪录片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认真观看,产生一定的思考。然后教师就可以提问学生:“生命是永恒的吗?对生命我们应当怀有什么样的态度?如何让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和意义?”结合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先对教材中的内容展开自主学习。之后教师就可以展开互动,邀请学生就刚才的问题进行回答,分享自己的想法,其他学生认真倾听,之后补充。由此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对生命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可以做到理解、尊重并敬畏生命,使自己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能够为实现生命的价值而认真学习,努力生活。这一过程就为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状态以及明确人生价值观做好了铺垫。

(二)联系社会生活,丰富教学资源

正因为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当前中学生所处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也日渐宽松,学生能够通过各种各样的媒介工具了解到社会生活。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又是一门和现实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学科,基于这一特点,教师有必要将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将现实生活中的资源和素材有机利用到课堂教学过程中,特别是要将时事热点充分利用起来,通过挖掘时事热点和道德与法治知识之间的关系,创设一些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使学生能够将自身的所学调动起来,就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提出自己的想法,分享自己的观点,这样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认知不断完善,提高学习效率,让课堂互动的有效性显著提高,而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也会不断熟练。例如在《法律在我们身边》这一课中,教师就可以导入一些最近发生的社会新闻,选取其中与中学生相关的时事热点设计讨论话题,比如未成年人犯罪、校园霸凌等引发学生探讨,帮助中学生形成基本的判断能力,能够树立一定的法制观念,积累一些法律常识,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约束,意识到自己作为一名社会公民的责任。

(三)开展多样实践,强化学生参与

实践活动对比理论授课对学生也更具吸引力,在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必然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则,既要给学生传达基本的、重要的知识点,也要适当为学生组织一些趣味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感,丰富学生的体验,让学生能够在活动中感悟知识,提升思维层次,促进情感升华并为创新创造提供有利契机。比如在与国家、文化有关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主题演讲、辩论比赛、知识竞答、社会调研等活动形式来理解教材内容,促进学生国家意识、政治认同、文化自信素养的实现,让学生将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应用到学习过程中。

结语:

总而言之,在目前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对存在的问题有所把握,就问题的根源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围绕学生的核心素养目标达成展开相关教学工作,通过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资源,开展趣味实践,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实现其综合素养的提升,为其未来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红.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意义与实施策略[J].华夏教师,2019(31):28-29.

[2] 惠一格.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初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06):36-37.

作者:孙晓燕

上一篇:珠宝鉴赏期末论文下一篇:中国经济地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