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技能教学

2024-04-28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技能教学(精选10篇)

篇1: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技能教学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技能教学 > 转到页尾

随着我国制造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不仅需要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参加生产运行及全方位的基层管理。这就要求在生产一线造就一批懂技术、熟悉一般生产及经营管理的高级应用型机电一体化人才。技工院校的教育应当适应这些变化的需求。如何才能搞好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教学,以培养出适应市场需要的合格技术人才呢?笔者结合自己在技工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经验,尝试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教学存在的问题

1.专业基础课程与实践技能课脱节

基础课程与实践课程无法融会贯通,达不到一体化效果。现行的课程体系是以公共课学习为起点,致使学生头脑中构建起来的知识以理论知识为核心,而不是以实践技能为核心,形成一种“先入为主”的意识。当前,职业教育的首要问题是解决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岗位核心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不断地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虽然现行的机电一体化加工专业教学计划中,一般在每个学年都安排了理论课与一定的实践课,但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采用的是叠加式整合模式,理论课与实践课被机械拼合、平行叠加,并未进行科学整合,甚至实践课所占的教学时间只有很少比例。

2.忽视学生作为主体的能动性

教学过程中,仅仅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和客体。

现行的教学方式,基本上还是“教师为演员,学生为观众”的传统教学法,以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统一要求,不重视个性培养。以知识的传授为主,以实践能力的培养为辅,这一教学模式使学生有太多的限制和束缚,容易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打消其学习积极性的培养。

3.理论课教学与实践课教学结合不紧密

目前的课程设置,在很多情况下受各种因素的制约,使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安排出现不和谐的现象。例如,有时理论课讲了很长时间,才开始上实习课,学生本就对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掌握不深,时间长了更是难以掌握,导致实习教学难于进行。有时,先安排实习,后讲解理论,致使实习课程难以讲解到位。另外,在专业理论课程中,有一些知识更适合于在实习课程中讲解。如果这类知识仍旧采用学科式教学模式,学生学习起来就难以掌握,教学效果也不会好。

4.“双师型”教师队伍力量明显欠缺

“双师型”教师是指教学人员既懂专业理论知识,又有高超操作技能;既能讲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实习。这无疑是对职业教育教师的挑战。目前,职业教育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很多情况下专业理论课与实践技能操作课由两个老师在两个环境中授课。有的时候,两个教师在同一个问题上的观点不一样,也会使学生对这一问题不知所措。或者说,先实践操作、后讲授理论的方式,会让学生在理论课上觉得这些问题已经会操作,不需要学习理论,容易使学生产生自满情绪而厌学。

二、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教学的探讨

1.优化课程结构,使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达到一体化

一体化教学计划的特点,是将传统教学计划中分科学习分科结业的模式,改为把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进行有机结合,贯穿始终,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在理论中实践,在实践中理论,两者相互促进。这样,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计划首先根据国家机电一体化职业标准,以学生为中心,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为指导原则,以适应企业组织生产和技术发展为需求,结合学校具体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和职业能力要求。然后,将机电一体化专业所涉及的制图、电工、金工理论、专业机电一体化理论、操作方法等相关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分析、有机结合,分成若干个单元。

每个单元依据不同的知识点,又分成若干个课题或模块,根据不同课题采用不同的教学和评价方法,并制定每个课题或模块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技能要求。

2.教学模式的灵活应用

众所周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个好的教师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知识,而是教学生如何学习。这就是把教和学联系起来,而非一味地进行“填鸭”式教育。对于一个问题,并不是将现成的解决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把这个解决方法的来龙去脉安排妥当,指导学生,促使他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找出其他方法,解决其他问题。对于任何学生,教师的“教”,只是学生学好的条件,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发挥作用。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地品尝到学习的乐趣,充分感受到“学有所用”。

所以,这也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地充实新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时时做到“保鲜”,才可能永葆“活力”。

3.确保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性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要有机结合,时间安排合理。

教学要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三个统一,即教学内容的统一、教学安排的统一、教学治理的统一。实习中,有关技能培训的理论知识一定要讲到,重要技能实习涉及的理论也是理论课中的重点。教学安排和教学管理不能各自为政,分头管理,否则将造成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脱节,也就达不到教学一体化的目标。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不仅能使学生学习效果良好,也能缩短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的周期,节省课时,解决了教学中长久存在的课时紧张问题。

4.积极培养造就一批“双师型”专业化教师

“双师型”教师,就是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较高的操作技能水平和丰富的实际教学经验的一专多能型人才。在教学过程中,“双师型”教师既能循序渐进、深入浅出地传授理论知识,又能传授熟练的操作技能和技巧。“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关键。一方面,教师自身应积极面对这一挑战,努力学习,不断进取,成为真正的名符其实的“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学校应采取措施,提供支持,培养造就一批即懂理论又能操作的“双师型专业化”教师,并给予奖励,促进“双师型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建设。

建设一支这样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必须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培养,逐渐形成。对于原来的专业课程理论教师,要求其进入企业生产实习,多深入生产第一线,加强实践,提高操作技能水平;对于原来的实训指导教师,则需要进一步提高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钻研教材和教学理论,进一步掌握这种教学方法,最终成为优秀的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师。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工业现代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市场对技工院校学生的技能要求也日益提高。另外,由于目前学生生源较之以前日趋紧张,这就要求各技工院校不仅要努力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合格人才,而且要努力提高学生的成才率。笔者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其根本途径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学科式教学方式的观念,把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进行有机结合并采用灵活的教学模式,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既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能进行生产经营管理的高级应用型复合人才。

篇2: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技能教学

【摘 要】

世界技能大赛是目前世界上地位最高、影响力最大的技能竞赛,被誉为“技能界的奥林匹克”,2010年10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技能组织,在第41届世界技能大赛中首先实现了奖牌零的突破,并在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中获得15枚金牌、7枚银牌、8枚铜牌和12个优胜奖的优异成绩,创造了我国参赛以来的最好成绩。同时中国上海成功申办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大赛成绩越来越好,作为我们技工院校面临一个新的重要课题就是如何将技能大赛与我们机电专业教学有机融合起来,从而实现“以赛促改、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关键词】:技能大赛 机电专业教学

一、技能大赛与机电专业教学融合的意义

我院电气工程系近年来大赛成绩逐年提高,在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山东选拔赛中机电一体化和电子技术两个项目包揽前三名,其中机电一体化项目在全国技能大赛中荣获全国第六名。在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山东省选拔赛中在电气装置、电子技术项目荣获一等奖;机电一体化项目荣获二等奖;在全国选拔赛中任洪鑫同学获得电气装置项目第四名,顺利进入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集训队,并在2017年6月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国际技能大赛电气装置项目比赛中力挫多国顶尖高手,最终夺得银牌,创造了我省职业院校在电气装置项目的最高纪录,实现我院在全国技能大赛中历史性突破。大赛成绩的获得与参赛选手的刻苦训练和指导教师的辛勤付出是分不开的。当然,平时的专业教学也是至关重要,每个参赛选手来到技师学 院以后都要接受2年以上的机电相关专业教学,全面学习本专业理论、技能知识,后经过层层选拔确定为大赛参赛选手,并在后期培训过程中不断淘汰,大赛前确定最优秀的选手参加比赛,整个过程竞争相当激烈和残酷。但是要想在大赛中获得持续稳定的成绩,必须要有扎实的机电专业基础教学。只有通过扎实的专业基础教学,才能帮助学生更深入的全面了解本专业的知识。同时在平时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引入大赛标准,在平时的技能操作过程中按照参赛标准来进行操作。所以常规教学是基础,技能大赛是关键,两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必须将技能大赛与我们平时的专业教学有机融合起来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技工院校开展技能大赛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个职业院校对技能大赛的越来越关注,尤其是省属职业院校也参与到技能大赛中来,竞争日益激烈,要想在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脱颖而出难度明显增大。相关院校都按照国赛标准甚至是世赛标准采购实训设备,投入更多的师资力量参与到大赛中来,但是在技能大赛与专业基础教学融合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1、从学校层面来说,对大赛目标定位不准确。很多院校参加技能大赛,以获得比赛成绩为重点,投入大量的实训设备供参赛选手进行训练,而基础教学的实训设备明显不足,只重视参赛选手的比赛训练,却忽视了大多数不能参赛的学生的做法明显存在不足。2、从教师层面来说,普通专业教师对技能大赛不够了解,缺乏沟通;大赛指导教师孤军奋战,没有形成团队。

3、从学生层面来说,过早的选拔参赛选手。当学生来到学校之后,因为学习各个方面表现比较突出,被大赛指导教师过早的确定为培养对象,从而离开原来的班级开始实 训中心进行培训,造成的结果是专业面较窄,只精通参赛项目的专业技能,对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却相对较薄弱,影响后期技能水平的提高。综上所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大赛培训和基础教学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

三、技能大赛与机电专业教学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1、以技能大赛引领教学团队的成长

我院电气工程系以电气装置、机电一体化、电子技术、工业控制和移动机器人五个大赛项目为核心组建教学团队,每个团队有10名到12名教师,其中有4名教师作为大赛指导教师,既负责大赛培训,也负责系里常规教学工作。其余教师主要承担系里的教学任务,并且每个团队配备一个专职辅导员,负责团队的学生管理工作。团队里的教师年龄搭配合理,专业各有不同,分工协作,在团队学术负责人的领导下,通过教学研讨会,及时探讨在平时教学和大赛培训中遇到的专业难题,在讨论的过程中加强了大赛培训和电气专业教学的沟通,有助于团队建设。另外无论是专业基础教学还是大赛培训,都离不开扎实的专业技能。因此我院每年上半年举行技能活动月中,要求 45 周岁及以下的专业教师都要参加技能 比赛而且将比赛成绩纳入了教师考核体系,作为教师职称晋升评聘的条件之一。学院每年下半年举办的教学质量月活动中,才用论文、教案、说课等比赛形式,鼓励教师们积极参与,对成绩突出教师进行奖励并颁发院级教学成果证书。另外我系多次邀请世界技能大赛指导专家来校作报告,通过报告让我系教师及时了解大赛最新动态,最前沿专业知识,并利用假期时间对我系专业教师进行短期培训,由大赛指导专家亲自进行指导,起点高,要求

严,深入讲解专业技术难题,提高操作速度技巧,各专业教师在实训场地现场操作,指导专家巡视点评,切实提高我系教师专业技能水平。通过这样的方式积极探索大赛培训与机电专业教学师资力量方面的有机融合。

2、将大赛标准融入一体化教学改革

无论在课程体系建设还是课程标准制定等方面技能大赛都具有引领作用,通过对技能大赛指导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的建设,确保我系机电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电气工程系在全院率先推行全面一体化教学改革,目前我院已被评为山东省机电类示范专业群建设单位,人社部技工院校第三批一体化课程改革机电一体化专业试点单位、山东省技工教育特色名校。一系列成绩的获得,与一体化教学改革是分不开的。通过一体化教学改革,改变传统学科体系,将理论学习与技能学习融为一体,形成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课程体系,并将电气装置、机电一体化、电子技术、工业控制和移动机器人五个大赛项目的大赛标准纳入到平时的教学内容中来,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比如:《电力拖动控制线路的安装与检修》、《常用机床电气故障检修》、《电气装置的设计与安装》、《电子电路的安装与调试》、《电机与变压器的安装与调试》、《直流调速系统安装与调试》、《电工基本技能训练》、《AutoCAD绘图实训 》、《单片机应用实训》、《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训教程》、《PLC综合应用技术》、《机电一体化综合应用实训》、《工业机器人运用实训》等。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及时引入大赛标准,更新教学内容。既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又使我们的教学内容更加符合我系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使得大赛培训与机电专业教学内容方面有机融合到一起。

3、改革评价机制,做到考核“公平、公正”

职业教育注重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作为我们机电专业的学生,毕业时要具有两个证书,一个是毕业证书,另一个是维修电工高级工证书或预备技师证书。我院电气工程系通过推行一体化教学改革,建立以职业技能为基础的评价体系,而且将技能大赛平台引入教学之中,既有利于比赛与考核相结合,也有利于考察技工院校学生的技能水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是通过参加市赛、省赛和国赛,让参赛选手增加了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行业之间的交流,同时指导教师也可以利用好这个平台,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开发适合于校情的考核评价系统;二是技能大赛的项目是按照企业需求在仿真的环境中设置的,它的评价标准和岗位评价标准基本相符,同时可以借鉴技能大赛的评价标准来考核中职院校机电专业学生,因为技能大赛承办方多为国家或者行业,所以维修电工专业的技能证书可以在技能大赛中融入进来,实现赛证融合。通过这种方式,使得大赛培训与教学评价有机融合到一起。

4、兼顾大赛与日常专业教学,合理配置实训设备

技能大赛培训需要设备,机电专业教学也需要设备,由于实训设备不足,两者之间常存在矛盾。我院电气工程系通过合理配置教学实训设备,加快实训基地的建设从而满足技能大赛与日常教学实训设备的需求。目前我院已被评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职业技能竞赛省级集训基地,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电气装置项目国家集训基地。我院原实训中心主要包括电气装置、电子设备安装、机电一体化、数控维修装调和维修电工实训场地,既用于平时的实习教学,也用于大赛培训,通过资源共享提高实训 设备的利用率。现在5万平米的新实训大楼已经建设完毕即将交付使用,包括广东三向电子技术国赛场地、栋梁省赛机电一体化场地、模块式柔性自动化生产线实训系统场地、电气装置国赛集训场地、维修电工实训场地、传感器实训室、电工基本技能实训场地、电机与变压器装调实训室、工业机器人实训室、PLC实训室、液压与气动实训室等,实训设备不足的情况明显缓解,解决了一体化教学改革设备不足的问题。通过实训设备的合理分配,使得大赛培训与教学资源有机融合到一起。结束语

由以上分析可知,我系在全面实行一体化教学改革的背景下,通过师资力量的培养、教学内容的更新、考核机制的改革、实训设备的合理配置,使得技能大赛与机电专业教学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更好的提高机电专业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为以后参加技能大赛和将来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参考文献

篇3: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技能教学

教学评价的概念

所谓教学评价, 就是利用教育评价的理论和技术对教学过程及其结果是否达到一定质量要求所做出的价值判断。通过评价, 教师可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反思和改善自己的教学过程及方法;通过评价, 也可以使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了解教学情况、总结经验并改进工作, 最终为学校决策层提供决策依据;通过教学评价, 学生可以表达对课程设置、教学设施、教师教学等方面的意见, 学校和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实际需要。教学评价会使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实行宏观监控的一种有效手段。

机电一体化专业技能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与创新

(一) 本课程教学评价的方法

我们把基于项目学习理论应用于实际教学之中, 在新模式的引导下, 我们对传统评价方法进行相应的变革:过程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用社会评价来补充校内评价, 用学生互评自评、教师评价来替代教师独自评价, 建立多元开放式的评价体系。

(二) 创新教学评价方法

教学评价的对象机电一体化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评价对象是课堂教学系统。这一系统由教师、学生、教学过程和教学手段等要素构成。而传统的教学评价对象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评价, 评价对象过于片面化。对整个教学系统进行评价, 既可以对学生学习中起导向作用, 又可以引导教师勤奋工作、完善教学, 还可以总结教学经验, 为学校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

针对课程特点采用与之适应的评价方法根据高职机电类课程的特点, 在进行专业课程课堂教学时, 不太强调理论推导, 却比较强调掌握专业技能, 因此, 课程课堂教学应突出职业性、实践性的特点。机电专业的基本技能训练课, 课程内容是机电专业的入门技能内容, 通用性强, 其最终评价标准应源于企业生产一线的生产性标准, 以绝对评价法为主, 让学生树立成本意识和质量意识, 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专项技能实训、实验等实践课程, 其内容都是专业教学内容, 学生所掌握的技能只是专业技能中的某一部分, 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 学生可以了解生产中各个技术环节的衔接及人员之间的配合。因此, 这类课程应采用过程评价法为主的多元评价方法。综合实训类课程, 是将多门专业课程内容通过一个实训项目进行有机整合, 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锻炼技能, 目的是使学生达到准技术人员的标准。这种实训项目需要用到各方面的资源, 所以其评价应考虑多方面因素, 因此, 应采用过程评价、绝对评价、社会评价等多元化评价方法。

评价内容突出企业特色职业教育是开放性的、社会化的教育, 职业学校的办学质量只有得到用人单位、学生与家长的认可, 才有实际意义。社会的多角度评价不仅能保证学校教学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效益, 还能提高学校的声誉。

机电一体化专业技能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实践研究

(一) 实验目的

以《钳工实训》技能课程为例, 对该课程教学进行评价, 不仅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还可以检查教师的教学质量。通过教学评价, 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正确地学习, 还可以使教师不断完善教学, 提升其专业素养。

我们首先于2009年9月至2010年1月在本校机电一体化专业进行了实验, 实验类型有: (1) 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督导组、企业专家对教师的评价, 家长对教师的评价, 同行对教师的评价, 教师自我反思等。 (2) 学生学习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小组对学生的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 实验方案

以《钳工实训》技能课程教学为例, 确定实验班为机电高职2007级1班和2班, 基于项目活动来设计教学, 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评价兼顾师生双方, 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对照班为机电高职2007级3班和4班, 对照班采用传统的教师基于教材章节内容按部就班地授课, 教学过程以教师活动为主线, 教学评价以教师对学生的独立评价为主。实验前两班的学习水平相当, 教师为同一人。

(三) 实验实施

实验实施时间为2009年9月至2010年1月。安排5节实验课, 课程内容为有跨度的5个技能知识模块。分别安排督导组、企业专家、教师同行、家长代表在实验班和对照班听课随后评课。

每周学生填写教师测评表, 对教师教学提出建议。每次课都进行教师对学生、小组对学生、学生对自己的评价, 以便为学生学习提供正确的指引方向。

(四) 实验结果

对教师的评价通过对实验班与对照班5次听课的观察分析, 得到如表1的结果。从评价结果我们可以看到, 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模式能从各个方面对教师提出要求, 这些要求就使得教师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

对学生的评价通过对实验班与对照班的观察分析, 得到如表2的结果。从评价结果我们可以看到,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技能鉴定通过率之比为92∶80。该课程为机电高职专业基本技能训练课, 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主要以技能鉴定通过率为主。可以看出, 多元化 (绝对评价方法为主, 其他评价方法为辅) 教学评价模式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能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及技能通过率。也就是说, 该教学模式指导下的教学能最大可能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结论

(一) 多元化教学评价模式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该模式从各个方面对教师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特别是教学设计是否从学生实际出发, 教学内容是否反映了科学前沿信息, 教学过程是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态度是否友善等。从总的情况来看, 这些要求对推动教师自觉地提高专业技能, 不断地完善教学效果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同时, 这些要求对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有明显的作用。

(二) 多元化教学评价模式能培养学生的多项能力

能力在心理学中的定义为“在活动中反映出的个性倾向”, 即只有在活动中能力才能表现并获得提高。基于项目教学的设计就是使学生在解决任务的活动中学习并培养其能力。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由于任务需要, 要求学生搜集大量资料, 这样学生在汲取课程以外知识的同时, 增强了信息使用及利用的能力;任务可能是复杂的、开放的, 这就要求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运用不同的途径获取自己所要的知识, 并通过与他人合作, 共同完成任务, 这个过程锻炼了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团结协作精神。我们不难看出, 基于项目教学的评价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 发展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问题与建议

评价过程把关不严这样往往导致评价走过场, 不能反映真正的教学现状, 很容易伤害一些教师。同时, 也会使评价工作失去意义。

奖励不当易导致作弊现象的发生教学评价工作要想取得长期的效果, 一定的物质奖励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仅以评价分值多少来决定奖励多少, 就容易发生作弊现象。所以, 应以文字形式的成果作为奖励的基础, 再以分值大小作为奖励的辅助, 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只有这样, 才能取得评价实效。

专业技能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显得薄弱本研究只是以《钳工实训》技能课程的课堂教学为例进行了高职专业技能课程教学评价方法、测量量表设计等方面的探索。由于专业课程的多样化、技能要求的多元化, 专业技能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还需要不断的研究。

单一学科研究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可以结合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及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 对专业技能课程评价方法进行综合性研究, 使技能教学更适合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 本研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如调查样本的选取受地域和条件的限制, 选取面较窄;所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由于时间关系未能做大范围的试运行, 无法做出比较符合实际的修正;如何累积更多的评价数据, 利用评价数据统计分析等方法分析评价信度和效度, 以完善评价系统等, 这些都有待于今后的进一步研究。

摘要:将基于项目学习理论的教学评价应用于机电一体化专业技能课程教学之中, 在这一新模式的引导下对传统评价方法进行相应的变革:过程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用社会评价来补充校内评价, 用学生互评自评、教师评价来替代教师独自评价等, 建立多元开放式的评价体系。实验证明, 这种教学评价模式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同时, 也能培养学生的多项能力。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能课程,教学评价

参考文献

[1]丁平.浅谈如何进行新的课堂教学评价[J]. (2006-04-01) .http://wuxizazhi.cnki.net/Search/JYGX200604059.html.

[2]何孔潮, 陈忠勇, 林瑞华, 等.课堂教学评价变革的瓶颈与突破[J].宁夏教育科研, 2008 (2) .

[3]敖国儒.对新课程教学评价关注点的探讨[J].中国教育学刊, 2005 (5) .

[4]杨丽华.试论高职教师教学评价[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4) .

篇4: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技能教学

关键词:技能大赛;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

新时期我国职业技能大赛的开展取得了十分可观的成绩,同时也为我国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代表着我国职业教学领域的创新。通过技能大赛,能够对学生的训练内容和訓练方式进行科学的、合理的规范和调整,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并且学习到更多的专业知识。通过实际调查可以了解到,职业技能大赛对于机电一体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师队伍建设,还有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等进行了积极的引导。

1 对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影响

1.1 课程体系的影响 在以往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课堂上只是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述,但是职业教育的本质是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技术型人才,所以一定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建设符合现代机电一体化教学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职业学校需要更多的与社会企业进行沟通和交流,明确企业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但是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在很多的方面企业和职业院校并不能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但是职业技能大赛正是能够对此进行有效的改善。在2008年我国就已经落实职业技能大赛的相关项目,都是通过长时间的研究最终确定的,符合我国相关标准的要求,同时还能够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专业技术水平、职业素质等众多方面进行考察。

在2014年我国职业技能大赛中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的项目主要包括,对于智能电梯的安装和维护、机械设计制造,还有数控机床的安装调控维护修理等。这些职业技能大赛项目主要考察的都是目前最为前沿,并且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依据职业技能大赛的主要指导思想和相应的评价标准,还有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相应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我国很多的职业院校对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课程进行全面性的改革,将整体的专业教学氛围几个教学模块,主要分为通识学历、基础能力、核心能力、专业扩展四个模块。

1.2 教学内容的影响 我国很多的职业院校也抓住了全国技能大赛的实际,使得学校与企业有了更多的沟通和交流,对于社会人才市场需求有了更加真实、更加全面的了解。依据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具有的特点,还与对于机电一体化学生知识、个人素质等众多方面的要求,还有职业技能大赛的竞赛准则,还相应的评分细则等,职业院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在以往的专业教学过程中只是注重对于理论知识的推理,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和学习理论知识。现阶段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需要打破以往教学模式的束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时间能力,注重激发学生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学习的兴趣,全面地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技术水平。

例如,在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中的自动控制技术这一教学内容,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这是他们必须要学习的课程。课程涉及的内容非常的广泛,其中有拉普拉斯转变、物控模型的建立等。自动控制技术课程概念性知识较多,而且非常抽象化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涉及的数学计算非常的烦琐。在职业技能大赛的引导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利用MATLAB方针软件,课程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落实了由教学任务驱动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增强了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兴趣,有效地提升了我国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质量,使得学生具有的职业能力得到一定的增长[1]。

2 对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影响

2.1 教师的责任 我国高职院校存在的意义就是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技术型人才,也就要求我国职业院校的教师人员不仅能够承担理论教学的责任,同时,对于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也能够将教师具有的主导作用充分的展现,也就是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结合一体。在技能大赛的引领下,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指导,帮助学生可以在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同时,通过对于职业技能大赛评分细则、考核标准等方面,明确了现阶段职业岗位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要求,对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得专业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转变,教学方式、方法进一步的提升,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增长,对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2]。

2.2 企业与学校的对接 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很快,一些高新的技术还有工艺在企业中得到十分广泛的应用,例如,变频器、触摸屏等前沿技术,而且这些技术在我国的职业技能大赛中也有着很大程度的应用,直接的表明了我国企业发展和技术革新对于技术型人才的实际要求,同时,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师也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要注重对于专业教师综合素质的培训,使得师资队伍建设质量不断地提升。职业院校可以与社会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在暑假阶段要求教师到企业中去挂职锻炼,对于企业目前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水平的要求进行全面性的了解,使得教师机身具有的专业技能也有了很大的提升。职业院校的教师也需要对企业的员工进行相应的技术辅导,了解技术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将其作为自身的教学资源。学校要为企业的发展以及技术的革新提供相应的技术研究和服务工作,在对企业提供相关服务的过程中使得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不断地提升[3]。

3结语

在职业技能大赛的引导下,项目与机电一体化专业企业岗位进行了有效的衔接,专业岗位需求与教学课程进行有效的结合,使得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与社会人力资源市场的实际需求相切合,同时,也促进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通过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进行了准确的定位,明确了专业教学的主要目的,了解了目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对其进行有效的提升,从而保证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朱崇志.关于机电一体化专业以赛代训的若干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13(11):56.

[2]王超.技能大赛引领下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J].机电技术,2011(10):132.

篇5: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技能教学

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观念,培养与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

教学多样性:实物、模型辅助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现场观摩教学;实训模拟加工教学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突破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教学环节相对集中。它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而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中职机电、数控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及差距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主要是“蓝领层”机电、数控技术人才,这类人才是指在生产岗位上承担普通机床、数控机床的具体操作及日常简单维护工作的技术工人,在企业机电、数控技术操作岗位中占70.2%,是目前需求量最大的机电、数控技术人才。对于现代“蓝领型”机电、数控人才是指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理论,掌握一定实践技能。必须以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切削原理及刀具、机床夹具、机制工艺等)为基础,学习掌握“数控机床原理及应用基础”和“数控加工编程技术”,还需要熟练掌握“CAD/CAM”软件。

但在现行人才培养模式下,毕业生的职业素质结构、职业岗位知识与能力等方面都与企业要求存在差距。学校应该利用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载体,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依托社会力量、加强校企合作等提高机电、数控专业人才的企业贴合度,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二、我校机电、数控专业现状

1、现有专业教师十余人,其中有三、四名实训教师。大都年龄四十岁以上。具有丰富课堂教学经验,大都缺少实训操作教学经验。对企业生产实际生产环节缺乏了解。

2、学校机电、数控现有学生50余人,已经学习了一定时间的理论知识,下一步可以实施小班化理实一体化教学。

3、现有三台机床,虽然设备数量较少,但基本可以用于学生的金工实习教学。可以让学生模拟企业生产环节,进行简单的一体化教学探讨、摸索。

三、一体化教学(课堂教学的改变)

(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行,并以实践为重

把课堂搬到车间,以技能培训为主线,合理安排教学。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兴趣,改变课堂教学枯燥、乏味的局面。

1.理论学习应以“实用、够用、管用”为原则,进行模块化、综

合化整合,着重通过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增加学生自我动手时间,提高学生创新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2.理论教学内容应突出应用性、先进性、前沿性。培养学生应用机电、数控理论的能力,突出机电、数控理论的应用性、实用性,使学生能通过“实践认识—针对实践的理论学习—再实践”的顺序,掌握一定的设备操作、加工技能,及所谓的先会后懂。教学中要体现早实践、多实践、有针对性的实践。

3.教学中应将教学与生产实际、新技术的应用结合起来。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体现以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熟练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实现理论与实际、教学与生产有机结合。实践教学特别要注意其实用性、先进性,通过教学内容上渗透新科学、新技术、新工艺,教学过程由教室向生产延伸等,可以培养出一批能熟练运用新技术、新工艺,能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机床操作人才。

(二)重视传统金工实习,校企合作培养机电、数控人才

与普通机械加工设备相比,使用数控机床能加工出精度更高,外形更复杂的零件,同时可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特别是在批量生产中)。但传统的车、铣、钳的金工实习的教学要求可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了解机械制造的一般过程。熟习机械零件的常用加工方法、所用主要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典型机构、工夹量具以及安全操作技能。了解机械制造的基本工艺知识和一些新工艺、新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因此把传统金工实习放到数控专业实习教学的重要位置上,为数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学校缺少

数控机床,无法完成一体化数控教学要求。而企业设备近几年添置较多,可以满足教学要求。因此可以校企紧密合作,把数控实训教学安排到企业进行。,根据企业的岗位要求来合理安排教学进度,企业根据自己的需求组织培训、岗位实习、实施专业综合技能训练等,学生所完成的“专业综合技能训练”题目都是企业生产现场的实际生产任务,并由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和考评,并进行反馈,纳入学生成绩考核。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直接上岗参加生产,形成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能很快适应岗位需求。最后让学生具有学生和员工的双重身份。

(三)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学校组织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合作编写一体化教学教材,可以采取编写-教学-反馈-改正-教学的步骤,使教师逐步掌握一体化教学环节和操作技能。建立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见习和工作实践,根据对机电、数控技术的教学需求进行岗位培训。利用国家培训计划让教师进行各种有针对性培训已是一种较好的办法。教学部门对进修实习的教师,在下达教学任务时,给予一定的照顾,在安排授课时间上,尽量相对集中一些,腾出时间让他们学习操作技能和一体化教学相关知识。同时也可直接从企业聘用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制定,并直接承担实训教学任务。

结束语:一个专业的招生、就业和教学是紧密联系的。当专业教学有特色的,培养的学生有特点,符合企业需求。有较高的专业理论

篇6: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技能教学

3月27日中午及下午,2014年全国技能大赛“机械设备装调与控制技术”技能选拨赛于机电楼智能控制实训室举行。

本次选拨赛共有54名学生报名参加,赛序全程模拟“电梯装调”技能比赛赛序,比赛进行了2批次共六小时,选拔出了六位同学。选拨出来的同学将代表我校参加广东省选拨赛。

篇7: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技能教学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总结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及不断地向纵深发展,社会对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需求的加大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为适应社会的需求,必须加强学生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为此,本教研室本学期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措施等方面加以改革,以优化教学效果为核心,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为宗旨,改革传统的、旧的教学方法,大力推行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一、改革的基本思路

机电一体化专业作为我系的改革试点专业,力求通过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改革试点,来带动以机电专业为主体的一个专业群(含机械设计与制造、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针对目前我们对现状的调研,发现学生对工作和社会的适应能力较差,离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还有距离,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和我院的实际情况,决定把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作为本次教学改革的目标。课程体系采用模块式,教学方法中引入项目教学法,教学效果以职业资格等级证书为考核;让学生怀着目标、带着问题去学习,在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中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实行工学结合,加强项目训练(基于学习的工作)环节和顶岗实习(在实践工作中的学习)环节。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方案

教学方法的革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教研室实施如下改革方案。

1、积极探索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

在改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模式基础上,采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围绕课程设置相关课程,实验实训室实行开放式管理,为学生提供课内课外两位一体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各种产学研活动,兴趣小组活动、专项集训队活动,以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形成行动导向、工学结合特色鲜明的教学方法。

本教研室本学期开展基于工程过程的教材《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编写,在编写教材的同时,我教研室教师根据各学习情境的要求,把项目教学、引导文教学、案例教学、四步教学、角色扮演、技能竞赛等方法应用到实际教学中。

对于电工电子的部分内容,采用案例教学和引导文教学法。对看不见、摸不着的电流动、信息传递等内容,采用案例教学法,借助计算机演示完成教学。而电气故障排查,需要通过推理来验证假设,常采用引导文教学法,由教师给学生提供一系列参考引文,引导学生在设定的工作环境下主动参与。学生还能通过完成引导文形式的任务,评价自己的最终学习效果。

2、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在保留 “挂图+模型+实物”等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倡导和鼓励教师使用现代教学手段,用图文音像等方式向学生传递综合信息,演示教学内容,可以增强教学过程的直观性和可视性,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近三年来,本课程教师使用多媒体授课的比例达到90%。在教学中,教师注意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依托,根据教学需要,制作专门的案例教学课件,进行经典案例教学,由教师或实践课辅导老师进行解说评价,进行有针对性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根据课程类型,因地制宜地创新教学方法

本教研室主要承担全院汽车专业的电工电子和机电一体化的电类专业课。教学内容、课程类型决定教学方法,只有从教学内容和课程类型的特点出发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才能收到实效。我们要求教师根据课程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对只要能达到教学效果优化、实现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教学方法就可以进行大胆尝试、创新。如杨少沛老师在教学中积极探索以“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其主要作法:一是打破实验室和教室的界限,打破课堂理论教学与单元验证式的实验教学的界限,以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划分教学内容,把对知识的讲解和学生相应的实验技能训练穿插进行。二是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堂交流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4、依托“电子协会”,积极开展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资源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腾出一间实验室,并配备了较好的设备,作为电子协会第二课堂活动场所,让学生“电子协会”与机电教研室挂钩,在活动期间,由本专业的教师进行辅导。这一活动开展以后,参加的学生越来越多,电气设计和制作的水平也越来越高。同时我们还

开放了实训室,鼓励协会的会员们利用课余时间搞一些小制作,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并经常性的派出教师进行相关指导。

5、深化考试改革,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本学期机电教研室开始进行考试改革。在考试制度和考试方法方面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闭卷考试和开卷考试相结合。例如:《电工电子》的考试方法,可以采用制作一个生活中常用的电子产品来实现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的目标;《单片机应用技术》、《PLC与控制技术》等课程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单片机和可编程控制器进行产品小发明、小制作等形式进行考核;总的来说,就是做到考试方法多样化,给学生以发挥的空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和运用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8: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技能教学

众所周知, 着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进入21世纪以来提出的一个新课题, 也是多年来都没有度过的瓶颈问题。目前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就业职位, 而大量的用人单位又招不到符合需求的毕业生, 这种种问题都表明, 大学生的教育工作面临严峻的形式, 亟待改革。

由于机电专业是一个理论性很强, 同时需要学生拥有熟练动手操作能力的专业, 这就需要教育上的双重侧重, 不能只注重理论, 也不能只注重实践。在教学过程中, 展开理论教学与施行实践环节是专业教学的重中之重。

二、存在问题

过去在传统教学理论的指导下, 学校只重视基础理论的教育, 课程设置古板而缺少变化, 致使学生经过专业的培养却根本不能胜任现实社会中的工作。大学生花费大量时间所学习的东西却跟现实工作脱节, 最终由于缺乏必要的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而面临被社会淘汰的危机。所以, 针对以上问题, 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尝试探索机电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然而这种尝试面临的困难却很难得到解决。综观现存的人才培养模式, 存在着不少的弊端, 如下所示:

1. 理论脱离实际。

学生长期适应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戕害, 难以接受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同时专业教学的改革又落后于新技术的发展, 课程和教材的选用也难以将纯粹的理论和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考查结合起来。

2. 教师的职业水平落后。

教师因长期处于学校这一相对封闭的环境中, 缺乏相对较新的技术知识, 对企业实际需要的操作要求也缺乏理解, 再加上教师长期习惯于“纸上谈兵”, 故而种种问题表明, 要想进一步深化机电专业的教学改革, 培养社会和企业真正需要的机电专业应用型人才, 关键是要从提高教师的职业水平开始。

3. 学校与企业脱节。

学生总是被禁锢在学校这一狭窄的圈子之内, 他们接触到的技术和设备都是学校陈旧的设备, 再加上他们很少有机会能进入到真正的企业中去, 故而很难学到真正能跟上时代潮流、满足时代需要的技术。当然, 这种情形下毕业生在毕业的同时也必然会遭到来自社会的冲击, 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困境。

三、建议措施

探索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和培养方案, 建立新的符合时代和企业要求的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 是机电专业教学改革和创新的重点和难点。探索机电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是摆在政府、社会和学校面前亟需解决的难题。

1. 对于政府来说。

政府应该确立学校发展建设的总方向, 为学校提供政策和资金等各方面的支持。首先, 在政策上, 坚持理论建设和实践建设相结合的总方针不动摇, 鼓励学校在大的方向不变的基础上寻求个性发展, 同时结合机电专业的特点, 使学校机电专业的教学呈现与现阶段教学不同的风貌。其次, 在资金上, 加大政府对学校的资金投入, 使学校能有足够资金可以用来购买新的设备和提高教师的水平等。

2. 对于社会来说。

社会应该与学校保持密切的联系, 避免学校与社会脱节, 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 社会应该对学校采取包容和宽松的态度, 使学校可以在这种宽松的氛围中专注于学生培养工作, 少一些责备, 少一些刁难, 多一些体谅, 多一些扶持, 在学生培养工作上共同发力, 避免学校被孤立。第二, 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要承担的任务则更加艰巨了。有意愿的企业可以与邻近合适的学校结成互助对子:企业为学校提供相对的资金支持、技术支持和设备支持, 为学生提供实践课堂理论的场所和专家的答疑帮助;而学校则可以为企业输送机电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具体来说, 企业可以在学生完成学校理论知识的学习后, 为其提供与机电专业相配的岗位, 当学生到达企业后, 企业可以提供专业教师和技术专家的指导, 使得学生可以展开对所学专业知识的全面了解、掌握, 并能将这些理论知识灵活应用到岗位上, 从而增强了机电专业学生从事与机电行业有关的工作的实际操作能力。这一措施可以帮助毕业生寻得合适的职位, 帮助企业寻得合适的人才, 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同时学校与企业的密切联系, 能增加企业的活力, 促进学校教育水平的提高, 也能活跃社会气氛形成联动机制, 促进整个大环境的经济发展。

3. 对于学校自身来说。

加强学校教师队伍的再教育。教师要自觉地摆脱学校这一相对封闭的教学环境的影响, 去社会上和企业中学习相对较新的技术知识, 增加对企业实际需要的学生能力的理解。在回归学校后, 老师可以将他们学到的新知识传授给学生, 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 同时训练他们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 学校也要对接受再教育的老师实行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支持和鼓励, 企业也要对教师队伍打开大门, 提供帮助, 方便他们学习。

4. 对于学生自身来说。

社会、企业、学校和教师队伍, 各个方面在教育和教学上展开的努力, 都离不开学生的配合。如果学生没有接受这种教学改革的思维, 所有方面的努力都将付之东流, 故而对于整个教学改革来说, 学生处于一个不可撼动的、至关重要的地位上。学生必须正视当今社会就业所面临的问题, 也必须意识到机电专业的专业特点, 自觉地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的操作结合起来, 利用学校、老师、企业等方方面面提供的便利, 利用现有的一切资源, 锻炼自己的能力, 使自己不但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 同时能与社会接轨、与企业接轨、与应用接轨、与创新接轨, 成为新时代社会上最需要的新型应用型人才。

综上所述,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新世纪以来提出的新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以及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社会、企业等各方面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需求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故而针对机电专业的教学特点和社会需求, 对机电专业的教学改革既是我国面向市场化大环境的总体要求, 也是学校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也是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和操作能力的必然要求。而知识的实际运用和对职业的适应能力是衡量每一个大学生综合实力的标准所在, 尤其是对于机电专业的学生而言这一标准格外重要。学校应通过理论传授和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既要充实机电专业的学生的知识储备, 又要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使专业学生能在对知识深入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加深对知识可用性、实用性、通用性的理解, 为将来毕业后进入社会, 能寻找到最适合自己专业的企业, 能更快、更好地适应企业岗位打下良好着重重困难, 但是, 在社会、企业、学校以及其他各个方面的参与和努力下, 这种僵局终会被打破, 理论建设和实践建设终会寻找到融合的途径, 使得学生的培养工作能满足时代要求, 使得学生能摆脱“毕业即失业”的困境而尽快为社会所接受。

摘要:本文介绍了目前学科教育特别是机电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并由出现的问题分析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 由此探索出一条推进大学教育发展的新途径。

关键词:机电专业,理论结合实践,领域合作

参考文献

[1]蒋雄.机电专业电工学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初探[J].高校讲坛, 2010, (01) :481-482.

篇9: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技能教学

摘要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是职业中专学校教学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职业中专人才培养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应不断强化、革新实践教学,使其在新的形势下更加科学、规范,从而促进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将机械技术、电工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机电一体化技术、传感器技术、接口技术、信号变换技术等多种技术进行有机地结合,并综合应用到实际中去的综合技术。是现代化的自动生产设备几乎可以说都是机电一体化的设备。机电一体化涉及的学科内容广泛,主要课程有机械设计基础、自动控制原理、传感器与测试技术、可编程控制器等等。可见机电一体化专业不但要精通理论知识,更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因此进行大量综合性实验才能更好地将机与电有机的结合起来。笔者从长期教学实中践总结了更好地开展机电一体化实践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创造与设计能力。

一、当前职业中专教育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我国的职业中专由于前身办学条件的不足,加上办学人员长期形成的办学思维定势和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办学实践上,沿袭以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做法,造成目前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中诸多问题的存在,主要表现在:第一,对职业中专认识不到位。在教学实践中,沿袭原来的教学模式或盲目效仿普通高校的做法,只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把课堂教学、理论知识传授放在首位,把实践教学、操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作为课堂教学和理论知识灌输的补充形式。由于对职业中专认识不到位,学校在资金和人员分配,管理人员在资源配备,教学人员在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方法使用上,均倾向课堂教学和理论知识传授,而把实践教学放在次要地位。第二,实践教学场地和设备紧缺、简陋。职业中专从开始就存在着办学层次低、规模小、观念不适应等问题,社会对职业中专的认可度也较低,吸引力不高,生源较为困难,办学效益低下,因此学校办学经费紧张,影响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提高,学校缺乏必要的实践教学场地和设备,即使为数不多的一些设施也都是较为简陋、落后,难以满足正常教学需要。这也是多数高职不得不注重理论教学的一个无奈之举。第三,实践教学师资短缺。实践教学需要足够的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但令人遗憾的是,学校的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直接到学校,从没有真正出过校门。由于生活圈子狭隘,环境相对封闭,不少教师对市场经济缺乏真正的了解与认识,对色彩缤纷的社会缺乏应有的、全面的、客观的认识和把握,更谈不上切身体会和实践.专业教师大都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但缺乏真正的专业实践。造成他们的观念、教学方法与瞬息万变的市场差距很大.更缺乏与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和变化相适应的专业技术和技能。第四,毕业前的集中式实习流于形式。不少学校在平时的教学中极少安排实践教学课甚至不安排,却只是在毕业前集中一个学期或几个月的时间安排学生实习以弥补平时实践教学的不足。但是这种实习不仅不符合科学的学习认知规律.而且往往是流于形式。学生都是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回来交实习报告和鉴定就行了,学校不统一安排辅导教师和实习单位,基本是处于放羊状态,效果可想而知。

二、建立以生产过程为主线、学生技能为主体的分阶段递进式教学模式

根据中专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培养目标,采取分层次分阶段过关的递进方式进行实践教学。即将机电一体化专业各专门化方向的实践教学目标分解到四个学期即四个阶段,并制定各阶段的技能教学考核标准和实践教学任务。学生必须完成前一阶段的实践教学任务并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即递进式。各阶段的实践教学目标与任务的制订是围绕生产过程这条主线进行组织的,以项目形式体现其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分为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强化技能训练等三个层次,不包括实验、见习和生产实习等。基本技能训练作为最低层次由专业教师进行考核,并要求学生达到这一阶段的考核要求;专业技能考核作为第二层次的考核实行教考分离,由学院组织统一考核;将集中综合强化技能训练作为最后阶段最高层次,由技能鉴定部门组织考核,让学生最后取得相应技术等级证书,最终达到培养目标。实践教学环节是决定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形成职专教育特色的主要方面。实践教学质量是衡量专业办学水平和能力是否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指标,也是职专教育的生命力所在。因此建立具有职专特色并适合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十分必要。

三、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1.建好校内实习基地

按照职业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职业学校应建设相对完备的、具有一定先进性的,与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相适应的校内实习基地。添置的设备既要具有一定的先进性,还要具备足够的数量。机电一体化专业有了校内实习基地,就可以按照实习大纲和企业用人要求适时调整实习计划,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合理设计实习课题,实习教学质量的提高就有了保证。当然,专业现代化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通过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方法达到建设要求。

2.广泛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广泛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与现代企业保持较为密切的联系,以满足学生毕业前顶岗实习的需要。学生在企业中实习,能够接触到先进的生产设备,学到先进的生产工艺和加工方法,拓宽视野,并且能学以致用,将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同时学校在与企业的交往过程中,还可以了解现代企业对员工综合素质的要求并征求企业对学校办学的建议,以便对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进行改革与调整。

一体化教学模式特别适合于实践性强的课程教学,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对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知识型、应用型的技术人才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今后,随着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深化,职业学校应不断总结出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职业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篇10:教学技能理论与实践

17世纪末教师教育机构开始萌芽。(判断)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师选择恰当的行为方式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技巧。(判断)第一章教学技能概述

1教学技能是教师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实践练习和反思体悟而形成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和心智活动方式。(判断)有三层含义:①教学技能是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和心智活动方式的整体体现②教学技能的形成是内外兼修的结果③教学技能是在教师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教学技巧、教学技艺、教学艺术是教学技能不同发展阶段的三种形态。教学艺术是教学技能发展的最高形态。

教学技能既表现为教师个体的经验,又是教师群体经验的结晶,它根植于个体经验,又不是个体经验的简单描述。

教学技能的特点:示范性、复杂性、发展性、操作性、整体性。(多选)

美国的德瓦特。艾伦提出了微格教学法。

教学技能分为:备课技能、教学设计技能、课堂教学技能、教学方法技能、教学语言表达技能、教学媒体选用技能、学法指导技能、检查学习效果技能、说课与听评课技能、教学评价技能、教学研究技能和教学反思技能

教学训练的基本原则:目的性原则、分解原则、示范原则、反馈原则、训练与自我完善相结合原则(多选)分解原则是指把复杂的教学技能分解成若干简单的构成成分或基本动作。

教学技能训练的常用方法:观察法、书面作业法、对镜练习法、录音训练法、角色扮演法

微格教学法是一个有控制的实习系统,它使师范生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

微格教学的特点:

1、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2、技能训练针对性强;

3、信息反馈及时有效。微格教学的操作过程:

1、理论学习和研究;

2、确定要训练的教学技能;

3、提供示范;

4、组织讨论;

5、编写教案;

6、微格教学实践和记录。

7、反馈评价;

8、修改教案,再循环。

微格教学不能代替教育教学实习和实际的现场操作练习,而只能培养和训练教学技能的方法之一。(判断)

第二章 备课技能

备课是教学的起点和前提,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的关键一环。(判断)

1备课是指教师在充分地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弄清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以及学生怎么学,创造性地设计出目的明确、方法适当的教学方案的过程。

备课的类型:

1、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

2、学期备课、单元备课和课时备课;

3、课前备课和课后备课。(多选)

根据备课把握的内容,可以把备课分为学期备课、单元备课和课时备课。

根据备课的时间先后,可以将备课分为课前备课和课后备课。

5钻研教材的基本要求:(简答)

①通览教材,全面理解②精读教材,深层领会③精细加工,再创教材使其适应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

难点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或者学生容易出现错误或混淆的内容。

按照教学时间,可以把教学进度计划分为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教学进度计划和课时教学进度计划(即教案)。(判断)

教学目标是学校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判断)

教育目标的具体化是课程标准,而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就是教学目标。

“三维”教学目标中,知识和技能是基础性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终极目标,过程与方法是关键性目标。

可以说知识与技能是物质载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动力,过程与方法是策略。(判断)

教学目标的表达必须是外显的而不是内隐的。(判断)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判断)

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一般有标题、说明部分和教学进度三部分构成(判断)

制定学期(学年)进度计划的要求:(简答)

1、要通读教材;

2、内容项目要齐全;

3、分析要准确深入;

4、教学目标要明确,进度要合理科学;

5、措施要得力。

教案的基本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时安排;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后记或教学反思。

教学进程主要包括导入、讲解、小结等

电子教案是指采用电子设备和软件工具设计、制作、使用与储存的一种多媒体教案。(单选)

电子教案特点有:①形象生动②数字化③便于交互操作④便于改作课件⑤便于携带与传输⑥便于提取与管理(多选)

课件是电子教案中的一个独立的部分。(判断)课件与电子教案的区别在于:电子教案主要为教师使用;课件不仅教师可以使用,学生也可以使用。11编写教案的基本要求:(09年考过简答)①要高度重视,端正态度②要切合实际,坚持“五性”(科学性、主体性、教育性、经济性和实用性)③要优选教法,精设课型④要重视“正本”,关注“附件”⑤要认真备课,纠正“背课”⑥要内容全面,并及时调整。教案的编写要注重五性:科学性、主体性、教育性、经济型和实用性。第三章 课堂教学技能

课堂教学技能是整个教学技能的核心。

根据课堂教学技能的功能和作用的不同,把课堂教学技能分为课堂导入技能、课堂讲授技能、课堂提问技能、课堂倾听技能、课堂对话技能、课堂板书技能、教学回馈和强化技能、结课技能、布置和批改作业技能。

好的开端扥与成功的一半,导入

课堂导入的作用:

1、集中注意;

2、引发兴趣;

3、进入课题。(多选)

直接导入是最简单和最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单选)问题导入是指教师通过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起学生回忆、联想、思考,从而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和探究欲望,进而导入新的教学内容的一种导入方法。4课堂导入的基本要求:①要有针对性②要有启发性③要有趣味性④要恰当把握导入的“度”⑤ 要有艺术性(简答)

讲授是课堂教学最主要在、最常用的方式。5课堂讲授的类型分为讲述、讲解、讲读和讲演四种基本类型。(判断)

6课堂讲授的基本要求(简答)

①语言要规范、简明、生动②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反馈信息③要与板书、体态语相配合 ④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课堂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设置疑问引导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行为方式。(单选)

根据布鲁姆的分类,课堂提问分为:回忆提问、理解提问、应用提问、分析提问、综合提问和评价提问。(多选)

根据提问的信息交流形式不同把提问分为:特指性提问、泛指性提问、重复式提问、反诘式提问和自答式提问。(多选)

理解提问是检查学生对事物本质和内部联系的把握程度的提问。(单选)

综合提问是要求学生发现只是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此基础上把教材中的概念、规则等重新组合的提问。8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简答)

①根据教学目标,合理地设计问题②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问③要目的明确④提问的语言要准确,⑤提问的态度要温和自然⑥要及时进行评价和总结

9课堂倾听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感官、感情和智力综合起来,用心去理解和感受学生的各类语言涵义的智力和情感过程。

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判断)

10课堂倾听的内容:(09年考过)①学生的回答与讨论②学生的提问和质疑③学生的需要和情感④学生的思想和心声

11课堂倾听的类型:介入型倾听、非介入型倾听(多选)

13课堂对话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学生、文本材料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行为方式。

课堂对话不同于漫无目的的闲谈,是教师和学生以教材内容为“话题”或“谈资”共同生成“文本”和创造“意义”的过程。(判断)课堂对话有一定的目的性。

14课堂对话的特点:民主性、生成性、多边性、开放性、倾听性等。(多选)

在教学中,“最重要的不是述说而是倾听-无条件的、全身心的、共情的倾听”(判断)

15课堂对话的作用:(了解)①课堂对话使教学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革②课堂对话使学生得道多方面的发展③课堂对话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提高 16课堂对话的类型:人与客体的对话、人与人的对话、人与自身的对话。(多选)

人与自身的对话是一种高级形态的对话,相当于自省,是指个体对自身内在经验和外部世界的回味、认识和探究。(单选)

从本质上看,自我对话就是对自我的反省理解,对自己过去所积淀的经验、历史、思想等方面的所进行的探究。(判断)

课堂对话基本要求:①营造对话的气氛②选择适当的对话话题③真情地倾听学生言说④要及时指导和修正对话(简答)

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判断)

18课堂板书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配合讲授,把设计好的教学要点书写在黑板上的教学行为。

好的板书,线索明确、逻辑严密、层次清楚、简洁明了。

19课堂板书的特点:①直观形象性②高度概括性③艺术性(多选)课堂板书的基本要求:①要精选内容,突出重点②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③要形式灵活,布局合理④要文字精当⑤要书写规范⑥时机要恰当(简答)具有启发性的的知识,应超前板书,写在推导过程之前;盐酸、推理板书采用并进式;结论性板书,应滞后(判断)

教学过程也是一个系统的信息往返过程,是师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作用的过程。

教学反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表现激励、调控、媒介和预测四个方面。教学反馈的基本要求:①反馈要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目的②要多途径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③反馈必须及时④反馈必须准确⑤指导学生学会自我反馈 26 教学强化的类型:教学强化分为语言强化、标志强化、动作强化、活动强化四种类型。

根据强化的性质和方向可以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27 教学强化的基本要求:(简答)

①强化目标要明确②强化态度要诚恳③强化实际要恰当④强化方式要灵活⑤强化要与反馈有机结合 悬念结课是指教师通过设置疑问、留下悬念以启发学生思考的一种方法。(单选)⑤拓展延伸结课是指教师通过把教学内容作进一步延伸和拓展进行结课的一种方法。

结课的基本要求(了解):①结课要有针对性②结课要有全面性和深刻性③结课要简洁明快④结课要有趣味性。

按照作业的难易程度,可以把作业分为基础性作业和发展性作业两种类型。(多选)

34布置作业的基本要求:①内容要精心选择②难易要适度③数量要适当④题目要有启发性⑤形式要灵活(简答 常考)

第四章检查学习效果技能

1课堂观察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目光,从学生的动作、表情和情绪的变化中获得学生的认知、情感和技能方面变化的教学行为。(单选)

课堂观察的影响因素:

1、学习成绩;

2、光环效应;

3、期望效应;

4、刻板效应。课堂观察的基本要求:①要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②把全面观察与重点观察结合起来③要保持观察的自然状态④要尽可能排除各种主观倾向

学生作业中主要包含两种信息:显性信息;隐性信息 随堂学绩测验从反应方式分为:操作测验和书面测验;从编制方式可以分为标准化测验和教师自编测验,最常用的是书面性的教师自编测验。

按照考试的性质和功能可以分为选拔性考试(如招生考试)、水平考试(如毕业考试)和诊断性考试(多选)

试卷设计是对试卷作全局性的安排,主要解决试题内容分布、试题教学目标分布和题型分布三个问题。(判断)

编制试题的一般要求:

一是要符合考试大纲。二是要充分反映考试内容。三是在同一试卷中,同类试题的编写格式应规范统一。四是试题必须具有实际意义,试题内容的表达必须用

词恰当,文字精练,表意准确清楚。五是实体应便于施测、作答,阅卷评分省时省力。

试卷分析主要从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个方面进行(多选)。

区分度是指试题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加以区分的能力。(单选)

试卷信度是指试卷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单选)④试卷效度:是指试卷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程度,(单选)

第五章教学语言表达技能

教学语言是指:教学口语、书面语言(如板书、作业批改)、体态语言(如示范性或示意性动作)1 教学口语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所使用的专业口头用语,是教学信息的载体。

教学口语的基本特征:教育性、科学性、针对性、规范性、口头性、启发性、可接受性。根据教学口语的信息流向分为:单向传输语言、双向对话语言和多向交流语言(多选)2 教学口语的构成要素:①教学口语是由语音和吐字、音量和响度、语速、语调和节奏、词汇、语法等几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所构成的。(多选考过)课堂教学的语速以学生接受语言信息合适为准,一般平均每分钟200左右。

教态语言的特征:

1、辅助性;

2、连续性;

3、表情性;

4、动作性;

5、情境性。(多选09年考过判断)6 教态语言的功能:①教育功能②传递信息功能③激励功能④调控功能⑤强化功能(多选掌握 重要)7 教师的教态语言主要分为身姿变化、面部表情和外表修饰三个方面。(多选)教态语言的基本要求:①身姿要稳重端庄②表情要真实自然③衣着要朴实整洁 第六章学法指导技能

学法指导的基本要求:

1、要明确目的;

2、要遵循学习规律;

上一篇:里程学校足球训练工作总结下一篇:关于熊猫的说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