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发展问题思考

2023-02-05

第一篇:全域旅游发展问题思考

发展旅游教育推动全域旅游的思考

全域旅游的强力推进,需要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旅游业人才培养将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我们要着眼于服务国家战略,以国际的视野,加强海南旅游教育,确立旅游人才在旅游业发展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一、旅游教育的供给侧问题

1.办学体量和行业需求的矛盾。

1993年,海南最早建立了第一所专门类旅游学校——海口旅游职业学校,之后陆续建有海南大学旅游学院、海南省旅游学校等旅游院校,特别是国际旅游岛战略确定后,旅游专业和培训机构发展迅猛。截至2015年,本科院校6所,高职院校9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44所,这些院校都开设旅游专业。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省旅游教育的发展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和水平,已形成中职、高职、本科的基本旅游教育体系。

但是旅游教育的发展仍跟不上行业的需求。据《海南省旅游人才发展状况调研报告》预测,到2020年,海南旅游人才队伍总量至少47.7万人,人才需求缺口超过20万。其中旅游行政管理人才要达到500人,经营管理人才8.11万人,专业技术人员7.63万人,服务技能人才31.92万人。随着全域旅游的提出,由点及面的全程全景全员的旅游新格局,对人才的需求总量只会增加不会下降。

2.人才单一与需求多元的矛盾。

海南的旅游资源独特且丰富,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仍然后劲不足,归其原因还是人才。旅游业急需人才有六类:国际视野的职业经理人、旅游规划人才、旅游理论研究人才、双师型教育人才、市场营销策划人才、应用型技能人才。我省目前旅游专业毕业生以中专生为主,大学生对职业的认同感低,一次就业率低,巩固率更低。海南的旅游人才政策还没有足够吸引力“引凤筑巢”,所以,旅游行业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极度匮乏,我们的人才提供在质量和数量上是远远滞后的。

3.行业要求高和吸引力低的矛盾。

旅游行业是国际化和开放性极强的行业之一,与国际接轨紧密,讲求高精细服务标准,讲求高质量体验感受,对从业人员要求高。但是,目前就业准入制度未能真正执行,旅游职业资格证书与劳动就业没能有效衔接,资格证书没有含金量,造成旅游行业就业无门槛,行业薪酬水平低,社会的美誉度和认可度不高。出现旅游行业长时间存在人员流动性大、人才流失率高的问题。一方面,企业抱怨找不到人,找到的素质不高;另一方面,旅游专业毕业生“有业不就”。

4.旅游院校发展和主导产业的矛盾。

近年来,旅游院校的规模发展取得长足发展,但是,学校小而散,多而杂,在专业建设、队伍建设、国际化合作、校企合作等方面还没有形成规模、特色和品牌,在海南的教育主导地位没有体现,这与海南国际旅游岛和全域旅游试点省的产业主导地位不匹配。

二、提高旅游教育品质的对策

1.强化人才战略意识。进一步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形成“人才资源第一”的观念,把旅游人才开发放到旅游发展的突出位置,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加大人才培养工作投入,重点对我省各旅游院校师资、教学设施、实训基地的投入,建立旅游人才标准化和考核晋升制度。增加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吸引力和稳定性。

2.优化旅游教育结构。实现配置优化,提高整体效益,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和竞争优势。借鉴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或台湾高雄餐旅学院成功经验,本科、大专和中职都成立对应的品牌学校,在海南独立成立一所本科旅游学院,中外合作建立具有独立品牌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和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基地,打造海南旅游职业人才集约化和规模化培养基地。

3.构建网状培训体系。目前,海南已初步形成省市县主管旅游局培训中心、院校培训部门和企业内部培训机构的格局。培训中心主要侧重导游员、旅行社经理、旅游饭店高级经理人等各类资格考试,院校培训部门重点在学历教育和深造培训,企业内部主要是在岗培训。但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工作以及企业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问题仍然严峻。政府有关部门要统筹管理,凭证上岗,上岗必训,就业准入制度一定要落实到位。另外,积极引进国内外的培训机构,提高培训的层次。

4.激活社会办学力量。当前,我们的旅游教育无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在机制上政府仍是运作主导。资源在政府的供给与学校的争取之间封闭循环,而社会和企业的地位被边缘化。所以抓住机遇、激活旅游教育的创新机制尤为重要,其核心就是旅游教育的多元化和社会化。搭建平台,促使院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行会等以一个旅游院校为依托,联合成立覆盖全产业链的旅游教育集团,集团成立董事会等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从而为整合资源发挥更大作用。

5.提升院校内涵建设。旅游院校要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抓住“一带一路”的海南地缘优势和机遇,对外,加强国际合作、校企合作、行会以及科研机构的合作;对内,优化专业结构,围绕“互联网+”“旅游+”适应全域旅游的发展,加强专业建设和队伍建设,提高办学品质,打造国内甚至国际品牌专业和品牌学校。坚持以旅游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省市重点项目建设需求为导向,为国际旅游岛全域旅游的建设提供紧缺专业人才。

第二篇:关于我县全域旅游及乡村旅游发展的思考

一、 全域旅游的政策背景及乡村旅游历史发展渊源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行政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主导产业,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和社会共同参与,通过旅游业带动乃至于统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旅游发展理念和模式。它超脱过去完全依托景点景区建设和观光为唯一平台的旅游发展思维,把旅游发展从单一的重点景点景区拓展为以景点景区为龙头,是以乡村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为补充的全方位、多层面的旅游体系。是对旅游发展的内涵和外延的全面提升和拓展。而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也给“乡村旅游”赋予了新的理念和内涵,现行的“乡村旅游”是以旅游度假为宗旨,以村庄野外为空间,以人文无干扰、生态无破坏、以游居和野行为特色的村野旅游形式。如:游居、野行、诗意栖居、第二居所等,乡村旅游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依托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会务度假、休闲娱乐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它是全域旅游构架的重要内容和平台,其所倡导的全新的资源观、时空观、产业观,不仅可以促进乡村旅游的顺畅发展,也可以使得乡村的产业结构得到全面调整,是乡村的环境得到改善,还能够全方位满足游客的各种需求。传统的乡村旅游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主要源于一些来自农村的城市居民以“回老家”度假的形式出现。而现代乡村旅游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它对农村经济的贡献不仅仅表现在给当地增加了财政收入,还表现在给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同时还给当地衰弱的传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统计显示,2015年,我国国内旅游突破40亿人次,旅游收入过4万亿元人民币,出境旅游1.2亿人次。中国旅游产业蓬勃驱动,以巨大的市场需求,呼唤丰富优质的旅游供给及新时期、新常态下的旅游业供给侧改革——全域旅游及乡村旅游新思维。

2016年7月,总书记在考察宁夏时指出“发展全域旅游路子是对的,要坚持走下去”。这既是对宁夏的肯定,更是对全国全域旅游工作的肯定。全域旅游是按照总书记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系统总结中国旅游30多年来的发展实践,分析未来中国旅游发展的大趋势所作出的战略选择。其后,国家旅游局颁布了《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和发布《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公布了首批和第二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名单,为全域旅游和乡村旅游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 我县发展全域旅游及乡村旅游的基础分析 1.旅游业综合贡献。2015年,我县接待游客数量达到50万人,旅游产业收入1.2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本地GDP比重5%左右,实现旅游总收入10亿元,旅游税收占财政总收入的7%上下,旅游新增就业人数2000人,旅游脱贫人数达到3000人。由此可知,旅游产业对我县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断增大。

2.旅游资源和要素。从旅游资源数量的等级来看,攸县旅游资源类型比较齐全,涵盖了八大类,旅游资源与张家界、韶山、南岳和崀山存在差距,但是在中部地区来看,旅游资源属于优良级。目前,我县旅游产品体系较为完整,包含酒仙水韵、道教文化、宝宁禅意、神奇禹王、民俗风情、洣水神韵、多姿田园、历史文化等体系。民俗文化要素:如传统活动-贾山皮影戏、探灯,传统习俗-豆腐宴,传统技艺-打铁水等;乡土工艺要素:如藤编、织布、泥塑、绣花鞋垫、豆画、贴饰、木雕等;水系要素:如古井、滴灌、水车、沟渠、排水系统等等富有乡村特色的景观;植物要素:如野生植物资源、水生植物、绿篱、农作物、路边野花(草),地方特色瓜果等;动物要素:如家禽、家畜、水产、昆虫、野生动物、微生物、鸟类等;地貌要素:如山地景观、农田景观、低山、丘陵、梯田,湖泊景观、岩溶景观等旅游要素。旅行社已达到15家,并在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星级宾馆达到3家,住宿类型不断多元化,乡村度假酒店蓬勃发展;攸县餐饮做为湘菜的一大菜系,其风味独特。

3、旅游规划与理念。近年来,我县根据本县旅游资源要素,以自然山水和文化遗存为依托,以游览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溶洞探险、康体养生、商务旅游、乡村旅游为主打,先后编制了《*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酒埠江风景区旅游发展规划》,并准备启动《*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县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及《阳升观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致力于把我县打造成为省内领先、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综合型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旅游发展战略方向和路径明确。

4.旅游交通网络体系。我县交通较为便捷,平汝高速的开通,使我县纳入了“长株潭两小时生活圈”。S315的提质改造,构建了“攸县一小时交通圈”。公路交通在其交通中占据主要地位,目前我县的公里总里程和公路密度均居全省前列,已经形成了“四纵七横”的公路网络。但铁路交通尚不完善,现有的醴茶铁路主要作为支线铁路参与运营,目前没有高铁。我县水资源丰富,湘江支流洣水和攸水在境内汇集穿城而过。

5.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我县通过各种渠道筹措发展资金,有力地推进了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完善了景区(点)交通、环卫、旅游厕所、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旅游标识等基础服务设施。但是要进一步完善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体系、旅游安全保障服务体系、旅游交通便捷服务体系、旅游便民惠民服务体系、旅游行政服务体系等五大体系。要着重提高公共游憩空间、完善旅游集散咨询体系、生态停车场数量等。让游客方便的来,快乐的玩,带走自己喜欢的东西。

6.旅游智慧平台体系。旅游信息化建设普遍成为新时期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智慧资源体系正在尝试打通,通过重点项目、平台、系统的搭建构设智慧旅游发展框架。目前正在积极开发全域旅游电子商务智慧平台。但是,在推进过程中,智慧旅游在基础设施层面要不断加强硬软件配套,普及旅游实用信息wifi、自助触摸屏,加快旅游二维码配设,并不断完善智慧旅游基础数据库。全域要着力开发在线平台,陆续推出智慧旅游系列网站、网络旗舰店、各类包含四导(导游、导航、导览、导购)功能APP软件、呼叫中心等,并与主流旅游网络平台合作营销,实现旅游资讯与电子商务平台对接融合。此外,微信、微博已经成为各地智慧旅游的得力推手。多地区正尝试推行智慧旅游卡,进一步打通旅游产业链。完善智慧旅游管理平台的搭建主要包含智慧电子政务、办公系统、游客及景点监测、旅游团队服务监管、安全运管中心、移动执法、交通定位、旅游大数据分析的内容。

7.旅游发展环境质量。持续打好城市提质战,不断深化城乡同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公共安全感测评连续三年位居全省前10位。全面启动洣水、攸河两江四岸生态保护和区域开发,强力推进了以“治污、治水、治采、治餐、治违”为重点的“五治”行动,全部取缔了水上餐饮,基本实行了城区禁养,着力改善了城区生态环境,着力将两江区域打造成为“城市绿心”。 坚持以开展“洁净攸县”大行动为抓手,全面推进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稳步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8.旅游开发与推介。近年来,我县的旅游开发建设力度加大,旅游产品推介工作进一步加热。民间资本正在不断渗透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攸县与株洲市政公司正式签订的《攸县酒埠江生态新镇建设项目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合同》,湖南省首个旅游业PPP项目正式地实施。民间资本的融入极大的改变了我县旅游开发投资结构和投资现状,进一步加快了我县旅游开发发展的步伐。在旅游从宣传推介方面,几年来,我县利用电视、电台、网络、报刊杂志等媒体和参加博览会、招商会、节庆活动、外联活动的机会,积极宣传景区,极大地提升了攸县旅游的知名度。旅游宣传推广资金保障措施完备,新媒体、新技术、新手段、新途径在宣传推广中的运用正在不断扩大。

三、我县全域旅游及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和不足

1、本土文化的挖掘和旅游景点文化的塑造比较滞后,旅游产品缺乏“灵魂”。 我县是具有悠久历史渊源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一个县域,自汉高祖五年建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有一千五百年的道教文化的浸透,有十分丰厚的美食和民俗文化的传承,有历史长远的彭祖文化印迹,有网岭汉墓群等为主的文物古迹等等。但是,在景区建设的背后,我县旅游产品还比较缺乏系统的本地文化烙印。文化旅游资源发掘和旅游产品的文化塑造还相当滞后,旅游的基本要素和产品缺乏“灵魂”,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县旅游业品质、品位的提升和旅游长远发展。怎么以先进的理念,深入挖掘本地的宗教文化、酒文化、仙文化、攸女文化、红色文化、乡村民俗文化、餐饮文化、工业文化和经商文化,有待进一步探索。

2、全域旅游及乡村旅游规划和整体布局理念比较滞后,旅游开发缺乏整体性。自从二十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初,我县正式步入旅游开发发展开始,虽然做了一些旅游发展规划,并为我县旅游开发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但规划的全局性、整体性和长远指导性不强,特别是国家提出全域旅游新理念后,我县对全域旅游和乡村旅游的规划已经滞后,全域旅游及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和发展缺乏方向,已经对我县全域旅游和乡村旅游的开发设计、项目包装申报、整体发展布局形成了“瓶颈“的制约,可能还会造成资源破坏式的开发。特别是在全国全域旅游大背景下,如果没有对旅游资源进行论证、规划和策划,乡村旅游项目就匆忙上马,开发中很可能重规模、轻质量、盲目开发、各自为政,只考虑当前,不顾长远,导致各类农业资源破坏和无序经营,农村旅馆高楼化、城市化倾向可能会比较严重,影响乡村旅游的特色。

3、旅游景点景区及旅游产品的宣传推介工作相对滞后,旅游宣传缺乏系统性。在传统观念中,旅游宣传营销由旅游部门来承担和执行,既合情合理,又便于明确责任主体。但是在旅游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日常生活方式,从“小众”享受转变到“大众”消费的大趋势下,再秉承和坚持这样的观念,则显得不合时宜。因此,要把旅游宣传营销纳入到一个地区对外的整体形象的高度来考虑和推动,树立和强化“一个好的旅游形象体现的不仅是旅游业的形象,还关乎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形象”的理念,统筹考虑和整体谋划旅游宣传营销工作。从目前我县旅游宣传营销的现状看,一是没有整体的旅游宣传营销规划,在开展旅游宣传营销工作中没有行动指南和整体布局;二是旅游宣传营销投入严重不足,这已经成为了旅游业发展的制约性瓶颈。旅游宣传营销引领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大量有效的经费投入。目前国家对旅游产业发展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旅游业也被赋予了新的责任和使命,财政对旅游业发展包括宣传营销在内的投入势必需要加大力度,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和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壮大,旅游宣传营销的投入显得尤为重要。三是宣传营销机制体制不健全,宣传营销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4、专业队伍和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及从业培训比较滞后,旅游人才比较缺乏。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县旅游从业人员仅占总人口比重不到2%,与全国平均水平6.1%比较,低了4.1个百分点。旅游专业人才更是小之甚小,大大制约了全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远远不能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求。旅游人才建设与行业发展建设不适应、旅游人才培养滞后于市场需求。一方面,反映在旅游管理队伍人才匮乏。从服务管理、景点景区运营管理到旅游策划、旅游综合管理,都显得人才缺乏,特别是乡村旅游的开发和发展中的旅游人才队伍还处于较低层次,这与迅速发展乡村旅游和全域旅游相矛盾,严重制约了我县全域旅游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反映在导游和讲解员队伍人才奇缺。作为旅游先导宣传者和旅游前沿媒介主体,它是旅游发展最为重要基本要素之一。目前,我县的导游队伍基本上还处于刚刚起步的状态,这已经与全面发展全域旅游和乡村旅游的大势不匹配,影响我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提升。再一方面,旅游教育培训工作落后于旅游业发展需求,使各类人才学习深造的机会不多,知识、信息得不到及时补充,导致我县旅游人才队伍的整体能力弱化。与此同时,旅游信息平台建设还比较滞后。在现代信息高速发展和全域旅游强势推进中,智慧旅游平台建设已经成为旅游管理必然的选择。目前我县旅游智慧平台建设正在着手启动,但开发建设的工作量十分巨大,经费不足、技术人才缺乏、网络建设难度大等问题不少,还需要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

四、对我县全域旅游及乡村旅游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展开一幅醉美的攸县全域旅游图章,重在解决业态格局的规划。我县全域旅游和乡村旅游的业态格局应在高品位打造酒埠江风景区、阳升观风景区的基础上,精品化发展城市旅游和夜间旅游,纵深发展乡村旅游,开拓发展自驾旅游,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做好县域旅游景观全域优化、旅游服务全域配套、旅游治理全域覆盖,旅游产业全域联动、旅游数据库综合设计。综上所述,我们建议:

1、突出规划引领,科学策划,全力构筑我县全域旅游全新格局。

旅游发展规划旅游业发展的蓝图,是旅游业发展布局的基本构架和指南。一是,建议尽快落启动《*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和《*县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及《阳升观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围绕《*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县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以及《酒埠江风景区旅游发展规划》、《阳升观旅游发展规划》,以构建我县大旅游格局、选择基础条件最佳、区位优势最好的酒埠江和阳升观景区为龙头,集中资源实施景点开发和重大项目建设。在此基础上,辐射全县,循序渐进,逐步带动以网岭汉墓群开发为中心的汉文化、中药种植和养生体验旅游区、以洣水河风光带中心的城市风景旅游区,以皇图岭为中心的传统农耕文化和农业观光旅游区,以红旺园林、云田花卉为中心的南部花果观赏区的全面繁荣。二是搞好旅游整体形象策划。要导入形象设计战略,根据我县自然、人文、历史等资源特色,策划和设计我县全域旅游及重点景区和乡村旅游总体形象,使我县旅游品牌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让人过目不忘,印象深刻。三是做好旅游项目策划。精心策划一批旅游景点建设、旅游线路包装、旅游休闲娱乐项目,扩充旅游容量,争取国家、省、市资金扶持,培植我县旅游业发展后劲。四是严格规划布局的落实。在开发拓展全域旅游和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旅游要素和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及全县经济发展总体发展规划的要求,精心规划和策划,做到宜做旅游的做旅游,不宜做旅游的做旅游发展的配套产业,切忌形成村村冒烟、户户点灯的现象,尽量避免旅游的乱开发、乱建设、乱投资的现象出现,避免重复建设、资源破坏、经济结构失衡的现象发生。

2、突出资源整合,以点带面,努力提升我县全域旅游整体效应。

我县旅游资源丰富,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培育,形成了许多较成熟的、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然而,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仍存在着旅游主题形象不突出,旅游产品开发层次低,旅游产品空间布局分散等问题,导致我县旅游难以形成核心吸引、一体化发展的整体格局。加强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是有效解决资源分散、缺乏拳头产品的重要措施。要加快推进酒埠江风景区建设和阳升观风景区的规划及开发步伐,将酒埠江景区和阳升观景区联为一体。同时,加快推进和完善景区旅游环线建设,通过旅游环线的连接,实现景区之间的资源整合和景区自身体量的扩大。要加快全域旅游和乡村旅游的规划布局和设计策划工作,做到科学定位。建议在酒埠江和阳升观主体景区的基础上,形成“一心三区”的全域旅游和乡村旅游格局,即“一心”是以县城为核心、以洣水风光带为主线的城市旅游观光休闲区;“三区”是以网岭汉墓群开发为中心的汉文化、中药种植和养生体验旅游区、以皇图岭为中心的传统农耕文化和农业观光旅游区,以红旺园林、云田花卉为中心的南部花果观赏区。在此框架下精心策划设计精品旅游景点,做到一区一品、一村一景。在重点的两个景区建设上,我们建议:

酒埠江风景区建设。按照已编制的《酒埠江风景区总体规划》要求,加快推进酒仙湖景区的设施建设,深度开发白龙洞、仙人桥及周边的柏市温泉、禹王洞项目,着力推进欧公山、泉塘幽谷、八福垅、桃源谷、红军兵工厂等景区规划设计,加大风景区配套设施的建设,全力打造成湘东南最大的,以彰显历史文化和张扬生态景观为主的,融文化、旅游、休闲、养生等功能于一体的5A级景区。在酒埠江风景区的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上,要采取政府主导、规划定位、统一经营管理、多层面融资的模式。避免开发建设单一独统,久而无果、开发无序的现象,避免景点分割、经营分散,不能形成统一的景区经营体系的局面存在。

阳升观景区建设。以道教文化为依托和切入点,沿张司空采药、洗药、制药和修道的路径,修筑绿道,建立慢行系统,以问道、寻道和修道为主线,深入挖掘司空文化,开展祈福、养性、养生和净心活动。开发温泉养生、竹海养生、道学养生、运动休闲养生等项目,实施休闲度假计划,达到养生康体目的,把司空文化与阳升观独特的自然风景融为一体,打造有文化特色的旅游景点。根据阳升观景区的自然特征,在开发建设上,一是重点挖掘道教文化,全面对道教司观进行复原性的重塑和有规划的扩建;二是把景区居民点分为搬迁、扩建和保留三个类型,调整阳升观和司空观周边居民点密度;把保留的居民点改扩建为特色民居、传统民居和风情客栈三个类型,调整阳升观和司空观周边居民点的建筑风貌;三是深度开发阳升观自然景点,如:千洞峡漂流项目、幽居竹海项目、紫云峰攀爬登山观景项目、石山书院遗址复原建设项目、瀑布群建设项目、深山仿古别墅养生居所项目等,做好一批吸引游客眼球、留住游客心身的精品景点。四是采取政府主导,规划定位、统一经营管理、多方融资(PPP)项目的形式进行开发建设。

3、突出文化塑造,挖掘内涵,潜心打造我县全域旅游精品形象

现代旅游是人们主动追求高质量生活的一种大众性综合活动。在当前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旅游业进入了品牌竞争的时代,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提升旅游价值的基础,业是旅游业的立足点和灵魂。只有通过深入挖掘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产业的附加值,才能和提升旅游景点的内在凝聚力和外在吸引力,最终形成强有力的品牌效应,从而使旅游业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旅游和文有着天然的联系,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旅游的重要内涵,旅游和文化相辅相成,不可分割,通过文化的塑造,可以使旅游更具趣味性和品味性文化的深刻内涵,则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作为置县已有两千多年,具有悠久历史渊源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县,有着一千五百年的道教文化的浸透,有十分丰厚的美食和民俗文化的传承,有历史长远的彭祖文化印迹,有网岭汉墓群等为主的文物古迹等等,如何深入挖掘本土文化,将文化与旅游融合,这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急迫需要解决问题。我们建议:一是以文广新局牵头,组织专业队伍对我县历史文化、本土民俗风情、历史传说、名人古典等进行深入的挖掘、加工和整理,形成我县文化体系。二是以商务旅游和粮食局牵头,组织专业人士,依据规划的要求,对我县所有的景点、美食以及乡村旅游要素进行全面的普查,按照旅游要素的基本要求进行分类、整理和汇总,全面摸清我县旅游资源。三是组织专家团队将我县本土文化适得其所的对应相关的景点、景区、美食等旅游载体进行塑造,给所有的景区赋予一个美丽的文化装束,给所有的景点、美食以及旅游资源赋予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和文化内涵,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要以乡土文化为核心,充分结合地方民俗文化和当地民间工艺等,积极打造富有地方乡村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以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品味和档次。深入挖掘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寻找有利于改变我县乡村旅游产品结构雷同、档次低的状况的方法。在乡村民俗、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上做好文章,使乡村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味和较高的艺术格调。

4、突出宣传营销,创新开拓,着力提升我县旅游资源的知名度。

随着我县“旅游强县”战略的提出,旅游业势必会成为全县国民经济的战略产业,以提高我县旅游知名度为目的的各种旅游宣传推介活动,要克服“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思想,树立起大宣传、大推介的意识,不断创新旅游推介机制,提高旅游业宣传推介的整体水平,通过多形式、多层次、多领域的宣传推介来提升我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旅游开发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离不开资源的推介和地域文化的打造和包装。如何发挥宣传部门职能作用,提升对外宣传水平,从而科学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过去我们业努力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从中得到一些理性化的思考。旅游经济既是品牌经济、知名度经济、又是注意力经济。我们要围绕自身独特的旅游资源,一手抓旅游发展,一手抓旅游宣传,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力,虚实相应,动静结合,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促销,做大做强客源市场。一是利用媒体促宣传。通过在中央、省、市电视台、电台、报纸等大型媒体宣传我县旅游资源,不断提高景区知名度。二是通过网络促宣传。充分发挥网络作用,尽快建设完善功能完备、内容丰富的旅游智慧平台,全面推介县内旅游资源,让消费者不出家门就对攸县的旅游资源有所了解。三是创新方式促宣传。把我县的古文化编成通俗易懂的民间故事,广泛进行宣传,在提高群众的理解力和知晓率的基础上,提炼出古攸州的文化内涵。四是抓住节会促宣传。以举办大型活动为契机,抢抓机遇,积极跟进,组织参加规格高、影响大的旅游交易会,展示自身的品牌形象,通过吸引游客前来参观,使国内外更多的人关注攸县、走进攸县、了解攸县。在旅游宣传营销工作上,要凝聚力量和共识,把旅游宣传营销和全县大的经贸活动、重要纪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全县的日常宣传、重大营销活动、节会宣传等,力争旅游宣传营销做到“月月有影响、季季有高潮、年年都精彩”。做好旅游项目包装策划工作,把具有攸县特色的旅游景点融入湖南和全国的旅游产品体系中去,实现我县旅游产品的有效销售。推出诸如“缤纷四季,快乐攸县”的踏青赏花季、避暑漂流季、休闲采摘季、冬补养生季等季节主题,打造一批旅游特色旅游目的地、自驾游特色旅游目的地、醉美攸州村镇、露营地、自驾车宿营地等旅游项目,促进特色化、多元化市场开拓。加大旅游宣传保障力度。旅游宣传营销需要复查巨大的人、财、物力的投入、财政必须要确保旅游项目包装策划、宣传推介的经费,确保旅游宣传推介工作的开展。

5、突出队伍建设,理顺机制,聚力推进我县全域旅游迈上新台阶。

当前旅游业处于快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时期,人才是最重要的基础性、决定性因素。如何提高人才工作服务旅游业发展的能力,依靠人才实现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是当前我县旅游业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和课题。目前我县旅游与风景区管理体制还存在诸多不顺的地方,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县旅游事业的快速发展。建议:一是成立旅游发展委员会,负责对旅游业进行指导、管理, 协调各方力量,促进各单位密切合作,把单体优势转化为集体优势,把个体积极性转化为群体积极性,发挥聚集效益,形成整体合力。二是以旅游开发总公司为平台,对景区资产重组开发,对景点项目包装上市,走大市场、大融资、大开发的道路。三是加强正面宣传引导,树立良好的旅游产业和人才队伍形象。保护广大旅游从业人员的利益,稳步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吸纳优秀的人才进入旅游行业,确保旅游行业人才队伍稳定和素质不断提升,积极推进旅游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走出行政化壁垒,探索市场化、职业化的人才培育和成长模式。

第三篇:关于全域旅游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发展模式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与机遇,转变旅游发展思路、变革旅游发展模式势在必行。针对全域旅游这一新的旅游发展模式进行基本阐释,从全域旅游视阈下指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就全域旅游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全域旅游;县域发展;旅游模式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8-0084-02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直接表明了城市的经济发展态势,在新的经济常态下对经济发展起着无法忽视的承载作用。在县域经济需要迫切发展以适应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全域旅游成为重要的经济突破口,开启了全新的经济发展之路,无法否认,在这一极具建设性的发展之路上全域旅游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

一、全域旅游的基本阐述

(一)全域旅游的概念

2016年1月29日,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中指出要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提出了“全域旅游”这一概念。全域旅游模式不同于以往的“景点旅游”模式,它指的是在将一个行政区域发展成为一个旅游景区,又将旅游景区发展成为一个资源优化、空间有序、产品丰富、服务完备的科学旅游体系,这一旅游产业的发展、这一旅游体系的完善又同时带来了区域的经济高速发展,是高效循环的旅游发展模式。

(二)全域旅游模式带来新经济增长机遇

全域旅游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模式概念,是一种区域一体化的旅游新模式。这一模式不是盲目的无所依据的,而是对传统旅游模式的继承和创新,在此基础之上提出的更为适合现代国民经济发展的一种旅游新模式。

1.全域旅游更能拉动消费者对旅游的需求,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传统的旅游模式下,游客容易受制于景?^规模,无法尽情的开拓视野,各方面的服务也存在欠缺,而全域旅游大大的突破这些限制,将整个的行政区域作为一个旅游景区,极大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也使得消费者在旅游进程中享受到更为完备的服务。因此,全域旅游更能将区域建设、交通运输、环境保护、餐饮等等各方面统一相调配,从而服务于整个的旅游产业,带来新的旅游经济收益。

2.全域旅游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当全方位的资源都最大化调配和用于支持旅游产业的时候,不仅旅游业得以巨大发展,游客的大量增加也给其他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销售机遇。

全域旅游考虑到整个旅游模式运行下是否可以妥善保证游客的游览质量问题,更多关注旅游质量。与其单一制造旅游景观的表层感受,不如将旅游的最大追求放置在游客对于美景的感受上,放在游客对于当地风俗的全新体验上,因为文化和大自然风光的享受比任何东西都更有价值。旅游业在发展,新的旅游模式应该向更高更远的层次去追求去达标,使得旅游业不仅带来物质上的丰富和满足,更能极大程度的满足当地的文化传播需求和旅客的精神享受需求,从而促进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完善。

二、从全域旅游视阈下分析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一)县域经济独特发展态势与旅游产业相契合

县域经济作为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更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活动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

一、

二、三产业各部门。但是,县域经济又明显与国民经济不尽相同,国民经济需要着眼全局谋经济发展,而县域经济更注重凸显优势,不在于完全,而要发挥其内在优势,在重点产业上做突破,这也是符合县域经济特点的。

县域经济虽与市域、省域经济在规模上存在差距,但是小规模更有利于资源的集中配置,打造出更具地方特色更具区域特色的整体形象。相比较乡镇的经济发展,县域经济市场的导向性更为明显,经济发展相对开放,在旅游产业上更能满足游客的消费需求。

(二)全域旅游模式能够很好弥补县域经济发展不足

县域的小规模利于资源的集中调配,但是也带来了优势不足的现状。落后偏远的县域无法在旅游业上构成完善的产业链,其所形成的地域特色也因此分散,无法带来游客的关注。那么,县域经济的发展又将着眼何方?既然问题的原因已经有所了解,那么解决的对策也应该立足问题的根源所在。对于一个县城来说,新型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恰好可以弥补发展的不足因素,变废为宝,全域旅游发展模式正适合规模上有一定限制的地域。反观规模太大的地域,其资源分散,所打造的特色也相对分散,无法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也无法带来更广阔的消费领域。因此,充分开发县域特色,如地理区位、历史文化、风俗人情等;同时,积极调动工业、农业提供最大的支持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为旅游业提供更为完善的服务,进一步满足消费者需求,全力打造出完整的产业链。

(三)全域旅游助力县域经济增长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首先就要立足于县域旅游。县域作为行政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在旅游产业中处于相对独立的一个基层单元。同时,立足我国发展的国情,县域属于我国基层单位行政区,其中分布着我国绝大多数的民众,其经济的增长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甚至构成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在县域建立相对完整的旅游产业体系代表了我国旅游产业体系的发展水平,一旦县域旅游发展妥当,县域的经济增长就能稳定递增,成为县域经济转型的重要发展条件,从而带动我国整个旅游体系的发展完善。

三、全域旅游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一)全域旅游促使县域经济产业完美转型

县域的发展无疑成为新常态下发展的重点,同时也是比较困难的一个环节。全域旅游的发展不会来自一朝一夕也不会来自一人之力,而是需要各个行业、各个部门的支持和融入,这也正是全域旅游的重要优势。它从周边产业中汲取所需要的服务设施,吸引大量游客的同时又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也对外加强了城市的整体形象,对内则给当地居民带来警醒,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素质,爱护身边的文化环境和景区资源。吸收全域旅游这一发展模式,在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在带来物质上的丰富之外也能够保持区域的地方特色,不至于将发展与环境保护对立起来。这是在发展又是在保护,在不改变城市的生活方式的前提下带动经济的升级和转型。全域经济不得不说是未来县域的一个重要的产业转型选择。

(二)全域旅游带动县域经济旅游产业链

全域旅游重点和难点都是旨在打破景区景点对产业发展的限制,将整个区域打造成为旅游的集中地。全域旅游的发展模式自提出之日就引发大量的关注和讨论。我国的旅游资源并非优势十足,世界级国家级的旅游景点少之又少,景点的丰富程度和密度都不能算得上顶级的水平,想要达到知名旅游产品的区域也是一项具有挑战的目标。但是,全域旅游的特点就是针对这类地区,推动其形成自己的旅游产业链,带动自身的同时也刺激周边产业的丰富和发展。对于一些旅游丰富的县域来讲,通过测算其旅游环境容量,可以向着全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的前进。而对一些生态相对脆弱的地区,也可以采取全域旅游的发展模式,通过对旅游资源的扩展界定,进行开发制造,用全新的发展理念和产品的创造性设计来为当地旅游业提供更具有特色和挑战性的多功能景点。

(三)全域旅游促使经济收益和区域特色兼顾发展

在全域旅游的发展模式下,致力于智慧型旅游,从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出发,运用科学的信息技术,实现传统的旅游向智慧型服务、智慧型管理和智慧型营销的高效化转变,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同时保持区域特色,是一种积极的保护性开发模式。从全域旅游的巨大优势上,我们似乎看到了未来县域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在此之前也少不了大胆的求证和试验。全域旅游虽然潜力十足,而是国内对它的研究和实践终究还是少数,发展全域旅游应该实现区域旅游业态互补,从点推线、从线到面,实践的过程就是检验的过程,检验的过程就是选择的过程,正确的选择取舍才能最终得到更大的发展效益。

在巨大投入的同时,全域旅游也不能给予及时的反馈回报,因为要做到旅游的各个行业的投入和不断完善,投资的回报将是全面调动正式运行之后的事情,无疑其回报周期将会大幅度延长。相比较传统之下的旅游景点式,相对较长的回报期是否会带来企业投资积极性的消极影响,不得而知。全域旅游固然先进实用,但政府和企业也要在此完全实施之前静下来做最全面的思考和准备,对旅游资源调动配置、对旅游管理销售等等多方面进行规划和设计。全域旅游作为旅游业发展的全新方向,需要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支持,但在此之前一次次的小心尝试和假设也是必不可少的。任何新的发展模式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成功固然欣喜,准备和思考做最坏的打算也不是多此一举。

全域旅游适应县域旅游发展的未来局势,将是县域经济发展必将走向的突破之路。由于各个区域的发展还存在不同的差距,在经济发展具体采取的措施上也无法完全一致,但必须肯定全域旅游这一旅游模式的巨大价值,认识到它将成为县域旅游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选择方向,这一旅游模式无论是在助推县域经济发展上还是提供升级转型都有无法忽视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戴玲丽.着力提升县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J].浙江经济,2015,(8):54-55.

[2] 刘玉春,贾璐璐.全域旅游助推县域经济发展――以安徽省旌德县为例[J].经济研究参考,2015,(37):97-112.

[3] ?狼?闽.树立全域旅游理念,助推印江经济发展[J].知行铜仁,2016,(3).

[责任编辑 兴 华]

第四篇:关于我市全域旅游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3 篇

关于我市全域旅游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1

10 月 15 日至 18 日,市委办、市政府办组织考察组赴浙江宁海县、江山市以及安徽黟县考察学习全域旅游发展相关经验,先后实地考察了宁海县前童镇、江山市**镇清漾村、大陈乡大陈村、黟县宏村、塔川村,各地欣欣向荣、各具特色的全域旅游发展态势让大家既增开拓了眼界,又增添了压力。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印象与感受

1.特色鲜明定位准。旅游目的地的定位被认为是发展全域旅游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开展市场差异化竞争的基本手段。宁海、江山、黟县均是通过特色鲜明、具有较强辨识度的旅游定位有效打开市场,实现以点带动面的宣传效果。比如,宁海县以“静城宁海”为品牌定位,传播宁海以静为美的旅游形象,并催生出以“静”为基调、以“萌”为格调的宁海全域旅游品牌形象“宁宝”,通过 IP化的网络营销,使宁海在旅游市场中得到广泛关注。江山市以“清漾毛氏文化”和“三毛一戴”为代表的民国特工文化共同构成了江山旅游的两大特色,其“千年古道锦绣江山”的品牌口号,既彰显了深厚的历史人文,又巧妙地涵盖了仙霞关、江郎山等名胜景点,让游客过目不忘。黟县则依托“徽文化”,以“古建筑+民宿”为核心,打造“中国画里乡村”,培育了以西递、宏村为代表的国际知名旅游景点。

2.联点成片布局优。发展全域旅游绝不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而是要点面结合、互推互助发展。此次考察中,考察组对各地全景化、全覆盖、全方位的旅

游规划布局印象尤为深刻。比如,宁海县早在 20**年便提出“大景区”战略,将县旅委列入县“多规融合”联席会议常设部门,强化旅游前置功能,并提出实施“百村千宿万景”工程,谋划串联各个乡镇、街道的“一环八线”风景线建设体系,将沿线的精品村、示范村、中心村等有机“串联”,形成覆盖县、镇、村、户的立体式建设网络。江山市则在“多规合一”基础上,将 2019 平方公里市域范围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科学谋划,精心扮靓乡村和城市两个大花园,集中资源打造世遗江郎风采线、七彩保安风情线、古镇养生风韵线、幸福乡村风光线、村歌文化风俗线、醉美碗窑风行线 6 条精品线路,形成“古道溯源、最江南、世遗江郎、光伏小镇、七彩保安、古镇养生”6 大景观片区。黟县则是把全域旅游融入到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将旅游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有机结合起来,把徽风徽韵、名人名居、**古镇古村、名山名水等“多点”旅游资源串联,实行景区差异化打造,形成空间全景化的系统旅游,在城市重点区域、重点旅游板块、乡村旅游集聚区、A 级景区村庄成功打造了 3000 余个风格独特、融入环境的景观小品,做到“点上美、块上美、线上美、全域美”。

3.便捷乐享配套足。旅游配套设施的提档升级,能否满足游客“食、住、行、游、购、娱”等需求,是决定全域旅游发展水平的核心所在,作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无论是宁海、江山还是黟县,在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提升游客体验度、舒适度上无不是做到了精益求精、精雕细琢。比如,宁海县在 20**年便投入资金***万元搭建旅游科学检测平台,建立浙江省首个县级层面自主设计、自主开发和运营的旅游大数据中心,通过整合公安、交通等***个涉旅部门和三网营运商、智慧银联等多项数据,实现客流检测、营销决策、精品线路、舆情分析等全方位的动态检测与管理,通过推出旅游 APP,方便游客查询线路、预订酒店。江山市

则着力解决游客出行“最后一公里”,先后投入**.*亿元建设综合客运枢纽等项目,开通高铁站至各主要景区的公交专线,建成电动车租赁点***个、高端自行车租赁点***个,投放共享新能源电动车 400 辆、运动休闲自行车 250 辆,覆盖中心城区和主要旅游景点,打造江山旅游 1 小时交通圈。黟县深耕旅游产业数十年,在配套服务上始终坚持不断探索、不断提升,20**以来,该县城乡、交通等部门涉旅资金投入均达到财政收入**%以上。目前,连接核心景区的道路全部达到 3 级公路以上标准,形成“快旅”“慢游”的旅游交通网。同时,通过布局全域旅游全景图、旅游交通标识、旅游驿站等,形成三级旅游集散咨询服务体系,历经近40 年的沉淀与积累,黟县的旅游配套服务已经日趋成熟和完善〔食有 1046 家徽菜名店、特色美食等各类餐饮企业;

住有 1193 家主题酒店、精品民宿、森林木屋;

行有 170 公里精品线路、5 个体育运动基地;

游有 6 家 4A 级以上景区、44 处传统村落、1684 栋明清古建筑等〕。

4.百舸争流势头好。当前,全域旅游已成为国家战略,全国上下形成了百花齐放、你追我赶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常态。比如,作为“中国旅游日”的发祥地,宁海县喊出了“天下旅游,宁海开游”的口号,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高度,发展旅游产业。今年1 至 6 月份,该县接待国内外游客**.*万人次,旅游经济总收入达**.*亿元,同比分别增长**.*%和**.*%,全县民宿营业额**.*亿元,带动农副产品销售**.*亿元,重点旅游乡镇农民涉旅收入占可支配收入比重达**%。江山市则通过一大批重点旅游项目的落地建设,筑垒起了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初步统计,2018 年该市在建旅游项目***个,实际完成投资**.*亿元,同比增长超**%;

2018 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 1**.*万人次,实现旅游经济总收入**.*亿元,

分别同比增长**.*%和**.*%。黟县则依托绝佳的生态优势、厚重的文化底蕴及丰富的旅游资源,重点打造宏村乡村旅游产业园、西递遗产小镇、古黟慢生活小城3 个服务业集聚区,产业集群效益日益突显,2018 年该县乡村旅游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实现营业收入**.*亿元,税收**.*亿元,吸纳直接从业人口超万人;

2018 年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 1**.*万人次,实现旅游经济总收入**.*亿元,分别同比增长**%和**.*%。

二、我市全域旅游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依托良好的自然资源、深厚的人文底蕴,在推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别是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成功打造了西村里、红杉林、皖南“川藏线”等一批网红景点,但是与全域旅游发展要求相比仍然存在诸多不足。

1.品牌形象模糊。近 20 年的旅游发展历程中,我们先后提出过“黄山脚下的明珠、红楼梦中的府地”“东方卢森堡、梦中桃花源”等城市旅游定位,但是均无法精确概况宁国的旅游形象,也无法体现宁国旅游的差异性。提起宁国旅游,我们的核心形象是什么?我们的特色产品是什么?我们的目标客户是哪些人?没有一个精准的答案。品牌定位的模糊,将会导致游客对宁国没有鲜明的品牌印象,甚至产生厌倦心理,成为谋划全域旅游长远发展的一大阻碍。

2.旅游业态匮乏。今年以来,全市招引的旅游项目仅 8 个,实际落地开工项目仅 3 个〔青龙云坞茶旅项目、港口茶乡慢城项目、中溪山水邻国项目〕,“大高好”的旅游项目招引难、签约难、落地难成为我市全域旅游发展面临的一大瓶颈。且大多数旅游景点形式单一、游客参与度不高,同质化现象明显,旅游经济总体效益不高,带动效应不明显。在旅游产品方面,缺乏拳头产品、核心产品,层次低、规模小,市场竞争力不强也阻碍着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

3.配套设施不足。交通路网方面,城区尚未设置专门的旅游观光车,火车站、汽车站与各景区、景点间的换乘体系也不够健全,部分通景道路不符合旅游等级公路标准,且在此次“利奇马”台风灾害中,石柱山、夏霖、吴越古道等景区道路受损严重,短期内难以恢复;

食宿接待方面,尚缺乏功能完善的市级旅游集散中心以及高品质、特色化的餐饮住宿、文化娱乐等配套,难以满足旅游消费者的差异化多层次需求。景区设施方面,部分旅游厕所、旅游停车场、旅游标识标牌等功能还需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三、经验与启示

从各地全域旅游发展成果来看,既是先进理念的催化,亦有体制机制的推动,既靠大手笔、高质量项目的牵引,更有小而精、小而美的产品加码,也为我市全域旅游发展提供诸多宝贵经验。

1.统筹规划,明确发展蓝图。发展全域旅游,规划先行是第一步,只有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才能实现全域旅游的长效发展。建议:一是建立全域旅游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全市全域旅游工作,研究制定政策措施,协调解决相关问题,特别是加强对全市全域旅游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各项产业规划的对接和统筹。二是建立旅游项目规划设计执行督查机制,确保全市各涉旅项目、景点的深化设计按照“统一风格、彰显亮点、经济适用”的原则推行按需建设,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三是实施“青龙湾大景区”战略,以青龙湾景区为核心,以皖南“川藏线”为主线,谋划串联**、青龙、方塘、竹峰、甲路、胡乐等乡镇、街道的精品村、民宿、景点等,形成有山、有水、有人文、有美食的综合立体旅游网络。

2.内培外引,强化业态支撑。对内挖掘特色资源、向外招引高质量旅游项目

是提升全域旅游整体品质最直接、最有效的两条路径,对正处于全域旅游发展初期的宁国来说尤为重要。建议:一方面进一步深挖旅游资源,围绕我市“红楼文化、畲乡文化、龙窑文化”等,充分挖掘名人民居民俗等人文资源,推动旅游提质提效。比如,以红楼文化为纽带,在红楼梦文化园一期基础上,谋划红楼美食、红楼戏曲、园林艺术、雕刻艺术等旅游业态;

以畲乡文化为基础,做好畲族婚嫁、篝火晚会、民俗歌舞活动,产销畲族头饰、绣鞋、古纹刻章等旅游纪念品;

以龙窑文化为特色,谋划龙窑实境参观、DIY 创意制作等互动体验式项目,产销龙窑手工纪念品。另一方面,加大资源包装整合力度,积极对外招引项目。比如,围绕皖南“川藏线”,可以通过招引实力强劲的知名企业入驻,开发自驾游营地、汽车旅店、露天电影院等,形成覆盖自驾游的全产业链条。围绕“小三线”遗址,吸引投资建设“小三线”文化观光工厂、历史纪念馆,展观当年实体文物、历史照片、雕塑模型等,谋划知青游、返乡游。再比如,近期最新发现的“love 岛”,可在法律政策允许范围内引进实力强劲的集团公司进行综合开发,进一步拓展青龙湾岛屿承载功能,打造青龙湾景区的全新亮点。

3.政府主导,营造社会合力。从各地全域旅游的发展成果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全域旅游阶段仅靠政府单打独斗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发展形势,也难以形成气候。只有依靠政府政策性引导,引进战略投资者参与投资、管理和经营,才能真正激发全域旅游的内生动力。建议:一是盘活有效资产。学习借鉴黟县在解决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方面“委托管理”模式〔在产权国有前提下,经县文物部门审批报备,由镇村与使用方签订相关协议,用于文化创意、展示交流等〕,对胡乐司老街、上坦古村落等一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实现资源有效利用。二是探索市场化运行。充分总结山门洞、红杉林等景区市场化运作的相关经验,由文

旅投公司牵头,进一步理顺各景点的权属关系,学习借鉴宁海景区资产证券化、天使投资等模式,推动社会资本参与旅游项目建设,整合各类优质旅游资源,加快组团开发、综合开发。三是吸引民间资本。建议出台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旅游业的相关实施意见,推出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旅游业的优惠政策,引导更多民间资金力量发展旅游产业。同时,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大力宣传“乡贤文化”;

各旅游乡镇积极开展乡贤摸排工作,通过节日慰问、互通信息、拜访联谊等形式,以乡情、乡愁为纽带,最大限度赢得外出乡贤对家乡的真心支持和反哺,促进他们关心家乡、支持家乡建设。

4.突出美化,扮靓景区环境。此次各考察点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上也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办法经验。比如,**镇清漾村〔江南毛氏发祥地、毛泽东祖居地〕以“党建+”的方式,充分发挥村两委和党员力量,推动村庄治理,改善村容村貌,同时大力发扬家风族训,打造出“千年清漾名人辈出,书香逸居耕读传家”的毛氏文化村。大陈乡大城村立足村情民情,探索“党建统领、文化感召”的村庄治理“大陈模式”,实施总支服务“七个一”工程〔一把扫帚“扫”出一片新天地、一首村歌“唱”出一个好村风、一张网络“织”出党群零距离、一张照片“秀出”家和万事兴、一部村书“写”出村民真善美、一张蓝图“绘”出幸福大陈村〕,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游。建议:一是进一步深化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由市委组织部牵头,在各旅游重点镇、村创建党建服务品牌,号召党员义务投工投劳完善因灾受损道路等基础设施、开展集镇、村庄垃圾清扫,实现“党建+乡村旅游+志愿活动”常态化,为乡村旅游添砖加瓦。二是结合移风易俗,将守护环境、文明诚信等与旅游发展息息相关的内容纳入村规民约,让村规民约成为景区守则,通过党风乡风民风的改善形成全域旅游发展的良好氛围。三是推行乡镇生态补偿财

政转移支付机制,充分调动各乡镇、街道抓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并最大限度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5.强化管理,提升服务品质。旅游行业的不断规范需要来自政府、社会、行业等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通过考察我们也感受到各地在旅游的日常监管方面充分做到了有章法、有合力、有成效。建议:一是完善政策法规。积极学习借鉴黟县在民宿管理方面比较成熟的办法,结合我市实际出台《民宿(农家乐)通用要求和等级评定》地方标准,从准入机制及日常监管等方面,全方位规范民宿(农家乐)经营主体秩序。二是探索综合执法。在人员保障充足的前提下,探索成立市旅游管理综合执法局,整合全市文旅、交运、市场监管、公安等主要职能部门的行政执权,从而实现“一个部门处罚、一支队伍执法、一个公章处罚”全面提升旅游市场综合监管能力。三是强化社会监管。学习借鉴宁海“重点乡镇(街道)旅游办公室”“网格化旅游统计队伍”“行业协会旅游监管制度”等,发挥属地乡镇以及行业组织的监管作用,对涉及旅游的餐饮、住宿、娱乐等项目业态及从业人员进行全天候、全方位监管,达到标准化服务管理的目标。

6.精准营销,唱响旅游品牌。在自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旅游的宣传营销手段也日趋多元化,各考察点在宣传营销上更可谓是“各显神通、创意迭出”。建议:一是深化城市形象设计。通过邀请专业的设计团队,或采用有奖征集的方式,设计我市全新旅游形象 LOGO,将青龙湾、皖南“川藏线”、翠竹等形象生动融合,充分反映我市旅游要素的多样性、差异性,达到让游客过目不忘的效果。二是精心策划营销活动。由各乡镇、街道牵头,立足本地域特色,精心包装策划宣传营销活动,在全市范围内形成“月月有节、淡季不淡”的旅游氛围。同时,加强对外合作,谋划创意营销,比如,可通过中鼎集团与**JEEP、奇瑞、比亚迪甚至奔驰、奥迪等知名汽车厂商寻求合作机会,策划拍摄以皖南“川藏线”为背景,以

“绿色、休闲、畅享”为主题的汽车广告,形成品牌营销捆绑效应。三是强化自媒体应用。要活用抖音、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传播渠道,策划“抖音挑战赛”“优秀攻略有奖竞赛”等,引导游客参与旅游营销。同时,进一步优化智慧旅游导引程序,创造更多与潜在和现实游客互动的机会,以寻求与顾客建立情感连接,真正让全域旅游插上信息化的翅膀。

关于我市全域旅游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2

我市文化旅游产业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拥有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具备了提档升级的先决条件,也标志着宝鸡的文化旅游产业进入了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升级的新阶段。为此,建议全市上下以全域旅游推动转型发展、绿色崛起,让宝鸡在青山绿水中实现异军突起、跨越赶超,奋力抢占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制高点。

一、坚持以全新理念谋划全域旅游。一是牢固树立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围绕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战略目标,牢固树立“大生态、大旅游、大产业”的理念不动摇,把全域旅游作为推动绿色发展和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实现青山绿水与金山银山的统一,推动资源开发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让全民共享更多的绿色福利。二是牢固树立发展旅游就是发展经济的理念。坚持用发展全域旅游的理念来谋划现代工业、农业、交通、商业和农村,以旅游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聚集,围绕旅游发展绿色交通、生态城镇和美丽农村,推动三次产业融合,走旅产一体、旅城共生之路。三是牢固树立全域化大旅游的理念。要摒弃抓旅游经济就是发展“门票经济”的陈旧观念,围绕“让每一寸土地都成为景观,让每一个村庄都成为景区”的理念,把全市当作一个大景区来谋划经营,着力把家园变成花园,把小景点连成大景区,实现“全市是景区、处处是景观、村村是景点、人人是导游”的目标。四是牢固树立发展全域旅游要优先发展乡村

旅游的理念。把乡村旅游发展放在实施精准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的高度,整体谋划、系统思考,通过乡村旅游的综合发展,全面推进农业经济转型升级、农村社会和谐构建、乡村文化系统传承、生态环境全面优化,打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生态美丽家园。

二、坚持围绕“五全”布局发展全域旅游。按照“全域、全景、全业、全时、全民”的总体布局,统筹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一是坚持全域化规划。发挥旅游规划在产业发展、城乡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规划中的引领作用和刚性约束,明确各行业、各领域发展都要按照旅游标准,融入旅游元素,突出旅游内容,增强旅游功能。二是坚持全景区建设。把整个宝鸡作为一个大的生态公园来建设,把全域旅游融入到县城、集镇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各个领域,使宝鸡的城镇和乡村、街道和房屋、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成为生态公园的一部分,使整个宝鸡成为一道宜居宜游的风景。三是坚持全行业融合。以旅游业为主导,实现服务业的全业融合,提升服务业的附加值,促进产业升级,使旅游业成为市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四是坚持全时空打造。通过全天候旅游体验和全感官项目设计,以“文、山、水、林、城、塬”等核心元素,打造多姿多彩、动静结合的宝鸡文化旅游核心吸引物,由浅入深系统打造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和商务旅游产品,打造文化旅游和生态养生为核心的“人文宝鸡”“寻秘宝鸡”“夜游宝鸡”“动感宝鸡”“田园宝鸡“”休闲宝鸡”“生态宝鸡”“养生宝鸡”八大旅游产品系列,构建全方位体验产品体系,逐步实现我市文化旅游多元化发展。五是坚持全民性参与。大力实施“全民共建+全民营销+全民参与+全民共享”发展模式,以发展家庭宾馆、农家乐为主体,引导农民就地就业、农产就地增值,全面带动特色种植业、乡村手工业、餐饮服务业、农村文化产业等业态发展,倾力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形成全域旅游的消费链,实现旅游惠民、旅游便民、旅游富民,以此推动全面小康建设。

三、坚持以厚实的基础推动全域旅游。一是科学编制旅游总体发展规划。当前,应抢抓发展全域旅游的契机,从高端着手,聘请高规格的资深规划机构,量身定做全域旅游品牌,尽快编制出旅游开发总体规划,编制好3至5年内应开发建设的重点旅游景点详细修建性规划。二是抢救挖掘地域文化。当前,应从服务全域旅游产业发展出发,借用宝鸡名人、专家、教授的智力,组建地域文化研究协会,着重开展文化研究和挖掘工作,开展以民歌、民间故事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抢救、整理工作,整理出一批优秀地域文化成果。三是大力抓好旅游路网建设。发挥交通在全域旅游的“火车头”作用,加强省道、县道、村道建设,构建安全便捷、内外通达的交通网络。同时,提升道路绿化水平,让每条公路都成为绿色走廊、亮丽风景。四是倾力打造全域旅游名片。要围绕“诗画秦岭、周城宝鸡”整体文化旅游品牌形象,打造宝鸡重点文化旅游产品品牌、区县旅游子品牌、旅游企业品牌,形成宝鸡文化旅游融合整体品牌体系。

四、坚持以务实的态度抓好全域旅游。一是注重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应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思想,对有技术支撑、有经济支持、有市场需求的旅游项目予以适时适度开发。对暂时不具备开发能力的景区,待时机成熟了再启动,严禁低水平建设、低档次开发,让珍贵的生态旅游资源造福子孙后代。二是注重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全域旅游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应在梳理好旅游目的地核心特色后整体布局,围绕统一的主题进行体系化建设,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切勿急功近利、一哄而起、粗制滥造。三是注重处理好内力与外力的关系。发展全域旅游既要充分发挥域内人士和民营业主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也要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大力开展旅游招商,引进国际国内知名企业来我市开发旅游项目、参与旅游建设、打造旅游品牌、营销旅游产品,不断促进我市全域旅游高水平发展。

关于我市全域旅游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3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从更高层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吉安工作的重要要求,坚决落实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和市委四届六次全会决策部署,认真贯彻《安福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在全县政府系统大力开展忠诚型创新型担当型服务型过硬型政府建设加快推动安福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工作方案的通知》(安府字〔2018〕161 号)精神,按照全县“五型”政府建设部署要求,决定在全县卫生计生系统大力开展忠诚型、创新型、担当型、服务型、过硬型机关(以下简称“五型”机关)建设,加快推动安福卫生计生事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现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从更高层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吉安工作的重要要求,全面落实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提出的“创新引领、改革攻坚、开放提升、绿色崛起、担当实干、兴赣富民”工作方针和市委四届六次全会作出的“三个把握”“八个推进”“五个始终”的战略部署,以增强政府机关理解力、执行力、创造力和公信力为重点,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着力引导和推动全县卫生计生系统及其工作人员铸牢忠诚之魂、勇闯发展新路、担当时代使命、提升服务效能、锻造过硬本领,进一步转作风、优环境,努力打造“五型”机关,加快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为决胜全面小康、建设健康安福注入新动力,奋力谱写新时代美好安福建设的新篇章。

(二)基本原则。坚持对标对表,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时刻主动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表看齐,不折不扣把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委、市委及县委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坚持问题导向,对照“忠诚、创新、担当、服务、过硬”的目标要

求,正视差距、找准症结,精准发力、破题突围。坚持“刀刃向内”,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坚持常态长效,注重发挥制度的基础性、根本性、长效性作用,在日常平常经常上下功夫,点滴积累、持续用力。坚持以上率下,抓住“关键少数”,发挥“头雁效应”,形成上下联动推进“五型”机关建设的工作格局和强大合力。

(三)工作目标。全县卫生计生系统需要从更高层次贯彻落实县“五型”政府建设部署,以更高标准加强机关自身建设,不断推动机关工作水平的跃升、形象的提升,努力把全县卫生计生系统各级机关打造成为事业需要、社会认可、人民满意的“五型”机关,力争到 2020 年绘就“体系完善、服务优良、学科领先、品牌突出、全民共享”的健康安福篇章。

二、主要任务

(一)旗帜鲜明讲政治,建设忠诚型机关。引导和推动全县卫生计生系统大力传承红色基因,始终忠诚党的领导,始终忠诚党的大政方针,始终忠诚党的使命,始终忠诚党的事业,把忠诚铸入全县卫生计生系统干部职工的血脉和灵魂,贯彻和体现在卫生计生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

1.提高政治站位。筑牢“两个坚决维护”的政治忠诚,把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最高的政治原则、最严的政治要求、最铁的政治纪律,以实际行动维护党中央定于一尊、一锤定音的权威。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地经常地向总书记看齐、与党中央对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确保各项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推进。(牵头股室:党办;

责任股室:各股室、各卫生计生单位)

2.加强理论武装。坚持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

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始终铭记和自觉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西工作提出的“新的希望、三个着力、四个坚持”重要要求,紧密结合卫生计生工作实际,将学习《习近平治国理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九大报告不断引向深入。(牵头股室:党办;

责任股室:各股室、各卫生计生单位)

3.主动服务大局。进一步增强全局意识和大局观念,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好党中央、省、市、县委的各项决策部署,确保上级要求在卫生计生系统绝对畅通。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主动争取支持配合,形成推动卫生计生事业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真诚倾听民情民意,坚持提目标、定任务、出政策从实际出发,把工作举措建立在解决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满足人民群众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之上。(牵头股室:办公室;

责任股室:各股室、各卫生计生单位)

(二)千方百计谋发展,建设创新型机关。坚持把创新创造作为推动全县卫生计生事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形成满足需求、协同高效的卫生与健康创新体系不断增强推进“健康安福”建设和深化医改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1.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全面实施健康安福战略,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推动健康事业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卫生健康服务模式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责任股室:各股室、各卫生计生单位)全面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医疗保障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综合监管制度等五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深入推进药品、医保、价格、薪酬等联动改革,加快建立以成本和收入结构变化为基础、及时灵活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巩固扩大破除以药补医改革成果,健全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责

任股室:人事股、规财股、法监股、各医疗单位)深入实施中医药强县战略,健全中医医疗服务网络,积极争创国家基层中医药服务示范单位。(责任股室:中医药政体改股、各医疗单位)加快推动区域影像中心建设(责任股室:中医药政体改股)

2.推动服务体系创新发展。全面加强县级综合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力争到 2020 年底,全县三家县级综合医院达到国家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基本标准要求,县域内就诊率达到**%左右。(责任股室:医政医管股、县医院、县中医院、县妇保院)继续开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稳步实施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定向生培养,推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助理全科医生培训。(责任股室:办公室、科教股、各医疗单位)加强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等疾病预防控制,提升卫生应急能力,深入推进爱国卫生运动和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责任股室:卫生应急办、爱卫办、科教股、各医疗卫生单位)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利导政策,完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大力推进生育全程服务和计划生育“互联网+”、“多证合一”服务改革,加强出生人口监测,促进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实现新转型。(责任股室:计划生育与指导考核股、家庭发展和妇幼健康股、基卫股、流管股、各卫生计生单位)加快推进建设中医药和保健品生产加工示范基地,提升发展中医药和保健品产业,打造“安福品牌”。(责任股室:中医体改股)

3.深化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创新。扎实开展乡镇卫生院一级医院评审工作,继续抓好医院文化建设和开展“四抓四化”环境整治活动,不断提高群众就医体验。(责任股室:科教股、爱卫办、各医疗单位)完善柔性引才机制,加强与省、市卫生健康交流与合作。(责任股室:办公室、各医疗单位)充分发挥中医院江西省热敏灸联盟医院优势,推进县级综合医院和妇幼健康服务机构中医药股室建设,加快乡镇中医馆建设力度,力争在 2019 年实现中医馆全覆盖;

稳步推进“西学中”培训项目,积极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加强中医药

人才培养,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责任股室:中医药政体改股、各医疗单位)

(三)求真务实尽职责,建设担当型机关。全县卫生计生系统要深入贯彻中央、省委、市委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部署要求,着力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充分调动和激发卫计系统干部队伍抓改革、谋发展、促稳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1.致力发展抓落实。牢固树立抓落实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努力把抓落实贯穿到各项工作全过程、各环节,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确保各项工作落地生效。坚持“到事、到人、到岗”抓落实,对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关键指标紧盯不放,对卫生计生各项重点工作制定严格的“时间表”和“任务书”,一条条对账,一件一件对标,推动任务目标项目化、项目责任化、责任实效化。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做到问题在一线发现、矛盾在一线解决、工作在一线推进、作风在一线锤炼,努力打通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使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真正落到实处,让发展有实实在在的新变化、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牵头股室:办公室;

责任股室:各股室、各卫生计生单位)

2.攻坚克难求突破。围绕卫生计生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进一步强化短板意识和底线思维,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精准对接人民群众多样化、差异化健康服务需求,不断推进思路创新、方法创新、机制创新,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和有效途径。面对改革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挑战和考验敢于承担艰巨任务,锐意做开创性工作,义无反顾、攻坚克难做到平常工作看得出、关键时刻拉得出、危急之际豁得出,坚决反对形式主义,绝不允许表态好、调门高、落实差搞“忽悠”,消极被动、随波逐流搞“顺溜”,推诿扯皮、回避矛盾搞“开溜”。(牵头股室:办公室;

责任股室:各股室、各卫生计生单位)

3.严管厚爱优环境。坚持正向激励和反向问责相结合,将严管与厚爱相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旗帜鲜明为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真正让有能力的干部“挑起担子、甩开膀子、干出样子”,在全系统营造敢担当、善担当的浓厚氛围,引导广大干部努力展现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坚持好干部标准,大力选拔敢于负责、敢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的干部,鲜明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充分发挥考核对干部的激励鞭策作用,推行有错、无为问责制度。落实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地支持敢于担当者,立场坚定地鼓励敢于干事者,主动为敢闯敢干的干部卸包袱、除顾虑,为好干部“兜好底”,营造风清气正的从政环境,形成人人敢想事、敢干事、敢担当的良好氛围(牵头股室:办公室;

责任股室:各股室、各卫生计生单位)

(四)全心全意惠民生,建设服务型机关。坚持把服务作为全县卫生计生系统的天职,推动执政理念、职责边界权力配置、管理模式、行政方式等全方位转变转型,使“思想开明、办事规范、快捷高效”成为全县卫生计生系统及其工作人员的鲜明标签。

1.深化“放管服”改革。针对政务服务事项偏多、流程复杂、周期较长等问题,进行全面清理、减量、优化,进一步精简下放审批事项,实现“压缩环节、优化流程、推动共享”,提升审批效率。着力解决困扰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的“奇葩证明、循环证明、重复证明、办事堵点”等问题。大力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重点开展医疗机构依法执业、公共卫生和计划生育等专项监督检查。(牵头股室:法监股;

责任股室:各有关股室、各卫生计生单位)

2.大力推进智慧政务。围绕实现互联网与政务服务深度融合,加快推动卫生计生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编制,推动政务服务智能化、服务自动化、办事移动化,让“百姓少跑腿、信息多跑路”,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加大“只进一扇门”“一次不跑”“最多跑一次”改革力度,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实现部门间数据互通共享。(牵头股室:规财股、法监股;

责任股室:各有关股室、各卫生计生单位)稳步推进医疗服务管理和执业监管试点,逐步实现采用医疗机构、医师和护士的电子证照信息化管理,创建覆盖医疗机构、医师、护士执业准入全过程、全环节、全要素的信息化管理模式,提高卫生领域行政审批效率和医院管理水平。(责任股室:规财股、医政医管股、各医疗单位)

3.持续创新服务模式。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开通电子支付服务,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推广多学科诊疗模式。(责任股室:医政医管股、各医疗单位)以危急重症为重点,创新急诊急救服务,在县区域内,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建立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和危重儿童救治中心。(责任股室:医政医管股、各医疗单位)以医联体为载体,提供连续医疗服务,形成患者有序流动、医疗资源按需调配、医疗服务一体化的分级诊疗格局。以日间服务为切入点,完善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推进实现急慢分治。(责任股室:医政医管股、各医疗单位)深入实施健康扶贫再提升工程,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患者住院费用个人自负比例在**%以下,县域内住院“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扶贫病床设置、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大病集中救治等实现全覆盖。(责任股室:基卫股、各医疗单位)继续开展“人民至高无上,患者是我亲友”活动;

继续定期组织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义诊巡诊活动。(责任股室:法监股、基卫股、各医疗单位)

(五)驰而不息锤作风,建设过硬型机关。始终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卫生计生事业健康发展的第一要务,坚决全面彻底肃清苏荣案余毒,深刻汲取莫建成、李贻煌等腐败案件教训,持续优化政治生态,强化管党治党政治担当,着力锻造信念坚定、政治过硬、作风优良的干部队伍,确保卫生计生工作高质高效推进。

1.练就高强本领。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努力掌握卫生计生事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法律法监等各方面知识,着力提高研判形势、推进工作、破解难题的能力和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行政能力水平。围绕补齐干部的本领短板、能力弱项,统筹安排优秀年轻干部开展专题培训,努力建设一支政治过硬、适应健康安福建设要求、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干部队伍。(牵头股室:办公室;

责任股室:各股室、各卫生计生单位)

2.狠治作风顽疾。针对“怕、慢、假、庸、散”,着力深化作风建设,广泛征求群众对卫生计生事业改革发展的意见建议,坚决整治群众普遍关注和反映强烈的作风问题,不断强化全系统“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促进全系统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转变工作作风,提升服务水平。(牵头股室:办公室;

责任股室:各股室、各卫生计生单位)深入开展“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积极推进“五项工作制度建设”“十项服务模式创新”“五大就医体验改善”等重点任务,让医疗服务更温馨,诊疗流程更走心,医疗控费更暖心。深入推进专项治理工作,深入开展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专项治理、医用耗材专项整治,常态化推进收受“红包”“回扣”专项治理,突出抓好健康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加大正风肃纪力度。(责任股室:医政医管股、党办、各医疗单位)

3.永葆清廉本色。坚持经常性的纪律教育,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继续加强对党章党规、准则条例的学习,使铁的纪律转化为日常的生

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坚持用制度管权,深入推进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切实在健全落实防范措施上下功夫,让措施管用,防范有效。坚持问题导向,对新暴露出的风险点,及时制订防范措施,真正做到抓细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坚持纪挺在前,加强日常监督执纪,重点强化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带动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严起来,深化运用“四种形态”,使批评教育成为常态,关口前移、防患未然。(牵头股室:党办;

责任股室:各股室、各卫生计生单位)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股室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县卫生计生委“五型”机关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各单位要切实加强对本单位“五型”机关建设工作的领导,把“五型”机关建设作为贯彻落实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精神、市委四届六次全会精神和县委、县政府部署的重要举措和具体行动,与即将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结合起来,与推进卫生计生事业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统一起来,根据本工作方案制定具体措施,确保务实、有序、高效推进,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牵头股室:办公室;

责任股室:各股室、各卫生计生单位)

(二)狠抓责任落实。各单位的行政“一把手”是推进“五型”机关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必须亲自抓、经常抓、全过程抓;

班子成员对分管领域推进“五型”机关建设负有主体责任,实行“一岗双责”。各单位要结合实际,进一步细化责任分工,推行责任清单化管理,坚持领导抓、抓领导,具体抓、抓具体,着力构建一级抓级、层层抓落实、齐抓共管、协调推进的良好格局。(牵头股室:办公室;

责任股室:各股室、各卫生计生单位)

(三)注重全员参与。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积极参与到“五型”机关建设中来,争做“五型”干部职工,真正把思想、认识和行动迅速统一到“五型”机关建设的决策部署上来,确保“五型”机关建设在卫生计生系统落地生根,成为干部职工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坚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高不高兴作为衡量“五型”机关建设成效的标准,把更好满足群众需求贯穿卫生计生工作的全过程和各环节。(牵头股室:办公室;

责任股室:各股室、各卫生计生单位)

(四)强化宣传督导。各单位要充分利用报纸、网站、微信公众号等载体,开设专题专栏,广泛宣传开展“五型”政府和“五型”机关建设的重要意义、任务举措、生动实践、经验做法。(责任股室:科教股)按照“常规检查全覆盖,明查暗访随机化”的工作思路,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五型”机关建设督促检查活动。针对发现的情况问题,及时提出整改要求,对情节严重的予以通报批评,对虚假整改、敷衍整改、表面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进行严厉问责。

第五篇:大众旅游时代融入全域旅游的思考

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旅游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当前,全域旅游正在全省范围内推进,作为西部旅游城市,昌江黎族自治县应抢抓机遇,以旅游结构优化和区域联动协同发展为着力点,积极融入全域旅游发展大局,全力打造山海互动的西部旅游高地。

优化旅游结构 打造山海互动旅游目的地

大众旅游时代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关键是推进旅游结构的优化。昌江地处海南西部,旅游资源开发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随着棋子湾、霸王岭、昌化江畔木棉廊道等的开发,一批新型旅游业态不断涌现,但结构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应从类型、空间、时间和要素等进行结构优化,唱响“山海黎乡,纯美昌江”品牌,打造海南西部重要的旅游节点和全新的山海互动旅游目的地。

类型结构优化。一是针对市场定位,深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内涵,大力培育旅游精品、名品。昌江核心产品类型以滨海激情、江畔木棉、热带雨林为主,滨海度假、森林旅游、木棉景观、黎苗文化等一直是核心主打品牌,通过七叉木棉、国家海洋公园、霸王岭等精品项目建设,增强核心产品的支撑力。二是发挥资源优势,塑造特色城镇、特色乡村和特色产业。昌江特色旅游远未形成规模,需要构建渔业小镇、雨林小镇、木棉小镇及木棉旅游综合体、农业公园、美丽乡村等一批城镇、乡村、产业类型的增值产品。三是避免旅游产品结构雷同。昌江旅游重点依托山、海、湿地、木棉等资源,着力建设山海互动旅游目的地,彰显昌江特色。四是开发多层次的产品系列,既要有满足高消费阶层的旅游产品,也要有适合一般大众的旅游产品,尽可能发挥旅游产品组合优势,如木棉爱情、海上落日、山地运动、摄影艺术、田园生态、雨林度假等不同主题、不同层次的产品业态。

空间结构优化。创建全域旅游省,把海南岛作为一个大景区来规划建设,需要按照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的要求,以“点、线、面”结合的方式推进,实现“日月同辉满天星,全省处处是美景”。昌江“点、线、面”旅游空间结构还不十分完善,需下大力气予以完善。一是集中发展“棋子湾国家海洋公园、七叉木棉山地旅游综合体、乌烈峨岗农业公园”三大旅游支撑项目;二是打造“黎苗风情、山海香约”生态游、“峻灵神山、海洋休闲”文化游、“昌化江畔木棉红”观赏游、“芒果飘香昌江情”采摘游、核电工业文化游等一批特色旅游线路,并加强区际联合、县际联合,逐步实现点状产品向线状产品过渡;三是策划开发自驾游、骑行、徒步、探险、潜水等不同类型的旅游专线。此外,在线状产品优化的基础上,逐步完善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景区及乡村旅游点无线网络,实现WIFI网络全覆盖等。

时间结构优化。以“游憩时间”为线,以“美好体验”为纲,设计全天候、全旅游产品,变8小时经济为24小时经济,创造每时每刻的美好体验。一是增强昌江夜间娱乐、住宿体验、养生休闲等旅游产品,以延长游客在区域内的停留时间和提高旅游设施的全年利用率,扩大区域旅游产品的销售量;二是形成昌江“四季旅游”品牌:春季“昌化江畔木棉红”,夏季“芒果飘香昌江情”,秋季“激情玩海棋子湾”,冬季“黎苗风情体验游”。

要素结构优化。众所周知,旅游业态建立在以游为中心的行、住、食、游、购、娱六要素基础之上,要素结构优化是旅游产品组合各要素之间的平衡。昌江全域旅游配套产品以交通、住宿、餐饮、购物等为重点,一是加快旅游通道建设,推进昌化至叉河至霸王岭旅游公路、霸王岭至王下旅游公路和昌江滨海旅游公路项目实施;二是实施星级商务酒店集群化战略,推进度假型酒店分区化建设,鼓励特色文化主题酒店的发展,实施精品民宿组合化建设,鼓励发展帐篷、汽车户外营地;三是打造美食一条街,注重精品品牌餐厅建设,开发黎苗菜肴,发展智慧型餐饮企业,推进旅游餐饮服务规范化;四是注重购物场所全域建设,加快旅游商品开发进程,开展“互联网+农村创业”等活动;五是完善娱乐活动场所,丰富娱乐活动形式;六是构建汽车租赁服务系统,等等。

强化协同发展 打造海南西部旅游新高地

大众旅游时代旅游协同发展之路,是各地区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必然选择。昌江打造全新的山海互动旅游目的地,必须与周边区域联动发展,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域旅游,形成海南西部旅游新高地。

加强区域合作,开发差异化旅游产品。昌江与儋州、东方、乐东等市县毗邻,且位于西部旅游通道节点上,地理位置比较重要。昌江旅游资源与周边景区存在较强的互补性。昌江极具海南西部特色,是海南西部的“生态花园”、“天然氧吧”和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可充分发挥优势,努力构建多元化、复合型生态旅游产品体系,把昌江打造成为独具西部风情的旅游城市。

强化与海花岛等知名品牌的联动,创建“山海互动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充分利用海南西部旅游联盟机制,强化与儋州海花岛等知名品牌的联动,以推动山海互动旅游为切入点,联合创建山海互动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抢占海南西部旅游制高点。

市场共建、客源互送,打造无障碍旅游区。以山海互动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创建为动力,联合儋州、澄迈、临高、乐东、东方和白沙等市县,打造区域营销平台,以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为重点进行旅游营销,推出跨区域旅游路线。

加大区域旅游服务标准的制定与服务人才的培养。针对昌江旅游产业体系不完善,旅游服务人才短缺的现状,加强与海南优秀旅游市县在旅游人才开发、旅游服务质量培训等方面的深入合作,从旅游服务行业标准、旅游人才培训、旅游企业培育三个层面做好合作对接,从整体上提升旅游产业要素服务质量、扩大旅游产业链发展深度、加速推进旅游集团化经营战略。

组建市场化营销团队,培育区域旅游线路,捆绑营销。海南各市县的旅游资源具有很强的互补性,组建区域营销团队,市场化运作,通过区域旅游线路的建设和营销,构建区域主题旅游,拉动区域旅游发展,进而带动昌江全域旅游。

上一篇:全域结对帮扶工作方案下一篇:企业内安全生产责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