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全域旅游发展模式

2023-01-04

第一篇:解析全域旅游发展模式

全域旅游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

全域旅游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同理心来发展,以幸福感为准绳,以共享、同生为依归,以智慧化为手段,以规划创新为保障。

今年1月19日在海口召开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指出,根据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现实,必须从现在的景点旅游模式转变为全域旅游模式。也就是说,旅游业发展再也不能仅仅盯在一些具象的景区景点上,而要把旅游的视野扩大到一个地区的全域。

因此,“全”不是指全部,“域”不只是空间,“全域”不是“全能”,全域旅游并不是有些人理解的全面开花,而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

近日,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全国旅游工作会上所作的《从景点旅游走向全域旅游——努力开拓我国“十三五”旅游发展新局面》的工作报告,提出了从景点旅游模式走向全域旅游模式。首先就要先弄明白对“全域”两个字的理解,“全”不是指全部,“域”不只是空间,“全域”不是“全能”,全域旅游并不是有些人理解的全面开花,更不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模式,而是一种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在新时代面临诸多旅游问题的时候,应该采取的一种新的发展理念。 全域旅游是什么?

全域旅游作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方式,是来自于需求侧的推动。从游牧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到我们未来要追求更高生活质量的社会阶段,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重叠和分离的过程中,旅游的需求会越来越旺盛,旅游方式和旅游地位也会发生变化。团队游时代的旅游体验,其质量可以通过节点的管控来加以控制和保障,而散客化时代由于游客行动空间的分散性,加大了旅游体验质量的保障难度。散客化发展潮流所推动的全域化旅游发展,要求旅游行政管理体制的及时调整与创新。一方面,旅游领域的政府主导应该更多地突出旅游

目的地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另一方面,则需要及时调整旅游行政管理体制的规格,以强化对公共资源的调控能力,通过资源协调、服务对接等具体措施来保证全域旅游理念的落地。

全域旅游也可以表现为体验化。从这个角度来说,人们所瞄准的资源会越来越多样,产品会越来越多元,所以说全域旅游会在全时、全境、全产业链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而另一个就是大战略。现在国家对旅游业的期待越来越高,期望旅游业能起到更好的带动作用。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如何突显旅游产业的中心地位,如何形成一个良好的产业生态,以开发共享的姿态,去推动群落化的发展,这可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的理解是,全域旅游本身在共享经济社会中,是一种新的模式,希望借此推动财富增长机制的变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游客和当地居民的幸福增长机制的建立,当然它需要提供更高效的服务、更合理的价格、更适宜的产品。

全域旅游是一个是有板块有廊道的网状格局,是一个旅游场,是要构建一个全新的旅游发展生态圈,放大目的地原有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形成旅游目的地新的竞争力。未来全域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旅游不再简单围绕着价值链展开,而是在整个产业群落的网状互动中提质增效。

总结来说,全域旅游有四个方面:一个是生态圈的问题,强调共性,强调是伙伴关系而不是配置关系;第二是产权束,强调的是共享性,不求所有,而是共有;第三是动态性,通过灵活的方式来推动创新;第四是关系图,是网状的关系,是“旅游+”不是“旅游含”。 怎么做好全域旅游?

首先从理念上入手。在全域旅游发展过程中,是不是真的能够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不管是旅游部门还是旅游企业,游客、当地居民,都是我们的服务对象,这是第一个需要去关注的。其次,用同理心来发展。我需要服务游客也需要服务旅游业者,每一个做服务的人,他本身也是一个旅游者,也是一个目的地的居民,用同理心去发展,才能更好地推动全域旅游的发展。

然后,要以幸福感为准绳。过去30多年的发展是一个市场化改革的过程,而旅游的市场化改革不只是简单地通过市场化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是通过效率的提升和资源配置的改善,促进社会本身的发展,使人们更加幸福。

第四,以共享、共生为依归。这包括居民、企业、政府的共享共生问题,核心企业和外围企业的共享共生问题,旅游部门和非旅游部门的共享共生问题,旅游企业和非旅游企业的共享共生问题等很多方面。

第五,要以智慧化为手段,推动全域旅游的发展。包括通过政府打造公益平台,通过企业打造市场化平台,如共享经济,就是用企业的方式来打造一个平台,推动资源进行更好地配置。

第六,要以规划创新为保障。在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的过程中,要真正重视旅游的综合带动作用,把旅游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心工作来对待,甚至包括在落实中央的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充分重视旅游所能起到的发动机作用。

全域旅游的创新怎么做?

第一,管理的创新,全域旅游和以前的旅游发展理念都不一样,如果在管理体制上不做调整,是很难的。

第二,共享的创新,旅游企业的共享如何落地?一些景区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新的做法,它把民居的建设和度假村、酒店的建设很好地整合在一起。

第三,工作方式的创新,随着国家旅游局下发《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相信很多地方都会积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工作方式的创新很重要。

第四,社会认知的创新,现在都在讲旅游产业很重要,那么是不是真正把它放在应有的高度来认识了。认识不到位的话,下面所有的工作措施,恐怕都没法到位。

第二篇:全域旅游开发模式

概念的提出

2015年8月,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全国旅游工作研讨会上首次明确提出全面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的战略部署。2016年初,国家旅游局发布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一时间,开展全域旅游工作成为全国各省、市旅游主管部门的重要任务,广泛的媒体报道也使得“全域旅游”这一词汇成为旅游业界的新概念和新方向。

“全域旅游”并不是一个新名词,早在2013年北二外的历新建教授就曾提出这一概念,此次李金早局长将“全域旅游”提高到了全新的高度。“全域旅游”的概念产生于以下时代背景: 一是景区泛化的“大旅游”。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者兴趣更加多样化,很多人选择到城市、乡村等地休闲度假,私家车的普及和带薪休假制度的完善更使得旅游者改变了传统的景点旅游方式,从而突破了景区围墙界限,形成了无围墙的大旅游趋势。

二是国民休闲的“大市场”。大众休闲时代来临,国务院颁布《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大众出游时间更有保障。

三是产业升级的“大产业”。我国第三产业(服务业)占GDP比重己超过第二产业,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产业,理应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根据李今早局长在《全域旅游大有可为》一文中的论述,全域旅游是顺应全民旅游和个人游、自驾游时代的必然选择,也是接下来一个时期旅游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同时还与区域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扶贫开发等密切相关,己被上升到了国内旅游业改革发展战略方针的高度。

全域旅游在当前政策的指引下,将带领我国旅游业走向全新发展道路。将实现从景点游到目的地游、从门票经济到全域经济的转变,将给目的地地区的产业融合和经济转型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当前我国旅游目的地全域化水平比较低,基本以景区为中心,围绕景区建设旅游配套设施。因此目的地产品与服务拥有很大的缺口和提升空间,也将带来巨大机会。

全域旅游的开发模式

发展全域旅游的开发模式

全域旅游的推进不能千篇一律,更不能简单复制,应根据不同旅游目的地的类型、发展阶段和目标定位,并结合该地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脉络综合考虑,选择不同的开发模式。首先应对全域旅游目的地的类型进行深入的探讨并进行分类,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类型的旅游目的地选择恰当的开发模式,以更好更快地推进全域旅游。 在第二届全国全域旅游推进会上,全国多个地方纷纷提出要全面践行全域旅游发展理念,以此推动当地旅游业的新一轮发展。其中五种典型全域旅游开发模式获得了与会代表的充分肯定。这五种典型开发模式包括: (1)是龙头景区带动型。依托龙头景区作为吸引核和动力源,按照发展全域旅游的要求,围绕龙头景区部署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旅游产品和景区,调整各部门服务旅游、优化环境的职责,形成“综合产业综合抓”的工作机制,推进“景城一体化发展”。以龙头景区带动地方旅游业一体化发展,以龙头景区推动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以龙头景区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其典型代表有湖南张家界、四川都江堰。

(2)是城市全域辐射型。以城市旅游目的地为主体,依托旅游城市知名旅游品牌、优质的旅游产品、便利的旅游交通、完善的配套服务,以都市旅游辐射带动全域旅游,推动旅游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多规合一”;促进城乡旅游互动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形成城乡互补、优势互动的城乡旅游大市场。按照“旅游引领、融合发展、共建共享、提升价值”的思路,推动旅游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保规划等“多规合一”,以旅游引领新型城镇化。其典型代表有辽宁大连、福建厦门等地。

(3)是全域景区发展型。把整个区域看作一个大景区来规划、建设、管理和营销。按照全地域覆盖、全资源整合、全领域互动、全社会参与的原则,深入开展全域旅游建设,推进旅游城镇、旅游村落、风景庭院、风景园区、风景厂矿、风景道等建设,实现“处处是景、时时见景”的城乡旅游风貌。其典型代表有浙江桐庐、河南架川、宁夏中卫等地。

(4)是特色资源驱动型。以区域内普遍存在的高品质自然及人文旅游资源为基础,推动自然资源与民族文化资源相结合,与大众健康、文化、科技、体育等相关产业共生共荣,谋划一批健康养生、避暑休闲、度假疗养、山地体育、汽车露营等旅游新业态,带动区域旅游业发展,形成特色旅游目的地。其典型代表有重庆武隆、云南抚仙湖、贵州花溪等。

(5)是产业深度融合型。以“旅游+”和“+旅游”为途径,大力推进旅游业与

一、

二、三产业的融合,以及与文化、商贸、科教、体育、宗教、养生、教育、科研等行业的深度融合,规划开发出一批文化休闲、生态观光、商务会展、休闲度假、乡村旅游等跨界产品,推动全域旅游要素深度整合,进一步提升区域旅游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其典型代表有南京江宁、北京昌平。 全域旅游开发模式

按照全域旅游的概念:“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就说明全域旅游作为旅游的发展方雄,其本身也是一种旅游的开发模式。全域旅游开发模式有几个方面组成,具体情况如下:

(1)全域体验开发模式的资源拓展观。现存的旅游开发模式对“域”的理解局限于地域空间的思考,强调异地性。对于一个社会的人来说,“域”不仅仅指他生存的地域空间,还应该包括他的身份空间、职业空间、地位空间等。因此,“域”的改变不能仅局限于地域空间的改变,还应该包含一个人的其他空间的改变。那么,把社会的各个行业、部门,甚至单个的人以及他们的活动都纳入到旅游资源的范畴,充分发挥他们最具有吸引力的一面,这正是全域体验开发模式的资源拓展观。

(2)全域体验开发模式的市场拓展观。现存的旅游开发模式着重于打造各种自然景观综合体、人文景观综合体或者自然和人文景观复合综合体,以快乐和放松为本,偏向于满足旅游者身体方面的动机和文化方面的动机,偏重于观光、体闲、度假等客源市场。而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划分的人的需要五层次论来说,受尊重和自我实现是旅游者需要的最高层次,与之相结合的是旅游者人际方面的动机、地位和声望方面的动机。全域体验开发模式正是以满足旅游者对人生体验的强烈个性化需求为重要目的,制造一种旅游改变人生的深层次体验活动,突破旅游就是观光、体闲、度假的观念。

(3)全域体验开发模式的企业拓展观。从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的30年以来,在现存的旅游开发模式的影响下,在传统的旅游企业之外,旅游开发咨询企业在我国诞生并迅速发展。旅游开发咨询企业是整个旅游行业的领军机构,起着灵魂的作用,是旅游产品的顶级组织者和供应者。但是,这类企业的服务对象都是旅游供给方市场,没有一家是专门针对需求市场服务的。所以,全域旅游开发模式强调市场需要新的专业性的旅游策划咨询企业,它和旅游开发咨询企业一起合作,才能真正实现供方市场和需方市场的无缝对接,让大众真正体会旅游的别样含义。

(4)全域体验开发模式的产品拓展观。现存开发模式的旅游产品基本是针对团队旅游者的,而全域体验开发模式的旅游产品以角色旅游为主题,以精准设计为理念,是一对一的精准开发模式。角色旅游是指旅游策划咨询企业针对旅游者对人生体验的强烈个性化需求,通过让旅游者在一定时间内变换其社会角色,制造一种深层次的体验活动,这种活动非常有影响力。角色旅游可调整性强,破坏小。受众面更广,参与度更大。是市场—资源—产品比较完美的结合。

(5)全域体验开发模式强调不同的开发规划观。全域体验式开发模式提倡依托全社会的各种人、财、物等资源,以旅游者的具体活动项目进行灵活的旅游产品设计。强调对资源的动态使用,不对资源进行固化。既要充分实现旅游资源的价值,以全面实现三大效益,实现社会和个人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的,又要最大限度的避免激化矛盾和不合理的破坏行为,最大限度的降低旅游业的敏感性。强调旅游者和被旅游者的双向付出,强调旅游者和被旅游者的双向获益,减少弱势方对资本的依赖。

所以,全域体验式开发模式是一种全社会模式,需要全社会的整体配合。各种团体或者个人既可以成为旅游者,也可以参与到咨询与策划中,参与到旅游产品的各个供应环节,成为旅游从业者,真正实现旅游业同其他行业乃至管理部门的融合。这样,政府和企业会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旅游人才的培养和改善从业人员待遇方面,才能最终真正实现旅游业的龙头产业、支柱产业,战略产业的地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旅游产业”。

第三篇:全域旅游:思考旅游 发展旅游

全域旅游是指将一定区域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进行统一规划布局、公共服务优化、综合统筹管理、整体营销推广,努力实现旅游业现代化、集约化、品质化、国际化,最大限度满足大众旅游时代人民群众消费需求的发展新模式。自国家旅游局2016年初向全国发出全域旅游发展的动员以来,全域旅游迅速成为高层充分肯定、地方热烈响应、社会积极参与的发展热潮。

2016年7月,总书记在宁夏考察工作时指出,“发展全域旅游,路子是对的,要坚持走下去”。2016年12月,国务院《“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指导思想中要求“以推动全域旅游发展为主线”。2017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不少地方省委、省政府也对全域旅游进行了全面部署,截至2017年6月,全国有500个省(自治区)、市(州、盟)、县(区、旗)成为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在此过程中,许多旅游企业、投资商和社会公众也积极参与到全域旅游发展中来。全域旅游正在成为旅游业内外的普遍共识和推进新时期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理念。

全域旅游是

新时期旅游发展

理念的重要革新

新的实践需要新的发展理论,新的时代需要新的发展理念。全域旅游的出现正是因新实践和新时代的需要应运而生。过去,中国公民出游频率不高,出游主要局限在传统的旅游景区景点,在旅游方式上也多选择旅行社组织的团队旅游;再加之旅游业总体规模相对较小,旅游业与相关领域的交叉融合不多,旅游业对多数地方发展的影响力也微乎其微,因此发展的思路不可避免地是就旅游说旅游。

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中国公民年人均出游次数超过3次,非传统景点旅游的游客量超过80%,散客旅游在全部游客数量中的比重超过90%,中国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率达到11%,旅游业与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发展越来越紧密地联系起来。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国家旅游主管部门提出了全域旅游这种具有鲜明革新性的发展思路。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全域旅游是一种战略思维。“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全域旅游摒弃了狭隘的产业思维和行业思维,打破了行业局限和部门壁垒,将旅游业的发展自觉地同各级党委、政府发展的总体战略有机结合起来,这就自然而然地使得旅游业能够围绕大局、配合大局,进而真正融入大局。由于在战略上找准了自身的位置,旅游业就更容易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同样,在战略层面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旅游业也更容易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

全域旅游是一种系统思维。旅游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全域旅游把旅游业看成整体,并自觉将旅游业发展与各个领域的发展视作一个系统进行考虑。在发展旅游产品时,全域旅游强调“旅游+”,即要通过增量的旅游市场去盘活各类存量的资源,进而产生新的旅游产品;在旅游发展的保障方面,全域旅游强调旅游业发展不是旅游部门一家的事情,需要各个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形成旅游业发展的合力;在旅游发展的效益评价上,全域旅游并不局限于单纯的旅游人数、旅游收入,而是看重旅游业的综合带动作用,特别是对就业、扶贫等领域的独特作用。这种系统的思维,既符合旅游业自身的特点,也顺应了旅游业发展的时代要求。

全域旅游是一种辩证思维。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内在的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全域旅游把握住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不协调这一主要矛盾,把工作的重点放到了优化旅游产品结构、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改善旅游公共服务、增加旅游软硬件支撑供给,净化旅游市场秩序、强化旅游消费环境供给等方面,因此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旅游业发展数量和质量的要求。

全域旅游是一种精准思维。总书记2014年在兰考考察时指出,“要从细节处着手,养成习惯。如果对工作、对事业仅仅满足于一般化、满足于过得去,大呼隆抓,眉毛胡子一把抓,那么问题就会被掩盖。”全域旅游除了强调全,同样关注细。

因此全域旅游特别注重解决具体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并力图通过“积小胜为大胜”,扎实推进各项旅游工作。比如,全域旅游对像旅游厕所这样表面上看“微不足道”,但其实是旅游业发展的“痛点”问题高度重视。为此,在衡量全域旅游发展成效时,旅游厕所建设的数量和质量被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衡量指标。

对旅游市场秩序乱象,除了加大治理整顿力度之外,全域旅游又明确提出要通过建立旅游警察队伍等方式来形成长效机制。正是基于一个个具体的要求,让全域旅游不仅仅是一种理念,同样也能够成为旅游工作的行动指南。

全域旅游是促进

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

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各地都希望找到能全面推进地方发展的有效抓手。农业是基础,无农不稳。抓农业,可以解决粮食增收及部分农民致富问题,但是从农业入手抓发展,涉及面相对较窄。工业是重要的财富来源,工业化也是传统的发展路径。抓工业,可以大幅增加GDP,同时也能给政府带来较为丰厚的财税收入,但随着工业技术集约化和区域集聚化的不断加深,工业对一个区域整体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小。而在许多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走工业化道路来促进经济发展的机会也越来越少。旅游由于自身综合性的特征,使得其不仅仅是一个产业,还可以成为地方推动全面发展的重要抓手。

全域旅游的切入点是旅游。通过全域旅游来促进全面发展之所以可行而且有效,在于全域旅游是从外来游客的视角来对某个区域的发展进行审视、衡量和要求。这就要求一个区域以更加开放的态度、更加多元的供给、更加精细的管理和服务与之相对应。在全域旅游时代,游客的活动范围已经全面深入到区域的各个角落、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而旅游业的联带拉动作用也辐射到区域发展的各个领域。因此,通过全域旅游来促进区域全面发展,既是一种倒逼机制,也是一种主动选择。

全域旅游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促进发展模式的全面转变。过去地方发展要么重视经济,强调经济增长率,唯GDP至上;要么孤立地看待社会事业,将其仅仅看成财政负担;有的地方虽然关注文化,但更多地是看成文化事业;虽然重视生态,但更多地认为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而在新的时代,需要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发展进行通盘考虑。全域旅游既关心旅游业的经济贡献,又关心就业以及扶贫,也关心如何让文化通过旅游的渠道弘扬和传承,还关心如何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经济,有助于形成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比如贵州,将生态文明与全域旅游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了大生态、大旅游的发展战略,进而实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可喜转变。

促进经济发展的全面优化。在新经济时代,融合发展既是发展需要,也是大势所趋。旅游业与其他经济形态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更不是相互对立的关系。全域旅游在经济层面的最大特征就是融合发展和共赢发展。正如李克强总理2016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所说,“旅游业不仅是服务业,它已覆盖一二三产业,本身就是综合性产业”。全域旅游强调以一种开放的方式来发展旅游业及相关产业。比如全域旅游下的乡村旅游,既是农业的拓展,也是旅游业的深化;再比如全域旅游下的工业旅游,既关注工业制成品在旅游业的运用,也关注将工业生产变成游客的体验过程。

像湖南省,在2016年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提出的五大基地建设,其中就有以“锦绣潇湘”为品牌的全域旅游基地建设。在此基础上,湖南省委还希望将全域旅游基地作为带动科技创新、现代制造业、优质农副产品供应、文化创意四大基地发展的重要力量。可以说,正是由于着眼推动地方经济全面优化,促进地方经济协调发展,全域旅游也因此得到了地方的高度重视。

促进城乡环境的全面改善。全域旅游的发展目标就是将一个区域作为“大景区”来建设,让“处处都是旅游景区,人人都是旅游形象”。因此全域旅游绝不仅仅关注某一两个旅游景区的建设,而是关注整个区域城乡环境的营造。正因为如此,全域旅游要求城市不但是市民的生活和休闲空间,而且也应是游客体验城市特色文化的空间;要求小城镇不但是一般的特色产业汇聚地,而且也应是风貌突出,旅游功能完善的旅游目的地;要求乡村不但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场所,而且应该成为游客“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就连许多过去传统的交通公路,在全域旅游理念的指引下,也正在变成自驾游游客乐享的旅游风景道。正如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之一海南琼海所总结的,发展全域旅游,就是要把琼海变成“农民的幸福家园、市民的休闲公园、游客的度假乐园”。

促进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入。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所在。但寻找改革的“痛点”,抓住突破口推进改革并不容易。全域旅游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地方体制机制的诸多问题。这就意味着抓全域旅游,实际上就成为理顺和调整各类不适应新时期发展需求体制机制的一个途径。比如,近年来游客消费碰到的“天价虾”“天价鱼”事件,表面上看是旅游市场秩序问题,但暴露的却是城市管理中的深层次问题。

全域旅游强调要实现从围墙内民团式治安管理向全面依法治理转变,这自然就要求拓宽城市管理的思路,构建各部门共同参与的综合执法体系来为旅游消费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再比如,针对旅游景区发展中的“九龙治水”问题,全域旅游强调的是要通过对各部门职能的统筹协调来齐抓共管。在杭州,由杭州旅游委牵头,联合杭州市的“三委四局”建立了西湖风景名胜区建设项目立项联席办公会议制度,既保护了西湖的整体风貌,又促进了旅游业的良性发展。所以说,在全域旅游背景下,表面看抓的是旅游改革,但真正抓的却是地方的全面改革。

以全域旅游促进全面发展要把握的重点

如何抓好全域旅游,进而促进地方全面发展,需要有新思路、新举措。具体来说,主要是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在工作内容上,要实现领域拓展与服务跟进并举。全域旅游需要突破旅游景区景点的局限,将旅游业推向各个方面,这就要求政府的各项公共服务和管理措施及时跟进。要在城市市区发展旅游住宿的分享经济,政府的法规制定、政策引导就需要及时跟进;要在边远山区发展乡村旅游,政府的公路建设、基础设施配套以及教育培训就需要及时跟进;要让游客快捷准确地获取旅游目的地吃住行游购娱等各类信息,政府的智慧旅游服务就需要及时跟进;要让游客能在更大范围安全地体验旅游目的地的自然和文化,政府的安全预警、安全救援等服务同样需要及时跟进。总之,各级政府要沿着全域旅游发展的脉络,将各项工作延展开来,把全域旅游促进全面发展落到实处。

二是在工作路径上,要实现产业增长与体制突破并举。全域旅游关注的不仅是旅游业发展的“面子”,更关注旅游业发展的“里子”;全域旅游要求的并非是旅游业“一时”的发展,更强调旅游业可持续的发展。因此要抓好全域旅游,既离不开旅游产品层面的建设,旅游项目的投入;同时更需要建立与全域旅游发展相适应的组织领导机制、旅游综合管理机制。特别是在全域旅游发展过程中,要让发改、公安、财政、国土、环保、住建、水利、农业、文化、体育、统计、林业等部门更好地参与进来,形成全域旅游良性发展的工作机制。

三是在工作效果上,要实现旅游发展与作用发挥并举。尽管旅游业的增长自身会带来综合作用的释放,但是在全域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共建共享。这就需要大力促进旅游业的创业就业,通过搭建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加强信息引导和政策支持,给各类人群在旅游领域创业就业提供便利。需要通过合理利用旅游资源,积极发展旅游产业,从整体上增加贫困地区的财政收入、村集体收入和农民收入。需要加强旅游惠民便民服务,真正让旅游业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的人群,使旅游业成为名副其实的幸福产业。

四是在工作方式上,要实现典型示范与全面推动并举。尽管我国绝大多数地方都可以发展旅游业,但由于资源、交通和区位的原因,各地发展旅游业的条件和优势有很大差异,这就意味着不可能在全国范围内齐头并进式地推进全域旅游。因此,要因地制宜,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工作。既要有全面部署,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按照全域旅游的理念开展工作,又要防止不切实际的一哄而上。要优先打造一批省、市、县的全域旅游示范典型,在促进城乡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整体营销等方面形成一些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为其他开展全域旅游的地方提供学习和借鉴的样本,同时要通过示范引领,梯次发展,让全域旅游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

北京巅峰智业旅游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巅峰智业”)始创于2001年,是国内成立较早的旅游规划公司。http:///

巅峰智业在以旅游规划设计为核心业务的基础上,持续创新,不断延伸旅游产业链全程服务,大力发展旅游投资、景区运营管理、旅游营销等业务,形成“规划引领-投资驱动-运营支撑-营销拉升”的“四位一体”一站式全程服务模式,提供综合型智慧旅游系统解决方案。

巅峰智业拥有丰富的全域旅游规划经验,上百个省市县级总体规划项目经验,多项全域旅游案例及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实战经验。

巅峰专题研究:全域旅游。http:///topic/comprehensive/

第四篇:江夏全域旅游发展政策

为了贯彻《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武政规﹝2017﹞60号),落实武汉市全域旅游大发展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推动“三个江夏”建设,促进江夏全域旅游取得突破性发展,结合本区实际,特制订如下政策措施:

01支持打造旅游品牌

1、鼓励企业争创旅游品牌。对成功申报国家级、省级旅游度假区的,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5000万元、1000万元;对成功创建国家5A级、4A级、3A级旅游景区的,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2000万元、500万元、100万元。

2、支持打造行业经营品牌。对新评定的五星级、四星级旅游饭店,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500万元、200万元;对通过评定性复核的五星级、四星级饭店,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100万元、50万元;对获评为绿色景区、绿色饭店的单位,给予一次性奖励10万元。

3、支持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对获评省级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示范基地(点)的,给予一次性奖励100万元;对成功创建国家级、省级、市级旅游名镇的街道(办事处)、管委会给予一次性奖励500万元、200万元、50万元;对成功创建国家级、省级、市级旅游名村的街道(办事处)、管委会或村委会,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200万元、100万元、50万元;对新评定的五星级、四星级、三星级汽车露营地,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100万元、80万元、50万元;对获得认定的星级农家乐,按照评定等级五星级至一星级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10万元、5万元、3万元、2万元、1万元;对获得认定的金宿级民宿、银宿级民宿,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20万元、15万元。

4、支持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对体现本地历史文化特色、具有较强影响的大型实景演出旅游项目,年接待人数超过15万人次、7万人次,分别给予演艺企业一次性奖励200万元、100万元。

02推进旅游业创新发展

5、支持建设旅游大项目。对旅游重大项目参照《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夏区招商引资奖励办法(试行)的通知》(夏政规﹝2017﹞6号)给予奖励。

6、支持发展乡村旅游。对“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的旅游投资项目,按照《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武政规﹝2017﹞60号)文件第五条第二款进行1:1配套补贴。

7、支持发展赏花游。落实市赏花游发展的相关财政政策,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赏花游发展规划(2012-2020)的通知》(武政﹝2012﹞96号)文件,按照50%比例配套补贴赏花游项目单位。

8、支持创建著名旅游商品。对旅游商品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省级著名商标、市级著名商标的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30万元、20万元、10万元;对体现江夏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年度征集“武汉礼物”“江夏味道”获奖的,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5万元、3万元。

03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

9、加快旅游道路网络建设。从2018年开始至2020年,连续3年每年列入5000万元的旅游道路专项建设资金,改造提升梁子湖大道等多条景观大道,规划建设东西向的旅游干道和景区之间的连接线,形成“快旅慢游”的交通体系。加快景区、乡村旅游点的辅道建设,不断提高旅游道路可进入性。对各街道、村按照统一规划和年度计划实施的停车场、标识标牌、安保设施等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按计划完成且经审计验收确认,给予实际投资额30%的补贴,单个项目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10、扶持旅游厕所建设。对获评为3A、2A、1A的旅游厕所,分别给予20万元、10万元、5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11、推进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和运营。鼓励企业投资建设旅游集散中心,对符合国家一级、二级标准的旅游集散中心,前3年给予一定额度的运营补贴,其中第一年分别补贴500万元、300万元、后2年逐年递减,分别按照第一年额度的80%和50%予以补贴。

12、鼓励发展智慧旅游。对获评国家级的智慧旅游试点区、示范景区、示范酒店、示范旅行社,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按照其投资总额的30%,分别给予不超过200万元、150万元、80万元、3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获评省级上诉四种示范类别的,分别按国家级奖励标准的50%给予一次性补贴。

13、鼓励旅游电子商务建设。对涉旅电商企业的旅游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达到5000万元以上、2000万元至5000万元(含)、1000万元至2000万元(含)、500万元至1000万元(含)的,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100万元、50万元、30万元、20万元。

04优化旅游用地机制

14、保障旅游重点项目用地。优先保障旅游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所需用地计划指标,每年优先安排列入全区旅游产业升级计划的旅游重大项目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对投资在1亿元以上的旅游项目优先安排用地;对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游客集散中心、旅游公共厕所、游客休憩站点、公共停车场等公益性基础设施用地,按划拨方式供地;对自驾车房车营地项目用地,按旅游用地确定供应底价、供应方式和使用年限。结合农村建设用地复垦潜力,按照稳妥有序、先易后难、因地制宜的原则,对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不受指标规模限制。对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项目推行农业生产和村庄建设等用地复合利用,拓展土地使用功能。

15、优化涉旅农用地流转机制。在符合相关规划的前提下,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开发旅游项目(房地产开发项目除外);在集体性质建设用地上建设非永久性功能性建筑的,实行“一事一议”;在土地所有权、使用权明确且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承包人、宅基地使用人利用非耕地用地、林权、集体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以作价出资、投资入股、租赁方式与开发商合作开发旅游项目;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旅游项目,在不改变农用地性质的前提下,用地者可通过土地流转方式获得使用权。

05加大旅游资金投入

16、加大财政预算资金支持。区财政预算每年统筹安排旅游专项资金不少于2000万元,主要用于旅游道路标识标牌建设、旅游形象宣传、旅游新业态建设、旅游规划编制、旅游信息化应用、旅游人才培养、旅游行业管理等。

17、设立旅游产业引导基金。在旅游产业引导基金中设立1亿元子基金,主要投向景区开发、旅游基础设施、旅游产品研发、旅游品牌创立等领域。

18、实施旅游重点项目贷款贴息补助。旅游重点项目实际投资额在1亿元以上并自行完善基础设施的,经申报审核,贴息利息不超过贷款合同中规定的银行同期贷款利率,单个贷款贴息项目的贴息时限不超过3年(含3年),每年贴息补助金额一般不超过100万元。

19、奖励新上市旅游企业。对在境内外主板、创业板新上市,且在江夏区注册、纳税的旅游企业,经评定市财政给予奖励的,区级给予一次性奖励150万元。

06大力推进旅游营销

20、支持开展旅游营销。鼓励景区、酒店、旅行社等以本地旅游产品和我区旅游形象宣传为主题,主动开展旅游宣传促销;对参与在市内举办的各类旅游会展、宣传推介活动的单位,可给予每个单位每次一次性补贴1万元,参与在市外举办的各类旅游会展、宣传推介活动的单位,可给予每个单位每次一次性补贴3万元。

21、奖励招徕研学和外地游客。对主推“江夏一日游”产品的旅行社,按照年接待游客人数,可给予每人2元的奖励;对接待中小学生参与集体研学旅行的景区,按照年接待人数,可给予每人3元的奖励;对在网络新媒体上发布关于江夏旅游的文章、游记、小视频等相关内容,点击量超过10万次的单位和个人,可给予一次性奖励2万元。

22、支持开通江夏“景区直通车”。对新开通的“景区直通车”线路,每条线路两班车运营,可给予每年每台车一次性补贴10万元。

23、支持举办旅游会展和节庆活动。对从国内外引入江夏举办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明显的国际性、全国性、省市大型论坛、会展和旅游节庆活动,可给予一次性奖励20万元、15万元、10万元。

07改善旅游业发展环境

24、优化区内旅游环境。A级景区、星级酒店等旅游企业用水、用电、用气价格与一般工业同价。污水方式和使用排放达到国家或者地方标准并已进入城市污水处理管网的旅游企业,在缴纳污水处理费后免征企业排污费,自建污水处理厂或者污水处理设施,污水排放达到国家或者地方标准的旅游企业,免征企业排污费。

25、建立健全旅游管理体制机制。成立武汉市江夏文化旅游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亿元,充分发挥区级文化旅游平台的作用。加快完善旅游综合协调机制,推动旅游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的建设,整合加强基层旅游质量监管力量,建立完善多部门信息共享和联合执法机制。各街道(办事处)、管委会要明确分管领导和专(兼)职人员,负责文化旅游管理工作。

08附则

符合本政策规定的同一项目、同一事项同时符合本区其他扶持政策规定(含上级部门要求区里配套或负担资金的政策规定)的,按照就高不重复的原则予以支持,另有规定的除外。奖励的涉税支出,由受奖企业或者个人承担。本政策实施过程中,因国家法律法规和省市相关规定调整而产生不一致的,以国家法律法规和省市相关规定为准。

本政策自发文之日起施行,有效期为3年。有效期届满或者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依据变化,将根据实施情况予以评估修订。具体实施办法,由区文化局会同区财政局、区国土规划局等部门另行制定并负责解释。

第五篇:以全域旅游引领生态发展之路

生态文明的站位与抉择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独特的自然生态禀赋,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丰富的革命历史遗存,是信阳旅游发展无可比拟的优势。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直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信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把文化旅游列为高成长性服务业和战略性支柱产业,放大信阳生态优势来培育,以全域旅游为引领,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先后出台《中共信阳市委、信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信阳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奖励暂行办法》《信阳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投资消费的实施意见》《信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广“信阳菜”的若干意见》等一批重要文件。建立由33个成员单位组成的全市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成立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创建国家旅游品牌指挥部、“旅游厕所革命”领导小组等议事机构,安排专项引导资金推进产业发展。当前,信阳旅游业以山、水文化,茶文化,红色文化,温泉文化,宗教文化和根亲文化七大组合为一章,凸现了红绿相依、古今并存,历史与现实通脉,生态与人文共有的独特个性,形成了“红”“绿”两大旅游品牌、十二条精品旅游线路和一至七日游的旅游产品,受到中外游客的青睐。

明者因时而变,智者随事而制。抓住生态旅游的牛鼻子,信阳引领着休闲度假新趋势。截至目前,信阳先后创建国家4A级景区7个、国家3A级景区22个。南湾湖、黄柏山入选首批中国森林氧吧,新县、浉河区和商城县入选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

为让旅游与新型城镇化达到有机融合,信阳打造以浉河新八景为基础、以百花园区域为文化中心的城市旅游带。编制南湾湖、出山店水库、北湖风景区区域旅游规划和出山店至市区旅游带规划,加快发展城市旅游。

为放大生态优势,信阳在中心城区外围规划实施鸡公山旅游度假区、灵山旅游度假区、环南湾湖中国茶文化生态公园、出山湖旅游度假区、天目山生态旅游度假区,打造“三山两湖”环城生态旅游休憩圈。在东南部新县、商城布局红色生态休闲旅游带,在东北部光山、潢川、息县等布局淮河沿岸乡村旅游带。

为打造休闲度假目的地,在各区内规划建设自驾游基地、户外活动营地、旅居露营地、乡野绿道、骑行服务站等旅游服务设施,构建自驾和户外休闲区。通过培育集休闲度假、温泉养生、生态健康养生于一体的国内外知名旅游休闲康体综合体,打造满足大众化、多样化、多层次休闲度假需求的中国山地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

名城名景的融合与成果

2016年,信阳市完成旅游投资超50亿元,旅游总收入175.6亿元,旅游投资消费增速排在服务业前列。抓好重点景区的提升与再造,抓好“红色”与“绿色”的融合与发展,是信阳市旅游成就的重要根基。

紧紧围绕鸡公山提升工作,向5A级景区进发

以“云中公园”而闻名中外的鸡公山风景区,是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1978年国务院首批批准对外开放的八大景区之一。鸡公山上的200多栋万国建筑别墅群,被称为世界建筑高山集萃,因此叫“洋山”。

怎样让这个老牌景区再创辉煌?信阳市以创建国家5A级景区为目标,把核心景区和“一园十三景”融合发展,构建旅游目的地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形成大鸡公山旅游目的地。

发展的视野,从山上2.7平方公里放大到整个区域287平方公里,规划实施“一园十三景”项目,建设内部旅游专用循环公路105公里,以依云温泉度假村和桃花寨景区建设为突破口,拉开了大鸡公山文化旅游综合开发的序幕。依托鸡公山游客集散中心,对鸡公山风景区、波尔登森林公园、依云温泉小镇、平汉铁路博物馆及老火车、桃花寨景区等核心产品进行有效整合,形成互补,共同打造出大鸡公山品牌,为游客提供一站式旅游消费环境。

紧紧围绕红色旅游,创下发展的红利

丰富革命历史遗存和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既是信阳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资源。坚持“以红促绿、红绿辉映”红色旅游发展之路,构建了“一轴三带四路八区”“70个景点”战略布局,打造了“苏区首府”“将军故乡”“江淮抗战”“千里跃进”四大旅游线路,全市形成以新县、商城、罗山、光山、浉河、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大别山红色经典集群。信阳由此成为全国12大红色旅游区、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300个红色旅游精品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18个重点红色旅游地市之一,8个红色景区纳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红色信阳成为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旅游度假的最佳目的地。红色旅游发展为信阳革命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舞台,塑造了红色信阳形象,带动了政治经济双发展,推动了交通等设施持续完善,让老区人民分享“发展红利”“绿色福利”和“交通便利”。

紧紧围绕乡村旅游,拓宽脱贫致富新路子

把城乡轻轻地放在山水之间,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扶贫攻坚,信阳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先后打造了平桥郝堂村、新县西河村、田铺大湾创客小镇、罗山何家冲村、商城里罗城村等一批闻名全国的乡村旅游目的地,让沿袭传承百年、充满豫南民俗生活气息原生态乡村成为人们向往的热地。目前,信阳525个有旅游资源的村,初具旅游规模的达到125个,农家乐片区10个,规模以上休闲农庄150个,农家乐2500多家,约有5万人从事乡村旅游点和“农家乐”经营活动,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3.8万人,人均年收入达到2万元,占总收入的60%以上,旅游业成为信阳大别山区最好扶贫产业和富民产业。

旅游与“N个+”的共进与聚合

实施“旅游+”,多业态融合发展,发展全域旅游,是信阳旅游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和有效途径。今后一个时期,信阳围绕建设“一山一水一区”(大别山生态区、沿淮生态走廊和生态经济先行区)绿色生态屏障,瞄准打造大别山北麓山地度假带和中国山地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通过做好“旅游+”文章,推进旅游产业快速转型升级。

旅游+乡村。实施乡村旅游倍增计划,将在全市每个乡镇创建1-2个美丽乡村示范村,提升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村,把千山万水、古村落、古民居都变成旅游的产品、旅游的目的地,发展观光休闲农业,让旅游区内农户参与到旅游经营中,实现“家门口”致富。

旅游+茶园。大力发展生态茶园、有机茶园,推广机械化、标准化生产,促进茶旅产业融合。突出信阳的茶、湖特色,着力打造环南湾湖茶乡风情游精品线路,建设茶山标准化旅游示范点20个,建设“中国茶文化生态公园”,打造中国北部最美茶乡。

旅游+体育。以大别山长淮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环南湾湖国内公路自行车赛道、新县全民健身公园和鸡公山体育运动休闲小镇为核心,大力开展登山、徒步走、攀岩、漂流、滑草、山地越野、野营露营、户外拓展、水上运动等项目,打造环大别山和泛淮河运动休闲带,把信阳建成“户外运动天堂,休闲养生福地”。

旅游+康养。重点谋划和打造生命健康服务业、生命健康制造业和健康农业三大板块,推进商城县创建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浉河区创建国家中医药·康养旅游基地,构建“医、药、养、健、游”五位一体产业链,谋划建设国家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争创国家级康养产业试点市。

旅游+美食。实施“品信阳菜、喝毛尖茶”工程,推广“名菜、名吃、名厨、名店”,促进“信阳菜”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建设,在全国形成“信阳菜”品牌体系,打造“信阳全席”品牌。

环境就是民生,蓝天就是幸福。星空皎洁,毛尖香醇,炖菜美味,是如何的逍遥与幸福。

信阳,正以良好的生态环境,给广大游客提供最迫切、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以全域旅游引领的生态发展之路,豪迈而清晰!

相关链接

在信阳人民自己的心目中信阳是这样的

鄂豫皖三省交界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连续八届蝉联中国十佳宜居城市,连续五年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有“北国江南、江南北国”之美誉。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首府,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闪耀着“红色之光”。气候温暖,四季分明,青山衔黛,碧水含情,修木临风,茗茶飘香,宜居宜游,养心养生,是一座休闲养生“绿城”。

拥有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的鸡公山、“豫南明珠”南湾湖、1500多年历史的灵山寺、“中原神水”汤泉池,以及黄柏山、金刚台、连康山、金兰山、西九华山、天目山等大量山水人文景观,是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在中外游客的心目中信阳是这样的

●山水生态之旅:鸡公山风景区、南湾湖风景区、罗山董寨鸟类自然保护区、商城黄柏山国家森林公园、金刚台国家地质公园、新县金兰山国家森林公园、香山湖景区、连康山自然保护区等。

●红色圣地之旅:信阳鄂豫皖革命纪念馆、罗山何家冲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光山邓颖超祖居、王大湾会议会址纪念馆、新县红色首府景区、许世友将军景区、商城金刚台红军洞群等。

●茶乡风情之旅:浉河区“中国茶文化生态公园”、光山敖洼“蓝天玉叶”万亩生态茶园,新县新林茶业有限公司八里畈茶场,鸡公山百年古茶园、罗山县灵山万亩生态茶园。

●美丽乡村(传统古村落)之旅:平桥郝堂村、新集村,罗山何家冲村,新县西河湾村、田铺大湾、丁李湾村、毛铺村、商城里罗城村、七里村,潢川大丰收乡村旅游大世界、“中国花卉之乡”卜塔集。

●温泉养生之旅:商城汤泉池景区、鸡公山依云温泉小镇。

●古迹古文化之旅:信阳市博物馆、平桥城阳城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息县息州谯楼、息国故城遗址,潢川县黄国故城遗址,光山县司马光故居、邓颖超祖居地等。

●宗教文化之旅:千年古刹贤隐寺,罗山县唐、明两朝国庙灵山寺,潢川县“五教合一”小南海,光山县天台宗发源地净居寺,商城县豫南道教名山观音山、三教洞,固始县妙高寺等。

上一篇:家校合作教育成功案例下一篇:竞选申请表格及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