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商科专业经济法论文

2022-04-21

摘要:随着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研究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建设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目前经济法课程开设现状来看,无论在课程价值聚焦、课程思政与实践元素的结合、任课教师的常态化德育培育机制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高职商科专业经济法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职商科专业经济法论文 篇1:

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课程始终处于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黄冈科技职业学院《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包括课程的定位、课程的结构和内容、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

关键词: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改革

经济法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其特征是内容涵盖面广,且理论性强、法律条文多、动态变化大、难理解又枯燥,但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也较强的课程。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缺少基本法学理论的学习和长期法学素质熏陶的专业背景,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具备法学基础,学习《经济法》课程普遍存在入门难、理解难、分析难等诸多问题。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习效率低下,难以取得预期教学效果,对《经济法》课程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如何在满足社会或职业需求的基础上满足教育或个性需求,进而实现个体在职业生涯中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对《经济法》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以满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一、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对从业人员的法律素质,特别是对大学毕业生的法律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学生要学法、知法、守法和用法,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化的要求。

2.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在需要。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具备法律素质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在需要,是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必备技能之一。大学生通过学习经济法等法律课程,掌握经济法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技能,提高大学生依法经营和管理的能力,维护企业合法权益,防范法律风险,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和利益最大化。

3.学生职业技能形成的迫切要求。现代社会对从业人员要求不断提高,不仅要求懂经济、管理、财会会计、金融投资等,还要求懂法律。高职院校要培养既懂经济知识又懂法律知识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学生的职业技能对法律基本理论的系统性要求不高,但对法律教育的岗位针对性要求较强,对现实法律问题关注较高。[1]高职院校应把《经济法》课程的教学与各种职业资格考试所需的知识、技能、职业素养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全面落实教育部在高职院校实施“双证书”制度(学历毕业证、职业技能资格证),促进大学生就业或创业。

4.提高教学质量的紧迫需求。传统的《经济法》课程教学是以理论传授为主,轻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不强、热情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不能满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因此,必须加快对《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建设,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人才培养的特征是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高职教育必须改革传统的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牢固树立能力本位的思想,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课程结构的整体设计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学生对社会和职业的适应能力,真正实现课程体系由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由知识体系系统化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转变。[2]本文结合黄冈科技职业学院《经济法》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探讨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1.课程的定位。我们在对武汉城市圈、湖北省及中部地区的有关企业、行业、职教专家和学院往届毕业生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较全面地掌握了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中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经济工作的重要性、经济活动的复杂性、经济运行的规律性、经济联系的全球性等使得经济和法律的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对法律的依赖日益突出,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知识、技能、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经济法是高职院校财经、管理类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其他专业的公共选修课,先行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使学生掌握了法律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经济法》课程为学生后续《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商务谈判》、《财务管理》、《国际商法》和《电子商务法律》等课程的学习服务,还能使学生顺利通过会计证、营销师等职业资格考试中有关经济法的考查内容。《经济法》课程定位:坚持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以法律素质培养为主线,以理论知识的运用为途径,以关键能力培养为核心,面向武汉城市圈,辐射湖北及中部地区,主动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人才支撑,培养既懂经济知识又懂法律知识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课程的结构和内容。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的需求,《经济法》课程组教师与有关工商企业法律顾问,律师事务所、法院等企业、行业和司法部门的法律专家经过深入、细致地分析,依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能力领域,遵循学生职业能力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由感性到理性,由易到难的学习规律和学生毕业后从事经济活动中进行依法管理工作的实际所必需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确立了以企业经济法律基础理论、市场主体法律实务、市场行为实施与规制管理、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劳动者保护与社会保障、经济纠纷的解决等6个项目模块,建立了认识企业与经济法、个人独资企业设立与管理、合伙企业设立与管理、公司设立与管理等16个工作任务,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按照企业经济法律实务工作要求,以任务导向、项目驱动组织教学内容,构建课程结构体系,体现了《经济法》课程以理论知识的运用为途径,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

《经济法》课程立足于职业能力的培养,对课程内容的选择标准做了根本性的改革,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打破了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和课程教学,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构建相关的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根据工作任务相关性及工作能力复杂程度对工作过程进行系统化,形成行动领域。校企(行业)共同设计和开发了以企业经济法律基础理论等6个项目模块,认识企业与经济法等16个工作任务,内容的选取以必需、够用为度,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并根据学院内外的教学资源条件,安排了16个教学实训实践项目,构建了课程内容体系。每个项目模块对项目目标、项目任务、教师知识与能力要求、学生知识与能力准备、教学材料、使用工具、实施步骤等提出要求,使课程内容既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又体现了高职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和态度的要求。目前我国企业法律顾问、会计证、会计师、审计师、经济师等职业资格和职称晋升等涉及到经济法知识的考试,高职院校应把《经济法》课程的教学与各种职业资格考试所需的知识、技能、职业素养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融合,职业目标和教育目标的融合,落实教育部高职院校实施“双证书”的制度。高职院校学生通过《经济法》课程的学习,以满足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掌握企业经济法律实务中的工作技能,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树立法律信仰,崇尚法律精神,提高防范风险和解决纠纷的能力,为大学生今后就业、创业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做好《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要建立一支业务水平高、科研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经济法教师应优先从有民商经济法学历背景的教师或毕业生中选聘,做好青年教师的培训工作,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经济法教师要密切关注当前理论研究与经济立法的最新动态,积极开展教科研、学习、进修、访问、交流等活动,积极从事经济法律社会服务实践活动,如担任律师、企业法律顾问、法制宣传员、仲裁员、人民陪审员等职务,不断提高法学理论素养和法律服务的专业技能。同时还应聘任律师、法官和企业法律顾问等法律职业人士作为实践教学兼职教师,加强双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专兼职教师各自的专长,共同做好《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经济法教材要适应经济法律的时效性、实践性和政策性较强等特点,及时关注法律的立、改、废和司法的动态,做好教材编写和修订,加强教材建设工作,以适应经济法教学的需要。我们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吸收了当前经济法律研究和经济立法的最新成果,并依据企业行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法律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精心选取设计《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内容,编写出版了21世纪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规划教材《经济法律实务》。这本教材理论与实训结合,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点,已被多家高职院校选用。

4.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经济法教学活动中,坚持“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本位的教育教学模式作为教学改革的主线,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以任务导向,项目驱动组织教学。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全面参与信息收集、计划制订、做出决策、实施计划、反馈控制、评估结果等教学的全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咨询者和伙伴,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专业能力,使之在学校能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实践或行动来提高职业能力和教学效果。

《经济法》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均很强的课程,除了具有传统法学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技术性和应用性较强的特点。《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在教学中要坚持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从学生主体性入手选择教学方法,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根据《经济法》课程特点和职业技能形成的内在规律,综合地运用互动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小组讨论法、专题演讲教学法、讲座式教学法、多媒体网络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教、学、做”相结合,教师主导与学生自主相结合,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相结合等多种教学手段,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教育第二课堂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实习实训,把法律知识与现实经济生活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创建经济法精品课程网站,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生创设网络学习平台,并运用E-mail或qq工具进行交流,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实现在线交流,开展网上辅导答疑、互动讨论等,全方位地拓展了学习空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5.考核方式多元化。不断完善《经济法》课程考核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发展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加强实践环节和职业能力考核的比重,坚持以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建立多主体、多维度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形成由学生自评、小组评价与专兼职教师评价等相结合的多主体参与的互动式评价方式。把项目公共考核评价(包括工作与职业操守、学习态度、团队合作精神、交流及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企业评价(顶岗实习、实践等)和社会评价等相结合,不仅要对学生学习全过程进行评价,还要对学生职业综合素质进行评价,把学生的态度、表现、成果等纳入评价范围,形成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提高改进教学。

参考文献:

[1]邓满.浅析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法律课程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0,(24):135.

[2]傅伟,柳青松,邓光.基本工作进程系统化的高职专业建设内涵探析[J].职教论坛,2010,(3):41.

基金项目:该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改革研究”(2012B403)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左剑君(1956-),男,湖北鄂州人,硕士,黄冈科技职业学院经贸系主任,教授,鄂州职业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经济法学。

作者:左剑君

高职商科专业经济法论文 篇2:

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建设路径研究

摘 要:随着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研究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建设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目前经济法课程开设现状来看,无论在课程价值聚焦、课程思政与实践元素的结合、任课教师的常态化德育培育机制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文章认为在经济法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进行系统建设,需要深刻剖析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力求最大限度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实现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经济法 思政元素 建设路径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与思政课程处于二元平行状态。思政课注重对学生意识形态的塑造,引导学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而专业课程重视具有较强的工具性,在实践课程教学中注重实操性和应用性,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追求对学生“传道、授业”的教学效果,而忽视了其“解惑”的价值,从而将教书与育人功能人为割裂。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的同时,应当深入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利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并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实现课程教学全方位育人,推动专业课程与思政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作为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的一线任课教师,我们要充分挖掘专业知识中的德育元素,以实际行动来推进课程改革,在教学中积极思考如何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探索切实可行的建设路径。本文从高职院校开设经济法课程的现状入手,分析课程改革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经济法课程思政改革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一、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思政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注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经济法融入思政元素建设研究成果集中在近三年,以“经济法课程思政”关键词在知网、万方中进行搜索,相关研究文章10篇左右,现有科研成果多是从创新高校课程教育模式层面进行论证。经济法课程作为高职院校专业课,进行课程思政的实践研究,还没有先例。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思政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缺乏课程价值聚焦

高职院校在经济法课程教学目标中没有专门进行思政理念和思政目标的设置,没有对照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挖掘专业课程和思政教育的结合点。在教学实践中,经济法课程思政教育吸引力不够,很难找到经济法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具体适用和操作方法。经济法缺乏課程思政价值聚焦,对于从事课程教学的教师挑战很大。经济法课程是高职院校专业能力课程,注重讲解经济法基础理论和各类市场主体法律,是在校学生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考试用书,不包含专门的思政内容,实践教学中也缺乏课程价值聚焦方向。

(二)缺乏课程思政与实践元素的结合

经济法课程除了经济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还需要用好课程思政这个实践平台。在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往往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课程思政与实践元素的结合,忽视课堂之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教师讲授为主导的经济法课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做到把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有效连接起来。除此之外,单纯的理论教学也无法为学生提供课程展示平台,忽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无法将思政元素和法律实践有机结合,不符合高职院校全方位、多角度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利于实现课程思政实效化。

(三)缺乏对任课教师常态化的德育培训机制,提升教师思政意识和思想觉悟的路径不畅

目前,各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主要由法学类教师或者其他财管类教师担任。各高校也受自身发展空间的局限缺乏常态化的德育培训机制。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教学队伍的构建对教学改革的作用至关重要。在课程思政实践中,由于高职院校往往重视对教师业务能力的培养,缺乏常态化的培训机制,忽视对教师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社会责任和政治信仰等德育能力的培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准定位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的融合点,活化课程思政主题。教师在教学水平提升的同时,除了通过专项培训提升德育能力,更应该自动自觉加强思政意识的培养,提高敏锐度,把握贴近教学目标的社会热点问题,与思政元素巧妙结合,使经济法课程融入思政元素如盐入味。

二、经济法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有效建设路径

经济法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建设路径,是各高职院校都高度关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专业课程建设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经济法课程融入思政元素是高职院校培养德才兼备创新人才的必然需求。将专业经济法律知识和思政教育结合,了解国情、了解法律实践,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经济法课程帮助学生了解经济法律制度,同时以正确的政治方向做引导,做有情怀的专业课,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经济法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有效建设路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科学设计专业课程与人文情怀相结合的“课程思政”融入点

经济法作为高职院校财经金融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内容旨在使学生掌握基础法律知识,培养良好的经济法律意识,具有“课程思政”的天然教育优势。课程思政建设要始终做到,挖掘课程内在价值模式和隐藏的文化基因,把思政内容潜移默化地融入教学设计的全过程,将其转化为生动育人的教学载体,实现专业知识讲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引领,引起学生情感认知,达到共鸣。科学设计专业课程与人文情怀相结合的“课程思政”融入点,高职院校要科学设计专业课程教育和人文情怀相结合的建设路径,必须做到以专业知识为框架在适当内容中引入思政元素,而且思政内容的选取要有技巧,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实现“教书育人”到“立德树人”的转变。

(二)不断提升专业任课教师的政治思想觉悟和素养

想要更好地在经济法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教师在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的同时,还应该学习最新的政治理论丰富自己,对学生起正向引导作用。经济法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绝非是浮于表面的僵硬植入,也杜绝脱离专业课程的空洞说教。课程思政的实施打破了专业课程传统的教育模式,是课程改革的新尝试。课程思政教育最终的评判标准是学生价值观的建立和理想信念的转变。只有不断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政治素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充分理解和深刻认识,才能在课程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将上述价值观与本门课程巧妙关联起来,找到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实现教师教书和育人、育智、育德同步的任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经济法课程思政德法兼修的教学目的。

(三)实现经济法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完美结合,创新课程思政建设新路径

第一课堂是专业理论教学和课程思政的主要阵地,大部分高职院校和教师都比较注重第一阵地的思政建设,但在第二课堂的课外实践教学中,真实的教学情境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学生思想根源更易发生变化。经济法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各高职院校应该按照自身实际需求,组建一支包括两到三名法学教授、一名思政教授、两名律师和两名企业导师在内的跨行业多学科教学团队。经济法课程思政实施时,需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最大限度发挥课程思政的实效。第一课堂中教师坚持立德树人的任务,通过教学设计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并有意识把思政元素投射到教学内容的各个环节,实现第一课堂教育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任务。第二课堂可以通过举办经济法律主题讲座、模拟法庭和观看法制节目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邀请律师和企业导师对活动进行点评和讲解,让学生切身体会法律问题的解决过程。因此,经济法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完美结合,才能创新课程思政建设的新路径。

三、提升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对策分析

(一)加强课程教学目标思政体系的设计和开发,是提升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首要任务

经济法课程思政的改革,必须对照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设置专业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开设经济法课程大多集中在财经金融、工商管理、物流管理、市场营销和国际贸易等专业,这些专业与法学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差异较大,因此,经济法课程思政模式改革不能照抄照搬法学专业的教学方式和目标管理。高职院校在具体实施课程教学目标思政体系时,应当结合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注重科学合理地在专业知识中融入德育元素,形成具有专业特色多元化的整合型课程内容体系。加强课程教学目标思政体系的设计,在课程教学顶层设计上把学生思政素养的培养作为首要目标,以专业技能为载体,全方位多角度在课程教学中嵌入价值引领内容,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二)打造專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是提升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重中之重

高职院校对教师进行专业化思政培训的同时,还可以引入企业导师、律师进行常态化教学,打造专兼职结合的教学团队,构建协同育人机制,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团队中以专业授课教师为主导,企业导师和律师为辅助的多学科教学队伍。同时教学团队中必须包含一名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负责深入挖掘经济法课程所蕴含的爱国敬业、诚实守信、自由平等、法制意识等思政元素,结合第二课堂和校外实践活动,把经济法律知识和职业道德的培养进行有机融合,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主流价值引领,大大提升课程思政的建设效果。

(三)积极发挥学生在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主体作用,是提升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必经之路

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不是任课教师的独角戏,不能简单枯燥地把专业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生拉硬套在一起,必须始终做到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学会创造和创新,把思想政治内容潜移默化地融入专业知识中,使学生既可以掌握经济法律知识,又可以感受到法律的正义价值,逐步培养其法律信仰,在以后的工作和社会 生活中践行,真正起到思想引领行动的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研究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建设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思政教育主要现状及存在问题,深刻剖析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力求最大限度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实现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目标。目前各高职院校对经济法课程内容进行的思政改革都处于尝试阶段,可借鉴的经验不多,在具体建设路径上的探讨上还有待深入,方法也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论证,但无论何如,通过经济法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建设路径改革探索,不断提高学生素养,培育爱国主义情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法律意识,实现法学教育和思政育人的协调效应。

[基金项目:2020年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改革课题“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建设路径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20XJJG08。]

参考文献:

[1] 聂玉洲.“课程思政”理念融入《经济法基础》的教学实践.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6)

[2] 王开宇.财经高校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思政”改革探析.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5)

[3] 宗楠.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与反思.林区教学,2020(6)

[4] 范伟丽.思政元素融于经济法课程探索.教育教学论坛,2020(3)

[5] 李小侠.经济法课程思政元素的教学应用.高教论坛,2020(9)

[6] 陈韶君.财管类专业《经济法》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9)

[7] 郑迎飞.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思考——以《投资学》课程为例.高教学刊,2019(2)

(作者单位: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 江苏扬州 225000)

(责编:贾伟)

作者:刘丽娟

高职商科专业经济法论文 篇3:

教学改革背景下高职经济法教师知识更新与拓宽途径研究

(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1)

摘 要:由于各行各业的知识更新速度较快以及法律法规条款不断变化,高职经济法教师必须具有主动更新和拓宽知识的意识和能力。然而,我国高职经济法教师的知识水平现状不能适应未来的需求。因此,须从纵向与横向两大方面出发,就教师更新和拓宽知识的具体途径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教学改革;高职经济法教师;更新;拓宽;实践能力

高职财经类专业普遍开设经济法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以法律为底线做出决策、解决纠纷和防范风险的能力。长期以来,法条深奥、知识枯燥、授课方式陈旧等原因造成经济法课程难以激发高职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无法获得学生的认可,故教学效果欠佳,教师授课的挫败感增强。作为一门兼具理论逻辑性和实践性的课程,高职经济法教师须同时具有较高的法学理论水平、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较广的综合知识面以及知识更新拓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方能胜任教学工作。

目前,高职经济法教师的理论修养、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与教学改革对其的高标准存在较大差距。高职院校普遍缺乏对经济法教师的知识更新与拓宽途径的考虑,不重视师资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建设,从而导致教学停留于低层次和低水平。因此,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研究如何更新和拓宽教师的知识,有利于促进该课程教学改革取得突破性成果。

一、高职经济法教师知识水平现状分析

(一)部分教师法学理论功底薄弱

目前,高职专業经济法课程老师一般由两种学科背景构成:一是法学专业;二是经管类专业。法科出身的教师一般具有扎实的法律基础,受过系统的法律思维训练,理论素养较高;经管类专业出身的教师,不善于用法律思维思考问题,法学理论功底薄弱,无法准确把握经济法课程的教学规律。法学是具有独特逻辑和规律的学科,法律思维不同于任何一门其他学科所运用的思维。如果教师自身法学理论水平不足,教学只能局限于课本概念及简单案例,无法向学生传授经济法知识学习特有的逻辑和规律,不利于学生对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二)部分教师的法律实践能力不足

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高职财经类专业经济法教师须具有一定的法律实践经验和实践性教学的能力,能够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与所学内容相关的实践活动。目前,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的经济法教师主要来源于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法科生。这部分教师从学校毕业就进入高职院校工作,即使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甚至拥有律师资格,也并未有机会参加过相关专业实践。某些高职院校教师配备不足,教师上课任务加重,无暇顾及实践锻炼。教师无法通过实践活动积累知识和经验,设计实践性教学不尽合理,实践性教学功能的发挥受限。此外,经济法主要解决经济领域的社会问题,其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而发展。这一领域知识更新速度相当快,一不留神极易落伍。一些教师缺乏关注立法动态的意识,授课均以教材的说法为准,殊不知教材的更新速度跟不上立法的节奏;一些教师缺乏终身学习的理念,更新知识的能力较弱,无法适应当代高职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三)教师普遍缺乏跨学科知识以及知识迁移能力

高职院校对其经管类学生的具体培养目标应该是“懂经济、通法律和会管理”的高级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授课教师也应当具有上述能力和素质。由于高职经济法教师学科背景单一,缺乏跨学科知识以及知识迁移能力,在授课时无法从特定专业实践和法律知识融合的角度寻找学生兴趣点所在。

二、高职经济法教师知识更新的途径

如前所述,高职经济法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均有所欠缺,同时普遍缺乏关注新立法动态的意识以及更新知识的能力。因此,须进一步研究该课程教师知识纵向更新的途径,确保教师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在更新中不断提高。具体而言,知识更新的途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非法科背景出身的老师须弥补薄弱的知识基础

1. 学习法理养成法律思维习惯

非法科背景出身的教师,其法律知识基础薄弱,应将知识更新的重心放在学法理。法理注重培养法律思维能力和法律表达能力,能让非法科出身的教师逐步养成良好的法律思维习惯,掌握法学特有的规律和逻辑,从而为从事经济法教学奠定足够的知识基础。

2. 参加国家司法考试熟悉重要法律规定

在学习法理的基础上,非法科背景出身的教师要想全面掌握我国现有的相关法律规定,认真复习并参加国家统一司法考试是相对有效的途径。司法考试涉及宪法、行政法、民商法、刑法、经济法、诉讼法等多个部门法的内容,能够较为全面地考查考生的综合法律知识和能力。教师通过参加司法考试,能够系统学习重要的法律规定,掌握核心法律条文,为提升理论功底和修养做足准备

(二)法科背景出身的老师须充分锻炼实践能力

1. 高职院校须为经济法教师从事相关的校外兼职提供方便

在不耽误正常教学活动的前提下,高职院校对经济法教师的校外兼职应当持鼓励的态度。但是,兼职内容须结合本专业相关课程教学。高职院校应为经济法教师提供去企业挂职的机会,使教师全面了解企業经营、管理、财务方面的状况,有效把握经济法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的环节。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并取得律师资格的教师,高职院校应当允许其前往律师事务所实践,注重培养“双师型”教师,使其长期接触经济案件,处理经济纠纷,从实践中获取第一手案例作为授课素材,实践能力得到锻炼, 理论水平在见诸实践中得到升华。

2. 高职院校须合理安排教师的教学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授课任务的繁重、实践时间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教师参与必要社会实践活动的瓶颈。近年来,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大幅扩招,而新增教师较少,导致不少教师承担了相当繁重的教学任务。因此,必须合理安排经济法授课教师的教学任务,确保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参与社会实践,积累教学经验,为真正地提高教学质量创造条件。

3. 教师须树立关注最新立法动态的意识

经济法解决经济领域中的社会问题,其内容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不断更新。因此,高职经济法教师要善于关注立法的新动态,经常在中国民商法网、新法规速递等网站查询近期颁布实施的法律制度,了解最新立法动态,并使教学活动与法律实践前沿接轨,确保知识和案例常新。

三、高职经济法教师知识拓宽的途径

高职经济法教师在纵向更新知识的同时,还应注意知识向其他学科领域的横向延伸、迁移和拓宽,从而具有除了法律知识以外的其他知识储备,在教学实践中合理运用相关行业知识和法律知识的联系开展教学活动。

(一)教师须完善知识结构,学习跨学科知识

授课教师必须了解和熟悉相关专业的知识,方能使授课从导入环节开始就具有专业针对性,从而增强其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授课教师应具有复合型的知识背景,能掌握与其教学相适应的跨学科知识,善于在每一个教学内容中寻找专业知识和法律知识的联系,捕捉学生的兴趣点所在。教师应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必要的跨学科知识,为结合岗位需求开展教学活动创造条件,这需要教师抓住学习跨学科知识的机会,同时要有广博的学术视野和终身学习的理念。

(二)教师须选择参加相关行业的职业资格证考试

高职学生将面临行业准入和晋升发展的职业资格考试,如导游证考试、商务师考试、税务师考试、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职称考试以及注册会计师考试等等。上述考试中对经济领域法律法规知识的考查日益凸显。会计类考试甚至将《经济法》作为独立科目来考。这就意味着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应试指导,以达到职业能力目标。教师指导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必须熟悉大纲和内容,掌握出题的方向和规律。如果教师能够根据自己授课的专业,选择性地参加部分职业资格考试,主动学习相关专业的知识,为指导学生考证奠定基础和树立榜样。高职经济法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证书统一考试也是知识横向拓宽的途径之一。

四、结束语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在于教师自身。在知识更新速度相当快的今天,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及时更新知识,努力向其他学科延伸、拓宽知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充分锻炼自身实践能力,并结合相关专业工作岗位需求进行教学设计,使教学方式和手段具有相当的专业针对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教学范式探析——基于高职商科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的实践[J].广州番禹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5).

[2]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改革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6(5).

[3]基于情景化教学模式的高职经济法课程重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研究,2014(19).

作者简介:蒋士韶(1962,05-),男,广西桂林人,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经济法学以及行业法律法规。

作者:蒋士韶

上一篇:管理机制与环境监测论文下一篇:新教学观念创新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