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教学法论文范文

2022-05-14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游戏教学法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新課改下,民间游戏教学由传统发展到自主合作;由整齐划一到多元创新;由技能技法到人文滋养,从民间游戏的开发、重组、实施、反馈和评价等方面宏观把控每一个创新点、拓展点和生成点,让幼儿在民间游戏的重构中滋养精神,健康成长。文章分析了国内外民间游戏的研究现状,提出应用民间游戏的原则,结合实践剖析了民间游戏在幼儿教学实践中的利弊,提出了重组民间游戏的策略。

第一篇:游戏教学法论文范文

根据幼儿体育游戏特点实施幼儿体育游戏教学

摘 要:随着新课改在我国的深入实施,游戏课堂的思想被体育工作者提出。实现体育教学目的可通过游戏的方法实现。对于幼儿来讲,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在游戏教学中实现,能更加集中幼儿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其学习效率。

关键词:幼儿;体育教学;游戏课堂

引言:

在体育锻炼中进行体育教学,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幼儿的学习效率,能让幼儿在兴趣的驱动下进行相应的学习。教师在教授一定的课堂知识时,要先将其注意力集中在相应的课堂上。本文就提高幼儿体育教学效率做简略探讨。

一、根据幼儿兴趣灵活采用游戏方式

幼儿不同于成人,其对世界仍处于积极探索阶段,对外界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在对其进行引导时,应注意让其注意力保持集中,并且在相应的教学中让其能够长时间集中[1]。幼儿教师首先要明确这一点,在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时,应将更多的趣味性内容设计在相应的教学中,并且能让幼儿将注意力投入其中。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让幼儿在进行相应的学习时,能随着教师的灵活引领有更加集中的注意力倾向。而教师在采用相应的教学方式时,应该选择能够激发其参与积极性的内容。在具体操作中,应采取与幼儿的兴趣爱好相对应的内容进行设计。并且设计方案时注意对幼儿的引导,注意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使每一位幼儿都能够积极参与其中,方便教师对其进行统一的管理。教师首先应站在一个合格的引导者的位置上,将课件设计成更加符合幼儿的学习心态的内容。教师应深刻领悟寓教于乐的重要性及其方式方法,并能在幼儿教学中真正地将其合理应用。每一名幼儿的性格和心理特征都不同,教师应对其进行统一的调查与记录,并在设计相应的教学手段时,能够真正地根据手中的幼儿资料进行合理设计,让教学更加有针对性。

二、对幼儿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

幼儿的世界观尚未形成,其对世界的看法仍处于较为浅薄的状态,并且由于受其年齡的限制,其认知能力尚浅,对很多事物不具备分辨能力[2]。而作为幼儿教师,与幼儿朝夕相处,对其在很多方面都能产生较为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言语和行为方面,基于幼儿的模仿力较强,其对教师的说话神态、动作等方面的模仿是无意识的。因此,作为幼儿教师,应对自己的言行进行相应的规范与约束,为幼儿做好相应的示范,使其在进行模仿时能得到良好的行为引导。而在体育教学中,幼儿由于其意志力较为薄弱,教师应在相应的挫折教育上对其进行更多的有意识地培养。一般幼儿在体育课程中,在受到一定的挫折后,大部分幼儿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恢复到良好的状态。而教师应充分重视这一点,应在对幼儿进行相应的引导时,对其进行有计划地引导,使其在相应的挫折教育中得到一定的心态上的成长。而在进行具体的挫折教育时,教师应在为幼儿提供积极的体育游戏的同时,还能做到让幼儿进行一定程度的心智上的成长。例如,在进行跑步锻炼时,有的幼儿在此过程中有摔倒的情况,而遇到这种情况时,幼儿通常的反应是放弃跑步。因此,幼儿的行为充满了不确定性,而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对此进行更多的指导,如教师可以假装摔倒,而后若无其事地站起来,让幼儿在对其进行模仿中得到积极的暗示与鼓励,使其在进行更多的体育锻炼时能有更强的意志力方面的长进,达到一定的挫折教育。

三、结合幼儿爱表现的特点创设角色表演

在幼儿进行相应的体育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其爱表现的特点进行相应的教学。幼儿在体育课堂上有走神溜号的现象时,教师应对其给予充分的关注[3]。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平时喜爱的角色进行相应的模仿,即教师鼓励其以自己平时喜欢的角色的身份进行相应的扮演,并且在相应扮演中尽情地发挥该角色本身的行为特点。用此种方式能让幼儿充分地融入其扮演的角色心理中,并将其注意力集中在一处,同时能在体育课堂上进行更加投入的互动。例如,在体育课堂中,在进行“兔奶奶过生日”的游戏时,可以让不同的幼儿根据自己心理喜欢的角色进行相应的模仿。而幼儿在进行模仿的过程中,其既体验了游戏的乐趣,又在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情况下完成了更多的体育锻炼。在体育游戏中实现了一定的身体锻炼,又让幼儿的精神得到一定的愉悦。而对于教师来讲,其教学难度也在一定程度上被降低,幼儿在角色扮演的情况下进行游戏,会自动带入角色情绪,相对与自己本来的幼儿身份,其心理和行为更为稳定。其在进行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幼儿体育教学中加入相应的游戏教学,能让幼儿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使其身心得到高度的锻炼。而教师在设计体育教学方案时,应将更多的教学方案设计得较为灵活。因为幼儿的各方面状态都不如成人稳定,存在多变性,而教师应在多方面考虑的基础上设计其教学方案,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常钰晨.传统游戏在幼儿体育活动中的应用[J].中外企业家,2018,30:190-192.

[2]曾琪智.我国幼儿体育教学困境及未来发展方向[J].青少年体育,2018,12:39-40.

[3]张田利.幼儿体育游戏课程的建构与实施[J].科技资讯,2019,1822:90-91+94.

作者单位:四川省南部县翔宇实验幼儿园

作者:林芳

第二篇:基于民间游戏的幼儿游戏教学重构

【摘要】新課改下,民间游戏教学由传统发展到自主合作;由整齐划一到多元创新;由技能技法到人文滋养,从民间游戏的开发、重组、实施、反馈和评价等方面宏观把控每一个创新点、拓展点和生成点,让幼儿在民间游戏的重构中滋养精神,健康成长。文章分析了国内外民间游戏的研究现状,提出应用民间游戏的原则,结合实践剖析了民间游戏在幼儿教学实践中的利弊,提出了重组民间游戏的策略。

【关键词】幼儿教育;民间游戏;多元创新;自主合作;人文滋养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杜威曾经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大教育理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理论。他们都阐述了教育与生活之间存在的紧密联系,主要包含了两层意思:其一,教育的内容就是生活的外延,任何脱离了生活的教育内容都没有实际意义;其二,教育的形式就是生活的形式。可见,教育不应该拘泥于课堂,更不应该局限于书本,而是需要教师和家长带领孩子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总结,在生活中获得情感的体验。幼儿民间游戏是流传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中的嬉戏娱乐活动,简单易学,趣味性强,且种类繁多,正好与教育家们提出的教育理论相符,也顺应了幼儿成长的基本规律,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目前,民间游戏融入幼儿园园本课程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不少一线幼师积极开发游戏资源,主动将其融合到幼儿教育之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笔者作为一名一线幼儿教师,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分析了民间游戏在实践教学中的利弊,提出重组民间游戏的几点意见,与大家共勉。

一、民间游戏的研究现状

通过已有文献的搜集发现,当前学界对民间游戏与幼儿活动相互融合的研究比较多。著名的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在游戏过程中获得生活的启示和经验,并能够获得相应的生活能力,从而促使幼儿各种能力的提升。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游戏是儿童获得成长的关键所在。所以,教师在引导幼儿成长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将游戏融入到引导的过程中,让幼儿快乐成长。实用主义者杜威认为,游戏为儿童的成长提供了一定的空间,能够让幼儿在体验的过程中积极融入到各种能力的获得过程中,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幼儿积极进入生活,快乐成长。在我国,一部分学者主要针对民间游戏与幼儿的生活实践融合的路径进行了研究,指出民间游戏融入到幼儿生活实践能够让幼儿的生活充满乐趣。还有一部分学者针对当前民间游戏与幼儿创新活动融合的路径进行了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指出当前幼儿活动要实现创新就需要积极采取创新措施,这样才能够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更多的成长动力。也有学者针对民间游戏与幼儿园内游戏教材的融合进行了探究,构建了一定的游戏数据库,为后续的游戏开展提供资源。

从研究的情况来看,虽然国内外均有关于游戏与幼儿教育的研究,但是关于民间游戏与幼儿高效教学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微观实践方面,关于系统理论化的研究还不足。目前,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游戏在给予孩子们快乐的同时,也教会孩子们技能技法,在注重个体与群体的协调性、综合能力提高的同时开阔了幼儿的视域,锻造了思维,抚慰了情感,让孩子们的身心得到润泽与滋养。尽管如此,细究游戏教学,也有部分幼儿园现实情况不容乐观:过分拘泥于传统资源与整齐划一,高度重视提高幼儿的技能技法,忽视心灵、情感和品性的滋养。很多游戏看似热热闹闹,激情洋溢,丰富多彩,只是从游戏的形式上初步做了浅显的研究,难有系统性、连续性和创新性,达不到由一个游戏引申出的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深度开发和实践。所以,幼儿自主、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也就成为空话。鉴于此,幼儿教育者应该从拘泥传统到自主合作、由整齐划一到多元创新、由技能技法到人文滋养,改变幼儿教学的方式。

二、幼儿民间游戏的重构原则

1.遵循以生为本原则。在游戏教学的过程中,幼儿是根本和中心。因此,游戏目的的确立、游戏规则的制订、游戏方式的采用和游戏内容的确定等均应考虑幼儿的基本情况和成长规律,让游戏教学更好地为幼儿的成长服务。

2.遵循与时俱进原则。社会在发展,游戏的方法、内容、作用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与之相应的,孩子的成长环境、心理也在发生着变化。为此,幼儿教师在设置教学游戏,构建幼儿高效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与时俱进的原则,认真把握教育教学环境、幼儿成长环境以及幼儿成长的现状,让游戏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遵循实事求是原则。教育教学是一项脚踏实地的工作,教师在引导幼儿学习的过程中应该秉承实事求是原则,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制订内容与形式相互统一的游戏教学,杜绝只讲究形式而忽略幼儿成长需要,只关心幼儿是否玩得开心而忽略幼儿成长技能提高的表面游戏教学,积极提倡经过多次实践、琢磨而最终确立的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游戏教学,为幼儿的成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幼儿民间游戏的重构策略

1.元素重构:由复杂到精练。游戏的种类繁多,内容和玩法丰富多彩,规则也各有不同。在当前多元化的社会中,幼儿教学的方式不应一味地模仿民间游戏的思路,而应该有所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潮流。所以,幼儿园应该重组资源,力争让民间游戏的活水助力幼儿教育。比如,“抓贼官打”游戏,需要在游戏动作上进行改变,让幼儿融入游戏的内容之中,体会游戏的快乐。除了采用“打”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唱歌、跳舞、画画、表演等方式,在表演的过程中,作为“官”,一定要表演到位,否则就互换角色;作为“捉”(所谓的捕快),如果捉错贼,就应该得到惩罚。游戏结束后,让幼儿自己挑选喜欢的角色并说出理由,试着让幼儿自由组合再玩一次,感受游戏重组前后不一样的体验。

在游戏元素重构的过程中,最多的做法是让幼儿根据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方式。此时,学校应该给幼儿更多的辅助措施,促使幼儿积极参与。例如,教师编排一些新的歌曲,让幼儿融入歌曲的唯美意境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编排新的舞蹈动作,安排新的作业流程,让幼儿更多地参与到游戏中,凸显幼儿的个性特点,让幼儿在幼儿园得到更完美的学校生活[1]。需注意的是,在重组的过程中,内容和形式并不是唯一重要的,开阔幼儿的视野、提升其素养、提高其能力、创新其思维、纯化其品性,才是民间游戏介入到幼儿教学的重要目标。

2.活动特点:由整齐划一到彰显特性。在游戏过程中,幼儿教师通常统一安排教学内容,如,统一唱一首歌、统一跳相同的舞蹈和统一穿服装等,难以让幼儿有独特的感悟。虽然强调“一致”,能够锻炼幼儿的团结意识、大局意识和合作意识,但强调“个性”,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两者缺一不可。每一个幼儿都是不可复制的,教师不应该用“整齐划一”规范、拘囿、限制幼儿的个性,“花有花的香,树有树的高”[2]。正是这个道理。民间游戏需要根据幼儿的真实状态开展,不可完全照本宣科。例如,民间游戏“抓子”,玩法很多,而且每种玩法的目的不同,不易直接就进行最难的游戏环节,应该由易到难进行操作。此时,幼儿教师应该调整策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处理,注重个体差异,因人而异,如果石子不行,就换成和石子一样大小的积木或者蚕豆。幼儿在游戏进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反应速度体现的是幼儿在现阶段的灵敏程度,但是不能够以现阶段的反应速度评价幼儿可能存在运动上的缺点,教师应该引导幼儿正确进行游戏活动,让互帮互学成为游戏的常态,成为幼儿园游戏教学中靓丽的风景线。

需要注意,在游戏过程中,幼儿教师不能“压抑其独立个性”[3],游戏必须有针对性,不可以眉毛胡子一把抓。“除了这种玩法,你还知道哪些游戏类型呢?”“这个游戏或许有点难,要不要尝试换一种新的游戏呢?你不妨提出来,看能不能得到其他小朋友的喜爱。”“如果你是本次游戏的主人公,你会怎么做呢?”通过类似征求幼儿的意见,让幼儿感受到自己受到重视,达到通过游戏让幼儿学会发表个人主见、聆听他人意见、理解游戏规则、体验团队协作等目的。注重自主,并非任由孩子们自娱自乐,甚至异化为自由,在自己的“小世界”中玩耍。当幼儿过度自由,就像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时,教师一定要阻之、引之、拨之,告诉他“应该和你的小朋友一块儿玩。”让他融入集体。”这样让孩子们在自己擅长的游戏中,激发兴趣,在玩中感受到大集体很有爱。

作为教师,既不能过分限制幼儿,又不能尊重有余,视孩子们的过度自由为一种个性张扬。如何在尊重有余和引领不足中找到最平衡的方法,如何恰到好处的“放”,又恰到好处的“收”,应该成为幼儿教师时时拷问自己的教育哲学话题之一。

3.游戏理念的转变:由单纯游戏到体会人文情怀。游戏的最终目的是让幼儿掌握根本的社会人文情怀,从中体会到游戏的快乐。游戏过程中应该给予孩子们精神的抚慰,逐渐树立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在幼儿阶段早早就播下精神的種子,比如爱心、利他、责任、分享、环保、勇气、宽恕等,树立幼儿正确的价值观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例如,从“护崽的狐狸”游戏中培养幼儿的爱心,意识到“护”是一种责任,一种义务,或可能是成功的先决条件;从《跳皮筋》游戏中培育合作协作的品质,意识到自己的任性可能导致到团体的失败;从《捉鱼》游戏中浸润规则公平的意识,意识到唯有公平才是游戏得以继续的根本,也是以后人生中必须坚守的底线之一。很多技能都需要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到,比如诚实、果敢、团队、礼貌、有爱、担当,提升幼儿的自主能动性才是最根本的目的。这样,游戏不再是单纯的教学活动,是体现幼儿个人特点的方式。“良好的性格特点是幼儿开展学习的基础”[4]。这样的种子一旦生根发芽,或能长久地开枝散叶,能够更深远地影响幼儿的一生,成为幼儿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滋养剂和精神钙质。在游戏教学中,教师仅仅提升幼儿的团结协作能力,促使其个性发展是不够的,要表现出民间游戏在幼儿教学中的高效性,即使在实践过程中,幼儿的动作可能会慢一点,甚至技能表现差一点,但是懂得了游戏的真正意义,并且在游戏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快乐,这就是幼儿园能给予的全部内容。无论从哪个方向出发,最主要是要保证幼儿在进行民间游戏的过程中,提升他们自己参与游戏的幸福感,热爱学校、热爱高效教学、热爱民间游戏、热爱自己的生活。

鉴于以上情况,幼儿教师对民间传统游戏资源进行重构时,应该把品性的纯化、情感的滋养、德性的醇厚、心灵的美化放在首位。内容上,注重知识性、人文性、思想性和趣味性有机统一;形式上,注重声光色的展示,多种方法介入。当幼师的心中不仅仅是“游戏”本身,而是由“人”的情感、信念和精神组成的多重风貌;当幼师不仅仅是在技法技能的反复纠结,并竭力不被所谓的“游戏成绩”所左右时,每节课、每个活动、每个场域都会是生命、情感以及精神的脉动。

综上所述,从资源重组到方式创新再到理念嬗变,彰显着教师对幼儿园园本课程改革方向的正确把握,彰显着教师对幼儿技能提高和人文滋养的整体考虑。因此,民间游戏融入幼儿教学必须以生为本,多元创新,以自主合作为契,精神淬炼为重,从幼儿发展的全面性、长远性和整体性出发,打造出生机盎然的幼儿游戏教学新时空。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该精心梳理民间游戏的每一个创新点、拓展点和生成点,从最核心、最细微、最关键的地方整体把握,从民间游戏的开发、重组、实施、反馈和评价等多方面宏观把控,让幼儿沉浸在民间游戏的快乐中,让幼儿在精神的滋养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吴浩.精彩,源自于对幼儿自主能力的提高[J].文理导航,2018,22(09):22.

[2]陈秋兰.教育是一种唤醒[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09):1.

[3]邹太龙.孩子眼中的“人”与“世界”[J].中小学德育,2015,10(02):1.

[4]程晓云.清华附小的“活德育”[J].教师月刊,2013,9(02):15.

编辑:徐春霞

作者:吴晓娟

第三篇:自然游戏教学法

德国联邦自然与森林幼儿园协会主席团主席

20世纪70年代,德国兴起了多种形式的环保教育运动。到了20世纪80年代,许多专家学者分析并回顾了这场声势浩大的环保教育运动,研究发现:经过了十年的努力,环保意识教育已逐渐深入人心,但在知与行之间尚存鸿沟,人们的环保行为没有明显的进步。原因为何?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的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儿童的学习和认知的方式未受重视。与此同时,我们也和许多幼儿园或学校深入交流,探究他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帮助,才能让儿童深入认识生态环境问题并落实于行动?大家一致认为:最大的问题是我们不知如何跨越知与行的鸿沟,将环保意识转化为切实的行动。

于是,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自然游戏教学法,编制了一个关于幼儿教育学的两年制职业教育培训方案,以便帮助大家将幼儿教育与环保和生态教育有机结合。我们为何提出自然游戏教学法呢?首先,自然教育难道依旧是20世纪70年代的那种“说教式”教育吗?用什么方法能够让儿童更好地接受自然教育呢?体验式教育吗?综合考虑,游戏不失为一种优选方式。为此,我们经过了一系列研究,最终决定提出这种新的教学方法一自然游戏教学法。

儿童只有在不受各种预设和条条框框限制的情况下,充分运用自己的感官去体验并了解自然,与自然亲密接触,才能够产生深刻的环保意识。这只有在儿童身心·喻悦的前提下才会实现,这就是游戏的作用。只有在我们亲身体验且身心·喻悦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热爱自然,唯有如此,教育才是成功的。

由此可见,自然游戏教学法是一种将自然科学与环境教育(可持续教育)用游戏及戏剧教育的方式融入全人教育体系的一种教学方法。

自然游戏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人文教育;

第二,自然科学教育;

第三,体验教育学:

第四,运动与形体理论:

第五,格式塔教育学。

一、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贯穿人的毕生发展,它囊括了自由、价值观、尊严以及个人修养等一系列教育理念与人文关怀。它的哲学根源在于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的思想。

正如瑞士教育家约翰·海因里希·裴斯泰洛齐提出的“用头脑、手和心学习”,意大利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提出的“吸收性心智”,现代学前教育的鼻祖、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的创办者弗里德里希·威廉·奥古斯特·福禄贝尔提出的“人性教育”。这三位先贤教育理念的共同之处正是鼓励孩子们走出去,与自然接触,去户外活动。此外,还有一位2019年刚刚辞世的德国教育家贾斯珀·鲁尔,他是一位关心儿童与成人关系的学者,他坚信成年人永远是孩子的榜样。

我们需要保有爱心和耐心,有目的地关注儿童,充分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并且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去面对孩子们的愿望和需求。我们还需要赢得孩子们的信任,相信并支持他们达到目标。我们要相信:儿童有主动学习的意识,能够自主解决生;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此,我们必须努力成为值得孩子们信任和依赖的成人。

二、自然科学教育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认为:“学习是一种经验,除此之外的都是信息。”人只能利用自身通过经验获取的信息,而我们被动获得的信息往往就像物资一样被存放在某个地方,那些信息并不会成为我们知识体系的—部分。

我们基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以及上文谈及的人文主义教育家的理念,梳理了自然游戏教学法的基本结构——以经验和体验为基础,将知识与人的内心联结起来的过程。对儿童而言,最重要的就是体验令其好奇且难以忘怀的现象。不仅如此,对教师而言,这样的体验也尤为重要。因为,教师需要引导幼儿积极体验,就必须事先进行知识检索,储备相关知识背景,这也是教学相长的过程。孩子们内心世界的状态是开放的,与成人不同,这意味着教师需要将知识转化为孩子们的独特语言——游戏,借助于游戏的形式,将知识与体验传输进孩子的内心。当知识内化之后,孩子们需要再对其进行外化(实际操作),这就好像将知识升华为文化的过程一样。

例如,德国的孩子们经常在户外发现很大的蜘蛛网。如同其他处于温带地区的国家,德国也四季分明,每年的8月底正值夏末秋初之际。在这一时节,昼夜温差越来越大,蜘蛛网上时常挂着许多露珠。有时,夜间风大,蜘蛛网破了,蜘蛛会忙碌地重新织补……幼儿好奇地观察着这些有趣的现象。于是,德国的幼儿教师认真进行了相关知识检索,充分了解这些自然知识背景。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并非要求教师学习相关深奥的自然知识后再将这些内容“原汁原味”地传授给幼儿,而是将其作为教师自己的知識背景,便于将幼儿好奇的现象与游戏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教师经过相关知识检索认识到:蜘蛛可以利用其体内的不同丝腺生产出不同种类的蛛丝,且不同蛛丝的物理性质也各不相同,从而结成不同功能或建构复杂的蜘蛛网。结成蜘蛛网的蛛丝十分坚韧、富有弹力,且蜘蛛网具有特殊结构,蛛丝之间相互支撑使蜘蛛网的承重力大大增强。用于捕捉食物(昆虫)的蜘蛛丝带有黏液,蜘蛛在捕获食物之后,还会用蛛丝将食物(昆虫)紧紧缠绕、包裹起来。通过进一步的知识检索,结合仿生学相关知识,我们可以了解到:蜘蛛丝的强度比钢铁强4倍,其伸缩性比聚酰胺(PA)还要高,而且,蜘蛛丝是很好的防火材料,其应用广泛,给人类生活带来了许多支持与帮助。

上述知识背景不仅会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有力支撑,同时还会改变教师面对幼儿以及自然环境中其他生命的态度。试想,在大多数情况下,蜘蛛可能会引发人们恐惧或厌恶等不适感。但是,当教育者充分了解蜘蛛的相关知识之后,会以更加客观和科学的态度面对并接纳大自然中的各种小生命。教育者会认识到:蜘蛛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不容小觑,倘若没有蜘蛛,很多植食性昆虫会严重破坏那些美丽的森林,甚至使之消失殆尽。

德国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实践家马丁·瓦根舍因提倡“重新关注自然现象”,他认为,各个学科领域的学习内容过于抽象化,大家在各种各样的理论分析中逐渐迷失,似乎更加倾向于“为科学而科研”,却在不知不觉中忽视了研究现象本身。因此,他呼吁:“拯救(自然科学中的)现象!拯救学校学习!”从而改善孩子们不通过现象接触世界而是学习那些极其抽象科学理论的状况。

同理,回归信任儿童的问题,我们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如同人类最初对科学产生强大的好奇心并积极探索那般,具有独立演绎与归纳推理的本能。在此过程中,幼儿历经“观察——记录—诠释——提出假设”的研究过程,这一过程正是科学探索的过程,也是每一个幼儿都可以独立完成的过程。我们的活动目的并不在于评价研究结果的好坏对错,而在于鼓励幼儿自发的研究过程,让幼儿的思想在互动中碰撞出“火花”。

三、体验教育学

如何以游戏的形式与幼儿深入探讨各个主题(问题)?事实上,游戏就是将各类现象主题化的过程,即教师依靠自身现有的知识体系并结合知识检索的收获,对各类现象进行文化和艺术加工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可提供给孩子哪些“可能性”。此外,游戏的过程是相对缓慢的,就如同孩子们观察蜘蛛和蛛网那样,需要漫长的时间去细心地探寻并耐心地等待蜘蛛的出现。由此可见,游戏体验的过程需要我们付出耐心。我们可以运用一些简单的游戏方法,最好是幼儿自发生成的游戏方法或形式,例如:用一些毛线,在室内打造出一个十分形似的“蜘蛛网”,在其中模仿蜘蛛的各种运动,设身处地地进行共情体验。

回归游戏体验教育学的理论层面,我们应该认识到以下四点:

第一,游戏永远有意义;

第二,学习可能无意义;

第三,儿童会创造游戏空间;

第四,游戏等同于儿童的工作。

游戏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种是有指导的游戏,另一种是自由游戏,二者都很重要。此外,还有人们常常忽视的自然游戏空间,它能够使活动更加游戏化,更具有价值。在此,笔者并不想阐述究竟应该选用何种游戏去开展怎样的活动,或者将哪些内容转化为何种信息。更重要的是我们和孩子共同塑造时间。游戏不是一个由教师带领幼儿进行的娱乐活动,也不是漫无目的、无意识的自由活动。事实上,游戏是我们对时间的主动性应用与过程性塑造。

当幼儿对自己所有的体验或经验进行内化的时候,他们需要综合运用自己的身体、感官和精神等各种力量。唯有如此,幼儿才能够将经验加以内化,真正掌握并吸纳现象中所蕴合的深意。此时,那些原本抽象乏味的知识变得更加“活灵活现”,能够为幼儿学以致用,而不再是“硬盘储存下的信息”。

例如,在“蜘蛛网”游戏中,我们借助绳子与孩子—起体验蜘蛛织网的过程。其实,用绳子编织—张“蜘蛛网”是孩子们自发生成的活动,他们十分好奇:用细如发丝的蜘蛛丝织成的蜘蛛网能否承担昆虫身体的重量呢?为此,他们细心观察蜘蛛网的结构,认真地扮演起“蜘蛛”,用绳子“织网”。这使得孩子们切身体验并感受到“小蜘蛛的大学问”,原来,看似平常的蜘蛛网中蕴含着许多物理力学和体育运动学的知识。在“织网”过程中,幼儿也强化了对身体肌肉的控制能力,学习到给绳子打结的技巧。此活动不仅存在知识经验的内化过程,也体现出幼儿学以致用的外化过程。当孩子们完成了“蜘蛛织网”的活动,新游戏“穿越火线”(身体穿梭于繁杂的“蜘蛛网”中且不可以接触绳线)也随之而来,大家玩得不亦乐乎。

众所周知,市面上有各种各样的游戏手册供我们选阅借鉴,因此,在开展自然游戏教学法时,教师不需要冥思苦想地去自主创设游戏,更为重要的任务是将那些唾手可得的游戏加以筛选,使游戏与幼儿感兴趣的现象有机结合,相互联系。

库尔特·哈恩是当代户外拓展运动、体验教育学的奠基者。他认为,我们对孩子的培养不仅要关注其身体的发育,还要使其更好地迎接社会挑战,为其创设学习机会,给予孩子时间、空间和自由,使其能够自主塑造人格与世界观。体验教育学是一个具有宽泛外延的概念,但万变不离其宗,其核心观点是注重个体的自我实现,即强调人格健全的人在真实场景中的学习状态。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够对个体价值和极限经验产生深刻的体会。

笔者曾有幸在北京与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郭福昌先生交流。当时,郭福昌老先生曾问我们:“‘狼孩’和森林幼儿园中的‘野孩子’有什么区别?”我们认为:与“狼孩”相比,森林幼儿园的“野孩子”可以更好地回归社会文化,其中重要的过程就在于“手作与手工”的部分,他们在自然中的体验以及通过游戏内化的知识经验,均会通过“手作与手工”的形式重新外化出来,即在文化活动中改造自然赋予的馈赠。

例如,我们将“蜘蛛网”与印第安传统文化中的“捕梦网”相结合,在手工活动中融入文化元素和特质。于是,一个看似纯粹是自然科学的“蜘蛛网”主题逐渐衍生出心理学中关于“梦”的主题,以及文学中的印第安文化传说的外延主题。

自然游戏教学法要求我们结合一年四季的时令特点(如春天的复苏萌芽、夏日的生长绽放、秋日里的结果成熟和冬季的变化休眠),开展适宜的主题活动。时令与动植物生长息息相关,而我们的“生物钟”也存在多元化的个体差异。在德国,我们会依据时令定期改变游戏活动的主题。教师会与孩子们一起去探寻当前时令中正在发生的自然现象,使其成为游戏的主题,而不是预先设想出某个主题,再带领孩子开展游戏。对此,孩子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积极关注。主题不可能干人一面,每一位教师和幼儿基于现象自发生成的主题都是独特的,这不仅是因为教师的个体差异,也体现着孩子的个体差异。

此外,我们对主题活动的记录也是一个可以呈现并完善和修改的教学成果。我们在分析记录主题的时候并非写清楚教学目标和任务,而是基于我们对主题活动的观察,分析通过主题活动能够实现哪些教育纲领性文件内容对我们的要求。我们对待教学任务的态度并非由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教育目标,因为实现教学任务的主体是幼儿。教师的重要任务是观察幼儿是否在主题活动或生活中有所发展并达到教育纲领性文件中提出的目标,而非教师预设主题活动带领幼儿开展活动,经历了游戏活动之后便理所当然地认为幼儿有所发展。为此,我们要正确认识教育纲领性文件中的相关内容,它不是教师的“作业”,而是一种“观察工具”。

四、运动与形体理论

鲁道夫·拉班是匈牙利著名的現代舞理论家和教育家,也是德国表现派舞蹈创始人之一。他认为:“—切存在都是运动。”所有的事物都可以以运动的形式表现。作为教育者,我们在表现人生中的各种事物时,需要用最为适宜的形体语言,并不断深化自己在这方面的意识。我们不应笼统地用单调的动作模式去表现事物,而应该与孩子一起认真地观察,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都可以借助运动的形式加以表现。

2016年,我们在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北京植物园与大约200位教师—起体验了一场主题活动,在完全没有预设的情况下探索神奇的植物。我们的任务是摒弃自己所有的知识背景,仅依赖自身的情感因素和“眼缘”去挑选—种对自己而言最为神秘的植物。其中,有—个探险小分队选中了银杏。在此过程中,成人必须把自己“打回原形”,回归孩童状态,摒弃任何偏见,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事物,如听一听、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最后,我们用语言或动作(形体语言)将自己的体验加以描述。

五、格式塔教育学

“格式塔”一词是德语“Gestalt”的音译,其实,意译为“完形”更为恰当。“完形”包括我们自身形态或外在事物的空间改变,在此过程中,重要的并非形式上的改变,所有的改变都是我们每—个个体对自身情感的表达,这才是核心所在。在全人的成长变化之中,对人的感知、思考与行为进行整合与表达,其形式可以是音乐、语言、戏剧、舞蹈与绘画等。

通过某一活动去表现情感的过程正是我们对现代艺术的认识与理解。很多人认为现代艺术不容易理解,这是因为艺术不再是—种美学表达,而是一种情感表达。最为重要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过程中的所有感知和感觉,这才是教学的本体,而不是最终的教学结果。

作为教育者,我们在接受培训的过程中应注意规避自身的预设观念,例如:唱得好不好,跳得好不好,画得好不好,等等。我们时常感到:这个我不会,那个我做不好。但事实上,在整个过程结束之后,我们往往会惊喜地发现:当我们破除了一些价值预设之后,当成人以儿童般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活动中时,我们就会以崭新的视角去观望和体验大自然中的一切。

作者:Ute Schulte Osterman

上一篇:测量新技术论文范文下一篇:可视化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