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感想

2024-05-09

关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感想(精选11篇)

篇1:关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感想

关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感想

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关心的热门话题之一,它不仅涉及到大学生自身利益实现,还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是否能够健康发展和国家安定团结。如今,大学生就业难已经引起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大会议温家宝总理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性,并强调:“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个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必须全力以赴地作好”。大学就业问题已经成为近年来政府和社会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就业工作的系统化和专业化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影响到就业问题的改善。

大学就业问题已如此严重,为把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工作做好,学校在我们大一新生的第二学期就开了就业指导课程,这个课程不同与其他的学习课程,我们大一新生对当前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并不太熟悉,只从电视新闻上知道一些,好像就业问题离我们很远,但是心里又充满了很多疑惑。学生们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适合做什么、能做什么,这个课程很好的弥补了我们迫切需要得到的东西,课堂上老师幽默的谈吐和行云流水的课堂安排给了我们大一新生对未来就业很多启发。老师让我们认清了当前的就业压力,同时又让我们对自己充满了信心。

第一,充分认识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下面是一段网上流传的几句话很能体现出就业难现象和毕业生的尴尬。

当我们读小学的时候,读大学不要钱;

当我们要读大学的时候,读小学不要钱;

当我们还没能工作的时候,工作也是分配的;

当我们可以工作的时候,撞得头破血流才勉强找份饿不死人的工作做;

当我们不能挣钱的时候,房子是分配的;

当我们能挣钱的时候,却发现房子已经买不起了;

当我们没有进入股市的时候,傻瓜都在赚钱;

当我们兴冲冲地闯进去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成了傻瓜;

当我们不到结婚的年龄的时候骑单车就能娶媳妇;

当我们到了结婚年龄的时候没有洋房汽车娶不了媳妇;

当我们没找对象的时候,姑娘们是讲心的;

当我们找对象的时候,姑娘们是讲金的;

当我们没找工作的时候,小学生也能当领导的;

当我们找工作的时候,大学生也只能洗厕所的;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简单说来,就是大学生教育体系与劳动力市场之间存在严重脱节。自1990年代中期时候以来,我国劳动力市场化改革进程不断加快,经过10年多的发展,市场已经在我国劳动力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但大学生供给体系改革严重滞后,大学教育的计划经济特征明显,高等教育层次单一,课程内容和设置僵化,与市场多样化的需求相比,高等学校提供的毕业生同质性强、就业能力差,反映在就业市场上,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流大学、二流大学甚至三流大学的毕业生,都在争抢同样乃至同一个就业岗位。最近几年的公务员招考人满为患,有些岗位经常是一个就业机会被数千人争抢;相反,一些跨国公司需求大量经营管理和技能人才,因中国本土难以招募到合格人才而不得不花更高的代价从海外雇佣。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确实给了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并没有带来同样多的就业机会,高等教育需要发展,但更需要健康发展。明年的毕业大学生600万,将会面临更严重的就业形势。

第二,在课堂上生动的课堂活动,印象深刻。

充分的认识自己。

记得当时老师让同学们做测试,搞活动,从而看出你的内在性格,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自己,才能对自己的目标更清晰,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以便在以后有针对性更好的弥补,获得成功。充分的表现自己。

在课堂上老师经常鼓励我们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带领同学们喊口号,这些都是我在以前的课上没经历过的,很震撼人的。在社会上,真实的表达自我是很重要的,这样才能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追求什么,老师是在培养我们做真正的自我,一个勇于争取自己权力的自己,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上站住脚。3 给自己做个好的规划。

记得老师经常让我们想一想自己未来五年、十年的计划,让我们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现在找到一个正确的方向,将来的道路就会事半功倍,顺理成章。有助于你毕业后找工作,以及你对自己所愿意从事的行业的选择.一但你选定了某个行业就要坚持下去.如果没有做过职业生涯的规划,或许做了一段时间就会厌倦,如果那个时候再转行的话,就很难了.所以做职业生涯规划是很重要的。

第三,我们应该好好把握住在学校里的学习机会。努力的充实自己,未来就业的竞争就是实力的竞争。掌握好自己的专业知识,除此之外还要多掌握一门或数门其他知识,这样可以拓宽你的就业广度,提高在社会上的适应能力。如我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我就把自己毕业之前目标的定为:成功拿到毕业证、学位证、英语四六级证和考过全国计算机等级三级考试,并且考取驾驶执照。努力克服心理弱点,培养成功人士必备的心理素质。克服自愧不如的心理。面对激烈的择业竞争,不少毕业生容易在“本科生择业难”的影响下产生自卑心理和示弱心态: “要是碰钉子多丢人!”“万一失败了怎么办?”这种自我心理障碍,往往使毕业生缺乏竞争的勇气和获胜的信心。克服依赖心理。一些学生平时养成了对父母亲友的依赖心理,面临职业选择,也容易产生依赖思想。试想。一个缺乏自立、自主意识的毕业生,怎能做出符合自己特点的职业选择呢?克服犹豫不决的心理。求职择业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面对这一„转折,毕业生既应做到知己知彼、权衡利弊,又要不失时机,抓住转折机遇,当机立断。克服自视过高心理。—些毕业生因自己的学习成绩好、自己的能力强、具有一定的竞争实力、多才多艺等,产生一种自命不凡的优越感。过高地估计自己,这个单位瞧不上,那个单位也不遂心,要想使自己在择业竞争中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自如地应付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必须做好各种思想准备、心理准备,增强心理的承受力,不要一遇到挫折就心灰意冷,自暴自弃。多参加课外活动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培养自信、果断、谦虚的性格。3 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正确的职业理想还有助于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正确处理国家、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和合理地确立求职的期望值,自觉将国家需要与个人利益相结合。求职择业的过程,是一个全面展示自己的过程,必须努力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要有展示自己才华的勇气。大学生在学业上奋发进取,顽强拼搏,弃而不舍地按照自己的职业需要充实完善自我,实现未来人生的职业目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要使大学生的职业理想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必须用现代的科学理论来指导就业、择业和创业,使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与职业观辩证统一起来,让正确的职业理想成为大学生成人、成才、成业人生风范的不竭动力。

数信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班:****

学号:******

2013年5月 2日

篇2:关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感想

讲一个小故事吧。上课时许多同学第一节课就拿着其它的书到了课堂,我在讲课时发现同学很是心不在焉,只有个别的学生才听。我就想为什么学生会这样,是我讲的不清,还是同学们已经听过这些课?课下与同学们沟通过程中,才知道,原来同学认为这课与他们没有关系:听这课你能给我找工作吗?听了就能提高能力吗?听你讲还不如背几个英语单词哩等等,不一而足,但我知道同学没有真正听进去。

第二节课开始,我大开大阖地讲了几个成功人士的故事,并有针对性地引用“于止,止于所止”的话,引起了大批同学的共鸣,课才真正的开始。

故事到这好像是自己很成功,其实不然。等到每次同学们让我在听课记录上签字时,我才感到事情的严重性。总共听课的学生应该是上百人,可是听课的也不过七八十人。到整个课结束,有的同学竞然一节课都没有听过,可见让同学重视与不重视是搞好职业指导课的关键之一,他一次都没有到过课堂,怎能打动他的心。

篇3:关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感想

一、加强就业课程的环境建设, 同时规范课程全程管理

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诞生于高校学生的就业制度改革, 其是适应我国的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形势与要求的, 更是各大高校进行新一轮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同时更是大学生择业和实现顺利就业的必然要求”。 (1) 各大高校的领导都必须充分地认识到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意义, 将其纳入日常教学计划当中, 在教学经费、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多个方面充分地予以保障。学校上下应当营造出领导重视、全员参与的良好气氛, 为就业课程的设置、开展与评估创造坚实的平台。就业指导课程与各种专业与通识课程有着本质的区别, 学校应当明确课程的管理机构, 专人专管, (2) 由专门归口部门对课程的整体安排、教学内容、授课形式、考核的办法进行体系化的管理与设置, 同时“建立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 确保课程的教学效果”。 (3)

二、优化教学课件, 加强就业课程的体系化建设

就业指导课程的体系建设是就业指导工作的骨架与载体, 高校管理部门必须针对自身的学科建设制定完善的教学规划, 把其纳入自身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使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到高校教育的始终, 以达到就业指导工作的全员化与全程化。

首先, 完善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大纲, 确立明确的教学目的与教学任务。高校就业指导教研机构必须不断完善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大纲, 以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为主要目标, 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与意识。应当让大学生能够清晰地剖析与认识自我, 正确评估自己专业的职业特性与社会大环境与形势, 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与就业观;同时应当激发学生提高自身竞争力的主动性, 自觉加强自身的职业规划与综合能力, 并不断地提高自身就业能力与生涯的管理能力;此外, 还应当不断普及关于就业的政策法规与学校规定, 通过多种形式来丰富和优化大学生的求职技巧。

其次, 制定科学的教学规划, 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学校教育的全程。科学研究显示, 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并非在大四时一蹴而就的, 而是不断培养、渐进形成的, 因此学校必须转变就业指导工作仅仅对毕业生开放的传统做法, 应当制定出科学的教学规划, 将就业指导课程设置为一系列的连续渐进课程。建议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不同形式与内容的就业指导课程安排。对于大一学生, 要重点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课程, 对新入学大学生进行综合的素质测评, 帮助他们重新认识自我、发现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与特长, 结合自己的专业, 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大二、大三的学生应当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逐步培养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应变能力与综合素质, 注重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抗压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 拓宽他们的视野, 造就全方位发展、一专多能且心态过硬的优秀职场人才;对于大四求职的毕业生来说, 应当加强关于当下经济形势、就业形式、就业政策的指导, 全面动员各种力量为广大的学生提供最广泛的就业信息, 同时注意培养广大毕业生的求职技巧, 并适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疏导。

最后, 完善就业教材, 充实授课内容。就业教材是就业课程的实质载体, 将就业指导设置为一门独立的课程, 那么教材的建设就必不可少。就业指导课程应当紧扣时代脉搏, 反映市场的取向, 加之就业指导课本身的特殊性, 一本教材很难全面囊括所有所需内容, 更难以长期使用。为此, 高校应当组织就业指导领域的专家, 在研究相关文件、充分市场分析调研的基础上, 以实际教学为依托, 编写出适合本学校、本学科特点的规范讲义, 同时辅以实用性强且信息量大的课件, 以此加强就业指导课程的规范性与针对性。

三、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 有效提高实际教学效率

新时代的就业指导课程应当改变传统的以理论知识为主要授课内容、单向的教师讲授为主要方式的老套授课模式, 积极构建以大学生为主体、同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寓教于乐的教学新模式。 (4)

首先, 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业指导课程的理论性并不是第一位的因素, 其目的是指导广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提高切实的就业能力、完成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因此, 在指导学生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 必须坚持让学生进行实践训练, 在实践中升华课程教学内容。 (5)

其次, 寓教于乐, 让教学方式不再单调死板。就业指导课程与传统的专业课程性质并不相同, 应当将学生的接受度放在第一位, 可以在教学中适当地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 逐步引导学生从现实案例中主动思考;通过专家的主题报告会, 对就业中的困惑进行逐一讲解;注重课下的个性咨询辅导, 因材施教, 为每个学生打造适合的求职建议与方案。

四、扩展课程资源, 搭建网络学习平台

各高校应当搭建自己的建设就业指导课程网站, 扩充相关就业资料, 及时更新有用信息。比如, 可以在自己的网站上构建关于职业生涯设计、求职技巧、职场规则、即时就业信息等的主题知识模块, 方便广大学生及时更新知识、快捷了解就业形势;同时可以利用BBS等形式, 建立起师生交流平台, 方便学生课下的知识充实;另外, 还可以与专业机构合作, 在网站上提供自我定位测试与心理测评的机会, 方便学生做好自我剖析与定位, 找到自己适合的职业发展方向。 (6)

五、加强就业指导的师资队伍建设

广大的就业指导老师一是要在本职工作中不断增长才干。就业指导工作需要大量的实践, 并非仅靠书本上的知识就可以撑起这份职业的重量。广大的一线教师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提高, 丰富自己的阅历与工作经验。二是应当把就业课程的讲授过程当做提高的又一重要手段。在教授就业课程的过程中, 广大教师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 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此外, 通过教材、讲义的编写, 也可以不断地提升自己理论水平。三是借助科研探索的机会实现自己的飞跃。就业指导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 并非简单的点面结合, 而是一个全方位的科学体系, 广大指导教师应该通过切磋研讨, 抓住就业指导工作的规律与精髓, 从本质上提升自己的指导能力。 (7)

总之, 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对于做好高校的就业工作具有战略性德意义, 各高校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调动各方面的力量, 努力构建一个完整、科学而系统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摘要:随着一轮轮扩招政策的推进与落实, 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变得很严峻, 对于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也逐步成为高校教育的一个焦点, 其不但关系着大学生的个人出路, 而且关系着各大院校的前途与发展。开设专门的就业指导课程是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就业能力、充分实现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手段。本文着重论述如何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这一问题, 从加强课程环境的建设、完善相关教学文件的准备、创新就业课程教学的传统模式、优化学生的学习平台及努力加强就业指导队伍等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课程建设,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陈美如, 方菲.如何为自己生涯定位.职业导师, 2006.02.

[2]王智弘.香港城市大学的职业指导.职业导师, 2006.03.

[3]萧淑贞.哈佛如何开展职业指导.职业导师, 2006.03.

[4]洪向阳.影响择业决策的四大因素.职业设计, 2006.02.

[5]石兆俊, 任海涛.高校职业咨询发展的研究与探索.大学生就业, 2008.10.

[6]周锦成.大学生就业指导创新思路.江苏高教, 2005.02.

篇4:关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感想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课程

[作者简介]张金华(1967- ),男,湖北鄂州人,山东理工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副研究员、高级职业指导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山东淄博255049)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6-0134-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大学生就业也进入“大众化”就业时代。择业、就业和创业是当前大学生遇到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也是所有高校都必须面对的一个新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也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2007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7]26号),要求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2007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教高厅[2007]7号),进一步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方式、管理与评估。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效果如何是影响毕业生就业工作、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之一,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以下简称“就业指导课”),对学生进行就业与创业指导,帮助他们做好就业准备,成功地步入社会是非常必要的。

一、高校就业指导课的重要性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安国之策,其意义不言而喻。高校毕业生是国家重要的人力资源,大学生就业,不仅是一个孩子的成长成才问题,更是千万个家庭的希望所在。大学生就业既是民生问题,也是教育公平的问题。近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大幅度增加,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压力逐年增加。开设就业指导课,有利于发挥课堂教学的教育主渠道作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专业、了解市场、了解社会,用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参与求职活动,增强适应新的就业形势的能力,掌握必要的求职择业技巧,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为学生走上就业与创业的成功之路搭起桥梁,铺平道路。

笔者曾在2008届毕业生中做过一次调查,绝大多数学生欢迎学校开展就业指导,最希望学校提供的指导服务分别是:提供招聘信息40.24%,求职、面试技巧培训22.00%,就业政策、形势分析16.52%,职业生涯设计指导13.09%,就业心理咨询8.15%。毕业班辅导员中,90.48%认为在学生中开设就业指导课非常必要,9.52%认为有必要。许多用人单位反映,部分毕业生没有职业发展规划,盲目择业;对企业忠诚度不高,频繁跳槽;心态浮躁,急功近利;人际关系紧张,吃苦精神差,需要学校开设相关课程加以培养。

可见,开设就业指导课不仅仅是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是就业形势的需要,也是用人单位的呼声,更是大学生的内在需求。

二、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的现状

为了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原国家教委办公厅于1995年发出通知,要求全国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199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制定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大纲》,这标志着我国毕业生就业指导教学工作的正式开始。许多高校相继成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也以不同的形式在一些高校相继展开,对帮助学生了解和适应“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掌握必要的就业技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就业指导课的作用日益显现,逐渐得到学生的青睐、学校的重视及社会的认同,一些学校将就业指导课列入教学计划,一些学校引进就业指导师专门从事就业指导课的教学,一些学校设立了就业指导课教研室,而选修就业指导课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

从就业指导课程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就业指导课程内容空泛、指导性不强。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多以政策、技巧、信息为主,多数就业指导课还停留在应试指导的理念层面上。二是课程实施多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说教多,师生互动少,很少通过实践环节来提高学生对就业的认识和技能。三是就业指导课注重共性化指导、缺乏个性化指导。大多数高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主要讲授课本内容并主要由做学生工作的人员担任教学工作,无法使就业指导与专业结合起来进行,更不要说提供职业生涯设计等个性化指导。四是开设就业指导课的指导思想存在偏差。很多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的目的只是为了提高就业率,而不是为了给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主要表现为:注重择业教育,忽视敬业教育;注重择业技巧,忽视职业素养;注重就业教育,忽视创业教育,等等。五是就业指导课形式单一,缺乏系统观念。高校就业指导课主要集中在高年级进行,临阵磨枪,而低年级学生却很少得到就业方面的指导,使学生缺乏全程化、个性化的培训、咨询与信息反馈①。六是就业指导课师资力量薄弱。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大多由就业主管部门工作人员、院系负责学生工作的书记和辅导员担任,他们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和专门培训,日常事务性的工作较多,对课程的设置、规范、建设思考研究不够,难以保障就业指导课的效果。七是就业指导课覆盖面小。多数学校还没有专门的教研室。受师资力量、教学时数、学分、场地等限制,目前各高校的就业指导课多为选修课,选修的学生数量有限。有的学校仅举办几场就业指导讲座、报告,其覆盖面和影响力可想而知。

三、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1.建立教学组织机构。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需要必要的组织保障,在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成立大学生就业指导教研室,负责组织、筹划就业指导课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负责制订教学计划和大纲、编写和出版教材、组织集体备课和教学交流、实施教学检查、进行职业测评、开展跟踪调查和就业市场分析及预测、开展专题研究与课题申报、安排教师学习和培训等工作,使课程建设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2.加强课程基础条件建设。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应当建立资历和学历结构合理的专业化师资队伍,加强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鼓励团队教学;聘请各方面专家加入到教学队伍中来,创造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促进学术水平和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保证课程开发研究和教师培训的经费,努力为课程的教学提供相应的设备,比如职业生涯测评系统、计算机化的生涯辅导工具等;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用人单位建立广泛、稳定的联系,为学生提供职业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发展规划辅导相关活动;还应当结合就业指导机构的建设,建立职业发展规划资料室,搜集各种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例如与职业生涯发展相关的书籍、报刊、影视资料、网络资料等。

3.构建全程化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无论是就业观念的树立,还是职业素质和求职技能的具备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因此,加强就业指导课的建设必须首先构建一个从入学到毕业的全程化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针对不同年级,各有侧重,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将就业指导课以必修课形式开设,依据年级设立相应学分,根据不同的年级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具体来说,全程化就业指导可以分为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三个阶段:对一年级开展素质测评、能力倾向测评及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使学生顺利实现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帮助大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并结合自己的专业制定出符合个人成长与发展的目标,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崇高的职业理想;对大学二、三年级学生着重进行综合能力培养,应侧重于学业指导,教育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调整知识结构,塑造和完善自我,培养与职业发展目标相适应的能力;对大学四年级学生着重进行求职指导、升学指导和创业指导,讲授求职方法、面试技巧、求职礼仪、就业程序、就业法规、权益保护、就业信息获取等知识,引导毕业生转变角色,适应社会,实现就业理想。

4.改革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模式。就业指导课程是集理论、实务和经验为一体的综合课程。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的重要性,了解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的过程;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学生要按照课程的进程,积极开展自我分析、职业探索、社会实践与调查、小组讨论等活动,提高对自我、职业和环境的认识,作出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课程应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可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模拟训练、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社会调查、实习见习等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除了教师和学生自身的资源之外,还需要使用相关的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工具,包括职业测评、相关图书资料等;可以调动社会资源,邀请外聘专家、成功校友、职场人物进行专题讲座,并与学生座谈。

5.完善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内容。要进一步充实、完善就业指导课教学内容,改变单纯为提高就业率、技巧性指导为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全程化指导,从偏重就业到重视职业发展。当前,就业指导课应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根据教育部新近颁布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课程教学内容应包括建立生涯与职业意识、职业发展规划、提高就业能力、求职过程指导、职业适应与发展和创业教育等六部分内容。

6.加强就业指导课的督导评估。加强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的评估工作,建立并完善相应的评估制度,是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应将对就业指导课的评估纳入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体系,定期对该课的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学质量等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和评估。

在我国,就业指导课是一门新兴的课程,还没有成熟的经验和理论,需要深入认真地开展教学研究和实践活动,建立科学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努力开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新局面。

[注释]

①高海生,傅军栋.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几点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2):33.

[参考文献]

[1]石永昌,吴现波.关于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7(4).

[2]陈高扬.关于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2(11).

[3]邱绍雄.谈谈高校就业指导课的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2).

[4]邱飞.论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4).

[5]冯峰.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潜在危机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7(5).

篇5:就业指导课程感想

短暂的就业指导课程就这样结束了,课程周期虽然不长,但是容量的确很大。通过此次的就业指导课程的培训,我了解了很多关于就业和求职方面的信息,这对我将来步入社会来说无疑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资源,是我在书本中无法获取的,为未来工作做了很好的铺垫。通过几位老师和同学的讲解和分享,我感触颇深,课后我还通过网络联系到了其中部分同学,以便了解更多详细的信息。

首先非常感谢汪老师在课上耐心详细的讲解近几年来的考研和就业信息,将这些我们匮乏的信息在第一时间以最专业的角度传递给大家。通过信息的讲解,我大致了解到现在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比2009年的情况还要槽糕。每当想到这点,都不禁为自己选择读研的决定感到一丝丝庆幸,毕竟考研的压力要小于出去就业。

不得不说,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的那张五十块钱的确作用很明显,将全场的气氛带动起来,大家开始抬起头,放下手机,认认真真的听起来了老师的讲解,内容非常充实,容量很大,通过老师的讲解,我知道了学校就业网的重要作用:及时向在校学生提供社会人才招聘信息,开展职业咨询、心理辅导。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帮助应届毕业生顺利求职。同时,我也知道了毕业后求职前需要去处理的手续和事情,面试时候的技巧,企业的选择等等许多有意义的问题。

给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毕老师的一番声情并茂的演讲,通过演讲,我能体会到她的那颗勇敢飞翔逐梦的心,激励着我,产生了久久的共鸣,我更能感受到毕老师在台后的辛苦和坚定,坐十几个小时的飞机只身飞往大洋彼岸的美国,去感受异国的文化,游过美景,睡过机场,坐在地上边等飞机边工作……从毕老师那得到的不是就业后我们该如何找工作,不是现在的就业如何如何严峻的解释,而是在思想上告诉大家,你们现在需要干什么,将来可能要干什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存在?!

王同学的实习培训的确让我获益匪浅,在听这堂课之前,我可能没有想过去找一份正规的实习,去锻炼一下自己的能力,真正地走出学校去企业里感受工作带来的挑战。虽然像她这样有过如此多精彩的实习经历的人很少很少,但是我想,现在去动脑去思考自己大学的经历,动手写一写简历肯定还是来得及的,我在想,如果这个暑假我有足够的时间,我一定会去找一份长期稳定的稍大一些的公司去做一份实习,当然我还是希望实习工作是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而不是像王同学所做的营销、市场推广之类的工作。当然,我也不是很赞同她的观点,就是工作不需要什么专业背景,谁都可以去做。

课上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还有分别考上清华的学姐和北理的学长。他们两个人个性很鲜明,学姐学习刻苦认真,对自我要求严格,几乎到了苛刻的地步,当然,这不是重点,重点是这样的态度才是使她能够沉静下来投入到考研之中去,才能经受的住考研过程中的苦闷、艰辛和压力。很羡慕这位学姐,因为她有着超乎寻常的忍耐和毅力,相信即使她没有考上清华,以她的意志品质,将来也总会有发光发热的那一天。而对于那位学长,我觉得是由衷的佩服。考研期间,睡到10点起床,晚上10多就回到宿舍休息,中午一定还要留出一个午休的时间,就是在这样的时间条件下,他竟然能以非常高的分数考上了北京理工大学的研究生,他带给我的感受更多的是高效率、善规划和好心态。我一定要向这两位学长学姐

学习,一方面加强自己的意志品质,既然决定读研,那就一定要坚定地走下去,不计较得失,耐得住寂寞,保证自己的时间,另一方面,我更要保持一颗良好的心态,不苛求,不较真,保证睡眠,保持好的身体素质,提前规划,尽早投入复习,绝不拖沓!

篇6:关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感想

亲爱的同学:

你好!非常感谢你配合我的访问,请你根据问卷中的题目如实填写,请勿遗漏。你的回答无所谓对错,只要是反映你的真实态度即可。另外我们将严格遵守《统计法》的相关保密规定,保护你的答案不外泄。最后再次感谢你对我们研究课题的支持与配合!

你所在的学院和班级是:你的年级是:性别是:

1.对于学校开设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你觉得重要吗?()A非常重要B重要C一般D不重要E没感觉

2.你觉得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设在什么时候最恰当呢?()A大一B大二C大三D大四

3.你们学院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主要授课老师是?()

A各学院辅导员B就业指导中心老师C企业HRD其他____

4.你最希望给自己提供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培训的老师是?()A企业家B在职HR或从业者C大学教授 D专业职业规划老师E已就业的师兄师姐

5.你觉得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哪种上课方式比较好?()A专题讲座B模拟招聘C商业实践

D面对面咨询E其他_____

6.你从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中学到了什么?()

A了解专业及就业方向B了解自己C技能需求

D求职技巧培训E职业生涯规划F其他_____

7.你最希望从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中学到什么?()

A职业生涯规划B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C求职技巧D综合素质能力提升E就业信息的提供F协助确认职业目标G其他_____

8.你对学院目前开设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满意吗?()

A完全满意B基本满足C不能满足D不知道E其他_____

9.你认为影响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效果的关键因素是?()

A老师的教学水平B学生的学习态度C课程的实践性和互动性 D好的教材E其他_____

10.在你看来学院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有所改进?()

篇7:职业指导课程感想

五月二十日晚九点三十分完成了本学期为期两周的职业指导课程,五月二十三日终于想起要写这个感想了,回想一下两次指导课程的内容,差不多已经忘了个八九成,被不明所以的人群知道了的话,一定会责备我学习不认真,但根据遗忘曲线理论,听了的东西不及时去复习,三天之后就会忘掉,有书可寻的知识都是这样了,更何况是没书可寻的讲座。于是看看借来的小量笔记,终于依稀记起那么一点点自己认同和有话要说的皮毛。

“人性常态的五大特点:自私、懒惰、贪婪、不负责任、追求即得到利益。” 这是我认同的第一个带有人性七宗罪的观点。人生来丑恶,每个人都有其不为人知又不得为人知的阴暗面,但正因为这样世界才得以平衡,试着想想,要是大家都那么无私的话,你买东西差几块钱,人家就整袋东西买下来给你,而且不要你的钱,你还好意思吗?再试着想想,要是大家都那么勤奋的话,假日不休息都仍旧在工作,那整个服务业不是要垮掉一半!因自私而丑陋、因懒惰而臃肿、因贪婪而一无所有,不负责任造就了人间悲剧,既得利益酝酿着战争时代,这个世界本来很简单,但就因为有了“人性”这二字就变得如此复杂。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是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管理的基石:

1、制度严明

2、奖惩分明,及时激励(作用)

3、监控。” 专业的知识,唯一的认知,不容置疑,这是我认同的第二个书本上白纸黑字写明的观点。严明的制度能够约束员工,遵守企业纪律,保护员工和企业利益;分明的奖惩能够起到激励和威慑的作用,进一步规范企业工作人员的行为;监控能够保证企业制度得以实施,同时也督促企业工作人员。

法立奸胥畏,心清案牍稀。高名令志惑,重利使人忧。

“保持差异化,让别人替代不了你。”

这观点我不认同也不反对,我先把话说完。被大学看似自由实质糜烂的生活弄得麻木的我时常回忆起那段被义务教育的生涯,发现我总是那么的与众不同。跟大家一起玩网络游戏,有人提议把网名改成差不多的,好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互相认识的,这时我总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反对的;在大家都迷恋着网游的时候,我总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把电脑里的游戏删除得一只不剩的;当大家刚开始学习英语并对它产生浓厚兴趣的时候,我也是唯一一个同时对日语也产生兴趣的人;当大家手里都拿着高端手机互相攀比的时候,我也是少数的低端手机忠实用户;当大家都把瘦作为美的时候,我又来发胖;当大家都说要享受青春都去早恋拍拖的时候,我却对恋爱提不起任何兴趣,反而对其本身产生了质疑和敬而远之的心态;当大家都说要认识多点人扩展交际圈建立人脉圈的时候,我再来对此感到厌恶,并拼命想保持自己的内心不被这当中的拜金主义同质化。保持差异化,或许真的让人代替不了你,但问题重点是这个差异化在让别人代替不了你的同时又让别人想不想代替你,就以上我的各种差异化而言,它们没有为我带来任何利益。

篇8:关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感想

许多高校相继成立了毕业生择业指导服务机构, 大学生择业指导课也以不同的形式在一些高校相继展开, 对帮助学生了解和适应“市场导向, 政府调控, 学校推荐, 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掌握必要的就业技巧, 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就业指导课的作用日益显现, 逐渐得到学生的青睐、学校的重视及社会的认同, 一些学校将就业指导课列入教学计划, 一些学校引进就业指导师专门从事就业指导课的教学, 一些学校设立了就业指导课教研室, 而选修就业指导课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

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就业指导课程内容空泛、指导性不强;二是课程实施多以课堂教学为主, 教师很少通过实践环节来提高学生对就业的认识和技能;三是就业指导课注重共性化指导、缺乏个性化指导;四是开设就业指导课的指导思想存在偏差;五是就业指导课形式单一, 缺乏系统观念;六是就业指导课师资力量薄弱;七是就业指导课覆盖面小。

二、大学生择业指导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近年来, 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大幅度增加, 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就业压力逐年增加。开设择业指导课, 有利于发挥课堂教学的教育主渠道作用,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专业、了解市场、了解社会, 用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参与求职活动, 增强适应新的就业形势的能力, 掌握必要的求职择业技巧, 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使更多的学生走上就业与创业的成功之路;有利于提升就业指导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 提高教学质量与指导水平, 推进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进程。

开设择业指导课是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 是就业形势的需要, 是用人单位的呼声, 是大学生的内在需求。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一) 建立教学组织机构

加强择业指导课程建设需要必要的组织保障, 在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成立大学生就业指导教研室, 负责组织、筹划择业指导课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负责制订教学计划和大纲、编写和出版教材、组织集体备课和教学交流、实施教学检查、进行职业测评、开展跟踪调查和就业市场分析及预测、开展专题研究与课题申报、安排教师学习和培训等工作, 使课程建设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二) 加强课程基础条件建设

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 是保证大学生择业指导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应当建立资历和学历结构合理的专业化师资队伍, 加强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 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 鼓励团队教学;聘请各方面专家加入到教学队伍中来, 创造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促进学术水平和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 保证课程开发研究和教师培训的经费, 努力为课程的教学提供相应的设备, 比如职业生涯测评系统、计算机化的生涯辅导工具等;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 与用人单位建立广泛、稳定的联系, 为学生提供职业实践的环境, 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发展规划辅导相关活动;还应当结合就业指导机构的建设, 建立职业发展规划资料室, 搜集各种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

(三) 构建全程化择业指导课程体系

加强择业指导课的建设必须首先构建一个从入学到毕业的全程化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针对不同年级, 各有侧重, 明确目标, 突出重点, 分步实施。将就业指导课以必修课形式开设, 依据年级设立相应学分, 根据不同的年级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具体来说, 全程化就业指导可以分为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三个阶段:对一年级开展素质测评、能力倾向测评及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使学生顺利实现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 帮助大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 并结合自己的专业制定出符合个人成长与发展的目标, 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崇高的职业理想;对大学二、三年级学生着重进行综合能力培养, 应侧重于学业指导, 教育学生认清就业形势, 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调整知识结构, 塑造和完善自我, 培养与职业发展目标相适应的能力;对大学四年级学生着重进行求职指导、升学指导和创业指导, 讲授求职方法、面试技巧、求职礼仪、就业程序、就业法规、权益保护、就业信息获取等知识, 引导毕业生转变角色, 适应社会, 实现就业理想。

(四) 改革择业指导课的教学模式

择业指导课程是集理论、实务和经验为一体的综合课程。在教学中, 应当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的重要性, 了解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的过程;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 学生要按照课程的进程, 积极开展自我分析、职业探索、社会实践与调查、小组讨论等活动, 提高对自我、职业和环境的认识, 做出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课程应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可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模拟训练、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社会调查、实习见习等方法。在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除了教师和学生自身的资源之外, 还需要使用相关的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工具, 包括职业测评、相关图书资料等;可以调动社会资源, 邀请外聘专家、成功校友、职场人员进行专题讲座, 并与学生座谈。

(五) 加强择业指导课的督导评估

加强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的评估工作, 建立并完善相应的评估制度, 是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应将对就业指导课的评估纳入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体系, 定期对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学质量等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和评估。

在我国, 就业指导课是一门新兴的课程, 还没有成熟的经验和理论, 需要深入认真地开展教学研究和实践活动, 建立科学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努力开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2]石永昌, 吴现波.关于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思考[J].教育探索, 2007 (4) :112-113.

[3]冯峰.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潜在危机的思考[J].教育探索, 2007 (5) :117-118.

[4]高海生, 傅军栋.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几点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8 (2) :33.

篇9:关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感想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指导课;课程改革

目前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改革与创新,素质教育的发展也离不开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推行使得高等教育正逐步与国际接轨。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大学生不仅掌握方法和钻研技术,还需要具有创新意识。但现阶段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较差,这极不利于我国竞争力的提高,并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为适应经济发展和科研事业的需要,我国正在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投入,积极在大学生中开展创新与创业指导课程,以培养更多具有创新与创业精神的综合型人才,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含义与主要内容

1.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含义

创新创业教育是把创业教育、创新教育等多种教育理念相结合而得出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是促进大学生灵活就业、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一种教育改革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其主要观点有:对新生成想法及所需资源进行整合并以此进行探求与鉴别的能力;对新成立企业的管理能力;具有批判思维和远见的能力。总而言之,创业教育满足了大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

2.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的内容

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课的建立以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为依据,对其教育效果的评价也是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要方向。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知识、创新创业实践等。高校应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增强大学生的创业能力,鼓励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有关知识的积累,并把创新创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根据市场变化采取应对措施,促进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指导课现状

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较晚,目前正处于发展初期,与经济发展程度、人才需求模式及大学生教育的整体水平密切相关。当创业在社会中广泛流行时,高校才把创新创业教育引进课堂。1999年,清华大学首次举办了高校创新创业竞赛,之后各大高校也纷纷效仿举办创新创业竞赛。到2012年,创新创业竞赛的参与者扩展到教育部门,这增强了创业教育的权威性,提高了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全国范围内创新创业教育正在逐步开展,但还有一些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课的关键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师资力量不雄厚,教师教育水平不专业;无实训基地,教学注重理论而缺乏实践等。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离不开具备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人才,因此,大学教育应符合时代的发展潮流,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课的开设要与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相符。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课的改革措施

1.明确课程指导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创业的理论指导、实务分析和实践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课的核心。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课的基础是创业理论指导,它对创业进行分析和探究。创业实务分析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对创业的程序进行实务分析与研究,对创业过程中的经验、素养及商业机会等进行总结概括。创业实践不仅仅局限于理论与实务研究,而是把这些付诸实践,并通过实践对理论和实务进行改进,从而实现创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课的改革主要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其创新创业的能力,使之把理论付诸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理论,掌握市场动态,用创新的眼光看待经济的发展。

2.培养优秀的教师团队,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课课程改革提供支撑

课程的优劣与教师的水平息息相关。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课的开设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创新创业指导经验,以使创业指导的质量水平得到保证。高校要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可对其进行岗前培训、骨干研修、课程轮训等,同时可让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帮助教师充分认识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找出不足之处,使大学生创业指导课的质量得到保证,提升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具有丰富的创新创业经验并充分了解学生特点的教师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课程改革的重要支撑力量。

3.改变学生片面学习理论知识的现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许多学生对创新创业指导课的认识比较片面,大多数大学生只是学习理论知识,而未能投入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课程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变能力、资源整合能力,提高学生的执行能力和沟通能力。因而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课上,教师不仅要传授与创业有关的知识,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需要加强学生的意识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辅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提高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可邀请高年级学生分享学习实践经验,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其发掘自己的优势,找到与自身实际相符的职业,每个学生都应该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以此提高自身能力和自我素养。

4.改变教育理念,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保障

高校应尽快改变教育理念,与国家发展趋势相适应,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课的投入。首先,可以成立机制保障机构,设立应用型人才培育中心,制订相关制度和方案鼓励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的开设。同时,要对课程体系进行完善,对课程教学质量水平进行评估。还要加大物质保障,提高对教师培养和课堂经费的投入,对优秀教师进行奖励,以此提高教师的重视程度,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保障。

四、结语

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课程的设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促进科技水平的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课程改革需要明确课程指导核心,培养优秀的教师团队,改变教育理念,改变学生片面学习理论知识的现状,让学生投入到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創造思维,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保障。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课的开展,能为我国培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专业人才,使我国逐步向创新型国家转变,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的创业指导课程改革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25):261-261,262.

[2]刘景宏.基于高职学生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改革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6):180-181.

[3]刘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的创业指导课程新发展[J].劳动保障世界,2015(12):7-7,9.

[4]梁淑娟,张育诚.石油化工类专业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J].时代教育,2016(13):47.

篇10:关于教师学习微课程的心得感想

首先,眼前一亮,大开眼界。原来还可以这样上课,真是技术改变教学。以前听过微电影,微课程还是第一次听到。

其次,通过学习,受益匪浅。虽然一开始网络打不开,困难重重,但经过两天多的摸索终于在专家的指导下打开了页面,看到视频画面被打开的瞬间,心里就像吃了蜜一样。接下来完全投入学习,感受新知识,不断地充电。学习过程艰辛而快乐。可喜的是最终满载而归。翻转课堂,知识传授在教室外,知识吸收在教室内,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整齐划一,无法关注个体的缺点。微视频短而精,适合孩子注意的时间,让每一个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有效的提高了孩子的学习效率。一个知识点深入浅出,讲深讲透。微视频生动,新颖,核心,精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重要的是它能体现三维目标。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案例生动,周老师的讲解真是语惊四座。真不愧是教育的领跑者。

最后,启发了我的教学。虽然我们的条件有限,我们可以尝试翻转课堂的模式,提前预习,定要求,定内容,定细则,课堂解疑,提升知识层面。改变传统教学,给课堂注入新鲜的活力,让不同的个体得到不同的发展。

篇11:大学生就业的感想论文

摘 要: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似乎日益凸现,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但到底是那些因素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流向,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对此应有理性分析.更多大学生论文相关范文尽在top期刊论文网。

关键词:大学生论文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差异化明显,即使同一地区的不同省(市、区)因为经济发展的水平不同,毕业生就业流向的多少也不均衡。事实上,伴随着新一轮经济增长,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发展态势接近顶峰,中西部已迎来自身发展的良好时期,对人才的合理化供需也提出了挑战,所以,高校毕业生的合理流动是促成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大学生就业流向基本状况

由于我国东部地区起步较早,在过去的改革开放30多年间里建立了较为齐备的相关行业,世界500强企业纷纷落户,加上又有较多有吸引力的中小企业,因而东部也理所当然地成为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地,但与此同时负面影响也日见显现。我国东部地区11个省市只占国土面积的14.2%,却有聚集着全国城镇人口一半以上,西部地区虽然拥有着我国56.5%的土地面积,人口与城市数量却均仅占全国的1/6左右,地少人多,导致就业岗位供不应求。

据统计,届中西部地区生源的大学毕业生有35.3%在东部和沿海地区就业,其中本科这一比例为39.8%,高职高专为30.7%。虽然比届(32.2%)上升了3.1个百分点,但是仍低于届水平(38.5%)。东部和沿海地区生源的2010届大学毕业生仅有2.5%在中西部地区就业,大大低于中西部生源大学毕业生在东部和沿海地区就业的比例(35.3%)。其中本科这一比例为3.3%,高职高专为1.7%。

综合来看,东部和沿海地区对本科毕业生的人才吸引力指数为67.3%,对高职高专毕业生的人才吸引力指数为67.1%,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的人才吸引力指数(本科、高职高专均为32.3%)。东部和沿海地区对毕业生的人才吸引力指数远高于中西部,东部发达地区仍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热点地区,东部大城市“人满为患”,西部地区和基层却门庭冷落,造成冷热不均的不正常现象。

这种人力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严重影响着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使当前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得更加复杂。所以,结合实际分析大学生就业流向,探讨如何使高等教育资源合理活动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就业流向的ERG分析

美国耶鲁大学的克雷顿·奥尔德弗(Clayton.Alderfer)在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人本主义需要理论。奥尔德弗认为,人们共存在三种核心的需要,即生存(Existence)的需要、关系(Relatedness)的需要和成长发展(Growth)的需要,因而这一理论被称为“ERG”理论。低层的生存的需要与人们基本的物质生存需要有关,它包括生理满足和安全保障方面的需要。中间层的关系的需要指人们对于保持重要的人际关系的要求,这种社会和地位的需要的满足是在与其他需要相互作用中达成的。高层的成长发展的需要表示个人谋求发展的内在愿望。

奥尔德弗的“ERG”理论强调:人在同一时间可能有不止一种需要起作用;如果较高层次需要的满足受到抑制的话,那么人们对较低层次的需要的渴望会变得更加强烈。

1.大学生就业流向的生存需要分析

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的是直接的生活压力,所以,如何获得理想的物质资源就变得非常重要。相对于西部地区的后发而言,东部地区尤其是大城市更能给他们提供不错的收入。

图1中可看到,届本科毕业生三年后在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包括上海、江苏、浙江、江西、安徽)就业的人群月收入最高,为6 058元,三年内涨幅最大,达到3 203元,涨幅比例为112%。

在陕甘宁青区域经济体就业(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的本科毕业生三年后月收入最低,为4 102元,涨幅为1 933元,涨幅比例为89%。

在中原区域经济体(包括河南、湖北、湖南)的人群三年后月收入最低,为3 119元,涨幅仅为1 469元,涨幅比例为89%。

所以,东部发达地区相对于西部区域在物质保障方面更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

2.大学生就业流向的关系需要分析

由于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城市。相对于偏远地区来说,东部发达城市的现代化生活方式非常吸引大学生。所以东部的毕业生源不愿意离开故土,西部生源渴望奔向梦想的生活。如果到那些西部地区生活,他们认为极难适应。尽管在大城市里的生活压力很大,他们更愿意融入文化厚、现代感强的群体,生活的便利也是城市带来的诸多好处之一。尤其是最近中国城市的发展变化翻天覆地,带来了以前难以想象的便利生活,个人待遇和多样的休闲方式都被认为是城市生活的有利因素。

东部和沿海地区生源但并不在本区域就学的2008-2010届本科毕业生有83.8%回到了本区域就业(高职高专这一比例为83.6%),在东部和沿海地区就学的本科毕业生(包括本区域生源和非本区域生源)有92.2%毕业后留在东部和沿海地区就业(高职高专这一比例更高,为96.2%),在东部和沿海地区就业的本科毕业生中有26.0%既不是本区域生源也不是本区域学源(高职高专这一比例为21.5%)。

中西部生源但并不在中西部地区就学的2008-2010届本科毕业生只有33.9%回到了本区域就业(高职高专为31.3%),在中西部就学的本科毕业生(包括本区域生源和非本区域生源)有55.8%毕业后留在本区域就业(高职高专为62.0%),在中西部地区就业的本科毕业生中仅有7.3%既不是中西部生源也没有在中西部地区就学过(高职高专为3.7%)。

可以看出,相比较东部和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吸引和保留人才的能力都较弱,属于人才净流出地区。同时大学毕业生对就学地有着较高的就业偏好。

3.大学生就业流向的成长需要分析

城市空间城长快,由此带来更多的个人发展机会。东部的发展在全国遥遥领先,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从而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大学毕业生就业地区的选择可能会更多考虑职业发展前景、文化环境,大城市在文化氛围、职业发展机会和信息资讯上具有显著优势,这使毕业生们看到了自我发展的广阔空间。在城市提供的一系列便利中,人们将发展机会看得很重。许多外来的城市漂族坦言,个人发展机会是他们选择离开家乡的真正理由。大城市的生存压力会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大城市一般基础设施比较完善,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保障。他们可以有更多的就业选择,更容易获得晋升和提拔,找到自我实现价值的平台。

由于东部和西部的产业发展政策不同,东部和沿海生源在中西部地区就业的行业主要是基础设施相关行业。中西部生源在东部和沿海地区就业的行业主要是电子电气和通信相关行业。产业结构的差异可能是导致中西部生源的大学毕业生在东部和沿海地区就业的因素之一。

4.大学生就业流向的气馁性回归——逃离北上广

近年来,留在大城市工作的年轻大学生从开始的誓不离开变成倦鸟思归,逾两成毕业时留守“北上广”的2007届大学毕业生三年内离开“北上广”,回到远离最初梦想的地方。

逃离繁华城市,回到宁静小镇的原因是大学生流动的新现象。对于非本地生涯的大学生来说,在异地就业面临很多现实的问题,如生存需要的不足,关系维护的匮乏,成长空间的限制,让年轻的大学毕业生感到现实中有激情更有无奈,相对于家乡的平静安逸,他们对于当初的选择感到迷茫、现实的冲撞感到困惑,于是,在家乡有号召力的吸引下,他们重新回到相对偏小的地方,这就是ERG理论中的回归现象。

就业统计发现,2007届毕业时在“北上广”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中,三年后有22.2%的人离开了“北上广”,转往其他地区就业。本科毕业生的这一比例为17.1%,高职高专毕业生为27.3%。

其中,2007届本科毕业生中,毕业半年后月收入越高,离开“北上广”的比例越低。毕业半年后月收入在2 000元以下的低收入阶层离开“北上广”的比例最高,有22.0%的`人三年后离开了“北上广”。但毕业半年后月收入在9 000元以上的收入阶层离开“北上广”的比例也较高(20.9%)。

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越低,离开“北上广”的比例越高,有29.8%的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在元以下的低收入阶层离开“北上广”。

经济压力造成的生存需要不满足迫使低收入阶层离开“北上广”,最高收入阶层的本科毕业生又因其能力强,选择空间更广,从而可能为更好的职业追求而离开“北上广”。所以,同一时间的关键需要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行为。

三、关于未来大学生就业流向的几点思考

1.政府的西部发展政策要促进提升大学毕业生的求职价值

近年来国家为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就业,出台了不少相关的支持政策。但还需要国家的西部发展政策真正落实下去,只有加快西部建设步伐,才能让大学毕业生看到西部发展的潜力。在用人制度上,国家应有新的支持力度,提供大学毕业生在西部获得自我价值实现的空间,打破旧的用人制度,不拘一格,大胆起用新人,让大学毕(下转197页)(上125接页)业生在广阔领域有更快的发展机会。

2.当地政府积极落实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建设积极向上的就业环境

为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良性发展,社会相关职能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我国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在通过东部率先发展带动并促进中西部良性发展的同时,中西部要做好东部产业转移的各项准备工作,形成相关产业链,充分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同时,要下大力度解决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为高校毕业生落户提供便利。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为毕业生安心工作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完善用工体系,建立健全完善的用工制度,在法律上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切实利益。对于就业回流的大学生,当地政府要积极鼓励,支持其回家工作。

要想使毕业生在我国的中西部长期扎根,必须提供能与我国东部相匹配的薪酬待遇,建立使当地基层、毕业生双方都较为满意的用工制度,提高毕业生工资待遇,让毕业生安心工作。此外,用人单位要降低“门槛”,为高校毕业生量身定做一些岗位,提供学习新技能、掌握新知识的机会,积极做好大学毕业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工作。

3.加强学校就业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学校是输出高校学生的主体,学校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应用型人才建设、通过共建实习基地等形式做好实践教学的同时,也要做好学生的就业教育。由于各种原因,学校的知识教育与就业教育没有做好衔接,造成就学与就业分离的现象。

要想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学生在校期间的就业教育则显得尤为必要。学校要督促大学生加快转变思想,放弃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克服不愿去基层、去中西部的心理,转变就业观念,放远目光,不要局限于眼前的短浅视角,要勇于到更具挑战的地方争取自身价值的实现。学校可以通过宣传具体的事例感染毕业生,在校园中营造“就业”的良好氛围。此外,学校就业市场也要向西部转移,积极了解中西部人才引进政策,广泛搜集招聘信息,积极邀请其走进校园直接与毕业生面对面,充分做好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准备工作。

上一篇:国庆节中秋节放假通知下一篇:妈妈的拿手菜-状物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