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创新与发展思考

2022-09-11

目前我国高校在校学生整体身体素质令人堪忧, 体质健康方面普遍存在着耐力差、心理素质低下、抗挫折能力弱等问题。究其原因, 体育锻炼不够、睡眠不足、精神紧张被认为是造成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良的主要原因。大学体育课程在实践中显露出一些问题, 需要我们不断的总结, 探索出一条适合当代大学生的体育课程发展新模式。由此可见, 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

1 我国当前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传统的教学方法阻碍了学生的兴趣发展

在旧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不自觉中形成一种符合自己特征的教学模式, 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教学顺利进行, 但这却束缚体育教师的思维方式, 使自己陷入条框之中, 易影响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给学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使之失去对体育课的兴趣, 难以达到体育课所要求的多种教育的作用。

1.2 体育课堂结构的传统模式已不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发展需要

受传统习惯的影响, 体育教师在上课中——般采用“四部分”的结构模式: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种结构由于对课的几个部分限制过死, 从形式和内容上过分突出了基本部分的作用, 而忽视了其它部分的教育和培养作用。现实中, 我们面对的是在优越条件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青少年, 他们好奇心强, 对新鲜事物易产生兴趣, 思维敏捷, 活泼好动, 爱上体育课, 却不愿意参加剧烈或难度较大的活动, 更不愿意在活动中受到太多的约束。再加上班级人数多, 肥胖者增多, 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较弱, 给我们的体育教学带来了很多困难。我们本来可以利用这些因素有针对性地加以突破, 但传统教学模式的条条框框, 无形中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 使课的形式单调, 同时也把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无情地限制住, 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1.3 体育课程实施中客体与主体的错位

体育课程的正确实施首先要有理想和完善的体育课程设计, 这是前提和必要条件, 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及其规律。经济和社会发展所提出的要求与提供的可能性 (即知识、受教育者和社会) , 是对体育课程设计起制约作用的三大要素。在体育课程的设计中如不全面协调考虑这三大要素的关系而偏执一方, 所设计出的体育课程就可能出现三种失去平衡的体育课程, 即以知识为中心的“三基”教学课程;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个性的教学课程;以社会为中心的适应和改革社会的教学课程。理想的体育课程设计应以能培养出充分发挥个体体育潜能、适应社会需要、具有一定的体育能力和终身体育学习能力的优秀学生为根本目标。知识、学生和社会这三大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保证体育课程的平衡。课程实施中的“主体”是认识意义的主体, 其含义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这一概念是与认识和实践的对象 (客体) 相对应而产生的。更具体一点, 主体就是指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人。在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 最直接的实施活动对象就是教师与学生, 教师是主体, 是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客观分析学校体育的现状, 必须承认当前大学生的体育知识水平与其它课程知识水平是不同步的, 还处于初级状态。在良好的体育课程设计下, 如果只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结果只能是双方都处于被动状态, 也就是“主体”力不从心, 发挥不了作用, “主导”心有顾虑, 不敢发挥, 必然抑制教师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影响课程的实施与发展。就目前大学体育教师的构成而言, 他们至少是经过四年大学本科理论学习、专业训练和体育教育培养的专业人员, 对课程与教学有一定的专业研究能力和创造力, 并能进行原创性研究, 而学生在体育知识水平, 特别是对体育的研究与运用指导方面, 远远落后于大学体育教师。就课程而言, 教师才是“主体”, 学生只能是“受体” (客体) 。以高素质的体育教师为主体, 以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与终身体育学习能力为长远目标, 是当前大学体育课程的根本发展方向。

2 体育课程改革的建议

2.1 为学生构建自主学习的平台

体育课程归属于课程的范畴, 就应该与任何课程一样遵循文化传承这一课程的基本属性。体育课程应该有明确的教育目的和计划实现学生体育素养的提高。但是, 从大学体育教育的实施环境 (人文、物质) 的现状看, 传承体育课程文化只选择教师课堂面对面的身体教育方式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根据各校的不同情况, 以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与终身体育学习能力为主线, 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校园网络, 采用网上音视频课件等教学形式, 在体育传统文化、体育理论 (体育保健、体育医疗、体育鉴赏、健康自我评价等多方面) 知识的获得上, 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 在专业教师的指 笆奔 自主选择学习地点、自主选择学习群体”, 即运用“三自主”模式提升学生的体育文化品味和专业知识水平, 以指导与运用于生命过程的体育活动与健身活动。

2.2 以教师为主体丰富和发展大学体育课程文化

文化是创造性的活动过程, 是人的特殊活动方式, 是变化、发展的人的社会属性, 是人通过物质和精神活动的具体形式实现的自我发展和再生。课程文化是课程改革的深层因素和重要目标。在教学中提倡教师的主体性, 并不是要把教师主体演变成“教师中心”, 教师变成主宰课程生成、理解的权威。恰恰相反, 在教学中弘扬教师的主体性, 正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 促进教师成为研究者, 充分开发课程资源和主体潜能, 不断更新知识体系, 把课程同化成个人的、用自己的生命去体会的, 而不是外在于自己, 避免师生主体的交往蜕变成知识信息的交流, 师生只是作为知识的承载体交往而失去人格精神在教育上的相遇。以教师为主体, 从体育课程结构的平衡入手, 通过课程本身的健全和完善来激活其良性循环的机能, 对体育课程进行立体性的拓展研究和深层的文化阐释。把体育课程过程性评价的目标从学生转向教师, 把过程评价作为课程实施的一种反馈, 从而作为对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过程调控性的反思, 以调整教学策略与发展课程内涵, 使教师不依附于本本、教条, 不放弃自己对课程的理解, 根据课程的需要主动地参与、研究、反思, 发挥教师的批判意识和创新品质, 反过来再对课程进行改革与创新, 成为课程的实施者与开发者, 以提高课程的适应性, 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与人的发展, 从根本上丰富与发展体育课程文化。

2.3 丰富课程内涵, 激发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

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不喜欢体育课, 走入社会没有人再去从事某几项运动”等等现象, 这就要求必须从体育课程文化内涵的角度去考虑, 体育课程文化必须立足于或回归到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的位置上, 实现人的发展, 实现人的主体性和自我价值意识的提高。兴趣不是永恒的, 学习动机随时间、环境、年龄、生活群体、个人需要等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大学生身心的发展已基本成熟, 其行为很大程度受思想意识的支配, 自身的需要与外部环境的作用都会驱使其产生努力求知的行为。对于体育知识的学习与积累, 在兴趣与需要之间, 因需要而学习是学习动机的主要原因, 在爱好与发展健康身心之间为健康身心而学为首要意识, 兴趣与爱好会在学习中不断地发展与改变。

在体育课程中, 以学习内容和任务为中心, 以提高学生自身能力为目标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课堂情景, 是强化学习动机的潜在巨大动力。体育课程的设计不可能具备准确预见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与不同社会时期的体育意识、需要与发展状况的能力, 能做的只能是按照终身体育的理念, 从下述三个方面丰富课程的内涵, 从而达到激发大学生体育学习动机和体育课程教学的目的。第一, 学会最基本的体育技能与方法, 并在多样化体育活动过程中形成更广泛的技能迁移能力;第二, 通过学习方式的转变, 培养终身体育学习的能力, 这个能力包括接受体育新知识的能力、学习体育新技能的能力、选择合适体育生活方式的能力、自我监测与自我评价的能力等等;第三, 树立正确的体育态度、体育价值观以及体育思维方式, 并形成良好的体育生活习惯。只有这样丰富体育课程内涵, 才能真正地激发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 以提高其体育素养, 真正意义上地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与终身体育学习能力。

3 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未来走向分析

近年来,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呈现出进一步加快发展的步伐。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基础性、发展性与创造性的统一;科技与人文素质的统一;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基本要求与个性发展要求的统一;自主与责任的统一。根据我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已经出现, 并将向进一步综台化、研究型和人文性几个方向发展。课程的综合化是社会渴望综合人才的体现。当代科学的发展已经超越了学科的界限, 向着协同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这种新趋势要求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 使学生获得跨学科的知识。课程的综合化正是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这种需要。是根据这种需要而产生的。由上述对大学体育课程的真义我们得知, 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体育课程已经不再是只停留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意义上的体育课程了。现代的大学体育课程与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美学等学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当代大学生对大学体育课程理解、要求、需求不可同日而语。时代的飞速前进, 如果我们的大学体育课程的发展与改革不顺势而行, 那么与德育、智育、美育等位意义上的“体育”最终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 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未来走向应该符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综合化的趋势。当然, 大学体育课程的综合化是一个复杂的课题, 它涉及到学科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等问题。然而,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 大学体育课程综合化终将会走向深远。

摘要:从课程论的角度入手,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大学体育课程进行了基本的剖析, 分析了大学体育课程实施的现状及大学体育课程目前所面临改革与创新的现实问题, 回顾了我国课程改革中几种传统的大学体育课程模式并指出其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新时期大学体育改革的建议和未来走向分析。

关键词: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审视

参考文献

[1] 赖天德.中国学校体育改革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3.

[2] 李金龙, 王晓刚.对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审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 11.

[3] 段健芝.大学体育课程改革问题剖析[J].体育学刊, 2006 (2) .

上一篇:双语教学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的实践探索下一篇:祛风止痒口服液联合左西替利嗪治疗儿童慢性荨麻疹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