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外国文学》的教学困境及应对策略

2022-09-11

《外国文学》作为学生了解国外社会、文化、思想、风情的窗口,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也历来受到学生的欢迎。但是近年来,《外国文学》教学却存在一些弊端与挑战,陈旧的教学模式和呆板的教学内容已无法适应现代人才的培养需求。怎样在有限的课时内,通过课堂教学更好的实现教学目的,使学生感受《外国文学》的内涵和魅力,成为了问题的核心。

一、当前外国文学的教学困境

1、学生学习方面

作为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外国文学》教学时间跨度大、范围广,文学流派纷呈。根据学生的反映意见,学生在该课程的选择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困惑:一是整本书涉及的作家作品众多,学生容易混淆、张冠李戴,且作品篇幅太长没有时间通读,对作品了解的不够透彻;二是《外国文学》通常在大二下学期开设,而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均在大一开设,受先入为主的观念影响,学生认为只有中国文学才是经典;三是学生存在“中国——外国”的认知结构,凡外国的作品均应抵制,从而对外国文学产生排斥心理;此外,学生普遍不了解外国文学的文化背景,文学作品的年代距离现实生活也比较久远,而且在外国文学作品选中读到的多为作品选段,缺乏整体性和连贯性,加上文学基础差,学习难度自然增大。以上种种原因都会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教师讲授方面

由于受学时、教学资源、教师素质等原因的限制,教师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还存在着传统的“黑板+粉笔+教辅具”的单一教学手段和“四部曲”的教学步骤,即“作者生平简介,时代背景介绍,作品政治、道德思想评价,作品中人物形象、艺术成就的分析”等等。如教师讲课惯用的句子“.....是追求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贵族妇女形象”,“这篇作品通过描写了......反映了......表达了作者对封建制度或资本主义的揭露和批判”,把自己的主观认识强加在学生的头脑中,限制了学生的思考。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无论什么样的作品,教师都过于强调主人公的阶级性、政治性,泛谈作品的艺术成就,内容无外乎“整部作品结构巧妙、语句连贯,语言富有表现力”。这样的教学模式直接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外国文学》本应向学生们展示一个丰富多彩且充满幻想的异国文学世界,但这样“一言堂、满堂灌”的公式化讲授方式使课堂气氛死气沉沉,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外国文学》的教学。正视并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使《外国文学》教学走出困境,发挥自身的优势与作用。

二、外国文学教学对策

高师《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应立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要突出文学性,另一方面要体现师范教育的特征。随着对高师教育的再认识,高师《外国文学》的教学方法也应该有新的定位。

1、突出外国文学的特点

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的不同在于思维方式的不同。外国文学大多和外国的社会、文化、风俗、人情紧密联系。要解读外国文学作品,就要了解外国人对人性的看法。教师要站在人生的哲学高度,挖掘出作品深层的内涵,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比如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哈姆雷特》中有一句经典的台词:“to be or not to be,this is a question.”翻译为“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大家都知道,在英文中“be”的含义是相当丰富的,即使在当时的语境下,这句话也不仅可以理解为生存和毁灭相对,也可以理解为:是与非的相对,正确与错误的相对,存在与虚无的相对,现实与幻想的相对。如果教师在解读时能够深层次的解读一下,让学生了解隐含在文字之下的含义,对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对英语的认识,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起到催化作用。

2、注重中西对话

《外国文学》讲述的是异国风土人情,由于地域、文化、宗教、价值观念等都与中国有很大的差异,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的接受距离。要想更深刻的了解外国文学作品,就要强调中西文化间的交流、对话与沟通。例如在讲解《红与黑》时,可以让学生比较路遥的《人生》。在人物设置上,于连与市长夫人、木尔小姐形成三角形结构,高加林与巧珍、黄亚萍形成三角形结构;于连与高加林性格相似,都不甘于现状,急于出人头地。不同的是,于连的结局是个悲剧,这不仅因为于连最终走上了断头台,更重要的是其中所反映的是社会对个性的扼杀;高加林却可以在被生活判了刑之后更好的生活下去,作者最后写到——高加林可能再度教书。通过这一比较可以看出于连是西方个人奋斗的典型,高加林则是中国文学向传统价值回归的典型。这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因为从外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的个性始终是西方文化关注的一个焦点,西方文学更加关注人格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更加关注人的七情六欲,而中国文化中个人或人格常常淹没在社会中。

3、教学方法多样化

高师重点是培养小学语文教师,所以在《外国文学》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怎么学,更要传授给学生怎么教。在日常学习中,教师可以和“小学语文教学法”相结合,比较不同的教学方式带来的不同教学效果,让学生体会应该如何教这门课程,体现作者的实战能力。同时,还可以采取让学生试讲、讨论,教师点评的方式进行,有效提高学生的讲课能力,让学生积极去搜取资料。除此之外,还可采取讨论式、讲座式、“对分课堂”教学式等不同方式教学,摆脱教师“满堂灌”的模式。课堂的学习不应是被动的吸取知识,更应该有情感的激发和思想的交流,实现教学的互动。

三、结语

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很大程度上与教师自身的素质、专业修养、理论视野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的教学方法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方式。所以,高师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应不断丰富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以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外国文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推进《外国文学》的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的进程。

摘要:高师《外国文学》课程是中文系的基础课程,它曾经深受学生欢迎,而近年来却逐渐受到学生的冷落,这与《外国文学》课程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关。正视并解决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确保外国文学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外国文学》,教学困境,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 杨克敏,王立昌:《当前外国文学教学面临的问题和对策分析》,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2] 龙文、张俊贤:《从中学外国文学教学反观高师外国文学教学》,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上一篇:刍议中小城市类型化广播的发展策略下一篇:滴滴出行服务员工管理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