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时代营销革命

2022-07-24

第一篇:移动时代营销革命

弘扬革命精神,做时代主人

周一国旗下的讲话演讲稿《弘扬革命精神,做时代主人》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早上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弘扬革命精神,做时代主人》

岁月,上下五千年的岁月,消散了春秋战国时无数飞扬的尘土;暗淡了三国两晋时不尽的剑影刀光;模糊了五代十国时繁荣的街市;剥蚀了宋元明清殿前宏伟的琉璃。岁月已然流逝,所留下的, 是一个个英雄的名字,正是他们,挺起了中国人脊梁,凝聚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什么?我一直在深深的思考这个古老而又深刻的问题。伟大的诗人艾青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这是对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解释,那就是热爱自己的祖国——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是民族的灵魂、国家的支撑,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是民族文化的最本质、最深刻的体现。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些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在未来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

同学们,我们为了发扬革命传统,传承革命先烈百折不挠、英勇顽强、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我们要用实际行动去传承民族精神,不忘革命传统,努力学好文化知识,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翱翔,在理想的天空中搏击,用科学文化知识丰满羽翼,把祖国的明天建设得更美好!

第二篇:缅怀革命先烈争当时代新人

——康平中学开展“清明时节忆先烈”主题活动

阳春三月,春光明媚,鸟语花香。为教育学生继承先烈遗志,弘扬民族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康平中学在清明节前夕,在校园内召开了“缅怀革命先烈,争当时代新人”纪念大会。

四月三日上午九时,大会在雄壮激昂的“国歌”声中拉开序幕,会上,校政教吴主任以满腔的热情、生动的语言讲解了发生在平陆县的杜马乡境内,史称杜马战役的前后经过及激烈的战斗场面,仿佛将同学们又带回了那战火纷纷的年代。同学们深深被英雄们热爱祖国,勇于牺牲、奉献的精神所感动,纷纷表示,一定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倍加努力学习,长大报效祖国。最后,校长李定省做了主要讲话,他希望同学们不忘过去,展望未来,把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送给同学,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大会在两位同学《清明赞歌》的念诵中圆满结束。

赵明霞

第三篇:缅怀革命烈士争当时代新人

陈菊/供稿

“河山节次换新装,饮水思源岂可忘?”,一场由药学院党总支陈灿书记带领全体学生党员开展的“缅怀革命烈士,重温入党誓词”活动拉开了帷幕,组织委员李佩佩老师和学生党支部书记李咪老师同行。

3月10日清晨,我们怀着最深沉的崇敬,走进了解放海南岛战役烈士陵园,这是一片圣洁的净土,安放着烈士们的英灵。迈着沉重的步伐,我们来到了庄严而又肃穆的“解放海南的英烈永垂不朽”石碑前,大家纷纷肃立于碑前,注视着陈灿书记双手为英烈们献上鲜花,并集体默哀一分钟,以表达大家对烈士们深深的敬佩之情。接着在陈灿书记的带领下,重读了神圣而又庄严的入党誓词。然后,陈灿书记对此次活动进行了简短的总结,对学生党员并提出了几点要求:

1.现在的美好生活都是烈士们用血肉之躯换来的,我们要好好珍惜,好好学习,在日常校园内的思想、工作、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都要时刻做好一名合格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2.所有的党员同志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要尽可能地多阅读党的有关理论著作,加强对组织的了解,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党员才能长期保持一个先进性和与时俱进的精神。

随后,全体党员认真参观了解放海南岛战役烈士陵园,学习了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最后,我们集体参加了素质拓展活动,培养团队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通过此次活动,让学生党员全面了解了解放海南岛的历史,接受了革命传统教育,表达了对革命先烈们的敬仰之情,让党员同志们深刻体会“责任、使命”的含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我们坚信烈士长存,丰碑永存,党的精神永放光芒!

第四篇:辛亥革命历史意义与时代意义

历史意义:

政治影响辛亥革命被中国共产党称为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及中国实行二千余年的封建皇权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在此之前的中国的历次起义都是以一个朝代代替另一个朝代而结束,但辛亥革命却彻底推翻帝制,并试图建立新的政治体制——共和制。尽管后来民主共和的规则受到北洋军阀多次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一度有短暂帝制的复辟,但他们都不能从根本上颠覆众望所归的共和国体。

当时成功的中国革命党人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治国方案,遂按照美国宪法,美国政治体制,实行总统共和制。尽管因为现实社会条件的限制和统治者们对约法的蔑视,例如孙文为约制袁世凯而随意更改《民国约法》,袁世凯后来又因称帝而中止了约法,民国初年民主共和体制并未真正贯彻实施,但这毕竟是中国首次试图实行民主共和政体,推动了民主共和观念在中国的传播,使民主共和的价值观得到了确立,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在辛亥革命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二千余年的帝制、专制思想都没有在中国完全消除,而且还一度具有相当的社会基础。尽管中国共产党声称在1949年建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真正的人民当家作主”,但一些人则认为,在实际运作上,所谓“真正的民主共和”还从来没有得以在中国全面实行——无论是北洋政府、国民党的南京国民政府、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思想影响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它使民主共和观深入人心。自汉代董仲舒以来的中国思想中,君臣关系是“三纲五常”中三纲之首,皇帝不仅是政治上的权威,也是文化中诸多价值观念的重要依据与合法性的来源。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就在打破了帝制政治的价值观和政治思想的同时,也对于中国传统以儒家为主的诸多价值观的权威性产生冲击,致使在其后的新文化运动中一度出现打倒孔孟、「全盘西化」等民族虚无主义思想。文化权威的消失,也造成这一代知识分子产生前所未有的焦虑感,因此如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三民主义、社会主义(尤以具有明确进程的共产主义)等具有完整系统的新价值体系,成为了大批中国知识分子的新信仰。 经济影响此外,从辛亥革命各省独立响应开始,中国进入长期的分裂混乱之中,除了袁世凯曾在二次革命之后曾短暂大致统一全国之外,其他中华民国的政权都未能直接统治整个中国(如号称统一的国民政府只能收到五个省的税收),一直要到1950年代,才由中国共产党使中国大陆再度统一。长期的分裂及战乱,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及现代化建设造成很大的阻碍。 社会影响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并不如想像中来得大。辛亥革命虽然常被称作「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但当时中国其实缺乏一个强大的资产阶级,参与革命者也并非以资产阶级为主,而革命的成功也未直接促成资产阶级的进一步发展。而在传统社会的改变上,辛亥革命只打倒了社会顶层的满人权贵,但中国传统地方社会居领导地位的各省士绅及汉人旧官僚,也大多在辛亥革命中转投向革命而获得地位,反而更加巩固他们的地位。

辛亥革命并没有像西方资产阶级革命那样,重新建构社会结构。参加辛亥革命的更多的是军人,旧式官僚,各地士绅。这些人在辛亥革命后仍然掌握权力。虽然其主要领袖孙中山出身平民知识分子,但中国贫穷的平民阶层没有参加辛亥革命,因此辛亥革命后,生存条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辛亥革命后的军阀割据,大量战乱及军人政治才使传统拥有知识和功名的士绅官僚力量渐衰,代之而起的是具军事背景的人物以及地方土匪恶霸。

辛亥革命对于十八世纪后的人口剧增,清末的土地兼并以及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压迫和经济侵略等问题,没有从根本上改观。 生活文化影响“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 对海外华人的影响马来半岛和新加坡华人介入中国的革命活动是史无前例的,虽然革命活动主要在于挽救中国,但这一行动已对当地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马来半岛和新加坡的影想大致可以分为:马新华人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 ,马新华人团结力量的增长 ,新思想的涌现 ,政党政治的影响 。

孙中山于1911年12月29日在南京就任临时总统后,许多在马来半岛和新加坡的中立派及保皇派分子

转而支持孙中山。武昌起义后,马来亚和新加坡各地华人剪掉辫子,另一方面,在同盟会和孙中山的号召下,当地华人也积极捐款支持革命运动。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启开的民族主义思潮,成为马来亚和新加坡华人与中国维系关系的主要指导源泉。由于民族主义的思想鼓吹,遂使到数以千计的当地华人青年回到中国参加推翻清朝,并在各方面给于孙中山金钱上的援助革命。同时,这种思潮也带著反对外来殖民势力的意念,一直发展下去。

当孙中山在马来半岛和新加坡展开革命之前,当地华人是不团结的,常有帮派和籍贯的斗争。不团结阻碍了革命思想的传播,帮派斗争影响华人社会的经济成长并阻止了不同方言集团的合作。

1906年,孙中山在吉隆坡主持同盟会支会成立仪式时发出警告说:当地华人的不团结最终将导致整个华人社会的崩溃。因此同盟会展开各种宣传活动,如阅书报社、夜校、戏剧表演,使到不同方言的集团为孙中山的革命而在一起工作,这使得不同籍贯的华人有机会学习相互了解,相互合作以解决共同的难题。通过不间断的联系,华人的团结精神和国民意识逐渐被加强和发展起来。1909年,在打巴成立的集群社就是灌输团结思想的组织。

另一项最主要的发展便是在马来半岛和新加坡的学校传播标准华语,主要目的在于打破使用以往的方言教学。这使得不同籍贯的华人间有了共同的媒介语。

孙中山的革命思潮带为马来半岛和新加坡带来了新的思想,冲击了华人传统的旧社会和旧传统。利他主义,舍己为群,平等和自由之观念因此不断传开。鼓励设立女子学校,女人被允许加入社会活动和参加孙中山革命。

孙中山革命成功后,在1912年8月13日成立国民党。得到英国殖民政府的许可后,便在马来亚成立国民党马来亚支部。由于英国当局认为非与英殖民政府对抗,1912年12月18日,又许可在新加坡成立北京国民党星洲联络支部。国民党在马来亚继续作合法活动,直到1925年其注册被吊销,理由是未根据社团法令提供所需的资料。虽然如此,国民党的活动未停止,而是继续秘密地存在。而国民党在马来亚和新加坡的活动,为日后的抗日战争、马来亚和新加坡的政治运动等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是孙中山领导的。他首先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今年是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当我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意气风发地跨入新世纪的时候,我们回顾辛亥革命,怎能不对前人在那黑暗年代创立的不朽业绩肃然起敬?所以在庆祝辛亥革命九十周年之时,对这次革命同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关系加以剖析,既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功绩,也能为进一步认识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为辛亥革命准备了必要条件。

中国现代化的起步,是在殖民主义的侵略中断了中国社会自然经济正常发展进程的情况下开始的,

六、七十年代,列强凭借他们从不平等条约中所攫取的特权,逐步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正因为如此,中国的现代化一开始就同反对民族压迫的斗争紧紧结合在一起。

真正迈出现代化实际步伐的,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某些有识之士发动了“洋务运动”,他们以极大的热情致力于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兴办工矿企业、修筑铁路、开办学堂、派遣留学生等活动。他们的努力,为中国社会催生了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和注入了资产阶级的社会观念。但他们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而不敢越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秩序雷池半步。这就使得他们的现代化努力受到极大的制约,并使现代化变成了不可实现的梦。

资产阶级维新派较之洋务派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们懂得,发展经济和文化,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和政治条件。于是,他们首先致力于政治的革新,发动了“百日维新”,力图对封建专制政治进行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良。但他们的先天不足在顽固派的反击下,冰消瓦解,一败涂地。但他们的斗争是有意义的。这些成了呼唤辛亥革命到来的强大推动力和社会要求。

事实证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最初成果,为辛亥革命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条件。

“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发展,为辛亥革命锻造了一支强大的革命力量。领导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其中坚力量和骨干成员,主要是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又接受了西方政治观念的留学生和新式知识分子。这部分社会力量,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是不存在的,他们正是早期现代化的产物。革命派的主要依靠力量是华侨和新军。没有早期现代化,就没有这些社会力量的汇合;而没有这些社会力量的汇合,辛亥革命的发动和展开都是不可能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孙中山能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系统的、契合现代化发展需要的、以实现民族独立和政治民主化为目标的政治纲领,他的以民族、民权、民生为内容的三大主义,能够在二十世纪之初提出并得到相当一部分人的认同,除了他本人的杰出贡献之外,还需要一个是社会环境。正是早期现代化的历史,创造并提供了这样的环境。

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特征的生产方式、科学技术、思想文化、生活方式等涌入中国,而封建统治者固步自封,甚至镇压的态度,使人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了这个政权衰败没落的本质。资产阶级革命派从自己的切身经验中深切地体会到,要想实现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首先必须集中全力推翻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清朝政权,埋葬封建帝制,求得民族的独立,争取政治的民主。他们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革命,正是为走向现代化创造必要的政治前提。

所以说辛亥革命发生在二十世纪之初,不是偶然的。它是鸦片战争以来全部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是发生在中国早期现代化基础上的一场革命。

二、辛亥革命为中国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契机。

“孙中山先生为中国民主革命事业奋斗了一生。他从事革命的目的,是实现„民富国强‟,使中国赶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就是按照当时的标准实现现代化”。

“孙中山第一个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并在《建国方略》等著作中,擘画了建设现代化中国的初步蓝图。无论是提出„建设是革命的唯一目的‟,还是表明欲赶超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应该实行‟开放主义‟。” 这说明孙中山及其建国理念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初绘蓝图。

所以说,辛亥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为中国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契机,这是辛亥革命一笔巨大的无形遗产,令后继者受益无穷。

政治上,辛亥革命的伟大成果是直接缔造了中国的民主共和政体,为中国政治现代化谱写了开篇。辛亥革命最直接的结果,同时也是它对中国现代化发展最大的贡献,是它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一举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之久并已日趋腐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意义十分重大。它不仅铲除了中国封建势力最顽固的堡垒,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时代的结束,同时也迈出了中国的政治从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为中国政治现代化开创了一个新的阶段。

经济上,辛亥革命开创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次腾飞,把贫穷落后的中国引向近代工业化的道路,为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社会生产提供了前提和条件。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社会上迅速掀起一个如火如荼的兴办实业的热潮,对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革命成功后,孙中山兴高采烈地说:“今专制业已推翻,破坏之局已终,建设之局伊始。”又说:“今日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而实现民生主义最切实的举措,就是发展实业。孙中山于民国创建伊始,主持制订了一系列奖促工商的法规法令,为发展工商业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进入较大规模发展的"黄金时代"。辛亥革命的领袖孙中山、黄兴以民国元勋的身份努力倡行实业建设,激发了广大民众积极投身工商业的热情,极大地促进了工商业的勃兴。近代民族工业出现了第三次高潮。

辛亥革命在摧毁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意识形态,使得当时的人们在思想观念上产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由此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向一个更高的层次发展。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皇帝历来被看作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权威,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被怀疑,不可以被抛弃?由于辛亥革命砸碎了专制枷锁,中国的思想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各种主义、思潮有机会在中国社会舞台上展现,马克思主义也因此得到

广泛的传播和普遍认同,中国共产党人在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中,选择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一批先进知识分子随之摆脱失败的迷惘,走上革命道路。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崛起,承传了辛亥革命的志业,并把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社会变革,终于取得了现代化事业的辉煌成就。

“思想的启蒙和观念的现代化,这是任何一个国家从传统向现代转换过程中必经的阶段和必需的基础,特别对中国这样一个具有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家来说,把长期束缚于封建主义精神枷锁中的人们解放出来,并使其实现思想意识的现代化,更是走向现代化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我们切不可低估辛亥革命在这方面的历史功绩。“

三、中国共产党进行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是辛亥革命事业的继续。

毛泽东郑重指出“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

“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的忠实继承者,始终把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视为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

“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他的事业,领导全国人民,团结一切爱国力量,继续进行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并且把孙中山先生未完成的民主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从而彻底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完成了辛亥革命未竟的事业。”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王晓秋说,“辛亥革命最终失败,根源在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和软弱性,中外反动势力夹缝中的资产阶级不可能承担起民族复兴的重任。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才能完成辛亥革命未竟的使命,实现孙中山先生的遗愿。”

这些伟人和学者的言论证实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事业的继续和发展。事实也证明如此。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大体上有两种:年长的大多参加过辛亥革命,并且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如董必武、林伯渠、吴玉章、朱德等;年轻一些的大多也受到这次革命的深刻影响,如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由上可见,早期共产党人在思想上几乎都受过辛亥革命风暴的洗礼和激励,成为他们投身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起点;随后,又从辛亥革命的失败中接受了教训,看到它存在的严重弱点,认识到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不可能的,必须寻找新的救国救民的道路,继续向前走。他们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帮助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走到工人和农民中间去,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脚踏实地地开始新的斗争,终于找到了正确的前进方向,找到了足以把祖国从危难中拯救出来的力量源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经过长期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经过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前进,终于领导人民取得了辉煌胜利。

1956年,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指出:“一九一一年的革命,即辛亥革命,到今年,不过四十五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再过四十五年,就是二千零一年,也就是进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四十五年已经过去了,现在的中国怎么样呢?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的预言完全实现了!今日之中国,到处是发展和进步的蓬勃场面,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昔日积贫积弱的历史旧貌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日之中国,国家统一,各民族团结,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发展壮大,香港、澳门回到了祖国怀抱。今日之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与日俱增,已成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今日之中国,邓小平同志领导我们开创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正在展现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在新世纪的新形势下,面对民族复兴的伟业,孙中山先生76年前的临终遗言,依然震聋发聩;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所有华夏儿女的共同愿望。孙中山先生生前一直非常关怀处于日本殖民者统治下的台湾同胞,曾三次去台湾,对台湾人民的反帝爱国斗争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多次强调,中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统一是全体国民的希望” 。中国共产党继承先生遗志,按照“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香港、澳门已经顺利回归祖国,并保持了繁荣稳定。实践证明,“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唯一正确的途径。台湾作为中国一部分的地位,绝不允许改变。而完成中国的统一大业,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不能阻挡的历史潮流。

站在新世纪的历史转折点上,我们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自信和清醒地看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逢其时。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

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我们在新世纪的三大任务。这既是百年来波澜壮阔的人民革命的继续和发展,也是中国现代化事业和民族宏伟事业的新的开端。在新世纪新起点,让我们认清辛亥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并继承和发扬辛亥革命精神,将民族复兴的宏伟事业推向胜利吧!!!

第五篇:2018,课改新时代与课堂革命

2018,课改新时代与课堂革命

——对课改深化与核心素养教学转化的思考

“课改新时代与课堂革命”,将成为2018年基础教育的热词与课改的风向标。核心素养颁布,新高、中招政策出台,课标修订,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统编教材推行,小一科学课的开设,综合实践活动与研学旅行加速,标志着课改一揽子的顶层设计细化完成,课改从施工性实施阶段走向精装修性的深化阶段,即课改新时代。课堂革命的提出,表明课堂问题积重难返,课堂改革是焦点、是硬骨头,用改良、改革已不足以解决课堂的疑难杂症,需要掀起心灵、观念、技术、行为的革命来强制推进,来重塑课堂新样态,构建师生新关系,让教育“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让重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责任担当的改革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为此,我认为2018年的基础教育课改务必要聚焦、关注“课改深化与核心素养教学转化”这两大主题。

一、 课改深化——打赢课改的后半场

课改是持久战,需要连续不断发力。课改进入新时代,表明课改己进入关键的下半场。那么中小学如何赢在课改后半场呢?

(一)、重视教师专业发展是关键。

课改初期,为了矫枉过正,过分关注了学生在课堂中作用,淡化、弱化了教师地位、作用,尤其是教师专业素养在提升课堂高度方面的地位与作用。因此,重视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是课改进入后半场的标志之一。

如何有效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倡导教师读书是首选途径。其次重视教师基本功代际提升:课程资源开发、教育科研、信息技术使用;读懂学生的分析师、重组课程的设计师、联结世界的策划师。三是探索、践行“互研互训小课题研修工作坊”及“观教察学校本教研”的新机制。

(二)、是实施课堂综合改革是核心

课改己进入后半场,课改己进入深水区,作为主战场的课堂教学改革也将进入从单一课堂流程、模式改革进入课堂综合改革,课堂改革将打破瞎子摸象的片面改革观,将迎来多策并举、协同作用的生态改革观——实施课堂教学综合改革,构建课堂新生态。

1、重建课堂改革的环境协同系统。班改、课改一体化是重建课堂改革协同系统的有力抓手。班级架构、管理从班干部制走向部委制;构建班级组织新形态:班级教研组、班组群,放大班级教研组功能;创生、放大班级自组织与自教育功能。

2、重构课堂改革的时空系统。课堂时长新设计:打破固定时长,实施连排、长短课时等。课堂空间新组合:依据学习方式设立独立钻研学习区、合作讨论区、教师帮扶区、观看视频学习区等。构建新的学习社区:不同班级、相同学科群的混龄成长生态群。

3、重塑课堂改革的八大要素系统

课堂教学不仅仅需要关注教学流程各个环节,更需要关注教学大格局的策划。为什么改?一一改学习情绪,在“欲、育”上做文章;改什么?一一改学习内容、改学习模式、改学习目标。关注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转化路径;探究深度学习、高阶思维与合作学习关系;推进合作学习新样态。怎么改?一一改教(导)、改学、改习。关注学生个性化学程设计,指导学生优化学习路径并提供给学生工具、模型和脚手架;放大习、研究习,补上习改短板。什么平台上改?一一改教学技术、改学习工具。什么手段助改?一一研改、评改。

千万不能窄化课堂改革!从单

一、碎片化课堂改革走向课堂生态构建的综合改革是大势所趋,是赢在课改后半场的关键之一。

(三)、采取课程与课堂改革整合是有效抓手

课改初期提出“课改主战场在课堂,课改重心是课堂改革”并没有错,然而随着核心素养提出,课程改革决定作用越来越突显出来。

深度课改,将从课堂走向课程,课程改革因课堂而实现落地,课堂改革则终将因课程实现升华,我们要站在课程的高度审视课堂,课堂则会实现哲学、智慧、文化和生命化的意义和提升。

二、 课堂聚焦——打通核心素养教学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核心素养落地的主战场在课堂。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针对核心素养教学转化提出如下三大路径、六大策略,非常有借鉴意义。就课程内容而言,基于课程意识、学科本质的教学一一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就教学主体而言,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一一活动化策略(项目学习、做中学)、自主化策略;就教学方向而言,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一一意义化策略。

在此,我主要围绕“核心素养教学转化的课堂流程设计与实施”这一微观操作层面分享自己的学习与实践思考。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课堂流程设计原则

1、聚焦目标升级、目标链构建、目标个性化的定制 统筹谋划,构建学习单位的目标链。在明确学生五知(己知、欲知、能知、需知、新知)前提下,在“三读(读课标、读教材、读文献)一梳理(知识纵向线、横向线、主要教学策略、课标要求)”基础上,对学科素养、综合素养目标要进行分解、解读,提练学时单位的核心概念,把握全局性理解框架体系,统筹谋划,构建学习单位的目标链:研制总体的整体全程式目标、设计阶段的连续性递进式目标、形成具体的针对性弹性类目标;依据课标总目标、级段目标、单元目标确定学时目标、课时目标、环节目标;思考学养目标、跨学科协同目标、上位的核心素养目标之间关联。 学习目标个性化设置及达成度。从大一统、整齐划

一、教师制定的公有制目标向师生协商制定的股份制目标,甚至向个性化、学生私人定制的私有制目标转型;用学生立场、学生明白语言表述目标;关注目标制定的科学、适度、具体、可测、分层、可操作性。

2、实施教学评一体化的翻转教学设计。

借鉴《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的翻转设计理念,避开聚焦活动的教学和聚焦灌输的教学。在分解清晰目标基础上,先设置达成目标可评估、监测、量化的指标、方式、途经,再依此为依据,考虑为达标所需要学习哪些内容,提供哪些学习资源、搭建什么样脚手架。具体讲:查看课程标准,明确学习内容的优先次序、制定学习目标、课程预期结果;收集“观察和对话、测验和考试、学生自我评估”过程与结果的评估证据;围绕以下方面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哪些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所需的技能和知识?根据表现性目标,我们需要教哪些内容,指导学生做什么,以及如何用最恰当的方式开展教学?要完成这些目标,哪些材料和资源是最合适的?在此基础上做好教学方法、教学顺序以及课程资源、材料的选择。

3、编制突出“学”的学时学程设计案

从碎片化课时目标设计走向以一个学习单位(主题、课文或单元)进行整体、系统学程设计。基本原则是:整体策划、综合设计、有向开放、交互反馈、集聚生成。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崔允漷先生提出一个完整的学程设计案基本框架为:学养目标、协同目标、关注必备品质、核心能力;学程整体导航图:学时内容范围、阐明相关内容地位与作用、指明学习路径、介绍重难点及其突破策略、说明评价标准。学习流程尽量体现下列维度:思维活动、环节主导问题、学习资源、学习方法建议。设计命题立意、情境创设、试题设问符合核心素养测评理念的测评题,最好还要注明每个题与目标设计照应关系等。

4、植入信息技术因子

将纸质学时学程设计案转化为电子学时学程设计案;利用微课提升自学效率;点拔时利用信息技术将抽象变形象、微观变宏观、静态变动态,将原来因有危险在课堂上不能演示的实验,借助计算机摸拟出来,展示环节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全员参与,借助信息技术精准定位学情、反馈。尤其要从课堂技术手段信息化转向用信息化的思维重构课堂。

5、增加问题提出与问题归类优化环节

在学生只关注解题大背景下,强调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有其现实意义。让学生经历真实的提取有效信息、抽象、建模的项目学习,是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重要载体;同时课堂上问题要逐步减少教师预设的问题,有意识增加学生感兴趣、自己提出的问题;课堂上要减少封闲性、固定答案问题,增加开放性、多元答案问题;课堂上要减少过多的碎片化的”瘦“问题,整合或设计系统化、主干的“胖“问题;多关注与现实生活、真实情景中问题;多关注需要抽象、归纳、建模然后才能解决问题。另外还要重视主问题设计。主问题就是锁定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核心问题,是深层次思维的引爆点。

另外要放大合作学习中展示(交流)后现场生成及展示后讨论、争鸣的反馈环节。

核心素养背景下课堂流程设计可以概括如下:从个人设计走向集智协作设计;从流程设计走向学程案设计(即从教的设计走向学设计):从课时设计走向单元、学时设计;从目标、内容、方法、资源到评价的正向设计走向从评价出发倒退的翻转设计;从单一关注课时目标设计走向三类、三级、三种目标链设计:从预设过度的静态设计走向目标、问题、方法等多元开放的动态生成的设计;从单一设计走向整体建构、系统设计;从教学性教学设计走向教育性教学设计;从内容设计走向为概念而学的全局性理解设计;从仅关注知识获得设计走向思维、素养双生长设计;从仅有学科意识设计走向课程意识、跨学科协作落实综合素养设计。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课堂基本流程改造

1、学习目标呈现

学习目标不一定非得课的起始部分全部呈现,预设目标也不是固定不变,可分步呈现,可动态取舍、调控与生成。更重要的是课结束时让学生回过头核对学习目标达成度。

2、学习内容选择

我们要致力于用具有挑战性的真实任务情境呈现学习内容和任务,将“去情境”的符号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为知识发生、发展的现场,避免过于简化和形式化。关注基于学科”和“基于主题”的统整的综合学科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典型的学科实践过程,增强程序和模型意识,形成相应的思维方式、实践能力和责任担当意识。

强化两个方面内容的重点学习。当前我们课堂教学改革,比较关注的是第一次信息转换效率、效益、效果的改革,也取得一些成效,然而却忽视了信息自我转换时的信息深度加工,也就是深度学习、高阶思维没有完成。表现在学生记忆没有实现临时记忆转化为编码贮存的永久记忆;碎片化知识没有实现同化、顺应后的自我系统建构,不能快速提取、解码、重组、重构。因此课堂改革重点或侧重点、用力点应指向破解“如何对信息深度加工”这个主要矛盾,把这一或无或虚课堂环节做实。传统试题中所给条件、要求、欲解答的问题非常明确,而现在试题,仅提供一个供学生阅读文本,学生必须先筛选有用的关键信息,再进行抽象、建模,然后才能做答。也就是说,先要把文本材料读懂,筛选出有用的关键信息并通过建模思维转化成传统考试中条件、结论明晰的试题,再解答。这就要求从原来解决问题学习,走向构建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链条学习。

3、学习方式

聚焦学科本质,把握学科结结构,关注多元认知方式整合。打通学科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学习的通道与关联,让两者形成良性互动与互补;要积极探索项目学习、跨学科主题整合、真实情景的实践活动等课堂模式;提倡索利于思维、素养双生长的“混合学习”模式,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以目标、结果为导向,学生可自学,可以小组讨论,可以互教互学、可以帮扶、可以救助老师,可以观看网络视频、微课等,进而增加课堂的思维流量。这样就有效放大了教师和学生共同作为学习者的特征,进而使师生进入“新学习时代”

4、学习方法

基于个体学程学习,基于标准确定目标的自主学习,基于每一位学生学习路径,要提供给学生工具、模型和脚手架。

课堂要以问题为主轴,借助多元对话互动、反馈、导向性评价实现对知识的整体表征、多角度表征。自学环节,阅读文本时,让学生用思维导图疏理、提炼知识结构;合学、展示环节植入六顶思考帽操作方案,提升思维全面性、深刻性;总结环节可让学生画思维导图、用康奈尔笔记法对本节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总结,利于系统建构、深度记忆。

重视学科阅读,重视问题建模,把理清、找到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这个环节夯实,让学生经历完整解决问题链条的学习。即拉长传统教学链条,重心前置。具体讲:首先让学生独立阅读试题材料,接着再圈画出关键信息;再让学生用自己语言组合复述相关信息,后让学生抽象、建模成相关问题,最后再让学生分析问题提出解题思路、方法。

关注反思性学习、机械练习对迁移质量、层次影响。减少、杜绝低端大量重复练习形成的无意识的、自动的迁移,借助深度反思性学习实现有意识的、深思熟虑的迁移。实现低端、内部关联迁移到高端外部拓展迁移能级跃迁。

5、学习评价

依据编制学科能力素养结构图进行试题命制。要根据学科考查的素养目标,列出考查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双向细目表,编制学科能力素养结构图,并对每一道试题进行能力功能定位;命题时需要注意试题素材选取的真实性,要紧密联系社会、经济、科学发展的实际,力图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解决问题;题目难度和时间要合理配置,减少大量计算和记忆的题目,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思维空间,鼓励开放性和创造性的答案。要从关注碎片化、固定化的学科知识的习得到关注复杂、不确定性的学科问题的解决;从关注对书本知识理解、复制、反应到关注个人对知识的建构、解读、感悟;从关注学什么到关注如何学习和学会学习。要深入挖掘分数之下所隐藏的学生认知结构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要真正实现从知识衡量转向对能力和素养的考查。

让我们吹响课堂革命号角,大踏步迈进课改的新时代!

阅读 314

上一篇:幼儿园安全防拐骗下一篇:幼儿歌唱活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