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剪纸的审美特征

2022-08-20

第一篇:民间剪纸的审美特征

中和的审美特征

一.中和的审美特征首先是强调适度性 1情感的适中

在诗的表现内容上,儒家诗教要求诗当“发乎情,止乎礼义”((毛诗序》,强调诗歌在抒情言志时不能放荡无度,毫无节制,必须温柔敦厚,中正平和,不越过“礼义”等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的限制。司马迁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史记。屈原列传》

2人格精神的和谐

《礼记。经解》:“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教者也。”儒家提出“温柔敦厚”的诗教,作为一种道德规范,要求诗歌遵从这一规范,作为国家治本的一个方面,目的使年轻人具备温良、节制的品行,更应有明确的是非观念,知道在怎样的情形中采取怎样的态度。

3人与自然的和谐

孟子在 《寡人之于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人与自然虽是取和被取的关系,但是要保持食物的不断,用品的不尽,就要学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让资源不断,自然发展。

中和审美特征的适度性在儒家的思想中有着极其重要的表现,虽为表象但并不失其“中和”的内涵中和就是强调其中庸和谐之道。

二.中和作为审美形态的第二个主要特征是多样性的统一

不仅讲述诗文的写作要点“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质胜文胜的文章粗野华丽空虚都是不好的“文质彬彬”又是“文”与“质”两要素间的最佳形态。只有“文质彬彬”,文质并茂,内在美与外在美配合适当,和谐统一,才是君子为文的准则。“

还有有描绘对于父母亲情的中和《诗经》中《小雅。小井》和((J印风。凯风》两首诗都是讲父母对儿子有所不是,但孟子评曰,’((凯风》,亲之过小者也;《小井》,亲之过大者也。根据父母过错的“度”来决定,中和这个度在其中有很大的影响。当然还有中和适度性的礼乐教义的《礼记》,社会伦理《经解》的中和,都强调了中和的作为审美形态的多样性,审美作为一种精神上意识,在一开始就具有着多种多样的形式体现,而中和就是其审美的多样性的统一。

三.中和的最基本最高层次上的特征就是天人合一,是中国审美文化之魂 人与自然的和谐避免与天地自然的矛盾斗争,道家的阴阳五行天人合一之说,儒家的《礼记。中庸》则首次提出“中和”这一专门术语:“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也。”“中”是天下的根本状态,“和”是天下的最终归宿,达到“中和”境界,是一切运动变化的根本目的,这样天地各得其所,万物欣欣向荣。自汉代董仲舒以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成为中国的审美根本和中国的审美文化之魂。

第二篇:悲剧的审美特征

美学中,审美形态的特征具有生成性、贯通性、兼容性和二重性。悲剧的特征,首先通过对人生存在的否定性体验,从而展现对人生存在的价值的肯定。其次、悲剧的审美冲突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的冲突和超越。最后、悲剧的情感体验是一种人生实践存在的深层体验。

1悲剧通过对人生存在的否定性体验,从而展现对人生存在价值的肯定 2悲剧的审美冲突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社会级自身存在的冲突和超越

3悲剧的情感体验是一种人生实践存在的深层体验。

结合《雷雨》,具体分析悲剧的审美特征

悲剧之于喜剧,是截然相反的两种结果,然而喜剧是大家都愿意看到的。

可是作者能够从真实的生活,提高到艺术的升华,再从艺术的升华提高的人性的拷问。这是不易的,它之所以不易,是因为一部好的作品投入了作者大量的情感宣泄以及作者对它的热爱。如果过于悲观就不能够带给人们希望,如果过于乐观就不能够给人以警醒。

作为一个喜爱中国话剧的我,我觉得我心爱“雷雨” 它是盛夏的一种沉闷力量的爆发,所以曹禺的“雷雨”正是这种体现。

第三篇:荒诞的审美特征

一、荒诞艺术,主要是艺术家通过扭曲、变形、夸张、错接、拼凑、坍塌、留残、裂解、分解、重构等手法创造出来的,决定了其独特的审美品格,可以给人迥然不同的审美感受。

二、它鄙夷崇高,摧毁传统,把丑的对立和不和谐进一步推向了极度。它对世界丑陋一面进行揭露和批判,表达一种追求真善美的良好愿望。经过种种努力而依旧成为绝望后的伤感与颓废,通过各种非理性的形式表现出来,就形成了人们现在可以普遍感受到的艺术审美中的荒诞。

三、荒诞的美学特性表现为反传统 反理性,反形式,驳杂混乱,离奇怪异,朦胧晦涩。作为崇高与理性的对立概念,荒诞表现出来的审美趋向为“形式崩溃”或称“反形式”。

四、荒诞是对传统艺术审美的一种戏谑荒诞是艺术创作中的一种变态心理,荒诞试图在非理性的形式中体现潜意识里更高的理性。

特征表现:举例 荒诞作为一种艺术手法,最早进入文学和绘画艺术领域中。由于荒诞艺术形式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深刻的寓意,逐渐受到现代艺术家的重视,在现代设计艺术中,尤其是现代图形设计中得到重要体现 。

1、极端夸张的荒诞造型 如达利作品《时 间的轮廓》(图1)中的钟表软塌塌地挂在树枝上,钟表在形状和质地上的极度异变使我 们惊怪不已,但是这些钟表的表盘、表针、质感却还是我们熟悉的。

2、具象事物的荒诞混合

具象事物的荒诞混合是指画家和设计艺术家用本来熟悉的对象,运用超常的想象力和洞察力重新审视,打破传统思维定势,运用异质同构的手法,将互不相干甚至是矛盾的物体用梦幻般的方式进行剪辑组合。用 貌似偶然的创作方法进行日常事物的荒诞 组合,将事物间由于非常规组合所产生的神秘和预示性的要素挖掘出来,借用传统的象征物,却又解构了传统的象征寓意,创造出神秘、梦幻般的感觉[2]。如贝利的作品《我们是家庭》斯曼的作品《达利与骷髅》凯泽的设计作品《为什么和平还未实现》

3、3.矛盾空间的荒诞表现

《海滩上的幻影》毕加索的《亚威农少

4.经典作品的荒诞借用

《空间维纳斯》 诞艺术之所以是一种杰出艺术,

第四篇: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舞蹈是人类生命中最为重要、最活跃、最充分直接的情绪,是人类历史上最基本古老的艺术,它表现了人肢体运动的艺象美。歌舞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舞蹈同人类其他进步文明一样,都是社会发展的表现。舞蹈不是一种仅仅靠身体来表达情意的形式,而是通过与音乐节奏结合组成的一种文化艺术,我们的一切情绪如喜怒哀乐都可以以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舞蹈艺术来源于生活,并反映生活,是一种既通俗又高雅的艺术。舞蹈表演通过肢体语言的变化、节奏音乐的渲染和情感因素的融入来完成艺术的展现。舞蹈表现人的内在情感、理想、思想等方面,它以内在的心动、情动去驾驭外部的形动。舞蹈和舞蹈审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舞蹈艺术本身得以产生舞蹈审美。审美特征是体现一部舞蹈作品艺术高低的重要标准,要求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紧紧把握住独创性这一点,在选取舞蹈题材和主题上标新立异,同时还需要加入抒情性因素,带给观众生动形象的舞蹈欣赏。

1情感美

情感作为一切艺术的共同审美特征,早已被人们所认知。而舞蹈作为艺术中的重要一种,情感自然是其题中应有之义。事实的确如此,舞蹈美千真万确是舞蹈艺术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许多舞蹈艺术精品充分而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例如,舞蹈《红绸舞》表达了中国人民翻身得解放、当家做主人的欢欣鼓舞之情;舞剧《红楼梦》表达了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真挚、复杂、曲折、悲剧的爱情……不胜枚举。因为情感性的存在,可以让人从欣赏舞蹈的过程中尽情感知舞蹈所蕴含的美感。舞蹈艺术的创造主要是结合人们日常的情感进行的创作。它来源于人类的日常生活,主要是通过人体动作来对其情感进行充分表达。舞蹈艺术情感美的审美特征,要求所有舞蹈创编人员,满怀激情地选择富有情感含量的题材,从而创作出含情量极高的舞蹈作品。由此可见,情感美的审美特征对于舞蹈艺术而言,是何等重要。

2 独创美

独创美赋予舞蹈作品一个独立可行的空间,无论是题材还是主题,都必须展现与众不同的一面,这就要求作者在艺术构思过程中紧紧抓住创新点,不能死搬硬套舞蹈艺术的固有模式。舞蹈作为一门生生不息的艺术,需要依靠创新来迸发新的生命力和创造更广阔的舞台。如果只是一味的向观众展现比比皆是的舞蹈形象,那这部舞蹈作品自然不会得到大多数人的肯定,因为新意是艺术作品得以永存的首要条件,在获得欣赏和肯定的基础上才会获得美的享受。

3 技艺美

舞蹈审美依靠技艺性来完成实质性的改变。舞蹈艺术在身体语言的阐述下显得更加璀璨。现阶段舞蹈题材和主题数量的增多,使得舞蹈需要通过多方面的提高来满足美的要求和观众的需求。技艺性是完成舞蹈蜕变的重要因素之一。舞蹈艺术的技艺性首先要通过舞蹈演员来完成,其中掌握一定的技巧很重要。例如多圈旋转、腾空跳跃等高难度动作都是体现技艺性的关键,舞蹈慢动作也要结合身体柔软度来进行。舞蹈人员是完成超强技艺性的主体,在编导和演员紧密配合下,将技艺性融入到舞蹈作品中,完成美感的一次提升。一般情况下,作品技艺性越高,所带给观众的震撼会越大。

4 韵律美

韵律美也是舞蹈艺术贯穿始终的审美特征。 所谓“韵律”泛指一切艺术的韵味、意韵与规律。舞蹈艺术的韵律美,主要表现在舞蹈动作的规律性上,以动作规律中的节奏特点为依托。因此从本质上讲,舞蹈艺术的韵律美主要就是舞蹈动作的节奏美。舞蹈具有节奏性是音乐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舞蹈节奏在表达情感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只有有了节奏,舞蹈才变得那么的优美,才能很好地表达人类的感情。如果失去音乐节奏,那么舞蹈就会失去表达情感的价值,舞蹈的动作就会没有顺序,就会混乱不堪。所以,音乐节奏是让演员根据音乐韵律来对其动作进行合理的安排,以此来更好满足观众的审美要求。舞蹈节奏不仅是外在动作与心理动作的有机统一,也是舞蹈节奏与音乐节奏的有机统一。因此,舞蹈艺术的整个审美过程,从编创到表演再到欣赏,都以舞蹈的韵律为纽带,共同打造出舞蹈艺术的韵律美。

5 民族美

针对我国的舞蹈艺术,民族美成为笔者最为关注的一部份。舞蹈是在一个民族的文化熏陶与感染之中形成的。舞蹈是一个民族所有人民对其所能接受的一种精神方面的宝贵财产。民族美在人们对其审美特征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舞蹈的民族美将其所在民族的文化、生活、语言等多种内容融入其中。另外,不同民族的人对其舞蹈有着不同的审美方式,这主要是受民族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舞蹈所具有的民族美不是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而是随着时代在不断变化甚至消亡的。现在,越来越关注原生态舞蹈也是民族性的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原生态舞蹈失去依托,在城市化进程的大背景下,一部分民族性舞蹈面临失传的危机。作为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国家,保护我国各民族原生态民间舞蹈至关重要。各民族原生态民间舞蹈是我们加工次生态民间舞蹈、创作优秀民间艺术作品的本源。要不断认识到原生态民间舞蹈在现代化过程中失传的严重性,加强保护原生态民间舞蹈的力度。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强对原生态民间舞蹈的保护工作,以推动舞蹈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年.

[2]汪流.《艺术特征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

第五篇:综合艺术的审美特征

综合艺术是指包含多种艺术元素并通过这些元素的有机结合,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以演员创造角色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情感的艺术。综合艺术有戏剧艺术、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等。

综合性是综合艺术显著的审美特征。综合艺术吸取了文学、美术、音乐、舞蹈等各门艺术的长处,获得了多种手段和方式的艺术表现力,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影视艺术将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再现艺术与表现艺术、造型艺术与表演艺术的特点融合到一起,具有更加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戏剧艺术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规定情境中塑造形象的一种综合艺术,其中融入了音乐、美术、书法、绘画等艺术。《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学科由于其特有的审美教育特性,因此,语文学科与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共通性。

首先,在实际的课堂中,戏剧表演可以和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并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正面的影响。在小学语文的学科教学中加入戏剧元素,有利于变机械、反复操练的静态教学为活跃、主动的动态教学,变平面单纯的文本讲解为自主探究的立体教学,让学生乐于表达、善于表达,变灌输式教学为师生双边的启发式交流活动,让学生乐于感悟,使课堂组织变得有声有色。戏剧艺术的语言美、动作美、场景美,以及更深层次的情感美、精神美等,是表演者和观看者都能感知到的元素。通过对戏剧情节、戏剧冲突、戏剧人物等的鉴赏,小学生能在小学素质教育过程中得到美育的熏陶,启发他们进行关于美的初步思考。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力,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完善学生的健康人格有着重要作用。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运用有效的方式,将戏剧表演和教学实践有机的相结合。一方面,组织学生进行欣赏戏剧作品。刚开始,语文教师们在课堂上可为小学生们传授一些基础的戏剧知识,例如,各种形式和体裁的戏剧的不同特点和风格等,使学生在欣赏前具备一些基本知识,让学生们对戏剧表演有一定的认识。欣赏时,要注意逐渐培养学生的健全戏剧欣赏心理。如此以来,在进行戏剧表演的实践时,学生便能正确运用相关的知识和方法,确保戏剧表演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进行戏剧的表演和创作。第一,教师要积极运用“戏剧教学法”,将其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渗透于语文的学科教学中。

例如,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时,可以根据诗歌的节奏将诗歌表现的所有内容圈画出来:“渭城、雨、轻尘、客舍、柳、劝君、酒、阳关”,再对学生进行分组实验,一人或几人分饰其中一个内容,再将内容有关联的几组合并,此诗中,“劝君、酒、阳关”可以合并为一组,组成特定的场景。指导学生理解意思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一边表演一边理解。背诵时,则可以让学生自己先串联起整个剧目,调动学生所有的感官,左右脑协同,在肢体表演中,变换时空,感受王维的离别之情。这样的理解更深刻,使背诵更容易,识记也更持久。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既可以是观众也可以是演员,戏剧的创作与欣赏在同一时空进行,形成特殊的审美氛围,这能够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

第二,教师在设计戏剧活动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地参与进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能力,并给予其正确的指导和修正。而不是仅仅拘囿于课本内容和常规的表现方式,进行“情境教学”和“角色扮演”。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教学外进行适当的延伸,举办与戏剧表演相关的主题活动或是班会表演等,丰富戏剧表演的形式,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创作、文学改编和自行组织表演,甚至成立戏剧表演的兴趣小组,让戏剧表演这一形式能真正地渗入教学和学生的生活之中,发挥其积极育人的功用。

语言美可以通过朗读来感知。朗读是在视觉感知的基础上,用发声器官将文字转变为有声语言,再由听觉器官接受语言信息传输到大脑神经中枢达到再度理解的阅读方式。有感情地朗读,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声传情,这既是对美的体察,又是对美的再创造活动。叶圣陶称有感情朗读为“美读”。他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是通向作者感情的渠道,它使儿童沿波探源地潜入作者的心胸,了解作者的美学趣味,使儿童的心灵逐步得到陶冶。

戏剧本身就是综合性的艺术门类,具有浓重的艺术气息,将戏剧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力、感知力以及创造力。

其次,在实际的课堂中,影视艺术也可以和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并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正面的影响。影视艺术是现代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产物。 电影是一门典型的综合艺术,它既是视觉艺术,又是听觉艺术,但须注意的是以视觉为主,视听结合。它既是空间艺术,又是时间艺术是在空间内显现的时间艺术,也是在时间内延续的空间艺术。在二维空间的银幕上映现三维空间实体性的视象,在第四维即时间内延续其运动。因此,电影是各门艺术中惟一的直接诉诸视觉、听觉,自由地显示四维空间运动的造型艺术。它才有可能将前于它产生的艺术,即建筑、雕刻、舞蹈、音乐、绘画和诗(文学)综合于其中。乔治·萨杜尔指出:“电影的伟大就在它是很多其他艺术的综合。”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调动各个感官,综合视听感知艺术的能力。

语文美育选取影视途径,有两个基本方面:一是放映某些影视作品以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例如播放庐山瀑布风景录像,进而使学生领略李白诗《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气魄等等。影视艺术具有直观视像性和幻觉逼真性的特点,能更真实、全面地领略自然、社会风貌,更好地融入课堂情境中去。尤其是小学低段的学生,处在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且注意力容易分散,有意注意时间较短。但需注意的是,教师须牢牢把握住语文美育的目的,即教学效果须落实在语言文字上面。由于视觉感官的强有力的性质,如果教师不加以适当的引导,学生常常会沉浸于视觉画面感受中,而忽略了语言文学本身特有的审美魅力与表现手段,这样就会造成教学功能错位的结果,令人遗憾。

二是将课文当作脚本供学生学习,还可以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练习写作镜头脚本或解说词脚本,这是理解掌握语言文学同视听画面之间的转换关系的重要手段,其基本目的仍然在掌握语言文字本身。影视艺术的基本美学特征来自镜头,来自摄影机所营造出的镜头运动状态。影视美育要牢牢把握镜头带来的特殊的审美感受。例如在教学语文课文中细节描写时就可以尝试采用“特写镜头”的形式来深入感知细节描写。

例如:《慈母情深》教学片段

出示:“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师:(引读)当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时,我看到了一个极其瘦弱的人弯曲着脊背,当她直起背时,我才发现,这竟然是我的母亲(出示),在震耳欲聋的噪声中,我看到她转过身来,这竟然是我的母亲(出示),这褐色口罩上方用疲惫的眼神吃惊望着我的竟然是我的母亲(出示)。 师:感受到了吗?这就如同电影镜头里的(特写镜头),一点一点向我们推进,作者惊讶之情也不断加深,惊讶到了极点,仅仅是惊讶、吃惊所能表达的吗?那就是(震惊)。

作者就是用这样的特写镜头的方式将我看到母亲那一刹那间的震惊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的教学,将文本与生活拉近,将影视艺术与教学内容互溶,学生学得有滋有味,对作者这样的写作方式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能启发学生自觉地运用于自己的习作中。

除此之外,语文课文中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可以采用“剧本课堂”的形式。 例如:《孔明智退司马懿》教学设计 五大板块:

一是课前导语:初识“脚本”(以拍摄“微电影”导入);

二是整体通读:把握“剧情”(担当“导演”,撰写分镜头剧本); 三是感受险情:即兴“导”“演”;(安排人物、音乐并即性导演) 四是品味人物:“演”入佳境(找出孔明的台词、动作、神态、服装、道具); 五是台词创编:“道”出真相。

在整个语文课堂的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自主性,利用综合艺术时空再造性与演员表演性、文本的基础性与多维度等特点,让学生更“入戏”,充分融入课堂情境中去。

综合艺术的综合性启发着小学语文教学美育的实施,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运用有效的方式,将综合艺术和教学实践进行有机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提升审美素养。

上一篇:煤矿机电队检修计划下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