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以人为本

2024-05-04

学校管理以人为本(共8篇)

篇1:学校管理以人为本

时下,不少校长为了把学校做强做大做优,大多把希望寄托在建造豪华的“标志性”大楼和购置先进设备上,如2005年第一期的《杂文选刊》上有一篇《没有大爱,何来大学》的文章,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许多学校只热衷建大楼而忽视了对师生的人性化关爱;另外,据《扬子晚报》报道,广州市不少中学都在每个教室的后面安装摄像头,有的还建有校园闭路电视网,认为这样就能随时观察到学生和老师在教室内的一举一动,从而使学校教学秩序井然。但事与愿违,面对摄像头,老师和学生如坐针毡,心理压力很大,试问这样老师能教好学,学生能上好课吗?所以我认为这种管理方式忽视了对教师和学生的人文关怀,实际上是忽视了作为主体的人的存在。老师和学生是充满灵感、有血有肉的人,本人认为应更多地从思想上入手,加强对老师和学生的管理,创设宽松、和谐、团结的人际环境来促进教师更主动、积极地做好工作,促进学生更主动、自觉地去完成学习任务。而学校的内部管理机制的优化,关键在于张扬管理人性,让教师安心、舒心、热心、尽心的完成教育教学工作。所以我认为一个学校要做强做大做优,不在于你的规模有多大,你的设备有多先进,关键还在于要以人为核心,优化学校的管理。

1、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台湾有这么一所学校,学生年龄在15-18之间,学校没有工人,没有保卫,没有大师傅,一切的必要工种都由学生自己去做。学校实行学长制,三年级学生带一年级学生。全校集合只需3分钟。学生见到老师七米外要敬礼。学生没有寒暑假作业,没有一个考不上大学的。这就是台湾享誉30年的以道德教育为本的忠信高级工商学校。在台湾的各大报纸招聘广告上,经常出现“只招忠信毕业生”的字样。忠信高级工商学校就是以人为核心来优化学校管理的。其实,任何学校管理的核心都是人,教师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有各种需要,渴望自身价值的实现――这些正是作为生命体的人的主要特性。学校管理要正视这特性,在注重管理的科学化、有序化的同时,确立生命意识,关注生命,以教师的发展为本,树立人本主义的现代教育管理理念,进行民主管理。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人人能做事,事事能做好;人人兢兢业业做事、事事认认真真做好;人人高兴愉快和谐做事,事事高质高效低耗完成。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靠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的文化管理和人的极强的事业心来实现。要做到爱护人、关心人、尊重人、善用人、培养人、满足人在物质和精神、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需求,培养集体精神和合作意识,建立合谐的人际关系,创造良好优越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充分体现出每个人的人生价值。这样的管理就是最优化的管理。

2、完善各种制度,用合理的制度来制约人,引导人,激励人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做好“五定”工作。即:定岗、定员、定人、定工作量和定工作岗位职责。要进行充分的调查分析,精减机构和精编人员,减少管理层次、杜绝因人设岗;合理设定管理、教学、服务三大类型岗位的相对比例;根据岗位性质和人的思想觉悟、能力高低、性格特点等择优上岗,做到知人善用、扬长避短、人尽其才;工作数量达到满负荷,工作质量要高标准;岗位职责要具体且易操作和检查。其次要认真落实“五制”,即落实校长负责制、教职工聘任制、工作目标责任制、工作质量考核制和结构工资制。另外,还要建立规范的用人制度。有了合理的制度还要有正确执行制度的干部。用什么样的干部就是树什么样的旗帜。学校要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监督、评价等管理制度,实行严格的管理程序。学校的腐败,特别是用人的腐败必然导致学校教育的失败。选用干部要有严格的程序,避免腐败因素搀杂其中。

3、制度管理与情感管理结合,用优越的制度凝聚、吸引教师学校的管理,说白了就是平衡不同层次教师的心态。必备的制度管理不可缺少,更重要的是推行情感管理。要坚持“以感情留人,以事业留人,以待遇留人”的原则。学校的制度管理如果过于僵化、死板、苛刻,必然导致职工怨声在道,必然影响师生的情感,进而影响教学质量。因此,那些一天到晚的签到、签退,中间抽查坐班的行为控制方式和随意减少教师休班时间的做法是不可取的。那些不顾广大职工的意愿,把领导的意志强加与人的做法,更是影响职工积极性的。比如强行集资,还得让教师写出自愿申请。教职工代表大会上要通过某事,问“不同意的举手”等,这些不尊重职工人格的做法是与“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相违背的。作为教育的管理者,要努力为教师营造和谐的内在环境,主动为教师排忧解难。把“五心三情”贯穿于日常管理工作中,即对教师要真心呵护,诚心关怀,耐心扶助,细心体察,全心依靠,做到思想工作灌注情,物质激励富于情,精神鼓励满含情。这样,领导的关怀就如点点甘霖滋润教师心田,“真心换来诚心,热情换来激情”,教职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忘我工作。另外,依法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合理满足教师的精神需要也是实行人性化管理的重要内容。总之,在学校管理中,一定要改变那种“以管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代之以“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工作和学生的学习,关心每一个教师和学生的情感,关心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的存在和价值。只有这种以人的发展为根本,为人的发展服务的学校管理才能真正达到“管是为了不管”的最高境界,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师和学生工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促进学校良好的教风、学风的形成和巩固,达到强、大、优的办校目的。

篇2:学校管理以人为本

学校管理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因此,在学校管理中,应坚持以人为本。长期以来,很多学校的管理受企业管理模式的影响,只重物不重人,这种只重视物的管理的方式,使得学校教育教学都统统围绕着“物”而开展,而不是围绕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学生的需求而展开。比如,多数校长注重学校制度、学校财务、学校事物等的管理,但对教师的个人状况漠不关心,这样,管理与被管理者之间容易形成“两张皮”。虽然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已经倡导了多年,但很多学校领导对人的管理方式仍处于原来的初级阶段。教育的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为对象的管理,对人的管理不等同于单纯的对人的管束,把对人的管理当成对人的管束,这是一种落后的管理思想,与新课程下的管理理念是完全不相适应的。新课程所要求的现代学校管理的核心应包括两部分,一方面是看在某种管理制度下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另一方面是看一个人在这种管理制度下是否活的有尊严和有价值。

有位教育家说得好,在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学校领导者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人际关系的处理,这种人际关系应包括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其他成员。尤其在新课改的实施中,校长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矛盾和压力,处理好各方面的矛盾就是处理好各方

面的人际关系。

首先,要处理好上级主管部门的关系。这次课程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学校是这一改革的实施者,校长要积极配合各行政部门把课程改革的工作落到实处,并根据本校特点,因地制宜地将课程改革具体化。要树立学校职能新观念,把培养教师作为学校的重要职能之一,改革现行学校只培养学生的单一职能的管理体制。必须确立“素质教育首先是对教师素质的教育”的观念,认真分析本校教师素质状况,把培养教师列入行政议事日程和工作计划,使学校培养学生和培养教师两项工作一起抓。

其次,要消除家长对学校的担忧。课程改革应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相关方面的配套改革,比如人才观的变革、社会用人机制的改革等。但这些变改由于人们思维的惯性一时很难改变,而且与课程改革关系最为密切的考试制度的变革,也落后于课程改革,造成家长在择校和衡量一个学校的好坏时,仍以升学率和学生的考试成绩为尺度,家长担忧学校进行的课程改革会造成孩子学习成绩的落后。而对于这样的问题,校长要让家长或家长代表了解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课程不仅重视学生的“双基”,而且重视学生对情感、态度、价值观、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是有利的。

再次,要倾听教师心声。教师处于课程改革的第一线,对新课

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矛盾最了解,最有发言权。校长应更多地从思想上入手,加强对老师和学生的管理,创设宽松、和谐、团结的人际环境来促进教师更主动、积极地做好工作,促进学生更主动、自觉地去完成学习任务。而学校的内部管理机制的优化,关键在于张扬管理人性,让教师安心、舒心、热心、尽心的完成教育教学工作。

篇3:以人为本,优化学校管理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学校管理的主体是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有各种需要,渴望自身价值的实现,这些正是作为生命体的人的主要特性。学校管理要遵循这些特性,尊重人格,把人看着事业成败、学校兴衰的决定性因素。关注生命,树立生命意识,以教师的发展为本,树立人本主义的现代教育管理理念,进行科学管理,民主管理。达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人人能做事,事事能做好;人人兢兢业业做事,事事认认真真做好;人人高兴愉快和谐做事,事事高质高效完成。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靠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的管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充分体现出每个人的价值。

二、完善制度,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首先,做好“五定”工作。即:定岗、定员、定人、定量、定责。要进行充分的调查分析,精简机构和精编人员,减少管理层次、杜绝因人设岗;合理设定管理、教学、服务三大类型岗位的相对比例;根据岗位性质和人的思想觉悟、能力高低、性格特点等择优上岗,做到知人善用、扬长避短、人尽其才;工作数量达到满负荷,工作质量要求高标准;岗位职责具体明确。

其次,认真落实“五制”,即落实校长负责制、教职工聘任制、工作目标责任制、工作质量考核制和结构工资制。同时,建立规范的用人制度。用什么样的管理人员就是树什么样的旗帜。学校要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监督、评价等管理制度,实行严格的管理程序。

最后,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美国学者小詹姆斯认为:“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希望、愿望、动力等都构成了对人的激励。它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实际上,人的各种各样的行为背后,会有一定的动机,而动机的产生是人本身内在的、强烈要求满足的需要。学校管理,就应该重视对教师的激励,通过目标激励、肯定激励、参与激励、榜样激励等多种激励方法,切实重视和真正满足教师的需求。

三、制度管理与情感沟通结合

情感管理体现着学校管理的亲和力,其核心是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消除教师的消极情绪。学校的管理,说白了就是平衡不同层次教师的心态。必备的制度管理不可缺少,更重要的是推行情感管理。学校的制度管理如果过于僵化、死板、苛刻,必然导致职工怨声载道。作为教育的管理者,要努力为教师营造和谐的环境,主动为教师排忧解难。把“五心三情”贯穿于日常管理工作中,即对教师要真心呵护,诚心关怀,耐心扶助,细心体察,全心依靠,做到思想工作倾注情,物质激励富于情,精神鼓励满含情。这样,领导的关怀就如点点甘霖滋润教师心田,才能使教职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在每年的困难教师救助中,我校将温暖送给那些确实有困难的中老年教师;对青年同志的培养上,在充分肯定其工作热情、知识新颖、思维敏捷的同时,指出其工作存在的经验不足、方法欠缺的问题。并经常与同志们谈心,交流感情,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四、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培育奋发向上的学校精神

学校历来是以传承和创造人类科学文化、培育人才为己任的,因此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文化建设。虽然校园文化只是一种软约束,是一种氛围。但是它比刚性的制度更持久,更有效。校园文化,寄托了师生们的理想、希望、要求,对于提升师生的精神素质,文化品位,具有任何制度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是培育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学校精神。

学校精神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和积淀下来的并为教职员工认同和遵循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的整合和结晶,简而言之,就是校风,这是学校精神的核心内容和具体表现形式,是学校文化的内核和灵魂。学校管理必须有意识的从爱国爱民爱家爱校的理想观、开拓进取创造革新的能力观、勤奋刻苦严谨求实的人格观、遵纪守法文明待人的道德观、团结合作友爱互助的人际观、民主平等学术观等方面去引导教师,积淀形成浓郁的校风。

二是美化校园,优化育人环境。

环境是一种“隐性课堂”,校园环境具有潜移默化、传播精神文明的作用,应当把环境当作一种信息源来建设,当作一个教育者来培育。在学校布局时,要考虑到布局合理,建筑设计有时代气息,装潢朴素美观,体现教育特点;在校园绿化美化时,要营造一种和谐、舒适、温馨、幽雅的氛围,突出人文性和自然性。使师生如在家中,如在画中。

五、正确把握好校长与教师的关系

如果说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那么,教师应该是学校的体魄。无论多么伟大的灵魂,如果不能和强健的体魄融为一体,最终将是虚无缥缈不可捉摸的。管理教师,校长要作为教育工作的引领者、知识首席代表,激励、引导教师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卓有成效的工作中去。要把更多的关注给予默默无闻的教师,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肯定、褒扬,做他们专业发展道路上的引领者、扶助者。我校在每次活动中都评选出优胜者,尽管还有些很稚嫩,都给予表彰奖励,使在某个方面较突出的教师都有成就感,都给予充分地肯定。

篇4:学校管理重在“以人为本”

作为一校之长,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千头万绪,错综复杂,但最主要的是对人的管理,尤其是学校,管理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邓小平同志精辟的指出:“所谓的管理好,主要是做好人的工作”。特别要注意人的态度、行为、素质对教育工作质量的直接影响,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营造并建立新型的开放与互助、合作与分享、关爱与支持的人际关系。立足于发展全体教职工的能力,发挥好每个人的特点,这就是以人为本的思想核心。

一、崇尚民主,打造团队合作精神

比尔盖茨说:“团队合作是企业成功的保证,不重视团队合作的企业,是无法取得成功的”。同样,学校管理工作中,更需要打造一支具有凝聚力的团队。作为教育管理者,首先要讲究民主、注重协调。我校大的问题,都采取民主决策,通过校委会讨论决定,完善校务公开制度、民主公开制度,广泛倡导教育民主,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教职工的内在生命激情,力求把有形的约束化为无形的约束,在调动中寓约束。学校从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能动性着手,采取多种形式的激励手段,如目标激励、荣誉激励、信任激励、情感激励等,塑造了全体教职工上下一心、齐心协力的集体意识,充分发挥每个个体的特点,使群体力量加以整合,发挥其更大作用,从而建设一支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高度凝聚力的敬业团队,形成了教育教学的和谐氛围,体现了人文理念。

二、以身作则,信任、尊重并培训教职工

学校领导要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在教职工中起表率作用,树立威信,本着为教职工服务的思想,真正为教职工办好事、办实事。要尊重教职工的主体地位,不因职务、职称、资历,甚至兴趣、爱好和性格差异而轻视慢怠他们,应让他们真切的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人格尊严。领导者在工作中要善待每一位员工,精心维护其尊严,并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让他们在工作中感受到管理者的真诚,感受到关怀、重视、尊重和信任,从而积极主动努力的工作并实现自身的发展。同时,要立足教师的培养,不惜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用在教职工培训上,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等多种渠道,加强教职工的学习和培训。

对年轻教师的培养采取以老带新结对子的方式,把课堂教学经验与理论研究结合起来,开展教学各环节的基本功训练,组织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对骨干教师的培养采取承担研究课题参与教学改革试验的方式,组织系统的教育理论学习,要求撰写教学研究论文、选送参加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进修培训学习,全面提高素质。

三、求同存异,宽容接纳教职工的失误

一所学校,思想工作做得再细,管理制度再好,矛盾和不同意见、不同看法总是存在的。每个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实际工作能力水平,处世风格策略也千差万别,所以校领导就要坚持在大事上讲原则讲求同,小事上讲风格,容人之短,谅人之过,允许存异。面对不同个体,管理者要开放博大的胸怀,以宽容、接纳、善意的态度对待教职工,宽容接纳他们因创新而可能导致的失误,要站在理智、客观的立场,帮助他们分析自己的行为,及时反思调节,使教职工在这样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理解,支持与互助,从而激发其内在主动性积极性,实现其自身发展。

篇5:学校管理以人为本

学校管理要以人为本。这是由学校管理的特殊性决定的。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即教职工在学校管 理者的管理下开展教育和培养学生的活动,所涉及到的三个方面是:学校管理者――教职工――学生,是一个 由“人――人――人”构成的管理系统。所以,学校管理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在学校管理中,我体会最深的是:坚持以人为本,需要在加强对人的管理过程中,正确处理好约束与调动、服从与协调、使用与培养、求同与 求异等“方”与“圆”(前者为方,后者为圆)的关系。

1、约束与调动――应是“从圆到方”

怎样“从圆到方”辨证地处理约束与调动的关系?关键在于“从圆”两个字。“从圆”就是强调“调动” ,凡事从调动着手。争取人心,力求把有形约束化为无形约束,寓约束于调动中。人的管理首先是人心的管理 。任何人在感情上都需要尊重、信任和理解,知识分子在这方面尤为突出。教职工受到尊重、信任和理解时,他们才会“士为知己者死”,才会自觉遵守规章制度,自觉接受约束。所以要从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能动性 着手,采取多种激励手段,如目标激励、荣誉激励、信任激励、情感激励等。多为教职工提供实现志向和发挥才能的机会,多给教职工一些“感情投资”。

2、服从与协调――应是“以圆促方”

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往往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一味要求下级服从,强调教职工听话;另一种是讲究民主,注意协调,以协调促服从。我们认为后一种才是正确的态度和理想的境界,这就是“以圆促方”。

“以圆促方”处理好人际关系,应努力建造一个共同的思想基础,树立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还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以忠诚于教育事业,培养“四有”新人,以及实现学校近、远期奋斗目标,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共同基础。

要注意维持心理平衡。必须真正做到爱护教职工,进行心理互换,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考虑教职工在工作、学习、生活上的问题,随时注意调节各方面的.关系,以取得协调配合。

要处理好人际关系,就不能拉帮结派,搞“小山头”;也不能耍手段,搞权术,做表面文章。这样做,只会产生逆反心理,破坏人际关系的协调。

3、使用与培养――应是“圆中求方”

对人管理的一个重要工作,要研究对人的使用和培养。教师队伍的培养是办好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 核心问题,要用人必立足于育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应是立足培养,在培养中求使用,即“圆中求方”。

要树立学校职能新观念,把培养教师作为学校的重要职能之一,改革现行学校只培养学生的单一职能的管理体制。必须确立“素质教育首先是对教师素质的教育”的观念,认真分析本校教师素质状况,把培养教师列入行政议事日程和工作计划,使学校培养学生和培养教师两项工作一起抓 。

要根据学校具体情况,采取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培养、培训措施,特别要注意把培养年轻教师和骨干教 师作为重点来抓。

4、求同与存异――应是“小圆大方”。

在做人的工作时,经常会碰到求同存异这个问题。所谓“小圆大方”,即在细节问题和局部问题上允许存 异,在原则问题和全局问题上必须求同。

一所学校,思想工作做得再细,管理制度再好,矛盾和不同意见总是存在的,不必大惊小怪。教职工的思想有多种多样,个性也是各不相同的,根本的问题在能否坚持在大事上讲原则讲求同,不怕得罪一些人; 在小事上,容人之短,谅人之过,允许存异。平时要注意了解教职工的工作特点、心理特点和个性特点,讲究管理艺术,处理事情能“小圆大方”,造就一个既有全局上的同,又有局部上的异,既有整体 的统一,又有个性的发展这样一个良好的局面。

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线。在教学管理中,应该主要抓一计划、二对象、三原则、四方法。

1.计划,即教学时间、内容计划。从初三的教学内容出发,什么时间完成什么内容,什么时间单元小结,什么时间复习考试,以及教学的重点、难点,中考的重点、难点,都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对应计划,并要在教学时间的占有上得到体现,以杜绝教学的随意性,提高教学效果。

2.对象,即吃透两头,一是教材,二是学情。吃透教材是当教师的本钱,吃透学情,是当教师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了解学情就无法对症下药。所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是进行针对性教学的出发点,进而对各个年龄队伍的学生的心理、心理、智力、情绪乃至家庭状况、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加以了解掌握,这样教学工作才有针对性。

3.原则,即40分钟原则、完成教学的阶段性原则、整体效益原则。40分钟原则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每一节、精讲精练。阶段性的体现不单单在讲授上,更重要的是在习题上。第一阶段是掌握概念,所给习题必须是巩固性的;第二阶段是初步形成能力,所给习题应是提高性的;第三阶段是综合能力的加强,所给习题要求基础加深、综合性加强、技巧加大,这样才能章法分明、由浅入深。整体效益的原则是要各科教师协力同心,使学生各门功课均衡发展。

篇6:学校管理以人为本

永修县立新中学 熊高安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次通过对“十八大” 的学习,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要改变乡镇学校的教育状况,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优化学校管理是关键所在。

当前,我县不少乡镇学校在教育管理上还停留在过去传统的应试教育中,一味追求升学率,只注重少数尖子生的培养,对部分成绩差的学生要么是采取不闻不问的方式,要么是采取强硬的做法:一管代导,只要学生犯了错误,动不动就是训斥、惩罚或者是让家长带回管理,对老师的考评也只看重学生期末的成绩。长此下来,那些所谓的差生因长期得不到阳光的普照和人情的温暖,更加恶性循环;老师在这样的环境中教书,也只能违背自己的心愿,背着沉重的包袱朝着指挥棒的方向前行。所以我认为这种教育管理方式忽视了对教师和学生的人文关怀,实际上是忽视了作为主体的人的存在。

作为学校,应更多地从育人的思想上加强对老师和学生的管理,创设宽松、和谐、团结的人际环境来促进教师更主动、积极地做好工作;促进学生更主动、自觉地去完成学习任务。一所学校要想做大做强做优,关键在于要以人为核心,优化学校的管理。

一、在教育管理中什么是以人为本

1、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明确奋斗目标,解决为何而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这就是以人为本。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倒觉得应该加一条:授人(调动)以“欲”。当学生明确为何而学,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样,你就不必担心有什么学不好的了。学校教育,就是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一切可能的因素去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2、保障学生健康成长,使其可持续的发展,达到能把握学习的规律、特点,运用有效的方法去面对学习,这就是以人为本。

作为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传授知识,又要指导方法,把如何预习、如何复习、如何去学等问题融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3、改进师生评价体系,优化教学过程,让师生共同成长,这就是以人为本。

在学校里,既要有老师评价学生的学,又要有学生评价教师的教,这样教学相长,就会出现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当教师们自觉的用积极的评价去激励、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学生们自觉的参与教学,主动的思考,这样,师生共同成长的氛围就已形成。

4、教育的对象是学生,而学生的成长发育是全方位的,只有心智和体能都得到发展,这样的教育才是以人为本。

5、学校尽其所能的营造一流的育人氛围,为学生成长提供“绿色空间”,就是以人为本。

让墙壁说话,让专刊导航,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适应学生年龄特 点和时代特征的活动,来承载育人目标,充分挖掘教育资源,让教育做到与时俱进。

二、在教育过程中应怎样做到以人为本

1、要确立生命意识,关注生命,以人的发展为本。要做到爱护人、关心人、尊重人、善用人、培养人、满足人在物质、精神和心理等方面的需求,培养集体精神和合作意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良好优越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充分体现出每个人的人生价值。

2、制度管理与情感管理结合,用优越的制度凝聚吸引老师,用真挚的情感打动老师。努力为教师营造和谐的内在环境,主动为教师排忧解难。改变那种“以管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代之以“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工作和学生的学习,关心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的情感,关心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的存在价值。

3、尊重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那些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那些学业成绩不佳的学生、那些被孤立和被拒绝的学生、那些有过错的学生、那些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那些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尊重学生还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冷落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4、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包括他的兴趣、爱好、特长等;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发展人、成就人是“以人为本”的至高境界。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平等、和谐、自主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三、在教学实践中要走出“以人为本”的管理误区

1、在学校管理中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尊重、理解、关怀、支持每一位师生,注重师生的情感需求,激发师生的发展动力,给予学生成长成才的条件和教师发展、创新、成才的空间。但是“尊重”不是放任自流,“理解”不是全盘认可,“关怀”不是拉关系走后门,“支持”更不是无原则同意,这些“尊重、理解、关怀、支持”都应是以公平公正为原则,以促进发展为目标,就是要平等待人,公正处事,而不是在人情之下的一人一个标准、一事一个准则。

2、在学校管理中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应当坚持个人的需求必须符合或有利于推动学校整体利益和价值观的发展。因此,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需要营造一个宽松、尊重的工作氛围,但更需要树立扬善抑恶的舆论导向,摆正个人与集体、责任与权利、付出与获得的关系,建立积极向上的观念认同,不断提高群体的道德情操,形成主流价值观,对人性“善”的一面倡导人文管理,进行褒扬、激励、推动和发展;而对于“恶”的一面,要谨防“以人为本”可能成为他的遮荫树、挡箭牌。有了群体的高尚,才能使那些狭隘的偏见、刻意的歧解没有生长的空间,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才有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达到个人的需求与学校整体的发展需要、精神价值的辩证统一及和谐发展。

3、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加强制度建设,才能使“以人为本”的管理具有足够的动力支撑和真实的主体依托,否则,其运作只能是虚幻。实践证明,制度管理在克服人性弱点和惰性、维持工作准则、提高工作效率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学校管理者在提倡“以人为本”的同时,不能弱化制度管理,加强和完善制度管理与倡导“以人为本”管理应被视为改善学校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学校发展的两个方面,不宜过于强调孰重孰轻,我们需要做的是增强制度的人文色彩,使制度管理充满人本的温情,只有将制度管理与“以人为本”管理有机结合,使其相辅相成,才能达成理想的管理目标和教育目标。

4、“以人为本”的教育,不是说事事顺从学生,关键是:一方面,在合乎情、理、法的时候,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学生正当的追求,顺乎学生的合理要求;另一方面,“以人为本”应该在规则、纪律、制度之下,尊重学生的权益、个性与自由。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以人为本”强调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帮助、尊重和关爱,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而不是任性,要对学生宽容而不是纵容,对于不合乎情、理、法的需求,教师要坚决抵制,通过说理、沟通、感化、激励等方法结合起来进行教育,也就是说表扬与批评,激励与惩罚一样都不能少,这才是科学的教育规律,才是完整健全的教育。

篇7:学校管理以人为本

一、法治管理的提出及在学校管理中的意义

“法治”在中国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韩非子“法治天下”的思想。韩非子主张中央集权,重视制度的作用,而不重视人的因素;重视法理而不重视人情,只相信制度与法。在西方,古典管理理论以泰罗的“胡萝卜+大棒”的管理思想为代表。泰罗创造了管理中的“动作研究”,以定额、定规、定标来规范和约束工人,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目标。

在早期的美国的管理思想中,丹尼尔.麦卡勒姆认为严明的规章制度和权力以及职责严明的组织机构是良好的管理的基础。他强调对正式的直线权力的服从必须是绝对的。到了现代,随着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法治管理思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并且在社会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应用。

我们党和政府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重要方针之一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治国,必然要求健全教育法制,实行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法治管理是学校根据法律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以及学校的各种规定要求,规范人在学校工作、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言论与行为。它明确规定教职工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其核心是让人按照规定和要求工作。制订学校规章制度,实施法治管理,是依法治国在教育系统的具体实践,也是学校行政主体的内在需求。对促进学校的自主发展的,同时避免自身工作的随意性,克服教育管理上的倾向性、片面性,使学校走上规范管理的轨道,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以人为本”管理的提出及在学校管理中的意义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生产增长率为美国的400%的速度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令世界称奇。据专家研究,对于自然资源贫乏的日本来说,其生产率的根本源泉在于人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而能够如此充分发掘人力资源的潜力应归功于日本企业独特的“以人为本,重视人性”的管理思想。这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成为现代管理思想的核心。

以人为本的管理强调以柔为核心,用柔的方法,通过激励人、关心人,尊重人的价值和能力,以感情联络来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乃至达到“未见其人,先有其心;未至其地,先有其民”的效果。学校管理要以人为本,是由学校管理的特殊性决定的。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所涉及到的三个方面是:学校管理者----教职工----学生,是一个由“人----人----人”构成的管理系统。在学校管理中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就是以被管理者为主体,更多地关注人(学生、教职工)的独立性、人的个性的发展、人的存在与价值、人的情感与沟通。

在学校管理中,要充分肯定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并为他们提供各种展示的机会,尽量使其发挥所长,积极鼓励其通过学习和研究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尊重教师的见地和建议,营造民主氛围,使学校的奋斗目标得到全体教师的认同,从全体教师的高度凝聚力中产生不竭的发展动力;高度重视教师的创新,积极引导、支持和协助教师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建立教育教学成果专项奖励制度,奖励并大力推广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成果等等。多为教职工提供实现志向和发挥才能的机会,多给教职工一些“感情投资”。

三、以人为本和法治管理的关系实质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在哲学上对关系的解释是比较复杂的。我们就一般意义上说,关系就是事物之间的联系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讨论两者的关系时,通常就是分析他们的差异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学校管理中的“以人为本”和“法治管理”,二者的概念内涵各不相同,在学校管理中的侧重点和作用也不相同。建立学校规章制度,实施依法管理,有利于理顺各种管理关系,使学校走上规范管理的轨道;有利于规范教学行为,从而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提供坚实的保障。但人毕竟不是“物”,具有丰富的情感和巨大的主观能动性,它不可能像机器和商品一样,无条件地接受指令和规定。规章制度只有经过被管理者头脑的加工、消化并得到认可以后,才能自觉地付诸行动。否则,管理者的指令就有落空的危险。即使被强迫执行,也会带来种种后遗症,特别是容易滋生逆反心理,给学校管理带来消极影响。“以人为本”的管理有利于激励、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校的创新发展。但是,缺乏一定的制度的约束,不利于建立规范的秩序,会对学校的正常运行产生不利的影响。

尽管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对于学校管理这个主体来说,以人为本和法治管理的落脚点都在学校的发展上,它们的目的和服务的对象是一致的。两种管理模式相互补充,相互完善,有机结合,才能使得学校的管理更趋于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

四、在管理实践中追求两者的有机统一

不同的管理模式反映了不同的管理思想,但每一种模式或思想都有其长处和不足。正确认识以人为本的管理和法治管理的概念内涵,以及它们在学校管理中的重要意义,在实践中灵活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促进它们的有机结合,为学校高质量的发展发挥作用。

1、约束与激励的协同进行

法治管理注重维护规章的权威性,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决不能因个人亲疏和感情因素而影响“司法过程”;讲究用既定的规章来约束和控制管理对象。但一味的控制使人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人的潜能的激发。因此我们在约束的同时可以从调动着手,争取人心,力求把有形约束化为无形约束,寓约束于调动中。教职工受到尊重、信任和理解时,他们才会“士为知己者死”,才会自觉遵守规章制度,自觉接受约束。调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校领导的以身作则。

学校领导要自觉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在教职工中起表率作用。要健全对学校领导的`监督、约束机制。比如,学校制订了党政干部廉洁制度、民主评议干部制度、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干部年度考核制度等。学校领导必须置身于共同的约束之中。只对下,不对上、不对己的约束,是达不到调动效果的。

要完善规章制度,既要有约束性的,也要有调动性的。约束性的如:“教师教学常规要求”、“学校各类人员岗位职责”等;调动性的如“学校评优制度”、“教学成果奖励条例”等。制定规章制度,一般注重约束性,而忽略调动性。管理者要注意这个问题,建立健全调动性的规章制度,使之与约束规章制度相互配套。调动的另一层意思是要防止“力”的抵消,注意及时排除离心力。要设法变约束抵制为调动竞争,促进竞争机制的形成。

2、服从与协调的相互结合

管理者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往往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一味要求下级服从,强调教职工听话;另一种是讲究民主,注意协调,以协调达到服从的目的。应该说后一种才是管理中正确的态度和理想的境界。要做到服从与协商的相互结合,应努力建造一个共同的思想基础,树立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学校管理者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以忠诚于教育事业,培养“四有”新人,以及实现学校近、远期奋斗目标,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共同基础。某一学校在争创模范学校的过程中,提出了这样一句口号:人心在创建中凝聚,事业在创建中升华。这正体现了目标凝聚人心,实现共同目标下的积极的服从。

有效协调的前提是信任。在罗德里克.M.克雷默和汤姆.R.泰勒编的《组织中的信任》一书中指出:“显然,无论是在决定组织整体信任水平还是具体预期方面,管理者总是扮演主角。大部分垂直方向上的交换都是由他们发起,因此不管行动中表现出来的信任或是不信任程度如何,都能够得到相应的回复。”因此,在协调中,管理者必须真正做到爱护教职工,进行心理互换,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考虑教职工在工作、学习、生活上的问题,随时注意调节各方面的关系,以取得信任和协调配合。在我所任教的学校有一位青年教师,她工作能力较强,也曾是学校后备干部的培养对象,但后来因家庭及个人问题,工作越来越消极,以至出现屡次违反劳动纪律,而且对学校正常的工作安排不服从,受到过学校的处罚。校领导多次与之谈心,但都因本人的逆反心理而收效甚微。后来该青年教师结婚后,学校领导班子利用假期全体前往其家中慰问,使之感到学校对她的关心和爱护。之后,这位青年教师工作态度有了明显的改善。

3、使用与培养的同频共振

法治管理强调对人的使用,以人为本的管理更注重对人的培养。学校管理的一个关键工作,就是研究对人的使用和培养。教师队伍的培养是办好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问题,要用人必立足于育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应是立足培养,在培养中求使用。

著名的社会科学家、现代组织理论的代表人物西蒙,在他的“管理人模型”的理论中认为,人的理性是有限度的。人的理性限度是可以通过组织的学习、记忆和习惯等行为加以克服。当代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指出,未来成功的组织,将是“学习型组织”,即能够设法使本组织中各级人员全心投入学习的组织。处于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对于承担传播人类先进文化和培养社会发展所需人才任务的教师而言,学习显得更为重要。坚持使用中培养和边培养边使用相结合的办法,对教师在政治、教学业务、科学研究等方面进行培训。培训要目标明确,根据学校具体情况,采取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培养、培训措施,特别要注意把培养年轻教师和骨干教师作为重点来抓。有学校根据青年教师队伍现状,提出“一年上路,两年合格,五年学科带头人”的成才要求,既有目标,又坚持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培养,相信只要措施得力,一定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4、奖励与惩罚的共同作用。

学校的规章制度是考核的基础,考核是奖惩的依据,考核和奖惩又是法治管理的保证。无赏无罚固然不行,有赏无罚或有罚无赏在管理上都是不封闭的,赏罚分明是法治管理中巨大的管理动力。但实施奖惩时必须慎重,要论功行赏,论过处罚,功不可顶过,过不可掩功。既要防止躺在功劳薄上沉沦,又要防止自暴自弃。特别是对于受过处罚的教师,切不可一棍子打死,要适时地发现其闪光点,抓住时机,再晓之以情,予以肯定,使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古语说得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教师身上都有其长处,也都有其短处。在管理过程中,有时宽容比奖励更有效。有位校长早晨值勤时,发现一位平时工作认真,从来不迟到早退的教师竟然迟到了10分钟。但这位校长并未指责,而是微微一笑,自然地说了声“你来啦”,就走开了。这位教师事后也未受到处罚,但之后,再没有迟到过,工作也更加努力了。当然宽容不是放纵,正是因为学校管理制度的存在以及无形的约束作用,管理者的宽容才显得有效和有力。离开了规章制度约束的基础,“宽容”便是纵容了。

[参考文献]:

1、张新平著《教育组织范式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0

2、韩岫岚编《MBA管理学方法与艺术》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

3、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上海三联书店出版.10

4、罗德里克.M.克雷默和汤姆.R.泰勒编《组织中的信任》中国城市出版社.1

篇8:以人为本构建学校管理机制

一、制定管理制度应当突出人性化

以制度管人, 以制度管事, 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表彰遵章守纪行为, 违反制度必究, 是现代管理的重要体现。要实施好学校管理, 必须做到制度先行,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确保学校的各项工作有制度可依。就目前来说, 除个别新建学校外, 每个学校都有一整套体系完善、内容齐备的管理制度, 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却又会出现不同的问题, 有很多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以至于不得不遇到具体问题仍然需要具体分析, 然后再拿出有针对性的办法。这样一来, 在处理问题过程中, 就有可能出现尺度不统一的现象, 影响到制度的权威。例如, 对教师的绩效管理, 如果不能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不能体现每门课程和课程量的不同, 不能体现不同岗位系数的合理性, 就很难得到教师们的认同, 从而会产生负面作用, 甚至会引发教师之间的矛盾。因此, 在制度设计方面, 应当充分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 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要实现这一目标, 就必须在制度体系建设过程中广泛调研, 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和建议, 把制度的制定过程作为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的过程, 只有前期讨论充分、论证科学、考虑细致, 后期的执行才能够顺利, 否则的话, 一个不成熟的制度注定只能成为一纸空文。对学生的管理制度同样如此, 在制定过程中, 需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 紧密结合学生实际, 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核心目的, 这样才能让学生自觉遵守。

二、管理制度重在落实

再好的制度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 自然也没有什么用处, 只会沦为装点门面、应付检查的“花拳绣腿”。首先, 要坚持做到有章必循, 违章必究。在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的基础上, 加大对制度体系的宣传贯彻, 达到人人皆知, 教育和引导大家树立按制度办事的意识, 用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 自觉维护制度权威。作为学校管理者, 所作出的每一个决策, 都要依照制度要求的程序来进行, 决不能临时动议、草率决策;在制度缺失的情况下, 首先要建立制度, 明确规则, 这样才能确保决策的有序和科学。对违反规章制度的个人和行为, 要严肃查处, 而不能朝令夕改、因人而异。其次, 要公平公正公开, 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不仅制度的制订过程要公开, 制度的宣传贯彻要公开, 制度的实施过程更应该公开, 让制度在阳光下运行, 按照对事不对人的要求, 对违反制度的行为进行处理。即使有些制度在制定的时候先天有些缺陷, 如果不是原则性的问题, 都应当尽量维护制度的严肃性, 而不能为了一己之私利而肆意放宽制度或者条款要求, 导致不公平现象的发生。对于制度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可以在执行之后采取补救措施, 比如修订和完善、对处理对象施以其他方面的救济等。第三, 要加大对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力度。定期对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 特别对于依照制度进行处理过的人和事, 有必要进行梳理和总结, 做到处理到位、分析到位, 及时纠正存在的不足, 并加以完善。制度的执行要靠大家的共同努力, 尤其是各级管理人员要起到示范作用, 以身作则, 凡是要求教职工遵守的规章制度, 学校的管理人员均不能享有特权而践踏和破坏制度, 要用自己的实际行为举止为广大教职员工做出良好的榜样。特别是中层管理人员, 既是制度的制建者, 又是制度的执行者, 同时也是制度的执行对象, 要更加体现公正无私的精神, 不能将个人生活的不愉快和私人矛盾带到工作中, 不对任何教师产生偏见, 切实尊重每一位教师, 以诚待人、以理服人, 对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实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管理学生应当以人为本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要求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一切。因此, 在学生管理方面, 也必须遵循和坚守这一理念。首先, 涉及到学生的管理制度, 要保护绝大多数学生利益, 充分体现优质服务的原则, 把服务学生、方便学生放在第一位。有的学者认为, 新课程所要求的现代学校管理核心应当包括两点:一是关注人的需要与发展, 强调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发挥;二是追求管理过程的激励价值, 关注人的尊严和价值。因此, 要从保护学生成长的角度, 建立起适应学生成长需求的管理制度体系。以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机制建设为例, 既要包括学生的考试成绩, 也要包括道德品质、学习能力、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能力等全方位要素, 而不能单纯以分数论英雄。其次, 要鼓励学生自我管理, 为他们提供宽松的制度环境。在制度设计上, 要构建以班级为单位、以学生自我管理为核心的学生管理机制, 建立和健全校学生会、年级学生会、班委会各项工作制度和组织体系, 赋予他们各自的职责, 特别是建立学生管理过程中问题处理机制, 必要的时候引进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教育和引导学生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在学生自我管理过程中, 既要放手、放心, 又要关注、关爱, 不仅要从制度层面保证学生干部自主行使职责, 又要及时关注他们管理过程的细节, 给予指导和帮助, 防止放任自流、误入歧途。再次, 对学生实施管理要以爱护为主。青少年时期正是思想活跃的阶段, 他们缺少必要的人生经验, 看问题、做事情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过失, 在实施管理过程中, 要爱字当头, 从有利于学生长期发展的角度, 能够口头批评的就不要书面批评, 能够通过教育解决的就不要上升到纪律处理的层面。当然, 爱学生绝不是只爱某些人, 是要爱全体学生, 如果有个别学生因为违反纪律影响到其他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就必须以大多数学生的利益为重, 该严肃处理的还要严肃处理。

四、学校管理需要规范和精细

管理是一门科学, 需要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 容不得半点儿戏。首先, 要始终保持严谨求实的作风。认真对待制度的形成、落实、评估, 实事求是, 客观严谨。哪怕是一件细微的事情, 都要用制度的要求去衡量, 防微杜渐。其次, 要规范制度的操作, 严格程序, 严格标准, 不能随心所欲。有时候, 我们会认为有些事情无关紧要, 就不注重管理过程的规范化, 如果形成习惯, 就很容易导致大的失误。对于有明文规定的, 要按照制度要求实施;对于没有明文规定的, 要经过大家讨论, 明确程序和要求, 避免个别人说了算。再次, 要追求精致管理。对教师实施精致管理, 可以通过制定工作手册, 开展教师岗位培训, 实行量化考核、奖惩兑现的方式来进行, 其中培训是基础, 明确工作标准是关键, 考核兑现是保证, 三者缺一不可;对学生实施精致管理, 可以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 取得同学们对各项管理制度的理解和支持, 教师加强对班委会、学生会工作的指导, 提高学生自主管理规范化管理程度, 特别对学生自主开展的各项活动, 在制订方案过程中教师就要及时给予指导, 在实施自主管理的过程中, 更要更多地关注, 尽量防止和减少因管理过程中的失误和疏忽。应该说, 一所学校管理的规范化和精细化程度, 标志着管理水平的高低, 作为学校管理者, 应当在这方面多付出一些努力。

五、学校管理需要有相应的文化氛围

要实施学校管理, 必须有相应的校园文化氛围, 使全校师生从心理上认同、从行为上遵从, 从而提高学校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如果没有相应的氛围和思想基础, 那么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即使实施起来, 也很难达到人性化、柔性化的效果, 更难以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有人把学校教育比喻成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这也从一个侧面向我们提出了学校管理工作的要求, 那就是让学校管理活动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 把学校对教师和学生的具体要求转化成为师生们的自觉行动, 达到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要实现这一目标, 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具体来说,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学校制度的宣传贯彻。制度建设本身就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运用生动的形式, 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讨论, 引导学生养成守章守纪意识, 培养积极向上、热爱学习的道德情操;二是多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比如文艺活动、演讲比赛、征文活动、参观学习等, 把学生组织起来、团结起来, 通过有益的活动, 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 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从思想上奠定坚实基础;三是要营造宽松和谐的文化氛围, 从校园硬件建设、花草点缀、学习场所和生活场所的布置等等, 都应当精心设计、细致入微, 使学生在举手投足之间能够感受到校园文化的魅力, 自然而然地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校园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 与学校管理活动相辅相成、互为渗透又互相促进, 作为学校管理者, 如果能够妥善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软实力的作用, 在学校管理方面就能够达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上一篇:15个可以纵横职场的技能下一篇:比特币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