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美术教学

2022-07-12

第一篇:浅谈高中美术教学

浅谈高中美术教学

近代,中国美的教育提倡者蔡元培先生提出:“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 我们目前在高中段实行的《美术鉴赏》教学就是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不单纯是高考的部分内容。美术鉴赏的教学内容很多,但“美学观念是以具体者济之”,想来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心得。结合近几年的工笔国画教学实践,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提高自身修养重于提高绘画技巧

中国画是一门全方面的高品位的艺术,仅有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傅雷在《家书》中这样对儿子说:“凡是一天到晚闹技巧的,是艺术工匠而不是艺术家。一个人跳不出这一关,一辈子也休想梦见艺术!艺术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只注意手段的人,必然会忘了他的目的。”因此,在学习初期,就要求学生平日加强修养,博览群书,浸淫中国的其他艺术,如古典文学、音乐等。傅雷曾经给儿子讲过这么一个故事,着名指挥家弗里茨·布希又一次问约翰·普理查德,“你上次看文艺复兴时代的绘画有多久了?”普理查德很惊异地反问:“为什么问我?”布希答道:“因为看了伟大作品,可以使你指挥时得到进步------而不致眼光短浅。”东方艺术向来有文学、美术、音乐、戏剧相通之说,一切艺术,到了最高层次,都是相通的。教育学生不仅仅为了提高技巧而画,而是为了提高整个的全面的涵养。应该看到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仅仅是一个入门的过程,是学会学习方法的过程。孟德斯鸠告诫我们:“树人如树木,若非善加栽培,必难欣欣向荣。”我觉得这句名言实在是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去深思。如何使学生在走出校门离开老师后仍然能够不断进步,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因此教师就要教育他们在学生时代注意提高自身修养。古人常说:取法乎上,得乎其下;取法乎中,得乎其下。教师对学生一定要严格要求,有一个较高起点,不仅是学识,尤其是品德。中国画艺术向有“人品”、“书品”、“画品”之说,人品高画品才会高。寓德育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是每一位教师必须熟谙的教学原则。

二、学习传统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韩美林在《装饰助我》中强调:艺术家的生活,基本上都是“三部曲”,打基础,搞创作,建风格。首要的就是基本功。他告诫学生们,千万不能丢弃基本功。初学者对国画的基础课程----线描,往往容易心急手快,不知“慢即是快”的道理,殊不知根基不打好,如高楼筑于沙砾之上,后果不堪设想。中国画艺术实质上是线的艺术,把握住了线,就把握住了传统的灵魂。但就学生目前的认识水平来看往往把“线”这种富于独特表现力与形式美的表现手段退化为单纯的技术性操作,使“线”只具备画“形”的意义,“线”的审美价值与形式意味丧失殆尽。所以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线条观很重要。西风东渐以来,传统国画受到的冲击很大,一不小心把好东西也冲掉了一些,现在想捡回来还真不容易。目前绘画界的一些“现代派”,线的功力很差,或是不讲究用线,而用颜色覆盖住,或是采用各种特殊技法,掩盖其缺陷,自以为有特色有风格,实则是跌倒了没爬起来,索性打个滚儿的把戏。工笔画是中国绘画的原生态,这种以线勾勒、用色渲染的基本形式乃是中国一切绘画的基本描绘方法。从两千年前的帛画到六朝时期的绘画,可以看到“勾线、渲染”这一形式由定型到发展成熟的轨迹。这一形式到唐五代更发展到了一个高峰。直到今日,我们仍能穿越时空,时时感受到那个时代绘画的辉煌。

三、天人合一是画者永恒的追求

“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谈了两千多年。季羡林先生对此有自己的看法:我不把“天”理解为“天命”,也不把“人”理解为“人生”;我认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我们人类,天人关系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画者而言,写生就是沿着“天人合一”的道路在走。中国画一贯坚持“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的教学原则,要求学生坚持写生,生活才是艺术的第一源泉。好多同学经常抱怨自己创造能力差,正是忽略了写生。庄子云:“栩栩然之蝶,蝶之为蚁,继而化蛹,终而成蛾飞去。”凡学习三时期。宾虹翁对此强调说:“学画者师今人不若师古人,师古人不若师造化;师今人者,食叶之时代,师古人者,化蛹之时代,师造化者,由三眠三起成蛾飞去之时代也。”师今人师古人都是重要的,但更要师造化,即向大自然直接写生。现在的学生们往往借助相机等现代技术来搜集素材,虽然有其必要性,带来一定方便,但也造成学生依赖心理强,写生能力差的弊病。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多临摹优秀古人作品,更要加强写生练习,并作定期讲评展览,激发学生兴趣和上进心。经过长期训练,使学生养成写生的好习惯,做到手不离笔。另外,在加强学生基本功训练和写生训练的同时,教师不应该以教条主义的方法去框定学生,应懂得维护学生个性,懂得因材施教,启发学生找“食”,正像万物各有特点,学生也有各自不同的个性与素质。教出千篇一律的学生来,这样的教育无疑是失败的,艺术教育尤其如此。

第二篇:浅谈高中美术鉴赏

浅谈高中美术鉴赏课的人文精神

庄珊霞 发布时间: 2009-6-30 7:37:06

[摘要]高中美术鉴赏课程记录着不同时代的文明,凝聚着浓厚的人文精神。本文立足高中美术课程的人文性,通过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体会和具体案例剖析,从把握教材精髓,感受人文魅力;创设情感体验,领悟人文内涵;注重教学设计,体现人文关怀三方面,浅谈高中美术鉴赏课的人文精神。

[关键词] 高中美术鉴赏教材精髓情感体验 教学设计 人文精神

高中美术鉴赏课程记录着不同时代的文明,凝聚着浓厚的人文精神。提到人文, 我们就会想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闪烁着人文精神的美术作品,也会想到我国“扬州八怪”的文人画,以及文人画所包含的深厚的人文内涵。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的基本精神。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高中美术鉴赏课的人文精神。

一、把握教材精髓,感受人文魅力。

高中美术鉴赏教材,处处可感受人文精神的存在。不论是结构体例、内容的编排形式,还是课题章节的名称、文字的阐述等包涵着浓郁的人文气息。例如:人类早期的美术遗物,如中国古代石器、陶器;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里所画

的野牛、野猪、鹿、马;法国洛赛尔出土的《手持牛角的妇女》;古希腊的一些人体雕塑如《米洛斯的维纳斯》等反映了人类祖先生产、生活、崇尚生育等人类自我关怀、对理想美的追求等方面的美好的人文精神。体现着人类的智慧、意志和愿望,透视出古代人类在劳动中对命运的维护和对理想的追求。进入阶级社会后,美术所饱含的人文性就更丰富了。如奴隶社会埃及的金字塔,它那流畅、简洁、宏伟的外形,精密的设计,体现了奴隶社会的神人文化,奴隶主以自己为中心,追求不死的单极思想;此时中国的青铜器,如“司母戊鼎”、青铜羊尊等,也透视出神秘、恐怖、威严的气氛,反映出奴隶主至高无上的权力,透视出奴隶主的个人价值观;欧洲中世纪的绘画,打上了深深的宗教色彩,含有冷峻、沉闷的气氛,这是由于基督教的盛行和发展,教皇以“神”来统治人的宗教思想的体现。虽然,在现在看来,这一类是“人文精神缺失”的作品,但它已经融进了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经过时间的洗礼,已转化成了人类珍贵的精神产品,因而具有丰富的人文性。我国唐代的人物画,大都体态丰腴、神态端庄,这反映了当时社会人民的富足和安定,又反映画家对审美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肯定;欧洲十

五、十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变革,这深深地震撼了艺术家的心灵,他们挣脱了“神”一千多年的禁锢,实现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艺术思想,

产生了大批闪烁着人文主义思想光辉的美术杰作;进入二十世纪后,各种艺术思潮不断交替更迭,各种美术流派层出不穷,甚至呈现出了种种光怪陆离的现象,这反映了社会飞速发展,世界风云变幻,艺术家出现多元化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凡此种种,我们可以看出:高中美术鉴赏教材内容闪烁着人类人文精神的灿烂光辉。我作为一线美术老师必须把握教材精髓,感受人文魅力,才能更好地上好每一节课。

二、创设情感体验,领悟人文内涵。

艺术不同于理性的X+Y=Z的数据推理,而是一种情感体验。我在引导学生鉴赏美术作品的时候,不是单一地从作品的构图、技法等方面去理解,而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内涵,着重从情感层面去引导学生鉴赏活动,让学生通过情感体验,自主得出对艺术作品的不同理解。如:鉴赏《中国山水画》的教学,不是像以往一样挑选出几幅名家名作然后逐一讲解它们的绘画技法、独特涵义等,而是通过音乐(如:高山流水)、诗词(如:望庐山瀑布)这些学生熟悉的知识来感悟中国山水画独有的意境,在有了一定初步了解后,我提出让学生分小组来尝试体现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话音未落很多同学就开始准备拿纸笔作画了,但我却提出了令很多同学倍感惊讶的要求,就是必须用美术以外的方式来体现,明明是美术课却不用美术的表现形式来体现,学生一时有些不知所措。于是我提醒他们就像我们之前欣赏的音乐、诗词

等就属于非美术的范畴啊,不同的领域里有一些东西却是相通的。同学们似有所悟,七嘴八舌地讨论后,第一小组派了一位会吹奏笛子的同学为大家吹奏了一曲悠扬的笛子曲目,演者听者皆十分陶醉。另一个小组则选派同学为大家声情并貌地吟诵诗辞歌赋。第三小组居然派出了体育课代表为同学用打了一套刚柔并济的太极拳,不禁博来阵阵喝彩。第四小组派了两位同学拿出棋盘在讲台上对立下起象棋来,刚开始其他同学还有些困惑,但很快就有同学顿悟出此乃国画中“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来,雷鸣般的掌声也豁然响起。这样的体验让学生更好地领略了中国山水画的内涵,而学生们新奇的构思也开拓了我的思维,同时深刻地体会到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乐趣。

三、注重教学设计,体现人文关怀。

当前高中的学生学业负担重,每周学习时间高达70多小时,而在这70多小时的学习时间中,美术课却只能和音乐课共享40分钟的时间,学生的精神负担已大大地超过这一年龄阶段的精神压力,对美术课一般不会太投入。面对此现状,我深刻体会到人文性极强的美术课应注重教学设计,体现人文关怀。如:第五章《理性的光辉》中的第一节《巨人的时代》这一课,同学们随着乐曲欣赏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的作品,看得入神,津津有味。突然“哇„”的一声,同学们不约而同发出赞叹。我把鼠标停留在《蒙娜丽莎》这张

画上,看得出同学们对这张既熟悉又不太了解的名画很好奇,渴望获得更多的信息。于是我就从这画入手展开达·芬奇艺术的学习,同学们兴趣高涨,你一言我一句,纷纷举手把各自知道的信息吐露出来,整个课堂成了达·芬奇艺术经典的大荟萃。这是多么难得的场景呀!我感受到了学生们智慧的火花在迸发,情感在宣泄,在艺术中享受快乐的气氛!于是我决定趁热打铁,下节课继续达·芬奇艺术——《最后的晚餐》,用表演形式再现《最后的晚餐》那扣人心弦的情景。任务交待后,同学们找资料、分角色、排练,忙得不亦乐乎!结果,同学们在课堂上的表演非常出色,把画中人物不同的心理和行为反应表演得细致入微,淋漓尽致。同学们在活动中探究知识,领悟了达·芬奇的艺术魅力,激发了创造潜能,满足了好奇心和表现欲。因此,我在教学中不断尝试新的形式,研究学生的心理,抓住高中生的特点,注重教学设计,体现人文关怀,力求增强美术鉴赏课的吸引力。

高中美术鉴赏课程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课程,在美术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也是我这几年一直研究的课题。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对高中美术鉴赏课人文精神的几点肤浅看法,望同行及专家们指正。

[参考文献]

1、《人文精神的坚守与呼唤》陈言 叶朗

2、《坚持先进文化培养人文精神》程彦葳 马忠艳

3、高中美术选修《美术鉴赏》课本 教师用书

第三篇:高中美术教学论文 高中美术班的素描教学浅谈

高中美术班的素描教学浅谈

【内容提要】:

高中美术班的素描教学不同于文化课,应严格遵循素描教学法度,循序渐进,把握学科特征因材施教,深入研究造型规律和结构特点,运用多种学习手段,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认知力、观察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审美素质。 【关键词】:

造型 结构 个性 创新 因材施教

目前我们高中美术班素描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进入高等艺术院校进行深造的学生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也是当今高考美术专业中最根本的科目。其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将所见到的客观物象在符合造型规律的前提下表现作者的主观感受。 素描造型艺术是创造不同类型的形体艺术,是研究主观世界一切物象造型规律的学科,在美术常规教学实践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是一切绘画的基础,同时它也被看作一门独立的艺术,因为一件好的素描作品本身就是一件优秀的艺术品。它要求学生对客观事物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而这种“再创造”就是艺术。艺考生培训担负着为高等艺术院校培养学员的任务,学生的专业辅导课就是我们的阵地。在三年的学习中,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安排和实施,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因为学习绘画,提高学生的造型水平并不是凭空创造,而是要学生能将自然形体转变为艺术形体,这种本质和美感的表现就是素描造型艺术的主要特征─—形体的特征。而要表现这一特征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表现、整理与概括的能力。

对学生的训练应有层次、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不可操之过急,只有打好艺术造型的基础,才能实现培养学生较好的观察能力、造型能力以及良好的审美能力与创新意识的育人目标。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方法

整体的观察事物,初学者最易犯的毛病是从局部入手,以致造成包括比例、结构、明暗、空间、透视等方面的错误。所以教师要及时引导他们学习方法,善于总结经验避免学生少走弯路。系统、科学的培养学生的素描认知力、观察方法,明确素描表现的具体法度。正确的观察方法,体现了一个画者的艺术修养,也是画好一张素描的首要前提,它甚至决定了一个从事造型艺术家的未来。正确的观察方法,首先要解决透视问题,用透视的眼光观察物体,掌握透视的变化规律,以及物体固有联结─—结构问题。在教学中更要遵循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先可摆较简洁、对象较少的静物训练学生的观察力、认知力,让学生在单纯中发现丰富的内在变化:如何构图,处理画面上的空间关系,把握画面的细节特征等;而后逐渐过渡到复杂的组合体、多角度地训练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加强画面的组织能力,对画面中体现美感的东西进行重点描绘,集中感受对象鲜明的特征,对无关紧要的细节加以舍弃,避免学生见啥画啥,重点不突出的弊病,让学生较顺利地走入美术的殿堂。

二、深入研究结构素描与明暗素描的造型规律,培养学习兴趣

结构素描是以研究和表现形体的结构为宗旨,主要以线的形式来表现形体的穿插及构成关系,而明暗素描主要采用明暗法,依靠空间透视原理(近实远虚、近大远小)来表现形体在空间中的诸多因素,主要特征是以明暗调子来控制形体的结构关系、透视关系和空间关系,这两种素描没有本质的区别。素描规则告诉我们,没有不讲结构的造型艺术,也没有不注重结构的素描,结构是各种体系素描的命脉,点、线、面、质感、量感是素描的要素。我们从事的高中美术教育针对的是高等艺术教育的目标,一般遵循一套既定的程式。从内容上分有:静物→几何形体→石膏分面像→石膏人像→真人肖像的练习;从教学手段上分有写生、临摹和默写等方法上的训练,来锻炼学生手、眼、脑的协调性,从而形成一个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达到基本绘画技法与美学观念的统一。

用心

爱心

专心

三、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创新意识

个性是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对艺术的领悟,是独特地运用美学法则的表现,但个性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独创性的作品,对干初学者在学习素描时,临摹某某的作品,甚至像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摹写,可以说这是正常现象。但在其今后的学习发展过程中,不可一味地摹仿,要勇于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古人所说的“似我者死”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在绘画作品中“不可无我”即是在作画时不可无情。

高中美术生的教学是走“写实”的道路。三年里,在教师平常的示范教学中,学生或多或少地学习了教师的作画风格,这易造成全班学生的画一个样,这也许间接地扼杀了许多学生的艺术灵气。齐白石老人不是曾告诫自己的弟子:“学画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个中意味不言而喻。教师应更多的重视学生自我价值的表现,注意培养学生个性化的表达思维方式,因材施教,在掌握基本的造型规律后,根据学生的喜好引导其自由发展,力争在班上形成百花齐放的艺术氛围。这样才能对学生在高中阶段乃至未来的发展产生更加积极的影响。 要注意的是学生的作画个性是不能强制产生的,是其内在成长起来的,是其自我的必然反映,我们在教学中应融会贯通,灵活教学,因材施放,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块肥沃的土壤中生长出不同的花木来,使艺术界更加绚丽多彩。

要始终强调独立思考,发挥自己的想象,不可被动地刻画对象,人云亦云,同时在素描训练中寻求简练合情合理地表现见到的物体或人物,以达到形神兼备,丰富而又洗炼,严谨而又生动。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应采取长期作业与短期作业齐头并进、各光源前提下作业相互结合;并且要在其间安排构图作业,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和想象力,使学生懂得画面的构成,培养其表现整个画面形的能力。

我们高中素描基础教学任务之艰巨可想而知,既要根据实际情况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也要提高其扎实的造型能力和对现实的表现力,同时还要提高教师自身更广泛的兴趣和爱好,来融入到平时的教学中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 总之,美术教学是一个立体的教学过程,中间很多内容和经验都要靠平时去积累去总结和反思,以上几点是我的一些浅见,尚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还需要提高。

用心

爱心

专心 2

第四篇:浅谈高中数学有效教学

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不仅仅是教师参与课堂活动,更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的过程。高中数学要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效能,不仅要加强教师的教学活动紧密性,同时还应该增强和学生的互动性,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关键角度,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的学习的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从而促进学生知识的丰富、能力的提升。

一、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高中数学教学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增强教学的效能,教师必须不断的更新教学理念,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对教育活动、教学过程以及学生学习等方面的整体认识吗,不仅能够影响到教学活动的内容和质量,也是教师更好地进行自我学习和不断成长的重要因素。作为教师应该把教育当做自己的终身事业,不断解放思想,更新教学理念,做到与社会和时代发展同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效能。教学不仅仅是给学生以方法和技巧,更为重要的是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文化,促进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全面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教好自己的专业,还应该不断地学习教学方面的理论,运用最先进的教学设备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地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和成长,以教师的自我发展和成长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例如,学习“集合”概念,教师不仅要考虑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更为重要的是从学生的角度去分析和引导,研究学生的基础和认识。很多学生对这个概念感到较为抽象,让学生直观具体形象地感知概念,从学生非常熟悉的“玉米”“凉粉”“果粉” “钢丝”群体等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出发,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这个抽象的集合概念。再比如学习“推理和证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你想成为一名侦探高手吗?学生会由迷惑不解到异常兴奋,教师告诉学生学会了推理就可以成为一名侦探高手,改变传统的僵化切入和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关键是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这其中最为根本的就是学生。要想真正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紧紧配合教师,积极参与课堂实践,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更加积极主动地去思考相关的问题,去感知相关的数学知识,不断丰富自己的数学方法,在具体实践中去感知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理念,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创新,真正提高自己对数学的感知和领悟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可能地运用较新颖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过程,更好的诱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鼓励学生探究更多的数学问题和解决方法,不断丰富学生的思路,提升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具体问题解决过程中去激活并锻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去分析和研究问题,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升。通过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一题多变等形式,不断丰富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拓展学生的思路,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欲望的提升。

比如,要学习“函数的概念”教学内容时,通过设计几个问题,更好地激发学生手段主动能动性,教师结合教材中的三个例子来给学生设计函数关系问题,能说明他们的理由吗?如果用集合的观点来描述函数,你认为最重要的特点和价值在哪里?这样的问题能够很好地联系学生以前所学的有关集合的概念,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函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直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但是,在当前的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却没有充分的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自主学习能力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提升学生的时间管理质量,学习管理效率,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激励。这些能力的培养不仅仅依靠老师的说教来更好的提升,更为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通过提升自己的基本认知能力,更好地促进自己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提高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教师让学生真正的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更好地进行自我安排、自我设计,促进学生终身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有了自主学习能力就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积极主动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尝试自己的学习方式,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

例如,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可以引导学生感知数学之美,真切理解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提升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比如,著名数学家弗希来做过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通过各种比例关系构建矩形,结果只有长和宽的比为0.618时矩形给人的感觉才是最舒适的才是最美的,今天我们知道0.618被誉为黄金分割点,请学生找出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子,感受奇异的数学之美。数学与音乐文化建筑力学等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经济学中的各种利息和汇率换算,遗传基因的自由组合等等都是数学和相关科学技术的有效融合,计算机和数学的关系更为密切。通过引导学生感知数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和相关科学之间的密切关系, 不断增强学生的数学研究欲望,提升他们的自主研究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总之,高中数学教学应该充分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激化和增强他们的创新欲望,突破传统思维,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探索的愉悦感越感,从而不断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数学素养的培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五篇:浅谈高中语文诗歌教学

诗歌是文学的最高形式,是文学艺术群山之峰,我国一向被称为“诗的国度”,唐诗、宋词、元曲流传至今,扬名中外。诗歌最基本的特点在于抒情,它比其他任何文学体裁都更富于感情色彩。所以作为高中生推开语文大门的敲门砖的诗歌,她的教学直接影响着学生对高中语文的兴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明确强调:学生“要努力提高对古今诗歌语言的感受力,体味诗中的积极情感,提升审美能力和境界”。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当今语文课程改革对诗歌教学的高度重视。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中学语文教师都认为诗歌比较难教,他们在上诗歌课时往往都是走复述大意、归纳主题、概括表达方法的诗歌教学老路子,年年如此,课课如是。

怎么解决这一问题呢?我们知道,诗歌是语言艺术和情感魅力的融合,是最精纯美妙的文体。黑格尔曾言:“诗是作者灵魂的一次痛苦的经历”。在课堂上,我们作为灵魂的引导者,又能否用语言带领学生去体验诗人那样一次灵魂的痛苦经历呢?诗歌教学的重点是品味语言,体验情感,适当传授知识。学习诗歌最基本的策略是诵读,古人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苏轼也有“三分诗,七分读”的说法。诗歌与韵律、节奏密不可分,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诗的节奏韵律,感受音乐美,体味诗人的情感。

在通读之后教师有必要将学生引入诗人的世界中,即知人论世。《孟子?万章下》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了解了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以《再别康桥》为例:

第一,作者徐志摩是为了艺术,为了自由,为了美而活着的。作为一个诗人,他注定像蚕一样用生命结成雪白的茧,在茧成的那天羽化飞升而去;作为一个诗人,他也注定像荆棘鸟一样,衔着锐利的荆棘,在只有一弯新月的夜晚,不断为理想而鸣唱,直到满嘴鲜血淋漓,直到生命的终了。

第二,1928年,徐志摩重游英国。7月的一个傍晚,他一个人悄悄来到了久别的母校,漫步于寂静的校园,怀念逝去的美好岁月。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没有人认识他,满腔的热情和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无以倾诉。前来寻梦的诗人,怅然若失。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挥笔写下了《再别康桥》这首诗。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了解了这些背景,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歌有很重要的作用。

在“知人论世”之后,学生接下来就要进入角色,将自己化为诗歌生命的一部分,当自己的灵魂与作者融为一体时,你也似乎回到当时那样一个写诗的情境中去,与诗人产生共鸣,这样才能在朗读时体会到诗人的喜怒哀乐,此时的你,对诗歌的理解一定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有了较为独特的视角去思考这首诗。

有了这两个基础,我们再来欣赏诗歌,鉴赏诗歌的种种“美”,就相对容易得多。

诗歌鉴赏的最大诀窍在于先要找到切入点,一个好的切入点可以让学生很快了解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两种常见的方法。

1.抓住诗眼。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诗眼就是诗歌的大门,通过这扇门我们便可以了解到诗歌的内在意蕴。所谓“诗眼”,是一首诗或一句诗中最精彩最关键的词句。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应该让学生主动去寻找诗眼,抓住诗眼,由此切入有助于了解全诗立意。诗眼有“句之眼”和“篇之眼”两种,“句之眼”通常是一个字或一个词,而这些字词又多为动词,因为动词能表现事物的发展变化、矛盾斗争,最能体现诗的意境。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有“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一句,其中“击”“翔”二字有力地展现了作者的顽强斗志,这两个字自然成为了诗眼。“篇之眼”就是全篇最为传神的诗句。像郑愁予的《错误》,其中“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一句即为全诗的精华所在。

2.由意象切入意境。“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诗人郑敏有过十分精当的比喻,她说:“诗如果是用预制板建成的建筑物,意象就是一块块的预制板。”她又说:意象“象一个集成线路的组件……它对诗的作用好象一个集成线路的组件对电子仪器的作用。”诗的创造力、想象力、一切生命力,都在意象的塑造上,所以对诗的解读离不开对意象本身的把握,比如舒婷的《致橡树》中选取木棉和橡树两个主要意象来表达自己的爱情观,而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却用了相对的几个意象来表达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爱情观。引导学生从诗歌意象创造的总体氛围中去把握它所要暗示或启迪读者的东西,通过意象去理解意境,这是个有一定难度的过程,教师要巧妙运用各种方法来完成,比如说借助于联想和想象。

诗歌鉴赏的切入点还有很多,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的选择。

每一首值得传诵的诗歌,它都浸透了诗人的血性与灵性,让我们一起静下心来,思考,我们、学生和诗歌之间的关系。中国当代诗人韩东说过一句话:“诗歌的美感完全是由个人的生命灌输给它的,又是由另一具体生命感受的”。黎巴嫩的伟大诗人纪伯伦也说过:“诗不是一种表白出来的意见。它是从一个伤口或是一个笑口涌出的一首歌曲”。

上一篇:浅谈农村经济发展下一篇:浅谈课堂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