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2023-02-03

第一篇:浅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浅谈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

江苏省上冈高级中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在信息技术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倡导自主探究性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成为课堂教学的新要求。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采用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下面我就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实施有效教学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教师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取大量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包括三重意义: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

二、制定合理目标,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应该从学生有效学习活动的角度来备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怎样指导,怎样营造和谐进取的课堂气氛,怎样与学生互动,知识怎样动态生成,能力如何提升,在活动中怎样评估和调控等,这些应该是教师着重考虑的问题。不仅需要我们课前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的、重点、难点、课时安排和教学过程。要明晰每节课在教材中的位置和作用,如何使内容前后连贯,以及以何种方式讲解学生才能有兴趣去接受,只有自己做好十足的准备,才能给学生全面的讲解。同时还要在教学进行中动态备课,更重要的还要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积累第一手材料,丰富教学理论,形成教学风格,从而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

三、实施分层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高中新课改要求直面差异,教学中因材施教,注重分层教学,除了老师在设计任务或问题时要有弹性和可发挥的余地外,每一节课的课堂作业要有明确的针对性,针对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设计。在设计信息技术课堂作业时要有一定的层次,有了不同层次的作业,学生能够看到互相的差距,促进他们相互学习,相互竞争,发展个性,激发学生挑战自我,积极向上。分层教学,优化了教学过程,有效杜绝了部分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到困难,而部分学生觉得所学的内容过于简单这样一种知识水平不平衡的矛盾,提高了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同时对我们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有利于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把它运用到教学中,必定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最终达到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教学效果好的良性运转。

四、分组合作学习,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高中信息技术对学生的操作技能和综合信息素养要求较高,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优势互补,并形成良性竞争,教师应认识到学生作为一个学习的主体,本身就是一个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我们应充分相信学生们的能力,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的分组合作学习。分组合作学习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在分组学习的选择上,要看是否有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发展学生的知识水平;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要参与到学生分组合作学习中去,教师要做分组合作学习的促进者、激励者。教师应当多与学生一起交流自己的想法,让学生感受到师生的平等,促使他们更加放松地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之中,并随时给学生以启迪,促使他们的合作学习不断提高到新的水平。

五、实施当堂训练,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所谓当堂训练,是指教师要把最主要的练习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内完成,而不要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在课外完成。这不仅是为了减轻师生的共同负担,更是为了落实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目标,充分发挥学习同伴的作用,利用学生之间学习水平差异所蕴藏的学习资源,帮助每一位学生解决个性化的学习问题,让每位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关爱,树立起他们对学习的自信心。 同时教师通过当堂训练可以了解学生对这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根据学生训练情况既可以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也可以总结学生训练中出现的一些共性问题,进行及时讲解,还可以适时调整课堂训练内容。从而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六、进行合理评价,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对教学的诊断、反馈、评定、调控和激励,它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和有机组成部分。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作品展示是教师进行评价的最佳平台。教师的评价对于学生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如果用积极肯定、生动、丰富的评价语,就会使学生有很大的成就感,进而产生了十分强烈的求知欲,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要进行及时、恰当的评价,激发学生更大的求知欲和满足感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只有在课堂有效教学上做出持之以恒的探索与尝试,加强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研究,探索各种教学模式和方法,不断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让高效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二篇:浅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

重庆市涪陵第一中学校408000蒲凤粼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课程渐渐被普及起来,而且要参加各种考试,目前,教材不统一,也没有教学参考书供教学参考,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以找到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本文就有关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作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计算机课堂教学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为适应时代的发展,计算机课程已被纳入中学必修课程之中。但随着教育部教基[2000]35号文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又由原来的以计算机编程为重点的学习,转向以计算机操作和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为主的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从计算机课程承接过来的学科,既有计算机课程的特点,又有其特殊性,其根本区别就在于如何看待计算机:计算机课程是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学习对象来学习,而且是唯一的学习对象,而信息技术课程则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学习工具来学习。

这一改变使计算机教学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用于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由于信息技术课程刚刚普及,教材不统一,师资配备也有所不同,所以各个地区的初中生和小学生在获取信息技术知识方面就有所差异,这就增加了我们高中教师在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只从课程指导纲要中获得了教学任务和目标,没有教学参考书和具体的教学方法供参考,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高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我是一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从事教学六年多来,就这门课的教法和学法做了些探究,总结了一些做法,希望与同仁互相交流,互相借鉴,更好的促进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

一、 实行“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的性质决定了有课堂任务,只不过看老师怎么组织、通过什么方式来完成这个任务罢了。高中学段信息技术教学目标要求除了让学生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外,还要培养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所以这个“任务驱动”式教学不只是传统的传授知识,而是要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形成一种思维:逻辑思维,培养一种能力:自学能力。这就要求老师把握好“度”,该出手时就出手,该放手时即放手。尤其现代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比较强,所以我们在上一些贴近时代又比较简单的内容时要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动手,不作过多的讲解。比如:在讲到收发电子邮件一节时,就只给学生提出以下任务:

1.先仔细看书。(已经会收发电子邮件的同学就直接做第二步和第三步);

2.在网上搜索一个提供免费电子邮件的网站,然后申请一个自己的免费电子信箱;

3.登陆信箱,编写一个新邮件,分别利用“立即发送”和“以后发送”方式,将邮件发给同学和老师。

布置完任务后,全班同学就行动起来了,已经会收发电子邮件的同学就直接在机器上开始操作 - 1 -

了,不会的就努力地看书,害怕落后于别人,老师这时的任务就是寻视,必要时画龙点睛,时间留给需要帮助的同学。这样一节课,学生觉得有事做,很充实,并且也体现了自己的能力:自己独立完成任务的同学会很有成就感,同时也提高了学习兴趣;在老师帮助下完成的同学会觉得自己还需努力。反过来,老师也觉得轻松,往日讲得口干舌燥的也没人理你。

二、多种教学方法组合实施,落实教学评价

“任务驱动”教学虽然有优势,但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来实施。对于概念性较强的内容,还需要多种方法组合使用,以达到落实基础知识与发展学生特长相并重的目的。例如在讲解Windows系统时,首先让学生比较Windows与DOS有哪些不同,然后给出一份Windows水平测试题,让学生自我检测,找出自己的不足,最后采用动态的交互式多媒体课件“Windows入门与提高”,让学生利用课件学习,教师随堂指导疑难。这样既落实了对学生平时学习的评价,又能使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便于及时纠正。

再如,可以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让有专长的学生来讲授。这不但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给其他学生树立了榜样。但要注意的是,请学生讲课,教师要做出适当补充,因为学生虽然能通过讲课有所收获,但往往缺乏经验,知其然却不能及时解释其所以然,他们只注重对操作步骤的讲解。例如讲幻灯片效果时,只是讲第一步选定对象,第二步添加效果,第三步修改效果,第四步放映……。大多数听课的学生虽然很配合,但听完后只会模仿而不能利用以上制作幻灯片效果的方法变通。这时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讲解做出补充,告诉学生各操作步骤的作用所在,其原理是什么。

三、确立不同教学目标,实施分层教学

高一学生入学前来自不同的学校,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有的已经具备开发软件的能力,有的对Windows的基本操作都知之甚少。这种情况就要采取分层教学,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在备课时,尽量使自己的课每一个学生都感兴趣,都能学到东西。对不同的学生提不同的要求,以达到不同的分层目标,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来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在课堂上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四、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调控

高一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但他们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大多局限于上网和游戏。将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由上网和游戏引导到计算机技术的学习,提高应用能力和培养信息素养是高一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

兴趣不是天生的,大多要靠后天的培养。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活跃课堂的同时,可以让学生作探讨性训练。经了解,高中学生对网页设计、动画制作、程序设计较感兴趣,但没有基础,只是看到别人的作品很羡慕。如何利用这一切口,引导学生的学习呢?如果一味地由老师讲解,学生也会感到枯燥,我曾经这样做:首先给学生提供一个网上教学的地址,目的是让学生自学,其次再演示网上优秀的作品,对所展示的作品点评,讲解作品中采用的技术关键点所在,指导学生如何借鉴,如何与同学合作,如何在网上搜索资料,如何在BBS上求助等等。结果是令人满意的。一个学生通过

自己的努力在网上学完了Flash MX,并在我区第三届科技节参加的高中组Flash动画制作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这说明学生兴趣引发的潜能是巨大的,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对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极大的帮助。

综上所述,在教学过程中,有时可能单独使用某一种教学方法,也可能在同一节课中使用多种教学方法的组合,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根据各个学校的条件和学生的掌握知识的情况来定夺。为了把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上好,让学生有效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操作技能,获取、处理、传输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还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的努力和探索,寻求到更好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黄旭明,200

5、8,《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法》。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苗逢春,200

3、9,《信息技术教育评价:理念与实施》。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钟启泉,200

2、6,《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三篇:信息技术论文:浅谈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论文:浅谈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的整合 [摘要]信息技术作为最先进的教学媒体与物理教学的整合,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增进教学效果,改善物理课堂教学。就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教学的整合,结合自己物理教学的实践谈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教学 物理教学 整合 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物理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育部的相关文件也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面临挑战。物理作为传承知识、揭示科学规律的重要学科,应当与当今先进科学技术密切结合起来。信息技术包括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整合,可以增强学生自主性,可以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兴趣。以下是笔者者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将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结合起来的几点体会。

一、电脑模拟,发挥物理演示实验功能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和演示是中学物理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在普通物理课堂的演示实验中,由于受到常规实验仪器本身和实验室条件的限制,实验效果往往差强人意。如由于实验器材和教师实验水平的局限,有一些实验(如光的衍射实验、静电实验等)难于成功;有一些实验(如布朗运动)的可见度小;一些实验时间短难于观察或者无法测量;还有一些实验的数据处理相当繁杂,难以找以简明的物理规律;而通过现代化多媒体技术辅助手段,则可以弥补常规实验仪器的不足,提高物理实验的演示效果。

如“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微小变形”是难以用具体语言描述清楚的,也难以让学生信服,通过演示实验可以达到一定的效果,但效果总不太理想。而利用多媒体的三维动画功能能轻松解决此类问题。在讲解过程,教师可以预先制作一个flash动画,给学生展示:在装满水的玻璃瓶上,塞上带细玻璃管的橡胶塞,当用外力挤压玻璃瓶时,细玻璃管中的水上升,既直观又形象,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达到令人满意的课堂效果。

再如,“卡文迪许的扭秤实验”实验原理较为抽象,学生不易理解。而通过flash动画进行模拟能达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看了之后既能很好地接受这个知识,也能使同学们感叹体会到科学家们的过人之处。由抽象难理解,转变为生动形象易接收,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强化学生的自主性

在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每一个学生的素质都能得到尽可能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教学取得实效,就必须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在现代化信息时代,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学生可以通过教师设定的教学情景,以任务为导向下进行自主探索。

现代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使用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传统的学习场所是课堂,新课程理念下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倡导让学生走出狭窄的课堂,投身到社会生活当中,通过合作学习,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吸取新鲜信息,从社会这个大课堂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和能力。例如,在学生了解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方式之后,鼓励学生自己提出有关电磁波的问题,通过上网查寻,从信息的海洋中汲取所需的信息,并能够对信息进行分析,甄别信息,先小组内交换成果,统一意见,再在大组内交换意见,共同编写制作课题成果,然后进行不同的交流会或辩论会。让学生们的学习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学习效果显著。

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增进教学效果

在网络时代,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库、资源库,网上资源具有信息量大、更新快等特点,为教师提供了许多优秀课件、参考资料等多种资源,且处于实时更新中。通过下载网络课件以及优秀的参考资料,教师经过进一步加工、组织可以设计出适合自己教学风格的优秀课件来。同时,也丰富了教师的知识,增长了教师的阅历,使我们的教学不单单来源于教课书,教参。既提升了自我的教学素质,也提高了教学的容量和深度,能做到有的知矢。

比如,在以往进行物理史教学时,教师照本宣科,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只是听众,教师的教学来源也只是来源于课本的有限知识,很难做到拓展。利用网络环境教学,可以把著名物理学家如牛顿、伽利略、爱因斯坦等人的生平事迹、照片、动画、影片以及重要贡献和成就做成幻灯片,且让学生通过互联网自己收集、整理相关资源。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和增加了学习的兴趣,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动画效果、直观的图形,又能快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很轻易就攻破这一难点,而这一切都是传统教学很难做得到的。总之,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进行学习,由此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也就能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运用信息技术,改善物理课堂教学

传统的物理教学重视学生对基本物理知识的记忆,忽视了学生创新思维和事件能力的培养,而且有些知识光靠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领会。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弥补这些不足,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计软件,参与或自建建立物理模型。这既增加了教学的形象性,又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密度。使用计算机将教师的板书、板画、抄写例题的时间节省下来,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讨论和思考。同时通过网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相关信息和资料,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这样扩大了课堂的容量,为提高学生素质打下了基础。

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整合了物理教学中的优点,还弥补了物理教学中的诸多不足,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个性特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的自主性,使得教学过程更合理地掌握和利用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和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与物理实践教学的关系,找出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更多更好的应用和作用。

总之,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教学的整合是一项庞大的工程。笔者仅从个人的观点对目前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现状,进行一些粗略的分析和思考。同时,我想应该指出的是,我们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也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而应该倡导一种观念。只要教师能抓住课程内容的重点,以最适当最有效的方式传达出来,就可以做出很有效的教材,达到所需的学习效果。同样的教材,不同背景和特质的教师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与互动,就可以赋予教学与学习不同的生命力,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这也是教育可称为一门创造性艺术的迷人之处。”

第四篇:浅谈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的整合

关键词:必要性;整合方式;整合中应注意的问题;结合当地特色进行研究性学习;建QQ群开展互助学习; 内容摘要:该文的特点是结合学科特点,运用大量的实例,结合一线教学经验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一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简单化,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借鉴意义。文章从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整合的必要性、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的整合方式及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整合中应注意的问题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从激发学习兴趣;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增加教学容量;提高读图能力;提高自主探究的水平;克服局限性,减轻劳动强度;指导研究性学习七个方面阐述了必要性。整合方式从地理教学资源的获取、加工与管理;在传统的教授式教学中;自主探究式教学中;利用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及开展互助学习五个方面进行论述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的整合。最后,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六个整合中应注意的问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文章结合地理这一学科特点提出了运用信息技术可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地图的基本素养;还讲述了该校的一些具体做法:如依据当地特色确立的《大通河的污染状况调查》,《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等进行研究性学习;建立了《帮你学地理》的QQ群开展互助学习,创建学习过程中相互交流的平台,这些均具有推广价值。正文:

浅谈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是指能够支持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存储和呈现的一类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与学方式的最优化。即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融进课程,让教师和学生在课程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教与学。下面就来谈谈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的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整合的必要性

1、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求知欲。

信息技术能突破学习信息表现单一化的局限,图文并茂,形声并举,便于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具有传统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求知欲。如在讲高中地理必修一《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节时,可将当地近期的天气预报进行剪辑,引入到课件中,形象地展示近期的天气变化(由热变冷),学生自然会有疑问“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然后展示卫星云图的冷锋过境实时画面,很自然的就引出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冷锋和天气”,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显然从身边的现象入手制作课件,创设教学情境,比起死的课本插图更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

2、运用信息技术可突出教学重点、化解难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地理事物的演变过程和某些特殊的地理现象往往是地理教学的重点或难点,如必修一《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等,它们本身是具有动态的知识点。教材中作为重点或难点,对于这些知识点单纯的利用传统教学手段中的板书、板画、挂图、模型是很难完成的。因此将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整合(如可运用动画演示其运动、发展和变化),可以弥补传统地理教学手段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同时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把图、

文、声、像等多种信息集中在一起,利用Flash、幻灯片展示地理事物的演变过程或发展变化,变抽象为形象,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不仅增强了教学效果,易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又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在讲高中地理必修一《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节时,学生对冷锋影响下的天气变化不易理解,运用flash动画演示,先是晴好的天气;然后冷锋逐渐向东移动,所到地区天气出现变化:大风呼呼刮,树叶随风下,垃圾满天飞,行人抱头归;冷锋过后,天气转晴,气温下降(行人添了衣)。这种用flash动画演示加深学生印象,帮助学生对冷锋影响下的天气变化这一难点的理解,变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不仅增强了教学效果,易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又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运用信息技术可增加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运用信息技术可增加教学容量,原因如下:1)、新课标教材(如人教版)中文字简练、许多重点内容多以读图、思考、活动、阅读、问题研究等形式出现,且课本上没有答案,需教师在讨论小结后加以补充,课件展示既快捷又全面又省时间,课堂效率高。2)、新教材中有些内容以案例形式出现,要求学生掌握分析方法,做到举一反三。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多举例说明,以帮助学生真正掌握分析方法。如在讲必修三第三章第二节《流域的综合开发》,教材讲了美国的田纳西河的梯级开发,又“阅读”了我国红水河的梯级开发,容易让学生误解为所有流域的开发均为梯级开发(修水电站)。为消除误解可在教学中引入了“怒江要不要开发”,通过背景展示,支持和反对意见的辩论,最终得出结论:怒江应以保护为主!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技术起了重要作用,正是大量的资料展示(这是传统教具无法比拟的),帮助学生得出了正确的结论,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学会了分析方法,又树立了科学地、辩证地、实事求是地看问题的思想。3)、新教材中一些原有的内容删掉了,但这些内容有助于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或者这些内容仍旧是考纲所要求的,教师需依据情况加以补充。如新教材中讲《大气的受热过程》时可补充已删掉的“大气的组成”及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等内容,以便于学生理解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又如在讲高中地理必修一《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节时应将已删掉的“锋面气旋”作以补充,这仍然是高考内容之一。这些内容用常规教学手段(如绘图)讲解时既费时又费力,而运用信息技术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运用信息技术可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地图的基本素养。

在传统教学方式中,学生地图能力的提高一直是教学的一大难点,原因是缺乏教具,如有的学校连基本的《中国地形图》、《世界地形图》、《中国政区图》、《世界政区图》都没有;即

使有一些挂图,也因用途单一,作用有限;而教师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绘地图费时费力,又不准确,几乎没有可操作性。而运用信息技术就不同了:计算机可以无限延伸学生的多种感官和思维,通过图像、声音、色彩、动画将地理事物的分布、联系、发展过程等直接展示出来,一目了然,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形象、直观地感知和认识地理事物,还可以将图缩放、对比、移动更新,还可以提高图的清晰度、区分度,这是挂图等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通过教师的长期地不断地运用就可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地图素养。

5、运用信息技术可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水平和学习的成功感。

如在“问题探究”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探究的问题、要求、提示予以呈现,让学生自主探究或分组讨论,教师进行个别辅导,因材施教。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或分组作答,讨论,然后教师运用动画设置逐一呈现答案,教师适时进行点评,最后师生共同小结。这种探究形式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水平,增加了学生的成就感,还利于个别化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

6、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克服教师自身条件的局限性,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

教师是人,而且是很普通的人,不可能将所有的知识储存于脑海中,并及时准确的提取出来,且教师自身条件存在差异。运用信息技术将其他名师的现成的课件下载,并结合学生实际加以应用,既起到了和名师交流的效果,又能够将一些新的知识理念,传递给学生,既补充了教师的知识局限,又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一举四得。

7、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指导。

在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选题中,大多与地理知识有关,地理老师总是指导较多的小组。所以利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学习一些成功的指导案例。以此指导学生寻找相关的素材,查阅相关课题的最新进展,资料的来源,知识的获取,这样就可以扩展教育和学习的领域,摆脱以学校、课本、教师为中心的束缚,也改善师生认识事物的途径和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的整合方式

1、地理教学资源的获取、加工与管理,信息技术既是工具,又是载体。

地理信息化教学资源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案例,文献资料,媒体素材(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常见问题解答,还有反映地理科学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成果的资源,如卫星航空照片﹑计算机三维电子地图等。这些资源的获取可以使用搜索引擎从互联网获取。教学资源的加工也需要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文字、图片的编辑,音频、视频的插入和动画的制作。

同时对所收集到的资源进行管理----建立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资源库。建立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资源库着重在地理教学资源的收集﹑整理﹑入库﹑管理﹑检索系统上,要求地理教师必须完成制作课件﹑教案﹑试题以及研究型课题﹑教学实践﹑学习评价等全套内容。地理信息资源库作为巨大信息库应尽可能通过多种信息渠道收集各种各样地理资源,以保证资源覆盖的广泛性﹑有效性﹑深度性和代表性。

2、在传统的教授式教学中,信息技术作为讲解、演示的工具。

在教师向学生传授系统性的地理知识,如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常见的天气系统,气候类型,地壳运动等内容时应用信息技术,比如运用课件(动画)演示,而且讲授演示相结合进行,能使地理学中许多概念﹑事物﹑现象﹑规律﹑本质以及它们由静态到动态﹑无声到有声﹑抽象到具体﹑复杂到简单﹑理念到实际﹑遥远到咫尺等方面得以呈现,再现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及规律,从而更易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3、在自主探究式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式学习法,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学生解决课堂任务,提高学习效率的工具。

在进行主题性的地理知识,如人类认识的宇宙、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大气环境保护、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陆地自然资源、气象地质灾害及其防御、地质灾害及其防御、资源跨区域调配等教学中。教师向学生呈现教学资源并提出任务,让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源或自己查找信息,自主探究,也可团结协作,即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进行观察和辅导;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这种形式的教学有利于教学中的良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也有利于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4、利用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丰富的资源和探究工具。

研究性学习是确立具有一定意义的研究学习方向和课题,再以网络为基础,通过对地理信息资源库﹑上网、各种媒体的查阅﹑收集相关资料﹑建立课题的模型﹑实现课题的目标﹑形成研究成果。并在网络上发表研究成果,吸引社会各个方面的关注,形成互动探讨,不断接近地理事物的本质。如我校依据当地特色确立的《大通河的污染状况调查》,《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等课题,再以网络为基础,查阅各种媒体,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大量的实地调查,并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撰写出课题报告。其中《大通河的污染状况调查》在兰州市举行的《青少年生态道德实践》活动中获一等奖。这种形式让学生走进了社会生活﹑走进了大自然,进行

大量实践活动,不仅增长了知识,开拓了视野,还培养了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提高了学以致用的能力,同时也把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实际结合了起来。

5、开展互助学习,信息技术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工具。

通过网络,开展互助学习,创建学习过程中相互交流和合作的平台---网络课程平台。如我校建立了一个《帮你学地理》的QQ群,群中不仅提供最新的学习资源(如试卷、答案),与地理相关的时事、新闻,对某一问题的探讨,还有学习方法介绍,也进行在线学习交流,这一形式既有助于协作学习、互帮互进,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三、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整合中应注意的问题

1、确保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不能自顾自地一路讲下去,忽视了学生活动。

2、在任务驱动下的学习中,要鼓励百家争鸣,不能刻意地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甚至粗暴地否定学生的答案。

3、适度使用音乐、动画:音乐、动画要适度地、合理地使用,不能过频过滥,太多了会干扰学生思考,削弱课堂效果。

4、在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中,既要发挥“小能人”的作用,又要兼顾“边缘人”,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天赋所及的范围内得到最大化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

5、避免将课堂变成“技术秀”:信息技术是教学的工具,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有的人认为课件越新颖越好,技术手段越多越好,使教学变成了新型技术展示会,学生变成了观众,一节课只顾看热闹了;也使得一些教师竭力开发课件,浪费了大量宝贵时间,收效甚微。(以上五点来自《甘肃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教程》(初级)主编 丁立 魏友松)

6、课件的选择要因课而异、因人而异。如课型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学生接受能力的高低都是在课件选择时要考虑的,只有选择合适了,才会取得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以上是对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在实践应用中的粗浅见解,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学方式的更加多样化,教学工具更加的多元化,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会更深更广。

资料来源:《甘肃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教程》(初级)主编 丁立 魏友松

第五篇:浅谈新课程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究

摘要:新课程下,高中信息技术课旨在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需要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要达到这个要求,作为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师,更应根据当前中学生的基础与学情设计切合实际的教学模式,积极组织学生交流与合作,把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化为新型、适应新课程要求、更适合高中学生要求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课改 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模式

当前新课程改革宗旨要求教学必须要真正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与积极性,教师要彻底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完成课堂教学中自身角色的转换。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与思考,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教材、不同学生、不同内容设计符合需要的教学模式,才能在原有基础上最大幅度地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得到更大程度的发展。笔者从事信息技术课教学9年,对如何上好课、让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结合高中学生的特点做了一些思考。特别是近来,在学习与推进“昌乐教学模式”后,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模式有了一些新的想法与做法,具体如下。

1. 创设情境——愉快式教学模式

适用范围:信息技术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如教育科学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第三章《信息的编程加工和智能化加工》。 实施理由:基础知识理论课对每一学科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既要让学生有兴趣听,又要能掌握知识与技能,这是所有科目当中都会面临的问题。特别是信息技术课,许多理论知识与术语,学生平常接触的多,但是并没有引起他们的注意,这就更有必要改变教学方法,制定出适合我校高中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具体方法:教师利用语言、图片、实物、音乐以及社会时事和教学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动力与情绪,把学知识接受的过程变成自然而又享受的过程。

实际案例:在预备讲授第三章第三节《信息的智能化加工》的课程内容之前,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做了两件准备工作,一是剪辑电影《我的机器人》等精彩片段,在上课开始时播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出人工智能的概念。

2. 设置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

适用范围: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获取信息、加工和表达信息的教学。如教育科学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

二、

四、五章。

实施理由:这三个章节的内容涉及相关软件的使用与具体的操作较多,而每一个软件的操作与使用过程都是非常烦琐的,讲解起来有时显得较为啰嗦:但另一方面,在窗口操作系统中,大部分软件操作有许多的一致性,学生只要掌握一种软件的规律,就会有举一反三的效果。教师可以利用这种特点,再结合信息技术课程操作性强的特点,通过若干有目的、分层次的题目的设置,让学生自己带着疑问去学习、去摸索,这样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增强,又能让学生在探究中完成学习任务,收获成功的喜悦。 具体方法:以完成某一个具体的主题任务为线索,由教师设置分支任务,把教学内容融入实际主题任务中,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经过自主探索和教师的点拨,自主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得到了培养。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则是指导学生如何去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去完成任务,并适时向学生介绍需要了解或把握的概念、思想和方法。

教学案例:设置问题——探究式教学的教学模式。 可有四个步骤:根据内容设置主题任务——学生自主或协作完成主题任务——学生成果展示交流——教师合理而又充满激情地评价。

设置情境的主要作用是使学生了解知识主题任务的必要性和实用性,激发学生的爱好,产生完成主题的动机。例如,笔者在讲授《信息的获取》、《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与《多媒体信息加工》这些章节时,以“最美家乡——武安”为主题,要求每位学生制作一个旨在宣传武安这座美丽城市的电子文稿(格式不限)。 完成主题任务

完成任务是“设置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重要过程。该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小步骤:

学生应当先掌握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手段。当运用以往的方法与技能不能得到所需的信息时,教师应及时提供指导和帮助,让学生及时完成教材第二章内容的学习,并适时提供一些课外的操作技巧,让学生既完成书本内容的学习,又能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在获取信息后,要利用或尝试使用合适的方法对得到的各种信息进行鉴别、评价、分析、保存,这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过程。

接着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收集到的各方面信息来初步完成自己的作品,这就要求学生学习与使用恰当的工具软件,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完成教材第四章与第五章内容的学习,边学习边制作,逐步完成书本内容的学习。

成果交流展示

每一名学生的作品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完成的,特别是高中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有展示自我的需要。教师必须要花一定的时间以保证学生对作品的交流与展示,让学生有满足感和成就感,这样才能让他们保持这份学习热情,继续完成后面的教学内容。

2.4 教师鼓励性评价

教师精心审阅学生的作品并给出合理的评价。学生的作品可能会有较大的差别,但教师需要尽量发现亮点,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成就感,还可选出特别优秀的作品推荐给其他班的学。

3. 不拘一格——混合教学模式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往往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这就是所谓的混合教学模式。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学习“昌乐教学模式”不能生搬硬套,而要学习其精神与宗旨。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合理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课堂效率。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是多姿多彩的,我们学生的学习才会是快乐的。我们的教育才是育才更是育人的。

上一篇:秋天部编版一年级上册下一篇:浅谈班主任的批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