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地理教学方法

2023-02-02

第一篇:浅谈高中地理教学方法

浅谈复习高中区域地理教学方法

周淑华

回顾近些年来高考地理试题,区域地理的内容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为此抓好区域地理的复习教学方法也越来越重要,要做到掌握方法、快速识图、突出重点、分析到位、提高区域地理复习的有效性,以正确的方法引领学生高考复习。依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本文认为区域地理的教学和复习可采用以下方法:

1.正确认识区域地图,准确获取地理信息,规范答题语言技巧

区域地理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理论在区域中的实际运用。区域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

1.1 掌握读图、识图的要领

首先指导学生熟悉地图的判读方法及图例、注记、符号和颜色所表示的意义,了解不同地图的不同用途,如:地形图、政区图、气候类型分布图、等温线分布图、等降水量分布图、人口分布图、交通图、河流水系分布图、某种资源或物产分布图等。教学时要指导学生从地图上获取自然和人文方面信息。 1.2 掌握地图语言

区域定位是解答区域地理试题的根本,准确确定区域的位置,需要熟练运用以下相关词语:

绝对位置:低、中、高纬度;南北半球、东西半球;东西经度、纬度范围。

相对位置:热、温、寒带;大陆东西南北中部;大洋东西南北岸。

区域方向:使用东西南北中、上下左右来说明区域与定位标志物的空间关系。如:中国位于北半球、东半球;大部分为中纬度的北温带;处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 1.3 掌握区域定位——在哪里

区域定位的方法有以下七种:

(1)充分利用同套试卷中不同比例尺的定位。

同套试卷中,相对较大的比例尺表达的区域往往被包含在小比例尺地图表达的区域中。 如: 2010年全国文综Ⅱ,36题的图A就包含在39题的图B中。

A.44°N,81°E--44°N,82°E 的经纬线地图。伊犁河

B.中亚的河流湖泊图。

(2)绝对定位:根据地理事物的经纬度位置定位。构建经纬网“心理地图”、“区域定位”、“线定位”、“点定位”及“点、线、面结合定位”。

点定位:就是记住一些城市、海峡、河口、运河、内海、湖泊部分港口的坐标。

线定位:就是记住重要的经纬线穿过的地区。如经线: 0°、30°E、60°E、90°E、120°E、180°、120°W、90°W、60°W。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30°W、40°W、50°N、30°S。这些线基本上可以构成覆盖地球表面的经纬网,基本上满足对地理事物的粗略定位。而且这些经纬线附近的地理事物往往是考察的重点区域。

面定位:就是记住大洲大洋,各大洲的主要方位、主要气候区、大地形区、世界主要海区、工业区、农业区,重要国家的坐标。如亚洲:26°E--169°E,10°S--80°N,23.5°N、66.5N通过,跨北半球、南半球和低、中、高三个纬度。欧洲:20°W--66°E,31°N--71°N,处于中高纬度。非洲:17°W--51°E,37°N--35°S,南北纬23.5°通过,跨南北半球和低、中、高三个纬度。北美洲:170°--20°W,7°N--72°N,23.5°N、36.5°N通过,跨低、中、高三个纬度带。南美洲:82°--35°W,54°S--12°N,0°、23.5°S通过,热带面积广。大洋洲:110°E--130°W,47°S--30°

N,赤道、180°线通过,跨东西半球,跨南北半球,同时存在两个日期。南极洲:62°S以南,跨经度最广的洲,以寒带为主。

(3)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定位:如果以地理事物为参照系,结合方向、距离等方面的联系,进行区域定位。

(4)通过地理事物的面积、轮廓、形状定位。

(5)根据题目中的文字提示、信息或者地理直观特征定位:

①题目的文字提示,区域大致范围或自然、人文特征,对缩小定位的范围和提高定位的速度有帮助,甚至起决定作用。

②要求熟记一些重要的地理事物和区域特征,特别是区域的典型特征。如:中亚--干旱,非洲--贫困。

③借助有代表意义的景观来记忆重要的地理事物,包括文字、图中的信息。如:企鹅、金字塔、泰姬陵、桑巴舞﹙巴西﹚、长城、袋鼠、尼亚加拉大瀑布等。

(6)结合图例、注记、比例尺及图中的信息定位。如:河流、湖泊、山脉、等高线、沙漠、交通线、城市、洲界、国家、省区界限等图例、注记往往是重要的提示信息,有利于定位。 (7)依据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定位。

地理事物的分布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如判断南北半球的方法主要有:a.地球自转方向法和南北半球分步法;b.大湖大海轮廓法;c.物体运动偏向北右、南右法;d.气旋及反气旋气流方向法;e.南北半球气流方向法;f.气温纬度方向法,如:北半球,北冷南热;g.气压场分布季节变化法,如:七月,北半球大陆低压、海洋高压;h.极低附近事物景观法;i.臭氧空洞位置(目前主要出现在南极地区附近);j.洋流运动方向法,如:中低纬渔区:北顺南逆。

空间定位的方法有很多,在做题时应该从以下几点出发:首先认真审题,从材料、题干题支中获取信息。然后仔细读图:①找经纬线--确定大致区域范围和相关环境;②读图例--获取区域定位的相关信息;③读等值线—获取地形、气候,还有其他信息;④图中其他重要的地理事物--辅助空间定位。最后对前面定位进行验证。

1.4 识别地理要素关键信息——有什么

通过图、表、文字信息掌握本区域内气候、地形等自然地理事物状况,并以此推断自然地理特征及人文地理特征。

1.4.1 掌握自然地理要素构成

(1)地理位置: 包括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海陆位置、山河位置等),强化空间体系的建立。

(2)地形特征:包括地势特征、地形类型、分布、起伏大小以及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等。

(3)气候特征:包括气候类型、降水和气温等气候要素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对动植物资源和河流的影响、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方面。

(4)河流特征:主要从河流的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a.水系特征:主要是指河流的流程、流向、水系归属、河道特征(河谷宽窄、河床深浅、河流弯曲系数)、河网密度(支流、河湖关系)、流域面积、水系排列形式等。

b.水文特征:主要是河流流量、水位(汛期、枯水期、断流、干涸)、含沙量、结冰情况(有无结冰期、结冰期长短)等。

c.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河流中上游地形起伏大、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流急的地区,主要开发水能资源;河流中下流地形平坦、水流平缓、河道宽阔、流量稳定的地区,主要开发内河航运。 (5)植被和土壤:从植被、土壤的类型和分布分析。

(6)资源、能源方面:主要从资源种类、数量等方面分析。

从以上方面获得信息,分析自然各要素之间的联系,用规范语言概括出自然地理特征,同时也

为分析人文社会环境中农业、工业、交通、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 1.4.2 掌握人文地理要素构成

人文地理方面:主要包括人口、居民、城市、交通、工业、农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分析自然与人文之间的联系。

(1)居民:主要从人种、人口及分布、民族和宗教、文化等方面分析。 (2)农业:农业结构、地域类型、区位条件、农业生产特点等分析

(3)工业:主要从工业部门、工业分布特点、区位条件及评价如原料产地、工厂和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技术和交通条件及布局要求)等方面分析。

(4)城市:主要从城市化水平、城市布局特点、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等方面分析。

(5)交通:主要从交通运输线、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等方面分析。

(6)环境问题主要分为两大类:目前主要的环境问题应从其现状、成因、危害及解决办法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a.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等;

b.生态破坏:包括资源(土地、生物、水、矿产)破坏与浪费、环境恶化(沙漠化、水土流失、生态平衡破坏)。 1.5 弄清地理事物的联系和差异——为什么

(1)通常主要分析影响图示区域的地理因素,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某个因素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区域的开发优势,发展某种生产的有利、不利因素,不同区域之间发展差异等问题。比如:简要分析河西走廊成为绿色走廊的主导自然条件。水是成为绿色走廊主导自然因素。

(2)教学过程中要突出特性:整体性、差异性等。在分析过程中要善于抓主导因素:差异性是通过各种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整体性需通过全面、系统的分析,从整体上认识。区域的主要特征是最具本质的和最具特色的特征,例如:分析我国西北地区时紧紧围绕“干旱”这一自然特征为主线,找出导致干旱的主导因素——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由于干旱的自然特征,使西北地区形成了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和灌溉农业区,同时导致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形成。

1.6 探究区域的环境与发展问题——怎么办

要知道区域发展的关键是区位条件,分析其优势和不足,发展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问题。解决措施。例如:分析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出现的原因,预防及解决措施,今后发展的方向。 土地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少雨──基本条件;地面疏松,多为沙质沉积物──物质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动力条件;气候异常、生态环境失衡──主要自然因素。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原因: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事实上,人类活动起决定作用。在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有90%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

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内容: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的土地退化;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荒漠化的防治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人为因素治理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调节农、林用地之间的关系──宜林则林,宜牧则牧;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控制人口增长。我国治理荒漠化的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沙坡头是治理荒漠化的典例“沙坡头草方格沙障”。

2.采用比较法复习区域地理,事半功倍

不同区域的地理事物不同,通过对比的方法,可使学生快速准确掌握区域间的自然特征、人文特征异同。

(1)位置特征相似的地区:例如中亚和中国西北地区,对比河流、湖泊、地形成因、气候类型、人口分布、主要城市、发展农业的条件与主要农产品、农业带、工业、交通等。

(2)位置特征差异明显的地区:北回回归线穿过的亚欧大陆东西两岸可以从地形、气候、洋流、人口、城市、经济发展等方面比较。

(3)地形、气候特征相似地区:例如澳大利亚、北美、南美等地,对比地形特征异同以及对气候的影响。

(4)地形、气候特征差异明显地区:如秦岭南北两侧可以从热量带、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特征、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城市区位选择等方面进行比较。

(5)区域发展条件的比较:一般从优势区位和不足两个方面。如长江三角洲商品粮基地与东北商品粮基地发展条件的比较;如世界典型(英国、美国、德国)的传统工业区位因素与我国辽中南重工业基地的区位因素对比:美国田纳西河的综合开发与我国大江大河的开发整治加以比较,从而得出两地区经济发展的异同点。

3.利用地图开拓地理思维,培养学生用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以地理图象为主线,利用课本插图、释疑、解疑,充分调动学生的脑、眼、口、耳、手相结合的作用,培养读图能力,把问题引向深入,指导学生去分析归纳地理现象,分析图示区域的综合地理特征,开拓学生的地理思维,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自然地理要素是人文要素的基础,自然条件决定了人口数量和分布、工农业生产、城市分布、交通分布等,可以用自然地理要素推出人文地理要素。用图能力是灵活应用图像中信息、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我国西北地区的区域特征中,关键特征是干旱,干旱的关键原因是深居内陆,离海远,降水少,而且降水自东向西递减,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其他特征都与干旱相关,干旱——植被覆盖率低,植被由东向西由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过渡;干旱缺水——多内流河、内流湖;干旱——工农业生产水源不足,工业、种植业相对落后,以灌溉农业和畜牧业为主;人口分布、农业生产、村庄、城市多呈点状(绿洲)和带状(沿交通线和河谷)分布;温带大陆性气候,日温差大,光照充足,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瓜果产量高、甜,棉花质量好(长绒棉)成为我国瓜果和棉花生产基地。

4.做练习,加以巩固——规范答题语言。

俗话说的好:“眼过千遍,不如手写一遍。” 地图是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重要工具,填图是学生掌握区位分析的重要方法,应用地图和地理知识进行分析,掌握地图的语言,对于区域地理复习至关重要。看懂地图,识别图中地理事物及其特征,并根据地图提供的信息找出地理事物之间存在的联系,做出正确的结论,还要有规范的语言进行描述。才算真正掌握了地理。这方面都必须通过练习才能加以巩固。

学无止境,教无定法,以上方法通过本人多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希望对广大师生提供参考。

第二篇:浅谈突破高中地理教学难点的方法

(厚学网)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难点产生原因众多,因而在实施难点突破时也应根据实际情况来

决定所采用的相应办法。一直以来,采用何种突破方法才能更好的实施地理教学众说纷纭。 根据地理教学一线的经验,结合教育教学理论、中学生心理学,地理教学实例总结归纳出高 中地理教学难点突破的激励法、分散法、演示法、图表法、复习法、迁移法等常用方法。

所谓教学难点通常是指学生难以理解,不容易掌握,甚至有可能是教师难以讲清楚的 知识。通常,教学难点也是教学重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受学生认知情况、初高中知识结 构的衔接等原因影响,而在教学中存在了大量的难点,对于这些难点,学生学的困难,教师 教的痛苦,却又不能避而不谈。如何能更好的突破这些难点成了我们必须要研究的问题。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难点产生原因众多。这些难点有的是知识相对学生知识结构本身具 有较高的难度,这类知识多具有较高的抽象性,比如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等。有的是难 在学生在综合利用方面能力的欠缺, 如在区位分析过程中学生往往顾此失彼, 或强行记下几 个方面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的是因为记忆量较大造成的难点,如气候类型的成因、分 布、特点等。有的是因为学生自身学习差异人为产生的难点,如估算地球两点间的距离,有 的学生因为数学知识较差而学习困难。 有的难点恰恰是因为教师反复强调这是个重难点而在 学生心中形成的“心理难点” 。因而,我们在寻求地理教学难点突破的时候也应该根据实际 情况“因地制宜” 。

常用来突破难点的方法有:

一 激励法。

在教学中碰到难点的处理,教师常常因为害怕学生不够重视,注意力不够 集中,反复强调知识的重要性,甚至直接告诉学生这是个难点,要认真听。结果反倒给学生 造成心理压力,产生消极情绪,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面对难点时,教师除了树立我能教 会的信心外,还应该帮助学生树立能学会的信心。以便学生以饱满的精神,积极的心态来接 受新知识,化大难为小难,化小难为不难。 例如,在学习地方时这个知识点时,由于内容抽象,知识点繁多,在处理上一般采用 分散难点的突破方法,将整个知识细化为多个小知识:时区的划分;中央经线的确定;区时 的确定;跨时区时间的变化;跨经线时间的变化;日期的变更;跨时区长途旅行等一系列问 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肯定学生的进步,掌握了时区的划分是一个进步,掌握了中 央经线又是一个进步, 会计算别的 时区的区时是一个更大的进步。 在肯定学生进步的同时还 要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言来表扬学生取得的成绩, 激发学生的信心与兴趣来完成整个知识的 学习。 二 分散法。

地理教学中有许多知识的难度较深,学生很难一下理解到位,此时我们不 防采取难度分散的办法来进行突破, 将一个大难点分散为几个小难点, 将一节课当中的难点 分到几节课中。化繁为简、化复杂为简单,这样学生通过逐步深入,层层递进的方法来逐步 学习,并且每次只要集中精力解决一个小难点即可。 例如,大气在近地面的水平运动我们需要考虑三个力的作用,在教学中我们先假设极 端情况, 考虑只受气压梯度力作用下大气的运动情况。 在学生掌握后再来分析受气压梯度力 和地转偏向力两个力作用下大气的运动情况, 最后再来分析受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和摩 擦力三个力作用下的结果。 这样处理将难度分散, 每次问题的递进都只是比前一个问题略为 复杂,学生容易理解,也易于接受。

三 演示法。

演示实验可以将学生不易理解的静止的、平面的、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学生 容易想象,容易理解的动态的、立体的、具体的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动手、思考能力,使 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演示实验的进行我们既可以利用手中已有的教具, 也可以利用电子多媒 体手段,甚至身边常见的书本、粉笔、课桌在有心人的手中都可以变成极好的演示工具。 例如,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转,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 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空洞的讲解往往难以建立空间模型,学生也难以想象褚 结论产生的原因,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地球仪,用手让地球自西向东旋转,然后分别将北极上 空和南极上空对准学生让其观察地球旋转的方向。 再如,黄赤交角的产生,虽然书上有简图,但不够立体,学习中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 难,此时可以利用 flash 课件进行演示,由于在演示动态效果方面的强大功能,要比教师用 语言描述外加手势形象的多。 通过比较, 使用课件演示的班级普遍对黄赤交角的形成等问题 掌握较好。 又如,背斜、向斜的根本区别,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如果教师用课本到教学 工具,让学生把书本想象成地层,用两手挤压课本两侧,分别使课本向上隆起或向下凹,请 学生观察课本一端中心和两翼书页的形状,学生即能自行得出背斜与向斜的区别来。

四 图表法。

利用图表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构建出直观的形象,合理的利用图表能够把 教材中用文字高度概括而隐含着丰富的地理图像的教学难点转化成简洁明了的图像 , 便于学 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来进行新知识的学习, 且有利于学生进行空间思维的发展。 运用这一方法, 教师必须深挖教材的知识层次,精心设计构思巧妙、形象鲜明的图像,使图像能够充分反映 地理事象及其规律的本质特征。常见的图表使用分为各种地图和空间示意图二种。 例如,在学习不同季节海陆间等温线分布原则,教师的空乏讲解学生难以明白,对学 生的学习兴趣,自信心都有极大的负面影响,教师自觉已经讲清楚,讲透彻,但难以引起学 生共鸣,导致教学双方严重脱节,学生学习效果不良。此时应采用图表进行突破,可绘制出 相邻两条等温线在秋季时的分布情况, 进一步分析在冬季时海陆边缘、 海陆内部温度变化快 慢的差异,进而推理出“高高低低原则” 。 又如,北极星与地平面夹角和当地地理纬度的关系在教学中比较抽象,如采用光照图 结合初中数学几何学知识进行分析, 则学生很容易归纳出北极星与地面夹角等于当地纬度的 结论。

五 比喻法。

比喻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 不仅能活跃课题气氛, 激发学生学地理的兴趣, 更重要的是能够把陌生的问题熟悉化, 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知识的本质, 有利于学生对知 识的记忆。尤其在人文地理的学习中,恰当的比喻常常能令学生“会心一笑” 。 例如,在第一次接触和学习区位理论时,学生受数学思维和自身经验的影响常难以理 解区位的影响因素是多种多样的, 往往过分强调某一个因素而忽略了其它因素。 在学习上海 港的形成时, 自然因素学生很容易理解, 经济腹地和城市依托却容易被忽略, 此时在教学中, 我对学生打比方:上海港就好比一个想要经商的人,自然条件是他的商业天赋,经济腹地是 社会大的经济背景,依托的城市就是支持他经商的老爸。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 又如,在学习冷暖锋时,为了强化学生对冷暖锋区别的认识,比喻为暖锋过境就如同 女子,温柔婉约;冷锋过境如同男子,雷厉风行。而男人中也有比较婉约的,所以冷锋又分 快行冷锋和慢行冷锋两种。

六 复习法。

地理教学中的一些难点,往往和前面学过的知识关联较大,如果学生不能 很好的掌握已经学过的知识,在处理的时候就会难上加难。往往在教学中形成举步维艰,寸 步难行的局面。此时与其追求教学进度,不如先“磨刀”后“砍柴” ,花些时间来复习相关 的知识。

第三篇:浅谈如何进行高中地理的生活化教学

呼图壁县第一中学 王强 内容摘要:在地理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是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也是地理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既有利于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正确认识,又有利于学生在地理学习中不断增进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爱好。从而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识,这也是我们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关键词: 学习 生活中的地理 学习兴趣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到“社会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陶先生的观点给我们指出了教育的本质,作为高中地理教育,我们教育工作者更应当把这一思想贯穿整个教学当中。知识源于生活,地理知识更是与生活密切相关, 因此我们应当提倡教学中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这个观点非常实际,也具有指导意义。地理课堂生活化包括教学语言生活化,教学设计生活化,教学素材生活化。下面本人就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教学设计生活化

高中地理有一些内容是比较抽象的,学生通过理论知识很难理解,所以我们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当将理论同实际生活相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生活现象发现地理理论、规律。讲述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时,地球的运动是非常抽象的,我就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讲述。比如在讲述地球公转产生的昼夜长短时,我就让学生观察和回忆每天早晨学生来学校上课的时间,一般这一节课都是在秋分日左右进行讲述,上课时我先问:“今天你几点钟起床的?”学生回答(大都是七点多),我会接着问“天亮了没有?”学生回答:“天刚亮”,我会追问:“冬天时早晨起床时天亮没亮?”学生会回答“没有”,我再问:“夏天暑假时呢?”学生回答:“天早亮了”学生在情绪最高涨的的时候我会及时的把问题学生留给学生“这是为什么呢?”,这时课堂就会在问题的指引下顺利的进行了下去,学生还会感到特别的有意思,不再是空洞的讲授。分析完早晨的日出时间,我还会引导学生分析下午日落的时间以及不同季节日落的方向,因为下午学生关注的多一些,而且学生大部分都在学校,我就专门组织大家下午观察,学生分析的就更加透彻,这样使他们更能同教材的内容联系起来,使他们清楚地理解昼夜长短随季节的变化。

另外在设计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交替和时差时,我会先问:“现在是几点”学生会回答(学生回答的基本上都是北京时间),之后我会问:“这是不是我们这儿的真正时间?”学生就会领会到然后回答“不是”,我会进一步提问“那乌鲁木齐时间是几点?”学生继续回答(都知道减去两小时),从而我会追问“为什么要减去两小时呢?”。同学们自然会七嘴八舌的讨论,这样,把身边鲜活的事物与书上的知识有意识地联结在了一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而且无意中也增加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这样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思考,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将课本枯燥的知识融入到了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素材生活化

教学素材生活化是一个基础,因为素材是课堂教学的载体,有了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化的素材,课就容易上好。生活化地理素材是指与学生已有的直接或间接的生活地理方面的经验、体验、认知、感悟等相关的素材。地理教学素材生活化是一个实现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基础,只有有了生活化的素材才会使教学内容不至于空洞、乏味,学生才会在乐趣中去掌握知识。如果要使一堂课具有生长性,就必须使课堂的生活案例丰富多彩,就必须善于捕捉生活中的信息,并把它转化为教学材料。知识来源于生活,所以生活中地理教学的素材可以说是信手拈来。例如:在讲述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时,我就引入毛泽东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然后我问“该诗句分析的合理吗?”学生回答(有的回答合理,有的则回答不合理),然后我会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来分析为什么,学生经过讨论和辩论最后会得出结论,只有在赤道上地球的周长才是4万公里,所以也只有在赤道上才可以实现“坐地日行八万里”。又如在讲授地球的运动这一节时我就让学生观察我们教室里贴的作息时间表。我们可以从作息时间表中发现夏季作息时间和冬季作息时间有明显的差异,从而把问题提出:“为什么冬夏季节的作息时间有这么大的差异呢?”,帮助学生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与“昼夜长短的变化”等抽象和难懂的内容和它们的联系。教学素材生活化还表现在我们要善于运用生活实际中的实事、当天或当时的情景来辅助教学,或者采用教室内的现有的器材进行教学,例如在讲述必修一第二单元气压梯度时,学生对单位距离的气压差不太理解,我就把教室的两面墙当做两条不同的等压线,赋予它们不同的气压值,让学生计算,我问:“我们这两堵墙之间的距离大约是多少米”,学生回答:“10米”我又问:“如果前面一堵墙的气压值是1000百帕,后面一堵墙的气压值是1010百帕,那么它们之间的单位距离之间的气压差是多少?”学生很快就计算出来了,回答:“是1百帕/米”我会继续提问:“如果把后面那堵墙的数值换成1020百帕呢?”学生立刻回答:“2百帕/米”我再问:“那哪种情况下的风速快呢?”学生回答:“第二种情况”。

通过这样的联系实际的现有的实物作为教具,既形象,又生动,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他们会感觉知识就在身边,并能根据教学内容做到举一反三。

三、教学语言生活化

地理学科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综合性强,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丰富的教学语言,创设地理意境。如适当的加上一些谚语、诗词、成语、歌诀等趣味语言,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充实地理表象。创设的地理情景要新鲜、奇特,富有趣味,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听后心驰神往,回味无穷,让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产生共鸣,形成和谐的课堂学习气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外在地理教学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的地理专业术语,而学生对这些地理术语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需要用生活化的语言来进行讲述,如我在讲授到必修一外力作用时,学生对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理解不是很明白,我就提问:“大家见过冬天烧炉子没有?”学生气回答:“见过”我又问:“如果里面有一块烧红的石头被拿出来,突然放入冷水里面会出现什么后果?”学生回答:“会炸裂”,我就会说:“很好,如果这种现象发生在自然界中,由自然界的力量形成的就是风化,那大家列举一下,自然界哪些作用会导致岩石的风化呢?”学生回答:“温度的变化,水,生物”,(教材上有原话),我再问:“为什么没有风的作用呢?”学生讨论得出结果:风力只能将破碎的岩石带走,而不能将岩石变得破碎。这时我会总结:“对,将破碎的岩石带走的过程就是侵蚀。”我再问:“那什么是搬运和堆积呢?”又有学生描述:“搬运就是把破碎的岩石由一个地点搬运到另外一个地点,堆积就是破碎的的岩石沉下来。”通过生活化的语言学生把深奥的理论知识理解了,也学会了运用生活化的语言来解释地理术语,真正的做到了学以致用。

在高中地理课堂中进行生活化的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地理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我们必须把它贯彻到我们日常的教学中去,让课堂变得更加轻松和愉悦,让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总之与生活有关的地理现象有很多,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中不是缺少知识,而是缺少发现,现在的学生低头思考的多了,抬头看路的少了,近视眼多了,对周围的环境观察观察的少了,因此多联系一下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用地理的规律和原理来分析生活中的现象。

第四篇: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提升有效性教学方法

【摘 要】高中地理教学要不断的从内容、形式、模式上做不断的改良,满足新时期学生学习特点与心理诉求,丰富教学内容,多样化教学形式,采用更多趣味性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升教学效果。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上加强师生互动,充分了解学生,从而提供对应且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教学;方法

在当下高中地理教学需要不断的对传统教学做改良,注重学生心理特点,落实具体学习目标,依据学生需求做对应的课程内容改良,积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与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注重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任务,促进师生交流与学生间的交流沟通,有效的促进教学效果提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不良问题

在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中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考核标准引导,教师教学观念没有得到与时俱进的转变,仍旧采用传统满堂灌与填鸭式教学模式,缺乏师生互动了解,不能有效的针对学生需求与实际情况展开教学安排,甚至部分教师存在教学不公平状况,更为偏袒成绩优秀的学习,讲授的中心主要为优秀成绩学生服务,忽视其他普通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教学中学生更多的处于被动性接受,缺乏主动性思考与深入理解,在知识点的理解上更多的处于浅层状态,不能达到举一反三性的深层性规律内涵掌握,因而导致在转换表明条件内容后就不能对其做充分的理解。在知识点的讲授上更集中在某一个知识点的说明,缺乏对知识点背后的规律与相关知识点的串联做有效联系分析,学生缺乏知识点的联想综合能力,不能将所学知识做有效的关联分析。而教学内容、形式上都较为单一,不仅缺乏师生互动,同时也缺乏对新技术新信息的利用,教学材料与内容仍旧沿袭老旧模式,无法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让地理课程更多的成为应付式或者压力式的课堂教学,学生缺乏对课堂的内心需求与热情。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对趣味幽默内容的渗透,教学过程乏味呆板。

二、高中地理教学提升有效性教学的方法

高中地理教学要提升有效性教学效果,可以通过其现存问题做对应的改良,同时充分的考虑新课标要求,将教学内容、形式、模式、手段做有效调整,从而达到全面的教学效果提升。

1.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当下是信息技术时代,网络咨询丰富,多媒体技术便捷高效,让高中地理教学有了更多样化、清晰化、趣味化的内容展示方式,同时也有效的提升教学效率,丰富了教学内容,对于传统课本教材内容而言,是更为有效的补充。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采用视频、文字、图片等声像一体的教学资料多教学内容补充,让学生对于知识点有更为充分全面的理解,比单纯的书面材料更为清晰易懂,同时也有效的避免课本板书或者教师口述带来的教学进程缓慢问题。只要教师能够充分的运用多媒体等技术,做好课前准备,课堂效率会显著提升,同时有效的提升教学信息量,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运用在知识点的吸收理解与师生互动上。特别是网络信息丰富,多种学习技巧与知识点的规律性概括资源丰富,有效的让学生掌握到学习方法,进而提升学习效率。同时也避免了学生购买学习资源,达到学习资源广泛共享的效果。

2.注重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不仅要在课堂上做充分发挥,课下也可以做适当的运用。由于是当下智能手机普及,高中学生可以与教师在网络社交平台上进行资源共享与沟通。学生可以通过日常的生活动态发布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语言系统与兴趣爱好,从而有效的在课堂内容中渗透更多学生喜爱的话题与热门话题内容,进而有效的提升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关注度。尤其是将课堂地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学生理解能力会相对提升,贴近感也会促使学生更强的了解能力。同时也可以让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服务于生活,让学生充分明白地理知识的有用性,可以保持较为专业地理知识去解释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

3.积极鼓励提升学生学习热情

虽然人们在尽可能的减少应试教育带来的不良教学后果,但是应试教育下的高中地理教师仍旧无法让学生摆脱考试考核等学习压力,对地理学生自然有一定压力感,无法保持较好的学习参与热情。尤其当学生学习效果不佳时会有强烈的学习挫败感。因此,教师要积极的鼓励学生,让学生充分的认可自己,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相信自己可以克服学习中的问题,从而有效的保持学习热情。一般情况下,积极的鼓励比批评可以更被学生受用,过度的批评指责会引发学生的反感心理,甚至因此造成厌学情绪。但是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主要是合理运用鼓励与批评的比例配合。对于过度顽劣的学生,需要进行鼓励,但是也需要通过批评来鞭策,其中的把控需要教师做有效分寸掌握。

4.注重知识点规律与技巧教学

在知识点教学中,要充分的通过多案例内容做联系性教学,让学生发现不同知识点可以转化为的具体表现形式,让学生能够考点或者知识点做其中深层次核心规律的把握,而不是仅仅记住了表明的条件内容,要懂得表明内容后对应的知识点与运用规律。要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举一反三的分析探讨,能够多角度多形式的运用知识点,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与探究能力,提升其主动思考与思维的能力,避免传统被动接受的状态。对于习题讲解,也可以多发动学生做讲解,充分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同时可以对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表示认可与鼓励,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训练学生的表达与逻辑思考能力。

三、结束语

高中地理学生需要让学生对基础知识做充分的掌握记忆,同时也需要在知识点的讲解运用上添加更为生动有趣的形式和辅助性信息支持,从而打破高中地理教学呆板沉闷的刻板印象,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吴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有效性教学的策略研究[J].文理导航(上旬),2014,(2):86-86.

[2]万运军.高中地理有效性教学的几点思考[J].南北桥,2015,(7):159-159.

[3]薛虎.新课标下高中地理有效性教学应用研究[J].新课程学习?上旬,2014,(9):128-128.

第五篇:高中论文 浅谈创新地理教学设计在地理新课改中的应用

湖北省武汉市三角路中学高中语文论文 浅谈创新地理教学设计在地

理新课改中的应用

由乌美娜教授主编的《教学设计》一书将教学设计定义为“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它以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学为理论基础。”地理教学设计其实质在于科学、灵活、实用。它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是教师根据地理教学实际,正确协调教师、学生、教材、教具之间的动态联系,设计实施师生活动的最佳途径与程序,从而全面完成地理教学的多项职能,以实现最佳组合。

就当前中学地理教学研究而言,我们一定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为基础,吸收国内外各家教学理论之精华,逐步建立、健全具有自己风格的现代教育思想,并以此为指导,结合学科特点、学生实况,确立具有时代特征的教学设计,努力提高教学效果,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学实践证明现代中学地理教学的设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操作:

一、快乐学习

建立愉快、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快乐的学习,是建立高效课堂的必要基础。 1.建立和谐愉悦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学氛围中最重要的一个要素,建立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型师生关系是一切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我认为现代师生关系应包含下列基本要点:

第一,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教师在要求学生尊重老师的同时,也必须尊重学生。因而,—切体罚、讽刺挖苦学生的言行都应该鄙弃。

第二,师生之间是一种相互信赖的朋友关系。教师应该与学生在朋友的基础上,彼此进一步发展成为知己;并努力创造最高境界,争做学生思想言行的楷模。

第三,师生关系是一种教与学的关系。教师要从学生世界观的形成、知识增长、能力培养、身心发展、行为养成等方面加强指导并以身作则,使他们都得到健康发展。

2、 实施激励机制创造兴奋点

学生学习的根本动力来自其内在动机,但外部激励机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进一步激活、引发和加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①教学内容设置尽可能使学生产生“跳一跳,能够得着”的感觉,最大限度地刺激学生对知识渴求的欲望。

②帮助学生增加获得成功喜悦的机会。学生的学习不可能“一帆风顺”。当学习遇到障碍,而且经过主观努力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特别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克服不了时,教师应予以提示或者诱导,尽量使学习者能领悟到参与教学及获得成功的喜悦。这种喜悦往往会成为学生继续前进的加油站。

二、发创新起点之问

“发明千千万,起始在一问。”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的确从某种意义上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创新教育的今天,质疑好问已是每一个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然而来自学生身边的问题是产生学习兴趣的最直接源泉。因此,结合教学内容挖掘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 “问题”何来?常用的办法有:

第—,从矛盾中引发问题。借助直观手段,显示与已有知识矛盾的事实,形成问题情境。如通过展示死海上躺浮着人的照片或图画,学生自然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人不会沉下去呢? 一位产妇在过日界线前后降生的双胞胎,出现妹妹大于姐姐的奇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第二,在诱导中随机设问。创设问题情境,一气呵成。如在“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 1

教学时,一开始让学生根据“风是怎样形成的”的原理,绘出大气环流图。然后再对照“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图,看看有什么不同。抓住学生迷惑不解,而又急于求知的时机,随即产生问题的情境,引出“地球上风的偏向”产生的原因。

第三,因果关联大胆质疑。例如:若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交角为80度,地球的热带、温带与寒带的分布范围会有什么变化?对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会造成什么影响?我国科考队员一般选择在冬至日前后考察南极洲是什么原因?

三、扬地图教学之长

直观性一直是地理教学所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地理图像,作为直观教学的重要形式,最能体现地理教学直观性特点,因为几乎所有地理教学内容都需要借助图像完整表述。

怎样充分发挥图像化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呢?我们认为:

第一,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在充分运用好“三板”教学艺术的基础上,利用投影、幻灯、录像以及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化电教手段,以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二,力求教学内容图象化。在深入研究教材文字与图像系列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尽量使文字内容图像化,图像内容概括化。具体作法有:

①变死图为活图。如利用“地球公转演示仪”或自制活动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讲解地球公转运动。利用电教手段制作地球上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动画均能取得良好效果。 ②化繁图为简图。如将世界轮廓图简化为几何图形。将黄赤交角的变化用共面直线来表示。 ②变文字为图像。五种地形的异同点可用图象展示(地形图略)。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的学习则采取边画地图边讲授的方法。其结果事半功倍。 ④创设寓意图。利用“苦难的母亲”、“地球出汗了”、“小鸟的哀鸣”、“鱼儿变瘦了”等寓意深刻的漫画、图片帮助学生加深对地理观念的理解。

四、驾自主学习之舟

实践证明,开展多种自主学习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而且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形成独立人格。为此,最大限度地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中心,大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必将成为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基本方向。

笔者认为主要地理活动方式包括:

1、地理游戏活动。如地理谜语、图上旅游、政区拼图、地理知识竞赛、地理故事会等。

2、地理实践活动。如等高线制作、区域规划、筹建小小气象站、举办地理板报等。

3、社会调查活动。如环境状况调查、资源调查、家乡人口调查、工农业生产布局调查等。

4、地理体验活动。包括直接体验。如郊游、参观、访问、野外考察。间接体验。如观看录像、电影、欣赏地理专题报道等。

5、合作学习活动。地理课堂教学内容中更多的是不便按照上述活动来设计。这时,我们可以把全班学生根据认知水平与能力、性格差异等条件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运用预习、自学、互问、答辩等方式来组织教学活动。具体方法是:第一步,布置学习内容,提出若干问题。第二步,切实落实好课前预习、自学工作。并要求他们带着问题去查阅资料、咨询行家、拜师求教。第三步,分组讨论梳理知识,相互解答教师或小组成员提出的问题。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开展竞赛、评出优胜小组。第四步,教师进行简要总结。总结的主要目的,一是点拨学生还比较模糊的内容,二是进—步突出重点,三是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建立知识结构。

五、走因材施教之路

教学实践证明,课程设计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由于自身哲学观、心理学基础以及方法论的不同,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课程设计模式。

目前,影响较大的课程设计有三种,一是学科中心模式,二是学生中心模式,三是问题中心模式。我国传统教材是典型的学科中心模式的产物。义务教育的中学地理新教材力图吸收三 2

种模式的优点,将“教材”变为“学材”。虽然可读性增强了,但是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却减弱了。针对这一特征,课堂教学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采用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完成新授课教学任务。第二阶段,采用指导学生学会整理知识,建立、扩展与优化认知结构为目的的引导探究式教学方法,进一步理清学科教学内容体系。这是我们必须从整体上驾驭的策略。

笔者认为:从教学形式来说,就是要科学地把握地理概念的教学,发掘教学内容的丰富思想内容,形象生动地讲解地理原理,灵活运用多种地理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发挥教师的语言功能,在深化教学改革与创新能力上痛下功夫。从教学内容而言,中学地理教材涉及到自然、人文、区域三大部分,教育对象又处动态变化之中,如何因材施教、卓有成效是关键之所在。具体而论,教者必须精心备课、灵活处理好教材。

一、自然地理内容的教学设计应富有新鲜感及探索性。自然地理课除了要精讲地理事实、地理规律、地理原理之外,还要向学生展示一些地理之谜,介绍一些地理名家与日新月异的地理科学。例如:厄尔尼诺现象、灭绝恐龙的杀手、魏格拉的传说、现代遥感技术。另外还可引导学生在课外自己动手制作专题资料卡,从而更广泛地了解地理事物发展的最新信息。

二、人文地理内容的教学设计,应富有时代感及责任感。许多人文地理内容一方面反映现代化建设成果,另一方面也揭示现代文明背后的危机。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生态问题等等。因此,教师应多向学生介绍一些解决危机的对策,并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的课题,让学生突破常规,大胆联想,独立思考,提出自己别出心裁的见解,另外,人文地理内容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我国既是一个资源总量大国,又是一个人均资源小国,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三、区域地理内容的教学设计应富有整体性及差异性。区域地理是研究不同范围、不同层次的区域特征的形成,是由居住在该国家或地区的人们与地理环境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不是简单地由某一地理要素所决定的。因此,我们在进行区域地理教学时,要特别注意运用综合法,从整体上认清区域内部各种地理事物的相互关系,同时重视区域差异的把握。如学习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地理特征时,就可以从整体性与差异性两个方面予以分析。对比学习、强化记忆。

诚然,中学地理教学设计是一个值得不断探索的课题。为此,我们将奉行继承、创新、发展的宗旨,竭力追求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上一篇:清水学校各部室解说词下一篇:切实转变作风心得体会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