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追求学习心得

2022-09-04

第一篇:永恒的追求学习心得

永恒的追求与信念

里沟小学李鸽 当了12年的学生,如今已登上讲台;当了12年教师,身为人师,在这收获 的金秋时节,又赋予我对这个神圣职业产生更多的感慨。

“师者,人之模范”。这句两千年前的古训,至今仍有其强大的生命力。“学 高为师,德正为范”,为人之师,当率先垂范;栽培桃李,须辛勤耕耘。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我就非常想当一名教师,每天下午把我要好的小伙伴领 到家里,我当老师,他们当学生。多骄傲,多自豪!初三报考时,我毫不犹豫选 择了郑州师范,尽管录取分数相当高,但我还是一如既往,因为我要实现我的愿 望,实现我儿时的梦想。如今,12个春秋过去了,时间在变,年龄在变,但我 做教师的信念永远不会改变。因为我打心眼儿里喜欢这个职业。

都说教师苦,都说教师累,都说教师穷,也许的确如此。但我们为什么不能 用乐观的态度去看待它呢?冰心说过:“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 时撒种,随时开花。”“每个人都需要爱”这是我的老师当年教给我的一句话,而 多年以后,在细细地品味中,我发现这句话还有另一半,那就是:爱会使不值变 值得。我试图以平等的尊重和真诚的爱心去打开每个学生的心门,因为我知道, 每一扇门的后面,都是一个不可估量的宇宙;每一个门的开启,都是一个无法预 测的未来。

当看到学生学习成绩大幅度提升时,当看到家长对你的工作大力支持时,你 还会觉得累吗?逢年过节,当你收到学生及家长温馨的祝福短信时,当你走在路 上,听到已经毕业的学生叫你一声“老师”时,你还会觉得苦吗?每个教师节到 来的时候,当学生的贺卡飘至我的案头,当看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恩师育我 情”,当读到”感谢您,李老师,我已学会堂堂正正做人,正如你那工整的板书那样”的时候,我顿时觉得是教师这个职业升华了我的生活;铸造了我的信念,萃取了我 的人生真谛,也让我看到了更高层次的幸福源泉。因此,我不再贫穷,我收获了 信任,收获了幸福,收获了感动,收获了浓浓的师生情,这些难道用金钱能买的 到吗?.

不要抱怨,抱怨会让你充满怨恨;不要忧伤,忧伤会让你失去激情。乐观、快乐、幸福、自信应该是我们当代教师具备的良好的心理素质。从黑暗中寻找光明,从痛苦中寻找快乐,让鲜花包围你,让爱心缠着你,好好爱教师这个职业,爱学生,爱家人,爱自己。

第二篇:坚定的选择,永恒的追求

敬爱的党组织:

也许,岁月能改变山河,但历史将不断证明,有一种精神永远不会失落。崇高、忠诚和无私,将超越时空,成为人类永恒的追求也许,时间会冲淡记忆,但人们决不会忘记,为祖国牺牲的人们,他们的理想,他们的信念,使千万人的心灵为之震撼。 也许战争的硝烟已离我们远去,但爱党、爱祖国的信念却始终没有改变。

今天我们一行人来到九峰山烈士陵园瞻仰革命先烈。我们走进陵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旁郁郁葱葱的松柏,庄严而肃穆。陵园中间矗立着一座高大雄伟的纪念碑,在松柏的掩映下显得更加庄严宏伟。在烈士陵园,我们缅怀革命先烈,有抗洪英雄高建成,为保卫国家银行财产而牺牲的汪永忠,有因交通事故营救他人而牺牲的高雁,有“铁匠将军”周志坚……知道了我们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是千千万万革命先辈用汗水与鲜血换来的,他们所付出的艰辛是我们所不能体会的,我们应该学习革命先烈“流血、流汗、不流泪”的精神,现在虽是21世纪,但我们仍要弘扬革命先烈的英雄精神,更加加倍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战争时期党员们的鲜活事迹感染着大家,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一曲曲时代的凯歌。他们大义凛然的气概,让每一位参观的同学感慨不已,同时更深深地感受到和平时期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在烈士陵园参观者的心中默默传递。我们从烈士的足迹中找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真正原因。这引领着我们这些共产党的后继者执着向前。忘不了在纪念碑前默哀的情景,忘不了宣誓的那一句句话语,忘不了参观革命先烈纪念馆里的那一个个陌生的名字和一颗颗火热的心,我想我永远会将宣誓的话铭记在心,时时提醒自己,用全新的理想和志气,立志成人。

同时明白现在的我们需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并且要树立一个远大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要学习革命先烈不怕苦,不怕累的顽强品质,坚信“有志者事竟成”。在新时期,我们一定要更加珍惜今天所拥有的一切;一定要以先辈们为榜样,勇挑重担,攻坚克难。

汇报人:xiexiebang

第三篇: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健康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权利,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命科学家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在逐渐改变和深化,人们的健康观念也在不断的总结和更新。

人起源于自然,依赖于自然,发展于自然,归结于自然。人是自然的产物, 人的生、老、病、死,如同春、夏、秋、冬一样是自然规律。俗话说:顺天者昌,逆天者亡。顺天即顺其自然。所谓,自然,一是指大自然,二是指人的自然本性。法国大哲学家卢梭倡导“回归自然”,就是要人们尊重自然的智慧,恢复人的纯朴本性。

人是自然的一份子,人的生必须顺应自然,回归人的自然本性,回归人的自然状态。自然健康是人的自然本性,就是人体生命的正常自然状态,也是指人体生活动保持有序、和谐的安逸状态。 人体生命“和”了,就能健康 、快乐、长寿。

人类在不断认识自然的过程中不断认识自己,在不断探索自然之谜的同时不断探索着生命之谜当时代的巨轮驶入21世纪时,人类珍惜生命、保护生命、延长生命、提高生命质量,人类关心自己的健康,投资于健康建设,已成为中国的潮流,世界的潮流。

根据对我国1500名老年人的调查表明,74.1%的老年人认为老年人的中心任务是健康。

健康不但是个人的需要,也是家庭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未来建设的需要。所以,现在全人类都在追求自然健康,并不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而是整个世界。21世纪是人类类追求健康的世纪,老年人中中心任务就是健康。千万不要忘记,健康是金,健康是无价之宝,健康是人生第一财 。生命诚可贵,健康价更高。

第四篇:有效,语文课堂永恒的追求

宝应县范水中心小学

任顺英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核心在课堂。因此,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实际价值。那么,如何切实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容易调动学生的感情、点燃激情。同时,它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

1.在情境中形成阅读期待

在语文教学中,问题应伴随教学的始终。问题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学习方法的掌握,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学习兴趣等。教师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特点,创设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前提。如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一课,教师可从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当你春游的时候,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提出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两个问题:(1)儿童多的地方是怎样的情景?(2)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会找到春天呢?这样,通过问题让学生形成一种阅读期待,激发起学生通过阅读探究问题的强烈愿望。引导学生动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设身处地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充分运用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去体会课文,用自己的经验和情感去渗透作品,从而真正地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

2.在情境中体悟文本意蕴

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有些课文所描绘的景象对某些地区的学生较为陌生,学生很难进入文本的意境。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给学生创设一种基于文本的意境呢?我们可以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来丰富学生的感知,实物、模型、语言、挂图、录像等手段能创设出形象的意境,使学生自主获得感性经验,让文本生动起来,让文本所表现的画面流动起来,让各种形象彰显出灵性来。如教学《水乡歌》一课,学生对“水乡”这一概念较为陌生,在教学中,教师便可利用课本中的插图、介绍水乡的录像等手段再现水乡的美丽,让学生通过直接的感知了解江南水乡,使他们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去感知事物,获得真实具体的感性经验,使学生很好地感受水乡秀丽的风光和水乡人民的美好生活,激发起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从而让学生进入王国维的“以我观物,物皆著入我之色彩”的境界,深刻地体悟文本的意蕴。

1 3.在情境中激活文本灵性

教学中通过将文本中的空白之处挖掘出来,既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又能训练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那么,如何挖掘文本的空白之处呢?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师给学生创设一种基于文本的想象情境,充分地调动学生生活与情感的积淀,通过想象将课文的语言与学生的生活连接起来,补充“空白”,激活文本的灵性。笔者在教学《孙中山破陋习》一文时,首先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感受姐姐在缠足前后的有什么不同;接着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畅谈自己的体会。如:学生在联系“当时孙中山的家里很穷,他的姐姐一点儿也不怕吃苦,洗衣、烧饭、插秧、挑柴,样样活儿都干。空闲时,姐姐就陪孙中山一起玩。孙中山最爱听姐姐唱歌,姐姐也经常唱给他听。”这几句品读时,学生便想象姐姐洗衣、烧饭、插秧和挑柴的情景,想象姐弟俩坐在门槛上,仰望湛蓝的星空,姐姐哼唱那悠扬的小曲,孙中山趴在姐姐的膝盖上静静地倾听……虽然家里很穷,但他们生活得依然是那样的快乐充实,那样的无忧无虑。而这一切都是在姐姐没有缠足前才能拥有的生活。“一天,孙中山从外面回来,看见妈妈正在用一根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地给姐姐缠足。姐姐痛苦极了,眼泪直往下流。”姐姐是如何的痛苦作者并没有具体地描写出来,这给学生的想象留下了足够的空间。有的学生说姐姐用乞求的眼神望着妈妈,央求着妈妈不要再缠了;有的学生说姐姐疼得咬紧了牙,额头上渗出豆大的汗珠;有的学生说姐姐不是在乞求,而是在绝望地呐喊……当学生读懂孙中山曾苦苦地请求妈妈不要再给姐姐缠足了,可这一切都是徒劳。“‘你年纪小,还不懂得这些事。’妈妈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此时孙中山站在门外,听着姐姐那绝望、凄惨的哭喊声,仰望苍天紧握双拳,发出悲壮的呼喊:“多么丑恶的规矩,多么愚昧的陋习,多么黑暗的社会……我要推翻这一切!”此时,学生已分不清自己是课文中的角色还是现实生活的我了,从而进入“使我之心即入乎唐人之心,而又使唐人心,即为我之心”的境地。

二、、走上讲台,让学生成为主人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可是,多少年来,讲台是只属于老师的舞台。而学生就像一群只会听老师讲话,只会看老师表演的观众了。因此,必须要打破教师独占讲台,让学生也能走上讲台,展示才华,体验成功的滋味。让学生成为老师式的学生,让老师成为学生式的老师,从而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这样能激起他们学习语文的愿望,使他们更好地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

1.让学生上讲台“讲”

一是我们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讲故事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语文教材中选入了一些

2 民间故事、神话故事,如六年级的《牛郎织女》。对于这类课文,我们可先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抓住课文主要情节、重点词句,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善良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指导学生将这个故事绘声绘色地上台讲述出来,也可以鼓励学生再去搜集一些民间故事,在班级举行一次民间故事交流活动。学生走上讲台讲述故事,既理解了课文内容,了解了故事情节,还在记忆故事的过程中发展语言,培养了语感。

二是教材中还有些课文内容较浅,学生易于掌握。对于这类课文,老师就可大胆放手布置学生分小组自学,然后请学生也当一当小老师,上台讲一讲。讲解时,语言简练清晰、条理清楚、方法新颖独特的,教师要给予特别鼓励。而其他同学则要评讲“老师”的讲课水平,对不足之处其他同学可及时作出适当补充,学生对这种学习方法非常感兴趣,投入学习的劲头十足,对知识的探求成为一种表现自我、发展自我的需要,效果很好。

另外,还可以采用辩论的形式让学生走上讲台“讲”。学生如能根据课文内容提出恰当的问题,表达出不同的看法、认识,此时教师若能让学生由此展开辩论,不但能使学生弄清概念,明白事理,还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让学生上讲台“演”

语文教材选材丰富,有一部分课文非常适合学生走上讲台去“演”。教学时,教师若能利用语文知识的本身魅力来吸引教育学生,让学生走上讲台去“演”,以“演”促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六年级的《学会合作》,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带着演讲的激情,走上讲台演讲。如六年级的《大江保卫战》,记叙了解放军几十万官兵与长江特大洪水进行顽强战斗的动人情景,事迹感人,惊心动魄。教师可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加工,改编为课本剧。这样既对知识有了深刻而又具体的认识,又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口语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链接生活,让学生走向开放

传统的语文教学都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学生被禁锢于有形的教室之中。如此的教学怎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因此。语文教学应该打破以“教师为主”的模式,应该打破以课堂为中心的格局,让学生走出课堂,投入到精彩的生活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让生活走进语文,让语文更贴近生活,从而让学生走上社会,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进行如下的尝试。

1.大量阅读课外读物

古人说得好:“不积硅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要少给学生布置

3 机械、重复、无效的抄写作业,用心为学生推荐适合阅读的读物,鼓励学生多看书,多吸收有益的知识,帮助自己提高语文学习的效果。如,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文章时,在课前鼓励学生查阅有关司马迁其人的资料及写作《史记》前后的有关情况,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这样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形象水到渠成。再如语文教材中选入了一些根据名著改写的课文,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三借芭蕉扇》等,学习这样的文章,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去阅读相关的名著。此外,根据不同体裁的课文向学生推荐相应的读物,学生在阅读中不仅有精神收获,获得审美体验,还能发展思维、认识世界,提高语文的素养,能收到一举几得之效。

2.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走出课堂,置身于生活,参与社会实践,是一种好方法。因为语文无处不在。因此,我们可以带领学生,深入社会,做一些专项调查,写一些调查总结,提高学生的调查、总结能力。调查研究的内容很广泛,如学习了《访问环保专家方博士》一文后,我们可以安排学生对本市的环保情况做一个专项调查,走出家门,走上社会,用自己的眼、用自己的心去体察、了解本市的环保状况,采访环保局的有关专家,撰写调查报告……学生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收获的是多方面的能力,写作的能力、交际的能力、观察的能力,合作的能力,此外还增强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这些都是老师在课堂上用语言灌输所不能达到的。

3.选择合适的电视节目

事实上,看电视也有其有益的一面,只需掌握好一个“度”。但不少家长因担心影响孩子的学习,一味地阻止。我们可让学生每天看半小时新闻,并把看到的新闻讲给老师、同学、家长听。这样,不仅增长了见识,了解了国内外大事,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语言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另外,教会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电视节目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很重要,如一些好的少儿节目、历史片……也可让学生适当看看。语文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让学生走出课堂,变客观接受为主观感受,勤观察生活,多思考人生,学生定能在这些宽广的语言学习环境中收获多多。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时代的要求,是语文课堂教学自身发展的要求。我们教师只有踏踏实实立足于平日的教学,去除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去除追求短期效益的功利思想,在学习后实践,在实践后反思,在反思后改进,在改进后学习。如此地潜心钻研与探索必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必能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成为真正的、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让小学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第五篇:学生喜欢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区教育局 “办学生喜欢的学校”要求发出后,在全区教育系统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我个人认为:这一要求切中要害,遵循了教育规律和学生的成长规律、认知规律,摸准了教育的脉膊。没有任何的标准比学生喜欢更生动、更准确、更有说服力。只有学生喜欢的课堂才是好的课堂,同样,只有学生喜欢的学校才是好的学校。对此,我有深切的体会,在教育教学中,我们统一思想,始志不渝的抓好办学生喜欢的学校这一宗旨,创造性的开展工作,现汇报如下:

一、统一思想,精心筹划

1、 召开教师会,做好宣传工作

我校向全体教师发出倡议,首先从领导班子做起,开展反思和大讨论活动,在学校领导班子中开展了 “争做好班子我该怎么办”,在教师中开展了“争做学生喜欢的老师我该怎么做”的反思交流活动。每周一例会两个班子成员作反思交流,寻找自己工作中的优缺点;老师以年级为单位进行反思交流,反思教学中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使自己的教学变得更加严谨,力求完美。

并且,我校还下发了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和调查问卷,对这项活动的开展广泛征求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我认为,家长是学校教育教学的知情者、参与者,家长有权利了解和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缺乏家长参与的教育工作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是推动学校建设上水平、上台阶的不竭动力和智慧源泉。

经过充分的讨论酝酿,家长、老师、学校意见得到了高度统一,“学生喜欢”这一课题真正付诸实践,成为我校日常工作的重头戏。

2、周末大讲坛,快乐大家谈

因为新校建设,我校分为三个校区,管理难度加大,但我校始终坚持“分校区办学,难度再大质量不降”的原则,多举措抓实管理成效。为使大家有一个交流分享、感受乐趣的平台,每周五下午两节课后,三个校区的教师集中在一起,轮流登台,畅谈读书体会、工作所思、教学困惑、人生感悟、班级创新管理。短短的一个小时,老师们畅所欲言,互相借鉴,扬长避短,既展示了自我,又吮吸了不同的教育智慧,为梦想的腾飞插上了翅膀。

3、让反思成为教师争做“学生喜欢的教师”的催化剂 定期的反思是对经验的总结和梳理,大成至圣先师孔子曾说:温故而知新。可见,反思在个人和专业成长中作用的巨大。我们在全校开展了从领导班子、党员干部到每一位教师的系列反思——“做一名学生喜欢的教师,我还有哪些差距?如何改进?”、“作为一名党员,我和优秀党员的差距有哪些?如何改进?”等。通过这些活动,准确定位,找准了差距,明确了努力的方向。

4、对年轻教师实施“压担子”、“搭台子”“富脑子”建设工程 结合区教育局提出的青年教师教学素养达标提升活动,学校组织36位青年教师成立“星苑成长沙龙”,他们在学校的倡导下,每月读一本书,每周写一千字学习心得或反思,开展了教师普通话、硬笔书法、多媒体应用、及“十个一”学科素养提升培训工程,切实提高了

年轻教师的教学设计、教材解读、有效评价及教育研究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快速提升,为构建学生喜欢的课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学生喜欢是我们永恒的目标

学生喜欢是最高的准则,但这绝不能成为口号,流于形式,因而,我们将学生喜欢细化为“学生喜欢的课程”、“学生喜欢的课堂”、“学生喜欢的老师”、“学生喜欢的活动”、“学生喜欢的学校”等一系列活动的评价标准,设计了调查问卷,并作了详细的调查统计、研究,为进一步开展工作准备了第一手资料。

1、学生喜欢的课程

我校本着“国家课程开足开齐,地方课程求精求实,校本课程突出特色”的原则,积极设置学生喜欢的课程。通过问卷调查及学生老师、家长座谈会,在六年级开设口琴、七年级葫芦丝、八年级笛子等深受学生喜爱的校本课程,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学生的喜爱,创造性地引入高中走班选修课程制,又在周二开设了经典诗文诵读课程,周三开设了象棋、围棋、舞蹈、合唱、腰鼓、电子琴、豫剧、京剧、武术、跆拳道、乒乓球、面塑、十字绣等选修课程,真正实现了国家、地方、校本课程多元共存的课程体系。让课程由“大锅饭”发展为“套餐”或“自助餐”,以适应不同学生爱好及发展的需求,很好地体现了学生课程结构爱好的选择性。

学生普遍对音、体、美课程感兴趣,这些没有考试压力的科目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更能在这些课程中放松自己。而在语、数、

外这些文化科当中,学生的兴趣相对较低,但就知识本身而言,任何知识都具有趣味,因而,我们要善于挖掘知识中的闪光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

2、学生喜欢的课堂

我校积极开展了同课异构等教学活动,让老师感受不同课型带来的不同效果,产生的不同课堂反应。事实证明,学生对不同的课堂产生的反应完全不同,有的课堂生龙活虎,有的课堂死气沉沉有如一潭死水。这种差别主要与课堂形式有关,直接取决于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操控能力,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能力。教师必须把枯燥的知识用生动、幽默的语言、细致的讲解、有效互动,滋润进学生的心灵,使课堂充满欢声笑语,让学生在快乐的课堂中穿行。

3、学生喜欢的老师

教师是课堂的操控者,驾驭者,因而一节课的好坏与教师有着直接的关系。教师个人的魅力、语言使用、肢体动作的多样性、面部表情的丰富都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个优秀的老师必定是多方面结合的出色的人,不能够兼顾而只是枯燥的进行知识传授的教师,注定与“学生喜欢”绝缘。只有做到了各方面统筹兼顾,才能够让知识的传授在教师精湛技艺的引领下自由穿行,快乐歌唱。也只有这样的老师,才能够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

4、学生喜欢的活动

教育的对象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因而以培养人为己任的教育工作必定要走进学生心灵,了解学生所需、所想,从他们合理的个性

需要出发,满足他们的心理成长需要,这样的活动,才能够得到学生们的喜爱,这样的活动,才能够具有长期深入开展下去的动力和理由。我校下发调查问卷,一方面摸清老师们的特长,一方面掌握学生们的真实需求,本校教师能够胜任的活动,我们开足、开好,本校缺乏的特长老师则花大力气去聘请,如:我校的葫芦丝、腰鼓等社团,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既培养本校教师,同时聘请专业老师,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保证活动顺利开展。

5、学生喜欢的学校

这一目标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商品的好坏消费者最有发言权,被市场所青睐,被消费者所喜欢的商品必定走俏于市场,学生喜欢的学校是对一所学校的课程、课堂、老师、活动等各方面的总体评价,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不言而喻,学校对学生所给的评价具有先天的偏爱,学生更具有无可替代的发言权,学生喜欢的学校也就成为对学校最高的、最重的褒奖,正如我们通常所说:金杯银杯不如学生的口杯,金奖银奖不如学生的夸奖。一所学校在课程、课堂、老师、活动等方面深入学生喜爱,那么,他注定会是一所被学生喜欢的学校。我校在课程、课堂、老师、活动方面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已经奔跑在学生喜欢这一康庄大道上了。

三、办出特色,让学校闪光

1、建设爱心校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没有爱的教育只能是填鸭式的知识传授,不能称之为教育,只有师爱陪伴、有师爱贯穿始终才能称之为教育。因而,爱心是教育的核

心,爱心教育是德育的动力和源泉,也是我校孜孜以求的办学特色,我们通过各种渠道培养学生的爱心,开设了校本课程《爱心需要你》,让老师、学生人人有爱心,让爱心辐射社区,让爱心回报社会,让爱心引领学生,培养学生的真、善、美,并让爱在学生和家长的传递下在社会开花。教育的一言一行、细枝末节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而,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人文素养必定能够得到快速的提高和增长,我校适时开设了“人文素养”的校本课程,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涉外礼仪、交往礼仪等基本素养的培训,培养新时代的“淑女”“绅士”,使女生温柔大方,男生宽容大度。

2、“学生民主评议团”应运而生

在“办学生喜欢的学校”调查问卷中,有的学生提出,学生是学校学习与生活的主体,可是,学校没有给予学生应有的管理权,而只是将其视作被管理的一个群体,学生在学校管理中应当有实际的“参政”、“议政”权利和义务,基于这种“绿色管理”理念之下,我校的“学校民主评议团”应运而生。“学校民主评议团”每月召开一次会议,参加会议的主角是各班选举产生的民主评议团代表,而配角是学校中层以上干部,每次开会,学生都要根据班内学生存在的问题,学校管理存在的盲点,如何构建学生喜欢的课堂等系列问题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一项项的建议都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提出的,当我们按照学生要求改进完善后,看到全校师生笑逐颜开的神态,我们感到由衷的自豪。

3、让个性教育发展学生

中学生出现的问题,大多属于心理问题。在校学生的心理问题解决不了,不但影响现在,还会影响未来。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孩子,即使现在成功,以后还会失败;而一个心里非常健康阳光的孩子,即使现在不成功,将来还会成功。基于这种认识,学校从今年开始了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我们自编学校心理校本课程,独创心理指导课,在各年级建起心理辅导站,班班有了心理小顾问,从一对一的辅导到本学期的大型普及心理知识的“心育节”,从落实心育目标到每一节心理、生理课,从初中少男少女课堂师生倾诉“悄悄话”,到中午、下午放学后咨询室的“流连忘返”,学校真正成为了孩子心灵健康呵护的沃土。

4、让班级博客成为家校沟通的又一桥梁

新的学期,学校所有班主任成立自己的班级博客,在班级博客中班主任通过留言、经验分享、回复等多种方式,对学生成长中的烦恼进行疏导,对孩子在家情况及时的了解、对家长教育孩子困惑进行解惑,真正让班级博客促进家校沟通,引领着家长的成长。

5、让丰富多彩的主题节日荡漾着学生的欢乐

学校在坚持原先五大类活动的基础上,四月份开展了以读书活动为载体,结合演讲、读书笔记、课本剧评比、朗诵等活动形式的读书节,在四月份举行的“春之韵诗文朗诵比赛”中,学生全员参与的高水平诵读得到了省语委专家的高度评价。五月份开展了学生篮球赛、拔河比赛、田径运动会、趣味运动会、学校体育社团展示、围棋、象棋比赛、学校吉尼斯申报等形式的体育节,六月份开展了以书法绘画、

才艺展示,告别童年文艺汇演、红歌联唱等形式的艺术节。通过这些节日活动,为不同层次、不同爱好的学生提供了展示特长、发展特长的舞台,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在成长中发展,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灵性,开发了学生的内在潜能,同时也为学校增添了无限的勃勃生机!

6、多措并举,润物无声

(1)在教师中开展“四好”主题活动: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批改好每一份作业、教育好每一位学生。

(2)提出了“五个一”的建议:每位教师都要有一位自己崇拜的教育家、要有一本看家的教育理论、要有一份高质量的教育期刊、要有一个经常浏览的教育网站、要有一个自己的博客。

(3)实施“

一、

二、千、万”工程:“一”是每周进行一次快乐教师大讲坛,每学期教师面向学生集体宣誓一次。“二”是指第二父母联谊制,倡导教师成为学生的第二父母。“千”是指每周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及听评课写出1000字的反思。“万”是指本学期根据学校统一要求阅读的“影响教师的100个好习惯”,写出10000字的读书心得体会,通过系列活动,让教师在润物细无声中向着“学生喜欢的教师”的目标发展。

学校是学生乐于学习探究的地方,更是学生喜欢交流的场所,让学生琅琅的读书声溢满校园,让学生欢快的歌声在校园内激情回荡,是我们永恒的追求。我们坚信只要心中有梦,在构建学生喜欢学校的道路上一定能谱写出更加绚丽多彩的篇章!

上一篇:严纪律转作风抓落实下一篇:眼睛发直说不出话来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