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生日散文

2024-04-18

永恒的生日散文(共11篇)

篇1:永恒的生日散文

永恒的生日散文

满山枯黄的蒿草似插上燃烧的蜡烛,荒坡覆盖的黄叶如铺上厚厚的奶油。风唱生日快乐歌,冷奏哀婉思念曲——今天是你的生日,你在那个叫做天堂的世界还好吗?你快乐吗?

记不清你离开我们多少年了,坟冢已成为休止的永恒。我们很少来看你,因为惧怕山野的.冷清;我们也很少再谈起你,因为怕难拂去那沉沉的哀思。你一定会原谅我们的,一如你当年总会原谅我们的种种不是。时间让我们淡忘了你的生日,就算把蛋糕垒成坟一样的高,却没有香甜。哪怕把鲜花插成血一样的艳,也不再芬芳。

但是他却不曾忘记你,没有放弃对你的深深眷恋——他的臂弯曾是你的枕头,枕着你香甜的好梦;他的虬须曾是你的眉笔,描着你妆扮的出众;他用唇角给你添上过口红;他用指尖为你把柔发轻轻梳弄——可是你走了,他懒了,这些细腻再也不见了。

他成了一只忧伤的鱼,游动在祭奠的水域。你是他心灵的源泉,是维系他情感的纯净水,而今泉枯了,水竭了,鱼儿脱水了,他泡在忧郁的湖泊里,呼吸困难,死气沉沉。你不该抛弃他的热爱,去冰冷的世界,让他的思念成为刻骨铭心的痛。

花开了,花谢了,风来了,风走了,岁月可以雕刻人的摸样,却不能磨灭人的祭念——“有语而无声,有蛋糕、有瓜果。没有音乐。只是在心里默默地祝福:‘生日快乐’!四十三岁。烛光中再现您温馨笑容。爱——永恒!”这是他此时的心情,他说你43岁了,可是在他的记忆里你依然还是那么娇嫩——如果用加法,4加3你才7岁;如果用减法,4减3你才1岁;如果用乘法4乘3你也最多12岁。你永远是他情感上“未成年”的孩子,值得他用尽心血去呵护、去疼爱、去呕心沥血。也许有一天,他老得再也不能来看你了,可在他的记忆深处,你依然是他真心收藏的宝!

“生日快乐”,这用感情雕刀刻进骨髓里的一个纪念日,也许就这样,被他定格成了永恒。于是,爱无声,情无绝,祝福绵绵无休止……

篇2:永恒的生日散文

【微风传情,牵挂永恒】

夜寂静,灯阑珊。残烛泪,人孤独,空余忧伤惹心焦。岁月蹉跎,时光流逝,不改我心中的思念,心烛之光依然燃烧着昔日的激情,初夏的微风吹拂着浓浓的网情,轻轻地撩动着我孤独的心灵。多少个夜,多少个梦,总是枕着你的名字入睡,总想悄然潜入你的梦境,却总也无法启齿,去祈求一张入境许可证。

眷恋的夜幕,数着多情的星星,弯月就挂上了串串思念。一颗星星就是一份 挂牵,一封短信就是一个心愿,夜不停的翻动着脆弱的情感,无眠在暗夜里回旋。

想念,却不能相见,思念装满了沉甸。那份等待,那份期盼,笔下生出滴滴温暖。想把你融进血管里,用命脉相连,签订不变的诺言。好想呈现在你的窗前,述说相思的缠绵,让那闪闪星光,见证岁月的久远!

今夜我只想点燃心烛,不知道要点亮什么,不知道要烧什么,不知道要记起什么,不知道要品味什么,也许是相思、忧伤、也许是梦幻、苦涩……

清晨,一缕微风吹过,带走了我朦胧的思念。你走了,风中残留着你的气息。黑夜编织成梦境,相距遥远,却总是徘徊,徘徊在你的经纬里,从此你的梦,植入了我的心田。风干的情感,又流出湿漉漉的挂牵。

虽然你我远隔万水千山,你却始终深深地藏在我的心底,没有你的日子,我就似孤独的冷月,凄艳的寒星,我真的好想你,无论你在哪里,都走不出我的思绪,你是我永远的思念和永恒的牵挂。

无论岁月怎样变迁,无论日子怎样煎熬,始终都无法改变我的思念。我会虔诚的祈祷,祈盼你的签证。走出梦境,涉过网海,去“盛放思念”的那个雨巷,寻找我心中的归宿。我会小心翼翼的守护燃烧的心烛,直到永远。

【寂静的永恒】

本来我喜欢热闹,嘈杂中纸醉金迷,用狂躁的迷乱来麻醉自己,自从和你,相识相知,有了思念,牵挂,思念牵挂把我带进寂寞,喜欢上了清净,我深深知道,那种热闹只是表面,那狂乱也是暂时,“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

孤单的时候,其实并不孤单,因为我心里想着一个人,她在我心里陪着我,我并不孤单,我 细数落花,听风解语,真的感到很美。

深秋,花瓣凋落,一地乱红,显出荒凉景象,没有人会和黛玉一样,拾起它们,埋葬在黄土下,或是夹在书页里。

花期悄无声息地开放,又无声无息的凋零,来了,又去了,就像是一段段岁月,一段段风光,每段故事,都会有一段不为人知的心情。当往事随风,只有花香在空气中肆意泛滥,你却在我心里,我好像是捕捉到,你曾经美丽的容颜。

美,需要有人赏识,有人怜惜的。如果你芳华尽逝之时,我还会为你讴歌轻吟,尽管你逝去了青春的美丽,我心里你依然如春,还是曾经那样地盛放的美艳。 我愿意倾尽一生坚守,我们的挚爱,不让半点杂物掺杂进来,落红不是无情物,懂的人自然明白,不懂的人,永远不会明白,多情痴情,用生命苦苦等待,在轮回死亡中获得重生,在涅槃 中寻求永恒。

【爱是生命永恒的主题】

习习晚风敲打着窗棂,微微一个寒颤,匆忙紧闭阳台的窗,拉上厚厚的窗帘,把自己尘封在静寂的世界。

几日与病魔纠缠,躺在床上,思绪曼舞。人生几度风雨,几度春秋,生命不过是一场繁华的盛宴,繁华落尽,曲终人散,支撑生命的是心底的那份念和经年的梦,温暖相伴!

打开屏,那些真挚的留言,似那温暖的眸光照亮灰暗的心房。胸中的热辣,涌出了泪花,温暖着,感念着!前几日,为了不使友人误解不回留言,顺手敲下了“病了,休息……”的字样,没曾想,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那些祝福,那些一次次悄悄而来的足印,那些细语温软的嘱咐,那些离线文件,那些看见我夜深还未下线的叮咛,暖暖的幸福溢满心房!

相遇在茫茫网海,我们不聊天,却成了隔屏相望的朋友。不相识,却在文字里相知相惜,用心灵感触着朋友的关爱,感动着阳光般的温暖。空间是心灵休憩的家园,沉醉在喜欢的音乐里,一次次回放,忘记了喧嚣里的虚伪与浮躁,忘记了利益算计的狡诈,忘记了钩心斗角,虚与委蛇。放牧心灵,与灵魂对白,在精神的世界里,筑起文字的殿堂,从拾丢弃已久的梦想!

放飞梦的翅膀,一些心绪锦书来托,一些经年任指尖流淌。抒一怀感念,温暖人生苍凉,在心灵的花园静静绽放。

网络是虚拟的,可空间却洋溢着爱的温暖!也许,我们在冰冷的世界走的太久,心倦了!渴望真诚,渴望爱,渴望温暖,渴望心与心的交流,渴望纯洁,宁静祥和,渴望一个充满爱的世界!

其实,生命就是一个爱的过程。母亲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之所以忍受撕心裂肺般的阵痛,那是对孩子爱的力量在支撑。青春年华的恋人,之所以冒着对家族背叛去私奔,那是对纯美爱情的坚贞。夫妻异地相守,几十年孤寂,鹊桥相会,那是对家,对孩子,对婚姻爱的坚守。还有那些奇异变故迸发的潜能,那是爱的激发,潜能超常再现。还有那些在危难之中献身的伟大生命,他们以生命的牺牲抒写着对人民对国家的民族大爱,博爱。仓央嘉措以人生的苦难叙写着爱的诗篇!

篇3:永恒的丰饶永恒的安全

食品工业协会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之后成立的第一家跨行业跨部门的行业协会,其历史背景和宗旨始终围绕着“民以食为天”这句话。回首往昔,曾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处于计划经济的严格控制中,老百姓天大之事的吃与喝,自然而然成为改革开放道路上的首当其冲,这从当年新华社一篇《解决新长征路上的吃饭难问题》的文章在社会引起的强烈反响和共鸣就可见一斑。如今,经过三十多年艰苦努力,我国的食品工业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食品市场的琳琅满目和极大丰富,不但让人们有今是而昨非的感慨,更让人们切身体会到小平同志“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句话背后的深刻内涵!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食品工业的现阶段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这些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食品工业企业规模较小,产业集中度较低,特别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食品企业规模更小,有的至今还处于作坊式生产状态;二是食品工业的机械自动化和工业化程度低,新产品的产值率仅为4%左右,先进装备60%靠进口;三是食品工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低,新产品开发和产品升级换代步伐亟待加快,食品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大,四是食品安全隐患仍然突出。

所以,对于“食品工业是永恒的产业”这句话,我们也必须予以辩证的理解:所谓永恒,其从本质上属于生命产业的范畴,只要人类在地球生衍繁息,它就有存在的必要;但人民的生活水准和质量却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食品工业的发展也要与时俱进。事实证明,食品工业的发展目标早已不再局限于当年解决温饱和克服供应短缺,而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紧跟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特别是食品安全方面的种种领先做法,让食品工业、食品安全成为人民心中真正折服的永恒产业。

篇4:永恒的爱 永恒的变

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要想爱情永存,就不要走进婚姻。

有人说,爱情只是短暂的“利比多反应”,时间一长会遭遇审美疲劳,荡然无存。

有人说,没有永恒的爱情,只有永恒的婚姻,因为再浪漫的激情也敌不过生活的需要。

的确,没有一种爱会一成不变。爱情,永远是对另一半的欣赏、倾慕、喜爱之情。这种爱的激情不仅会随着时间、自身条件、环境的改变发生变化,也会受对方各种条件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稳固的爱情必须力量均衡,如果一方发生了变化,而另一方原地踏步。甚至暴露出更多的问题和缺点,这样的婚姻和爱情必然遇上风暴。遗憾的是,我们很多人往往只看到对方“变心”了。而不能意识到自己也应该有所变化。

每一个人都敌不过岁月,每一个人的年龄、容貌、身材都会渐渐变得不复如爱人当初所爱。但是。吸引对方的魅力却不会因年龄增加而减少。懂得经营爱情的人不会懈怠于容貌的修饰、保养,注重健康,更注重修养、学识、谈吐、气质、事业……只有这样一个在观念、外表和行动上不断变化着的“最好的自己”,才可能充满超越时光和年龄的综合魅力,让对方在你老迈之时仍然“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一段爱情才可能谱写“永恒”的童话。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爱情需要时时更新和创造。世间男女都留不住漂亮的外表、年轻的容颜,但留得住味道、气质和魅力。

所以,不要以为,他(她)爱我,就要爱我的全部,包括我所有的缺点。相反,他(她)爱的,只可能是你的优点,只是情浓之时,他(她)会自动忽略你的缺点,激情冷却之后,却会成为爱情的硬伤。

不要以为,和另一个人相爱结合,就是为爱情找到了一劳永逸的安放之所。爱情有时是最自私最脆弱的感情,企图用懒惰带来的平庸、乏味甚至恶俗去证明和检验爱情,结果永远是失败。

篇5:永恒的海神散文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吃山的,靠山神的保佑;吃海的,靠海神的保佑。这不是迷信,而是一种民间的信仰。

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市中心东南42公里处的湄洲岛,就有着全世界2亿多妈祖信众魂牵梦萦的妈祖祖庙。妈祖娘娘是历代商人、海员、船工共同信奉的海上和平女神,更是世世代代面临着变幻莫测,淘生于海洋之上的渔民所供奉的海神。

渔民们日日劳作在海洋之上,与海浪共舞,与海潮共进退。晴天时,海上风平浪静,碧海连天,和煦的阳光,海风温柔飘送着微腥的海味。滟滟的海波,波上渔舟千帆飘摇,随波万里,如同一个个温暖的摇篮,摇篮里的渔民,皮肤黑黝,眸子闪亮,眸里是满仓活蹦乱跳的鱼,嘴角泛着微笑。细密柔亮的海滩上,有高挂的渔网,织网的渔女,她们手中的梭子在飞快地穿行,在渔歌袅袅中,编织着明天的希望。那样的日子,对渔民们来说,是最为和平安详幸福的,渔民在心里感谢着海神妈祖的保佑。然而这样的日子并不常有,海上时时有着突起的狂风暴雨,让渔民措不及防。那黑压压的云,毫无预兆地,铺天盖地而来,海天瞬间就被卷入黑暗之中,继而雷电交加,阵阵巨响;闪电划破长空,划过海面,撕裂海洋,海风呼啸,巨浪饕餮。此时在海上淘生的渔民们,面对着是不容置疑的生与死的搏斗,渔民们一面心里祈祷着妈祖娘娘的保佑,一面奋战着滔天的海浪。也许是真的灵验了,也许是有人产生了幻觉,总之有人看见了妈祖娘娘来了,红衣飘飘,在惊涛骇浪之巅,为他们点上一盏希望之光,击破了无边的黑暗,解救渔民于惊涛骇浪之中。渔民的心中有着对妈祖娘娘的信仰,就有了永不绝望的信念,战胜一切的信心,这样才得以在恶劣的海洋环境中世世代代生存下来。

站在湄洲祖庙山巅之上,六月的阳光在海风的安抚下显得有些意外的温柔,怕晒的我便大胆地迎着海风的吹拂,任凭着阳光的照射,远眺着风景迤逦的海岸,漫无边际地遐想着。

“走啦!走啦!”导游扯着嗓门叫唤着,打断我飞扬的思绪,于是我赶紧跟上导游的步伐。

导游在前头引路,我一边走,一边用崇敬的目光,欣赏着巍峨壮观的妈祖庙宇,红木雕花,朱檐白墙,层叠在山腰上,处处弥漫着博大精深的妈祖文化气息。我闻息静养,显得异常的神闲气定。妈祖文化与妈祖精神弘扬世界,据泉州文史专家的研究,认为这与泉州的海上丝绸之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这源头中,我本想一探究竟,但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紧迫,许多地方都不容许我细看细想,只能囫囵吞枣一番。因导游一直强调不走回头路,要有团队精神,不要掉队,所以我只好亦步亦趋地跟着导游,听着她的讲解,来弥补心中的遗憾。

就这样我跟随着旅游团队匆匆地走过重重的庙宇。当然其间也有些许的停留,来一些小插曲小活动,比如走进小庙宇排队摸一摸玉如意,今后事事如意;牵牵妈祖铜像手,幸福平安跟我走。这是大吉大利的事,谁会不愿去求得一份妈祖娘娘的保佑?所以大家都耐心的排队等待。还有拜妈祖,庙宇里香火缭绕,人头攒动,信众们顶礼跪拜,默默许愿祈祷,虽然导游们还在此起彼伏地讲解着,但这丝毫都不影响信众们的虔诚之心。可这样毕竟打扰了圣地的清静,我极不喜欢导游们这样的做法。还好他们也只不过蜻蜓点水,便离开了。

走过庙宇,来到巍然屹立于山顶的妈祖雕像前,昂首膜拜,这是令我心潮澎湃的时刻。妈祖雕像面朝大海,雍容谦和,慈目远眺,高大而圣洁,这是一个永恒的海神,永久的信仰,永远的希望。关于妈祖,最早史料记载,南宋廖鹏飞于绍兴廿年所写的《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谓:“世传通天神女也。姓林氏,湄洲屿人,能预知人祸福……”同样的记载也出现于明代的`《三裁搜神大全》卷四:“林默母陈氏,尝梦南海慈航,与之优钵花,吞之,已而孕,十四月始娩身得妃,诞之日异香闻里许,经旬不散。”清代《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八按《莆田县志》这样写道:“林默出生时,而地变紫,有祥光异香。林默刚满周岁时,在襁褓中看见诸神像,叉手作欲拜状。五岁能诵《慈航经》,十一岁能婆娑按节乐神。”这些都是说妈祖娘娘有生有异能。此次来湄洲旅游,我就是为了目睹这座闻名遐迩的妈祖神像而来,只可惜在这里逗留的时间只容我与她匆匆的留个影。之后我千般不舍,万般无奈地走下山。

“她是凡人,生前只不过作了些好事,救了个人,就被神化了这样,真不可思议!”有一女游客边走边跟身边的人低低地说话。我知道她嘴中的“她”是谁,可笑她会这样的薄情与淡漠。现世生活中的她,怎能体会千年前封建社会出现一个年轻的女性能够有着独立的思想,立志普济众生,从闺中走出来,不思嫁,以助人救人为自己的事业,是多么了不起的事,那简直就是普度众生女菩萨的化身,便是当今社会又有几人能够如此。

是的,千年以前,妈祖娘娘的确不过是一个胎生娘养,生长于海岸边,名叫林默的凡间之人,流传至今的有关于她的生平被神化的传说,那样的神奇之事应是没有的。林默,她本应是养在闺中,千娇百媚的官家小姐,学习琴棋书画,过着碧纱红帐,银钩闲挂,金兽暖香的悠闲生活,然而她却放弃了这一切。在她短短的二十八年的生涯当中,学占卜,研医术,不辞劳苦穿梭于海上岸边,不图回报地为邻里乡亲们治病解忧排难,教众人防疫消灾,趋吉避凶,为人们所敬重敬仰。海边人均是靠海生存,海洋深不可测,并且变幻莫测,渔民们经常是有去无回。于是她习天文气象,熟识水性,在大海中,救急扶危,护佑渔民,并为此付出了年轻的生命。她的慈悲心怀侠义心肠,可谓是惊天地,泣鬼神。

篇6:亲情永恒的散文

七十年代的农村,罹患胃十二指肠溃疡及慢性肝炎的父亲,不仅不能下田劳动,每天还要依靠药物维持生命。这让一个缺乏劳动力的六口之家,生活异常艰窘。彼时,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家里总有一些大大小小的木匣——姑姑为父亲邮药带来的。

每逢年节,邮递员总是一身标志的着装,然后,推着满载的自行车,站在我家长长的院脖子外面高喊:老王家,取汇款单!这时,或坐或卧的父亲总是不自觉的转向母亲:会是谁呢?不是大连大姐就是山西大姐呗,能有谁?会心的母亲如是说。

光阴荏苒,我们记不清姑姑到底接济过我们多少次抑或无偿为父亲邮过多少救命的药品。姑姑爱我们,我们也爱姑姑。每次听说姑姑要来,我们都会兴奋得好几天睡不好。因为姑姑来了,不仅会给父亲带来分解痛苦的药品,还会给我们买些好吃的。所以,说起姑姑,那是一个十足的念想。

没有人否认过姑姑的好。可比起大姨来,我们还是跟大姨更亲。

大姨除了与姑姑一样,年节接济我们,更主要的,大姨不像有工作在身的姑姑,来去匆匆;大姨与姑姑同龄,却比姑姑多活了十几年。接触多,自然有感情。此外,姑姑在照顾寡居的大娘连同五个年幼的孩子同时还有兼顾我们,精力自然有所不及。再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即为大姨一来,一切从实际生活出发,一种直抵味蕾的诱惑,让生活困苦的我们着实无从抵御。

彼时,我们只知道大姨住在城市,从没想过住在城市的大姨收入是多少。我们总是以大姨为骄傲,无来由的将只有姨父一人工作的大姨家(五个孩子)想象得如何富丽堂皇。甚至经常询问唯一去过大姨家的母亲:大姨那里有土吗/

我们抛开了大姨的实际,一切成了我们一厢情愿的想象中的样子。每次母亲去山西,代替母亲打理家务的我们都充满无穷动力。日思夜想里,只有我们自己知道:小心思里到底都包含着什么。

其实,我们心存奢望也是大姨宠的。每次母亲从山西回来,大姨都会给我们买礼物。记得我平生穿的第一件的确良衣服就是大姨买的。玫红色。五粒绿色四周镶嵌着金色金属牙边的玻璃纽扣有如宝石一般,熠熠发光。正是这件衣服,让虚荣心膨胀的我徒步五华里,在一家乡镇照相馆,留下一张少年时代为数不多的照片。

还有一次,大姨给我们每人买了一双布鞋。纯色的鞋面上带有金线点缀的那种。这在当时大多数人都自己做鞋的农村可算是很上讲的行头。身材修长的我再配以这样一双新鞋,回头率更高了。

如果能赶上姨父来东北出差,一同回来的大姨就更不用说了。但凡能带走的,“决不让一人漏网”。糕点、豆油、白面都是上过榜单的。三十五年前的交通可不似现在,“坐地日行八万里”。从山西到沈阳,要一天两宿的火车。然后又汽车、再马车的。一路辗转下来,严重晕车的大姨被折磨得跟生了场大病似的,早已不成样子。需要几天才能缓过劲来。即便如此,只要一说起回东北,大姨的脚步从未退缩过。包括后来,姥姥、姥爷的寿衣、寿材,全部都是大姨买下的。

大姨是城市人;大姨住楼房;大姨有条件;这在我们是根深蒂固的一贯印象。这种虚妄的构想直到2012年,谜底才被彻底揭开。

2012年,大姨来东北与母亲住了八个月。走时,我主动请缨,前去护送。这也是四十五岁的我人生第一次有幸踏进大姨的家门。而之前,囿于刚性条件的制约,我们姊妹四人中,只有哥哥在最近几年才去过一次。

大姨是随姨父后去的山西。在一个矿区居住。房子是姨父作为矿区职工分得的。姨父走后,大姨一直与表哥居住。那是一栋依地势,用柱体支撑、凌空而建,大约在70平左右的一楼。房子的阴面看起来与正常的楼房并无二致,阳面向下望去,是一条又宽又深的阴沟。大约两米多的深沟里,常年流淌着洗煤下来的黑水同时伴有居民弃置的垃圾。深秋时节,取暖尚未开始,阴风怒号的楼下让仅有一层楼板之隔的家里显得格外清冷。密集的楼群连同房屋前后展沿,室内的光线可见一斑。怎不见有盆栽?我问一生爱花的大姨:养不活的,没有光。等着吧,等你大哥买新房就好了……

那一次,我终于见识了城里大姨的真实生活。由此及彼,忽然觉得:对大姨恒久的印象里似乎又多了些什么。

2013年,从云南旅游回来,顺便又去了一次山西。得知我只住三个晚上,大姨既怕我旅途劳累又着急与我说话。矛盾中,眼神一直随我,不离左右。看我终于睡醒了,又是问这,又是问那,没有她想不到的。说话间,我忽然打量起屋里的家当来:写字桌、立柜、洗衣机、床、缝纫机……这立柜原本不是我的,我的柜比这好。装修时,让你大哥给卖了。为这,我哭了一个星期。这个破柜实在没人要,算是剩下了……看我若有所思,陷落于一堆陈旧,大姨告诉我。

人老了,儿女便是一切。

大姨老了,所言未必属实。也无从考证。不过,我还是能够想象和体会一生爱干净、重仪表的大姨内心的苦痛与不甘。

世间很多事情,就是任你流泪、任你心碎,却无能为力。看大姨失意的样子,心情一如这房间里的光线,忽明忽暗起来。

龙应台说:人生是减法,见一面少一面。这成了今生我与大姨相见的最后一面。得知大姨病情危重,关于大姨一生的挚爱——母亲的去留问题,家里终是有过一番讨论的。反对派认为:母亲也已七十六岁高龄,去后是否“弄巧成拙”,与病重的大姨一样,成为新一轮负担;抑或姐妹连心的母亲能否扛得住长久日子里心灵的煎熬,又是否能够保全自己不被拖倒?而按兵不动又怎对得起心心念念爱着我们的大姨?最终,还是理性的光芒占据了人性的上峰。花费我出,母亲与老舅顺利成行。

五个月里,母亲厮守病床,不离左右。却终未挽救危局。即便卧病在床,仍不忘叮嘱表姐:将她每月的工资(五七工)拿出两百给母亲零花……设若真有不测,就替我为大姨买个花圈,略表心意吧。在哥哥受命前去接母亲回来时,我电话里嘱咐哥哥。

母亲到家未出十天,大姨果真如她自己预料的一样:“你老姨走后用不了十天我就得走了”。

大姨走了。这个无论如何都不能让人接受的事实,还是如一剂无情的棒子一般,当头砸了下来。彼时,刚刚调到一座城市工作的我,一个星期,泪水都不曾断流并随之病倒。

人啊,也许只有等到自己不再年轻的时候,才能理解和感知他人的不易。偶尔的救急不难做到,而贯彻一生,该是怎样的一种境界与情怀?想起大姨终未走出一座老迈的房子以及长久日子里的种种,忽然有一种痛,在心中汹涌游曳。

人说:姨娘亲,不算亲,死了姨娘断了亲。今年暑假,大姨家的俩个表姐来了。这是从大姨走后,我们第一次会面。十几天里,我们全家以最高规格的礼遇接待了两位姐姐。这,不能不说与大姨生前的恩施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

篇7:永恒的钢花散文

我很奇怪,那些炼钢的工人们在出钢时凝望着那通红的钢水和飞舞的钢花时神情为何会那么幸福、那么满足、那么欣慰。

“这有什么好看的!怪刺眼的!”

“年轻人,你知道这一炉钢水是怎么炼成的的吗?这一炉钢要经过多少工序,又有多少智慧和汗水在里面啊?能炼出一炉好钢对我们炼钢工人来说就是最大的幸福啊!”一位老炼钢工试着额头的汗水,慢慢地对我说,“你看这钢花,比烟花还要美哩!”

从那刻起,我爱上这朵朵钢花,也爱上了这些在电炉旁辛勤劳作的人。倾斜的电炉、飞溅的钢花,钢水流淌着,发出眩目刺眼的光,这些都烙刻在了我的灵魂中。在冬日刺骨的寒风中,在夏日炙热的电炉旁,在那些炼钢工人汗流浃背抡圆了的铁锤下、挥动的铁锨中,我懂得了钢铁不是冷冰冰的,而是有生命的,还有那朵朵钢花为何如此绚丽,那是生命的花朵,那是奉献的奇葩。从此,我慢慢地融化到了这钢铁世界中,岁月累积中,年轻时的心浮气躁被流淌的钢水冲刷得消失殆尽,我终于成为了宝石大厦中一粒稳固的砺石。

我爱那朵朵钢花,那是劳动的豪放、汗水的挥洒,一束束,带着火种;一簇簇,含着热浪;一团团,包着彩霞,温度越高开得越艳,流得越开得越盛。我也爱那熊熊的炉火,那一团团的火焰在翻滚着、呼啸着、簇拥着,像巨浪在咆哮,似岩浆在喷射。望着那欢快跳动的烈焰,我的心也随着那火焰升腾、飞翔。我更爱那些在电炉旁挥汗如雨的人们,我为能处在这样一个热血群体中感到骄傲。

“出钢了!”伴随着一声悠长嘹亮的喊声,火红的钢水以雷霆万钧之势倾泻进通红的钢包里,顿时,钢花飞溅,流光溢彩,那朵朵9钢花盛开在火热的生产现场,也盛开在每个铸造人火热的心中,这是人间最美的场景啊。在这里,我学会了粗犷豪放,放开嗓门高歌一曲,在一身大汗之后,跑到凉水管边,接一盆水兜头浇下,在冷水的刺激下,那毛孔缩张的感觉真是畅快淋漓。

二十年,弹指一挥间,时光若白驹过隙,从踏进宝石大门到现在,我随着宝石机械和那些飞舞的钢花度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时光,但是我无怨无悔,这二十年充实了我的生命,这二十年让我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钢铁铸造了我的灵魂,钢花点缀了我的人生,我和其他铸造人一样,默默地感受着钢花的峥嵘,用汗水把美好的春天埋在希望的土地上,种下火种,收获太阳,感怀生命的厚重,体会奉献的快乐,那些或深或浅的足迹,或高或矮的身影都会深深镌刻在宝石机械的发展史中,我们一起随着滚滚的铁流,前进,前进······

篇8:永恒的生日散文

还记得数字出版刚刚被我们认识之时, 变被视为是传统出版的终结者, 很多学者都认为随着数字出版的不断发展和壮大, 传统纸质出版将不断萎缩, 最终走向消亡, 被数字出版完全取代。持这种“对抗论”的人不在少数。面对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的现状, 我们对传统出版与数字化出版之间的关系问题的思考要比十年前更加深入, 也更加实际。事实证明, 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已经成为互为依托、互相拉动的伙伴, 二者结合的复合式出版是二者共同发展的最终结果。

一、传统出版是数字出版的内容供应商

中国的数字出版模式不同于英美等国家的出版模式。国外大部分是出版社即为数字出版运营商, 所以在出版社内部可以实现一个内容, 多种形式出版。但是我国真正实力雄厚的出版集团太少, 仅限于集团内部的内容含量也过少, 因此出现了完全没有内容的数字出版运营商。他们必须依靠出版社海量的内容来运作, 否则只能是无米之炊。

起初, 数字出版运营商为没有内容、内容过少、内容品种不全而犯愁, 在寻求电子版权的初级阶段, 可以说是举步维艰。但是随着数字出版的不断发展和创利, 出版社已经看到了将内容提供给数字出版商之后带来的利润率, 因此现状已经变成了出版社拿着手中的版权积极找到数字出版商, 主动售卖自己手中的数字出版版权。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和谐共赢的合作状态已经形成, 并且逐渐稳定下来, 将成为一种常态。

二、数字出版是传统出版新的利益增长点

之所以传统出版甘做数字出版的内容供应商, 其中利益是最主要因素之一。《媳妇的美好时代》是一个成功的典型。这本书首度尝试纸质书与电子书同步首发, 结果在电子书方面获得利益达到“数万元”。可见, 数字出版在出版利润获取比例上已经有了大的提升, 未来的利润空间将会更大。

转企改制的出版社都成为了自负盈亏的企业性质, 因此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 更加重视经济利益。与数字出版运营商的合作, 无疑会带来利润, 随着数字出版的发展, 特别是手机阅读的普及, 数字出版的利润率不断提高的现实是传统出版不能忽视的。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结合正是开拓了一个新领域, 获得新的利益增长点。以后将有越来越多的纸质图书和数字版权同步发行, 推动纸质图书和数字出版的共同发展。

三、相互促进的多元化出版是二者共同发展的最终结果

数字出版虽然逐渐开始掌握一些在网络首先出版的网络内容资源, 但仍然主要依托于传统出版的海量内容资源;而目前的出版社想要实现自己内容的数字化出版, 也必须依托数字出版运营商手中的技术资源。这一现实使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成为不可分割的联合体, 二者相互依存。联合正是使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同时充满活力的核心, 也必将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

同时, 二者又相互促进。传统出版的畅销书, 数字出版后所获得的利润也是可观的;网络畅销的网络小说, 被出版成纸质图书后, 往往也是畅销书。二者利润率呈同比关系。正因为彼此的带动和推动, 使得出版业出现了更加繁荣的景象。

随着数字出版的逐渐成熟, 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合作的逐渐顺畅, 纸质图书和数字版权同步发行的情况将逐渐增多并成为主要模式, 实现同一内容多元化出版, 也实现了出版行业的大发展和大繁荣。数字出版势不可挡, 传统出版优势尚存。

数字化产品的形式永远是处于变化当中的, 现在数字出版已经出现电子书、数据库、按需印刷、在线教育平台、工具书在线、手持阅读器、手机阅读等多种形态, 将来还会出现更多的载体形态, 但是万变不离其宗, 其根本仍然是数字化的资源。目前的主流方向是, 利用数字技术实现内容与展现形式的分离, 达到“一次制作, 多元发布”的目标, 最终实现数字复合出版。因此, 无论是传统出版, 还是数字出版, 内容都是核心竞争力。越是多元化出版, 越是内容为王的时代。因此, 出版人在探讨出版形式的同时, 不能忽略对出版内容的把握和深挖掘。谁拥有了更多更优质的内容, 谁就掌握了出版市场。

参考文献

[1].浅谈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关系.丁彩娟.天津科技:2011 (04)

篇9:永恒的沉默

然而,我深深知道命运对先生的残酷和不公!知道先生活得是多么苦!

似乎一切都很正常,其中的个别“章节”还是令人羡慕的。先生早年就读于辅仁大学,颇受陈垣、余嘉锡、孙楷第等著名学者的赏识与器重,在毕业即失业的年代,留校执教,并成为余先生的研究生,继续从事国学研究。这自然成就了他渊博的学识、深厚的国学根基,但那不是个“做学问”的年头,先生是“辅仁的状元”,也是全民抗战民众土壤之中的一粒热沙。随后就是解放战争,他做过掩护地下党员之类的工作,曾用笔名发表过时评和杂文,都早已湮没无闻了。建国后,先生以他的才学和勤奋在民间文学研究领域创获甚夥,受过毛主席的接见,留下合影一张。然后就是众所周知的风风雨雨,尤其在十年浩劫中度过了难以言状的凄惨岁月,从事学术研究便成了天方夜谭。以后,老马踏上新途,任重道远的行政职务、荣誉性的、实务性的社会兼职纷至沓来。整理先生遗物,看见各种兼职的聘书、证件等红皮、蓝皮的小本本就有十四、五个。先生又陷入光荣的无可奈何之中。尽管如此,他在这十年间,仍发表了关于冯梦龙、吴敬梓、目录学等兼具精深考证与理论建树的文章将近二十篇。还写就十九万字的《冯梦龙研究》,而且这期间一直没有脱离教学第一线,同时他的老朋友还都知道他是个“苦吟派”……。但这一切在一九八六年九月二日的一刹那都成了先生的“生前”!年仅六十五岁。

生命的流程不可逆转,每天都有平庸或悲壮的结局与开始。表面看来,先生与他同时代大多数知识分子走着相同的道路,世间当然有比先生更不幸的人。先生不但有活过来的幸运,还有一个“光明的结尾”,似乎算不上悲剧。然而这却正是一种深而思之就令人压抑黯然、怵目惊心的悲剧。正象朱先生的历程比较普通一样,这个隐蔽的悲剧模式恰恰是那一代知识分子比较普遍的格局:负面因素假自己之手将自己否定了一半,所有的外在的桎梏与摧残都“内化”成了自律要求。只有在布景倒塌之后才洞见了悲剧的深渊。

从旧中国过来,这一点就使先生那一代人犯了“原罪”,以后的道路只是虔诚地赎洗这原罪的历程。那是个改造的时代,是存心要毁掉强者,要挫折他们的锐气,要把他们的自豪的信心转化成焦虑和苦恼,让强者利用自己的力量反对自己,一直到强者由于过度自卑和自我牺牲而死亡。先生的知识与明锐使他不难感到这种改造的“重大意义”,然而他无法、也没想抗绝这种超个人的思潮,甚至还自觉地、认真努力地把这种改造的“指标”内化为一种进入感性层次的价值观念。仅从一件极普通的事中,就能看出这种改造的威力:我们从来不知道也不相信先生年轻时曾经是一位诗人。一些老人说穿这一点时,我们请先生写个条幅挂在客厅,先生漠然地说:“我觉得没什么话可说”。当时这是个谁也不在意的细节,现在才感受出那是一份多么凝重的悲凉、一个沙漠般的总结。

我现在还常常能回想起先生的目光,目光中有几分以忍耐为前提的明哲,但因其忍耐而又抵消了明哲的亮度;很深沉,但那是被岁月抹上了无可奈何色彩的深沉。无话可说的荒漠感与克尽其责的责任感的双重变奏,至少是先生后半生的主旋律。不是旋风,不是海啸,这是一颗流血和沉默的魂灵。

先生曾说:“没有个性就是我的个性”,然而,“没有个性”的先生有痛苦。痛苦成了他生命的存在方式。对于先生这样的学者,他洞察历史的深度与他所受的痛苦是成正比的。然而,在先生所经历的特殊历史时期内,痛苦很难成为生命的刺激和动力,很难变成创造文化的代价,仅仅是被剥夺的痛苦,痛苦被剥夺,只有残酷没有节日。当然,先生本人也要负一份责任,那就是先生视人太重,视己太无情!屈己从人是先生的美德,更是他的不幸,它使先生太重那些荒谬的评判、那些个短暂人生中的小事件。先生只有在深心的孤独之中才会体味这种不幸。先生的孤独是无话可说的、尽在不言之中的孤独,是大部分被掠夺去后的清醒的自我确立。无言的孤独是严酷的、凄凉的。我有一种不能抹灭的感觉:先生的精光被自己掩盖过半,示世者仅是余绪,象冰山一样,浮出水面的只是十分之二、三。先生生前死后,我常常想:若是先生换一个活法呢?那也许会失去若干所谓的美德,但会有更多的、与他的博学和才华相符的建树,更主要的是先生会活得轻松愉快一些。先生活得认真的要命,这认真便规定了他的悲剧命运:“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阮籍咏怀诗)?我曾对先生说您是悲剧,先生当时什么也没说,过后师母说他颇受刺激、良多感慨,但一直也没跟我说什么,五年后,在我结束研究生学业时,先生才旧话重提,且戒我勿再言。今日,当他卸掉了尘寰的观念枷锁时,或不会再责我直肆,会颔首以为弟子知先生。

先生苦了一生,而痛苦的意义又并没有充分地体现为存在的意义,这是先生最后的悲剧!

人绝不是万物的尺度!从希腊哲人到今天还满怀深情地重复它的人都是在补偿性地文饰着人在自然面前的无能为力!人的真实的生存却恰恰相反:“万物”倒绝对是人的不二法尺。所有关于人是自由的童话都在一次性的、不可替代的终点面前显得那么矫揉造作、苍白无力!无论是西哲的理性自由、选择自由,还是中贤的内心自由、“大丈夫”的自由,统统被最后的取消吹得烟消云散,象一个两眼昏花的老人刚刚将一张碎币精心补对完整却被一个喷嚏吹得七零八落一样!

垂下的眼帘终于彻底遮断了所有的一切!

先生再也不必朝乾夕惕,再也不必谨厚宽容,他到了一个什么也用不着的世界。我不相信极乐世界,即使有,也与先生的风格格格不入。我也不想让先生再入君子国,因为他在君子国里呆得太久了、呆得太累了。

没有痛苦,只有靠非生存才能达到。“余痛恨先生之死之心可释矣”。我愿摘李贽《罗近先生告文》移赠先生:

“有柳士师之宽和,而不见其不恭;有大雄氏之慈悲,而不闻其无当。……居柔处下,非乡愿也,泛爱容众,真平等也。力而至,巧而中,是以难及;大而化,圣而神,夫谁则知。”

剑逝舟存,鸿飞爪在。这本论集选录了先生在几个领域里探索的足迹。它们大都是写于别人早已憩息酣睡的深夜。是先生部分生命的凝结,不足以尽先生,但可以见先生了。

似乎先生只给世界留下这本文集,然而,这只是似乎,不是事实。且莫说先生还有文章我们未收入,且莫说先生还有手稿未刊,仅先生几十年呕心沥血对学生们的学识学风的化育,就决不会在公元一九八六年九月二日那天划了句号。

这二十几篇精峻的文章,识者自然会叹服。但,依据我十年来对老师的理解,我想先生会同意我说:希望这些文章速朽!因为这标志着先生为之献身的学术事业迅速发展、更新换代了。当了一辈子蜡烛的先生从来就有鲁迅先生甘当“中间物”的情怀。

篇10:永恒的承诺散文

爱一个人很难,忘掉一个人更难。

夜深了,头痛的很厉害,总自以为我很会照顾自己.看手机,翻开电话本,却不知道这个时候我还能找谁?大家一致认为我是一个乐观的女孩,因为我在朋友面前笑呵呵,没有人知道,在这个只有我自己的屋子,我还是会掉眼泪。我只是一个再平凡的女生,没有他们想像中那么坚强.

想到你,心会很痛,很痛。尽管我一直在忽略那种来自于心底痛彻心扉的痛。这种痛一直在提醒着我,爱情没有想像中那么美好,这种痛让我不再接受任何人,这种痛让我拒绝所有试图靠近我的人.

从未想过,在我平淡的生命里,会有你的出现,然而却不知道从何时起,你占据了我的心,悄无声息而又不可阻挡。我的心墙本如此坚固,可以将任何入侵者拒之门外,却难以抵挡你温暖的笑容。

而你却悄悄地离开了,我还是虔诚地等待,与你牵手,曾是我多么渴求的啊!

我是一个平凡的人,在人群中不会引起别人的注意,也未尝奢求过浪漫的爱情,我鄙视虚假的,施舍的,不平等的爱情。我没有那么伟大,只是一直在寻找那种感觉,这种感觉是我心灵的圣洁之所,是心在高处的灵魂所固守的最后一道防线,因为我还虔诚地保护着一份纯真,一股激情,一点感动,还有一颗对真爱苦苦寻觅并坚信你总会到来的痴心,我迟迟不敢涉足,只是远远的望着或是风景,或是闹剧。难道真的爱,就是一只不可见的鸟所唱的歌,一旦遇到泥土就会死亡吗?我不知道……

爱,不是一场艰难的谈判而是一种情感的交融,一种每个人都不一样的感觉,一种每个人都不一样的安抚。爱,不是完美而是补充的过程,不是偏见而是公平,不是贪婪而是满足,不是依赖而是互相搀扶,于是我一直孤独地走着,因为我有一盏没有点起的.心灯,直到遇见你,遇见你灿烂的笑容,我才知道我尘封了多年的情感并没有空等。

叶也落了,花枯了,明年还可以再生,再艳,而要逝去的能不能留下?有时,我真爱那落叶,爱它潇洒的来去,不给人间留下一丝哀鸣;爱它的包容,它平凡而不平庸的人生态度;爱它眺望远方的目光和回归大地的微笑。可一人,谁又能一生都心如止水,无爱,无恨,无怨,无悔?!我……不能。

我好想向全世界宣告:“我的情感世界里只有你的存在,我真的为你密封好了一个纯净而明亮的天空。没有谁能代替你,闯进这块心灵的禁地。”客观地说,遇上你也许只是偶然,但遇上你以后而爱上你,现在看来却是必然。我常在想,如果没有你,还会有另一个人吗?我不知道,但我认定只有你才是我今生的唯一。

不在乎你是否一无所有,不在乎别人会怎么说,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会有一个爱你的人与你共苦,与你同乐……我不算是最好的,但为了你,我愿意改变,为了你,我愿意放弃一切。

或许注定的,只是拥有你的背影,看着你的背影消失得无踪迹,但你的笑容,还在我心底。

我唯一能做的只是等待,半年,一年,两年……或永远,我期待……

篇11:永恒的记忆优秀散文

因为祖国需要,我来到这里,因为职责所在,我日夜守护着你,我们曾同甘共苦,度过了多少个难忘的岁月,那边防哨卡的一草一木,那雪山顶上的雄伟壮丽,一切一切,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三年,只是人生岁月中昙花一现的极其有限的生命时间,但却是我弥足珍贵的阶段,完成了情感和认识上不完全的过程。对于没有到过西藏的人,西藏是个充满神秘的佛界净土;对于离去的人,西藏不仅仅是一种生活的过程,更多的时候给人一种怀旧的感觉。

有些时候很想重新回到西藏,于是在怀念中逝去的一切就会一滴一滴的清清晰晰地呈现在眼前。那蓝蓝的天,白白的云,还有那在蓝天白云和山色水光辉映之中悠悠哉哉度过年华的牧人们。其实我并没有刻意去怀念什么,或是寻找已失去的什么,只不过凭着感觉的引领,在不知不觉中又回到了从前那种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日子。我无意中得到了很多:宗教思绪,风俗民情……

我看到了只有接近这片土地才有的自然风景和人生景观,认识了那么多人,生发了那么多感想,让人欲罢不能。

不意现在我早已结下了这段日子,有些怅然,也有些惘然。结束的是什么呢?位置?视角?形式?抑或只是一种过程?也许在黎明之中听惯了那悠长沉重的法号,看惯了山头河畔在风中猎猎作响的经幡,无意之中我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生死轮回的思想,所不同的只是想要在今世实现,使每一个阶段的人生都不同于从前,使这段不算太长的岁月照亮漫长的道路,享有充满激情的人生。

三年,1095个日日夜夜,一段不算太长的日子。而对于我们这些人来说,却有着非凡的.意义,从路的东边到路的最西端,从黄土高原到世界屋脊,为时代所驱使,为使命所驱使,深深地刻下了这个时代某一阶段的烙印,想起当年纵马横枪,放歌高原是多么的豪迈,“一怒长江笑,一笑黄河清”是我的毕生誓言。

如今,我虽然已不再年轻,但依然充满热情,也许这种热情和胆气被这沉睡千年的荒山大漠所感染,从而显得有些稚气,但正是这种傻气才显得有些可爱。我们这些大兵穿过茫茫云海,从不同的城市汇集到青藏高原,面对巍巍群山,面对空旷原野洒下我们坚毅的脚印。

那些已成往事,如今的我们不再是那种豪歌豪饮的形象了。但那个过程,那在深化内在体验和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中留下的印象却永远也不可能从脑海里抹去了。人生不能也不可能在水平的轨道上旋转,终此一生地重复自我,应该有所改变和升华。而一旦脱离了己身所处的非常环境和非常行为,是否感到有自我的失落?

换言之,当我回到了原来的生活,是否生命中还有光辉?

回望西藏,它已远在西南那片看不见的云端之中,以往的那些孤独而自由,寂寥而奔放的岁月时日。早已化成尘埃渗入雪山之下的冻土层中,如风如息荡漾在旷野的气流之中了,和荒山谷地合为一体。再一回首,雪山不见了,流水不见了,湛蓝湛蓝的天空不见了,白白的云朵不见了,连猎猎经幡和袅袅桑烟也不见了,只有如风的记忆和褪了色的哈达。

上一篇:民国经济论文下一篇:数学教研组年终总结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