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永恒作文

2024-05-03

人生的永恒作文(通用12篇)

篇1:人生的永恒作文

人生的永恒初三作文

世间什么会永恒?时间?一闪即逝;记忆?终会遗忘;宇宙?分秒各异。那么,到底什么才是永恒的?

十五个春秋,始终不舍手中的本本好书,为什么?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虽不是每一本书都可以让人有所感悟,也不是每一本书都能影响人的一生,但读书是一中快乐,一中不知不觉的快乐。

好书是一杯美味的咖啡,苦可以是它的特色,而甘可以是它的哲理。它告诉你,人生或许从一开始就是苦涩的,但它的.结尾是甘甜的。正如,坏到最后,只能转好一样,苦乐交织才是人生的书名,一帆风顺只是一场梦。

当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后,你会发现:即使生活枯燥无味,你也可以像读书一样,从中读出快乐,读出希望;即使人生路上正下着倾盆大雨,你也能听出雨水滴答的美妙。

我喜欢在星空下,咖啡旁边静静地读书。当周围的一切都那么宁静的时候,我的心才能真正融人书中,书才能牵动心弦,收获更多。

一本能让你微笑的书,那不是笑话,而是希望之书;一本能让你流泪的书,那不是悲剧,而是感动之书;一本能让你笑中有泪的书,名字叫人生,这才是真正的永恒之书!

篇2:人生的永恒作文

人生,这真的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人生是什么呢,酸甜苦辣,齐聚一堂,是的人生有苦就有甜,什么都是相对的。一句被人们说烂的话,有付出就有回报,先苦后甜,这就是常规道理。可是总有人喜欢说出一些和这些个名人名言哲理,相反相对的话语,比如呢?人生苦短须尽欢。

这意思不就是告诉我们,人生很短,千万不要苦了自己,自己能开心的活一辈子不就好嘛?可这和先苦后甜,好像是相反的啊。相信大家心中多少都有点疑问吧,其人生苦短需尽欢和先苦后甜是在不同的时间的名言哲理,都是名言其实也都有一定的.道理。先苦后甜告诉我们一定要先努力了才有甜头。而人生苦短需尽欢呢?这句话告诉我们,人生十分地短暂,只有你不停地去努力,不浪费时间,才能获得快乐的,因为人生不是被你浪费的。

是的,人生真的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每时每刻每秒,所有人都在想人生到底是什么?可是你有空去想人生是什么,还不如好好享受人生。

篇3:永恒的丰饶永恒的安全

食品工业协会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之后成立的第一家跨行业跨部门的行业协会,其历史背景和宗旨始终围绕着“民以食为天”这句话。回首往昔,曾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处于计划经济的严格控制中,老百姓天大之事的吃与喝,自然而然成为改革开放道路上的首当其冲,这从当年新华社一篇《解决新长征路上的吃饭难问题》的文章在社会引起的强烈反响和共鸣就可见一斑。如今,经过三十多年艰苦努力,我国的食品工业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食品市场的琳琅满目和极大丰富,不但让人们有今是而昨非的感慨,更让人们切身体会到小平同志“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句话背后的深刻内涵!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食品工业的现阶段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这些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食品工业企业规模较小,产业集中度较低,特别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食品企业规模更小,有的至今还处于作坊式生产状态;二是食品工业的机械自动化和工业化程度低,新产品的产值率仅为4%左右,先进装备60%靠进口;三是食品工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低,新产品开发和产品升级换代步伐亟待加快,食品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大,四是食品安全隐患仍然突出。

所以,对于“食品工业是永恒的产业”这句话,我们也必须予以辩证的理解:所谓永恒,其从本质上属于生命产业的范畴,只要人类在地球生衍繁息,它就有存在的必要;但人民的生活水准和质量却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食品工业的发展也要与时俱进。事实证明,食品工业的发展目标早已不再局限于当年解决温饱和克服供应短缺,而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紧跟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特别是食品安全方面的种种领先做法,让食品工业、食品安全成为人民心中真正折服的永恒产业。

篇4:永恒的人生经典

(编 者)

幸福与两滴油

有一名年轻人想要得知“幸福”的秘诀,于是不惜跨越千山万水,横跨大沙漠,终于来到智慧老人居住的美丽城堡。

年轻人见到老人,即刻道明来意。老人便叫年轻人拿起一个汤匙,盛两滴油,然后到城堡各处走动。他嘱咐年轻人绝不能漏掉一滴油。年轻人回来后,老人一看,果然一滴油都没有漏掉。但是,他问年轻人都看到了些什么?年轻人却什么印象都没有。

老人叫他再走一遍,这次留意城堡内的一草一木。年轻人回来后,对四处所见汇报得很详细,可匙中的油却一滴不剩。智慧老人这时对他说:“真正的幸福在于你可以看遍全世界,但却永远不能忘记你手上的两滴油!”

【素材点击】

这是个深具人生哲理的故事。“两滴油”价值虽小,却是掌握在我们手中的东西:家庭、朋友、亲情、国家、精神追求,等等。它提醒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或做出任何的决定,必须考虑到在不同方面求取平衡。当然,不同的人的平衡技巧和“功力”各不相同,但关键在于做任何事情时,千万别让自己陷入盲目的追逐潮,以至于迷失自己,错过人生美好的事物。

【适用话题】

追求平衡、幸福的真谛、追逐潮流、忘记与铭记、认识自我、生命中美好的事物……

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天

一个青年去寻访住在深山里的智者,想向他请教一些人生问题。

“请问大师,在人的一生中哪一天最重要?是生日还是死日?是初恋开始的那一天,还是事业成功的那一天?”青年问。

“都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今天。”智者不假思索地回答。

“为什么?”青年甚为好奇,“今天发生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吗?”

“今天什么事也没有发生。”

“那今天重要是不是因为我的来访?”

“即使今天没有任何来访者,今天仍然很重要,因为今天是我们拥有的唯一财富。昨天不论多么值得回忆和怀念,它都像沉船一样沉入海底了;明天不论多么辉煌,它都还没有到来;而今天不论多么平常、多么暗淡,它都在我们手里,由我们支配。”

青年还想问,智者收住了话头说:“在谈论今天的重要性时,我们已经浪费了我们的‘今天’,我们拥有的‘今天’,已经减少了许多。”

青年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下山了。

【素材点击】

篇5:初二作文:人生没有永恒

我的童年比我想象的要充实,我有恩爱的父母,我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弟弟,我有一对亲切的姐姐,我也常常会和其他小伙伴一样偷拿父母的一毛钱,然后心虚的再将那一毛钱放回去,因为这感觉真的不好受。偷偷的和朋友去隔壁老人家探险,然后将锅盖往头上盖,是的,我就是你们的老大!!!所以,你们带头进去。有时我自己都会忘记我是一个女生,直到我上了四年级,慢慢知道男女之别,也不再穿裙子,牛仔裤成了我今后的`主要,我的衣柜早已没有了裙子。

我常常会和三岁的弟弟玩沙子,却常常把他弄哭,因为我会将他晾在一旁,因为我似乎找到了以前的感觉,真好。

是啊,现在的我们已经会感到害羞,会尴尬,说一不敢去玩那些我们曾经热爱的游戏,因为我们会怕,怕别人说我们幼稚

现在,我已经初二,我的成绩慢慢下滑,我父母的火也逐渐上升,老师也渐渐失望,我似乎也已经没救了,我的朋友却在那时将我从泥潭中拉了起来。他说:这算什么?就你会在乎,快点,哪题不会,我勉为其难的教你一下。是啊,这算什么,如果就这样就倒下了,那你就真的没救了。我会拿起笔,并且不再轻易放下,我还记得我和他说了句话:小心点,我可是会超过你的!!!

篇6:爱是人生永恒的主题

——观《让世界充满爱》有感李祥俊

夜幕降临,我坐在电视机前,凝视贯注的看完了邹越教授《让世界充满爱》的演讲会,这堂演讲会的成功之处是摆脱了简单苍白的说教,而是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感人细节,丝丝入扣,情理交融,引人入胜,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顿悟,然后又被深深感动。演讲过程当中穿插的几个真情互动环节,更是画龙点睛之笔,不仅让电视现场的听众纷纷热情响应,真情流露,场景感人,同时也深深地打动了我,这场关于爱的教育可以说非常成功。

观后的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耳边不时的响起邹越教授那充满激情的声音。我深深的感到,爱的教育应该长抓不懈,应该深化细化,家庭、学校都负有不可推卸的共同责任。一个人,只有懂得大爱爱国,敬业;小爱爱家,尊师长,才是真正大写的人。只有人人拥有爱心,懂得真情付出,这个世界才是真正的美满合谐。

爱是人生永恒的主题。爱,拥抱着每一天,感动着每个人。爱消失了,生命也就随之枯萎。人间最崇高的行为是“爱”,世界最温暖的力量是“爱”。一切的一切,只能融成一个字——爱。

爱祖国,高于一切。当我们把地球分割成一个个版块,给它们个取其名时,命中就注定了你要沿着一个国家生活的轨迹前进。无论沧桑岁月的流逝,无论春夏秋冬的转换,永不停止!这或许有时让你艰苦地度日,痛苦地生活,或许让你幸福地微笑,骄傲地欢呼,你都要无怨无悔。热爱祖国,是一件严肃而又庄重的使命与天职,也是一种

人生态度。心中有国,无论到天涯海角,生命永远熠熠生辉!正如台湾著名歌唱家张明敏先生一曲《我的中国心》中唱的那样,我们炎黄子孙都烙上了中国印。

爱老师,铭记恩情。人们说教师是春蚕,是蜡烛。是的,人民教师比蚕、烛更伟大!三尺讲台、一支粉笔、一群群孩子,便是他们的整个人生。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他们自己又留下了什么?是爬满皱纹的脸庞,还是白发苍苍的两鬓,又或是渐佝偻的身姿„„时过境迁,或许,那些终生受益的学生已经不记得他们了吧!那个曾经熟悉的身影与唠叨已经忘得九霄云外了„„当你自己花开芬芳,果实累累的时候,还记得那辛勤的园丁吗?所以无论在何时,无论你身在何处,你都要永远爱他们,那个三尺讲台上美丽的天使!虽然我是一名教师,但我也有我的老师。五十多年的过去了,我没有忘记教我的小学、中学、高中、师范的老师对我的教诲。

爱父母,血浓于水。母亲为你,怀胎十月;父亲为你,四处奔波。你呢?你为了他们,做了什么?心灵的震撼,良知的悔悟,你在朦胧中觉醒了吗?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一位位父母,用行动向人们诠释了爱的真谛;2008年四川大地震,又是一位位父母唱响了生命的奇迹,爱的奇迹!全世界的父母多么相似,他们的心都一样,无怨无悔,不求回报地爱着自己的儿女!听了邹越教授充满激情的演讲,不由得想起近期看的催人泪下的悲情大剧《樱桃》,剧中的樱桃,虽是智障,但剧中的她,是一位伟大母亲的形象,憨厚的葛望,在剧中是一位无比高大的父亲。他们以无私的爱,抚养了与自己毫无血缘的弃

婴——红红。难道还不值得人们的尊敬吗?

爱自己,把握机遇。如果你不是那么伟大,不能博爱天下,如果你不是那么高尚,不能赠人玫瑰,那么也请你爱惜自己。爱自己,不是自私,是珍爱生命与机遇。有些幼小的生命刚刚来到这个世界就匆匆走了,我们既然生存了下来,就应该好好活着。生活之路不会平坦,但我们可以用一颗爱自己的心,给自己创造机会,快乐地享受生活。是的,我们生活的社会,也许有着许多不公平,也许我们生活的路途不是那么平坦,也许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有着这样或那样的波折,但是,如果你有一颗平常的心,一颗与人为善,与己为善的心,我相信,你过得会很幸福,很快乐。

当演讲结束时,我心中澎湃的浪花还是不能立即平静。生命的真谛是爱!爱祖国、爱师长、爱自己,《让世界充满爱》的歌声永远响彻在我们生活的天空„„

篇7:人生感悟文章《永恒的星》

遥想那个动荡、混乱、牺牲的年代,总有人引领时代,以一种精神激励所有人,永远令人难忘。杨靖宇将军,这个铁骨铮铮的河南汉子,名副其实。

杨靖宇将军出生于19,21岁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22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7月,任中共南满省委书记、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治委员、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等职。他率部长期转战于长白山麓、松花江、鸭绿江畔,活动足迹遍布30个县。“青山见忠魂,绿水染敌血”,他走到哪里,敌人的血便流到哪里。

杨靖宇将军指挥所部与日伪军作战数百次,沉重打击了日伪军,扩大了游击根据地。毛泽东曾撰文称赞:“有名的义勇军领袖杨靖宇……坚决抗日艰苦奋斗的战绩,是人所周知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高度评价他和抗日联军,致电赞誉他们为“冰天雪地里与敌周旋七年多的不怕困难艰苦奋斗之模范。”1937年12 月,经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杨靖宇被确定为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准备委员会委员。

其实杨靖宇将军原名马尚德,字骥生。由尚德到靖宇,我想这大概是他所下的决心吧--尚德无法救国,唯有以此身驱逐日寇,靖平宇内,保家卫国。也正如他的名字,杨靖宇将军的一生都为这个目标而努力,直至死亡,甚至是死亡之后。

自1932年受命党中央委托到东北组织抗日联军,杨靖宇将军历任抗日联军总指挥政委等职。他率领东北军与日寇血战与白山黑水之间,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屡立战功。

杨靖宇联军的指挥才能令狠如豺狼的敌人胆寒且无奈,因而一直妄想诱使他投降“归顺”.伪满《杨靖宇讨伐座谈会》一文中记录:杨靖宇“不但有武功,而且有文才”,“才干不一般,不是一个寻常人物可比的”.伪通化省的警务厅长岸谷隆一郎向在场的记者解释为什么非要劝杨靖宇“归降”时说,“我们为了让杨活下去,使他的才能向更好的作用方向转化,才考虑劝他归顺。”

“归顺”,我猜不到杨靖宇将军听到这个词时会有什么反应,大概是嗤之以鼻,笑之痴心妄想吧。敌人不明白他的热血丹心,如此做法,徒留笑柄罢了。

1939年秋季以后,日军为了消灭东北抗日联军,发动伪通化、间岛、奉天“三省联合大讨伐”,对抗日联军部队发起长时间的大举进攻。敌人为能早日抓到杨靖宇这个“大头目”,调集重兵对杨靖宇部实行野蛮、残酷的“包围追击”、“梳篦式”、“踩踏式”的讨伐。仅从1940年初到2月中旬的50多天里,杨靖宇率部作战40多次,有时一天打几战,他凭借指挥才能一次又一次打破敌人的围攻,但敌众我寡,且无粮食弹补充,只能以草皮树根充饥,甚至是吞咽身上的棉絮,最终饥困交加,难再力战。杨靖宇将军不得不决定将部队化整为零,分散突围,以保存实力,伺机集结。

彭真同志曾总结过共产党二十多年来领导的革命斗争中,有三件最艰苦的事。其中就有东北抗日联军的十四年奋斗,另外两件事是二万五千里长征以及长征后红军的三年游击战争。凭此我们可以稍稍窥察其艰苦卓绝之万一。

杨靖宇将军不怕死,但总会有人不懂“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慷慨豪情,畏惧死亡。叛徒的出卖,导致杨靖宇将军和身边的六名警卫战士被围困在深山。 1940年2月18日,杨靖宇将军身边的最后两名警卫战士,在向群众购买粮食和衣服的时候被叛徒认出,壮烈牺牲。杨靖宇将军只身一人,陷于敌人魔爪中。敌人妄图生擒,一日寇合围蒙江东南地区,封锁大小路口,迫他于绝境。2月23日下午,他孤身击毙20余日寇,敌人步步逼近,且高呼:“放下武器,保留生命,还能富贵。”回答他们的是他手中的子弹。招降无效,敌人遂集中火力,杨靖宇将军身中数弹,光荣殉国。那一年,他35岁。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这重于泰山之死,让后人永远铭记。

他牺牲了,但日寇万万没想到的是这反而更激起了人们的抗日之心。抗日联军一方面军抱头恸哭,攥拳宣誓:头可断,血可流,坚决把抗日的大旗打下去,打到底,为杨司令报仇!日军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遭受疯狂进攻,损失惨重。

时光荏苒,杨靖宇将军已牺牲七十四年。这个夜里,仰望星空,耳边好像听到了人们吟唱着怀念杨靖宇将军的歌曲:“洒热血,遍地红,杨靖宇是英雄,万古千秋留英名,永远活在人心中……”

一颗星,一个人。其他的星呢,是否代表着张自忠将军、李家忠将军、黄继光、董存瑞、刘胡兰……而那些我们所不见的星,是否又代表着更多我们所不知道的烈士呢?我想是的。

烈士这个群体,是无所谓身份的,是一种精神,是永远活着的。

篇8:人生中永恒的价值

人生的艺术就在于知道何时应该紧紧抓住生活,何时该放弃。这是因为生活是复杂的。生活既让我们的人生依赖它的许多赐予,又限定了我们人生的依赖程度。犹太先知曾说过:“人紧握着拳头来到世上,却松着手离去。”

记得在一次心脏病发作后,我被送进了医院。几天后的一个早上,医生用车推着我穿过庭院去另一座大楼里检查。

当我们来到病房外面时,阳光洒在我身上。我感到它是这么美丽、温暖、灿烂、辉煌。我观察了一下其他人是否也感受到这金色的阳光,但是每一个人都匆匆地來回走着,大部分人都把眼睛盯在地上。这使我想起我也常常毫不珍惜这样美好的一天,而是太注重琐事,有时甚至拘泥于小节,以至于对美好的生活没有反应。的确,生活对于人生的赐予是珍贵的,但我们太不在意它们了。我们应该不为创造生活的奇迹或慑于生活的威胁而奔忙,应虔诚地对待即将到来的每一天,拥抱每一个小时,抓住珍贵的每一分钟。但又不能抓得太紧。所以人生哲学的另一方面是: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要有所失,并且应学会怎样放弃。

要掌握这门学问是不容易的,尤其当我们还年轻,并天真地认为这个世界是受制于我们的,无论什么期望都一定能够实现。

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都有过挫折,并从中得到了锻炼。只是在我们离开了家并失去了它的保护时,我们的人生就开始了独立生活。我们被关进学校接受教育,尔后我们离开爸爸、妈妈和童年时代的家。然后我们结婚,生育子女,最后也得让他们去开创自己的事业,我们要面临父母和配偶的死亡,我们也面临着我们自身力量的缓慢地或较快地衰退。最后,我们必须面对自然死亡,失去我们自己就像我们没有出现过一样,同时也失去我们过去得到的和梦想的人生一切。

但是,为什么我们的人生要顺从于生活矛盾的安排?为什么我们人生中美好的事物不能长久持续?为什么当我们人生中所珍爱的一切最终将离我们而去时,却让我们付出了爱的代价?

为了解开这些疑团,我们必须通过通向未来人生的窗口观察我们的生活。一旦我们这样做了,我们将认识到,虽然我们的人生是短暂的,但我们所创造的一切是永恒的。

不要把你的生命浪费在积累那些终究要化为灰烬的东西上面。不能像追求成功的财富那样追求物质,因为只有成功的人生才能赋予生活以意义,并具有永恒的价值。

成功人生的永恒价值在于:把爱赋予房子,就有了家;把正义赋予城市,就有了社会;把真理赋予红砖大楼,就有了学校;把宗教赋予最普通的建筑,就有了圣殿;把公正赋予人类奋斗的漫长过程,就有了文明。把这些都聚集在一起,超越它们现有的缺陷,把拯救人类的梦想、对永久自由的需求和斗争赋予它们,就有了由希望的绚丽色彩所照耀的人生未来。

译据英国杂志《Friend(朋友)》2010年7月号

篇9:人生最重要的是,永恒的现在散文

编辑荐:很欣赏落日黄昏,还能够手牵手一起散步、一起看风景的老年夫妻,这蹒跚的背影,让心田暖暖。人生漫漫,这份美好沁人心脾。

这个世界是那么的多姿多彩,春花、夏荷、秋雨、冬雪,我们来过,不管平凡亦或优秀,怀揣一颗平常心,不攀比、不懈怠,学习、工作之余,带着一双好奇的双眼,纵览瑰丽奇观的山山水水,不虚度每一寸光阴,这就是生活。

作为一个女人,生活的含义更加丰富。可以说,孩提时代是最幸福的。父母百般宠爱,不管家里的条件如何,都是家里的小公主,每一天都灿烂千阳。

长大后才发现,脱离了家庭,生活之路不会永远一马平川。特别是结婚后,多重身份的女人更容易活得不尽人意。即便如张幼仪,娘家如此厉害,公婆如此喜欢,一味的柔顺也无法笼络徐志摩的心。

生活是日子,女人过日子应该精心的为自己打算,那么,就从每一个清晨开始吧。当太阳从东方露出鱼肚白,勤劳的女人开启一天的奔波劳碌。在为家人俸上美味的早餐之后,请别忘记给自己留一点时间,洗澡,画一个简单的淡妆。然后穿上令自己心怡的衣服,自信满满的去上班。要知道,家是夫妻双方的,不要总是让自己一个人做家务,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应该付出自己的努力。

不管是工作、生活,淑女形象维持的要有原则。一个不善解人意的老板,无限的依赖你的工作能力,却嫌弃你年龄大,找网红美女装门面,为什么还要隐忍他?让自己心力交瘁、苦不堪言。今天就请你有礼貌的回应对方,得不到尊重,可以只干自己份内事,再不然就炒了老板,是金子在哪里都可以发光。

《月亮和六便士》里有一句我十分喜欢的话:人生最重要的是,永恒的现在。所以要把每一天都过得十分优雅。阳光下,在自己制造的小花园里,读一本喜欢的书,跟随主人公体验不同的人生。练一会瑜伽,简单的拉伸,保持自己傲人的身材,要知道,这可是女人穿衣的资本。

还有,你多久没有出去旅行了?不要总说忙,其实,旅行不是非要多远的距离。一个不熟悉的环境、一个摄影展、一个花开的季节都是你不断为生活增加调味品的契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做懒女人,尽情欣赏生活之美。

细想起来,生活中其实大家都有不如意的时候,糟糕的爱人,扰人的邻居,路霸,关键看你怎么对待。该忘记的就忘记,能原谅的`就原谅,再加上一颗宽容的心,烦恼自会迎刃而解。人生苦短,别信什么来日方长,因此,不管到什么时候都要尊重自己内心的需要。不想结婚,一个人生活也挺好的,不用考虑别的感受。下班归来,买一瓶红酒,一边泡澡一边品味着红酒的芳香。那份难得的惬意定会让自己充分享受生活之美。

爱情是诗,当爱情来了,也请不要瞻前顾后,喜欢就爱。在时间的天平上,一次邂逅,即便爱得死去活来,也要勇敢的面对自己的心,不让余生后悔。很欣赏落日黄昏,还能够手牵手一起散步、一起看风景的老年夫妻,这蹒跚的背影,让心田暖暖。人生漫漫,这份美好沁人心脾。

转瞬间,又是一个秋意阑珊的季节,淘气的风儿怒号着,蓝天姐姐却独享一份美好,在如画的风景里优雅前行。院子里的柿子压得树杈弯了腰,橙黄色的果实很是诱人。

在这样一个悠闲的午后,心情格外美好。什么牢骚、悲伤、埋怨都随风去吧,我只想要快乐。

篇10:人生的永恒作文

1坚定的信念和爱心是一个永恒的人生主题

——记黑石中学支部预备党员黄金伦同志

中共黑石头中学支部 张荣华

黄金伦,黑石头中学学生资助办公室人员,一位来自贵州兴义市的布依族山寨的勤奋、淳朴、诚实、豪爽、仁慈的年轻人,我校2008年的特岗教师。

爱心是年轻人的心中一把永不熄灭的火焰

虽然,自幼出生在布衣山寨中的他在与师生的语言交流上或多或少有一些语言障碍,但是,就因为他的勤奋、淳朴、诚实、豪爽、仁慈,2008年11月被学校选入总务处兼管学校学生资助、捐助管理和贫困大学生生源地贷款工作。

在几年的工作中,他教学成绩多次取得学校量化、评价学科第一;资助捐助工作从未出现失误。为了工作,为了不放弃每一位可享受资助或捐助的学生的捐助、资助机会;为了让当地每一位刚考入大学的贫困大学生或往届大学生能按时到大学报到或就读,继2010年寒假以来,他每一个假期都从未回过离校几百公里的家。尤其让人欣慰和感叹的是正直春华正茂的他,按理节假日和课余时间应当在花前月下度过。然而,一心扑在工作上的他,不仅不是这样,还险些因此而失去了恋中情人。那是2011年的暑假,他刚认识的女友(即他现在的妻子)约他陪团到省外的景点旅游。他的确想去,也答应了她。但临到去旅游时,县资助中心对2011届应届贫困大学生的多项资助项目下达了,生源地贫困大学生贷款工作也开始了。于是,他放弃了此次旅游,他只好给女朋友解释:“我去不了了,如果我去了这工作就不能如期完成,就会有好个多平困生可能因此而失去了就读大学的机会。”女友说:“难道不能给领导请个假?难道不能让学校另外找人代替几天?”他又耐心的说:“读大学时我是贫困生。这里需要资助、捐助和贷款的许多学生比我但年还要贫困。给这些学生的捐助和资助都是外边的公司或个体护出资。我能为这些贫困生做的就是给他们做做资助审核、登记和上报工作。如果我们有钱的话,我们都该捐助一下这些家庭贫困的学生,可惜我们这些刚参加工作的教师没有钱!我还是不去了。”但是,对热恋中的年轻人来说,无论怎样解释也无法使她心悦诚服。最后,只有他的女朋友独自一人生气的陪团去了。在这期间,他几次给女朋友打电话都没有接┄ ┄

坚定地信念和追求是人生的主旋律,就是一个人鲜活的政治生命的体现

他2008年6月就是中共兴义高等师范学院的预备党员,因到我校工作时组织上对他本人的表现和情况不熟,被要求再考察一年才考虑转正。后来因多方面的组织上的客观的原因一直未转为正式党员。今年七月份,就其过去未按期转正问题组织上要求他写出未转正的书面说明时,有同事知道了就讥讽他:“这么长时间还是预备党员,你这党还有啥入法?!”然而,在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上他并没有因此气馁。他“回敬”那位同事的话是:“无论正式党员还是预备党员,他都是党员,追求的理想和信念都是一样的!”他所说的并非停留在口头上,是在行动中。这几年来,他始终时时处处按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组织生活会他从来没有请过假,更没有缺席过;党费也从没少交过一次;教学工作之外的其他工作,他从来没有给学校提过加班费。2012年七月“保持党的纯洁性教育活动”在全县轰轰烈烈

展开了。在这次学习活动中他和其他党员一样热忱的投入到黑石头中学支部所有活动之中,始终保持认真的学习态度。

心里有组织、有纪律、有工作、有他人、有自己、有集体、有家庭就是一个共产党员人生幸福的一种体现,也是党的纯洁性教育的预期的效果之一

2012年8月上旬,也就是党的纯洁性教育进入第二阶段的时间,他的妻子住进了县人民医院妇产科。因难产,必须进行破腹产。他的妻子被送进了手术室,作为“外地人”的他们夫妇两,此刻就只有他一个人孤零零的在手术室焦急不安的等待。可就在此时,需要办理生源地贫困大学生贷款手续的学生们不断地给他打来咨询电话。他没有挂断电话,也没有在电话里发火。他一边眼睛盯着手术室的门一边在电话里耐心细致的指导学生如何办理手续或解答学生的疑问。

篇11:人生如烟如梦,珍惜才能永恒

青春匆匆地离我而去,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留不住远行的脚步,也留不住远去的人。从呱呱落地到而立之年,挂在记忆里的永远是在青春里绽放的那朵小花。曾经披着青春的美丽外衣,让梦想在懵懵懂懂的季节里浸泡在和煦的阳光下飞扬。曾经幻想着在大好年华收获一份旷世的温柔,创造另一个美丽的传说。多年以后,我才发现,青春的梦想已随光环的退却,慢慢的`散尽,而我还一直憧憬着,一个美丽的梦一定藏在天的尽头。

于是我开始跋涉,在寻觅的岁月中,心里充满了莫名的惆怅。秋风萧飒,枯叶纷飞,转眼间沧海桑田已成旧梦,随叶飘零。终于明白,一切的梦只是一程烟水,只是自己勾画的某篇诗的意境。虽然美丽,但虚无。

而今,月如水,水如天。如此夜景,让我想起了一句词:“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可青春已然流入岁月的长河,此时只觉得,红尘淡淡,人生如云烟,一切的尘缘在冥冥之中,是喜或是悲,都是精彩,

资料

在人生的剧目里,会有不同的角色出现;因为,有了不一样的角色在生活中穿插,才会有别样的、多姿多彩人生;或许某个情节,会有一点点的悲伤,但,正是因为有了这一点点的悲伤,才能衬托出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美。因为悲伤,我才会把美丽的片段珍惜并收藏。在惋惜与痛彻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审视自己,有没有珍惜生命中邂逅的每一个人,每一件物……

篇12:对人生永恒存在方式的诗化呈现

电影《城南旧事》之所以能够超越时空具有如此巨大的艺术魅力,恰好在于其别离主题基本上囊括了别离所具有的所有意蕴,从而使之达到了对不同生存境遇下的别离主题的符号化表现。具体来说,《城南旧事》中的别离主题在电影中起码就具有以下三种基本蕴义。

其一是电影主人公英子对那些生活于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的别离。这里的别离可以划分为两种基本形态,一是物理空间上的别离,二是超物理空间上的生死别离。人的生存,无疑是在一定的物理空间下进行的,不同的人对物理空间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其既具有某些独特性,更具有某些共通性,这由此构成了人的生存空间的重叠,即人在同一的物理空间上的相逢与相处,但人因其对生存空间的需求不同,又最终使得这样的重叠逐渐地分离开来,最终居于不同的空间中。如此一来,空间上的别离就具有了无法更移的必然性。显然,正是别离的必然性,使得人人都具有了对空间分离的相似感受。在《城南旧事》中,英子所经历的一连串的分离,就清晰地标示出了别离的这种无法变更的必然性。英子与疯女秀贞、英子与小偷、英子与乳母宋妈等的分离,就把人生的存在方式的空间分离清晰地凸显了出来,这样的串珠式的结构方式既串连起英子三段并无因果关系的故事,也清晰地传达出了人生别离的无可抗拒性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深深的无奈感。这种无奈的况味,在英子与乳母宋妈的分离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当英子用充满无奈的眼神望着在空间上渐行渐远的宋妈时,吴贻弓把人生在空间上的别离主题渲染得淋漓尽致。

人的生命,无疑是一个从生命的孕育到生命的凋零的过程,这是一个无法抗拒的过程,也是一个渐行渐近的过程。从这样的意义上说,死亡更具有恒久性。死亡作为生命的终点,是一个无法逆向运行的过程,因此,其恒久性也就具有了必然性。生命从鲜活的存在到冰冷的死亡,从生命承载体来说,既是和世界的别离,也是苟活者和逝者的别离。这在《城南旧事》中获得了清晰的凸显。如果说英子和疯子秀贞的生死别离更多地为空间别离所遮蔽的话,那么,英子和乃父林全文的生死别离,就很清晰地映现了生死别离所具有的况味。在林海音那里,作者用“爸爸的花儿落了”来隐喻乃父的死亡所造成的生死别离,显然,这里的“花儿”不仅指爸爸所养的花儿的凋零,而且还意味着乃父的生命似花儿一样凋零了,进一步凸显了生命戛然而止所带来的永久别离。因此,英子和爸爸的别离作为一种生死别离,自然也就把生命的另一种存在状态展示了出来。

当然,英子和爸爸的生死别离,从影片所展现的时间关联上来看,属于已经很久远的“过去”,因此,当英子站在“岁月之尾”来回眸“人生之初”,那些还依稀残存的记忆是和父亲的最后一面以及父亲的墓地,至于当初因为乃父死亡而给其带来的“撕心裂肺”、“天塌地陷”的体验,则一律被消弭在“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中,这里由此还昭示出了《城南旧事》所要达到的另一种哲理性的宣示:在英子“经过的大事小事也不算少了”之后,在母亲已经回归于死亡的终极形式之后,与爸爸的死亡别离也就被时间之流冲刷得依稀难辨了,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这样的“依稀难辨”将会随着英子作为生命主体的失却而最终化为一种历史的虚无。显示了人生中另一个永恒的存在法则。

其二是英子对自己的童年生活的别离。生命作为一个过程,从两个端点来看,固然是从生命的孕育到生命的终结的过程,但从生命的运行过程来看,则是一个从无忧无虑、懵懵懂懂的童年到成年的过程,从这样的意义上说,每个人都经历过童年的成长,也都将经历着童年别离时的无奈。在《城南旧事》中,英子不仅经历了与那些曾生活在身边的人的别离,而且还经历了对童年的别离。如此一来,英子对童年的别离就把人生的另一种存在形式展现了出来,并使之具有了超越种族和政治的普遍的人性内涵。

《城南旧事》与其说是带有一定自传性的短篇小说集,不如说是以短篇小说集的形式写就的自传体。只是在童年的城南记忆里,深潜着时代的风云,隐含着人生的哲理,凸显着时空流转的感喟。林海音在《城南旧事》“后记”里说过:“它们的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写着它们的时候,人物却不断涌现在我的眼前。”{3} 然而,这样的一种童年记忆,却随着岁月的流逝,已经成为永远的回忆。“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4} 如此,对童年的别离也就跨越了种族、文化和政治意识形态,构成了人生的一种“常态”。对此,有人指出:“大凡人性中永恒永动的情感,便当是‘童愁’(无奈何地长大成人后,对垂髫生活的怀恋思绪)和‘乡愁’(无奈何地流落异乡后,对故土风情的怀恋思绪)了。”{5} 确实,不管是作为小说的《城南旧事》还是作为电影的《城南旧事》,都成功地把这样的一种人生“常态”下的“童愁”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从而引发接受者的情感上的共鸣,达到了感人心扉、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在《城南旧事》中,不仅展现了童年的别离,而且还展现了非常态下的童年别离。英子的童年别离是伴随着和爸爸的生死别离一同完成的,这就使得童年别离具有了更为悲伤的意味。这种情形,在“爸爸的花儿落了”中有着清晰的彰显。林海音在小说中直接衔接了“爸爸的花儿落了”和“我也不再是小孩子”这两个段落,这就在凸显了前面我们所叙及的英子和爸爸的别离之外,还隐含着英子的童年别离。这由此戛然而止的童年别离,并不是一种正常状态下的自然的童年别离,而是在失却了父亲的庇护后被“遗弃”的别离,这就使别离具有了一种悲剧的意味。

其三是英子站在台湾的彼岸对曾经生活过的北京的别离。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1949年以后,“台湾”和“北京”不仅对地理位置具有指代功能,而且还对截然对峙的两种意识形态具有指代功能。林海音于1960年在台湾诉说着对“北京”的想念,显然在不同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中有着不同的解读。相对于身居台北的国民党而言,对“北京”的想念不仅隐含着普通的“乡愁”。而且还隐含着“光复大陆”的意志;相对于身居北京的共产党而言,对“北京”的想念不仅隐含着对“故地”无法割舍的牵挂,而且还隐含着“祖国统一”的信念。饶有趣味的是,这两种截然对峙的意识形态的话语,却在1980年代找寻到了“话语各表”的历史空隙。

自从1949年大陆完全统一后,居于大陆的新中国和退居台湾的中华民国形成了一个国家内无法往来的隔绝状态。“北京”与其说是一个地理上的空间概念,不如说是一个意识形态上的政治概念,对北京的别离,也就意味着人生之楫永难抵达的彼岸。正是这永难抵达的彼岸的存在,才在客观上使得别离获得了强化。因此,对别离的北京的“思念”和“走入”既隐含着意识形态的色彩,更显示了人在无法穿越空间之隔时的无奈的生存状态。

实际上,电影《城南旧事》的拍摄能够得到上海电影制片厂的许可,本身就体现了意识形态的诉求。一方面,它体现了大陆对台方略的转变。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城南旧事》中的“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的基调,就具有了从情感上对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特殊功效。另一方面,在这部影片中也不能不糅进更多的体现意识形态话语要求的元素。值得肯定的是,吴贻弓没有把意识形态的话语要求强行地糅合到电影中,而是通过把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某些内在诉求融汇于个人化的“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中,从而使个体的精神诉求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诉求实现了统一。如影片一开始就用“深沉的旁白”标明了“游子”对曾经生活过的“北京”的思念:“不思量,自难忘,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是多么想念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而返观伊明的剧本,则显得过于直白,这就冲淡了生命个体的“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的纯净度,使得政治宣教意味过于浓重,如在伊明的片首中,首先映入屏幕的是“一望无际的海洋,空中黑云滚滚,映入海水中,黑沉沉的浪涛澎湃。星月交辉,海上闪耀着粼粼碧波,歌声起,悲怆而沉寂”{6}。然后再把镜头移到蜿蜒的长城、前门箭楼。而吴贻弓则顺承着个体精神运行的内在特点,展现了那些岁月流逝后依然深深地沉淀在个体内心深处的记忆,即影片开头所展现的童年记忆中的北京独有的民风、民俗、自然风貌等。这些更带有1920年代“北京”色彩的记忆符号,从影片开头的骆驼队伍,到影片结尾的北京外郊坟茔所寄寓的绵绵不断的山脉,都清晰地传达出了“英子”对那些永远逝去的童年记忆和童年情愫的深情回望。

在《城南旧事》中,有关台湾的元素似乎并不是很多,但从整部影片来看,吴贻弓还是有意识地融汇进了更多的台湾元素,这就较好地宣示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要求。如在林海音的原作中关于“大海”的一段是这样写的:“我很喜欢念这课书,我一遍一遍的念,好像躺在船上,又好像睡在云上。”{7} 作者在这里根本没有涉及到在哪里看到过海的问题;到了伊明改编的电影文学剧本中,也没有进行更大的“再创造”,只是加上了必要的过渡:“在画片上见过,在电影里也见过。”{8} 到了吴贻弓的电影中,则变成了“我们从前从老远老远的岛上来,不是要坐轮船过大海吗?”{9} 一篇关于“我们看海去”的普通课文,也就承载起了家国大事,凸显了“北京”和“老远老远的岛”之间的内在无法切割的关联。

在对台湾元素的凸显上,吴贻弓的刻意为之甚至可以说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如贯穿整部影片的《骊歌》,在林海音的原作中,飘落在“天涯海角”的“知交”更注重对“天之涯,地之角”{10} 的凸显,而到了吴贻弓的电影中,则注重对“天之涯,海之角”{11} 的凸显。这里的一字之差,宣示的是对被海峡切割开来的台湾元素的特别凸显。在对台湾元素的凸显中,最为直白的还是电影结尾时北京郊区的“台湾义地”。北京郊区的“台湾义地”和“苗栗林公全文之墓”影像,不仅缝合了处于不同时空下的“北京”和“台湾”在地域和历史上内在关联,而且还通过“苗栗”民族身份的凸显,完成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大家庭理念的特别凸显,显示了导演吴贻弓把“家国大事”的宏观叙事和个体体验完美糅合的匠心所在。当然,在1980年代思想解放的特定氛围中,吴贻弓也注重通过对1920年代“旧中国”的影像表现,凸显了秀贞、小偷以及宋妈的人生悲剧,显示了“旧中国”存在的非合理性。这样一来,秀贞所爱恋的爱人思康也就从林海音笔下的“准是让他妈给扣住了”{12},转化为吴贻弓影像下的“学生被抓走”,“是死是活哪有谁知道”{13};在“出红差”的影像中,林海音则平行地叙述枪毙的人:“这一阵子枪毙的人真多。除了土匪强盗以外,还有闹革命的男女学生”{14},到了吴贻弓的影像中,则把“土匪强盗”遮蔽了起来,突出的“都是学生”,{15} 显示了“旧社会”存在的非合理性,这一方面更符合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基本诉求,同时还证明了“新中国”存在的合理性。如此一来,吴贻弓在电影中所强化的“别离”就不仅仅是生命个体所经历的“别离”,而且是主流意识形态对已经“腐化堕落”的意识形态的“别离”。

吴贻弓正是基于《城南旧事》的别离主题完成了对电影语言的变革,使电影中的深刻思想和恰当的电影语言完美地融汇在一起,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和谐与统一。

首先,电影《城南旧事》注重对“对比和重复功能”的使用,这不仅基于对人的“情感重复”,而且还基于中国古典诗歌表现手法。《城南旧事》三个主要故事之间本来没有互相间的因果联系,但“重复的艺术”则把这看似没有内在因果联系的故事,统一于“离别”的主题之下。吴贻弓对此曾说过,“我们至少在表现形式上抓住了‘艺术的重复’这个重要的手段”,影片为此采用了“景的重复”、“音乐的和音响的重复”、“节奏的重复”和“叙述上的重复”{16} 等艺术手法。具体来说,这里的“艺术的重复”具有两个方面的意义。

其一,“艺术的重复”是对人的“情感重复”的真实折射。对情感高度丰富细腻的万物之灵的人来说,“别离”是最值得人们“重复”的一种活动。这主要是由“别离”的特点所决定的。“别离”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人既有的情感认同和当下“星转斗移”的时空和对象的错位所造成的一种必然的精神活动。一方面,既有的情感认同并没有随着已逝的一切而自然地消失,它还以记忆的形式萦绕在人的心头,使人无法挥之即去,这本身就具有重复的特点;另一方面,当下的时空和对象已经“物非人非”,既有的情感记忆无法实现当初既有的记忆的对象化。这正如希腊哲人所说的,人无法一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而情感记忆的特点恰好是对踏入河流时那独有一次的记忆。这样的话,人的记忆“重复”的动力正是来自情感记忆无法对象化。因此,《城南旧事》的别离主题便决定了其“重复的艺术”使用的某种必然性和客观性。

其二,“重复的艺术”正是对中国古典诗歌表现手法的成功借鉴。吴贻弓“时空复现的叙事策略”固然凸显了“内心体验和个人化情绪”{17},但这样的“内心体验和个人化情绪”又是植根于中国传统诗歌的沃土。

在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中,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重复的艺术”一直被当作一种最重要的表现手法。这主要是由情感律动的内在特点所决定的。正如上面所分析的那样,在对别离的主题把握中,已经变化了现实境遇与依然被记忆且被这记忆惯性驱动的情感无法对象化,促使人们对别离有着特别的感知。这就使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有关别离主题的书写,便很重视“重复的艺术”。

在电影《城南旧事》中,“重复的艺术”与其对重复的节奏的把握是分不开的。在节奏上,导演把影片当作一条“缓缓的小溪,潺潺细流,怨而不怒”,对此,导演形象地比喻道:“有一片叶子飘零到水面上,随着流水慢慢地往下淌,碰到突出的树桩或堆积的水草,叶子被挡住了,但水流又把它带向前去”{18}。显然,这比喻道出了《城南旧事》在整个叙事的节奏上的重复性特征,同时,这样的节奏又从另一个向度上把生活既有的不疾不缓的状貌表现得淋漓尽致,显示出了对生活概括的哲学深度。

其次,电影《城南旧事》对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具体意象的借鉴。中国古典诗词基本上形成了一套独立的表情达意的意象体系。而《城南旧事》正是基于对“别离”主题的把握,再加上其所使用的主题歌《骊歌》也是用中国古典诗词的这一套意象体系来表现的,这就使之无可避免地借鉴了大量的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象体系。因此,《城南旧事》能够取得如此之大的艺术突破,与其说是对世界现代电影手法的借鉴,不如说是对中国古典诗词表现手法的借鉴。在《城南旧事》中,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借鉴主要体现在“草”、“长亭”、“远山”、“秋天”、“枫叶”等意象上。

当然,导演不仅重视使用中国古典诗词中那些常用意象,而且还善于通过那些能够体现儿童特点的生活场景的影像化表现,完成了对别离主题的凸显。自然,这也属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营构范畴之列的。在影片《城南旧事》中,导演把北京特定地域下的那些能够表现儿童成长的共同记忆,如藤箱里的小油鸡、屋檐下的夜雨、悠闲的秋千和轻快的儿歌,都使观众既有的儿童记忆和观照电影时产生的情感达到了相互激活,从而使“别离”主题直抵观众的心底。这正如导演所说的那样:“感染力的能量,是靠一系列原先看来并不‘重要’的形象信息自然积累之后,才能在关键时刻得以顺利释放出来的。”{19} 《城南旧事》正是把诗歌中所追求的意境营构和具体的电影细节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并在“信息自然积累”之中完成了对其主题的表现和升华。

总的来说,影片《城南旧事》成功地把小说中的内在韵味外化了出来,甚至其电影语言所达到的艺术效果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文学作品。这与吴贻弓对文学作品的透彻理解和对电影语言的成功使用有着极大的关联。已是人到中年的吴贻弓说:“我在拍《城南旧事》时,大概多多少少、直接或间接地在影片里倾注了自己的理想色彩和美好希望。”{20} 正标明了吴贻弓对别离主题的理解和把握,既有物理空间的别离,也有生死别离;既有童年别离也有站在大陆对向往的宝岛的别离。这就使其不同的人生遭际具有极大的同构性。因此,当我们把这种如此清纯的童年情感和那“腥风血雨”成年体味联系在一起时,还会发现,《城南旧事》通过不在场的方式,完成了对人性沦丧和异化的对抗和消解。当历史和岁月把一切都收藏在它那阔达的怀抱里的时候,人生中所有的蝇营狗苟,所有的勾心斗角,所有的功名利禄,为人生永恒的生存方式别离所取代,被千百年来郁郁葱葱中带有凄美的青山所遮蔽。由此看来,吴贻弓导演的《城南旧事》不仅实现了从宏大的革命叙事向微观的个体叙述的转变,而且还通过对别离这种人生永恒的生存方式的凸现,超越具体历史情景的局限,具有了时间上更久远、空间上更辽阔的意义和价值。

注释

{1}陈剑雨、张明堂:《金鸡三唱》,《电影艺术》1983年第5期。

{2}中国百年电影人物系列:吴贻弓,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2005年12月22日。

{3}林海音:《城南旧事》,北京出版社1984年版。

{4}{6}{7}{8}{9}{10}{11}{12}{13}{14}{15}{16}{18}{19}《城南旧事:从小说到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年版,第418页、第3页、第474页、第32页、第98页、第530页、第229页、第453页、第147页、第495页、第216页、第278-279页、第267页、第284页。

{5}秋禾:《她从北平城南走来》,《博览群书》2002年第3期。

{17}李道新:《中国电影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15页。

{20}吴贻弓、汪天云:《承上启下的群落》,《电影艺术》1990年第4期。

上一篇:婚礼感谢父母的感谢信下一篇:印象最好看的广告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