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文化论文范文

2022-05-11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古城文化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强则国家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描绘了我国未来文化发展的蓝图。面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机遇,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强力推动县域文化建设。

第一篇:古城文化论文范文

基于“跨文化”视角的古城文化旅游产业研究

[摘要]文章具体分析了绍兴古城文化特色,从“跨文化”视角出发,指出了目前绍兴古城文化开发和旅游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国际大城市以文化为导向旅游发展取得很大成功范例的基础上,提出了绍兴古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策略和具体措施。

[关键词]绍兴;古城文化;跨文化;旅游

[DOI]1013939/jcnkizgsc201643177

1引言

跨文化交际的越来越频繁,使我国的旅游业出现了焕然一新的景象。出于对中国本土文化的热爱,古城旅游出现新的高潮。而周边城市接连主办的国际会议,诸如2016年9月杭州即将主办的G20峰会,对绍兴的旅游业来说既是一个机遇,又是一个挑战。机遇是国际活动的举办使绍兴为世界所瞩目,为绍兴旅游业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同时,绍兴古城的旅游业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成功地接待来自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外游客,顺利完成旅游中的跨文化交际,对绍兴古城形象的对外传播乃至绍兴旅游业国际化发展都有着直接的影响。本文在分析绍兴古城旅游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试图从跨文化交际角度探讨绍兴古城文化旅游的策略和途径。

2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绍兴旅游存在的问题

“跨文化交际”从普遍意义上来看,是指当一种文化的人向另一种文化的人传达信息时,这一过程中便生成了跨文化交际。更准确地来讲,跨文化交际是具有不同文化感知和符号体系的人之间的交际,这种文化差异非常明显,足以改变交际活动,这也是当前跨国旅游的真实反映。在这一生机勃勃、充实有趣的跨文化交际领域,认识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熟悉自己的本土文化,深入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明白来绍兴旅游的国外游客渴望了解什么、得到什么样的服务,才能更好更深入介绍旅游景区背后的文化内涵,从而对绍兴古城文化做更加全面有效的宣传,吸引更多的国际游客,提高绍兴古城在国际的知名度,促进绍兴古城旅游业的发展。

21特色不突出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古城原本历史风貌历经沧海桑田已经面目全非,历史文化名城的古城形象不复存在。历史街区空间和肌理已经消失殆尽,一些历史文化遗迹在城市发展中成为孤岛,或慢慢褪去原本的颜色而等待现代商业的开发。鲜明的古城形象和文化特色是古城吸引力的核心要素。目前,绍兴的历史街区商业业态几乎全部是面向当地居民的,如日杂店、百货店、餐饮店、理发店等,而体现旧时地方特色的生产空间、生产场景和生活空间,如铁匠铺、会馆、当铺、作坊等传统的商业业态缺少足够的展示和传承。同时,历史街区和旅游景点缺少对传承地方文化灵魂的黄酒和越剧的介绍与宣传,各个名胜和古迹比较分散,不成系统,不能有效而全面地宣传本土文化。

22宣传不到位

在周边大城市和大城市举办的国际赛事和会议等缺少相关的介绍和宣传。绍兴在国际上缺乏一定的知名度,提高古城在国际上的地位,自我宣传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兰亭国际书法节”和“绍兴国际黄酒节”,都是集主题系列活动、文化创意活动和文化旅游推介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性节会,地方文化色彩非常浓重。但是由于其宣传力度不够,参加者多为本地居民和中国游客,外国游客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游客所占比重甚少。对于把绍兴本土文化推出国门,传播到国外作用不大。

23服务跟不上

城市基础设施难以与国际大城市接轨。在火车站、汽车站、公交站点等公共交通要塞,缺乏介绍城市特色和旅游景点的相关信息,无效广告居多;城市内部缺少足够的公共标志,大部分公共标志没有相应的英文翻译,部分有英文翻译但是英文翻译错误,容易给外国游客造成很大的不便。很多旅游景区的坐便器和卫生条件难以达到西方游客的标准,进而城市形象大打折扣,不利于古城文化的对外宣传;古城旅游纪念产品不成体系,很多景区的纪念品太过商业化,难以体现地方特色,没有对古城文化的宣传起到积极的作用。

3绍兴古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途径

31突出地方传统特色,借鉴马来西亚“体验营销和文化营销的结合”模式

马来西亚给自己的国家一个清晰的定位,即“亚洲魅力所在”。亚洲三大古老文明——马来文明、中华文明和印度文明,在马来西亚汇聚、融合,并与当地原住民文化相互激荡,造就了马来西亚独特的多元文化。马来西亚的旅游部门正是利用这一独特的文化特色,旅游主打文化营销的特色,无论是民族文化、宗教文化、语言文化还是饮食文化,乃至殖民地文化,在政府主导下,马来西亚旅游相关部门都让来自全世界的旅游者体验到独一无二的文化盛宴。

与马来西亚的马六甲相同,宝贵的建筑与历史也是绍兴古城的灵魂。为了让更多游客体验到这种独特的文化魅力,绍兴旅游部门与企业联合要策划包装出“黄酒小镇”“兰亭书屋”等文化体验景点,利用“绍兴国际黄酒节”“兰亭国际书法节”等传统节日,把来自全国以及与绍兴有经贸或文化往来的国家影响力比较大的媒体、企业、旅行社等代表请到绍兴,除了常规性的买家与旅行社之间的商务洽谈外,安排与会代表游玩绍兴,体验绍兴的黄酒文化、书法文化;亲身体验胜过任何华丽的广告,口口相传更是具有广告所不可比拟的宣传效应。此外,设计和打造一批体现并有利于介绍和宣传绍兴古城文化的旅游产品如乌篷船、毡帽和茴香豆等,作为活动的纪念品发放,并且到海外重点客源市场举办诸如会展和奖励旅游推介会等一系列海外促销活动,这种融合了历史与民俗的旅游产品定会受到海外游客的欢迎。利用国内外主流媒体和各大国际旅游网络平台,借助媒体的引导作用,增强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使古城文化宣传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和管理方面深度融合。

传承和宣传越剧和绍剧等传统戏剧,学习苏格兰爱丁堡利用文化影响力吸引游客。以传统戏剧的宣传为目的,舉办绍兴国际艺术节,以沈园和鲁迅故里以及鲁镇等古色古香的旧城区为其室外活动开展的主要场所。打造常规形态的历史街区和节事活动之间的一条通道;利用新型的网络营销。每年设立专门的活动资金,设计并建立以“绍兴艺术节”为名的内容丰富且专业实用的国际网站,并及时更新。网站内容主要包括节目预告、视频展示、演出门票预订、节庆商品购买,艺术节年鉴和游览地图,博客和广播链接等,并设立专门的与游客互动板块,安排专门工作人员解答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的各类问题,方便国内外游客对活动的了解与参与。

32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学习中国香港的“品牌联动营销”模式

“国家十三五建设纲要”明确指出,要加大中外人文交流力度,创新对外文化交流方式,在交流互鉴中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因此要提高绍兴古城的文化开放水平,除了要推动政府间合作,更要推动民间交流互促共进;除了利用好“兰亭国际书法节”和“中国绍兴黄酒节”,增进人文交流和文化传播,鼓励绍兴的文化企业对外投资合作,推进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努力开拓国际文化市场。积极借鉴吸收国外优秀的文化成果、先进的文化经营管理理念,进一步推动绍兴古城文化的对外宣传。

整体营销方式包括城市、旅游景区、旅游关联产业实现品牌联动,共同宣传,相互促进,分层次、立体化地塑造绍兴旅游品牌形象。

第一,分层次塑造绍兴旅游品牌。

第一层次是全面包装城市,塑造城市品牌。结合“文物之邦”“名士之乡”“酒乡”“桥乡”的特色,宣传口号要恰如其分地道出“老绍兴、最江南”的古城品牌形象。第二层次是加大宣传力度,创建名牌旅游景区。加大旅游的推广费用投入,提高宣传费用的预算,提高旅游市场推广人员的比例,重视对这些推广人员的培训。旅游景区和城市品牌要无缝对接,带动绍兴旅游的繁荣。第三层次是突出古城饮食和购物文化,树立旅游关联产业品牌形象。古城最大的魅力除了历史街区和景点,“民以食为天”,旅游购物和传统饮食文化体验等旅游关联产业也是古城旅游的真正精髓。

第二,整合推广品牌营销的利器。通过五大渠道,即消费者推广、同业推广、媒体推广、会议展览及奖励旅游推广、名人推广来进行整合营销,同时结合大型综合推广活动来达到宣传古城形象、吸引旅游者的目的。利用“柯桥国际纺织品博览会”,拓展会展与奖励旅游的海外市场。成立会展奖励旅游的直接部门,向全世界推广绍兴举办会展与奖励旅游。

33完善基础服务体系,结合以上两种模式

学习马来西亚政府,突出政府要在旅游业中统筹调配角色。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仅是旅游部门的事情,几乎所有政府部门都要承担相关责任。政府各部门之间要紧密沟通和合作,比如旅游局、交通局和政府宣传部门等机构之间要经常合作,结成旅游资源整合的联盟。部门之间有问题要协商解决,提高办事效率,不得互相推诿,有问题直接向市长汇报。

让政府旅游部门与市场实現无缝对接,成立旅游促进局作为旅游局辖下的半官方机构,其基本职责就是促进绍兴古城成为国际性旅游、会议、展览及奖励旅游的“首选目的地”和“最佳旅游地”。通过对全城旅游资源的控制和旅游产品的研发,来影响和促进绍兴的旅游业。

此外,在周边飞机场、火车站和汽车站等公共交通要塞,设立专门的绍兴古城宣传信息栏,包括绍兴旅游地图、绍兴公共交通路线以及绍兴特色文化介绍等,并配有正确、通俗易懂的英文翻译,让外国游客有机会认识绍兴,有兴趣去了解绍兴;规范绍兴各大街区和公共场所的公共标志及英文翻译,为外国游客游绍兴提供便利;各历史街区、旅游景点设免费的Wi-Fi,为向外国游客随时介绍绍兴提供条件;提高公共场所和旅游景区卫生间的卫生条件,更好地塑造城市形象。

4结论

要进一步推进城市文化的改革发展,就必须要扩大文化的对外宣传。而旅游业则是通往另一个国家和另一种文化的一种最好的途径,它让游客有机会了解一个地方,体验其中的文化魅力。因此古城文化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对文化差异的了解和认识,只有注意到这些文化差异,学习国际大城市旅游开发的优秀范例,才能更好地宣传本土文化,提高城市在国际的知名度,更多地吸引外国游客,对城市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卫广州古城水系与城市发展研究[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25-26

[2]闫勤文化探访-全球魅力古城[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10-13

[3]胡海霞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产业转型路径研究[J].城市经济,2011(6):5

[4]小宇10大海外旅游目的地营销成功案例分享[EB/OL].[2015-06-30].http://citychinacomcn/a/lvyouyingxiao/20150630/11625html

作者:于秀春

第二篇:枞阳:一座文化古城的历史与现实

“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强则国家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描绘了我国未来文化发展的蓝图。面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机遇,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强力推动县域文化建设。安徽省枞阳县为我国清代文坛最大散文流派——桐城派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的故里,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更让我们感到印象深刻的是枞阳在新的社会文化形势下,所做出的文化创造和对传统文化的延续与传承。走进枞阳县城,像走进一个令人精神振奋的联结历史与现实的文化公园,随处可以看到枞阳人新的文化姿态和崭新的文化风貌。近年来,安徽枞阳是如何抓住这个历史机遇,推动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谱写文化发展的新篇章的?日前,我们对枞阳县委书记汪恕东进行了深入专访。

把文化资源创新融合为地区崛起的优势

新华月报:枞阳从汉武帝开始置县至今两千多年,历史上曾经产生了方以智、桐城派三祖等文化名人。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及其传统,对当下文化建设有何启发?

汪恕东:枞阳县历史悠久,有“诗人之窟、文章之府、气节之乡”的文化特质,在中国多元一体的文明结构中,一度成为皖江文化的中心。2007年,安徽省社科院和几个相关单位从数百名安徽籍的历史文化名人中评选出了100位“文化之星”,枞阳就占了11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被誉为“中国明清第一人”的方以智。他的“坐集千古之智”和“义随世变而改”思想精神内核就是传承与融合、变革与创新。这对我们今天坐集全球之智,解放思想,创新思维谋发展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现在,枞阳以“文章之府、山水城市”形象定位进行文化建设,就是要发扬“坐集千古之智”和“义随世变而改”的文化精神,创新和融合枞阳深厚的文化资源,从而转化为枞阳崛起的优势,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新华月报:枞阳“西乡喜文,东乡重武”,“武”也是一种历史文化。解放战争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枞阳镇成为解放军中线渡江指挥部所在地,县属江心洲和沿江各码头均成为解放军的起渡点。崇武之风对渡江作战有哪些直接帮助?红色文化在枞阳文化建设中具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

汪恕东:“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枞阳人喜文重武,我认为这是以文武之道追求大道之行的精神体现,也是“气节之乡”的一个重要侧面。枞阳襟江带湖,扼长江咽喉,控南北要塞,清代到民国又与当时的安徽省省会安庆市紧邻,这样的战略地位注定了枞阳人必须肩负起历史使命。

从辛亥革命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枞阳人的崇武之风、气节精神在中国社会的民主进程中都有着深刻的体现。尤其在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中线渡江指挥部就设在枞阳镇陈氏宗祠。枞阳几十万人民群众积极投身支前活动,不怕牺牲,前赴后继,从人力、财力、物力上为渡江战役的胜利给予了倾情支援。为此,许多船工、民兵英勇牺牲。

枞阳的红色文化,是一笔精神财富,用好这笔财富,有利于激发枞阳人的爱国爱乡精神,有利于形成舍生取义的道德观和文化价值观,有利于树立迎接挑战、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心,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实际行动。

新华月报:枞阳在文化建设上,除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有令人感受深刻的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体现方面尤其突出。无论是群众还是干部都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枞阳在文化建設方面都作了哪些努力?

汪恕东:文化建设重在传承,但关键还是要着眼于文化的当代性。现在我们把“文化育县”作为培育枞阳文化精神和文化产业的长期战略。今年又首次把“培育枞阳地域精神,打造枞阳文化名片”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都是源于这样的思考。归纳起来,枞阳文化建设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

一是文化资源发掘整理阶段。这个阶段有政府主导出版的《枞阳县志》、《枞阳文物志》、《浮山志》、《枞阳风雅》等;有民间和个人出版的《枞阳百咏》、《晴川存稿》、《方以智》、《老枞阳》和十几个文化巨族编修的族谱等。还有通过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媒体开展学术探讨和文化资源研究,培养了一批研究开拓枞阳历史文化资源的人才队伍。

二是“文化育县”战略实施阶段。最近几年枞阳每年都把文化建设列入政府10件实事,2010年的莲花湖公园建设项目,2011年的旗山汉武文化生态公园建设项目、大型黄梅戏《寸草心》的创作,2012年的上码头历史街区综合改造项目。许多文化工程建设融入了大量枞阳历史文化元素,突出了枞阳文化精神主线。此外还有以天下枞阳人为资源举办的各种形式的经济文化促进会、同乡会、联谊会,进一步唤醒了枞阳民众的文化意识,把枞阳文化融入了现代化发展的主旋律。

三是“枞阳名片”地域文化精神打造阶段。枞阳人最值得自豪的,就是拥有了一座集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于一体的浮山。从唐代孟郊、白居易到民国时期文化名人在浮山留下了一部浓缩文化史的四百余处摩崖石刻。特别是明清以降,方以智、左光斗、方苞、刘大櫆、姚鼐、黄镇、章伯钧等一大批名家名人,形成了以浮山为中心的浮山历史文化圈,使浮山不仅成为一个文化载体,还是一个蕴藏着无穷能量的精神载体。

近几年,枞阳还先后启动黄镇图书馆,浮山、莲花湖、旗山3个公园建设,着重植入枞阳文化元素,培育地域文化精神。如:以方以智为代表的“坐集千古之智精神”、以黄镇为代表的“爱乡爱国精神”等,围绕这些地域文化精神打造“枞阳文化名片”,不仅是枞阳整体发展形象的战略定位,对提振枞阳广大群众和干部的精神面貌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新华月报:莲花湖据说是桐城派大家方苞的养鱼池,在此基础上兴建莲花湖公园是怎样的一种文化构想?

汪恕东:文化建设不能拆了“真文物”,建造“假古董”。莲花湖历史上曾经是方苞家族的祖产,现在建成莲花湖公园,一是有效保护了方苞家族的几位历史文化名人的墓葬,二是突出了桂林方氏家族对中国文化的历史贡献,三是为了打造枞阳“文章之府、山水枞阳”文化名片,四是为枞阳民众提供了休闲娱乐活动场所和宜居的生态环境,五是为了带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

建设莲花湖公园,得到了全县干部群众的支持,大家积极建言献策,实际上是一个全民设计、参与的文化产物。现在已成为县城居民最爱去的户外休闲娱乐健身场所。

新华月报:枞阳县黄镇图书馆目前藏书4万册,整体配备相对比较先进。作为枞阳的一个重点文化项目,请详细谈谈枞阳县图书馆重建工程的决策思路。

汪恕东:1998年全国政协杨小波同志在枞阳挂职担任副书记期间,第一次系统地从学术、决策和精神引领3个层面对枞阳文化兴县作出战略思考,提出以兴建“黄镇图书馆”为切口推动文化兴县项目启动。但因为当时枞阳是国家贫困县,财力有限,被搁置下来。2008年,县委县政府首次决定每年以解决民生、促进发展为重点实施10件实事,“黄镇图书馆”项目被正式列入启动工程。

黄镇是枞阳县横埠镇人,是我国杰出的将军、外交家、艺术家,他一生对故乡充满深情,这种爱国爱乡精神是枞阳地域精神的旗帜。枞阳投资一千多万元兴建“黄镇图书馆”,是集“枞阳图书馆”、“枞阳历史名人纪念馆”、“枞阳史籍文库”于一体的多功能的综合性现代化文化设施,是“文化育县”的一项标志性工程,也是弘扬爱国爱乡地域精神的一个伟大实践。它的建成标志着枞阳从文化大县向文化强县迈进的开始,标志着枞阳文化事业已进入现代化、常态化建设轨道。

发展文化的出发点是发展落脚点是民生

新华月报:从地理位置上说,枞阳处于长江北岸,曾一度因受洪涝等自然灾害影响而受损严重。在推进文化建设过程中,枞阳遇到过哪些自然、经济社会方面的困难,是如何克服的?

汪恕东:枞阳临江环湖,历史上重大洪涝灾害频繁发生,仅上世纪90年代,9年当中就有6年发生灾害。此外,没有铁路,资源多样但谈不上丰富,留不住人才……都是影响枞阳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便从改革开放初的1978年一直戴到了2011年。

落后的农业经济只能保吃饭,文化建设更是举步维艰。为了改变这种生存状况,枞阳人克服重重困难,苦苦求索,发奋图强,终于在江河文化中找到了答案:以“工业强县、城镇兴县、三产活县、文化育县、生态立县”创新思维重新整合资源。

县委县政府一方面从工业强县入手,借助皖江城市带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机遇,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打破内陆的闭塞状况,化解结构性矛盾,撬动了整个枞阳的崛起进程。一方面扬水之长,避水之害,充分利用自身地域特色和文化资源优势,以“文章之府、山水枞阳”作为枞阳未来发展形象的顶层设计,改善发展环境,在城镇化建设中大量植入枞阳地域精神文化元素,加大文化建设投入,打造“枞阳文化名片”。经过多年的努力,枞阳文化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文化物质化建设实际上是改善投资环境的资本积累。然而,枞阳多数民众对文化资本化还停留在启蒙阶段,少数人由于缺乏文化上的视野和发展眼光,对枞阳文化建设的举措更是难以理解。这时候,枞阳县委县政府,必须要有更广阔的开放胸怀、更广阔的全球文化视野来激发地方活力。不折腾、不懈怠,排除一切不利于枞阳现代化进程的干扰。

新华月报:我们所到之处可以看到枞阳老百姓对文化活动的热情很高,各类群众性文艺团体及街道、社区、镇村的文化活动开展得非常有特色。那么,今后枞阳在构建城乡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有哪些打算?

汪恕东:构建城乡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是以先进的地域文化育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弘扬枞阳厚重的历史文化,充分展现新时期枞阳重信、讲义、尊礼、崇文的地域文化精神,不断筑牢枞阳人民积极向上、敢为人先、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全面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二是以繁荣的文化事业惠民。牢固树立文化民生理念,加快推进县文广影视中心、体育中心、科技馆等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结合县城建设,重点谋划实施县博物馆建设项目,培育城市文化。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形成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全面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规范运行县文化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提高群众的文化参与度,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大对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加强对文宗文化、民间文化的研究推介,传承和创新黄梅戏、东乡武术等地方传统文化。三是以新兴的文化产业富民。深度挖掘和整合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强综合开发利用,大力推进文化与产业融合,通过文化招商培育和引进一批知名文化企业,使文化产业成为富民兴县的新引擎。结合县城发展,启动1-2个重大文化产业项目,谋划打造文化产业基地。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新闻传媒、艺术创作、电影戏剧巡演等文化产业。以浮山公园为龙头,启动白荡湖景区、白云崖景区、岱鳌山景区、羹脍寨湖、莲城湖综合开发,全力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让全县人民共享枞阳全面发展的成果。

新华月报:发展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市民素质和文明程度。枞阳的文化工作所取得的显著成效,最直观、最直接的体现是目前的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枞阳县是如何为发展文化建设而优化环境的?

汪恕东: 枞阳临江环湖,山水相依,打造亲水天然的山水园林城市资源全国得天独厚。坚持城乡统筹,以“城镇兴县”战略改善发展环境,在城镇化建设中把文化融入主旋律,建设现代化城镇,不仅是枞阳全面崛起的需要,而且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历史和现实的经验表明,一个地区的崛起伴随着文化的崛起,没有地域文化精神的城市最后只能走向衰落。

枞阳在发展工业作为加速崛起、兴县富民主战略的同时,不仅优化发展环境和完善城镇现代化功能,彰显文化特色和山水自然生态特色,打造滨江明珠、特色集镇、秀美乡村“三位一体”的新型现代化城镇。更在城镇化建设中着重倡导文化理念,植入地域文化精神。有力提升了城镇综合竞争力、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使枞阳正在成为功能完善的宜居宜业城市、文化和自然生态良好的山水园林城市。

新华月报:有人认为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某种程度上的矛盾因素,请从枞阳文化发展体会谈一下文化环境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

汪恕东:枞阳文化环境建设,既是优化发展环境、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需要,也是一次激活人们文明生活方式、开放性思维、文化观念、社会道德朝着现代化转变的大变革。文化成为生产力的关键在于把枞阳深厚的人文资源加以创新,转化为枞阳崛起的优势,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把文化名片效应做大做强,不仅是延续枞阳文化千年流脉的需要,也有助于一个地区的“无形资产”的积累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如果忽略文化建设,软实力打造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不能为外来资本提供优越的文化环境,把本土丰厚的文化和外来资本融为一体,让它根植于这块土地,经济发展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011年底,枞阳县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其根源就在于县委县政府和全县人民团结一致,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城镇兴县、三产活县、文化育县、生态立县”5大战略。始终以经济和文化建设为两翼,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

新华月报:枞阳县在发展文化的工作中所做出的有益探索,即文化枞阳经验,是否能够总结出值得全国其他地方借鉴的经验?

汪恕东:枞阳县在发展文化的工作中所做出的探索,是科学发展观的一次重大实践,出发点是为了发展,落脚点是为了民生。其做法,一是始终把精神层面的文化建设与物质层面的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开创了枞阳城市建设的先例;二是改革征迁安置方式,以莲花湖公园建设为突破口,彻底改变沿袭多年的一户一宅安置为产权调换或货币安置,在县城新区安排交通便捷、生活设施配套齐全的地块,严格按标准小区规范集中建设安置房,开创了平稳拆迁的先例;三是县委县政府一直主导文化建设,每项工作都由县委县政府委派县干具体负责,一人一事实行包干,开创了领导包保制的先例;四是每项文化建设工程实施前向社会公布建设方案,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开创了全民参与文化建设的先例。

文化改革新目标为文化建设指明方向

新华月报:十七届六中全会和今年全国“两会”对今后文化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在深入文化改革发展方面,枞阳会有哪些考虑和举措?

汪恕东: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今年全国“两会”确立了文化改革发展的新目标,为文化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枞阳县委县政府必须紧紧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一要增强责任意识,充分认识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二要增强忧患意识,充分认识文化改革发展的紧迫性;三要增强机遇意识,充分认识文化发展的又一个春天已经来临。

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快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

二是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到今年底,我县将实现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全覆盖,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稳步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县级支中心已顺利开通,文化下基层进社区活动深入开展,广大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将得到根本保证,县文广影视中心今年将完成主体工程建设,枞阳县博物馆建设已列入县政府议事日程,重大基础文化设施进一步夯实,为枞阳县文化事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认真制定并落实全县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精心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我们将认真遴选一批具有发展前景的文化产业项目,对外推介招商,重点打造建设枞阳文化产业园项目,不断改善投资和服务环境,吸引更多文化产业来枞阳落户生根。你发财我发展,实现双赢。

四是要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重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文艺创作生产、文化活动、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等文化工作的方方面面,引领群众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基本的道德规范。真正从群众需要出发,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吸收借鉴世界有益文化成果,推出更多深受群众喜爱、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大型自创黄梅戏《寸草心》的推出,就是我县致力于打造艺术精品、树立枞阳文化品牌的行动和决心。

五是要加强城市文化建设力度。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以“文章之府、山水城市”形象定位进行文化建设。要加大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的文化建设内容,增设城市文化活动场所。在城市建设许可过程中,注重体现枞阳历史、人文和自然资源的统一协调,建设具有城市文化特色的景点、景观或标志性建筑等组成的城市历史文化园。城区已建设了莲花湖公园和旗山公园,今年还将启动县城上码头的改造工程,保护、开发、利用好老城区历史文化。

六是要加强文化与旅游结合,促进文化旅游双丰收。以浮山文化公园建设为龙头,带动县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浮山文化公园发展的目标是创建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

作者:张杰 周绍纲

第三篇:关于安庆古城景观文化发展传承的研究

摘 要:不同地区的城市景观显现出不同的地方特色。安庆作为千年古城,百年省会,环境优美,名胜古迹众多,内涵丰富,开发潜力巨大。以安庆古城景观文化研究为例,探讨安庆古城景观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策略与途径,可进一步突显安庆古城景观环境特色,使安庆古皖文化、戏剧文化、名人文化和佛教文化特色得以呈现,以提升安庆古城形象。

关键词:安庆;古城景观;文化内涵;风貌特色

一、安庆古城景观文化传承发展的特色与优势

1.自然风貌特色:安庆地处东南低西北高的丘陵地区,有“半是山城半水城”“龙山凤水”之称,大、小龙山为背,皖江、皖河及周边湖泊为裙,安庆依龙山凤水而居,是湖、山、江景交相辉映的古城,功能丰富的山水镇,先后被列为“安徽省皖西南旅游区”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域内有天柱山、花亭湖、菱湖公园、莲湖公园、石塘湖公园、狮子山公园等多处风景名胜,形成了靠山近水美不胜收的园林景观环境。

2.历史文化特色:安庆有“千年古城、文化之邦、百年省会、戏剧之乡、禅宗圣地”的美称。安庆,建城787年,从1760年以后的178年间,一直是安徽省省会、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安庆有远古时代的薜家岗文化、春秋时代的古皖文化、中国文坛“桐城派”、黄梅戏等等,涌现出众多本籍名人,徽班领袖、京剧鼻祖程长庚、新文化运动旗手陈独秀、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两弹元帅邓稼先等为天下人知。

3.民风特色:移民文化是安庆民风之魂。安庆建成700余年,屡遭战乱侵扰,人口流失严重,至明初,大半为外来移民,清乾隆二十五年,安庆为安徽省治,八省通衢,更为官绅云集,碰撞交织,构成安庆民风的独特色彩。

4.文物古迹特色:安庆上百年的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数量繁多。目前城区范围内已发现不可移动文物近百处,列为各级重点文保单位的有50处,现存历代古建筑410处。迎江寺、振风塔、敬敷书院、谯楼、焚烟亭、钱牌楼、倒扒狮、陈独秀墓园、革命文物陈列馆、玉虹街古城墙等及其他重要的文物都得到了很好的维护。

5.区域事件活动:安庆作为皖省首府,近二百间发生了不少事件,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一定的影响力,如陈玉成安庆保卫战失利,是太平天国走向衰败的转折点;1907年徐锡麟起义,为辛亥革命会党起义第一枪;1908年马炮营起义,为新军起义第一枪;186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次年建造成我国第一台蒸汽机和第一台机动船,为中国近现代机械工业、军事工业之源头;之后求是学堂、安徽大学、安徽银元局、安庆飞机场等,在安徽都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这些也赋予了古城安庆新的生命内涵和历史价值。

6.交通区位优势:安庆与安徽、湖北、江西三省交界,有“四横五纵”的高速公路网和“二横二纵”的铁路网、4D级天柱山机场、对外港口长江水道和建设中的安庆铁路大桥等,现已初步形成集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和管道运输为一体、四通八达、有着明显的交通区位和地理优势的交通网。

7.社会经济发展:随着安庆石油化工、轻纺、建材、机械四大支柱产业的形成与支撑,目前安庆已拥有安庆石化、华茂、曙光、海螺、胡玉美等多家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近年来,安庆市GDP增长仍不断增长,2013年跃进安徽前三甲并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往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和安庆市《关于推进旅游经济强市的意见》等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给安庆带来新机遇,发展安庆旅游业,宣传安庆文化,力求将安庆打造成长三角经济圈文化旅游休闲产业示范基地,进一步促进安庆社会、经济、文化、旅游的发展。

二、当前安庆古城景观文化传承与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现代城市建设中,政府建设、房地产开发都在努力追求和打造地域性、文化性和特异性。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传统景观文化元素和符号的滥用、片面的认识和对传统园林文化的词汇和语言的推广,使得真正能够代表新时代对传统景观文化理解和诠释的作品少之又少。安庆古城景观环境建设也不例外,可说的多,可看的少;记载的多,存在的少。

1.特色不鲜明,缺乏创新思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城市景观环境的建设变得越来越趋同,天南地北,千城一面。安庆古城虽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底蕴、优美的山水环境,但在城市的不断进步发展过程中,安庆古城缺乏历史的继承性和时代的超前性,景观的外延和内涵发展总体来说落后于其他历史文化名城或旅游城市,城市特色不够鲜明。这里面不是钱的问题,也不是能力问题,而是城市设计者与管理者缺乏创新的、超前的、发展的、系统的理念。对于安庆古城景观发展,需要不断在学习中批判的继承和宏扬宜城文化,与整个社会文化发展同步,建设山—水—城—文富有宜城特色的城市环境,那将是安庆城市景观核心竞争力之所在。

2.内涵不足,手法单一。优秀的景观设计必须有一个耐人寻味的意境,是在不经意中的自然暴露,使人们在无意中就能感觉到。在现代安庆城市景观环境发展建设中,安庆景观地域文化与地域历史逐渐被人们所重视,但其景观表现手法单一,缺少艺术提炼,文化内涵体现不足,缺乏文化内容的设计,显得呆板,缺乏品味,还有许多中不中、洋不洋、新不新的设计让人无奈,经不起时间的推敲和历史的历练,这些使得安庆古城中的历史建筑、历史古迹、古街古巷与城市现代景观环境格格不入,没有由点串成线、由线连成面的衔接和融合。这些作品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忽略了景观本质,从而影响了景观作品的整体质量。

3.一味模仿,粗制滥造。只有精致、精美的景观质量,才能有力的表达文化,质量较低的文化景观,不但不能传播文化,反而会影响到文化的优越性。从南到北,很多城市景观在形式、色彩、材料上大同小异,相互仿效,少有特色鲜明、意味深长的作品。肤浅、缺乏内涵和质感的作品,不仅对城市的发展,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进步产生很大的影响。安庆现有城市景观设计缺乏对古城历史文化、地理区位、传统风俗、社会变迁、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深入透析,缺乏对自身特色的深层次认识,景观艺术停留在表面,没有体现出精髓和本质所在。有些城市建设还暗箱操作、生搬硬套、偷工减料,在利益的驱动下导致低质量的设计和施工,更谈不上文化产品人文精神的体现了。

4.资金缺乏,保护、开发和利用不力。由于资金短缺,自然和人为破坏严重,导致对文物、土地、景观环境都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太平天国英王府、谯楼、江西会馆、大观亭名胜保护区等地方的修复工作进展缓慢或难以展开,使安庆古城建设困难。与此同时,天后宫片区文物也面临着大规模的拆除,安徽省立第一监狱、安庆唯一保存的老当铺、最精美的西洋大门楼等将不复存在。虽然安庆已被认为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但保护、开发和利用都存在不同的问题,城中的各种古建筑、古街区正在慢慢消失,怎么担负得起“文化城市”的称号。

5.宣传力度不够,公众环境意识淡薄。景观环境意识的宣传和教育的力度不够,市民缺乏爱护和珍惜文化遗产的意识,没有形成全民参与,让安庆古城文化的精髓真正的融入广大市民的生活中。生活在安庆古城中的人们对古城景观的敏感度、关注度不高,显得无动于衷,破坏古城风貌的行为时有发生。

三、安庆古城景观文化传承与发展对策

1.加强政府领导。明确目标责任,增强安庆政府部门的责任感,把名城建设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与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成立安庆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保护指导委员会、咨询委员会等机构和部门,主要解决在理论和实践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政府相关部门切实规范责任行为和文物古迹的审批、保护、修复、处罚等制度与原则,统一规范,统筹协调,推进名城建设与发展工作。

2.建章立制。编制、实施和全面落实《安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安庆重点文物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等各专项规划,明确保护对象、内容和原则,加强古街、古巷、古镇、古村落、古宅保护,加强大观亭、英王府复建与整治,朱家坡—迎江寺、清真寺—大南门等历史地段的保护与整治;严凤英、邓稼先故居等保护工程。建立点、线、面统筹兼顾的保护范围,坚持保护与利用,建设与管理并重的原则,促进安庆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的一体化发展。

3.优化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安庆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安庆优势资源和公众需求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存在结构布局不合理、分布散、规模小、利用率低、系统不完善、设施不足等问题。安庆市政府应以规划先行,引导城市各项建设,避免重复拆建,按照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完善其功能,适当其规模,先进其技术,最大限度地利用和配置各种资源,优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城市的综合功能,有效地改善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

4.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按照“政府带头、部门组织、公众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降低信贷门槛,创新金融产品,鼓励民营、外资、合资等多种方式和渠道参与安庆古城的景观环境建设中,鼓励私人及其机构建办博物馆、陈列馆、美术馆、文化馆等文化设施,同时把城市土地、道路、公共设施、公共交通及其他城市资源作为商品业务,做好城市经营的文章,积极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实现主体企业化、资源利用的商业化、政府行为方式的规范化。

5.加大宣传力度。整合安庆都市媒体资源,构建新闻传媒新格局。开展安庆历史景观文化讲座、竞赛、论坛和文章写作等一系列活动,组织文物规划法、文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与安庆日报、广播电视台、安庆新闻网、移动多媒体技术等传播载体配合,增强公众参与城市建设的广泛性和积极性,加大对安庆城市宣传力和辐射力,彰显安庆城市特色与个性,打造一个宜居、宜业、宜商、宜游、古香古色的现代山水园林城市。

要实现中国传统景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就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的调整自身结构框架和内容,接受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古城安庆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佛教文化、黄梅戏曲文化、水乡文化有机交织,皖山、皖水、皖文化的源流、积淀,形成安庆古城特有的精神载体,提升了安庆古城的整体价值和城市文化内涵,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具有实力和活力的安庆。

参考文献:

〔1〕方晓珍.皖江名人资源开发与安庆旅游产业发展[J].江淮论坛,2009,(4):186-191.

〔2〕李文鹏.城市景观带中滨水景观的地域文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3〕沈向阳.安庆古城格局特色保护的策略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26-30.

〔4〕万绪才,冯学钢.安徽省安庆市山水旅游开发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4,(9):117-119.

(责任编辑 张海鹏)

作者:罗中霞

上一篇:小学德育管理论文下一篇:发表技术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