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景观文化发展论文

2022-04-20

摘要:历史古迹连接过去未来,大同古城墙贯穿古今故事,架起今人与古人交流的桥梁。经过历史沉淀保留下来的大同古城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大同古城见证历史的变迁,历史事件的上演,一砖一瓦都承载着跨越千年的精神文明,是民族文化的根基所在。大同古城本身就是一座文物,保护修复大同古城城墙的行动,传承的是千年文化遗产,寻找的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与精神文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城景观文化发展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古城景观文化发展论文 篇1:

大理古城保护活化策略研究

【摘要】遗产保护理念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不断转变,从单体文物保护到整体环境保护,从静态、被动保护到动态、主动保护,我国的遗产保护体系已日趋完善。本文以大理古城为例,通过文献研究和深度访谈,分析了大理古城活化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整合文化资源、活化文化遗产、留住原住民、减缓开发速度等大理古城保护活化的对策措施,探讨大理古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大理古城;文化遗产;活化

早在1982年,大理古城就成为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大理州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先后出台《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2007)、《大理古城古民居保护管理办法》(2012)、《大理市大理古城保护管理办法》(2014)等地方性文件,开展了古城保护的积极探索,也取得了较大成绩。然而,在全球现代化、城市化的冲击下,大理古城遗产保护工作面临一系列的挑战,2013年曾因文化遗产遭到严重破坏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文物局通报批评,遗产保护与追求经济效益的矛盾凸显。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让文物活起来做了系列重要论述,强调要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那么,应如何发挥文化遗产的作用,让大理古城活起来,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一、大理古城概况

大理古城位于云南省西部,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占地约3平方公里。全城西靠苍山、东面洱海,呈方形,开四门,上建城楼,下有卫城,从南到北有五条大街,从东到西有八条巷子,明清棋盘式建筑格局,城区内风貌尚存,肌理清晰,保留部分城墙遗存。古城内分布着总统兵马大元帅府、文庙、西云书院、天主教堂、蒋公祠等多处文物古迹,是大理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的综合体。

大理古城地处滇西要冲,是滇、川、藏的交通枢纽,是中国同东南亚、南亚各国交流的大通道。大理古城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白族人民兼容并蓄的民族性格,使得大理古城成为多元文化的聚集地,国内外不同文化和文明在此汇合交融。大理古城不仅承载着历史各个阶段的城市记忆,还积淀和传承着鲜明独特的白族文化。因大理文化在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中形成开放性、包容性和多样性的特色,大理古城又常被人们誉为“最后的理想国”“乌托邦”,成为美好、自由的代名词。大理古城旅游资源丰富,是云南昆明—大理—丽江旅游线路的重要节点,也是国际上较为成熟的旅游目的地。据2017年大理州旅游大数据分析,来大理旅游的2100万游客中,大理古城是大部分游客的首选,全年接待游客1292.37万次,占61.94%,是大理重要的旅游资源。

二、大理古城活化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真实性丧失

古城环境的形成是一个持续而渐进的过程,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有着不同时代的烙印,凝聚着前人的智慧,记录着城市的生长和发展。大理古城内的建筑犹如层积岩一般共存共生,600余年的历史变迁留下各个时期的历史印记。近些年,古城大量拆除、改造或重建传统建筑,对大理古城历史遗存的保护和古城生命的延续起到了“建设性破坏”的作用。2018年实施的大理古城风貌提升项目,以恢复“清末民初”白族民居建筑风格为目的,对不符合古城风貌的门窗、强弱电线进行了拆除和改造,在某种程度大大提升了古城风貌。但遗憾的是将大理古城统一改造为同一时期的风格,使得大理古城各个时期的历史印记被消除,古城的肌理和风貌逐渐趋同。大理古城同我国其他城市的古城高度相似,仿古建筑造出相同的商铺、相同的街道、相同的门面,古城特色和民族特色正在被吞噬,让人审美疲劳。

(二)遗产活力不足

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出现了过度保护的现象,对需要保护的文化遗产通常是先界定为文物,然后封闭、隔离起来,采取博物馆式的典藏、展览。[1]这种将文化遗产圈起来保护在罩子里或者拉上警戒线的做法,使得文化遗产与民众的生活越来越远。然而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影响力正是在于“活”、在于“用”。大理古城活化做了很多有益尝试,但由于各种原因,大多数文化遗产只是维持原状的展示,或是作为一个旅游景点呈现,未能转化为文化产品,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遗产保护与古城居民生活脱节,很多遗产游客知道去游览,本地居民却很少了解和参与其中。如古城内大理市博物馆原为云南提督衙门,内设有历史文物展厅、陶俑馆展厅等板块,每天进馆参观的人数不少,但据调查大多数是旅游团的游客,本地人很少,而且展厅布展形式陈旧且无VR、AR等数字技术,文物不会说话缺少吸引力,与民眾互动性弱,游客停留时间短暂。

(三)原住民流失

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大理古城内的市政建设长期停滞,生活基础设施不完备,部分老旧民居因无力修缮逐渐沦为贫民窟。随着旅游消费为主的各种店铺集聚和扩张,古城居民的日常生活日益受到影响,哄哄闹闹的游客、来来回回的叫卖声、营业到半夜的酒吧打扰了居民的生活;不健全的生活设施也是原住民流失的原因,由于生活工作不便利,加之出租房屋可以获得不菲的租金,居民纷纷搬离古城,“空心化”现象日趋严重。古城人口结构特征呈现老龄化、去原住民化。当下,大理古城中的本地居民日益老龄化,原住居民以老年人为主,因年长之人往往故土难离,故一直坚守古城。年轻人为了更好的工作、生活和教育环境,大多搬到更为便利的下关镇。若这种情况持续下去,本地居民区会越来越少,直至变成一个空心化的古城。如果大理古城彻底失去了原住民,失去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古城也就成为一个历史空壳。

(四)过度商业化

随着资本的进入,大理古城出现过度商业化的现象。一些历史建筑和遗存在商业化过程中被拆、改建或重建,原有风貌逐渐消失。旅游业的发展,使得大理古城的主街及小巷都充满着各种商业化的店铺,古城内很多房屋都被用作商业用途。据调查,近10年来人民路的商铺租金涨幅超过10倍,地理位置较好、面积稍大的店铺,年租金达百万。一些具有地方文化和具有民族特色的小店,因无法承担高额的租金,只能搬离古城,大理古城本土文化的原真性、多样性遭到破坏。原被誉为“大理古城最文艺的街道”的人民路充斥着喧闹的酒吧、各种义乌小商品、全国一样的小吃,统一的店铺风貌,雷同的商品,缺少本地文化与自身特色是因为追逐短期利益所致,舶来品使得大理古城特色黯然消失,削弱了文化的多样性。

三、大理古城活化策略

大理古城是有生命的、不断发展的古城,而不是静态的、失去活力的文物。大理古城的保护不同于对文物和历史遗址的保护,其保护的不仅仅是历史文化遗存,更是对民族文化、生活方式的保护与延续,让保护融入古城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中。

(一)尊重历史风貌,整合文化资源

大理古城风貌提升项目,对建筑外立面造型、色调进行了统一,多采用仿旧木质材料,各街区建筑看起来很整齐,但这种一刀切的改造现象,把原具有历史沉积的建筑变为全新的仿古建筑。建议古城保护尊重历史风貌,遵循原真性原则,延续传统风貌和建筑肌理。首先对于历史建筑,要挖掘研究其传统功能并予以保留。对不同时期建筑与其时代相符的风貌,摒弃统一改造方法,延续建筑风格的多样性。其次在老旧居民区风貌加固时,保留一些有特色风貌的建筑和店铺,新建部分则要尽可能保持新旧共生,使其能和旧建筑相互衬托,将建筑文化底蕴传递给群众,这样才能为建筑带来更多的活力,更好地活化历史古城。[2]

大理古城是大理传统文化的空间载体和历史见证。城内文化遗产众多,但整体分布零散,就如一个个斑块镶嵌在古城的肌理之中,它们的价值未得到充分体现,形成合力。因此,在积极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应该强调它们的整合,使之形成系统合力,对这些遗产进行就地活化保护,使其与现代生活环境相适应,并通过线路设计将城墙、街巷、博物馆、文保单位、传统民居、历史街区等历史要素串联整合起来,最大限度发挥历史文化的辐射效应和社会影响力。此外整合历史文化载体的同时,还应整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古城发展,开展非遗展示和传播活动、开设体验所、传习社、从事非遗产品售卖,如建立扎染、甲马、土陶体验所等,这些特色活动既传承了民族传统文化,给旅游商品赋予浓厚的地方特色,又与现代生活相融合。

(二)活化利用遗产,走进人们生活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大理古城文化遗产还可通过积极调整,通过空间意义重构让旧空间焕发新生机,使历史成为当下日常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文庙、蒋公祠等文保单位向居民免费开放,成为本地居民了解当地传统文化,休闲娱乐的公共场所,遗产与群众的关系拉近。2019年新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天主教堂,不仅仅具备文物价值,更是大理天主教教众活动的场所,是“活”的文化遗产。古城内苍坪街闲置的老床单厂改造成艺术园区,吸引大批艺术家、设计师入住,成为大理的“798”,以文化产业带动古城发展,创造历史与现代相融合的古城文化氛围。一些白族民居三坊一照壁特色的老院落可改造为书院、咖啡店、客栈,活化再利用。因此,大理古城的建筑文化遗产不是博物馆式的典藏保护,而是人们生活、办公和活动的场所,文化遗产逐渐成为大理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同时,还应深入研究历史,充分挖掘文化遗产的价值,在数字文化产业时代把遗产转化为时尚,转化为文化产品,并将其打造成文化IP,以新的形式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将大理古城的特色文化作为素材,充分挖掘文化内涵,灵活设计多样化的创意产品。[3]如南诏大理文化,甚至是金庸笔下武侠文化,都可以用其文化元素,开发相关的文化产品,如衍生出《天龙八部》文化产品链。以文化遗产为素材,开展文化创新活动,焕发古城文化新生机。北京对于故宫文化的开发、成都武侯祠对于三国文化的开发,都是可以学习借鉴的经验。

(三)留住原住民,保持文化根基

保护不仅仅是有关部门的责任,更是生长于此的古城本地人的责任,自上而下被动式保护和自下而上的主动式保护相结合,必须触发社会内生动力,提高人民主体性意识,使保护意识深入人心[4]。古城居民是古城生存的根基,是古城活力的主体[5]。因此,古城活化建设必须紧紧抓住这个“灵魂”。

古城人口老龄化和去居民化问题日益严峻,以居民为核心的古城保护理念越来越受重视。只有加强古城原住民的参与感,才能培育古城社区自我发展的内生力,这是促进文化遗产保护活化的重要条件。留住原住民,首先,应该改善居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如提高生活便利性、完善服务设施,满足人们的日常所需。其次,建立方便灵活的居民反馈机制,让居民参与古城的保护和建设,提升居民的归属感和参与意识。再次,应健全医疗服务设施、增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市场和公共聚会场所等公众服务设施。为本地居民提供培训就业机会等,对本地居民经营的特色店铺给予政策上的扶持。应打造利用文化遗产成功创业的样本,吸引原住民返乡,承前启后,传承活化。生活水平质量的提升、方便便捷的设施、就业机会增多等措施都会提高居民主体性,减弱以商业为导向的去居民化的现象。

(四)减缓开发速度,再造多元文化

古城的保护与活化离不开多方面的力量,协调多方利益也是古城活化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大理古城的保护涉及政府、开发商、学者、本地居民、商户等多方人员。历史上大理古城具有包容性的特点,多民族、多宗教、多国家的文化都汇聚于大理古城,但在全球化、商业化的冲击下,大理古城文化同质化现象明显,只有协调古城开发和保护之间的矛盾,减缓开发速度,才能让多元文化留在大理古城并传承下去,才会使大理古城持续发展。大理古城可以通过优化政府主导、健全法律法规、管理投资商和商户、学者参与、本地居民自主管理等措施,减缓古城开发速度。政府应建立传统文化的资金,对大理本地非遗项目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在大理古城内开展各种弘扬传统文化的活动,让传统文化走进人们生活,用特点鲜明的传统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来稀释古城地段商业氛围过浓的问题[6];建立健全法规条例,以条例来处理对文化遗产破坏的情况。投资商和商户应放眼未来,而不是为追求短期最大利益而大肆开发和破坏。学者注意收集、研究、整理大理古城的相关资料,参与古城保护和开发的项目,并形成学者监管体系。通过监督和反馈机制,本地居民可以对政府和开发商的工作实行监督,参与古城管理。加强对大理古城多元文化的保护和宣传,让文化遗产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形成大理古城多元的文化氛围,再创“理想国”“乌托邦”。

四、结语

大理古城保护活化关键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有序利用,使其不脱离人们的生活,不孤立,让人们看得见、看得懂、可参与。如何实现“活化”没有一成不变的路径,不变的是一方面要尊重和保护好古城及其伴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古城保护必须与时俱进,要在保护的过程中合理开发利用,贯穿其中的是对人的关注。面对未来,我们可以探索更多大理古城保护活化的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李麦产,王凌宇.论线性文化遗产的价值及活化保护与利用——以中国大运河为例[J].中华文化论坛,2016(7).

[2]徐玉竹,刁艳.中国近现代建筑的保护与活化[J].山西建筑,2020(7).

[3]王长松.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模式[J].人民论坛,2019(27).

[4]韩卫成,高宇波等.基于功能复兴的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方法研究——以山西省孝义古城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7,24(12).

[5]陈顺和.聚落景观的保存与活化——关于嵩口古镇复兴的台湾实践思维[J].装饰,2016(9).

[6]张应梅.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中的政府职能研究——以云南丽江大研古城为例[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20(5).

作者简介:杜舒惠(1995-),女,汉族,辽宁大连人,大理大学民族文化研究院民族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民族文化遗产。

作者:杜舒惠

古城景观文化发展论文 篇2:

谈大同古城和大同古城墙发展历程及价值

摘 要:历史古迹连接过去未来,大同古城墙贯穿古今故事,架起今人与古人交流的桥梁。经过历史沉淀保留下来的大同古城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大同古城见证历史的变迁,历史事件的上演,一砖一瓦都承载着跨越千年的精神文明,是民族文化的根基所在。大同古城本身就是一座文物,保护修复大同古城城墙的行动,传承的是千年文化遗产,寻找的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与精神文明。没有过去,就没有现在,更没有未来。任何古迹都具有极大的历史价值,大同古城的历史价值对当代大同经济文化发展和历史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历史价值;文化传承;精神文明;文化遗产

1 大同古城的发展历史

“巍然重镇,北方锁钥”,大同古城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兵家必争之地,这和它优越的地理位置分不开。几朝君王、将军都曾踏上大同,在此修建皇宫、祖庙、军事防御工程,在这里开始了浩大的建都工程。大同位于山西高原北部的大同盆地,紧靠蒙古高原,与南晋大地相连。这样的地理位置使北边的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在此相遇。因此,山西大同成为群雄争霸的战场。

北魏皇帝拓跋珪定都平城,在大同修建皇都,建筑军事防御工程,使大同成为历史价值丰富的古都,奠定了大同今天的历史地位。经过辽、金两朝的打磨建设,大同古城在当时成为我国的繁华之城。

到了明代,大将军徐达的到来使大同古城墙诞生。极具军事战略意识的大将军徐达将它修建成扩固城坚的军事要塞,使之成为中国北方“九边”重镇。随着历史的变迁,朝代的更替,大同古城墙始终屹立在此,它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是古代人民劳动的结晶,是文化的载体。

在大同古城内,国保单位就有4处,省保2处,市保18处,不可移动文物109处。现如今,大同在24座历史文化名城中位列第三,是我国第九大古都。大同古城的历史地位使其具有被修复保护的价值,不管从文化、经济价值还是历史价值来看,大同古城都值得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去保护修复。我们修复的不仅仅是大同古城的外观,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我国的精神文明。

2 大同古城墙的发展历史

公元1372年,大将军徐达受命在辽、金、元旧城的基础上修建新城,东西长1.8千米,南北长1.82千米,周长7.24千米,面积3.28平方千米。城墙之下设置有四扇城门,东为和阳门、南为永泰门、西为清远门、北为武定门。在城墙之上,72座门楼、角楼、马门楼、角楼、望楼矗立其上,突显其肃穆之气。每当有战争来临,城中将领士兵位于城墙之上的这些建筑物中,以此为制高点、掩体进行指挥作战。外敌入侵之时,士兵位于高地对其攻击。城墙的高大坚固、严密防控使外敌难以入侵,在多次战争中发挥重大作用,使大同成为易守难攻之地。

大同古城墙建筑统一采用规格一致的石条、石板、石方。墙体采用三合土建造,外围使用青砖加以巩固。大同古城墙在历史的发展中历经多场战争,它抵御城墙之外的炮火,保卫城墙之内的人民,战争给它带来过难以愈合的创伤。

清顺治六年,大同古城遭遇了严重的破坏。明将姜瓖在明朝亡国之后投入清朝,后不满清朝统治者崇满歧汉政策,且大清对手握军权的汉军将领猜忌,姜瓖归顺南明永历政权,占据大同起兵反清。在与多尔衮对战之时,遭遇部下杨振威投敌叛变,杨振威杀死姜瓖,将多尔衮放入城内,历时九个月的战争结束。但遭受九个月攻击的大同古城的浩劫并未结束。为泄私愤,多尔衮下令“屠城”,并把城墙削掉五尺。大同古城城墙在此次战争中受到的损失是巨大的,昔日高大坚固的城墙被削掉五尺,如此古代文明被肆意破坏,损害的是我国的精神文明。

2008年开始,大同市决定全面实施历史文化复兴与古城保护工程。大同古城开始被修复,现在大同古城东城墙、南城墙已依明代大同城规制修复完毕,并且对游客开放。

经过精心的修复,在大同古城的东城墙建筑了瓮城、月城、吊桥、护城河,并建有城楼、月楼、箭楼各1座,望楼12座。在南城墙不仅修复了被破坏的瓮城、月城、关城和东西耳城,在城墙之上还特别建筑了城楼、文昌阁、箭楼等古建筑楼阁10座,望楼12座,角楼1座。现在的大同古城城墙又恢复了往日的威武高大,坚固雄伟,它屹立之处尽显国家的强大和民族精神的凝聚力(图1~图3)。它就像是浩瀚历史里程碑上的一处坐标,历史文化隐含在古城墙之中,浓缩了古代历史文明,它是引领我们寻找过去的符号,这里发生过的灾难,拥有过的和平,都藏在残缺的城墙和斑驳的古城之中。

3 艺术价值

大同古城已有2200多年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记录大同古城的最早文献出自汉高祖时期。为对抗匈奴,汉高祖在平城大肆修筑城池。后来又历经春秋战国、辽、金等朝代,多有巩固和发展。不同朝代的建筑技艺不同,我国古代建筑师建造这座古城时表达的思想、独特的设计内涵值得我们研究和探索。由此可见,大同古城建筑蕴含的艺术价值是多么大。大同古城的艺术价值体现在它的一砖一瓦,每一处建筑的材料、设计的造型和突显出来的美学。大同古城就是古代宏伟的艺术建筑。大同古城城防中的武装设计能充分体现其艺术价值。大同古城墙上照壁、马道、正楼、瓮城、月城、箭楼、望楼、角楼、控军台、护城河等建筑,每一个建筑都独特庄严,古代的艺术设计融入了其中。

拿照壁来讲,它是我国传统建筑中的特有部分,经常可以看到它出现在我国经典建筑四合院中。大同古城中的照壁高4米,寬3米,厚55厘米,由壁座、壁身、壁顶三部分组成。壁身位于中心区域,建造方法尤其特殊,需要将方砖倾斜四十五度角贴砌而成。每一块方砖上都有精心雕刻的麒麟图案,象征着威严清明,颂告和平吉祥的美好愿望。

再谈谈和大同古城墙有关的建筑—女儿墙和垛墙。垛墙是位于城墙外沿的墙体,大同古城墙外的垛墙平均高度为2米左右,城墙外沿垛墙之间存在许多缺口,这种缺口称为“垛口”,它的作用是瞭望和射击敌人,是城墙防御设施。在城墙顶部内侧往上还有一种薄型挡墙叫作女儿墙,女儿墙是我国城墙传统建筑。它的作用是瞭望和保障在城墙上面行走的安全。每一个建筑都有它的独特性,蕴含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在大同古城墙修复的过程中,始终以修复古代艺术为前提,以明代大同城规制严格修复,在修复中不断吸收古代工艺,结合现代技术进行修复。大同古城融合了许多朝代不同的建筑工艺和艺术风格,我们修复大同城墙的行动也是在保护它的艺术价值,并且大同古城也是研究古代艺术建筑的典型模型,通过对大同古城的修复,我们可以学习到古代的艺术建筑设计。

4 文化價值

大同古城墙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是我国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大同古城是我国古代北方地区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交汇之处,这里充满着多个民族的文化碰撞,形成了大同古城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它是我国多民族历史文化融合而成的新型文化的典例。

大同古城在不同历史时期有许多少数民族在此活动,夏商时期,鬼方、土方等民族在此活动,楼烦、北狄等民族在西周、春秋时期来到这里居住。汉族来到大同古城的历史从战国开始,而后秦代、西汉时期汉族在此开拓疆土,匈奴开始在此与汉族交战。除此之外,鲜卑、突厥、高车、柔然、契丹、女真、蒙古、满洲等族先后在大同古城繁衍生息。其中鲜卑、契丹、女真族在这里建立过陪都,他们在这里留下的历史文化曾经成为主导性文化。大同古城这样多元化的民族文化多彩多姿,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大同古城繁衍过许多民族,历经多个朝代,作为多民族的陪都在这里兴起过许多文化,如都城文化、军镇文化、长城文化、宗教文化、云冈石窟文化等。大同古城的历史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成为极具影响力的文化。现在的大同古城像一位阅历丰富的老者,向我们讲述着传承下来的历史文化。认真开展大同古城的修复工作就是保护大同地区最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把大同古城的历史文化价值挖掘出来,开展历史文化的继承工作,为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资源基础,让大同古城成为大同独特的历史文化。

5 经济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火热项目。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各种名胜古迹对于游客的吸引力。对于许多研究古迹的爱好者来说,大同古城墙的吸引力是极大的。大同古城墙作为物质文化遗产,因为战争被损坏,曾经不轻易对游客开放。现在的大同古城墙经过修复后又重新对游客开放,这对大同来说是一大旅游资源。修复后的大同古城墙重拾往日的风光。开发和利用大同古城价值的同时,恢复古城的历史风貌,使游客充分体会大同古城的历史文化底蕴。合理修复大同古城,使大同古城墙成为大同独特的文物景观,为大同带来经济效益。在不破坏文化价值、最低干预原则之下修复大同古城墙,运用传统材料、传统工艺进行修复,才能发挥大同古城墙的利用价值。利用不代表破坏,大同古城墙可以在被保护的同时为大同带来经济效益,带动旅游业的发展。现在的大同古城墙已经是大同这座千年古城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已经成为我国4A级景区,是彰显我国历史文化的伟大建筑。每当黑夜降临,大同城墙之上的每座城楼灯光亮起,华灯初上,辉映着整座大同古城。■

参考文献

[1]商德勇.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消防监督检查工作新思路研究[J].今日消防,2021(2):143-144.

[2]张成.人员密集场所消防监督检查重点与对策分析[J].消防界:电子版,2021(2):95-96.

[3]张吉祥.大同古城墙修复中的历史价值回归探索[J].明日风尚,2017(14):113,110.

[4]刘海滨.大同古城墙修复中的历史价值回归探索[J].中国文化遗产,2011(1):70-73.

作者:陈占军

古城景观文化发展论文 篇3:

台儿庄古城文化旅游游客体验分析

摘 要:台儿庄与凤凰古城及平遥古城相比,具有特殊的资源优势,在此基础上台儿庄古城应当明确自身的营销定位,凸显自然资源特色,打造特色景区。台儿庄古城旅游的市场定位为文化旅游,开展运河文化及战争文化、水文化等。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应当关注游客体验,以游客體验为基础,优化旅游业的发展策略。对此,本文探究台儿庄旅游文化及游客体验,提出台儿庄古城旅游营销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古城文化;游客体验;台儿庄

基金项目:枣庄市社科联课题“枣庄运河文化带游客体验研究”(LXXC2021013)。
引言

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强、关联度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旅游行业就业成本低、方式灵活,对劳动力需求量较大,有利于促进地区就业及降低失业率。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我国旅游业发展面对巨大的挑战。古城文化是我国的重要文化,为旅游行业拓展空间,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古城文化旅游行业发展良好,当地政府将台儿庄古城打造成为世界上著名的旅游目的地。游客进入台儿庄后,对古城文化有较强的体验感,本文调查游客的体验感,完善台儿庄古城文化的内容,给游客带来更加丰富的体验,从而达到促进地区古城旅游业发展的目的。
一、台儿庄景区特性

台儿庄处于中纬度地区,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台儿庄四季气候多变,春季风多、降水量少,地区较为干旱。夏季炎热,降水量增多;秋季则较为干爽,冬季寒冷干燥,常见西北风。台儿庄位于山东南部,具有山东南大门的称号,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台儿庄境内有一段京杭大运河,这段大运河被称为“活着的运河”,具有悠久的历史。台儿庄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已经发现有石膏及煤炭等36种矿藏[1]。台儿庄具有良好的文化环境,汉高祖刘邦及唐太宗李世民等均在地区打过仗;抗日战争时期,铁道游击队等活跃在台儿庄运河两岸,在各类历史事件中均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台儿庄是大运河申请世界遗产项目中的一段,成为枣庄首个世界文化遗产。对此,在自然环境及文化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独具特色的台儿庄景区。
二、台儿庄古城营销方法

台儿庄古城运河文化及战争文化、水文化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相较于其他古城景区优势较为明显。运河文化方面,京杭大运河是世界宏伟的四大古代工程之一,历史意义非凡。运河文化作为中华文化宝库中具有代表性的组成部分,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在台儿庄运河文化发展过程中,风俗民情、传统建筑、娱乐等方面与其他地区存在差异,差异同样凸显台儿庄文化的特性,这种特性往往是其他古城不具备的,也是台儿庄景区在古城文化中凸显的关键。凤凰古城、平遥古城以及丽江古城均是单一文化背景下形成的风貌,台儿庄古城文化融合8种建筑风格,包括晋派建筑、徽派建筑,以及广东客家建筑、欧式建筑等,建筑文化中同样蕴含着宗教文化[2]。台儿庄物质文化及非物质文化丰富,包括伏里土陶、柳琴戏、运河大鼓、皮影戏等。在饮食文化中,其地方特色美食辣子鸡、冯家驴肉等;运河风俗中,有祭祀金龙四大王的活动,体现了台儿庄古城文化的特色。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在古城景区中展示,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古城特有的生活气息,此类文化特色往往是其他景区不具备的。在古城营销中,台儿庄古城以政府构建形象为基础,采取企业联手及上下联动的方式,通过联合活动,在海内外开展主题旅游营销活动,对营销模式进行创新,通过电视媒体及平面媒体、户外广告媒体等进行宣传,完善旅游素材库,完成自媒体营销及推广,通过微博及微信等进行营销,在营销过程中不断拓展产业链,提升台儿庄旅游文化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形成适合自身的旅游思想,构建层次丰富的营销经营体系。
三、台儿庄古城文化旅游游客体验

(一)收集数据及处理数据

1.收集数据

携程网是我国创建时间较早的线上旅游平台,经过多年的运营,具有较多的旅游消费用户。在携程线上平台,游客会分享自己的旅游体验感。因此,本文收集2019年1月—2021年5月的台儿庄古城文化旅游游客体验数据,经过纠错及筛选,选择1 000条具有代表性的文本,共计62 541个字符。笔者并未采纳游记文本的原因为,台儿庄古城文化多是历史记忆,描绘历史事件会占据较大篇幅,容易弱化游客对旅游的体验感,点评更容易表达人们的旅游情感,参与点评的游客群体更为丰富。

2.数据处理

笔者对游客的评论进行纠错,将其中词汇进行汇总,便于统计与分析,“值得去看看”“值得一去”等类似的词汇转变为“值得观赏”,将“风景”“景色”及“风光”等替换为“风景”,对其中的同义文字进行整理,便于后续的软件调用。将点评文本评分放在相关的文档中,先建立5个单独文档,最后建立一个汇总文档,将TXT文档格式转变为ACSII格式,便于后续调取。

(二)数据分析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要选择研究方法及工具,通过文本分析法对台儿庄古城游客点评数据高频词进行统计及语义分析。数据分析利用ROST CM6.0文本对数据进行挖掘。在数据分析过程中,通过软件联合自定义词汇对游客点评文本进行处理,对中文词汇进行统计,提升高频词统计效率。高频词在统计过程中,删除“我们”“他们”“今天”等没有意义的词汇,减少无意义词汇对语义网络的影响,并构建台儿庄古城游客点评文本,便于分析高频词的共现情况。

(三)研究结果

本文筛选的1 000条点评文本中,满分为5分的评论共计684条,占比68.4%;4分点评占据205条,占比为20.5%;3分点评为45条,占比为4.50%;2分点评42条,占比为4.20%;1分点评24条,占比为2.40%。对游客旅游体验情况进行分析,多数游客呈现满意的状态,为进一步探究台儿庄古城文化旅游体验的特点,对其高频词汇进行统计,并展开语义网络分析。为简单地呈现台儿庄古城游客体验特点,笔者通过软件对游客点评最高的词汇进行统计,大致分为4类,包括服务设施、活动感受、游客意愿、属地特征,详情如表1所示。



笔者对表1进行分析,排名前十的词汇中,除了台儿庄这一属地名称外,关于自然及风景的频率出现较高,如景色、古香古色等,对服务满意度及住宿满意度较高,可见游客对台儿庄自然风光及古代建筑等关注度较高,对其中的主题细节要素关注度不足。

本文对台儿庄景区游客的体验语义进行分析,关注感知的旅游主题。通过网络语义中的高频词,根据相关的点评原文对语义特点进行分析,诠释井冈山游客的感知详细特征。通过网络语义分析,可观察节点高频词,表现出各高频词的关联性,节点大表示词汇出现频率较高,而节点的联系密切则表示两高频词的联系较强。景色、古香古色这类词汇出现率较高,节点的联系较为密切,属于风景感知类的体验,优美、推荐与景色等词汇同样具有联系。在网络点评过程中,评价受到点评字数的限制,较多关注对台儿庄旅游的整体体验。网络词中也出现交通、台儿庄等主题词,体现台儿庄所处的位置及交通情况,住宿及服务则是体现地区的留宿服务情况等,为人们的居住提供便利。语义网络图中也有关于门票等词汇的描述,但此类词汇排名不在前十,结合游客的旅游体验点评,台儿庄景区可以在网络上订票,使游客在订票及取票环节上均较为便捷。
四、台儿庄古城旅游营销的优化策略

台儿庄古城旅游在发展过程中,游客的接待量及营业收入不断增加,大约以每年30%~40%的幅度增加,2020年的旅游综合收益在4.98亿元。接待量及收入不断增长的同时,台儿庄古城也获得一些荣誉,包括位居“齐鲁文化新标地”榜首等[3]。台儿庄古城旅游运营成功的关键是营销策略,但在景区营销过程中也存在不足之处,导致3分以下的点评依旧存在。比如,旅游产品开发量不足及景区项目缺乏生机、长效的吸引力不足等。对此,在台儿庄古城旅游文化发展过程中,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丰富文化元素,打造特色品牌

京杭运河贯穿古今,实现南北文化的交融,台儿庄作为南北文化的交汇点,除文物景色外,同样孕育出璀璨的齐鲁文化。运河文化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工技艺上包括柳琴戏、运河号子、面人等;民俗风情上有渔家风俗等;饮食文化有煎饼及羊肉汤、辣子鸡等[4]。古城文化以运河文化为主,但总体上内容依旧不够丰富,很多吸引人的文化并未完全体现。对此,应当加强与本地文化部门的联系,对古城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提取其文化標志,丰富本地非物质文化项目,创新文化表现形式,持续增加古城文化色彩,体现古城文化特色,保证游客对古城文化的新鲜感。品牌的力量较大,是一种无形资产,产品知名度具有凝聚力,也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是拓展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现阶段,各个地区提倡绿色环保文化,文化旅游项目不断涌现,文化旅游市场的竞争力增加。在台儿庄品牌打造过程中,也要更改古城宣传名片,凸显台儿庄大战等综合元素,相比单纯地宣传古文化,增加大战文化宣传效果更为显著。

(二)设置鲜活的主题,增加体验项目

文化旅游一般是观光式旅游,古城文化旅游具有相似性,多数为仿古建筑,新意不足,学者对古城旅游研究较多,容易出现审美疲劳,游客的重游率不高。对此,在古城旅游文化开展过程中,也面对巨大的危机[5]。台儿庄古城多数为仿古式建筑,其具有丰富的文化元素,但增加相关体验活动,对游客的吸引力更大,一些景色无法复制,景区的特色及竞争力随之增加。台儿庄可以走观光旅游发展路径,台儿庄古城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包括传统建筑文化、红色文化、运河文化及旅游文化等。除饮食文化人们能品尝到,其他的文化需要通过眼睛观看。宗教文化是一些规模较大的建筑,运河文化则是水上游船活动,游客参与性活动不多。台儿庄古城文化可以推广一些运河文化元素,如运河文化中的婚丧嫁娶等,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

(三)提升游客满意度,实施价格策略

台儿庄古城门票价格较为稳定,但部分游客在观光后,除对古城赞誉有加美外,便是吐槽票价,很多人认为门票价格相对较高,多数为人造景观,历史感不强。面对此类问题,台儿庄古城旅游应当丰富文化元素,增加一些文化产品及项目等,使游客在心理上获得满足,消除古城票价性价比不高的感觉。也可设置一些探索类的产品,将古城景区及周围的景色进行规划,实施套票机制,也要在价格上给予一些优惠。景区门票差异化定价过程中,对本地居民实施优惠价格外,外来游客也要进行优惠。景区中的旅游产品,尤其是后续开发的项目,本身的需求弹性较大,游客往往先观望,通过渗透定价方法,将产品投入市场时,尽量保持低价,让市场接受,打开销路的同时,吸引更多的游客,扩大台儿庄古城的影响,针对一些租赁的小吃、摊位,根据旅游的淡旺季,以差异化定价方法,吸引相关项目进入景区,也能渲染商业气息。
五、结语

台儿庄景区在运营后,不断拓展游客资源,把握市场进行经营,拓宽市场范围,巩固销售渠道,丰富景区配置,关注管理队伍建设,凸显古城主题,在运营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荣誉。在营销过程中,过往的政府主导及全员营销转变为建立旅游公司完成相关的市场化运作,使台儿庄古城旅游不断获得成功。但从游客旅游体验来看,多数游客对台儿庄旅游的评价较高,也有一些人对台儿庄旅游评价较低,对于此类问题,台儿庄旅游产业也要适当变革,把握市场方向,提升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徐佰鸽,杨宁,胡恩述,等.台儿庄区乡村产业振兴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2021(4):4-6.

[2] 刘佳,滕金凌.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中敬畏感与自豪感对游客文明旅游行为意向的驱动机制[J].自然资源学报,2021(7):1760-1776.

[3] 余楠,张宾宾.大运河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对策研究解析[J].西部旅游,2021(5):24-25.

[4] 何雪涓,苏志龙.文化旅游视角下普洱市茶马古城茶文化建构研究[J].普洱学院学报,2021(2):48-51.

[5] 杜衡,宋河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异地旅游化利用:以山东台儿庄古城景区扎染体验项目为个案[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21(3):86-90.

作者:王思清 张重艳 李育红

上一篇:语文假话作文管理论文下一篇:水资源现代化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