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视野下的物理课堂的有效性教学策略

2024-05-07

新课程改革视野下的物理课堂的有效性教学策略(精选6篇)

篇1:新课程改革视野下的物理课堂的有效性教学策略

新课程改革视野下的物理课堂的有效性教学策略

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的统一,强调民主、互动的和谐教学氛围,强调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实践的紧密联系等。反观当前的中学物理课堂教学,单

一、被动和落后的教学方式仍然占统治地位,学习内容与学生实践经验严重割裂,这不仅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背道而驰,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我们在明确有效教学内涵的基础上,认真探究中学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的设计问题,并在实践中加以尝试与应用。

一、有效教学的内涵

20世纪以来,西方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快速发展,受西方实用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在此背景下,有效教学这一理念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有学者指出,教学本身是有效的,根本无效的教学是不存在的,也不能称之为“教学”。[1]事实上,我们谈到的“有效教学”实际上为“高效教学”的意蕴,是相对于“低效教学”的一个概念。目前,关于有效教学的理论建构、实践模式以及策略探索方面的研究虽然非常丰富,但从学界对有效教学内涵的解释来看,存在着目标取向、技能取向和成就取向三种基本取向,并没有统一的解释,也很难找到一种最佳的界定角度或界定框架[2]。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归纳分析,我们认为,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指以学生发展为本,以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联系的知识为活动对象,通过师生之间的有效活动方式,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使师生各自获得发展的实践活动。

有效教学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这其中既包括促进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提高,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包括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特别是创新思维的发展。要达到这一目标,不仅要注重教师有效的“教”,更应该突出学生有效的“学”,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最优化的方式高效促进教学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上的实现,同时还要使知识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这就要求有效教学的过程必须具有如下特征: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实现个性化学习、学生能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和调整、在遇到困难时能及时获得帮助、学习过程中可得到启发与激励等。不难看出,有效教学理念与当前正在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是一致的。

二、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的设计策略

要实现中学物理课堂有效教学,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做好以下方面:

(1)强化基础学情分析,这是有效教学设计的落脚点。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通过开展学情分析,了解到学生的知识储备、思维能力、物理素养等,教师可据此设计富有趣味、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和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学内容,使教学设计与学生的思维方式有效对接,这样就从根本上保证了“以学生为中心”,有利于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能力。

(2)优化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设计,这是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点。结合中学物理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初始能力状况,确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还要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思想方法、应用技能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紧紧围绕“三维目标”来进行,既要重知识,也要重技能;既要重过程,也要重方法、情感等。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情境化呈现教学内容,科学处理重难点内容的呈现时机、顺序等,或者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等。

(3)科学化学习方式设计,这是有效教学设计的核心点。根据上述有效教学的有关理论得知,教学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其中后者尤为重要。要变革目前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单

一、他主、被动的方式,设计自主、探究、合作与实践等新型学习方式,围绕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主题,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体会、理解知识的形成,掌握物理学习的方法,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进而促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4)多元化效果评价设计,这是有效教学设计的关键点。在设计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时,必须摒弃传统的纸笔测试评价方式,要根据中学物理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有效教学的本质要求,评价方式要多元化,评价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联系,既要关注结果,又要考察学生在教学全过程中的表现;既要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提高,又要考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4]

三、物理课堂有效教学设计案例

接下来,我们根据前述理论,以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摩擦力》(人教版)一课为例,对中学物理课堂有效教学设计进行实践研究。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学生。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事物或物理现象具有一定的理解和认识,敢于质疑,敢于发表意见,具有探究意识,乐于接受新型学习方式。就本节课而言,学生对摩擦现象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但关于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作用、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以及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等还缺乏深入的了解。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知道摩擦力的利与弊。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培养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的能力;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养成探索精神。

【教学内容设计】

摩擦力是在弹力与重力的基础上,学生接触到的又一种常见的力。通过摩擦力的学习,能使学生更加准确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及运动和力的关系;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也为后面有用功、额外功、机械效率的学习打好基础。本课共包括三部分:摩擦力的概念、分类及产生条件;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摩擦与我们。其中摩擦力的概念、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重点内容。

【教学方法设计】

观察分析法、实验法、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反思性学习、任务驱动式学习。

【总结与反思】

从学情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对摩擦现象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根据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我们首先利用学生熟知的现象和已有的经验,明确什么是摩擦力,并在共同分析摩擦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摩擦力概念。在充分交流、讨论的前提下,总结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作用等。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让学生自主或小组合作,经历、体验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最后,在“布置作业”环节,精心选择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或小组合作完成,意在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从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我们按照有效教学设计的实施策略,在开展学情分析的基础上,确立三维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运用科学的学习方式,并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效果评价方法,有效激发了学生观察和探索的兴趣,使学生体会物理问题来源于现实存在,物理规律可用来解决自己身边的现实问题。这对于提高中学生的物理素养、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是很有帮助的。

四、结语

有效教学是一个多元的、综合的教学理论,同时也是一种教学实践方式。本文在新课程改革时代背景下,从明确有效教学的内涵出发,对中学物理课堂有效教学设计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并结合案例实施了教学实践。事实上,在当前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形势下,对于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来说,要实现有效教学,既需要科学的教学设计,同时也需要我们持续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这一问题,深入研究、创新应用,把有效教学持之以恒地积极实践。

篇2:新课程改革视野下的物理课堂的有效性教学策略

老虎岗中学:任有娟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这本书从课堂教学、教育研究等方面深入浅出地为我们剖析了教育界所面临的问题和困惑,具有启发性,可操作性,可读性很强。有效教学,不是日复一日简单的重复的低层教学,而是既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又着眼于学生一生可持续发展的教学。

学习了这本书之后,我的收获很多,对于如何解决教学中的困惑和工作中的烦恼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其中,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最根本的一点是以生为本。有几篇文章中都提到这样的问题:有的教师认为课堂教学是有明确目标和具体内容的活动,课前必须有周密、详尽的备课,所以往往把课堂设计得天衣无缝,甚至剥夺了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可能。当生成的问题不能与老师预设的相一致时,老师们在生成的资源面前往往束手无策。这一问题就反映了教师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没有真正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根本。而教学应该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多元性、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必须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

一、学生是备课的一部分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倡导课堂的动态生成教学并非不要预设,而是要合理地改进预设。

1、全面了解学生。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等因素必然影响着教学的进程和活动的展开。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预设,以确保课堂生成的空间。

2、用心钻研文本。首先教师自己要认真阅读文本,钻研文本,不仅要领悟谴词造句之妙,还要揣摩谋篇布局之美,更要用心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着的情、理、意、趣,它们是文章的生命力所在,是整个阅读教学的制高点。教师只有驾驭这个制高点,才能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方向的引领,从而提升学生的心智——使本来只能见其点者,能够观其面;使已经能够观其面者,进而能够识其本。

3、设计板块教学。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设计往往环环相扣,步步为营,问题一个接一个,时间计算合理精确。这样的设计是牵制课堂教学的无形的绳子,让教师与学生围着它团团转,束缚了学生的思想。所以书中提倡让教学设计粗放些,从僵化的、呆板的线型设计走向灵活多变、有广阔发展余地的板块设计,为课堂的动态生成保留空间。所谓“板块教学设计”,即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问题,然后将解决问题的应对策略附于其后;甚至设计几个不同的板块,这几个活动的板块可以根据课堂的需要随时穿插、变化。

二、学生也是资源

书中说,课堂教学资源是指,课堂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教学有用的物力和人力。美国教育家杜威说:“学校最大的浪费在于儿童在学校中不能完全自由地运用他已有的经验,采用自己的方法去获取知识。”是啊,其实,教师、学生本身也是珍贵的教学资源,他们在交往互动中时时生成着课程资源。一次精彩的即兴发言,一个异于常规的举动,甚至一次看似干扰教学的突发事件……教师如果能够及时捕捉,顺势引导,定能“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令人回味无穷。

教师与学生对话,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生活经历、文化素养不同,目光及视点各异,很可能会出现“愚人看鹭,聪者观雪,智者见白”的个性差异。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这是情理之中的事,而学生暴露错误,不正是教师了解学生思维的突破口吗?如果以此为契机,沿着他的缺陷点,进行教学资源的艺术开发和利用,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关注每一个学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任意一个环节都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乐学、善学、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要铺光明大道,让其向深层次的内容学习。而对于学困生,则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完成基础目标,如:教师在单元质量检测中采取分层次检测题的方法,对学生进行阶段性测验;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学习内容,自创习题,这样的学习过程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很轻松地发现不足,从而更好地完善自己的学习。这些教学法宝抹去了一些使用统一考题带来的弊端。特别是对于学困生来说,通过这样的学习,能够更好地有信心地面向现在、面向未来。书中,给了我们4点建议:

1、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备课。

2、分层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大体方法是,差生能掌握教材最基础的知识,具有初步技能,基本完成课堂教学的学习任务;中等生能较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独立思考,具有一等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优生则要求进一步拓宽视野,发展思维,提高能力,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

3、因材施教,及时调整和改变教学方法。

4、根据学情改变学习方法,根据学习状态分层引导。

四、扩大评价正向价值

评价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环节。过去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下,面对着一个个充满思想活力的学生,教师只是用单一的分数标准,来对学生进行简单的评估:教师为分数而教,学生为分数而学,家长为高分而喜,为低分而愁,学科成绩成了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我们在平时的评价方面同样存在着评价目的片面、评价范围狭窄、评价手段单

一、评价主体局限等诸多不足。在评价的具体过程中,也普遍存在着简单化,惟量化等弊端。这本书所倡导的教育评价理念是以人为本,促进个体和谐的发展性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应当关注人文素养的发展,应将语文教学的长远效果和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置于重要的评价地位;应当既关注个体,同时也关注全体;还应当培养学生自我评价意识,教师的评价,学生互评和自我评价有机结合,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显得宽松、和谐、民主。

篇3:新课程改革视野下的物理课堂的有效性教学策略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原则

新课程的改革,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达到新课程的要求,实施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笔者认为,以下几条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设计原则需要提倡并且坚持,能较好的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建构性学习原则

在新课程的改革下,对初中数学教学的标准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积极自主探索,增强实践能力,加强交流合作,提倡自主学习。由此可以看出,新课程要求改变以往的教育方式,更加提倡主动的学习与高效的学习。为了使初中数学的教学更符合标准,达到新课程的要求,倡导建构性学习方式的原则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来讲,是一个有效的途径,也符合新课程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的要求,而且科学的实施建构性学习方式,也有助于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效率。

(二)交互式教学设计的原则

根据新课程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的标准及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自身的角色也要进行转变了。在新课程的环境下,教师不再是以往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变成了与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即促进学生学习知识的角色。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会随之加强,教师不再是使用过去的“填鸭式”教学,而是更多地与学生展开合作,通过互动交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帮助学生对知识建构,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使教学达到新课程的标准。因此,交互式教学设计的原则也是符合新课程教学要求的,需要提倡并且坚持的。

(三)情景创设的教学设计原则

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为学习数学知识而需要培养的能力之一便是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往往需要空间想象能力、运算能力等配合使用,对于这些能力的培养,是需要学生长期的观察与积累的,而通过具体情境或者实例培养提高学生的上述能力则是非常有效的途径。情境创设这一教学原则也是符合新课程教学要求的,也是需要提倡并坚持的。

二、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就需要培养学生的兴趣。有不少学生,一谈到数学,印象中就是非常地枯燥乏味,一大堆的定理和公式,可见,培养兴趣对这些学生学习数学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

笔者在认真学习了新课程标准并在教学设计原则的基础之上,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与实践,证实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进而提高课堂的效率。

(一)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注重如何分组。分组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情况,例如学生的性别、学生的特点、学生的性格以及学生的能力高低等。按照学生的能力高低进行均衡搭配。由于各个小组的能力都比较均衡,非常有利于教师对整体的把握。同时,每个小组中,既有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又有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能力;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可以在能力强的学生的带动下,促进其学习数学,促进其向学习好的学生学习,从而达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的作用。通过这种分组方式,不但可以锻炼他们的合作能力,而且可以在合作中,促进每位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主动去学习。

(二)实例探讨

新课标中明确规定,要教会学生如何自主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并且勇于放手,在教师可以控制的情况下,给予学生时间和空间,教会他们如何自主学习。例如笔者在教授轴对称图形的课堂教学中,首先把全班学生分成了八个小组。然后安排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一起看书,并且总结出这一部分知识的全部知识点。最后,每个小组,推选出一个代表,展示出自己小组的成果。笔者通过观察,发现每个学生都在非常积极地看书,进行着非常热情、有活力地讨论。而且,有的学生,画出了非常完整的知识结构图,这激发了其他小组想要展示更好的成果的积极性与思路。在课堂教学时采用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在整个过程中,也需要教师参与其中,时刻关注每个小组成员的表现,以及小组的进展状况,能够做到发现问题时,及时纠正和解决。

三、结语

教师要积极学习先进的科学方法,并且勇于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地发掘培养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把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应用,作为新的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摘要:新课标对初中数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针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首先指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要遵循建构性学习原则、交互式教学设计的原则、情景创设的教学设计原则。然后,提出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能够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指出了分组采用按学生的能力高低进行均衡搭配。最后,用实例对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有效性进行了证实与探讨。

篇4:新课程改革视野下的物理课堂的有效性教学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高中物理;有效教学;教学策略;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118-01

新课标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五个层面上提出了 5条基本理念,这些理念是虽然是在传统教学理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却给高中物理教育与教学带了新的气息。从教学实践情况来看,许多物理教师感到“不会”教书,其实这是理念上就存在误区,这些教师仍然把自己定位于“教书”先生,其实新课程标准给了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特长和创新的空间,从教学资源的利用到课堂结构的组织形式、从课程的内容选择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科学素养的养成到学生学习评价等诸方面,课程标准都给予了足够的弹性空间,由教师在物理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一、“有效教学” 课题研究现状及内涵

有效教学是符合教学规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国外有效教学研究即从教的角度研究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首先研究有效教师的特征或品质,继而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现了与有效教学密切相关的教师特征或品质和教学行为,取得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都存在一些问题,对我国有效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陈厚德从学习与教学的关系出发来研究有效教学,他认为有效教学的基本观念应包含如下几个方面的要点:(1)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这是有效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惟一标准;(2)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这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3)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促使学生有效地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实质和核心。

崔允廓在《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一文中也提出了有效教学的概念,阐述了有效教学这一概念的理念和策略,并指出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根据这些理念,依照教学过程的流程,有效教学的策略就有教学准备策略、教学实施策略和教学评价策略。这种按教学进程所提出的教学策略比起按内容提出的教学策略更具概括性,也体现了教学策略本身的意义,其视角和国内大多数的同类研究不同,注重的是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

我国的有效教学有几个方面值得关注:一是对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缺乏系统性;二是引鉴国外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论文居多;三是缺乏在有效教学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研究,尤其是和具体学科相结合的研究。

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研究物理试卷评讲的有效性的目的和意义

在现阶段我国大多物理课堂里实际所进行的教与学仍存在“满堂灌”现象,尤其是在试卷讲评课上,教师讲得很苦,强调“面面俱到”,忽略了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学生听得很累,效果不明显。许多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导致“考前——不知所措,考中——不知所解,考后——不知所得”的无效或低效教学的结果。 高中物理的复习是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过程,是形成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促进灵活运用,全面提升能力的关键时期,其效果如何直接关乎高考的成败。在日常的试卷评讲中总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1、课堂评讲试卷学生存在厌烦心理。由于考试频率较高,学生趋于麻木状态,分数差的,信心丧失,无心恋战;成绩好的,沾沾自喜,觉得枯燥乏味。成绩的高低同时也控制了教师的情绪,讲评课往往成了教师情绪的发泄课。这样的讲评课是无法完成检测的目标的,只会使学生更加厌学,更加麻木。

2、试卷现发现评,盲目讲评,无的放矢。讲评试卷的根本目的不是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而是要让学生从这次考试中总结前一阶段学习成功或不足的地方,更好地为以后的复习作指导和借鉴,但由于考试时间紧促,教师阅完卷后没有对试卷作整体分析评价,不分析试卷命题的优劣、难度,不分析学生答题的情况,不分析试卷的创新之处,盲目讲题,结果只能就题论题,讲评缺乏理论分析和技法指导,没有知识归纳,没有规律总结,更没有对试卷中的创新题目进行思维方法的整合。而学生对自己的解法及错题还未来得及做自我剖析,就被老师灌输了解题的方法,没有学生的自我思考,自我认识的过程,没有形成思维方法,没有掌握答题技巧,学生既不能形成知识体系,也不能总结规律,更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3、满堂灌式的评讲。随着教改的深入,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在日常课堂中越来越少见,但在试卷讲评课,特别是高三试卷讲评课上仍是普遍存在的,讲评课成了教师的一言堂,老师对一份试卷不分主次,依照题目照本宣科地讲解,唯恐学生求取知识不全面。这样讲评试卷,学生得到的只是一个死的答案,学生没有动手,没有动脑,没有参与教与学的活动。学生就缺乏主动意识去学习,去思考,只是被动的接受,忙于记笔记,教师有时甚至对学生的答案也不做任何分析,只是把解题步骤演示给学生看,这样的主动思维完全被压制,出现学生“左耳听右耳冒”的现象。其不良后果远大于填鸭式的新课讲授。这种模式是“传授——接受”的循环反复。

综上所述,在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中,教学目标及内容的确定、课堂教学方式、教学多媒体的使用、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师生课堂互动以及教师传递积极的期望等这些方面是整个高中物理教学的关键。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跟学生的积极配合,对物理教学目标进行准确的定位,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注重实验教学,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等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全面探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廖伯琴,张大昌.物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184.

[2] 傅永鑫.高中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索[D].福建师范大学.20070801.

篇5:新课程改革视野下的物理课堂的有效性教学策略

我们将新课程有效教学研究与日常教研统整为一体,从更新观念、有效备课、有效课堂、有效反思几方面,针对教师日常的真实课堂针对性地开展有效教学的研究,探索出多种行之有效的途径与方法,现简要回顾总结如下:

一、更新观念

实施“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课题,高二语文备课组全员参与。课题组首先廓清对有效教学的认识。课题组认真学习教研室提供的“有效教学”资料,通过开展读书心得体会和学习札记交流等活动组织教师深入研读学习,同时,要求全体成员广泛浏览报刊以及其它专著中对有效教学的论述,学习、借鉴有益经验,形成并不断加深对有效教学的理性认识,备课组定期组织教师研读语文学科《课程标准》,学习有效教学理论。

通过认真的学习,老师们对有效教学的内涵有了清晰的认识: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具体的进步和发展不仅是指学生接受知识、发展能力、传承文化,更是指心智的启迪、性情的陶冶、态度的养成、兴趣的培养、品格的锻造。有效教学不是强制、训练和灌输,而是引导、体验和唤醒,是让学生感动、领悟和审美。同时,老师们也对开展此项课题的必要性有了新的认识:

(1)开展“语文课堂有效教学”课题研究是和谐师生关系从而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需要。师生关系是学校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端,师生关系和谐是校园和谐的保证。实施有效教学有利于师生在有效的教学场中传递知识、提高能力、生成智慧,从而达成和谐。

(2)开展“语文课堂有效教学”课题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专业生命的需要。教师发展是学校发展、学生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关键保障,实施“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是造就优秀教师群体的重要平台,是教师从平凡走向优秀、从优秀走向卓越的必由之路。

(3)开展“语文课堂有效教学”课题研究是改进课堂教学、培育优秀学生的需要。课堂是学生习得知识、锻炼能力、启迪智慧的主阵地,学生的发展主要依靠课堂。课堂教学没有效益,学生发展就不可能得到落实。只有保证课堂的有效,才能保证学生发展的有效。只有高效课堂,才能培育优秀学生。

总之,行之有效的学习活动,使课题组成员消除了对课题的排斥心理,保持了思想认识上的一致,树立了正确的教学效益观,为深入实施有效教学奠定了认识基础、理论基础。

二、有效备课

1、专家引领 备好课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我们课题组积极参加省市教研院组织的“面对新教材,教师如何备课”的专题讲座。专家们的讲座理论联系实际,从备课的意义、备课的理念谈到了具体的备课方法,指出教师要树立终生备课的思想,要更加注重隐性备课,教师要通过不断的读书、学习、实践,丰富自身内涵,从而提升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精彩而实用的讲座,使大家感到受益匪浅。

2、集体备课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如何有效备课,课题组组织了专项研讨和实践,从行动上给老师们以引领和锤炼。例如:新课程古代诗歌散文教学实验。课题组老师每个人先独立备课,在经历诵读课文、研读教材的深入思考后再撰写教学设计。之后,课题组成员授课录像,自我反思、组内讨论,得出备课组内合案,通过课堂修改、完善设计。然后选拔,参加全校、全市的展示交流。这次备课研讨活动,让我们真正体验到了该如何备课,领会到了备课的重要性,懂得了备课的关键在于教师对教材的研读把握能力,也让我们感受到了集体合作的力量和快乐。以后,我们真的应该把抄教案的时间真正用于备课。

三、有效课堂

1、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是一个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实践,通过教学实践反思、消化、吸收新课程理念,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于一体的最终形成能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课例的不断反思过程。设计课例、实施课例、反思课例的课例研究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直接而有效的载体。课题组从成立起一直将课例研究作为重要的研究载体,在有针对性的研究中让老师得到课堂教学技能的提升。

在讲授《李清照诗二首》时,进行了一次课例研究。执教的老师经历了独立备课的三个阶段:“独立钻研,走进文本—→博采众长,为我所用—→认识自我,确定教案”。经历了四次试教:经历了全组教师“吹毛求疵”、群策群力、精益求精的多次“临床会诊”。而上课老师本人和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反思贯穿整个教研活动的始终。从最初对课堂结构的反思“课堂容量太大”、“拖堂现象明显”、“媒体使用不当”;到对教学方式的反思“老师讲的多”、“与学生的互动少”、“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到对教学情感的反思“以情感带动教学”、“没有让学生去体会诗人孤独凄凉的情感”;然后是教师对自身素质的反思“课堂语言力求精练、准确、优美”、“板书要能体现文章的脉络和上课的思路”、“评价方式比较单一”;最后研课成功,老师们感悟到语文教学的真谛“让学生在语文天地中体验到快乐和成功,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应更多地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语文课堂不能仅停留在知识点上,更多的应是塑造人格上”。执教老师在活动之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在这段历时近一个月的‘磨课’过程中,我看到了自己存在的不足,感到了自己的成长,也切切实实地领悟到了一些新课程理念的精髓。”

2、互相听课互相评课 合作是课题研究深入开展的大势所趋,更是课题研究突破重围、获得质的提升的必由之路。但是,怎样合作才是有效的?我们充分利用备课组在师资方面的优势,进行教师有效合作的探索。把高教以上教师组织起来建立,在各项教研活动中,以一个强有力的整体,重拳出击,将每项教研工作做细、做精。同时,制定较详细的实施方案,改变教师以往那种自发的、零散的协作,落实为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团队合作,使全备课组教师都能全身心地投入教学研究中,在研究中获得专业能力的提升,在研究中成长。课题组参照“三阶段、两反思”的案例研究模式,着重帮助年轻教师完善课堂教学,提升教学专业化水平。遵循以下操作流程:

研究课执教老师:第一次备课(“闭门造车”,强调教师个人研读文本,加深对课程资源的理解)——第二次备课(“东张西望”,强调兼收并蓄,吸纳别人的研究智慧)——第一次上课(“敞开你的课堂”,敢于暴露问题)——反思总结(分析成败原因,集思广益)——第二次上课(解决问题,展示研究成果,追求精品)——再反思(全过程的反思,再提高)„„

课题组同伴:研究教材(与执教老师同时备课,不做“局外人”)——听课(发现问题)——研讨(群策群力,提出改进方案)——再听课(验证解决问题的方案)——反思总结(个人总结,同时换位思考“我会怎么办?”)„„

老师们在参加研讨的活动后,这样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次活动虽只是研一个课例,但绝不只是着眼于这一节课的改进,而是通过这样一种反复的备课、上课、研究的研课过程的循环,发展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

3、专题攻关

课题组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有效教学专题研究,如按课型展开的有效教学研究:新授课有效教学研究、习题课有效教学研究、复习课有效教学研究、试卷讲评课有效教学研究、实验课有效教学研究等;按教学内容展开的研究:现代文教学研究、文言文教学研究、写作教学研究等,系统建构具有特色的课堂有效教学模式。

四、有效反思

本课题组除了在日常管理中注重引导老师及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之外,我们根据教研室的要求,结合教研的实际,设计了教师成长记录档案。分别从日常教案、大考试题及质量分析、平时练习题、教研成果等方面,以便于分类、便于收集、整理为原则进行栏目设置。在每个栏目下,都有必放材料和选放材料,兼顾共性与个性。

篇6:新课程改革视野下的物理课堂的有效性教学策略

这14天的跟岗学习,期间得以品味黎奇主编的《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一书。本书根据对课堂教学的深入研究,通过整合与创造,总结出了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行动策略。《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一方面从传统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入手,如以往的课堂教学主要关注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重视知识的传递、忽视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等,并对这些问题形成的原因进行了认真剖析;另一方面通过对课堂教学典型案例的分析、总结,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总结出实践教学中的成熟经验,提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主要围绕新课程背景下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这一教师关注的问题,从有效课堂教学的准备策略、实施策略、评价策略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力图形成既能反映课堂教学实质,又能指导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新理论。从内容上看,《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对寻找平衡教学预设与生成的核心元素、重建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实现有效课堂准备的三个纬度、越传统课堂形态的组织策略、扩大课堂教学评价正向价值等问题进行了认真深入地探索。

全书共有五篇,分别是:第一篇: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第二篇:重建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第三篇:实现有效课堂教学准备的三个维度;第四篇:超越传统课堂形态的组织策略;第五篇:扩大课堂教学评价正向价值。每一篇都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的,而这些问题也都是在新课程改革中,大家都倍感困惑的问题。而每一个问题大都由四个层次组成,首先是“问题提出”,概括叙述了这些问题的来源;然后是“问题表象”,对所提出问题的各种各样的形式都罗列出来;其次是“问题归因”,就是对所罗列的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剖析;最后是“行动策略”,针对所提出的问题本书给出了解决的方案,以及实施这些方案所需要注意的问题。同时本书也给出了大量的课堂实例,真正的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我们读起来不至于感到空洞乏味。

对这本书我首先是通读整书,然后是精读,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仔细品味,查找自己教学中所困惑的情况,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说一下我自己的感想。

所谓高效课堂,简言之,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它包括三层意思:高效果,即教学活动的结果要与预期的教学目标一致;高效率,即教学活动的“投入”与“产出”要符合经济、节约、高效原则;高效益,即教学活动要能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升和个性化的发展,取得良好的育人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回归简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追求生物课堂的“高效课堂”,理解教材、用好教材是基点。教师要通过对教材的再加工、精加工,将简单、静态、结果性的文本材料,设计成为丰富、生动、过程化的教学内容,成为有活力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在这样的加工和开发过程中,如何努力实现“低头入,高产出”,如何让学生在获得生物知识、技能、创建出有效、高质的生物课堂呢?“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一课我是这样处理的:首先通过人细胞的分裂视频,让学生从宏观上认识细胞分裂,然后从遗传物质的角度分离,产生问题,从而自然而然引出分裂前要复制,接着引导要如何平均分,把染色质的知识进行复习,讲解分裂过程的变化,从而归纳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这样在让学生在既学习了知识的同时,又复习了以前学习的知识,同时也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现象理解到本质。课堂中让学生产生 “有效思维”,从而成为 “有效教学”。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在有限的40分钟生物课堂上,紧扣教学主线,让课堂变得简约而高效,是我们解读教材和精心整合教材的一条可行之路。

二、过程走向丰富

高效的生物课堂教学,除了关注学生知识的习得、技能的发展、过程的参与、方法的掌握外,还应该关注学生的情绪体验和良好价值观的形成,尤其是对生物之美的发现、体验、热爱,对生物文化的感受、理解、敬畏,对生物精神的领悟、继承和弘扬。生物课堂在恰到好处的丰富拓展中,达到了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完美统一。

三、提高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

课堂的实际效果其实不在于教师的讲,而在于学生有效地学。在课堂时间管理中通过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参与度,改变课堂教学节奏,加强学生心理教育来提高全体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

1、加强学生心理教育,提高学生专注于课堂的能力

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教育学生:

(1)会用心;

(2)保持良好的自我情绪;

(3)能排除干扰,通过自身的优势、缺陷等的深刻认识,培养“专心、用心、恒心”等基本素质。

2、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参与度

提高全体学生的课堂学习参与度教师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对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必须进行认真的设计,根据每个年龄段的学生的特点进行相对应的教学设计的安排,力求做到自己所设计的活动能够让学生感觉到新鲜、有趣。

(2)充分利用学科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以及学科特点,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参与度。

3、教学要有一定的节奏变化

呆板的教学节奏将会导致学生思维的停滞或精力的分散,从而造成学生学习效率的降低或课堂问题的发生。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要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学生进行及时、充分地交流来了解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具体情况,并以此为依据来进行教学节奏的调整,使课堂教学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特别是一节课的前15分钟之后,教师必须通过问题情境的变化来调整教学节奏,这种课堂教学节奏的变化可以使学生比较长久地保持一种积极的思考状态,达到提高学生有效学习时间的目的。

4、课堂上还学生十分钟

在一堂课中要让学生有10分钟的充分练习,俗话说:“说得好,不如做得好。”每节课堂中要让学生有充分的练习,在以前,教师常搞“题海战术”。布置的练习没有选择性,不管是有用无用,是否重复等摆出了一大堆,学生苦不堪言,穷于应付,往往事倍功半。现在高效课堂,就必须精选习题,精心琢磨,自编自拟也必不可少,这样的习题目的性更强,高效学习更明显。我们实行了学案,一部分可作课堂练习之用,另一部分作课后作业。随堂练习就是学生在课堂中的练习,有书上的例题,也有学生与例题相匹配的练习,让教师在讲授了新知或者示范了例题以后,让学生能够得到相应的练习,让学生把学生的知道能够及时得到巩固,加深理解,当然做的过程中应注重加强对题目解题的规范,让其培养良好的做题规范。

上一篇:家人聚会简单的祝酒词下一篇:2024年英才学校庆元旦文艺汇演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