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

2022-08-19

第一篇: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

邓小平理现场的历史根据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一个多世纪以来所取得的历史性辉煌成就

二、苏联、东欧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模式的僵化及主要教训

三、我国建国29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陷入的沉重困境

四、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一剂世界新科技革命兴起给我国社会主义带来的严峻挑

五、时代主题的转变与实践的发展,呼唤马克思主义回答和解决有关当代中国发展的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一个多世纪以来所取得的历史性辉煌成就

1、 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创新

马克思主义诞生后,世界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与此相连,马克思主义理论也经历了以 下几个发展阶段: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是自由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并向帝国主义过渡的阶段。

20世纪初至50年代,是战争和革命的年代,是资本主义陷入空前危机和开始进行改革调整的年代,也是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兴起的年代。在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人吧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以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战略和策略为基本内容的毛泽东思想。

2、 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发生深刻变化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变化。马克思主义诞生后, 生产力迅猛发展,社会主义知制度的产生与曲折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工人运动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兴起,是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发生了深刻变化。

在经济方面,以国际分工为基础,以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体系为纽带的经济全球化趋大 大加强。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形成了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体系。

在政治方面,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封建主义退出世界舞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成为世界格局的核心,成为世界政治形势走向的主线。

在文化方面,世界文化也发生了深刻变革。在交流碰撞中,顺应时代潮流、不断自我创新的先进文化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3、 世界社会主义取得巨大成功

马克思主义诞生后,社会主义取得了辉煌的成功。在短短的100多年间,社会主义经历 了从科学理论到实践运动、再到社会制度的伟大变革。

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基础和重心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转移到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这一转移的结果正如列宁所说的:“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社会主义。”认识和解决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成为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中心内容。

二、苏联、东欧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模式的僵化及主要教训

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从科学的理论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二战后,一些东欧国家也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苏联、东欧国家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模式,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欠缺和众多复杂的现实原因,一度被看做是实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并被亚洲和美洲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广泛应用。由于这种模式先天内在的矛盾,到20世纪80年代末,这种模式终因僵化而崩溃,各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探索。

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模式,产生于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但也有其内在的矛盾和弊端,并不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理想模式。在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这一模式造成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灾难性后果构成了苏联东欧国家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模式的主要教训。

三、我国建国29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陷入的沉重困境

1949年,中国成立,并逐步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共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奋斗目标,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巨大成就,为此后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经历了重大的挫折,为此后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首先,奠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其次,培养了大批知识分子,造就了科技与管理干部队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人才资源;第三,创造了有力的国际环境,为20世纪80年代的大规模开放提供了基础。

但是,建国后的29年,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经历了艰难曲折,陷入了沉重困境。这些困境与理论上的迷茫有很大关系,具体地说:

一是没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这是科学社会主义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正确回答这个问题,是解决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一历史课题的理论前提。二是没有弄清楚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课题。马克思这一的经典作家们,对此作了长期的探索,但是,他们不可能为他们以后的社会主义国家提供现成的答案。

四、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一剂世界新科技革命兴起给我国社会主义带来的严峻挑战

1、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一种资本主义内在调节机制

19世纪的资本主义生产无论是从技术方面还是从规模、组织以及对市场的占有等各方面来看,其程度都是很低的。随着生产的不断扩大,仅仅靠古典经济学家们所预言的那只“无形的手”,已经无法使用生产社会化的急剧发展了。由此出发,20世纪资本主义的最大变化就是改变了传统资本主义中的绝对自由市场方式,政府作为一种积极的力量介入了市场。

政府主要是通过两个发面对活动还积极影响市场的:一是通过凯恩斯主义的控制需求方法,直接影响生产和消费市场;二是通过法律和其它强制性行政行为规范市场。

2、新的科技革命使社会主义国家面临挑战

二战后,科学社会主义开始走进第三个50年之际,它又面临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考验和大挑战。

在经济领域,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国家处于科技发展领先地位、经济发展占优势的挑战;在政治领域,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的挑战;在体制上,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如何适应新科技革命的挑战。

五、时代主题的转变与实践的发展,呼唤马克思主义回答和解决有关当代中国发展的问题

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20世纪前半期世界历史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必然;同样,在20世纪后半时期,我国选择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是由这个时期世界所处的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决定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和平与发展时代的客观要求。正如邓小平所说:“现在世界发生大转折,就是个机遇。„„我们不抓住机遇使经济上一个台阶,别人会跳得比我们快得多,我们就落在后面了。”“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我国要在世界事务中发挥自己应有的重要作用,经必须集中精力搞好自己的经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坚持改革的道路。改革是和平与发展时代的客观要求。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逐步建立起来的经济和政治体制,相当程度上是借鉴苏联的,是权力过分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已被世界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证明有眼中钉缺陷和弊端,明显阻碍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要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必须努力建立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同时还应看到,现在各资本主义国家为缓解社会矛盾,都加快了对自身生产关系进行调整的步伐,实际上也都在改革。这意味着改革已成为世界性潮流。邓小平吧改革当做“第二次革命”,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这正是适应了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世界潮流,是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做出的重大抉

择。

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经典之作力不可能找到现成答案。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曾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但限于当时的主、客观条件,他们都不可能解决经济落后国家在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这些问题,一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第一次得到了比较系统的初步回答。这个回答的理论成果,就是邓小平理论。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

首先,19世纪30—40年代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物质条件。当时,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在欧洲已得到广泛应用,资本主义大工业迅速发展,这种客观物质经济条件的成熟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的重要基础。

其次,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阶级基础。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剥削的加深使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激化,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代表先进生产方式要求的无产阶级需要有自己的政治经济学,从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应运而生。

再次,自然科学的一系列重大的新发现、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诞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一方面,科学技术对推动生产关系的研究提供了动力和要求;另一方面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进一步说明了事物的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自然科学论据。

第三篇:中国企业文化形成的历史背景

企业文化热潮企业文化作为一门科学的人本管理理论,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科学阶段,传入中国已经二十多年了。从最初的引进、启蒙,到质问、裂变,到整合、本土化,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心路历程。

(一)中国大陆第一次企业文化热潮。

根据李庆善先生的研究认为,“企业文化”一词,从1984年陆续见诸于我国报刊杂志,其中多数文章把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方法进行极其简单的介绍。到1988年,企业文化热潮已经成为出现在中华大地上的若干热潮之一。掀起这股热潮的除了企业界之外,还有从事管理学、文化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研究的各界人员。据不完全统计,88年至91年三年时间,国内报刊杂志上刊载的有关企业文化的文章达250余篇;翻译和编著的有关企业文化著作达20余种:省市以上单位举办的有关企业文化的研讨会15个;举办企业文化为主题的讲习班和讲座40余期。而且,中央和有些省市相继成立了企业文化理论和应用研究。有些课题,已经形成初步成果,被决策机关所采纳。

随着时间的推移,从1992年至1999年是企业文化在我国重新受到重视并且日益深入发展的时期,历史的发展使中国企业文化建设迎来了自己的春天这一时期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企业文化理论研究不断深入,企业文化理论研究呈现出从直接引进国外理论向在学习国外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进行创新性研究的方向发展,向企业文化理论研究同我国企业文化建实践更加紧密结合的方向发展,理论研究从单学科研究向多学科、跨学科研究方向发展的趋势。

2、企业文化实践活动方兴未艾,一些优秀企业几乎是在企业文化理论传入我国的第一时间即敏锐地加以关注,并迅速创造性地学习和运用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具体实践中,在企业界发挥了重要的带头示范作用。今天被视为我国企业界骄傲的旗帜企业如海尔集团、联想集团无不是企业文化理论的实践典范,“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的实践甚至被收入哈佛研究院的案例库。今天,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优秀企业的示范和带动下日益广范、深入、全面、主动地参与到企业文化实践活动中来,企业文化实践正在不断普及和深化,并带动了许多事业单位的文化实践。

3、企业文化组织广泛建立。我国各地相继建立了专业性的企业文化组织,各个行业和部分企业也建立了企业文化组织。各地区、各行业和各部门企业的专业性企业文化组织的建立,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4、企业文化教育培训广泛开展。经过不懈努力这,今天北大、清华、人大等为数为少的各类高等院校已经开设了企业文化课程;以各地企业文化组织为主体所开展的企业文化专业培训体系日益展开;以海尔、联想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企业的内部企业文化教育培训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社会各个层次、各种类别的企业文化教育培训正在大规模的展开。

5、涌现出了一支企业文化建设的生力军。在理论界、企业界和全国各级各类的企业文化社团组织中,涌现出大批百折不挠、意志坚定的企业文化推动者,他们为我国企业文化传播、开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新时期我国企业文化建设新浪潮2004年7月,国务院国资委在大庆召开了首次“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研讨交流会”,这次企业文化工作专题会议紧密结合中央企业的实际,总结交流了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经验,现场参观学习了中石油在大庆的企业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做法,研究探讨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有关问题,讨论修改了《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

指导意见》,对中央企业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进行了部署,目的是动员广大干部职工积极投身企业文化建设,不断提高企业管理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进一步提升中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做强做大中央企业。2004年12月13日,国资委又在京西宾馆召开会议,结合落实中央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对企业文化建设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文化随着理论上认识的进一步成熟,伴随着实践的一步步完善,终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2005年3月26日,国资委下发了62号文件《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中央企业:“力争用三年的时间,基本建立起适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符合企业发展战略,反映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指导意见》7000多字,分四大部分、十八条,分别涉及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与基本内容,组织实施的思路、规划、步骤与文化载体及队伍建设,基本要求,文化建设的领导机制、运行机制等内容。该文件从开始起草到正式颁布耗时近一年。经过深入的调研,形成初步意见后广泛征求了企业、专家和有关部门的意见,经过大大小小10多次修改才定稿。《指导意见》对企业文化进行了科学的定义,从根本上突破了以往对企业文化存在的种种狭隘而偏面的认识,将企业文化的地位真正上升到人本管理理论的高度,并视之为企业的灵魂。定义中提到的归属感、积极性、创造性,分别揭示出先进企业文化具有的凝聚、激励与创新的功能,全面对应了企业人本管理三大重要方面。

伴随着2005年国资委62号文件的出台,企业文化理论界、咨询界和实业界掀起一轮新的企业文化热潮。同年北京交通大学好首开全日制企业文化硕士班,开高校之先河;企业文化师被正式确认国家认可的从业资格,国内关于企业文化师的培训如雨后春笋般的快速发展起来;国内相关刊物和文章更是百花齐放,百花斗艳,百度下企业文化相关网页达32200000(2007-3-10);国内在型企业特别国有企业先后出台企业或集团企业文化发展指导性意见,如中石化、中石油、北兵器集团等分别出台相应的文件,全国各地国资、民营企业自主或聘请专业机构纷纷打造自己独具特色企业文化;国内咨询界无论是京派的学院、社团,还南派的广州、深圳,东到沪宁,西到川渝,纷纷投身于火热的企业文化大潮!

追求卓越 历久弥新--------发展是第一要务,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弘扬中华民族和中国银行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优秀企业文化成果,以诚信经营为基础,以提升绩效为宗旨,以增强责任为核心,以学习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和谐为目标,追求卓越,努力建设理念先进、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中国企业文化.

第四篇:李白浪漫主义诗歌风格形成的原因

李白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他的诗中,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李白在积极浪漫主义诗风的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地位,其特殊的贡献和取得的辉煌成就是无人能够企及的。研究李白积极浪漫主义,应本着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因为任何事物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有其必然的因素。只有对形成的原因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感受李白积极浪漫主义的精神内涵。

一、唐朝的政治、经济全面繁荣及由此形成的盛唐气象是李白积极浪漫主义诗风存在和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存在决定精神。研究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学及文学现象,首先就要考察其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因为任何文学流派的产生、发展归根到底受一定经济基础的决定和制约。

特定的文学是特定时代的反映,风格是时代的产物。李白乘时代之风,翱翔于诗坛,因而他的诗风完全打破了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变,达到了随心所欲而变化莫测、摇曳多姿的境界,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

二、文学已有的成就是李白积极浪漫主义诗风汲取的营养

盛唐文化以中国本土文化为母体,广纳域外精华而蔚为大观,这种广泛的文化空间和自由的文化氛围对盛唐诗人的心理和气质上所造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同时也促使了盛唐诗人对新生事物、气象的追求。李白正是在这种时代风气的熏陶和文化氛围的浸润下,成为了这个时代的“自由斗士”。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李白抱着批判、继承、推陈出新的创作态度,继承前代浪漫主义的创作成就。以他叛逆的思想、豪放的风格,反映了时代的进取精神以及不满封建秩序的潜在力量,扩大了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丰富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同时他尊重传统,学习前人,又勇于创新,善于从多方面来学习并吸取精华,这不仅对他的诗歌的思想内容有着深刻的影响,并且对他诗歌的语言风格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三、李白的个人经历,所受儒、道、侠思想的熏陶与影响促进了他独特风格的最终形成,使他成为积极浪漫主义伟大的旗手

李白出身于一个富有文化教养的商人家庭。他从小“诵六甲,观百家”,喜击剑游侠。他的少年时代生长于道教气氛浓郁的蜀中,环境对他的儒道信仰影响甚大,后来他又学习纵横术。就是因为他少年时代受到的影响,使他具有了狂傲、飘逸、洒脱的气质,也使他的诗中有了那种奔泻而出的感情和奋发昂扬的气势。安史之乱起,李白以为报国时机已到,入永王幕,慷慨从军,后却被定为反叛罪,被迫离开长安。他虽然极端痛苦,但总是在那里挣扎、抗议、奋斗,仍然表现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铮铮傲骨!在这一时期他揭露现实的作品越来越多,反抗精神也愈加强烈。

李白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念,使他有“济苍生安黎民”的抱负。这种理想成为他一生追求目标的基石。但“穷则独善其身”思想不免与道家厌世的思想合流,游侠的思想又使他重诺轻物,轻视传统,追求一种个性的张扬,养成狂傲不羁、飘逸洒脱的气质和豪迈旷达的作风。这是魏晋开始以来人的觉醒发展至巅峰的产物,也是盛唐精神高度升华的产物。

李白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老子的“无为”,庄子 “无用” 的思想,厌世、孤傲的风格在李白身上可找到影子。这种道家思想影响又有着双重作用。积极的一面是狂放不羁、大胆追求、热切的寻求个人自由与解脱。森严的封建礼法和庸俗社会关系使他窒息,黑暗的社会中找到出路,所以便采取狂放不羁的生活态度,急切地追求着个人自由与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消极影响是表现颓废避世的一面,一味地求山访道、喝酒取乐、脱离现实,将道家那种消极因素带入到他的诗中,无形中消弱了他的浪漫主义表现力和感染力。

独特的经历造就了独特的思想,而独特思想又造就了诗人独特的性格。他们既有区别又有相通之处,在李白身上是不同程度地体现着。这就导致了李白思想的积极与消极、入世与出世、求仕与隐居思想行为的交织与融合。天地之道,得之于心,然后吐之为文章,这就是李白的诗歌。儒、道、侠三种思想奇妙地统一于李白思想性格和气质中,这种独特的思想使他的诗歌创作中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和极大的批判现实力量。李白积极浪漫主义诗风是诗人一生思想经历的真切体现,也是盛唐时代社会现实和精神风貌的必然反映,这是李白积极浪漫主义形成的最根本的原因。

第五篇:浅析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形成与发展

古典主义时期主要是指欧洲音乐史1750年至1827年左右这70多年的历史阶段。

古典主义时期之前欧洲爆发了在思想文化领域内掀起的启蒙运动,它对当时的教会权威和封建制度采取怀疑或反对的态度,把“理性”推崇为思想和行动的基础,相信实用性实验知识的效用和相信普遍自然感觉的价值,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后来又经历了狂飙突进运动、德国资产阶级文学运动的洗礼,欧洲音乐的主题从延续近千年对神的虔诚转移到对理性的崇尚上来,使得古典时期的 作品开始具有丰富的哲理内涵。所以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社会文化特质表现为强调人性解放,崇尚英雄主义,追求人权平等。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类型主要世俗化,专业化,定向化。

古典音乐作为音乐中类别的称呼,是相对于轻音乐、通俗音乐等类别而存在,它本身并没有严格明确的解释或者定义。在轻音乐范围里,有时也采用“古典”的概念来指某些经过时间检验,被人们奉为楷模的轻音乐作品,如古典轻歌剧、古典爵士乐等。

18世纪的欧洲发生了一场哲学和思想的革命运动,即启蒙运动,对整个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启蒙思想家们反对传统的宗教观念与教会制度,提倡自然神论与实际道德;反对形而上学,提倡应用科学;反对拘泥形式,提倡自然;反对专制的权威,提倡个性自由、权利平等和普遍教育。他们把理性推崇为思想和行为的基础。它是以反对教会神权和封建专制的文化运动的面貌出现的,然而影响却远远超出了文化领域,涉及到经济、法律、哲学、文学、艺术乃至社会风尚等方面。 而古典主义时期是器乐音乐繁荣的时代。巴罗克音乐150多年的发展,作曲家们已积累起无需依赖歌词的纯音乐的创作经验,这为古典主义时期的器乐音乐繁荣奠定了基础。古典主义时期主调音乐风格已确立起统治地位,复调音乐尽管没有被完全抛弃,但已退居从属地位,音乐的旋律与和声成为最为突出的两大要素。古典主义讲求清晰和富有逻辑的音乐语言。匀称的音乐旋律句法和段落结构,取代了巴罗克音乐旋律加变奏的装饰性旋律方法。具有辩证思维因素的奏鸣曲式成为作曲家们在许多音乐体裁中广泛使用、不倦探索的最重要的音乐曲式。

古典时期的音乐风格迥异于其他时期。实际上这一时期的作曲家在考虑音乐结构时都遵循这一基本概念:一种调性间平衡的概念,给予听众明确的感觉这音乐如何进行;还有段落之间的平衡,听众在聆听一首乐曲时可以准确地知道紧接着出现的内容。作曲家的创造性只是对这个作曲系统和轮廓稍加变化,而不是机敏地或富有进取精神地创作出乐曲来使听众着迷或惊奇。也可以说在音乐创作上不存在所谓“古典时期”,仅有“古典风格”。

这时期的代表人物有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等。随著法国大革命对社会造成的冲击,作曲家的生计也受到影响,由最初依赖宫延、教会供养转变为独立的个体户。

一、古典主义音乐风格形成的背景。

18世纪下半叶的音乐艺术也像其他姊妹艺术一样,受到启蒙思想的深刻影响。随着文学艺术面向资产阶级和市民阶层的社会潮流,随着音乐赞助日益减少,新一代音乐听众逐渐形成,音乐更多地走出了宫廷和教堂,公共音乐生活开始活跃起来。为形形色色的听众策划的公开音乐会开始与古老的音乐会和私人音乐会竞争。新型歌剧院与公开售票的大型音乐会不断增加。音乐印刷业发展神速,乐谱出版繁多,接着出现了音乐新闻业,18世纪中期以后专门提供音乐信息、评论、批评的杂志如雨后春笋。同时,乐器制作业开始高度繁荣。这些都反映出音乐在更广泛的市民阶层中受到欢迎。

18世纪初的美学认为,音乐的任务和其他艺术的任务一样,旨在模仿自然,向听众提供声音悦耳的逼真的音乐形象。

二、从巴洛克过渡到古典音乐。

18世纪20年代以后,巴洛克音乐的风格开始逐渐发生变化。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在1730年写道“:现在的音乐状况已和过去大不相同……艺术趣味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因此,先前的音乐风格不能取悦我们的耳朵了。”

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庄严宏伟的巴洛克风格转变为华丽纤巧的洛可可风格。

这两种风格后来都被吸收到古典主义音乐中去。同时,作为巴洛克音乐主体的复调音乐也在发生急遽的变化,日益为和声体的主调音乐所取代。乐队乐器也日益完备,并趋向于规范化。这些都为古典音乐的诞生准备了条件。

三、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特点。

欧洲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声乐艺术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巴罗克时期器乐音乐获得独立发展,开始能与声乐并驾齐驱。

古典音乐的和声节奏大多较慢,和声进行不那么有分量。

在进行相对缓慢的传统和声之上进行着大量繁忙的活动,重要的和声变化几乎总是与小节线标出的重音相符。低声部与和声处于从属地位,只起伴奏旋律的作用,这集中体现在18世纪中期键盘乐曲最广泛应用的一种手法。阿尔贝蒂低音就是将下面的每一和弦分裂成短小音符组成的简单音型不断加以重复,从而在背景中形成波动不大的起伏,有利于衬托旋律。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都不鄙弃这种手法,它被应用到19世纪以后。

总之,18世纪中、晚期被认为符合理想的音乐是:它的语言应该是全球性的,不受民族的限制;它应该既高雅又有娱乐性,在规范的范围内富于表现力;它应该是“自然的”(指没有必要的复杂技巧);它应该能够立即使任何感受正常的听众感到愉快。

古典交响曲通常有四个乐章,其基本特征为:第一乐章,奏鸣曲式,音乐活跃,充满戏剧性,由两个对立主题作呈示、展开和再现,示意矛盾的起因、发展和暂时的结果。第二乐章,三段体或变奏曲,曲调缓慢如歌,内容往往表现生活的体验和哲理性的沉思,是交响曲抒情的中心段落。第三乐章,常用小步舞曲或谐谑曲,音乐体现了矛盾冲突之后的闲暇、休整和娱乐。第四乐章,多采用回旋曲式、奏鸣曲式或回旋奏鸣曲式,内容与矛盾的结果有关,常表现乐观、肯定的态度和胜利凯歌般的节日欢庆场面。

新出现的近代钢琴受到人们的喜爱,它取代了拨弦古钢琴和击弦古钢琴成为一种家庭乐器,而钢琴奏鸣曲成为独奏音乐体裁中最受欢迎的形式。作曲家在钢琴作品的创作中形成了奏鸣曲结构的新概念和古典键盘风格。交响曲———“乐队的奏鸣曲”居古典器乐音乐的中心地位,它获得迅速的发展。当交响曲逐渐以宫廷的娱乐转变为公众音乐会的主要曲目时,它融入了时代的精神内涵。

古典主义时期,交响曲得到了真正的确立和发展,主要归功于曼海姆、柏林和维也纳乐派。曼海姆乐派奠定了古典交响曲四乐章的基本结构,形成了快板-行板-小步舞曲-快板终曲的交响套曲形式。18世纪后半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海顿对交响曲进行了改革,发展并完善了这种形式,后来贝多芬将交响曲推向发展的顶峰。交响曲在音乐表现上具有广泛的艺术概括力和深刻的哲理性,它的结构与奏鸣曲一样,通常为四个乐章。

古典主义音乐承继著巴洛克音乐的发展,是欧洲音乐史上的一种音乐风格或者一个时代。这个时代出现了多乐章的交响曲、独奏协奏曲、弦乐四重奏、多乐章奏鸣曲等等体裁。而奏鸣曲式和轮旋曲式成为古典时期和浪漫时期最常见的曲式,影响之深远直至二十世纪。乐团编制比巴洛克时期增大,乐团由指挥带领逐渐变成一种常规。现代钢琴在古典时期出现,逐渐取代了大键琴的地位。

“古典”是对应于“流行”而言的,因为这些音乐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能够引起不同时代听众的共鸣,故认为应当称之为“经典”的音乐。

古典音乐是历经岁月考验,久盛不衰,为众人喜爱的音乐。古典音乐是一个独立的流派,艺术手法讲求洗练,追求理性地表达情感。

上一篇:林清玄散文感恩之心下一篇:零售部经理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