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际信任及其影响因素

2022-09-11

人际信任是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对交往对象的言词、承诺以及书面或口头陈述的可靠程度的一种概括化期望[1]。对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而大学阶段是个体人际信任发展、形成的重要阶段, 人际信任水平的高低对于大学生今后的合作精神、共处意识、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着直接地影响[2]。

1 大学生人际信任状况

大学生一般年龄集中在17-23岁之间, 这正是一个人的自我意愿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随着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 大学生的自我形象逐渐清晰起来, 并越来越能自我认识。此时, 他们既为发展自我的内心世界而激动, 又为发现自己的内心世界而不安, 甚至会产生孤独与恐惧感,

通过研究发现, 高校学生的人际信任程度和初中生、高中生相比属于最低水平[3]。而对部分在校大学生有关人际信任的研究资料表明, 仅有17.44%的大学生对他人行为的可靠性具有较高的信赖程度, 70.93%的大学生只具有一般性的信赖程度。而人际信任程度较低者占11.13%, 这些学生很难与周围的同学、老师和睦相处。[4]

而对不同年级在校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的调查研究发现, 人际信任水平总体也呈现差异显著, 其中大三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最低[5], 也有研究认为大一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最低[6]。

2 影响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因素

人际交往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对于大学生来说, 影响其人际信任的因素, 具体归纳起来可分为两大方面:交际者因素和环境因素。

2.1 交际者因素

交际者的因素包含交际者的性格、文化修养因素以及通过生理因素所表现出来的气质、风度、信心和魅力等。

生理因素是人进行所有活动的基础和动力之源。心理总是在一定的生理基础上形成, 良好的生理基础有利于形成好的心理环境, 健全的心理在人际交际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它有利于形成健康的需要, 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结构的完善。首先, 需要是人际交往的驱动力和心理基础, 只有当交往双方都觉得有交往需要的时候, 才会形成交际动机, 从而在交际动机识的驱使之下和别人交际, 其次交际者要具备相当的能力进行交际沟通。

性格是个人所独有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或行为特征, 带有非常明显的个人情感色彩。任何人的性格都与他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有关。人际交往成功的关键是性格品质的培养, 其次是要掌握技巧, 要敢交际, 会交际。性格的好坏对人际交往的成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大学生缺乏交往技巧, 导致人际关系不和谐, 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过分强调自我, 或者是自制力较弱及对现实不满等。值得注意的是, 还有一些大学生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障碍, 如自卑、自负、抑郁等。个性与交往的冲突普遍存在, 但一个人的性格是可以塑造, 能够改变的。

文化, 主要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 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文化修养是健康心理、良好道德和高雅气质形成的重要因素, 是自信的源泉, 是魅力的最终决定因素。有关专家指出, 人的知识结构为“T”型是最合理的, 即:在专业方面有深度, 对专业以外的知识广泛涉猎。因为所有的知识都是相通的, 没有哪一个学科可以完全独立, 因而交际者文化修养的高低对于人际交际成败也会产生产生重要的作用。

2.2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指除交际者因素之外的一切因素如:社会文化、时间、空间因素等。

2.2.1 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包括语言差异, 种族, 民族, 宗教信仰, 教育背景, 风俗习惯。社会文化之所以会影响大学生人际间交往, 是通过压力和个性改变来实现的。当在一个群体间存在多种相互冲突的价值观时, 就会产生价值冲突压力, 由于大学生涉世不深, 还缺乏稳定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 从而造成他们在处理价值冲突时往往会感到紧张和困惑, 也就会相应地产生较多的社会适应障碍。而相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则起着积极的作用, 而有差异的社会文化背景则会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 要消除这种由社会文化引起的障碍其实并不难, 只要试着理解并尊重交际对象所代表的社会文化并适应它即可。

2.2.2 时空因素

时间空间因素在客观上影响着人际交往。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中, 都可以分为许多时间段, 而其中的一些或某些就是对交际最有利的时间, 比如说, 一般情况下, 人在饭后心情比较舒畅, 还有生日、节日等等也是交际的好时机。空间因素对大学生交际的影响也很大, 信息化是这个时代的突出特征, 大学生一旦感到近距离沟通存在非常大的压力时, 往往就会力图摆脱而寻找新的沟通方式。例如目前现状相当普及的网络, 为大学生提供的不仅仅是一种新的沟通方式, 在他们面临较大的压力时, 同时也是一种宣泄的方式, 为此来逃避一些现实。从而出现了他们对于近距离的接触不愿意接受, 疏离等现象的发生。

3 造成大学生人际信任出现障碍的原因

任何现象的产生, 往往不是单一因素所能制约的, 因而对于大学生人际信任出现障碍的原因, 必须从生物学, 心理学和社会-文化因素等多角度去考虑和认识。

3.1 自我意识发展的不平衡

由于大学生正好处于青年期和青年后期的交叉时期, 这一时期既要确立起自我统一意识, 又要建立起与他人的亲密的人际关系。自我统一性对大学生的情感发育是至关重要的, 在同现实社会的联系, 协作的基础上, 自我意识经历了理想我与现实我, 自我与他我, 主观我与客观我的对立和冲突之后相对稳定下来。这一时期不仅促使他们掌握了适应环境的手段, 同时也使他们肯定了所有的人际关系。他们把这种关系当成了所向往的幸福生活和热爱对象, 并且能够沉浸在生命的愉悦之中。相反, 不确立自我统一性, 就会担心同他人建立了亲密关系而丧失自我, 从而陷入孤独。

3.2 价值观的无序

近年来, 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形成, 造成我国社会经济成分, 利益关系和就业形势的多样化, 促进了人们思想活动的选择性, 多变性和差异性的改变。对高校大学生而言, 一方面他们竞争意识, 自强意识, 创新意识逐渐增强, 另一方面也给其思想带来了负面影响, 在处理个人与集体利益, 诚信道德方面出现了新的问题, 人生追求方面出现了多元化。许多大学生具有很高的政治修养, 但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拜金主义, 享乐主义, 利己主义等错误的人生关、价值观也导致部分大学生为了谋求自身利益而出现诚信意识的缺失。

3.3 缺乏自我调控和应付复杂人际关系的能力

大学生的自我调控主要表现在自我控制和对外调节上。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 许多人并不能很好地调节自己, 从而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一些适应障碍。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日益复杂, 人们要要学会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 大学生人生阅历浅, 人际交往经验少, 渴望轻松与真诚的交际氛围然而现实看到的却是人际关系的紧张和表面化, 从而难以应付。

4 如何提高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

4.1 高校工作者要善于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 西方社会一些不好的思想观念, 价值标准和生活方式, 对我国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产生了不良的影响高校工作者在树立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同时, 还要运用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帮助大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 健康的, 进取的思想意识, 注重认识自己同周围人的关系, 学会如何有效地进行人际交往, 如何妥善地处理人际关系, 如何应付生活中所面对的各种挫折, 如何调整自我情绪状态等。总之, 在新的历史时期, 面对大学生新的思想变化高校工作者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帮助大学生摆脱纠正各种已形成和即将形成的错误认知, 解除心理障碍, 提高心理素质,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为大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4.2 努力塑造健全的人格

大学生要豁达的去面对生活, 不为一时一事的得失而耿耿于怀, 不以人之短来比己之长;遇事豁达开朗, 想问题尊重客观现实, 对他人取得的成绩不嫉妒, 对自己的要求不好高骛远, 调整心态, 正确认识到自己的能力, 理想要在自己的能力之内, 实事求是。要培养好的人际关系应具有的良好品质, 做到自信信人, 自尊尊人, 自助助人。

4.3 学会调控自我, 构建良好的心理调适保健系统

大学生应当在不断认识和调节中时时纠正自己的偏差, 逐步地发展自己, 完善自己, 正确的认识自我的价值, 动机, 目标以及社会的种种诱惑。首先, 大学生要能够正确地了解自我, 实事求是地认识并恰当评价自己的优点与缺点, 成功与失败, 鼓励自己发扬优点, 克服缺点, 当理想抱负水平过高时, 使自己遇到困难或失败时, 要善于进行自我调节, 而不可一味地怨天尤人, 自叹命运不济。其次, 大学生应该努力使自己不能太情绪化, 用理性去抑制感性的冲动, 不做情绪的俘虏, 而做情绪的主人。再者, 大学生应积极参加一些富有时代气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张有弛的社会活动, 这不仅会使大学生情绪体验积极愉悦, 也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开朗、乐观、坦率的性格, 增强同学之间的友谊。另外, 优化环境, 营造一个真诚相待、宽松信赖的交往氛围, 也是大学生形成和谐人际关系, 提高人际信任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大学生要想取得别人的信任, 还应该做到坦诚相见, 客观、真实, 择其善而从之, 其不善而改之, 遵守诺言, 从而取得他人的信任。

摘要:人际信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是形成社会秩序的核心元素,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集体意识, 它既存于社会, 又关乎个人。而大学阶段是人际信任发展、形成的重要阶段, 因而研究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态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人际交往,人际信任,大学生

参考文献

[1] 丁道群, 沈模卫.人格特质、网络社会支持与网络人际信任的关系[J].心理科学, 2005 (2) :300.

[2] 解夏.浅析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J].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 18 (1) :106~107.

[3] 郑信军.青少年的人际信任的调查研究[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7 (4) .

[4] 刘建华.提高人际信任水平构建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5) .

[5] 庞彤彤, 宋凤玲.大学生人际信任度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 2006 (21) .

上一篇:让音乐走进心灵——谈音乐生态课堂教学的小处方下一篇:自媒体时代微信谣言传播特点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