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自我效能感的内涵、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022-09-11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是否具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素质, 也关系到高等教育是否能够实现培养目标问题。但是大学生即使有了相应的创新能力, 如果对自己完成具体的创新任务缺乏自信, 即创新自我效能低, 也无法使潜在的创新能力达到充分的发挥, 更谈不上进行具体的创新工作。而低的创新自我效能感又常常导致创新的失败, 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导致任何一个国家、企业乃至个人, 都被纳入全球化范围内竞争中, 尤其是要进行各方面的创新, 就更需要大学生具有较高的创新自我效能感。因此, 在这篇文章中, 研究大学生的创新自我效能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 创新自我效能感的内涵

1.1 创新及创新活动

创新的概念界定“创新”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抛开旧的, 创造新的。”而韦伯斯特词典对于“创新”的解释是引入新东西、新概念 (to introduce something or as if new) 和制造变化 (to make changes) 。从创造学科的意义上最早提出创新概念的则是哈佛大学教授、美籍奥地利的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1912年在其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 也就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熊彼特认为, 创新包括以下五种情况: (1) 引入一种新产品或一种产品的一种新的特性; (2) 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 (3) 开辟一个新的市场; (4) 获得一种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新的供应来源; (5) 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

创新活动的特点虽然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仅把创新限定在经济活动和经济学范畴之内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从中我们也可以窥见出对创新的基本认识与创新活动的基本特征, 即创新是在前人或他人已经发现或发明的基础上所做出的新的发现、提出新的见解、解决新的问题、进行新的运用乃至创造新的事物的活动。创新表现出四个明显的特点: (1) 活动过程性。创新是以他人的智力开发成果为基础, 是一个收集信息, 并进行加工整理改造, 形成新思想、新产品的复杂的智力活动。 (2) 活动的长期、复杂性。创新是一种长期的开拓性、前途难测、困难重重、成败难料的冒险活动。 (3) 活动综合性。创新是一个需要调动社会、个人资源与心理因素等诸多条件综合进行的活动, 涉及到活动的动力发动与维持、实际性合理操作、活动进程的调节与监控等多个环节。 (4) 活动成效性。创新是形成具有社会意义的新产品、新思想的活动, 能给国家、集体或个人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2 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 (self-efficacy) 这一概念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 (Albert Bandura) 1977年首次提出的。班杜拉凭借着他对人性及其因果决定模式 (三元交互决定论—个体、环境与行动三者之间的交互决定论) 的理智把握, 在认知心理学的影响下, 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对这一中介过程做出了理论解释。班杜拉认为, 所谓自我效能, 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自我效能作用: (1) 影响或决定人们对行为的选择以及对该行为的坚持性、努力程度, 高自我效能者倾向于选择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在困难面前能坚持自己的行为, 以更大的努力战胜困难, 而低自我效能者相反; (2) 自我效能感还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 进而影响新行为的习得和已习得行为的表现, 高自我效能在与环境作用时, 确信自己能很好地把握环境, 因而能把注意力集中在任务的要求及困难的解决上, 而低自我效能者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可能失败和不利的后果上, 从而产生焦虑、恐惧, 阻碍了已有行为能力的表现。

班杜拉与他的学生对自我效能的形成条件及其对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后发现, 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主要来自四种不同途径:一是通过以往的成败经验;二是通过他人的示范效应;三是通过社会劝说, 告诉人们他们具备获得成功的能力;四是通过情绪状况和生理唤起。这四种不同的自我效能感信息常常综合对自我效能的形成产生影响。

1.3 创新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认为, 由于不同活动领域之间的差异, 他们所需要的能力, 技能也存在差别, 因此大学生对于不同活动任务的自我效能感也不同, 自我效能感总是和特定的领域相联系。创新自我效能感便是自我效能感在创新领域的具体体现, 即大学生对自己能否进行和创新相关的任务或活动所具有的信念。

从概念的发展来看, 创新自我效能概念与自我效能概念一样, 不是指某种人格特质或创新行为能力本身, 而是指综合各种信息, 基于对自身某种创新行为能力的判断和评估所形成的对自身能力的信心或信念。即创新自我效能反映的是大学生对自己完成某种创新的相关任务或行为的能力的知觉或对达到创新行为为目标的信心或信念。从各种具体的创新行为及各种具体创新自我效能概念的名称和对这些概念的界定来看, 创新自我效能的概念可按创新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与创新内容有关的自我效能, 即大学生从事某一创新时, 成功地组织和实施该创新所规定的有关内容行为的能力信念、这类概念包括一般创新自我效能概念、任务具体化创新自我效能概念等。另一类是有关创新行为过程的自我效能, 即大学生完成有关创新行为过程, 实现行为目标的能力信念。

大学生创新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有四层含义: (1) 大学生创新自我效能感是一个有着多层面含义的整体性概念, 既包括认知成分, 同时也包括情感成分。大学生创新自我效能感是大学生对自己创新能力的认识和判断。同时这种认知和判断又具有明显的情感参与, 它是大学生对主体自身的一种主观判断、自我感受和情感上的体验。 (2) 大学生创新自我效能感是大学生对自己创新能力的信念。创新自我效能感较高的大学生相信自己有能力积极、有效地进行创新, 而且这种信念使大学生能够克服困难和阻力去积极地从事创新工作。 (3) 大学生创新自我效能感反映了大学生在创新活动中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创造性。创新自我效能感较高的大学生相信自己可以从事创新工作。因而在创新过程中, 会激发自己内在的动力, 为自己设定具有挑战性的目标, 并充满信心地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 (4) 大学生创新自我效能感包括创新活动多方面的自我效能感。创新自我效能不仅包括创新决策和创新灵感的寻找, 还包括与创新内容有关的自我效能, 即对创新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的信念。

2 创新自我效能感的主要特征

大学生创新自我效能感作为大学生素质构成的一个特殊方面, 具有大学生素质的一些共性, 也具有不同于一般素质的特征。大学生创新自我效能感具有如下主要的突出特征。

2.1 主观特征

大学生创新自我效能感是大学生对自己创新能力的自我信念、判断和感受, 这种自我评价和感受的形成受大学生自身的生活经历、实际工作中的成败经验、个性极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带有鲜明的主观、主体的特征。

2.2 内隐特征

大学生创新自我效能感是大学生对自身创新能力的直觉或隐私的判断、它既是一种对影响力的自我知觉和评价, 同时又是一种情感上的自我体验、这种能力的自我知觉和评价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内心的情感体验, 常常是内隐的, 不轻易以外显的形式表现出来, 外人也不容易觉察。

2.3 稳定性与情景性并存

作为行为与心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对自身创新能力的信念与自信即大学生创新自我效能感具有稳定性的特征, 在一定时期内效能感的总体状况会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但是与此同时, 大学生创新自我效能感也具有很强的情景性特征, 即创新自我效能感的具体状况会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一定的变化。

2.4 一致性与非一致性同在

任何一个个体都具有自我肯定、保持一致的心理倾向。因此, 大学生在不同方面的自我效能感具有一致性的倾向。同时, 由于创新自我效能感是一个具有多维度的整体性概念。其自身是非常丰富、活跃和复杂的。而且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过程之中。凡是与之有关的效能期望, 都可能形成创新自我效能感的一个特殊方面, 因而对于同一个大学生而言, 其自我效能感的不同方面之间既具有共同性的趋向又可能有所不同甚至较大不同, 表现出非一致的特性。

3 影响创新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班杜拉与他的学生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条件及其对行为的影响主要来自四种不同途径, 在创新自我效能感方面的具体应用: (1) 与创新活动相关的成败经验:大学生亲身经历的与创新活动有关的成败经验是其创新能力和技能的基础, 也是最具影响力的创新效能信息源。 (2) 他人的替代性经验:他人的间接经验也会影响大学生创新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与发展, 大学生看到或者想到与自己相似的人在某种创新活动上的成功能提高大学生对该项创新活动的自我效能感。 (3) 言语劝导:这是一种通过他人的言语劝说和自我规劝以影响大学生对自己创新能力的评估的信息源 (4) 生理及情绪状态:创新自我效能感还部分地依赖于大学生当对自己生理状态方面信息的评价。如果个体习惯将自己在从事与某种创新有关的活动时所体验得到的负面的生理唤醒与失败感、无法胜任感联系起来, 则会降低创新自我效能感。

创新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还包括许多其他具体的方面:

3.1 能力观

持创新能力增长趋势的大学生具有较高的创新自我效能感, 而持创新能力固定趋向的大学生创新自我效能感较低。

3.2 归因方式

把成功归因内部因素, 或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 都会降低人们对完整和精确信息的追求。把失败归隐可变因素而不是归因于稳定因素时, 则会产生较少的沮丧情绪。具有控制感的归因能培养自我纠正的行为, 缺乏控制感则可能导致焦虑、挫折、从而降低创新自我效能感。

3.3 创新的领域性

创新性表现为一种专长, 即通常只擅长解决某个领域的问题, 而这种专长以丰富的经验积累为基础, 而且这些经验必须有组织的, 以便于提取使用。

3.4 非智力因素

创新自我效能感的非智力素质是一个广泛的体系, 包括:创新需要、创新动机、创新兴趣、创新情感和创新意志。

3.5 人格品性

创新人格品性即具有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是创新自我效能感特有的动力特征。主要包括:创新动机、认识性趣、成就动机、理想信念和价值观, 以及情感、意志、自信心、独立性等。

3.6 知识因素

创新自我效能感的知识因素是指在知识的获得、储备、加工、分析和传播运用等方面个体所具有的知识体系、形态结构和能力表现。

3.7 前绩效和人口学因素

理论与实践研究都表明, 前绩效是影响个体自我效能感的重要因素。前绩效就相当于Bandura提出的过去行为的结果。还有些研究表明, 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对创新自我效能感也有较为显著的影响。

4 结语

目前一般自我效能感研究较多, 而在特定领域研究的较少, 特别是在大学生创新自我效能感方面研究的更较少。对于大学生创新这一特定的较为复杂任务的领域来说, 创新自我效能感理论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对在这篇文章中已形成的结论还需要再进行验证和丰富。创新自我效能感在大学生创新活动中目前应用还较少, 尚未发挥其应用价值。如何测量创新自我效能感是下一步要做的主要工作。

总之, 对大学生创新自我效能感研究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深入开展大学生创新自我效能研究, 将有助于更清楚地了解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内部机制,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自我效能感;同时也有利于大学生个人的职业生涯的发展, 又有利于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摘要:大学生创新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在大学生创新领域的应用。在这篇文章中探讨了大学生创新自我效能感的内涵、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文章的最后提出了进一步研究创新自我效能感的思路。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创新自我效能感,大学生

参考文献

[1] 辛雅丽.大学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心理科学, 2003, 26 (5) :926~928.

[2] 陆昌勤, 方俐洛, 凌文铨.管理者的管理自我效能感[J].心理学动态, 2001 (2) :179~185.

[3] 多俊岗, 苏连升.创新活动的心理素质构成因素分析[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6, 22 (2) :69~71.

[4] 韩力争.创业自我效能感的理论界定[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2006 (6) :83~86.

[5] 洪秀敏, 庞丽娟.论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本质、结构与特征[J].教育科学, 2006, 22 (4) :44~46.

[6] 裴桂清.创新型人才的心理素质[J].教育探索.2004 (12) :11~13.

[7] IsaacA.Friendmab, Efrat Kass.Teacher self-efficacy:a classroom-organization conceptualization.Teacher Education.2002 (18) :675~686.

[8] Barry J.Zimmerman.Self-efficacy:An Essential Motive to Learn.Contempo-rary Educational.Psychology, 2000 (25) :82~91.

[9] Magfiret Kara, Turkinaz ASTI.Effect of education on self-efficacy of Turkish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Patient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2004 (55) :114~120.

[10] Robertak Oka, Teresa Demarco, Wil-liam L.ltashell.Effect of testing and exercised training on self-efficacy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European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Nursing, 2005 (4) :215~219.

上一篇:钻井工程事故监测和预警方法分析下一篇:复杂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要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