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癌与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临床病理与免疫组化分析

2022-09-11

前列腺癌是当前威胁全球老年男性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 欧美发达国家最常见, 是美国和西欧男性患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1], 仅次于肺癌。我国以前发病率较低, 但由于人口老龄化, 膳食结构的改变, 近几年来发病率有所增加, 同时随着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PSA) 检测和前列腺穿刺活检的临床推广使用, 目前前列腺癌患者人数在逐年增加。前列腺的临床诊断有一定的困难, 已成为病理诊断中的难点之一, 前列腺癌的诊断主要依赖病理学检查, 但单纯依靠HE染色切片, 鉴别诊断比较困难, 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前列腺癌都能在镜下找到充足的诊断依据。本文主要探讨免疫组化在前列腺癌病理诊断中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31例均为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0月间送检病理的前列腺疾病患者的标本, 其中确诊为前列腺癌的39例, 年龄55~86岁, 平均 (68.7±6.3) 岁, 其中高分化腺癌10例, 中分化腺癌16例, 低分化腺癌13例;良性前列腺增生92例, 年龄54~88平均 (65.3±6.1) 岁;病程最短者2个月, 最长者5年;临床表现有排尿困难、尿频、血尿、尿潴留。这些患者中38例为穿刺标本, 93例为经尿道或耻骨上前列腺手术切取标本。

1.2 方法

上述标本均为10%中性甲醛固定, 常规肉眼检查、取材、石蜡包埋, 切片脱蜡, HE染色。遇有可疑病例多次取材, 或连续切片, 免疫组化检查。全部39例前列腺癌及4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作CK34βE12、504s和P63等免疫标记以辅助诊断。所有抗体均购自福州迈新公司, 均为工作液, 均在枸橼酸盐缓冲液中修复后, 所有操作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统计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x-±s) , 同期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清PSA检测结果

39例前列腺癌患者中高分化腺癌10例, 中分化腺癌16例, 低分化腺癌13例, 术前均有血清PSA检测结果, 其中1例<4ng/mL, 1例4~1 0 ng/mL, 3 7例>1 0 n g/mL, 平均血清PSA值为8 0.9 7±13.3 8) ng/mL。8 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在术前有血清PSA检测结果, 19例血清PSA值<4ng/mL, 26例4~10ng/mL, 35例>10ng/mL, 平均值 (17.51±6.20) ng/mL;两者PSA血清水平检测对照具有显著差异 (P<0.05) (表1) 。

2.2 临床病理学形态

39例前列腺癌中病变前列腺结构异常明显, 正常大腺泡结构消失, 腺体双层结构消失 (即基底细胞消失) , 分叶结构消失, 腺腔内淀粉样小体消失, 39例以上改变均有 (100%) ;有融合性腺泡群14例;有筛状、乳头状结构, 肾小球样大腺泡结构8例;实性巢状、片状、条索状和单细胞浸润等非腺性结构13例;肿瘤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核增大、大小不均、核染色质增多, 核仁明显增大等病理改变, 可见少数核分裂;39例前列腺癌中均可见间质浸润;6例有神经周围浸润, 1例有血管浸润。在92例良性前列腺增生中, 均存在基底细胞层, 大多有明显双层细胞结构, 偶见个别腺上皮细胞核仁增大。

2.3 免疫组化结果

免疫组化评价标准:阳性反应定位:P504S、CK34βE12均为胞质定位, p63为胞核显色。P504s标记:以胞质中清晰出现棕黄色颗粒表达的细胞数占细胞总数的比例作为判断标准: (-) :无染色细胞; (+) :阳性细胞数<10%; (++) :阳性细胞数10%~50%; (+++) :阳性细胞数>50%。CK34βE12、P63标记: (-) :基底细胞层无着色细胞; (+) :基底细胞层少数细胞散在着色; (++) :基底细胞层着色有间断; (+++) :基底细胞层着色连续、明显 (图1~2) 。免疫组化显示39例前列腺癌p504s阳性率97.5%, p63均阴性, CK34βE12局灶阳性率2.5%;而良性前列腺增生92例免疫组化显示CK34βE12和p63均阳性, p504s局灶弱阳性率5% (表2) 。

3 讨论

正常的前列腺是由腺泡状腺体组成。腺泡镶嵌腔较大。覆单层或假复层上皮向腔内形成多数长短不等的指状皱襞。腺上皮表面可见不规则的绒毛。胞浆内充满分泌颗粒。间质由少量的平滑肌和结缔组织组成。随着前列腺癌在国内发病率的上升, 检查技术手段的增加和改进, 及对病理诊断标准认识的提高, 前列腺癌的检出率也有所提高。如何诊断和鉴别诊断前列腺癌成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1953年Totten等[2]首先在光镜下发现前列腺腺癌基底细胞层消失, 提出基底细胞层缺失是诊断前列腺癌必不可少的条件, 也是与绝大多数良性前列腺病变区分的重要特征。在光镜HE染色切片下, 前列腺癌的诊断主要依据细胞核的异型性、浸润性和结构紊乱, 特别是出现明显的大核仁, 国内有文献认为在有结构异常 (小腺泡) 或有浸润性生长方式 (间质浸润) 的上皮细胞中找到2~3个直径≥2.5μm的大核仁就能和良性病变鉴别[3]。由于活检标本取材有限, 小而易于变形, 并且良、恶性病变间的形态差异性较小, 尤其是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HE切片中很难分辨出腺上皮和基底细胞两种成分而造成误诊, 这时需借助免疫组化来辅助诊断。

高分子量角蛋白 (CK34βE12) 和63均是前列腺基底细胞标志物, 用于判断有结构异常的腺体基底细胞是否己经消失, 从而有助于腺癌和绝大多数良性增生性病变鉴别。CK34βE12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较高的细胞角蛋白, 能与基底细胞的细胞膜和细胞质特异性反应, 选择性地标记前列腺的基底细胞层, 在正常和良性增生及上皮内瘤的前列腺腺体和导管周围形成连续或断续的CK34βE12分布, 确定良性病变是最有用的。63是p53家族的一员, 是p53肿瘤抑制基因的同源性基因, 基因定位于3q27~29, 编码核蛋白。63在多种上皮性器官 (包括前列腺) 的基底细胞表达, 能特异地与前列腺腺体基底细胞的胞核反应, 而腺体分泌上皮细胞阴性, 大多数前列腺良性增生腺泡及低级别上皮内瘤腺管周围呈现连续的63分布。但在穿刺活检小标本中它不是鉴别腺癌和非典型性腺瘤样增生的绝对指标, 也无法鉴别基底细胞肿瘤的良恶性。Shah等[4]对CK34βE12和63做了染色效果比较, 63较CK34βE12敏感。CK34βE12和63分别标记基底细胞的胞质和胞核, 此两种抗体联合使用, 对提示良性腺泡中基底细胞标记的阳性率有帮助。研究表明P504s是一种新的瘤细胞标记物, 2000年, Xu等[5]用基因芯片检测, 发现P504s在前列腺癌中高度表达, 在正常前列腺中仅有少量表达或无法检出。2001年, Jiang等[6]首先将P504s抗体用于前列腺腺癌的免疫组化诊断, 并提出P504s是前列腺腺癌高度敏感和特异性的阳性标记物, 前列腺癌内其mRNA表达上调, 以至于蛋白产物过度表达 (9倍于正常上皮) 。本组前列腺癌标本中P504s蛋白阳性率为97.5%, 而良性前列腺增生中只有2例灶性阳性表达, 与以上实验结果相符。以上实验均说明P504s对前列腺癌非常敏感, 特别是对诊断困难的体积小的活检标本及前列腺针吸活检标本, 可检查P504s协助确诊。但也有极少前列腺癌P504s表达阴性或微弱阳性表达, 因此P504s阴性表达并不能排除前列腺癌。而高级别的前列腺上皮内瘤变和前列腺非典型腺瘤样增生对P504s产生部分阳性表达。所以, 三者联合应用, 有助于极大提高前列腺癌诊断的准确率, 特别是在前列腺癌与前列腺非典型增生病变的鉴别诊断方面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PSA) 检测结合临床检查适合大规模的人群筛选, 初筛出可疑前列腺癌, PSA标记对前列腺癌与前列腺非典型增生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不大, 可用于确定肿瘤是否来源于前列腺, 而确诊必须依靠病理检查[7]。

综上所述, 对于血清PSA>20μg/L的病例要谨慎诊断, 观察HE切片中是否具有前列腺癌的形态学变化, 对于仅凭HE切片无法确定的病变, 应做免疫组化进一步确定, P504S、63和CK34βE12联合应用可提高前列腺癌诊断的准确率。

摘要:目的 对前列腺癌和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进行分析, 以提高对前列腺癌的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0月间送检病理的39例前列腺癌患者及同期92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的临床资料, 将其病理学形态及免疫组化特点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前列腺癌39例, 表现为正常大腺泡结消失、基底细胞消失、组织结构异常、核间变和间质浸润等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显示p504s阳性率97.5%, p63均阴性, CK34βE12局灶阳性率2.5%。而良性前列腺增生92例, 存在基底细胞层, 仅偶见少数腺上皮细胞核仁增大;免疫组化显示CK34βE12和p63均阳性, p504s局灶弱阳性率5%。前列腺癌和良性前列腺增生PSA血清学检测值对照, 两者具有显著差异 (P<0.05) 。结论 结合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改变及免疫组化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对提高前列腺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准确率很有帮助。

关键词: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

参考文献

[1] William GN, Angclo MD, Wiliam BL.Prostate Canecr[J].New England J Medicine, 2003, 349 (4) :366~381.

[2] Totton Rs, Heine mann MW, Hudson PB, et al.Microscopic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latent careinoma of the prostate[J].Arch Pathol, 1953, 55:131~141.

[3] 陈洁晴, 蒋智铭, 张惠箴, 等.前列腺穿刺话检中核仁的形态学测m:及其诊断意义[J].诊断病理学杂志, 2003, 10 (3) :144~146.

[4] Shah RB, Zhou M, LeBlanc M, et al.Comparsion of basal cell-specific markers, 34βE12and p63, in diagnosis of prostate canecr[J].Am J Surg Pathol, 2002, 26 (9) :1161~1168.

[5] Xu J, Stolk JA, Zhang X, et al.Identificaion of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in human porstate cancer using subtraction and microarter[J].Cancer Res, 2000, 60:1677~1682.

[6] Jjang Z, Woda BA, Rock KL, et a1.P504s:a new molecular marker for the detection of prostate carcinoma[J].Am J Surg Pathol, 2001, 25:1397~1404.

[7] Luo J, Zha S, Gage WR, et a1.Alpha-miethylacy-Co A racemase:a new molecclar marker for prostate cancer[J].Cancer Res, 2002, 62:2220~2226.

[8] Rubin MA, Zhou M, Dhanasekaran SM, et al.Alapha-methylacyl coenzyme A racemase as a marker for prostate cancer[J].JAMA, 2002, 287 (13) :1662~1670.

[9] 陈洁晴, 蒋智铭, 张惠箴, 等.免疫组化在前列腺穿刺活检中的诊断价值[J].诊断病理学杂志, 2002, 9 (2) :70~72.

上一篇:高中小班化实施的可能与优势下一篇:批判性思维在“会计分录”复习课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