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常考词范文

2022-06-02

第一篇:文言文常考词范文

小升初常考文言文

文言文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顾荣施炙

顾荣在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辍已施焉。同坐嗤之。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乱渡江,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左右。已问其所以,乃受炙人也。

约不可失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杨布打狗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返。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 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语气词,通“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lù)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迂公修屋

有迂氏者,世称迂公,性吝啬。篱败不修,瓦裂不葺。一日,夜半暴雨,屋漏如注,妻子东藏西匿,仍半身淋漓。妻且号且诟,诘曰:“吾适尔,因汝家富,不意乃受此累。汝何以为父?何以为夫?”迂公无奈。旦日,延人治屋。然自后二月,天晴月朗,不见雨兆。迂公叹曰:“适葺治,即不雨,岂不徒耗资财!”

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哀溺文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师旷问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①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③乎?"平公曰:"善哉!"

孔文举年十岁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

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反为其患。

司马光救友

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王积薪闻棋

王积薪棋术功成,自谓天下无敌。将游京师,宿于逆旅。既灭烛,闻主人媪①隔壁呼其妇②曰:“良宵难遣,可棋一局乎?”妇曰:“诺。”媪曰:“第几道下子矣?”妇曰:“第几道下子矣。”各言数十。媪曰:“尔败矣!”妇曰:“伏局。”积薪暗记。明日复其势,意思皆所不及也。

欧阳修苦读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孟子少时诵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曾子杀猪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耳。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⑾。" 遂烹彘也。

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画蛇添足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勉谕儿辈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晏子辞千金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

割席分坐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

宁割席分座,曰:“子非吾友也。”

——《世说新语·德行第一》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远乎?”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二篇:人物传记类文言文常考实词

表担任的:居、为、任

表任命的:授、拜、除、封表提升的:擢、拔、升、迁

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表降职的:左迁、谪、逐、贬、诎(黜)

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表恢复的:复、还

表辞去的:辞、致政(致仕)、告退、退、归故里,

表人物个性的:耿、(仁)厚、(仁)矜、刚毅、周密、宽厚、正直、埂、鲠、骨鲠、鲠切、聪、慧、敏、木讷、佞、诈、阿谀、谄谗、谲

表人物品行的:行、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

与科考有关的:贡举、登第、状元、解元、乡试

与学校有关的:太学、博士、太傅

表敬重的:敬、重、尊、恭

表赞扬的:多、嘉、称、誉、与、许、叹 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

表人物地位的:贵、贱、尊、卑、官绅、豪

表主管的:知、典、主

与水利有关的:堤、决、溃、溢、涨、灌溉、涝、旱、堰

与粮食有关的:粟、黍、禾、谷、稻、菽、稼穑、耕耘、稔、熟、籴、粜、禀、府、荒、收

表粮食丰收的:丰、饶、赡、足、给、佚 表食物的:糗、馔、肴、膳、羞(馐)、蔬、果、脂膏

表饱饥的:饱、饥、饿、馁、馑

表俸禄的:俸、禄、秩、饷

表穿戴的:纨绔、布衣、履、绶、冠、冕、巾、弱冠、免冠、带

表违背的:忤、逆、倍(背)

表揭发的:劾、讦、揭

表害怕的:畏、惧、惮、骇、患

表嫉恨的:恶、厌、憎、贬、衔、怨、患、疾、恨、怒、诅

表暗中的:阴、间、密表诬陷的:中、谮、诬

与京城有关的:禁、阙、畿、京、京畿、表朝见的:朝、觐

与皇帝有关的:上、帝、祚、践祚、登基、用事、朕、孤、寡人、御、诏、召、诰、(驾)幸、膳、对策、轮对、奏、表、疏、孝

表说话的:云、谓、诏、诰、敕、白、陈、对、语、谕、喻、晓、谢、折、诘、诉、咨(谘)

表劝说的:说、劝、规、讽、讥、谤、谏 表责备的:过、责、咎、诛、让、谴、尤、折

表宽容的:容、贷、恕、宽

表喜乐的:乐、欣(然)、悦(说)、欢、蹈舞

表哀怒的:怒、愤、恼、忿恚、涕泣、骂、责、戾、诟、谩

表刑罚的:辟、大辟、髡、笞、磔、刖、族、杖、流、赭衣、械

表拜访的:造、过、访、谒(见)、顾

表告别的:辞、别、谢

表离开某地的:去、迁、徙表到往某地的:如、过、诣、往、经

与马匹有关的:马、驹、厩、策、羁、縻、辔、逸、驭、御、驾、辕、辙

表行动的:步、趋、走、遁、亡、逃、徙、匿

表死亡的:(驾)崩、山陵崩、薨、卒、不禄、死、没(殁)、终、圆寂

二、其他常用词语

先:祖先,已经死去的,多指上代或长辈。 课:督促劝说去做某件事。

秩:官吏的俸禄,十年为一秩。 逸:马脱了缰绳,放纵。

禁:皇帝居住的地方。

对:回答或对话。

如:到,往。

檄:古代用来征召、声讨的文书。 中:中伤、诬蔑别人,使受损害。

诬:捏造事实诬陷别人、言语不真实。 掾:古代属官的统称。

工:工匠,精巧,擅长,官吏。

僭:超越本分,过分,虚假不真实。 孤:幼年失去父亲。

贷:借出、借入,宽容、宽免。 狱:官司,案件,监牢。

白:告诉。与:赞扬。

遽:急速,就,恐惧。

尤:罪过过错,指责归罪,优异突出,特别尤其。

给:食用丰足。

劫:强夺,掠取,威逼,威胁。 按:追究,考察,调查。

赡:富足充足,供给供养。

执:捉拿。

延:延请。

省:减免。

谢:道歉,推辞,告诉。

第:次第,官僚和贵族的住宅,科举考试的等级。

折:驳斥,指责使对方屈服。

察:考察,考察后给予推荐。

赧:因羞愧而脸红。

竟:结束,完。

坐:因……而犯罪,因为。

寻:不久。

祚:大堂前东面的台阶,帝位。造:造访。

过:拜访,经过,过失,责备。

弑:子杀父,臣杀君。 用:财用,因为。 令:美好,县令。

第三篇:小升初语文常考十篇短文文言文

酒以成礼

【原文】

钟毓(yù)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

①托:假装。②酒以成礼: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③寝:睡觉。④因:趁机。⑤时:当时。⑥何以:为什么。⑦觉:醒。⑧值:当......时。⑨且:尚且,暂且。

【文言知识】

释“觉”: 上文“其父时觉”中的“觉”,不是指“发觉”,而是指“醒”,句意为当时他们的父亲醒过来了。又,文言文中的“睡觉”,指睡后醒来。又,“盗半夜入室,主人未觉”,意为小偷半夜入室,而主人未醒。

【参考译文】

钟毓兄弟小时候,正赶上父亲午睡时,趁机一起偷喝药酒。他们的父亲当时睡后醒来,姑且装睡看看他们要干什么。钟毓行礼后喝酒,钟会喝酒不行礼。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钟毓说:“酒是完成礼仪的,不敢不行礼。”又问钟会为什么不行礼,钟会说:“偷本来就不是礼仪,所以不行礼。”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寝:睡觉。 ②因:趁机。 ③时:当时。 ④何以:为什么 2.翻译:

①且托寐以观之。

译文:父亲姑且假装睡着来看他们(做什么)。 ②既而问毓何以拜。

译文: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

3.你认为钟毓和钟会兄弟俩哪个更有道理?

答:钟会的说法应该更有道理,因为偷窃已不符礼仪,再拜那就是假的遵守礼仪了。

常羊学射

【原文】

常羊学射于①屠龙子朱。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②乎?楚王田③于云梦④,使⑤虞人⑥起⑦禽而射之,禽发⑧,鹿出于王左,麋交⑨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鹄⑩拂王旃⑾而过,翼若垂云⑿。王注矢于弓⒀,不知其所射。养叔⒁进曰:“臣之射也,置⒂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郁离子》

【注释】

①于:向。②道:道理。③田:同“畋”,打猎。④云梦:古代湖泽名,泛指春秋战国时楚王

第 1 页 共 7 页 小升初语文常考十篇短文文言文

的游猎区。⑤使:让。引:拉。⑥虞(yú)人:古代管山泽的小官吏。⑦起:赶起。⑧发:跑出来。⑨交:交错。⑩鹄(hú):天鹅。⑾旃(zhān):赤鱼的曲柄旗。⑿垂云:低垂下来的云。⒀注矢于弓:把箭搭在弓上。注,附着。⒁养叔:名养由基,楚国善射者。⒂置:放。

【参考译文】

常羊跟屠龙子朱学射箭。屠龙子朱说:“你想听射箭的道理吗?楚国国王在云梦打猎,派掌管山泽的官员去哄赶禽兽出来射杀它们,禽兽们跑出来了,鹿在国王的左边出现,麋在国王的右边出现。国王拉弓准备射,有天鹅掠过国王的赤色旗,翅膀大得犹如一片垂云。国王将箭搭在弓上,不知道要射谁。养叔上奏说道:„我射箭的时候,把一片树叶放在百步之外再放箭射,十发箭十发中。如果放十片叶子,那么能不能射中就很难说了!‟”

【阅读理解】 1.解释:

①于:向。 ②道:道理。 ③之:代“禽”。 ④射:射箭时。 2.翻译:

①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

译文:把一片树叶放在百步之外再放箭射。 ②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译文:如果放上十片叶子,那么能不能射中就很难说了! 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道理是:

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专心致志,集中一个主要目标。如果三心二意,左顾右盼,那就任何事情也做不成。

次非杀蛟

【原文】

荆有次非者①,得宝剑于干遂②。还反涉江③,至于中流④,有两蛟夹绕其船⑤。次非谓舟人曰⑥:“子尝见两蛟绕船能活者乎⑦?”船人曰:“未之见也。”次非攘臂祛衣⑧,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⑨!”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 (选自《吕氏春秋·卷十二·知分》)

【注释】 ①荆(jīng):古代楚国的别称。 ②干遂:地名,在今江苏省吴县西北。 ③反:同“返”,回,归。④中流:江中心。⑤蛟:传说蛟属于龙类,水中的一种凶猛动物。⑥舟人:驾船人,水手。跟下面的“船人”同义。⑦尝:曾经。⑧攘(rǎng)臂祛(qū)衣:挽起袖子,伸出臂膀,撩起衣服。⑨余奚爱焉:我为什么要吝惜它呢。

【参考译文】

楚国有位叫次非的勇士。他在干(hán)遂买到一把宝剑。在回乡的途中,他乘坐一只木船过江。木船刚到江心,江水中窜出两条恶蛟,从左右两边围住了木船。次非问摇船人:“你看见过两条蛟龙绕住船儿船上的人还活下来的吗?”摇船人回答:“没有看见过。”次非撩起衣服,伸出臂膀,拔出宝剑,说:“这只是江中的一堆腐肉朽骨罢了!如果牺牲宝剑保全自己的生命,那我为什么要吝惜这把剑呢?”于是便纵身跃入波涛,跟恶蛟拼死搏斗,杀了

第 2 页 共 7 页 小升初语文常考十篇短文文言文

恶蛟然后又回到了船上。船上的人都保住了性命。

【阅读理解】 1.解释:

①于:在; ②反:同“返”,回,归; ③全:保全; ④复:又。 2.翻译:

①子尝见两蛟绕船能活者乎?

译文:你曾经见过两条蛟缠住了木船,船上的人还能活命的吗? ②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

译文:这是江中的一堆腐肉朽骨罢了! 3.次非能拯救全船人的生命依靠的是: 答:敢于斗争的勇气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大脖子病人

【原文】

南岐在秦蜀①山谷中,其②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③,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及见外人至,则群小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④哉人之颈也,焦⑤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之累然⑥凸出于颈者,瘿病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终莫知其为丑。 (选自明·刘元卿《贤奕编》)

【注释】

①秦蜀:陕西、四川一带。②其:那里的。③病瘿(yǐng):得大脖子病。瘿:长在脖子上的一种囊状的瘤子。④异:奇怪。⑤焦:干枯,这里形容人的脖子细。⑥累然:形容臃肿的样子。

【参考译文】

南岐在陕西、四川一带的山谷中,那里的水很甜,但是水质不好,常年饮用这种水的人就会得大脖子病,所以南岐的居民没有不得大脖子病的。有一天,山外来了一个人,小孩妇人就一起来围观,笑话那人说:“看那个人的脖子真怪,那么细长,干巴巴的,和我们的不一样。”外地人听了,笑着说:“你们的脖子臃肿凸起,那叫大脖子病,你们不去求好药治你们病,反而认为我们的脖子细而有病呢?”南岐人说:“我们全村人都是这样的脖子,为什么要医治呢?”始终不知道是自己丑。

【阅读理解】 1.解释:

①其:代词,那里的;②辄:就; ③异:奇怪; ④然:这样。 2.翻译:

①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

译文:所以那里的百姓没有一个不得大脖病的。 ②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

译文:你们不去求好药治你们病,反而认为我们的脖子细而有病呢? 3.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

第 3 页 共 7 页 小升初语文常考十篇短文文言文

答:闭关自守会使人孤陋寡闻,目光短浅,甚至发展到是非颠倒,黑白混淆的地步。

高阳应造屋

【原文】

高阳应将为室家①,匠②对曰:“未可也,木尚生③,加涂其上④,必将挠⑤。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⑥。”高阳应曰:“缘子之言⑦,则室不败也——木益⑧枯⑨则劲⑩,涂益干则轻,以益劲任⑾益轻则不败。”匠人无辞而对,受令而为之。室之始成也善,其后果⑾败。

(选自《吕氏春秋卷二十五 别类》)

【注释】

①室家:房屋,房舍。②匠:古代专指木工。③生:这里指木材伐下不久,水分未干。④涂:泥。⑤挠(náo):弯曲。⑥败:毁坏。⑦缘子之言:按照您的话。缘,顺着,按照。子,对人的尊称,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您”。⑧益:更加,越发。⑨枯:干。⑩劲:坚固有力。⑾任:担负。果——果然,果真。

【参考译文】

高阳应要建造新房子,木匠说:“不行啊!现在木料还没有干,如果把湿泥抹上去,必定会压弯的。用它来做房屋,现在即使是好的,以后一定会毁坏的。”高阳应说:“按照您的说法,那么房子不会坏——因为日子一久,木料越干就越硬,而湿泥越干就越轻。用越来越硬的木料去承受越来越轻的湿泥,房子就不会坏。”木匠无言以对,只好听从他的命令来造屋了。房子刚盖成以后是很好,但是没过多久,房屋果然坍塌了。

【阅读理解】 1.解释:

①为:造; ②以:用; ③善:好; ④益:更加。 2.翻译:

匠人无辞而对,受令而为之。

匠人没有话可以回答他,只好听从他的吩咐来造屋。 3.你认为文中的高阳应是个怎样的人?

答:善于诡辩却不顾客观规律,光凭主观意志去做事。

竭泽而渔

【原文】

竭①泽而渔②,岂不获得,而明年③无鱼;焚④薮⑤而田⑥,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吕氏春秋·卷十四·义赏》)

【注释】

①竭:使…干涸。②渔:捕鱼。③明年:第二年。④焚:烧毁。⑤薮(sǒu):指野草。⑥田:通“畋”,打猎

第 4 页 共 7 页 小升初语文常考十篇短文文言文

【文言知识】 释“竭”: 上文“竭泽而渔”中的“竭”,指“干涸”,这里是使动用法,句意为使池水干涸而捕鱼。又,“地震,山崩川竭”,意为因为地震,山崩塌,河流干涸。它还指“尽”,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又,“力竭而毙”,意为精力用尽而倒下。

【参考译文】

抽干湖水来捕鱼,怎么可能捕不到? 但是第二年就没有鱼了;烧毁树林来打猎,怎么可能打不到?但是第二年就没有野兽了。欺骗和作假的方法,即使今天侥幸有用,以后不会有第二次了,这不是长久的方法。

【阅读理解】 1.解释:

①竭:使…干涸②渔:捕鱼;③明年:第二年;④焚:烧毁。 2.翻译:

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欺骗和作假的方法,即使今天侥幸有用,以后不会有第二次,这不是长久的方法。 3.成语“竭泽而渔”的比喻意义是:

比喻做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

功 名

【原文】

水泉深则鱼鳖归之,树木盛则飞鸟归①之,庶草茂则禽兽归之,人主贤则豪杰归之。故圣王不务归之者,而务②其所以归。强令之笑不乐;强令之哭不悲;强令之为道也,可以成小,而不可以成大。

【注释】

①归:归顺,归附。②务:致力。

【参考译文】

水泉很深,鱼鳖就会游向那里,树木繁盛,飞鸟就会飞向那里,百草茂密,禽兽就会奔向那里,君主贤明,豪杰就会归依他。所以,圣明的君主不勉强使人们归依,而是尽力创造使人们归依的条件。强制出来的笑不快乐,强制出来的哭不悲哀,强制命令这种作法只可以成就虚名,而不能成就大业。

【阅读理解】 1.解释:

①则:那么;②盛:茂盛; ③所以:……的原因;④令:让,叫。 2.翻译:

人主贤则豪杰归之。

君主贤明,那么豪杰就归附他。 3.上文开头三句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说明生物生存和繁衍必须要有基本的生存环境条件作保障,同时也说明了自然界各生物

第 5 页 共 7 页 小升初语文常考十篇短文文言文

间有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目贵明

【原文】

目贵①明②,耳贵聪③,心贵智④。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辐辏⑤并进⑥,则明不可塞⑦。 (选自《管子•九守》) 【注释】

①贵:以……为贵。②明:聪明,这里指明查(则明不可塞。)③聪:听力好。④智:思维敏捷。⑤辐辏:车轮的辐条。⑥进:这里指向中间集中。⑦塞:受蒙蔽。

【文言知识】

释“并”:上文“辐辏并进”中的“并”,指“全都”、“一起”、“一齐”、“一同”句意为车轮的轴条一起向车轮中心的圆木集中,比喻目、耳、心一起使用。又,“万箭并发,城中如雨”,意为一万支箭一齐发射,城内如同下雨。又,“五人并行”,意为五个人一同行走。又,“德才并佳,人主任之”,意为品德与才能都好,国君就任用他。

【参考译文】

眼睛贵在明辨事物,耳朵贵在听觉灵敏,心思贵在思维敏捷。(若能)用天下人的眼睛观察事物,就能没什么看不见;用天下人的耳朵探听消息,就能没有什么事不知道;用天下人的心思思考问题,就能没有什么事情不知道。情报来源丰富,像车轮的辐条一样向中间集中,(君主)就能明察一切,而不受蒙蔽了。

【阅读理解】 1.解释

①贵:以……为贵; ②聪:听力好; ③智:思维敏捷; ④塞:受蒙蔽。 2.翻译:

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

译文:用天下人的心智思考问题,就能无所不知。

3.与引文内容相关的成语是:耳聪目明,其意思是听得清楚,看得分明,形容感觉灵敏。

自知之明

【原文】

自知者①不怨②人,知命③者不怨天;怨人者穷④,怨天者无志。失之己,反之人,岂不迂乎哉?……故君子道其常,而小人道其怪。 (选自《荀子·荣辱》)

【注释】

①自知者:有自知之明的人。②怨:埋怨。③知命:懂得命运。④穷:走投无路。⑤无志:没有见识。⑥失:过失,过错。⑦反:反而。⑧岂:难道。⑨迂:拘泥守旧,不合时宜。 【文言知识】

释“君子”与“小人”“君子”与“小人”在西周及春秋时期是指贵族统治者和被统治的劳动百

第 6 页 共 7 页 小升初语文常考十篇短文文言文

姓。《国语》上说:“君子务治,小人务力。”意为君子致力于统治,小人致力于苦力。到了春秋末期及以后,“君子”指道德高尚的人,“小人”指道德卑劣的人。古语有“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意为君子心胸宽阔,小人时常忧愁。《论语》中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为君子懂得仁义,小人只懂得利益。成语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意为用小人的心思猜度君子的思想。

【参考译文】

有自知之明的人不怪怨别人,懂得命运的人不埋怨老天;抱怨别人的人必将困窘而无法摆脱,抱怨上天的人就不会立志而进取。错误在自己身上,却反而去责求别人,难道不是不合时宜了吗?所以君子从来是淡定自若而不惊恐,小人则是常常惊咋而不镇定。

【阅读理解】 1.解释

①知:认识; ②岂:难道;③道:遵循;④怪:异端。 2.翻译:

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

抱怨别人的人必将困窘而无法摆脱,抱怨上天的人就不会立志而进取。 3.荀子在上文中的主要观点是:人应该有自知之明。

对牛弹琴

【原文】

公明仪为①牛弹清角之操②,伏③食如故④。非牛不闻,不合其耳⑤也。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⑥,即掉⑦尾奋⑧耳,蹀躞⑨而听。”

(载于 南朝·梁·僧佑《弘明集》)

【注释】

①为:给。②清角之操:高雅的曲子。③伏:趴着。④故:从前。⑤耳:耳朵听。⑥鸣:鸣叫声,作名词。⑦掉:摇摆。⑧奋:竖直。⑨蹀躞(dié xiè):小步走。

【参考译文】

公明仪给牛弹奏古雅的清角调琴曲,牛依然像刚才一样埋头吃草。牛并非没有听见,而是这种曲调不适合它听罢了。公明仪于是用琴模仿蚊牛蝇的叫声,(以及)孤独的小牛犊的声音。牛就摆动尾巴竖起耳朵,小步走并听着。

【阅读理解】 1.解释:

①为:给; ②如故:像先前一样; ③鸣:叫声; ④奋:竖起。 2.翻译:

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

译文:不是牛不要听,是曲调不悦它的耳。

3.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是:说话不看对象,或对愚蠢的人讲深奥的道理,都是不可取的。

第 7 页 共 7 页

第四篇:语文教学素材:高考文言文常考的固定结构例析

高考文言文常考的固定结构例析

“固定结构”,指文言文中,某些结合在一起,解释时不能分开而作为一个整体、形成一种固定形式的词语也叫“固定格式”或“凝固结构”。这一考查形式在高考题中出现了多次。既可在Ⅰ卷的选择题里考查,也可在Ⅱ卷的文言文翻译题里考查。

1.不亦…乎 2.得无(毋)…乎(耶) 3.何…之有。 4.何所 5.何为 6.何以…为

7.何有于 8.奈何 9.其…之谓也;其…之谓乎;…之谓也

10.然而 11.然则 12.如何

13.是故 14.是以 15.是之谓、此之谓 16.孰若 17.孰与 18.所谓

19.所以 20.虽然 21.惟(唯)…是(之)… 22.唯独 23.未尝 24.为…所 25.无何 26.无论 27.无乃…乎 28.无所 29.无以 30.以往 31.以…为… 32.因而 33.庸…乎 34.有所 35.有以 36.有…者 37.与其…孰若 38.于是

1.【不亦……乎】

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也是……吗”。如: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

2.【得无(毋)……乎(耶)】

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有时有诘问语气。“得”系表疑问语气副词,“无”或“微”、“非”、“毋”系表否定的副词,连用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莫非……吧”。如: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3.【何……之有】

(1)即“有什么……”的倒装,译作“有什么……”。助词“之”起提前宾语的作用。如: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2)有时压缩为“何有”,成为“有何”的倒装,译作“对于……来说,有什么呢?”

4.【何所】

是“所……,(是)何”的主谓倒装式,一般译作“所……的(人、东西、事物),是(谁)什么”。如: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辞》)

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翁》)

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99年高考题)

5.【何为】

即“为何”,意思是“为什么”,多用于询问,有时用作反问。也写作“胡为”“曷为”“奚为”。如:

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擒?”(《史记·淮阴侯列传》)

今吾视先生之玉貌,非有求于平原君者,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赵策三》)

人或问之:“何为泣乎?”(01年上海春季高考题)

6.【何以……为】 表示反问。

(1)“何”系疑问代词,表示询问,译作“为什么”、“怎么”,“以”介词,“为”语气助词,在句末同“何”呼应,加强询问语气。连用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还用……做什么”、“要……干什么”、“有什么……呢”。如: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世说新语·阮裕焚车》)

(2)介词“以”后面的宾语属动词或动宾短语,那么“以”可省略,变成“何……为”,译作“(要)……干什么”。如: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本纪》)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2)还可写作“何……焉为”,译为“有什么……”。如: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7.【何有于】

动词“有”带一个前置宾语“何”,又用介词“于”和它后面的名词、代词所组成的介词结构加以修饰。意思是“对于……来说,又有什么呢?”如: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8.【奈何】 (1)怎么办。如:

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2)怎么,为什么。如: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七十四章》)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奈何以数株小柏而杀大臣?请不奉诏。(97年高考题)

(3)还可以分开来运用:“奈……何”,相当于现代汉语“对……怎么办”“把……怎么样”。如:

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本纪》)

至郊坛下,谓其仆谢宁曰:“我为国死,职耳,奈并累若属何!”(98年高考题)

9.【其……之谓也】【其……之谓乎】【……之谓也】 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如:

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其李将军之谓也?(02年高考题)

10.【然而】

(1)指示代词“然”和连词“而”连用,是“如此,而”或“虽然如此,但是”的意思。如: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公孙丑》)

(2)和现代汉语相近。“可是”或“但是”的意思。如:

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输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捍城。然而降于夷王,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封建论》)

11.【然则】

(1)指示代词“然”和连词“则”的连用,意思是“这样就”或“既然如此,那么”,多用于对话。用“然则”的句子往往是顺着上文的语意,申说应有的后果。如: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谏逐客书》)

(2)相当于“那么”。如:

是进亦犹,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12.【如何】 (1)怎样。如:

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赤壁之战》)

夜如何其?夜未央。(《诗经·小雅·庭燎》)

(2)怎么办。如:

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诗经·豳风·伐柯》)

(3)为什么。如: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4)还可以分开来运用:“如……何”,译成“对……怎么办”。如:

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13.【是故】

译为“因此、所以”。如: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

14.【是以】

由介词“以”的介宾结构“以是”演变而成,常用于结果分句的句首或主语之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因此”。如: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扁鹊见蔡桓公》)

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

15.【是之谓】【此之谓】 如:

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是之谓政令行。(《荀子·王霸》)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16.【孰若】

译为“哪里比得上”。如: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17.【孰与】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与……比,哪一个……”,表示比较和选择。其中“孰”为疑问代词“谁”、“哪一个”,“与”介词。如: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帝叹其父清,谓威曰:“卿清孰与父清?”(2000年全国高考题)

(2)还可以分开来运用“与……孰”。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18.【所谓】 意思是“所说的”。如: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19.【所以】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方法、方式等,意义较具体,译作“用来……的工具(方法、方式)”、“凭它来……的”。如: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2)表示产生某种行为的原因,意义较抽象,译作“导致……的原因”。如: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圣之所以为圣,愚之所以为愚,其皆也于此乎?(《师说》)

此世所以不传也。(《游褒禅山记》)

20.【虽然】

连词“虽”和指示代词“然”的连用,相当于“虽然如此”。如:

虽然,犹有未树也。(《逍遥游》)

滕君,则诚贤君;虽然,未闻道也。(《孟子·许行》)

21.【惟(唯)……是(之)……】

“惟”(唯)意思是“只、只有”;“是”(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意思是“只是+动词+提前的宾语”。如:

唯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

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左传·吕相绝秦》)

常见的已经保留在成语中的词语如“惟才是举”“惟利是图”“唯命是从”。

22.【唯独】

意思是“只有”、“只是”。如:

当是时,臣唯独知韩信,非知陛下也。(《史记·淮阴侯列传》)

23.【未尝】

表示“不曾”或“没有过”。如: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秋水》)

24.【为……所】

(1)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相当于“被……怎么样”。如: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2)“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承前省略,变为“……为所……”形式。如:

否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5.【无何】 译为“没多久”。如:

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促织》)

26.无论

译为“更不必说”。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27.【无乃……乎】

(1)以委婉的语气对某一情况加以推测或对一事情加以商榷。“无乃”和疑问语气助词“乎”相呼应,译作“恐怕(只怕)……吧”。如: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2)这种结构也用于诗词中,但由于格律音韵的限制,“乎”往往不用。如: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新婚别》)

28.【无所】

动宾短语,“所”用在动词前,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名词性短语“……的”,用作动词“无”的宾语。相当于“没有……的(人、事、物)”。如: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口技》)

(沛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鸿门宴》)

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指南录后序》)

29.【无以】

动词“无”和介词“以”连用,译作“没有什么办法用来……”、“无法”。如: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

30.【以往】

译为“从这里开始”“向那里……”。如: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31.【以……为……】

(1)用“以”组成介词结构,修饰动词“为”,一般译作“用……做……”、“把……当作……”。如: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2)有时可紧缩成“以为”。如: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32.【因而】 译为“趁此(机)”如: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33.【庸……乎】

“庸”表示“岂”“难道”。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如: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34.【有所】

动宾短语,“所”用在动词前,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名词性短语“……的”,用作动词“有”的宾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的(人、事、物)”。如《项羽本纪》: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

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隙也。(《触龙说赵太后》)

35.【有以】

动词“有”和介词“以”连用,表示动作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某物而完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办法用来……”。如:

吾终当有以活汝。(《中山狼传》)

不先定其神,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史记·太史公自序》)

36.【有……者】 译为“有个……人”。如: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促织》)

37.【与其……孰若】

表示语意的选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与其……不如……”“与其……哪如……”。如: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童区寄传》)

38.【于是】

介词“于”和指示代词“是”结合,译为“在此”“在这种情况下”。如: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

第五篇:常考高频成语

高考常考高频成语,还不快背! 1.按部就班vs循序渐进

【释义】按部就班:指按照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程序,通常表达中性或者消极的感情色彩。 循序渐进: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地深人或提高,通常表达中性或者积极的感情色彩。 【误用】学习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一个按部就班,逐渐提高的过程。 就班”更为恰当。 2.八面玲珑vs面面俱到

【释义】八面玲珑:侧重指为人处事圆滑事故,通常表达消极的感情色彩。

面面俱到:侧重指每个方面都想得很周到,每个细节都予以充分考虑,通常表达中性或积极的感情色彩。 【误用】他做起事情来八面玲珑,你就放心地把这个任务交给他吧! 【纠错】句中“八面玲珑”的感情色彩过于消极,与全句的感情色彩不搭配,因此应该改用“面面俱到”一词。 3.白驹过隙vs时光荏苒

【释义】白驹过隙:比喻时间过得飞快,就像骏马越过像缝隙一样短的距离一样,提醒人们要珍惜每一寸光阴。 时光荏苒:“荏苒”即渐渐的意思。指时光一点点流逝,渐渐过去。

【误用】数学考试的考场上一道题目难住了我,时光荏苒,几分钟后这道题目还是解不出来,没办法我只好放弃这道题目。 【纠错】句中提到几分钟后意味着时间很短,过得飞快,因此不能用“时光荏苒”。 4.百依百顺vs唯命是从

【释义】百依百顺:别人怎么说就怎么做,侧重指由于感情上的爱而表现出来的顺从。 唯命是从:不管什么样的命令都听从,侧重指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常表达消极的感情色彩。 【误用】我最看不起的就是那种整天围着领导转,百依百顺只知道拍马屁的人。

【纠错】句中要表达的是拍马屁的意思,所以选用“唯命是从”更好,更符合句中消极的感情色彩。 5.博闻强识vs见多识广

【释义】博闻强识:侧重指人的见闻广博、知识面广、记忆力强,书面语色彩较强。 见多识广:侧重阅历丰富、很有经验,带有较强的口语色彩。

【误用】老李去过的地方太多了,这使得他博闻强识,什么活计都能揽下来。 此句中。

6.不负众望vs不孚众望

【释义】不负众望:指不辜负别人对自己的期望。 不孚众望:指不被众人所信服,辜负了别人的期望。

【误用】我们公司经过几天的努力,终于不孚众望,顺利拿下了这场价值几百万的“招标”。

【纠错】句中要表达的是公司不辜负期望中标,所以“不孚众望”显然应该改为“不负众望”才合乎文意。 7.惨绝人寰vs惨无人道

【释义】惨绝人寰:侧重指人世间从来没有见到过的惨痛,语义较重,一般不用来形容人。 惨无人道:侧重没有人性,不讲道理,语义相对较轻,常用来形容人,也可用来形容事情。 【误用】像日本侵略军那样惨绝人寰、灭绝人性的畜牲,早就该枪毙了。

【纠错】句中是说日本侵略军没有“人性”,用来形容人,不能用“惨绝人寰”,可以改用“惨无人道”。 【纠错】句中既然表明了是“逐渐提高”的过程,并不强调按照一定的步骤,而是逐渐深入提高,因此用“循序渐进”要比“按部【纠错】老李的经验都是来自于实践当中,所以通常用“见多识广”来表达,而“博闻强识”则多指来自书本的知识,不适合用于8.陈词滥调vs老生常谈

【释义】陈词滥调:侧重指所谈内容又陈旧又空泛,不合时宜,通常表达消极的感情色彩。 老生常谈:侧重指老话、旧话,但并不一定就没有现实的意义,通常表达中性的感情色彩。 【误用】强调德智体全方面发展,虽然是陈词滥调,但仍然是我们在教育改革过程中需要注意的。 常谈”。

9.趁火打劫vs浑水摸鱼

【释义】趁火打劫:指趁人家失火时去抢劫,比喻别人有危难时捞取好处。亦作“乘火打劫”。 浑水摸鱼:指在浑浊的水里去摸鱼,比喻乘混乱的时机捞取好处。亦作“混水摸鱼”。 【误用】在那些天过小年的日子里,每天都有各色人等光顾着宁王府,并趁火打劫带走些什物。 恰当的成语应该是“浑水摸鱼”。 10.蹉跎岁月vs峥嵘岁月

【释义】蹉跎岁月:也作“岁月蹉跎”,指白白地虚度了光阴,而并非时间飞快地度过的意思。 峥嵘岁月:“峥嵘”即不平凡,不寻常,形容不平凡的年月。

【误用】光阴似箭,岁月蹉跎,古老的北京城现在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纠错】句中的“岁月蹉跎”与“光阴似箭”相并列,显然把意思理解错了,可以改用“日月如梭”等成语。 11.灯火阑珊vs灯火辉煌

【释义】灯火阑珊:“阑珊”是指衰残、将尽。“灯火阑珊”用来形容灯火行将熄灭之状。 灯火辉煌:形容灯火的光辉十分灿烂夺目。

【误用】她为了即将出版的小说笔耕不辍,直到晚上走出家门也没有看一下这满天星斗、灯火阑珊的夜景。

【纠错】句中“阑珊”指的是“稀落”,因此与“满天星斗”相匹配的一定不会是“灯火阑珊”,而应该是“灯火辉煌”。 12.急公好义vs助人为乐

【释义】急公好义:热心于公益事业,侧重指为公众的利益付出。 助人为乐:喜欢帮助别人,侧重指为某个具体的人而付出。

【误用】他这个人助人为乐,常常给希望工程捐款,这次四川大地震,他又慷慨解囊为灾区捐了一万元。 【纠错】给希望工程捐款是为公众事业付出,并非为具体人而做,所以使用“急公好义”更 13.接踵摩肩vs摩顶放踵

【释义】接踵摩肩:指肩碰着肩,脚碰着脚。形容人多拥挤。 摩顶放踵:指从头到脚后跟都磨伤了,形容不怕劳苦,不顾惜身体。

【误用】往日有些冷清的朝阳公园,今天不知道为什么一下子热闹起来,游人摩顶放踵,分外拥挤。 【纠错】句中想表达人数众多之意,而并非不怕劳苦之意,因此应该将“摩顶放踵”改为“接踵摩肩”。 14.牢不可破vs颠扑不破

【释义】牢不可破:牢固得不可摧毁,不可动摇。比喻异常坚固。 颠扑不破:无论怎样摔打都不会破损。比喻理论正确,无法驳倒推翻。

【误用】他在国际年会上提出的理论是经过多年研究论证得出的,可以称得上牢不可破。 【纠错】“牢不可破”不与理论搭配,而“颠扑不破”才正好表达句中的意思。 15.屡试不爽vs屡试不中 【纠错】句中“陈词滥调”属于误用,“德智体全方面发展”是老话,但却是正确的,有现实意义的,因此应该用中性成语“老生【纠错】句中表达过小年的日子里宁王府并没有遭受危难,而是比较混乱,所以各色人等只能是趁着混乱带走些东西,因此在句中【释义】屡试不爽:指经过多次实验都没有任何差错,每次都很奏效。而不是“多次尝试都让人不高兴”的意思。 屡试不中:指每次尝试都失败。

【误用】他一直想在这家报纸的主版上留几个铅字,可惜的是他水平不济,屡试不爽。 【纠错】句中显然把“屡试不爽”理解为“屡试不中”的意思,是典型的误用。 16.面目全非vs面目一新

【释义】面目全非:指样子完全改变了,形容变化很大,与以前完全不同,通常表达消极的感情色彩,多指变得更坏了。 面目一新:指改变了老样子,出现了新面貌,通常表达积极的感情色彩,多指变得更好了。 都接连称赞。

【纠错】句中“面目全非”的感情色彩显然与全句的感情色彩不一致,应该改为“面目一新”。 17.名不虚传vs名副其实

【释义】名不虚传:指流传开来的名声和实际的相符,侧重指确实很好,不是徒有虚名。 名副其实:指名声或名称和实际相符,不论好坏都可以,不一定带有“很好”的意思。

【误用】人学仪式当天校长就要求我们进入大学就要遵守大学的一切规章制度,学好相应的课程,做一个名不虚传的大学生。 【纠错】句中“名不虚传”显然并不一定是“好名声”,只是说大学生的名称要与实际相符合,所以应该-改为“名副其实”。 18.萍水相逢vs不期而遇

【释义】萍水相逢:像水里的浮萍一样,偶然遇到一起,比喻素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 不期而遇:没有经过相互约定就碰面,只用于熟识的人。

【误用】我和他好长时间没有见面了,没想到这次在天安门广场上萍水相逢了。

【纠错】既然“好长时间没有见面了”,那么两个人就一定是彼此认识,因此不能用“萍水相逢”应该改为“不期而遇”。 19.七手八脚vs手忙脚乱

【释义】七手八脚:形容众人一起动手,忙乱不一致,侧重指因为许多人而杂乱,通常只做状语。 手忙脚乱:形容做事情慌张而没有条理,可以指许多人,也可以指一个人,通常做谓语。

【误用】这忽如其来的一场大雨,浇得人们七手八脚,有的忙着找雨具,有的赶紧往家跑,有的躲在屋檐下。 人都很忙乱,所以应该换用“手忙脚乱”。 20.棋逢对手VS旗鼓相当 【误用】一九二六年九月一日,天津出版了两张报纸,停刊了几年的《大公报》由李鸾、胡政之等接办重新复刊,面目全非,大家【纠错】句中需要的是一个相当于动词功能的成语,“七手八脚”通常做状语,而且意思并不是指因为人多才杂乱,而是指每一个【释义】棋逢对手:也作“棋逢敌手”,指下棋碰到了相匹配的对手,比喻双方实力相当,侧重在本领、能力等方面的相当,不跟表示对象的介词短语搭配。

旗鼓相当:指交战双方的兵力相当,比喻双方水平不相上下,侧重在力量、气势上的对等,可与表示对象的介词短语搭配。 【误用】赵家是这一带的名门望族,附近能和他家棋逢对手的找不出几个来。 逢对手”不太妥当,应该改用“旗鼓相当”。 21.期期艾艾VS方兴未艾

【释义】期期艾艾:形容说话口吃,吐字重复。“期期”、“艾艾”都是说话重复的情态。 方兴未艾:形容事物正在发展,尚未达到止境。

【误用】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现如今我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正期期艾艾地发展着。

【纠错】句中想表达社会各方面正在发展过程中,而并非“期期艾艾”表示的重复之意,因此应该将其换为“方兴未艾”, 22.气象万千VS瞬息万变 【纠错】句中表达与赵家在财力、人力等势力上相当,而且表示对象的介词结构“和他家”也不能与“棋逢对手”搭配,因此用“棋【释义】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富于变化,非常壮观。 瞬息万变:形容变化很快而且很多。

【误用】他以前住在山区,那儿的天气变换得快,常常是前一刻晴空万里,后一刻倾盆大雨,真可谓气象万千。 【纠错】句中想表达的意思是天气变化多而且快,不是形容其壮观或美丽,应该改为“瞬息万变”。 23.气急败坏VS义愤填膺

【释义】气急败坏:指上气不接下气,狼狈不堪的样子,形容十分慌张或恼怒,表达消极的感情色彩。 义愤填膺:指对违反正义的事情所产生的愤怒,表达积极的感情色彩。

【误用】战士们听说土匪又杀害了几个乡亲,个个都气急败坏,纷纷表示一定要尽快攻陷土匪的老巢。

【纠错】句中用“气急败坏”来形容“战士们”,显然感情色彩搭配有误,应该改为“义愤填膺”等带积极感情色彩的成语。 24.千头万绪VS变化多端

【释义】千头万绪:也作“千端万绪”,形容事物繁杂,头绪很多。 变化多端:形容变化极多,也指变化很大。 【误用】这出戏的情节曲折动人,真是千头万绪。 化多端”等词语。 25.巧夺天工VS鬼斧神工

【释义】巧夺天工:指人工的技艺非常精湛胜过天然,形容技艺高超冠绝。 鬼斧神工:也作“神工鬼斧”,形容技艺精妙、高超,几乎不是人工所能制作的。

【误用】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苍山如眉,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

【纠错】句中用“巧夺天工”来形容本来就是天然形成的“苍山”、“洱海”显然是不确切的,应该改为(“鬼斧神工”一词。 26.巧舌如簧vs如簧之舌

【释义】巧舌如簧:指说话动听,舌头灵活得好像弹簧一样,是谓词性的结构,通常做谓语。 如簧之舌:指花言巧语,好象弹簧一样灵活的舌头,是名词性的结构,通常做主语或宾语。 【误用】一谈到擅长之处,他就鼓起他那巧舌如簧,引经据典,高谈阔论起来。

【纠错】句中需要的是名词性结构“灵活的舌头”,因此应该将“巧舌如簧”改为“如簧之舌”。 27.千夫所指vs众矢之的

【释义】千夫所指:侧重指触犯众怒,被众人所指责,表达消极的感情色彩,对象多指坏人坏事,语义较重。 众矢之的:侧重指成为众人攻击的目标,其对象可以是好人,也可以是坏人,语义较轻。 【误用】对于这个问题我发表了一点自己的意见,没想到却成为千夫所指了。 成语义较轻的“众矢之的”。 28.情不自禁vs不由自主

【释义】情不自禁:指感情或情绪异常激动,不能抑制,语义较重。 不由自主:指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住自己,形容感情激动的样子,语义较轻。 【误用】他的手情不自禁地动了一下。 意识”的意思,因此应该用“不由自主”。 29.趋之若鹜vs争先恐后

【释义】趋之若鹜:像成群的野鸭子一样追逐着某一事物,比喻很多人争抢着去追求某种东西,带有强烈的消极色彩。 【纠错】句中前半句既然提到“情节曲折”,就是意在表达变化很多的意思,因此应该将“千头万绪”改为“千变万化”或者“变【纠错】“千夫所指”是一个强烈的消极色彩的成语,句中仅是发表了一点自己的意见,所以不宜用“千夫所指”来形容,应该换【纠错】句中“情不自禁”属于误用。“情不自禁”只能用来形容人的情绪或情感方面的影响,而该句中用来形容手,且表达是“下争先恐后:抢着向前,唯恐落后,形容非常踊跃积极,表达中性或积极的感情色彩。 【误用】昨天的记者招待会上,记者们的热情空前高涨,都趋之若鹜地向发言人提各种问题。

【纠错】句中“趋之若鹜”比喻记者高涨的热情,显然感情色彩不符,褒贬失当,应该改用“争先恐后”一词。 30.耸人听闻vs骇人听闻

【释义】耸人听闻:指故意夸大或捏造事件使人震惊。 骇人听闻:指事情的严重程度惊人,令人听了惊恐、害怕。 【误用】今年春节期间,山西某地发生了一起耸人听闻的假酒案。

【纠错】“假酒案”并不是夸大或者捏造的事件,而是严重的社会消极现象,所以应该用“骇人听闻”一词。 31.声名狼藉vs臭名昭著

【释义】声名狼藉:形容名誉坏到了极点,只适用于指人的名声,而不能指其他事物。 臭名昭著:丑恶的名声人人都知道,形容声誉差到极点,可以用于人或其他事物。

【误用】大汉奸汪精卫为了掩饰他的卖国罪行,竟然抛出了一个声名狼藉的“曲线救国论”。 【纠错】句中用“声名狼藉”来修饰一个理论说法显然不太合适,可以改为“臭名昭著”等。 32.首当其冲vs一马当先

【释义】首当其冲:指最先受到攻击或蒙受灾难,表达消极的感情色彩。

一马当先:指作战时跃马冲在最前面,比喻劳动、工作等走在最前面,表达积极的感情色彩。 【误用】老孙一直是我们工作小组的带头人,每次有任务他都首当其冲做出表率。

【纠错】句中“首当其冲”显然并不是指带头蒙受灾难,而是指带头工作做出榜样的意思,因此应该用“一马当先”一词。 33.滔滔不绝vs络绎不绝

【释义】滔滔不绝:形容流水不断,像流水那样毫不间断。指话非常多,说起来连续不断,没完没了。 络绎不绝:络绎即前后相连,连续不断;不绝即不断之意。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误用】每天傍晚,这条通往小城唯一的一条道路上,车辆行人来来往往、滔滔不绝。

【纠错】句中用“滔滔不绝”来形容车马行人显然不妥,应该改为“川流不息”或“络绎不绝”等表示行人车马的词语。 34.无可厚非vs无可挑剔

【释义】无可厚非:指没有可以过分指责或批评的,意思是虽然有缺点,但还是可原谅。 无可挑剔:指没有任何瑕疵,非常完美。

【误用】她人长得漂亮,学习又好,简直无可厚非,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纠错】这里用“无可厚非”来表示没有缺点的意思显然不妥,应该改为“无可挑剔”一词。 35.无时无刻vs每时每刻

【释义】无时无刻:指“没有时刻”,强调“没有”。

每时每刻:指“所有的时刻”,强调“所有”。“无时无刻不”相当于“每时每刻都”。 迭,却仍然顽强执拗地存在着,熏染着来到这里的一切人和物。 或者把后面的“都”改为“不”,用双重否定表示肯定。 36.无所不至vs无微不至

【释义】无所不至:指没有达不到的地方,多指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表达消极的感情色彩。

无微木至:指没有一个细小地方没有照顾到。形容关怀、照顾得十分细心和周到。表达积极的感情色彩。 【误用】这些年来乡亲们对我的照顾真是无所不至,让我终身难忘。 【误用】花厅的门虚掩着,门缝里透出久违了的气息,这种气息无时无刻都在这个家族的各个角落存在着,虽然时光荏苒,社会更【纠错】这里,作者显然是在强调“所有的时间都存在”,而不是“没有时间存在”,因此应该把“无时无刻”改为“每时每刻”,【纠错】句中“无所不至”形容“照顾”显然是错误的,应该改用“无微不至”,表达乡亲们的细致照顾。 37.瑕瑜互见vs瑕不掩瑜

【释义】瑕瑜互见:指玉上的斑点和玉的光彩互有所见。比喻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两者同时存在。 瑕不掩瑜:指玉上的斑点掩盖不了美玉的光泽,比喻缺点掩盖不了优点,突出强调优点。 说。

“瑕瑜互见”一词。 38.徇私舞弊vs营私舞弊

【释义】徇私舞弊:侧重指屈从于私情、为了照顾私人关系而违法乱纪。 营私舞弊:侧重指为了谋求私利而违法乱纪。

【误用】为了所谓的哥们儿义气,他营私舞弊擅自挪用了几十万的公款。

【纠错】句中既然是为了“所谓的哥们儿义气”,就不是为了私人利益,而是照顾私人关系,因此应该用“徇私舞弊”更妥。 【误用】谈到对这本书的评价,坦白地讲书中有不少缺点,同时也有不少应该肯定、值得赞赏之处,可以说这是一本瑕不掩瑜的小【纠错】句中既然提到这本小说既有缺点又有优点,而没有提出优点比缺点更多,那么就不能使用“瑕不掩瑜”表达,而应该使用

上一篇:物业管理立法范文下一篇:无邪教村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