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管理学二范文

2022-06-02

第一篇:现代管理学二范文

现代管理原理 形考任务二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30分)

题目1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关于战略远景的描述,下列选项中,(

)是不准确的。 选择一项:

a. 它明确了组织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b. 它明确了组织所从事的事业

c. 它规定了可量化的经济指标 正确 d. 它说明了组织的性质 反馈

正确答案是:它规定了可量化的经济指标 题目2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企业组织制定竞争战略的基础性工作是(

)。 选择一项:

a. 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b. 产业竞争结构分析 正确 c. 宏观环境分析 d. 消费水平分析 反馈

正确答案是:产业竞争结构分析 题目3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战略只是规定了发展方向、目标和基本措施,为了使其得以顺利执行,必须(每一阶段的任务。 选择一项:

a. 进行方案分解

b. 编制具体的行动计划 正确 c. 进行结构调整 d. 进行目标分解 反馈

正确答案是:编制具体的行动计划 题目4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以明确

)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海尔公司原来以生产冰箱为主,后来又引进空调生产线,这是(

)的发展战略。 选择一项:

a. 无关联多元化 b. 复合多元化

c. 关联多元化 正确 d. 一元化 反馈

正确答案是:关联多元化 题目5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某企业试图改变其经营方向,需要企业高层领导做出决策,这种决策属于(

)。 选择一项: a. 程序化决策 b. 业务性决策 c. 战术性决策

d. 战略性决策 正确 反馈

正确答案是:战略性决策 题目6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

)决策方法也叫思维共振法、畅谈会法。 选择一项: a. 决策树法

b. 哥顿法 c. 莱普勒斯法

d. 头脑风暴法 正确 反馈

正确答案是:头脑风暴法 题目7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某企业生产某种产品,固定成本为15万元,单位可变成本为1000元,每台售价2200元,则该产品的盈亏平衡点是(

)。

选择一项: a. 12.5台

b. 125台 正确 c. 25台 d. 100台

反馈

正确答案是:125台 题目8 不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0.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矩阵式组织属于(

)组织结构。 选择一项: a. 有机式 b. 平行式

c. 直线式 不正确 d. 机械式 反馈

正确答案是:有机式 题目9 不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0.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责任、权力、利益三者之间不可分割,必须是协调的、平衡的和统一的。这就是组织结构设计的(

)原则。 选择一项:

a. 分工与协作 不正确 b. 弹性结构

c. 责权利对等 d. 分级管理 反馈

正确答案是:责权利对等 题目10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小批量生产和全自动生产需要宽松、灵活的组织结构,如(

)。 选择一项:

a. 有机式结构 正确 b. 简单式结构 c. 复杂式结构 d. 机械式结构 反馈

正确答案是:有机式结构 题目11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某公司为了完成一项紧急任务,从各部门抽调有关人员成立了临时科研小组,任务完成后小组自动解散。这种组织结构就是(

)。 选择一项:

a. 职能制组织结构

b. 直线制组织结构

c. 矩阵制组织结构 正确 d. 事业部制组织结构 反馈

正确答案是:矩阵制组织结构 题目12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以职位的空缺和实际工作的需要为出发点,以职位对人员的实际要求为标准,选拔、录用各类人员。这就是人员配备的( )原则。 选择一项: a. 量才使用

b. 经济效益 c. 因人择事

d. 因事择人 正确 反馈

正确答案是:因事择人 题目13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应用模拟情景训练方法测试应聘者有较高的准确度,常用于招聘(

)。 选择一项: a. 普通管理者

b. 高层管理者 正确 c. 基层管理者 d. 中层管理者 反馈

正确答案是:高层管理者 题目14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如果考评管理者的领导能力和影响能力,主要通过向(

)获取信息。 选择一项: a. 关系部门 b. 主管部门

c. 下属部门 正确 d. 上级部门

反馈

正确答案是:下属部门 题目15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述职报告是对管理人员进行考评的一种方式,它属于(

)。 选择一项:

a. 自我考评 正确 b. 群众考评 c. 上级考评 d. 专家考评 反馈

正确答案是:自我考评

未标记标记题目 信息文本

二、多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30分) 题目16 部分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1.33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公司在为是否进入某一产业做决策时,需要考虑的问题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该产业的盈利能力 正确 b. 公司是否拥有优势资源

c. 该产业是否具有吸引力 正确 d. 该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地位 反馈

正确答案是:该产业是否具有吸引力, 公司是否拥有优势资源, 该产业的盈利能力 题目17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组织对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的目的是(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发现组织具有的优势

b. 寻找组织的发展机会 正确 c. 发现组织现有的劣势

d. 避开存在的威胁 正确 反馈

正确答案是:寻找组织的发展机会, 避开存在的威胁 题目18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密集型发展战略的优点表现在:(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取得规模经济效益

正确 b. 管理简单方便

正确 c. 经营目标集中 正确

d. 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强 反馈

正确答案是:经营目标集中, 管理简单方便

, 取得规模经济效益

题目19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关联多元化发展战略的关键是新业务与原有业务之间在(

)等方面,有一定的关联性。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顾客基础 正确 b. 销售渠道 正确

c. 产品的核心技术 正确 d. 生产系统 正确 反馈

正确答案是:生产系统, 产品的核心技术, 顾客基础, 销售渠道 题目20 不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0.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为了执行和实施战略目标而做出的决策,如财务决策、销售计划决策等,就是(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业务性决策 b. 战略性决策

c. 战术性决策 不正确 d. 策略性决策 正确 反馈

正确答案是:策略性决策, 战略性决策 题目21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由基层管理人员负责制定,对合理组织业务活动等方面进行的决策,属于(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职能性决策

b. 日常管理决策 正确 c. 业务性决策 正确 d. 战术性决策 反馈

正确答案是:业务性决策, 日常管理决策 题目22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群体决策与个人决策相比较而言,下列说法准确的是:(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群体决策方案更容易被接受 正确 b. 群体决策中责任模糊 正确

c. 群体决策比个人决策的精确性强 正确 d. 群体决策效率高 反馈

正确答案是:群体决策中责任模糊, 群体决策方案更容易被接受, 群体决策比个人决策的精确性强 题目23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德尔菲法是一种改进的专家意见法,其实质是有反馈的函询调查,包括两个基本点,即(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预测 b. 决策

c. 函询 正确 d. 反馈 正确 反馈 正确答案是:函询, 反馈 题目24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许多学者认为组织结构的特征可以描述为复杂性、正规化、职权层级和集权化。由此可以将组织结构形式分为两大类:(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集权式组织

b. 有机式组织 正确 c. 机械式组织 正确 d. 分权式组织

反馈

正确答案是:机械式组织, 有机式组织 题目25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现代组织理论强调组织结构的设计应具有弹性,也就是说(选择一项或多项:

a. 组织的部门机构 正确 b. 职位的安排 正确 c. 利润的高低

d. 职责的规定 正确 反馈

正确答案是:组织的部门机构, 职责的规定, 职位的安排 题目26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影响组织结构设计的因素有很多个,比如(

)等。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战略 正确

b. 组织规模 正确 c. 环境 正确 d. 技术 正确 反馈

正确答案是:战略, 技术, 环境, 组织规模 题目27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都要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动。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又可以称作(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产品部式结构 正确 b. W型结构

c. 多部门结构 正确 d. M型结构 正确 反馈

正确答案是:M型结构, 多部门结构, 产品部式结构 题目28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合理进行人员配备工作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因事择人 正确 b. 量才使用

正确 c. 人事动态平衡

正确 d. 程序化、规范化 正确 反馈

正确答案是:因事择人, 人事动态平衡 , 量才使用

, 程序化、规范化 题目29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确定主管人员的需要量应该考虑以下因素:(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管理人员的流动率 正确

b. 组织现有的规模和岗位 正确 c. 组织发展的需要 正确 d. 组织成员发展的需要 反馈

正确答案是:组织现有的规模和岗位, 管理人员的流动率, 组织发展的需要 题目30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对管理人员的贡献考评包括(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业务能力考评 b. 管理绩效评价 正确 c. 心理素质考评

d. 达标绩效评价 正确 反馈

正确答案是:达标绩效评价, 管理绩效评价

未标记标记题目 信息文本

三、判断正误(每小题2分,共20分) 题目31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战略的实质是谋求外部环境、内部资源条件与战略目标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选择一项: 对 正确 错 反馈 正确。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32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公司层战略是企业总体的、最高层次的战略,因此,也称为高层战略。(

) 选择一项: 对

错 正确 反馈 错误。

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33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相对于个人决策,群体决策的效率较低。(

)

选择一项: 对 正确 错 反馈 正确。

正确的答案是“对”。

) 题目34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头脑风暴法与质疑头脑风暴法,两种方法一正一反,若运用得当,可以起到互补作用。(

) 选择一项: 对 正确 错 反馈 正确。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35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事业部制是一种分级管理、分级核算、自负盈亏的组织结构形式。(

) 选择一项: 对 正确 错 反馈 正确。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36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组织发展是管理层的事,与普通员工无关。(

) 选择一项: 对

错 正确 反馈 错误。

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37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采用外部招聘的方式选择管理人员,有利于鼓舞士气,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选择一项: 对

)

错 正确 反馈 错误。

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38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贡献考评是决定管理人员报酬大小的主要依据。( ) 选择一项: 对 正确 错 反馈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39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群众考评由下级人员对管理人员的工作情况给出评价。(

) 选择一项: 对

错 正确 反馈 错误。

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40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管理人员要与各种人相处,可能遭遇各种事件,因此需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冷静的处理好意外和突发事件。( )

选择一项: 对 正确 错 反馈 正确。

正确的答案是“对”。

未标记标记题目 信息文本

四、案例分析(20分) 题目41 完成

满分20.00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把所有“鸡蛋”放在微波炉里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曾经说过:“把所有的鸡蛋都装进一个篮子里,然后看好这个篮子。”将这段话借用到企业经营上就是:选择一个有前景的行业,集中全部资源去发展,即实行专业化经营。英特尔公司总裁安迪·葛洛夫对此深表赞同,他领导的英特尔一直坚守在微处理器行业,全球市场占有率高达90%。中国格兰仕董事长梁庆德也持有这种观点。把所有的“鸡蛋”都装在微波炉里,结果创造了中国微波炉第一品牌!

格兰仕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一、以战略眼光选择微波炉行业

1991年,格兰仕选择微波炉为发展的惟一行业,是具有战略眼光的:(1)20世纪60年代微波炉行业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兴起,至20世纪90年代进入普及期(1990年世界微波炉产量为2254万台),产品生产技术成熟;(2)微波炉在中国却是曙光初现的行业,随着大家电的普及和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对便利生活的追求,微波炉市场将是一个基数小、增长速度快、潜力巨大的市场;(3)1990年全国微波炉产量为100万台,进口量为几万台,虽有竞争,但并不激烈。

二、大胆且成功的战略转移

尽管宏观状况有利,格兰仕决定进入与原服装行业毫无关联的微波炉行业还是大胆和有魄力的。与多元化经营有很大不同,格兰仕走的是一条战略转移之路:1991—1993年,格兰仕一方面逐步关闭收入可观的羽绒服生产线,从服装行业撤出;另一方面从日本、美国、意大利引进全套具有90年代先进水平的微波炉生产设备和技术,进入微波炉行业。1993年,格兰仕生产1万台微波炉正式投放市场,当时国内最大的微波炉生产企业是砚华,进口产品最大的是日本松下。

三、集中全部资源,夺得全国第一

格兰仕奉行专业化战略,没有采取“两面作战”的多元化方针,而是集中全部资源,朝认定的方向以规模化为重点发展单一的微波炉行业。对此,格兰仕副总经理俞尧昌先生说:“就格兰仕的实力而言,什么都干,就什么都完了,所以我们集中优势兵力于一点。”

这是中小型企业经营战略的理想选择:在企业实力不强、内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企业应优先选择单一行业甚至单一产品为重点,集中优势夺取市场地位,进而成长为大企业。

1994年格兰仕微波炉产量为10万台,1995年达到20万台,市场占有率为25.1%;1996年产量上升到65万台,市场占有率达到34.85%;1997年产量接近200万台,市场占有率为47.6%,高居全国国内外品牌榜首。

四、高处足以胜寒

1997年10月18日,格兰仕宣布其13个产品品种全面降价,降价幅度在29-40%。其结果是格兰仕市场占有率接近50%,占有国内市场的半壁江山,而外国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下降到40%左右,国内其他品牌则不到10%,行业元老上海的“飞跃”、“亚美”已跌至1%以下。格兰仕雄居微波炉行业的“高处”。

在市场占有率超过国际通用的垄断点41%的基础上,格兰仕并没有满足,而是继续扩大规模,1998年设计生产能力为450万台。该目标实现后,格兰仕将跃居全世界最大规模的微波炉生产企业。 问题:

1.格兰仕进行战略转移的依据是什么? (6分)

2.格兰仕是怎样成为微波炉大王的? (6分)

3.“把所有的鸡蛋都装进一个篮子里,然后看好这个篮子”,包含了怎样的管理思想?(8分)

(1)格兰仕进行战略转移的依据是什么?

答:在当时的中国,微波炉属于朝阳产业,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集中优势资源,引进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2)格兰仕是怎样成为微波炉大王的?

答:准确的市场定位,正确的发展战略,以及正确的经营战略等,促使格兰仕成为微波炉大王。

(3)“把所有的鸡蛋都装进一个篮子里,然后看好这个篮子”,包含了怎样的管理思想? 答: 密集型发展战略,也就是专业化发展战略。集中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反馈

参考答案:

1.在当时的中国,微波炉属于朝阳产业,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集中优势资源,引进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2.准确的市场定位,正确的发展战略,以及正确的经营战略等,促使格兰仕成为微波炉大王。

3.密集型发展战略,也就是专业化发展战略,集中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管理案例分析没有标准答案,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第二篇:《现代生物技术》教案二

现代生物技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举例说出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的应用。 (2)区分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

(3)举例说出生物技术在工业、农业、环境保护、医药等领域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

(1)让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正确理解和对待现代生物技术产物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 (2)通过对生物技术引起的社会伦理问题的探讨形成正确的伦理观。 (3)养成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习惯,认同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的概念和应用。

2.举例说出生物技术在工业、农业、环境保护、医药等领域的应用。 难点

1.转基因烟草及克隆羊的培育过程。 2.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及社会伦理道德问题。

三、课前准备 教师

1.搜集一些能充分说明生物技术在工业、农业、环境保护、医药等领域的作用的事例做成多媒体课件。

2.将有关生物技术的安全性问题的辩论活动的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制成课件。 学生

1.搜集生物技术和日常生活关系的资料。

2.搜集生物技术涉及的安全性和社会伦理问题的资料,准备辩论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教师首先播放视频资料“介绍生物技术”,讲解“巨型小鼠”产生的原因,接着用多媒体演示转基因抗虫棉的培育过程。同时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什么是基因工程?什么是转基因技术?

师生共同讨论,交流,总结。

学生:基因工程是按照人的意愿,运用人工方法,对生物的基因组成进行“移花接木”式改造的重组技术。转基因技术是将人工分离,修饰过的基因(外源基因)导入生物体(动植物体或它们的受精卵内)的基因组中,并能在细胞中发挥作用。由于外源基因的表达,引起生物性状的可遗传的变化,这种技术叫转基因技术。

教师:通过课前你们搜集的资料,大家说说你们所知道的转基因生物。 学生纷纷发言,介绍各种转基因动、植物。

教师:应用转基因技术构建的生物称为转基因生物,包括转基因植物、转基因动物和转基因微生物。转基因食品就是用转基因生物生产和加工的食品。

教师:刚才的视频短片中除了介绍基因工程以外,还介绍了一种现在经常说到的生物技术是什么?

生:细胞工程和克隆技术。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的内容,思考什么是细胞工程和克隆技术? 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克隆羊多利的诞生”。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1)细胞工程是指在细胞水平上,有计划地改造细胞的遗传结构,培育人类所需要的动植物新品种。

(2)克隆就是不经过受精作用而获得新个体的方法。一般是指通过无性繁殖形成后代。 师:通过同学们的阅读与讨论,我们已经知道了细胞工程与克隆技术。那你们除了知道有克隆羊以外,还知道其他的克隆生物吗?

学生回答,教师展示克隆猪、克隆猴等其他克隆生物的图片。 教师:我们学习了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你们能找出它们的区别吗? 师生讨论,总结:

(1)基因工程是分子水平的DNA定向改造。

(2)细胞工程是根据细胞全能性的原理,在细胞水平上按照人们的意愿来改变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或获得细胞产品的一门综合技术科学。 教师:大家现在了解了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的概念及过程,那大家知道这两项生物技术有哪些应用吗?(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

转基因技术已广泛应用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转基因奶牛产下的不仅仅是营养丰富的牛奶,里面还含有治疗人类疾病的药物成分;青菜经常受到虫子的侵扰,转基因青菜虫子却不闻不问等等。克隆技术也在农业、医学等各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例如,利用人体细胞克隆组织或器官,这不仅可能解决可供移植的人体器官严重缺乏的难题,而且还可以消除人体器官移植中的排异反应。另外,动物克隆技术还可以用于拯救濒危动物等等。

教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生物技术在工业、农业、环境保护、医药等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生物技术可以对工厂排出的废水、废气、废渣进行净化处理;生物技术可以利用甘蔗、玉米渣生产酒精,开发生物能源;生物技术还应用在生产人干扰素,克隆人体组织和器官移植等医学方面。可以说,生物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但是,同时,生物技术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某些明显的或潜在的威胁和社会伦理问题。

教师:例如,人食用转基因食品会不会影响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进而影响健康呢?克隆技术一旦应用于人,会给父母子女、兄弟姐妹间的关系造成怎样的困扰呢?

请同学们通过这两个问题思考一下生物技术的利与弊,之后我们分小组辩论。 确定辩题:正方——生物技术利大于弊。反方——生物技术弊大于利。

让学生选择自己的立场观点,持共同观点的学生组成一个辩论组,正反双方进行辩论。 辩论前教师要提出辩论活动的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特别要强调辩论过程中的语言文明和修养风度。教师在辩论过程中要充当裁判的角色,引导学生的辩论朝正确的方向发展,让每个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都有收获。

最后教师总结:科学技术往往是一把双刃剑,生物技术的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明显的或潜在的社会伦理问题。科学技术本身并没有善恶之分,就看它被人怎样利用。如将生物技术用于工业、农业、环境保护、医药等领域,就将为人类带来福祉。反之,将其用于战争,就将会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怎样应用生物技术,将是每个现代人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当然即使人们应用生物技术的初衷是好的,某些生物技术也存在着安全性和社会伦理问题。这些问题将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物技术的成熟继续被人们关注,人们会不断尝试着回答这些问题。如果同学们感兴趣的话,可以在这些领域里展示你的才华,将来解决这些难题的重任就落在你们的肩上了!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突出了教材密切联系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特点,而且注重知识的现代化结构,使内容充满了21世纪的时代气息。为避免教学过程流于形式,本课应采取讨论、辩论、分析、总结等活泼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都可以参与到教学中;通过学生调查、搜集、分析资料等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合作调查、自主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在完成对高新生物技术知识的认识与理解的同时,重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各种能力。

六、教学点评

教师可组织学生展开有关生物技术的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明显的或潜在的威胁和社会伦理问题的讨论,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整理,分成若干具体的问题等。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组成若干个研究小组,分工合作,查找资料,确定论述的主要论点和论据,选择论述的方法和手段,使学生明白生物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应用不当,会给人类带来沉重的灾难。

第三篇:必修二现代文词语归纳

一、音形识记

注意划线词语的读音和写法

《我的母亲》 敷衍yǎn

殷勤yīn

惦念

灌养guàn 2

《冰心:巴金这个人„„》

透彻châ 滞留zhì 大道若弦xián

卷轴 zhïu

聘任pìn 病榻tà

缔结dì 3

《故乡的榕树》

蓊郁wěng 遮蔽bì

摇曳yâ 童心未泯mǐn

淳朴chún

脸颊jiá

魁梧kuí蜷曲quán

摇撼

虔诚qián

皮癣xuǎn

饭甑zâng 战战兢兢jīng 黝黑yîu恬静tián

温馨xīn 凉飕飕sōu

弥漫mí

《毛泽东词两首》

百舸gě

寥廓 liáo kuî

峥嵘zhēng rïng

挥斥方遒chì qiú 5

《中国现代诗歌五首》

漪沦yī

残羹gēng

罗绮qǐ

青荇xìng 漫溯sù

衣襟jīn 絮聒guō

后裔yì憔悴cuì

蓬发垢面fà gîu 巢穴xuã

暴戾lì

蜷伏quán

崎岖qí qū

饥馑jǐn颤抖chàn 荆棘jí

《外国诗歌四首》 迷惘wǎng

钏镯chuàn zhuï

一摞菜盘luî

啜饮chuî 7

《中国现代诗歌四首》

彷徨

寂寥liáo

彳亍chì chù

惆怅chïu chàng

颓圮tuí pǐ

《歌词四首》

气概gài 荡涤di

磅礴páng bï

脉搏

泱泱 yàng

《议论散文两篇》

镶嵌 xiāng qiàn

譬如pì

隔膜 mï

奢侈shē chǐ

斟酌 zhēn zhuï

谦逊xùn眼花缭乱 liáo 休戚相关qī

静谧 mì

壁垒lěi

接踵zhǒng

音容宛在 wǎn

《菱角的喜剧》 漫不经心

《渐》 慷慨 kǎi

鞭笞chī

渺茫miǎo 12

《鱼书》

近在咫尺 zhǐ

暌违 kuí

觌面 dí

推心置腹

情愫 sù

旧箧 qiâ

隔阂 hã

抱憾

分道扬镳 biāo

淋漓尽致

《说不尽的狗》

亵渎xiâ dú

馋涎xián

癖好 pǐ

专横hâng

诅咒 zǔ zhîu 狗尾续貂 diāo 翩翩风度piān

虔诚qián

巾帼 guï

折腾 zhē

二、熟语积累

《我的母亲》 风华正茂:风采动人,才华横溢。形容年轻有为。

门当户对:指男女双方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相当,结亲很合适。

1 鸡蛋里找骨头:比喻故意挑毛病。

出头露面:在公众场合出现;出面(做事)。

《冰心:巴金这个人》

淡交汝水,大道若弦:形容君子之间的友谊真挚而淡泊,互相仰慕,互相支持,达到很高境

界。

片言只语:个别语句或片断的话。

如坐春风: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

《故乡的榕树》

赏心悦目:指因欣赏美好的情景而心情舒畅。赏心,使心情舒畅。

安然无恙:原指人平安没有疾病,后泛指平平安安没有收到任何损伤。恙,疾病。 悠然自得:形容闲适从容。悠然,悠闲的样子。

战战兢兢: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战战,恐惧的样子;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

《毛泽东词两首》

峥嵘岁月:不平凡、不寻常的岁月。峥嵘,原形容山势高峻,文中指不平凡、不寻常。 挥斥方遒:热情奔放,尽头正足。

雄关漫道:人们徒然传说娄山关坚实如铁。雄关,雄伟险要的关隘;漫道,莫说。 苍山如海:望不尽的起伏山峦,就像无边无际的翻腾的大海波涛。 5

《中国现代诗歌五首》

蓬发垢面:形容头发很乱,脸上很脏的样子。

痴风苦雨:形容天气恶劣,比喻境遇悲惨凄凉。 6

《外国诗歌四首》

闪烁其词:形容说话吞吞吐吐,躲躲闪闪。 喋喋不休:形容絮絮叨叨,没完没了。

如愿以偿:按所希望的那样得到满足,指愿望实现。 9

《议论散文两篇》 光天化日:比喻大家看得很清楚的地方。 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

眼花缭乱:看着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也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 不过尔尔:不过这样罢了。有轻视人的意思。

接踵而来: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 音容宛在:声音和容貌仿佛还在耳边和眼前,多形容对死者的怀念。

《菱角的喜剧》 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也说“漫不经意”。 酣然大睡:酣畅地熟睡。

茫然失措:完全不知发生了什么,没有应对的举措。 无所不在:不论到哪里都没有不存在的。形容各处都有。 11

《渐》

纨绔子弟:指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的富贵人家的子弟。纨绔,富贵人家子弟穿的用细绢做成的裤子。

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能理解。

天真浪漫:心地单纯,性情直率,没有做作和虚伪。 春秋代序:季节更替,时光转移。

2 围炉拥衾:在寒冷的日子里围着火炉,拥着暖和的被子,形容很温暖很舒适。 阴阳潜移:形容时间慢慢逝去。

《鱼书》

分道扬镳:指分道而行,比喻因目标不同而各奔各的前程或各干各的事情。 光怪陆离:形容现象奇异、色彩繁杂。 素昧平生:一向不相识。 风流云散:形容四散消失。 一枝之栖:形容极小的栖身之地。 人情鬼蜮:人心险恶。

《说不尽的狗》

獐头鼠目:獐子的头小而尖,老鼠的眼睛小而圆,形容相貌丑陋猥琐而神情狡猾。 狗尾续貂: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接到好的东西后面,显得好坏不相称(多指文学作品)。 五雷轰顶:比喻遭到巨大的打击。

庖丁解牛: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庖丁,厨工;解,肢解分割。

狡兔死,走狗烹:兔子死了,猎狗就被人烹食。比喻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

三、词语辨析

《我的母亲》 ① 委屈·委曲

辨析:“委屈”指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委曲”指(曲调、道路、河流等)弯弯曲曲的,也形容事情的底细和原委。 ② 功夫·工夫

辨析:“功夫”多指本领、造诣或武术。

“工夫”多指占用的时间。 ③ 抚养·赡养

辨析:“抚养”指爱护并教养。

“赡养”指供给生活所需,特指子女对父母在物质上和生活上进行帮助。

《冰心:巴金这个人》 ① 爆发·暴发

辨析:“爆发”指火山内部的岩浆突然冲破地壳,向四处迸出。也指突然发作,(事变)突然发生。

“暴发”使用范围较窄。指突然发财或得势,有时指以不正当的手段发财(多含贬义);或指突然发作,常用于洪水、流行病、雪崩等。 ② 汲取·吸取

辨析:“汲取”本意是取水、打水、提水,都是从水源中用力提取,因此又引申为从源泉中用心用力提取或取得。

“吸取”原指用口吸,现指吸收采取。

《故乡的榕树》 ①祛除·驱除

辨析:“祛除”指除去(疾病、疑惧、邪祟等)。“驱除”指赶走;除去(人或动物)。 ② 清静·清净

3 辨析:“清静”指(环境)安静;不嘈杂。

“清净”指没有事物打扰;清澈。 ③ 按照·依照

辨析:“按照”指根据,依据,重在引进动作行为的凭借和根据。

“依照”指依从,重在强调以某事为根据完全照办。法律条文多用“依照”。

《毛泽东词两首》 ① 意气·义气

辨析:“意气”指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

“义气”指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 ② 遏制·遏止

辨析:“遏制”侧重抑制、控制、压制,强调制约性。

“遏止”侧重在用力使其停止。 ③ 寥廓·辽阔

辨析:“寥廓”意为高远空旷,多指视野和天空。

“辽阔”意为辽远广阔,多指土地、海洋等。

《中国现代诗歌五首》 ① 结合·接合

辨析:“结合”指人或事物间发生密切联系;结为夫妻。使用范围比“接合”广。

“接合”指连接使合在一起。 ② 封锁·封闭

辨析:“封锁”表示(用强制力量)使跟外界联系断绝。

“封闭”指严密盖住或关住使不能通行或随便打开。

《外国诗歌四首》

① 迷惘·迷茫

辨析:“迷惘”表示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办。

“迷茫”则多表示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也可用来表示迷离恍惚。 ② 沉静·幽静

辨析:“沉静”多表示(性格、心情、神色)安静。 “幽静”多表示环境的优雅寂静。

《中国现代诗歌四首》

① 悠长·悠远

辨析:“悠长”表示长,漫长,多用于声音或时间。

“悠远”表示距离远或离现在时间长。 ② 凄婉·凄凉

辨析:“凄婉”形容词,指哀伤;(声音)悲哀而婉转。 “凄凉”指寂寞冷落(多用来形容环境或景物);凄惨。

《歌词四首》

① 气节·气魄

辨析:“气节”指坚持正义,在敌人或压力面前不屈服的品质; “气魄”着重指气量,敢作敢为的魄力,也指非凡的气势。

② 艰苦·坚苦

辨析:“艰苦”指艰难困苦,多用于客观环境。

“坚苦”指坚忍刻苦,多用于主观。 ③ 倒影·倒映

辨析:“倒影”,名词,指倒立的影子。

“倒映”,动词,指物体的形象倒着映射到另一物体上。

《议论散文两篇》 ① 琢磨·捉摸

辨析:“琢磨”指雕刻和打磨(玉石);加工使精美(指文章等)。

“捉摸”动词,指思索,考虑。 ② 熟悉·熟习

辨析:“熟悉”指知道的很清楚。

“熟习”指(对某种技术或学问)学习得很熟练或了解得很深刻。 ③ 消逝·消失

辨析:“消逝”,侧重过程,指逐渐减少。

“消失”侧重结果,强调永远失去了活很快失去了。

《菱角的喜剧》 ① 贯穿·贯串

辨析:“贯穿”指穿过;连通;对象多是具体事物。

“贯串”指从头到尾穿过一个或一系列事物;连贯;对象多是抽象事物。 ② 精确·精巧

辨析:“精确”,非常准确;非常正确。“精巧”(技术、器物构造等)精细巧妙。

《渐》 ① 流连·留恋

辨析:“流连”,舍不得离开。指受吸引而不愿意返回,对象仅限于自然景色、名胜佳境等可供游乐观赏的处所、环境。

“留恋”指舍不得离开;不忍心舍弃。指心存依恋而不忍离去,对象通常是故乡、母校、亲人等与自己的经历有过密切关系的人和事。

《鱼书》 ① 十足·实足

辨析:“十足”指成色纯;十分充足,常用于干劲、神气等;

“实足”指确实足数的,侧重于没有虚假,常用于年龄、分量及数目等。

《说不尽的狗》 ① 失言·食言

辨析:“失言”指无意中说出不该说的话。

“食言”指不履行诺言;失信。 ② 悲壮·悲愤

辨析:“悲壮”,(声音、诗文等)悲哀而雄壮;(情节)悲哀而壮烈。

“悲愤”悲痛愤怒。

第四篇:[高三语文]现代散文选读教案(二)

现代散文选读2

一、什么是散文

二、散文的分类

(一)叙事散文

(二)抒情散文

(三)哲理散文

四、散文学习的基本要求和目标

1. 分析综合 C

⑴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考查的主要形式:

1·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的 2·文段层次安排的作用是什么 3·文段层次的划分 4·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5·文段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例1(2006年高考天津卷)的第16题

阅读下文,完成第15-19题。

说村落 阎连科

村落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人们把村落、村庄、乡村等而视之,笼统解释为农民们聚居的地方。但若仔细辩认,村落、村庄、乡村似乎应该有些什么差别,比如说乡村必然是在偏僻的乡下,而村庄就有可能独立出现在繁闹城市。许多大都市里至今还有村庄的存在,但那村庄里的主人却已不是农民了。然而,这些好像都不重要,人们都不会去刨根问底,重要的是农民聚居的地方和那个地方的人。

你走在山脉上,阳光斜斜地照着,山梁上除了嘎嘎不止的乌鸦就是徐徐晃动的树,这时候口也渴了,而回答你的是荒凉无垠的黄褐褐干裂的田地。恰就在这时你听到了井上辘轳的叽咕声,水淋淋的,明亮而又清丽,心中一震,转身看到一凹山腰上有几间、几十间草房,掩映在树木间,仿佛卧在树荫下疲累的牛——这个时候,你心里叫出了村落二字,开始对村落有了一些真正的了解。

再或,你走在南方稻田的埂上,沉浸在一种诗意里,唐人的诗句、宋人的词句如春风一样掠过你的心头。放眼良田万亩,正为‚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的夸张感到贴切时,一阵乌云先自来了。于是,你惊了手脚,在田埂上跑得东倒西歪。也就这个当儿,从哪儿划出一条小船,先递你一张荷叶顶在头上,赶着雨水到来之前,把你载到了一丛草房的檐下。这个时刻,你心里哐咚一声,忽然更加明了村落的含义。

实际说,村落的真正意义,并不仅仅就是农民居住的地方这一点。村落应该还有一种精神,一种温馨,一种微微的甘甜。村落是和城市相对应的存在,对于农民,它给予他们居住、生活的必需,而对于都市,它给予温暖和诗意。它既是一种物质存在,又是一种精神存在。我们可以从村落中找到农民、房舍、树木、耕牛和鸡羊,同时也应该找到农民自身生存的艰辛和对外人所付出的温馨。古文人怕是最能体味村落的含义的,无论是李、杜、白还是‚八大家‛,他们对村落的理解,都浓含了‚愁滋味‛。可轮到我们,却偏颇得很,不仅没有了对农民的‚愁味儿‛,连诗境也剩下不多了。单单地写出愁苦来,那不是村落,而是村落中的人,单单地写出温馨来,那也不是村落,那是村落表面的诗境。到了今天,村落剩下的就是一个符号,就是聚居农民的某个地方。所看到和理解的是新楼瓦舍,而农民那千古以来一成不变的生存形式和给别人的温馨、对自己的麻木和忍耐,却被人们从村落中删去了。

连我自己,做小说的时候,对于乡村的描绘,也是不断重复着抄袭别人的说法:‚站在山梁上望去,村落、沟壑、林地、河流清晰得如在眼前‛,或说‚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而实际上,村落真正是个什么,沟壑的意义又是什么,河流在今天到底是什么样儿,我这个自认为是地道的农民的所谓作家,是果真地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了。

我不敢说别人什么,而我自己,或多或少,总是感到一种内疚的。我们对村落意义的删节,并不单单是因为社会发展所致,更重要的,是我们对农民的背叛。只有在大都市住腻的当儿,我们才会想到村落,而想到的那个村落,除了田园的诗情,对农民的愁情是决然不会有的。这是当今社会中村落的悲哀,而对于村落以外的人,是什么也谈不上的,或幸或悲。

16、文章以“说村落”为标题,就文章构思而言,作者对“村落”是如何“说”开去的?(4分)

例2(2006年高考江西卷)第19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秋光里的黄金树

周涛

这里就正是秋天。

它辉煌的告别仪式正在山野间、河谷里轰轰烈烈地展开:它才不管城市尚余的那三分热把那一方天地搞得多么萎蔫憔悴呢,它说‚我管那些?‛说完,就在阔野间放肆地躺下来,凝视天空。秋天的一切表情中,精髓便是:凝神。 那样一种专注,一派宁静;

它不骄不躁,却洋溢着平稳的热烈;

它不想不怨,却透出了包容一切的凄凉。

在这辉煌的仪式中,它开始奢侈,它有了一种本能的发自生命本体的挥霍欲。一夜之间就把全部流动着嫩绿汁液的叶子铸成金币,挥撒,或者挂满树枝,叮当作响,掷地有声。

谁又肯躬身趋前拾起它们呢?在这样豪华慷慨的馈赠面前,人表现得冷漠而又高傲。

只有一个孩子,一个女孩子。她拾起一枚落叶,金红斑斓的,宛如树的大鸟身上落下的一根羽毛。她透过这片叶子去看太阳,光芒便透射过来,使这枚秋叶通体透明,脉络清晰如描。仿佛一个至高境界的生命向你展示了它的五脏六腑,一尘不染,经络优美。‚呀!‛那女孩子说,‚它的五脏六腑就像是一幅画!‛

还有一个老人,一个瘦老头,他用扫帚扫院子,结果扫起了一堆落叶。他在旁边坐下来吸烟,顺手用火柴引着了那堆落叶,看不见火焰,却有一股灰蓝色的烟从叶缝间流泻出来。这是那样一种烟,焚香似的烟,细流轻绕,柔纱舒卷,白发长须似地飘出一股佛家思绪。这思想带着一股特殊的香味,黄叶慢慢燃烧涅磐的香味,醒人鼻脑。老人吸着这两种烟,精神和肉体都有了某种休憩栖息的愉悦。

这时的每一棵树,都是一棵站在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如仪的告别式上端庄肃立。它们与落日和谐,与朝阳也和谐;它们站立的姿式高雅优美,你若细细端详,便可发现那是一种人类无法摹仿的高贵站姿,令人惊羡。它们此时正丰富灿烂得恰到好处,浑身披满了待落的美羽,就像一群缤纷的伞兵准备跳伞,商量,耳语,很快就将行动……大树,小树,团团的树,形态偏颇的树,都处在这种辉煌的时刻,丰满成熟的极限,自我完美的巅峰,很快,这一刻就会消失,剩下一个个骨架支楞的荒野者。

但是树有过忧伤么?

但是树有过拒绝落叶的离开么?

当然没有。它作为自然的无言的儿子,作为季节的使者和土地的旗臶,不准备躲避或迁徙,这是它的天职。

当我们在原野上看到一棵棵树的时候,哪怕是远远地,只看见团团的、兀然出现在地面上的影子,我们也会感到这是自然赐给我们的一番美意。当然随之我们就会遗憾太少,要是更多一些该多好,要是有一片森林该多好!但是毕竟是因为有了这几棵树才引起我们内心更大的奢望。

对森林的奢望,是每个人对远古生活本能的回忆和依恋。

荒野是那么寥廓;

荒野上的道路是那么漫长;

原先驻守在这片荒野上的树呢?它们曾经无比强大,像一支永远不可能消失的大兵团,密集的喧哗的笑声,仿佛在嘲笑一切妄想消灭它们的力量,而且它们拥有鸟类和众多的野兽,这些鸟兽类也不相信森林会消失。

但是时间被人利用了;

时间使人成了最强大的;

人类坚持不懈地努力着,一斧头砍死一棵树,就像杀死一个士兵,最终,整个兵团消失了,连骨头也不剩。

后来的人,谁还记得荒原不久以前的童话呢?关于树的呼吁已经很多了,我不打算重复了。我只是觉得,树在中国北方像流窜深山的小股残匪一样悲惨。

我忽然想到,当地球上砍伐掉最后一棵树的时候,人类肯定是更发达、更神奇了。但是那时人类将用什么办法复制一棵树呢?复制一棵真正的树--会增长年轮的、会发芽、开花、结果、叶子变成金币自动飘落的树--假如有谁可以做到,那无疑会成为科学史上的崭新一页。

但那将是多么滑稽的一页呀!

因此,对树充满敬意吧——从现在就开始,对任何一棵树充满敬意,就像对自己的上司那样。

(节选自《周涛散文·伊犁秋天的札记》,有改动)

19.结尾作者呼吁“对树充满敬意吧”,文章是如何逐层表现这一主旨的?(5分)

答:

例3(2006年高考辽宁卷)第21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杨柳

因为我的画中多杨柳树,就有人说我欢喜杨柳树。因为有人说我欢喜柳树,我似觉自己真与杨柳树有缘。但我也曾问心,为甚么欢喜杨柳树?到底与杨柳树有甚么缘?其答案了不可得。

原来这完全是偶然的。假如我存心要和杨柳结缘,就可以附会种种理由上去。或者说我爱它的鹅黄嫩绿,或者说我爱它的如醉如舞,或者说我爱它像小蛮的腰,或者说我爱它是陶渊明宅边所种的。即使要找三百个冠冕堂皇、高雅深刻的理由,也是很容易的。天下事往往如此。 实际,我向来对于花森无所爱好好预防有之,亦无所执着。这是因为我生长穷乡,只见桑麻、禾黍、棉花、小麦、大豆、不曾亲近过万花如绣的园林。只在几本旧书里看见过‚紫薇‛‚红杏‛‚芍药‛‚牡丹‛等美丽的名称,但难得亲近这等名称的所有者。并非完全没有见过,只因见时它们往往使我失望。我觉得它们也只是植物中的几种,不过少见而名贵些,实在也没有甚么特别可爱的地方,似乎不配在诗词中那样地受人称赞,更不配在花木中占据那样高尚的地位。

假如我现在要赞美一种植物,我仍是要赞美杨柳。但这与前缘无关,只是我这几天的所感,一时兴到,随便谈谈。为的是昨日天气佳,埋头写作到傍晚,不免走到西湖边的长椅子里去坐了一番。看见湖岸的杨柳树上,好像挂着几万串嫩绿的珠子,在温暖的春风中飘来飘去,飘出许多变度微微的S线来,觉得这一种植物实在美丽可爱,非赞它一下不可。 听人说,这植物是最贱的。剪一根枝条来插在地上,它也会活起来,后来变成一株大杨柳树。它不需要高贵的肥料或工深的壅培,只有有阳光、泥土和水,便会生活,而且生得非常强健而美丽。牡丹花要吃猪肚肠,葡萄藤要吃肉汤,许多花木要吃豆饼,杨柳树不要吃人的东西,因此人们说它是‚贱‛的。大概‚贵‛是要吃的意思。越要吃得多,越要吃得好,就是越‚贵‛。顺利发展得很多很好而没有用处,只供观赏的,似乎更贵。从事贸易如牡丹比葡萄贵,是为了牡丹吃了猪 肠一无用处,而葡萄吃了肉汤有结果的原故。杨柳不要吃的东西,且有木材供人用,因此被人看作‚贱‛的。

我赞扬柳美丽。但其美与牡丹不同,与别的一切花都不同。花木大都是向上屜的,红杏能长到‚出墙‛,古木能长到‚参天‛。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可恶!你们是靠他养活的,怎么只管高期在上面,绝不理睬他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他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叫呢?花木大都如此。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被斫,而上面的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作最后一记得的威福,真是可恶而又可怜!杨柳没有这般可恶可怜的样子:它不是不会向上生长。它长得很快,而且很高你是不是越多得高,越行政区域得低。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集会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而向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亲吻。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而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傍云,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人见了觉得非常可爱。

自古以来,诗文常以杨柳为春的一种主要题材。写春景曰‚万树垂杨‛,写春色曰‚陌头杨柳‛,或竟称春天为‚柳条春‛。我以为这并非仅为杨柳当春抽条的原故,实因其树有一种特殊的姿态,与和平美丽的春光十分调和的原故。这种特殊的姿态便是‚下垂‛。不然,当春发芽的树木不知凡几,何以专让柳条作春的主人呢?只为别的树木楮联合行动仗春的力而拼命向上,一味求高,忘记自己的根本。其贪楆之相不合于春的精神。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扬。

[注]杨柳:泛指柳树。古人因杨对之实也成白絮飞散,故常以‚杨‛称‚柳‛,杨、柳多通用,如‚垂柳‛也是‚垂杨‛。 (文章发表于1935年。有删改)

21.请概括本文的主旨。作者在展现这一主旨时,行文上有何特点?请赏析。(6分)

如何分析文章的结构

布局谋篇的题型

a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a. 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b.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c.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示例: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 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

答:(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3)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

b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考查方式:针对文章中段落的作用命题。

技巧点拨:(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2)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人手)。比如开头段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过渡段承上启下;结尾段呼应前文,深化主旨,卒章显志。(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

解题示例:(1)[2006年上海卷第12题]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加以评析。

附原文首尾两段:

世纪之星陨落了,陨落在世纪终结的前夜。她的使命已经完成,她整整燃烧了一百年!她以不竭的热情在自己拥有的一角天空,默默地放射自己的光和热,温暖着、滋润着人们的心灵,教他们如何爱、如何为弱小者和善良者献出心力,既不高调,亦不卑微,一百年不间断,以一以贯之的从容和平淡,燃烧自己,烛照世间。这样的人,在这一百年中。即使不是仅见,恐怕也是极为罕见的。

斗转星移,岁月不居,冰心走完她的百年人生长途,离我们远去了。但她在我们的心目中始终是一颗不倦地燃烧着的星。这颗星已燃烧了一百年!她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值得整个民族永远珍惜。

[答]首尾呼应,末段是首段的延伸和升华;感情真挚,集中抒发了作者对冰心的崇敬之情;以诗意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冰心对后代的影响和作用。

(2)[2006年北京卷第20题]本文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书虫”形象。你认为第一段和第二段对“书虫”的描写各有什么侧重?这两段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附原文开头两段:

‚书虫‛是我母亲送给我先生的雅号,他敬受不辞。说他是‚书虫‛,自然与书有缘。先生在高校从事教学与研究逾卅五载,家中藏书少说也有两万册。当我们还住在旧居时,已是书满为患,但先生视为珍宝,待若上宾,并且任其喧宾夺主,几乎占领了家庭所有领土,连电视对面的沙发上也常常堆满了书,于是吾家有电而无视久矣。好不容易盼到迁移新居,‚分居‛的书籍终于统一归臵到顶天立地的大书架里了,我还特意给先生买了一张非常宽大的写字台,好让他有个宽松、舒适的读书写作之地。然而好景不长。不知觉之间。写字台四周又摞满了书,形成高高矮矮的‚书笋‛,光洁的台面不久也被各种书稿覆盖,连喝水杯也没有容身之地。对此‚惨‛状。我实在目不忍睹。一日趁他外出。我花了两个小时整理写字台,自以为替他办成了一件好事。殊不知。我的整理反而打乱了他的秩序——他按照自己的习惯去找东西,可东西已经被我变乱了‚东西‛,他找不到,便自嘲道:‚看来我这是‘意识先于存在’。‛见此问题已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我从此不敢再替他整理写字台了。

先生的藏书不仅耗尽了他大半生的积蓄,也耗去了他大半生的时间。从日出到日落,从周一到周七,从春夏到秋冬,只要他在家,除了吃饭、睡觉,便可以不挪窝儿地读他那些永远读不完也永远读不厌的书。母亲关于‚书虫‛的灵感大抵由此而来。即使是旅途中,他与书的关系也难以‚离间‛。记得有一次他与几位同道乘火车去外地开会,我特意买了一副扑克给他带上,供他们一路消遣。出差回来他连声向我道谢。原来他一上车,便把扑克送给别人玩,自己却借此抽身去读书了。我曾经问他:如今商海大潮汹涌澎湃,读书人是否知道钱多的好处、生活享受的乐处?他抬头望了望我,不无歉意地说:“知道,怎么不知道。可我们这一代起码被耽误了十年读书和研究的时间,只有全力拼命赶才行啊。”说完,仍埋头读书。从此,我也不好再用这样的问题为难他了。有时,看到一些商界朋友“妇唱夫随”,双双出入于各种消费与娱乐场所,我也不免有点失落。但有一点,我心里是笃定的:我的这位仁兄决不会有外遇,只要他有书。为了节省一切时间来读书、研究。他甚至不愿装修新居,说是装修好了,就得打扫、维护,时间花得太不值,末了还引经据典道:“这就叫做„不为物役‟。”我只好无可奈何地回他一句:“但为书痴。”

(肖融《给“书虫”当夫人》)

[答]第一问:第一段着重写“书虫”如何爱书,第二段主要写“书虫”怎样爱读书。第二问:从“书虫”爱书,进一步写到他爱读书(研究、写书),两段描写逐步深化,丰富了“书虫”的形象。

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节选自《荷包蛋》) 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如何概括文章的主题

1、高度关注标题、开头、结尾

2、紧抓主旨句、文眼句不放松

3、逐层归纳段意,总结文章主题

4、关注散文的写作背景

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示例: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

问: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

分析:四句话中很显然前两句各是一层,后两句是一层。再提取每层的要点词“母亲的爱花”“安静古雅”“珍惜的记忆”,最后整合答案。

答:(1)受母亲的爱花的影响 (2)花让自己变得安静古雅 (3)花里有自己珍惜的记忆

当堂反馈

一、阅读下面的一篇文章,完成1~4题。

有时候我甚至相信,只有破碎的东西才是美丽的。

我喜欢断树残根,枯枝萎叶,也喜欢古寺锈钟,破门颓墙,喜欢庭院深深一蓬秋草,石阶倾斜玉栏折裂,喜欢云冷星陨月缺根竭茎衰柳败花残,喜欢一个沉默的老人穿着褪色的衣裳走街串巷捡拾破烂,喜欢一个小女孩瘦弱的双肩背着花布块拼成的旧书包去上学。我甚至喜欢一个缺了口的啤酒瓶或一只被踩扁的易拉罐在地上砍默地滚动,然后静止。每当看到这些零星琐碎的人情事物时,我总是很专注地凝视着它们,直到把它们望到很远很远的境界中去。

我不知道它们曾经怎样美丽过,所以我无法想像它们的美丽。也因此,我深深沉醉于这种不可想像不可求源的美丽之中,挖掘着它们绚丽的往昔,然后,蓦然回首,将这两种生命形态拉至眼前,黯然泪下。这不可解释的一切蕴涵着多少难以诉说的风花雪月悲欢离合,蕴涵着多少沧桑世事中永恒的感伤和无限的苍凉啊! 我喜欢看人痛哭失声,喜欢听人狂声怒吼,喜欢人酒后失态吐出一些埋在心底发酵的往事,喜欢看一个单相思的人于心爱者的新婚之夜在雨中持伞默立。我喜欢素日沉静安然的人喋喋不休地诉说苦难,一向喜悦满足的人忽然会沮丧和失落,苍老的人忆起发黄的青春,孤傲的人忏悔错过的爱情。我喜欢明星失宠后凄然一笑,英雄暮年时忍痛回首,官场失意者独品清茶,红颜失去的佳丽对镜哀思。我喜欢人们在最薄弱最不设防的时候挖出自己最痛最疼的那一部分东西,然后颤抖,然后哭泣,然后让心灵流出血来。

每当这时候,哪怕我对眼前的人一无所知,我也一定会相信:这个人拥有一个曾经非常美好现在依然美好的灵魂,他经历的辛酸和苦难,以及那些难以触怀的心事和情绪,是他生命中最深的印记和最珍爱的储藏。只有等他破碎的时候,他才会放出这些幽居以久的鸽子,并且启窗露出自己最真实的容颜。

能够破碎的人,必定真正地活过。林黛玉的破碎,在于她有刻骨铭心的爱情;三毛的破碎,源于姓历尽沧桑后一刹那的明彻和超脱;凡高的破碎,是太阳用黄金的刀子让他在光明中不断剧痛;贝多芬的破碎,则是灵性至极的黑白键撞击生命的悲壮乐章。如果说那些平凡者的破碎泄露的是人性最纯最美的光点,那么这些优秀灵魂的破碎则如银色的礼花开满了我们头顶的天空。我们从中汲取了多少人生的梦想和真谛啊!我知道,没有多少人能像我一样享受这种别致的幸福和欢乐,没有多少人知道这种破碎的美丽是如何细细密密地铺满我们门前的田野和草场,如同今夜细细密密的月光。

是谁说过:一朵花的美丽,就在于她的绽放。而绽放其实正是花心的破碎啊。

作者在阐述"破碎的美丽"时,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展开的?为什么要这样展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诗意的栖居(节选) 张晓惠

我是个疏于跑街的人,可一日上街却惊异地发现,小城那古香密集的一块地方已夷为平地。那几条有着很好听很书卷气很古雅名字的小巷将她苍白破败的面庞无奈的向着夏日的太阳。

曾在浙浙沥沥的小雨中寻访、叩问过小巷。这三四米宽的小巷,纵横交错如网络,幽静深邃若清谷。是青砖是黛瓦是粉墙,有黑黑亮亮写满沧桑的旧式木排门,有斑驳如枚枚古钱暗绿色的苔藓,还有不知经历了多少朝代黄了又青、青了又黄却仍在小院墙头上在四季风雨中摇曳出一派袅娜的城市中已经罕见的狗尾巴草。那曾经在小院中探出满面明媚粉红的老桃树呢?那曾经吸引着无数的孩子目光到夏日就结满了橙黄橙黄果儿的大杏树呢?那排列整齐、纹理清晰有如图书馆书列的小巷墙壁上那密密的小青砖呢?抚摸着他们曾经想,若是这秦砖汉瓦有记忆的话,怕是要讲出若干鲜明诡谲的过往人事,随便抽出一块哪怕是缺损的,怕也写满了唐诗宋词吧!这座小城毕竟是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呢。在有月亮或是没有月亮的却布满星星的夜晚,在小巷的石板路上走走,很容易就走进了千百年的历史走近了悠悠的岁月。

小时侯,住在机关大陡的我们是多么的钦美住在这些小巷的同学啊,每家有院子,院子里有天井有大村,我有一个女同学家中甚至是三进的院落,足够我们捉进藏打游击了。到了端午、七夕、中秋这些节日,小巷深院就更呈现出她诱人的风情:垂在门边上的是绿绿的苦艾,飘在门楣上的是红红的带穗的喜迎,棕子的清香在风中送出老远,院子里的小方桌上还有面捏的小白兔走红豆做的眼晴,还有全黄黄的藕饼肥硕硕的老菱……

而这一切都成了"曾经‛,我的眼前是一块空地,那呈现或是隐藏着小城历史的砖瓦墙壁带着两千多年记忆缄默不语,烈日中一群人聚集在郡儿正在将哪家大院折下来的雕梁画栋论斤处理。一旧句涌上心头:短碣残碑,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可这儿连半点‚渔火‛未曾留下,风乍起,这秋霜再也找不到它多年栖身之所了。还有秋雁春燕。

诚然,日子是向前走的,旧的不去新的不来。问了几个人,都说是古巷这块要进行旧城改造,造成何样不得而知。

不得而知。海德格尔呼吁的‚诗志的栖居‛又顽固的盘桓在心头,想想这么一座始于西汉的小城,常经走过范仲淹、行过施耐庵讲步的古巷,回荡着唐诗宋词吟哦声的这块土地,都是清一色的铜筋水泥火柴盒子——小巷树影婆娑间的月色与阳台上那一览无余的月光毕竟有着不一样的质感。没有了‚明月松间照‛之类的意境,即使都是星级的宾馆,活着也少了许多意味。

现代华丽是美,古朴典雅也是美。改造与发展是为了过上更好的日子,我是那么衷心地期盼着古典与新潮在我热爱的这块土地上融合,期盼着历史与人文有机的嬗接与链接 ——哪怕是留一条秦砖汉瓦的古巷或是建筑出有民族特色保留古民居韵味的住宅。让古巷的清丽月色与广场的七彩霓虹、高楼的泛光灯交相辉映,让生活在电脑网络、信息公路上忙碌的人们仍然可以看见星空月色,听得春雨的浙沥,嗅得冬雪的甘甜。拥有厚重深沉的文化根基,感受历史、传统和古典的优美,才能在享有现代物质生活同时在精神的家园中‚诗意的栖居”。

1.文章写眼前的古巷“无奈的向着夏目的太阳”、“带着两千多年记忆缄默不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二三两段分别写了小巷的哪些方面?这些内容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3.第四段中“烈日中一群人聚集在郡儿正在将哪家大院折下来的雕梁画栋论斤处理”这句话能否省去?为什么?

第五篇:·现代科技文阅读二

人对技术的乐观或悲观倾向由来已久,但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家爱德华·泰讷的说法可能会使你大吃一惊:技术不仅没有给人类缔造福祉,反而极大地报复了人类。 最熟悉的例子也许莫过于抗菌素的使用了。本世纪早期,在抗菌素研讨方面所取得的突破使一些人乐观地预测说,长期以来困扰人类的一些古老疾病将被彻底消灭。而现在,抗菌素的大量使用使细菌的抗药性空前提高,我们面对一波又一波的“超级虫”,却拿不出新的抗菌素来击败他们! 事实上泰讷对“报复效应”产生兴趣,正是从他10年前对办公室自动化的观察开始的。纸张不仅没有随着符合环境保护主义的所谓“无纸时代”的来临而消失,反而由于供不应求而价格大涨。今天互联网向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打印机里倾倒着多不胜数的信息,整洁的“无纸办公室”听起来更像是一个悖论而不是现实。

我们也许可以把它看成一个隐喻,在这个隐喻的背后是一个更加高深的关于计算机的谜语:尽管计算机变得越来越有力、越来越普及,它到底将人们的效率提高了多少呢?泰讷认为计算机对工作效率的影响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毫无疑问,当今世界的人们正与计算机处于热恋之中,然而统计资料却显示,计算机对提高生产率的影响甚小,在服务行业尤其如此。 尽管这样,电脑技术的鼓吹者们仍坚持说,经济学家们单从数字上做文章无法准确把握计算机给成千上万的公司带来的重要变化。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迈克尔·哈默说:“认定计算机没有带来相应的结果,持此说法的人对经济的认识十分幼稚。” 哈默说,信息技术使企业得以对运行机制实施革命性的改造,因而许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他的说法当然有其道理,但我们又怎能断定他对技术的认识不是幼稚的呢?

根据泰讷的推理,技术上的每一次努力都旨在提供对现实问题的解决办法,但同时也暗藏着反噬自己的种子。灭火技术如此发达,然而试图扑灭所有火灾的如火如荼的灭火行动,最终会引发大规模的、无法控制的火灾。自发的定期燃烧的山火本来会在不伤害较大树木的情况下烧掉下层灌木,但是由于稍有火情就被及时扑灭,现在的森林中塞满了下层灌木和小树,一遇火灾就会燃成熊熊的火海,将所有的树木都毁灭殆尽,只留下一片焦土。美国东南部地区引进野葛以保护土壤,现在野葛却遍地蔓延成了农民的心腹之患,用泰讷的话说,“它足以湮没所有静止的东西,如停驶的汽车,转入岔道的火车……甚至(按照当地人的传说)神态不清的醉汉。”

1.“纸张不仅没有随着符合环境保护主义的所谓‘无纸时代’的来临而消失,反而由于供不应求而价格大涨。”这句话要说明的意思是( )A.环境保护主义者所说的符合保护主义的“无纸时代”只是一句空话。 B.物以稀为贵,供小于求,物价就会上涨,纸当然不例外。 C.计算机的普及不但没有形成“无纸时代”,反而耗费更多的纸张,从而使纸价上涨。 D.由于互联网向我们的生活和打印机里倾倒着多不胜数的纸张。

2.“我们也许可以把它看成一个隐喻”一句中“隐喻”,实际是指( )A.计算机的普及并没有提高工作效率。 B.大量计算机耗费了很多纸张。 C.“无纸时代”至少在目前不可能实现。 D.难以理解的关于计算机的谜语。

3.“但我们又怎能断定他对技术的认识不是幼稚的呢?”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 )A.信息技术使企业得以对运行机制实施革命性的改造,因而许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B.认定计算机没有带来相应的结果,持此说法的人对经济的认识十分幼稚。 C.经济学家们单从数字上做文章,无法准确把握计算机给成千上万的公司带来重要变化。 D.技术上的努力虽能解决现实问题,但同时也暗藏着反噬自己的种子,从长远看是不利的。

4.选出不符合本文提供的信息的一项( )A.泰讷认为技术并未给人类带来福祉,其结果往往与人们当初的愿望大相径庭。 B.哈默认为信息技术使企业得以对运行机制实施改造,文章认为这种说法也有一定道理。 C.文末先说湮没静止的东西,后说可湮没“转入岔道得火车”和“神态不清得醉汉”等“活物”,是为了强调野葛蔓延之势的凶险。 D.日益复杂的技术文明常常会带来无法预料的结果,抗菌素、计算机、防火技术的发明就是明证。

二 生物材料仿生 起初,仿生学单纯以生物的结构和器官为目标,设计生产出如“电子蛙眼”“雷达”等人造传感器,“叶桥”“薄壳穹顶”和“机械手”“鲸形舟”等仿生器械。但这些设计与生物的结构与器官相比,不但笨重,反馈功能也逊色。随着科技的发展,仿生学家已经造出极小的“神经元”和机器灵敏的遥感仪器。

进入90年代,很多仿生学家的视点,已向生物材料仿生转移,因为生物合成材料时,技能高超,方法简单,材料性能优异。例如,人造的防弹纺织材料,要在高温、高压的硫酸中生成。制造条件极其苛刻。而蜘蛛却能在常温、常压下,以水为介质,抽出比防弹材料还要坚韧许多的蜘蛛丝,且不会带来环境问题。科学家一面借助先进的科学仪器,研究生物材料的细微结构,一面了解天然的制造方法,以便人工模拟造出高性能的新材料。

科学家对比了人造材料与生物材料的组织方法,发现生物组织材料,是原子排列成分子,再由分子装配纤维、晶体一类中间成分,再形成各种组织,且在每一步骤都有精确的生物遗传程序控制,做到天衣无缝。而人再生产复杂材料时,最多由分子进行化学键的结合,与生物组合相比,实在是再简单不过了。 材料仿生的目标是要学习生物的方法,生产出高性能的材料,目前已取得一些进展,但要破译生物制造材料的全部秘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仿生学家的最终目标是要制造出分子机器,用它去进行一切物品的自动化生产。

1.对第(1)段画线句子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电子蛙眼、叶桥、机械手等仿生器械比生物的笨重,且反馈功能较差。 B.新设计的神经元,体积小, 比原有的仿生器械已有很大的进步。 C.原有的仿生技术只是以生物的结构和器官为目标,现在的则不同。 D.新的仿生产品神经元和遥感仪器的研制,是以科技的发展为前提的。

2.第(2)段中说“制造条件极其苛刻”这个“条件”是( )A.蜘蛛需在常温、常压下,以水位介质,抽出坚韧的蜘蛛丝。 B.需要在高温、高压的硫酸中生成。 C.需借助先进的科学仪器,研究生物材料的细微结构。 D.需了解天然的制造方法,以便人工模拟造出高性能的新材料。

3.文中“天衣无缝”这个成语比喻的是( )A.生物材料的组织方法,每一步的衔接都很精确。 B. 生物组织材料,从原子排列到分子装配,都有遗传工程控制。 C.生产这些复杂的材料,最多由分子进行化学键的结合,有遗传工程精确控制。 D.生物材料制造的每一步骤,都被生物遗传工程控制得很精确。

4.选出不符合本文意思的一项( )A.生物材料的制造条件十分苛刻,但生产这些材料的方法却比较简单。 B.人造材料与生物材料组织方法并不相同,后者步骤精确,由遗传工程控制,做到天衣无缝。 C.材料仿生的目的是要生产高性能的材料,用分子机器去进行物品的自动化生产。 D.生物组合材料,可在常态下进行,虽然材料复杂,但组合方式十分简单。

【答案及分析】

一 技术的“报复效应”

1.答案为C.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能力。本文是围绕“技术的‘报复效应’”来写的,这里是说计算机的使用,被人吹嘘为“无纸时代”来临,而实际却是比平时耗费更多的纸张。这里并非要批判环境保护者(A),也不是谈一般的“物以稀为贵”(B)。而D项也仅仅说明需用的纸多了,没有说明纸价上涨的问题。

2.答案为A. 本体考查理解词语隐含意义的能力。联系上下文即能理解“隐喻”的含义。上文说计算机普及反需用更多的纸,下文说计算机对工作效率的影响简直可以不计,上文说的是现象,下文说的才是本质。当然这是泰讷的观点。

3.答案为D.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题干中的这句话是文章作者说的,并不是哈默说的。而其他三项均是哈默的看法,应予排除。

4.答案为B.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该文对哈默的看法持否定的态度,B项不符合文章的信息,而其他三项均是从文章材料的分析中得出来的。

二 生物材料仿生

1.答案为A.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文中说的“电子蛙眼”属人造传感器,而“叶桥”“机械手”则属仿生器械,不可统称为“仿生器械”。

2.答案为 B.本题考查理解文意和筛选信息的能力。根据语境判断,A项说的是生物造丝,不是仿生制造;C、D两项谈的是制造方法,不是制造条件。

3.答案为D.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和筛选信息的能力。从上文看,是说科学家发现生物组织材料,是“原子排列成分子,再由分子装配……中间成分,再形成各种组织”的过程,而其中的每一步骤都有精确的生物遗传程序控制,这才称得上“天衣无缝”。A、B两项却把它简单的说成是“组织方法”,显然错了;C项说的“由分子进行化学键的结合”是指“人工生产”,比较简单,不能与这种制造相提并论。

4.答案为D.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文章并没有说“生物组织材料”“可在常态下进行”,故该项错误。其他诸项均可在文中找到依据。

上一篇:校歌创作说明范文下一篇:现代诗歌原创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