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教学方法论文

2022-05-14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新课标下教学方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新课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要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运用多媒体课件,再现历史;编演历史剧,穿越时空感受历史;召开辩论会,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实地考察(或调查),感觉历史就在身边,历史在不断发展;办手抄报,培养综合素质;听专家讲座,传承中华文化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一篇:新课标下教学方法论文

新课标下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是语文之根,阅读是学习之母,阅读是教育之本,阅读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学会阅读,才能生存,才能发展。这是非常有道理的,阅读是现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教育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 “语文是实践 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 应是语文实践。”语文阅读正是一种很好的培养能力的实践方式。下面,我就语文阅读谈一些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注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正确理解力。语感具有的直觉性特点,表现为思维过程与结果的直接性,它不需要经过预先的理智思考和逻辑判断,而是凭借言语经验,直觉地对言语作出敏锐的感受,而朗读是培 养语感的主要手段。因此,只有多朗读才能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获得真切敏锐的感受,产生情感共鸣。而且《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 “小学各个 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要以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为目的,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古人云: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因此 掌握朗读的方法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训练重点。 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语言,更有助于审美教育,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新课标在目标定位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实践经验也告诉我们,朗读是学生领略课文蕴涵情感的最佳途径,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如教学《美丽的武夷山》中“溪水很清,清得可以看见溪底的沙石……”我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溪水很清/ 清得可以看见/溪底的沙石。溪水很静,/静得像一面镜子。两岸的/山峰、绿竹/映入水中,/就像一幅/水上的风景画。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武夷山水的美。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 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武夷山的热爱之情。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 了课文当中。

二、营造“质疑探究”情境,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课堂上教师要营造“质疑探究”情境,就是说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有意识设置 问题悬念,引起学生在认知经验上的矛盾,从而引发学生极大的关注,激发学生 ,自主投入探索的意愿,发挥自主意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在不断”提出问题——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的感悟,学会大胆发问,提出 独到的见解。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阅读课中小学生的一点怀 疑,一声感叹,一句批评,哪怕是一知半解,虽带着稚气,但只要是自己的独特体验,只要是自己的独立思考,都是可贵的。教师要会不失时机抓住学生心理状 态,引导学生扩大阅读范围,浏览相关的书籍报刊,搜集筛选相关的信息,旨在让学生从这一过程中发现多种答案和新的问题,进而激励学生的发散思维,把各种各样的答案都摆出来,再比较异同,得失,长短,利弊,最后,从中筛选出一 种较为满意的答案,或否定所有现成答才能消散,小读者才会感到豁然开朗,语文课堂阅读才会步入 小学生自由创新的天地,小学生的能力也可以充分得到提高。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 “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突出。”创设“质疑探究”情境,正是迎合了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让学生在质疑并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新知,获得新体验,获得新方法,从而培养学习的自主参与意识和探究意识。如在教学 《狮子和兔子》一课时,我就引导学生就文中的狮子和兔子的言行进行比较,经过思考,学生提出了“兔子在笑什么?”这一突出的问题马上激发了大家的探求欲望:是啊,狮子被红蚂蚁咬得又疼又痒,又是吼,又是蹦,累得是筋疲力尽,兔子为什么还要笑?他想让狮子明白什么?于是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围绕这一个问题再一次深入课文进行探讨研究。所以平时有针对性地多鼓励学生在文本阅读中大胆质疑,不 但可以培养创新精神而且可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正是在质疑中,学生加深了对 课文的理解,获得了思想启迪,求异,发散思维在逐渐升华。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能够有一点新看法,哪怕是肤浅的,也是他自己悟到的见解。所以,我们要在课堂中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使孩子们的个性得到主动发展。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明不同读者对同一文本的不同理解,不同的解释,它正是阅读个性化的规律性的反映。个性化是阅读的显著特征。因此,在新课改的新形势下,我注意改革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采取以上一些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取得了较好效果。

三、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想象是人脑在已有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改造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对学生学习知识,增强技能,提高语文综合素质等都有重要意义,而在阅读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良好契机。 我经常通过以下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总之在教学实践中,只有努力探索阅读指导的可行方法,有意识地把阅读教学作为重要的教学方针并且进行,才能教育学生获取知识的本事,才能逐步达到阅读教学的真正意义。

作者:何杨

第二篇: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

摘要:新课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要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运用多媒体课件,再现历史;编演历史剧,穿越时空感受历史;召开辩论会,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实地考察(或调查),感觉历史就在身边,历史在不断发展;办手抄报,培养综合素质;听专家讲座,传承中华文化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课程标准;尝试;教学方法和手段;综合素质

课程标准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枢纽,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新课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要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为实现以上目标,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

一、运用多媒体课件,再现历史

历史学科所具有的过去性、具体性特点,决定了有血有肉的历史事实必须用有声有色的手段表现。因此正确地使用电教媒体,可以有效地辅助课堂语言教学,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使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深奥的内容通俗化。

比如,讲《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一课,为使学生理解土地改革对农民、农村、农业及新中国政权巩固产生的影响,播放记录片《土地改革》,感受农民分到土地时的喜悦心情。通过播放记录片《上甘岭》帮助学生体会中国人民志愿军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到他们不愧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二、编演历史剧

历史剧形象生动,可以把复杂、纷乱、难以理解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鲜活的再现,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了解历史。学生更大的收获则主要体现在编导历史剧的过程中。为了全方位、客观辩证的再现历史,学生要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这些资料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而查找资料、编导、演出,整个过程既是学生不断探究的过程,又是同学之间互助合作的过程;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又培养了协作精神;学生既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又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也体会到了“责任”二字的分量。

例如,在学习“北魏孝文帝改革”这一内容时,仅凭课本上的内容,学生很难体会到改革的艰难,对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影响也不能客观的认识。为此,笔者就鼓励和指导学生编演了历史剧——“孝文帝改革”。人物有孝文帝、反对迁都与汉化的大臣、太子等。满朝文武云集朝堂之上,改革者与保守派各自引经据典陈述利弊,唇枪舌剑争论不休。学生如亲临其境,疑惑自然而解。

再如,在学习“合同为一家”这一课中,笔者鼓励学生们自己编演历史短剧《文成公主入藏》,通过“吐蕃使者求婚”、“文成公主西行”、“文成公主在吐蕃”等历史情境的形象再现,加深学生对汉藏两族人民世代友好的情感体验,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三、召开辩论会

常言道“理越辩越明”。初中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认识还很肤浅、评价也很简单。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对学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重大影响,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也会产生影响。通过召开辩论会,不仅使学生学会辩证的看待和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而且使他们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如何做事、如何做人。同时,通过小组查找资料、筛选资料、储备资料、两军对垒唇枪舌战,使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逻辑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同伴间的协同能力等都得到发展和提高。辩论的过程中,学生群情激昂,仿佛自己就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一代风流人物,表现欲得到了满足,成就感洋溢在脸上。例如,对于颇具争议的秦始皇,如何看待他的是非功过,笔者组织学生召开一场“秦始皇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的辩论会,同学们通过辩论,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关系、暴政等方面对秦始皇有了较为全面地了解和认识,有的同学甚至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成一家之言。再比如:对曹操该如何评价。绝大多数同学对曹操的了解,是通过电影、电视剧、小说等文学作品获得的,在他们眼里,曹操就是一个老奸巨滑、老谋深算、野心勃勃的一代奸雄。如何改变学生已有的片面认识,正确评价曹操,笔者就鼓励学生查找资料进行辩论。有的同学引用《三国志》中的相关史料,甚至搜集到曹操所作的大量诗歌作品,为曹操平反。通过辩论,学生对曹操有了较客观公正的地认识,特别是懂得了评价历史人物要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分析,认识到文学作品与历史的不同。

四、实地考察(或调查)

许多学生认为,历史都是过去的事情,和自己关系不大,对现时没多大意义。为了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存在和作用,笔者建议学生和家人一起参观历史遗迹,寻访历史,探究历史,发现历史,切身感觉到历史就在身边,历史在不断的发展。例如,建议学生随家长参观当地历史古迹,如司马故里、韩愈墓、朱载堉墓、李商隐故居等,寻访当地待王、修武、清化、山阳等地名的由来和相关历史遗存,写一份本市发展建议书。通过这项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懂得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以及如何借鉴历史、运用历史为现在的社会发展服务。

对于政治性较强的会议、政策等,学生往往感到乏味、难以理解,为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党的方针政策及影响,笔者采取了分组调查的方法。例如,在学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单元后,安排学生调查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具体做法是:以小组为单位从居住条件、交通设施、文化教育、商业服务、体育卫生、家庭收入、饮食服饰、旅游业等方面进行专项调查,要求分析调查结果、撰写调查报告,最后召开汇报会,展示调查成果。学生经过调查了解了改革开放给家乡带来的具体变化,了解了人们对这些变化的看法;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产生变化的历史原因、条件,进一步认识改革开放决策的正确性,进一步体会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真正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的含义。

五、办手抄报

手抄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一个人的综合素质。选择主体、搜集材料、删选材料、设计版面、书写、绘画等,都要自己亲自动手动脑完成,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方面的锻炼。例如,《中国历史第一册》学完之后,笔者组织学生进行“科技之光”手抄报大赛,学生在搜集资料、涂涂画画的过程中轻松自然的掌握了魏晋南北朝以前的科技成就,并且丰富了相关知识,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也得到了锻炼,潜移默化中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六、听专家讲座

书法是中国独有的一门艺术,作为中国人,应该知道它的形成、发展,懂得如何欣赏它的美。为了使学生受到书法艺术的熏陶,主动承担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我们请本市著名书法家为全体学生做了“书法艺术欣赏”专题报告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学生中形成了学习书法的热潮,学生的作业、书写明显工整、整洁了许多。

另外,还组织学生观看历史题材的电影或纪录片,指导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利于全方位、多渠道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

参考文献:

[1]钱源伟.基础教育改革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7).

[2]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8).

作者:赵红霞

第三篇: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探索

【摘要】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需要进行改革,才能够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本文简要论述了当前高中历史教学期间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方法,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及成长夯实基础。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 探索 实践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行与实施,高中历史教学在新课标下有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以及历史教材改革的滞后性,使得传统的应试教育仍普遍存在。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应转变思想、大胆改革,探索出新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在高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活化教学内容,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设置开放式的问题并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价,只有这样才能使素质教育的宗旨得以贯彻,实现教学目标。

一、新课标下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新课标下不稳定的教学环境在激烈的高考竞争压力下,使得很多教师的教学方式一直采取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一味地运用“针对性”的教学方式,而未能注重对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探索,只采用硬性灌输历史知识的方法,这样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致使历史课堂失去活力,学生很难跟随老师的教学节奏进行深入的学习。

2.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方式没有经验可循新课标对新时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及新的教学理念,这是教学方式新的历史变革,但是新课标的要求却使新时期的教学方式没有可以借鉴追寻的经验,致使很多教师没有完全改变教学模式,只是在课堂上增添一些有趣的元素,不敢从真正意义上让学生自己主导课堂,学生无法完全达到自主学习状态,也就无法达成新课标改革的教学要求,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极为不利。

二、活化教学内容,创设精彩的课堂教学氛围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把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部分。如何实现这三大目标就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式,活化教学内容。因为死的、机械的、抽象的教学,学生只会感到枯燥乏味,毫無精神,课堂也将变的沉闷,没有吸引力。教师只有通过自己的积极探索,摸索出一条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能将课上的精彩,学生有所收获。因此,教师应活化、具体化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用通俗、易懂的术语去讲述历史事件、人物,揭示内在的思想、情感,将原本沉闷的教学内容活化,使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盎然,一节课也将因此而精彩。

三、加强问题教学策略,发展学生思维

所谓问题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提出问题,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学习、探索以及实践体验去发现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深刻的理解基本知识,并且能够灵活地掌握与运用这些知识,从而实现从能力到人格的跨越式发展,进而成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习者。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过于简单、肤浅,需要保留一定的层次性和难度。为了有助于提高学生历史思维等高层次认知能力,就必须使层次问题的开放性大、真实性高。例如评价型问题就需要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历史现象、人物、思想、制度等进行价值判断,并能做出决定。比如“西方民主政治有哪些优越性和局限性?中国能否照搬美国的民主?”诸如此类开放度大且与现实世界联系密切的问题,对历史认知水平和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此外,还要注意尺度的把握,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以及学生不同层次的发展需要,所以在提问时不能总是针对少数几个学生,也不能总是提难度过高或过低的问题。

四、充分挖掘教材,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素质

高中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高中历史教学不仅要教授学生历史知识,发展学生智能,还应当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情操。在历史教学中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形象生动、丰富实在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爱国主义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且富有实效。例如,讲到中国近代史人民解放战争部分,可以对比国共两党的做法,立即会使学生对共产党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而对国民党蒋介石的反动集团的做法感到憎恨。同时,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也将明白,一切拥护人民的、为人民利益服务的,人民必将拥护它;背弃国家、民族,置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人民必然憎恨、唾骂他们。在历史课的教授过程中,教师要正确认识学生的个性差异,从思想上、行动上接纳兴趣爱好不同、个性心理品质不同的学生,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素质教育。

五、转变以往的教学思想,深化历史观念

想要彻底解决历史教学存在的不足,就需要转变教师与学生的思想观念,让学生了解到历史学习不但可以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同时还能够对他们以后的成长产生积极作用;让历史教师了解到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意义。另外,教师还需要深入思考教学的方法、教学的模式、教学的任务等内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基于新课标理念下,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知,增强学生感悟历史、应用历史的才能。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观,熟练掌握相关历史概念,培养学生的综合才能。对于历史概念来讲,其在整体教学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功能,并且也是历史架构的关键内容。所以,历史课程讲解的核心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概念,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从历史的概念中发现事物的本质。教师在课程讲解期间可以利用分析、类比、论证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掌握历史概念。历史事件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历史学习主要在于帮助学生了解并认知已经形成的事情,高中历史教学有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有利于提高学生们对社会的认同感,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六、结束语

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教学,要结合高中生的自身特点,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探讨实践中掌握历史知识要点,帮助学生建立主人翁意识,提高历史学习效率。

作者:张洪缨

上一篇:语文教学和书法的论文下一篇:信息管理系统毕业论文